这篇好像是2016年写的,当时豆瓣还用得不熟练。
最近突然想起来,就来补个影评。
以下是正文。
两个星期前,我刚从桂林回来,又一次感受了甲天下的山水该是什么样子的。
诚然,相比我第一次去(那时候姚明还是NBA西部第一中锋),桂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降格,不管是实打实的山水还是淳朴的民风,但作为旅游大市,它已经以令人吃惊的诚意尽全力保证了人间仙境的原貌。
这种诚意是令人钦佩的。
所以,当我看到有一部以桂林为底子的片子时,主观上就对它充满了期待。
《夜莺》的导演是法国人费利普·弥勒,你不一定知道这个人,但你一定对他的神作《蝴蝶》有所耳闻。
这位导演从开始拍电影以来就对儿童片有着近乎固执的喜爱,他拍出来的作品也总少不了温情、童真等因子。
所以其实在看电影之前,我大概就可以想象得到《夜莺》的基调了。
影片讲述一对工作在北京的成功人士夫妇,一次因工作忙碌不得不把女儿交给与他们有隔阂多年的父亲照顾,一老一少两个人踏上了一条回故乡的温情满满的心灵之旅的故事。
话说“寻真”一直是这类题材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的必备套路,对弥勒导演来说更是老司机上路,几乎是顺手就能拍出一部成品来的程度。
主演方面,我欣喜地看到李保田老先生的名字,一位老戏骨级别的表演艺术大师;李小冉和秦昊都是基础扎实、稳定的中生代;小女孩杨心怡,讲真,一开始,鉴于当今我国的演艺界现状和艺人培养模式不太允许出现天才的情况,我们是不该对童星有过高的要求的,但整部片下来我发现这小女孩在和李保田这样的老爷爷对戏中竟丝毫不落下风,并且台词功底好得出乎意料,必须说这是个惊喜。
题材是导演的拿手戏,演员也都是好演员,背景是风光绝世的桂林,一切都指向十分美好的方向。
但,也只是指向而已了。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故事结构是非常清晰的,一条线贯穿到底的表现手法也十分适合此类片子。
但正是因为它如此清晰,如此简单易懂,才让我从中发掘了太多不满意的地方,并认为这部戏不是部好戏。
故事的开端,两个场景来回切换,这两个场景有很强的对比。
老爷子住的小平房和儿子工作的大厦,老爷子日常娱乐的小公园和小女孩学舞的教室,老爷子周围的自行车和北京市中心的车水马龙,等等的明显对比,都在突出代际之间的巨大差别,事实上也为后面要点出的“隔阂”铺垫合理性。
在开端这部分有一个重要引子,就是老爷子养的一只鸟。
但这儿有个很大的问题——这不是一只夜莺,而是一只画眉。
当然后边会有交待这样安排的目的,这里暂时不说。
回到剧情,老爷子早上去公园遛鸟,遇到一个老头,两个人开始聊上了。
从这里开始,剧本厚度不够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演员的台词上。
公园里的老头问起老爷子画眉的岁数,得到的答案是18岁。
接着老头又问,“你老念叨着,要带这只鸟出远门,什么时候走啊?
”这就是一种勉强埋伏笔的表现了。
在剧本里,伏笔可以通过情节、对白或旁白等方法来体现,一般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但个人认为,用旁白总是最无力的。
比如现在要设计我打一个人的情节,你更愿意听旁白来一句“你看,大文现在要打他了”还是看让我大吼一声“我弄死你”还是让我表演“攥紧拳头青筋暴起喘着粗气”?
这里虽然是通过老头的口中说出来主角老爷子要出远门,但实际上性质大概等于运用旁白说“老爷子说过,他将要出远门(此处脑补赵忠祥的声音)”,显然比由主角自己说出“我想,出趟远门”要苍白得多。
类似的强行铺垫在后面时不时会出现。
接着来到年轻家庭的视角,从断断续续的片段(开会,很晚回家之类的)可以看出年轻的那对夫妇很忙,也没多少时间照管孩子。
说到这,有件让我很惭愧的事,就是我看了两遍还是看不懂夫妇俩和小女孩互打电话的一段情节想表达的意义。
三个人分别坐在三辆车里,可以看出他们在试图给彼此打电话,但都占线。
有两个问题,一,他们到底在给另外两个人的谁打电话;二,他们打电话干什么。
下一个镜头直接跳转到第二天早上了,所以这两个问题最终没有答案。
继续。
第二天早上,从年轻夫妇俩的行动(爸爸不知道女儿已放假,妈妈给女儿报了另一个兴趣班)可以看出一个永恒的主题:爸妈有钱但不关注孩子内心。
这是最容易表达清楚的主题,因为如果我是编导我也知道接下来肯定要安排一些用钱没法解决的矛盾(比如孩子变得叛逆,夫妻感情不和什么的)。
我没想到的是我的预言很快就验证了,接下来夫妻俩有一段不太和谐的对话,大意就是“你都不听我说话”“你什么都不告诉我”之类的,这样的台词挺烦的就不截图说明了。
同时这段对话是另一个伏笔,我很纳闷,其实编导显然可以好好运用对话的,为什么会犯一开始那样的浑呢。
顺便一提,这里导演玩了两次蒙太奇,可是玩得有点点失败,比如夫妻俩一起进电梯,打开门后就切到只剩妻子一人了,好像男的被妻子吃了一样。
开端结束了,从这个开头我大概可以得出印象,导演不太会讲这个故事,而且似乎在玩自己不熟悉的手段(虽然我没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
然后到了过渡衔接段。
小女孩生日,在一个豪华的餐厅开派对,老爷子自己做了一个竹子(或木头)小鸟作为礼物,偷偷地送到派对现场交给孩子妈妈。
然后孩子妈跟老爷子的对话,我们知道了原来男主父子俩有矛盾,从对话内容可以知道4年前,老爷子带着孙女外出,差点把小女孩给丢了,为这事父子俩怄气了4年。
李保田先生的台词功底自然不必怀疑,但这个剧本显然就没给他应有的表现机会,因为从文学角度来说,所有值得深入挖掘的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都被一笔带过。
老爷子表达不满的“你们俩把家安在飞机上得了”,表达自责的“那事是我错”,表达委屈的“他跟我怄气嘛”,都是一句话带过,前后没有连贯性。
也许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老爷子跟儿媳妇有代沟没法深入沟通,但我总觉得力度很弱。
后来因为各种意外因素,小女孩不得不跟爷爷坐火车回老家,这就进入主题了。
火车上到下车这一段,编剧有话要说却不知怎么倾诉的缺点再次显现出来了。
为了表现女孩的淘气和对爷爷的距离感,编剧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可以表现小女孩特点的小情节,各种支离破碎的小事,比如无理取闹地和爷爷换卧铺不肯吃饭,假装闹肚子,偷拿爷爷的鞋子去藏起来,不声不响就跑去买饮料(这个是照应4年前的事),等等,活生生地给煮了一锅大杂烩。
不说这样拍把整段拍得十分冗长(可以理解为这是突出女孩第一次搭长途火车的度日如年),就说安排这么多毫无关联又都没有后续的小情节其实十分考验小童星的演技,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冒险。
还好小演员经受住考验了。
从到达桂林开始,电影就进入了一个一发不可收拾的展现桂林的自然地理风光的阶段了,所有情节和人物都不重要了,桂林秀美的景观成了主角,其他都是背景。
不过桂林真是个好地方,而且确实有影片里表现的那么好,大家有空有机会可以去玩玩。
虽然中间偶尔会插入一点料,比如女孩鞋子里进了小小的石子就胡思乱想(比如感染和锯腿什么的),比如爷爷走了好半天才发现包落车上了(由于这个忘包细节根本没前后呼应的情节,换句话说就是没什么卵用,我更愿意相信是导演拍了好久才发现“哎呀包怎么没了,算了就说你忘拿了吧”),比如女孩觉得自己弄脏了又开始哭闹(但一秒钟就被爷爷压制住了)......但这些都像去餐厅吃饭时免费的开胃小碟,反正我是很少吃。
而且这些片段还有个严重的负面作用,它们把这种温情片里原本应该代表老一代人的以稳重、和蔼可亲为显著特点的爷爷形象硬生生扭转成丢三落四而且容易不耐烦的老愤青。
这让观众很难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对“爷爷”这个特定人物产生亲切感,失去了这种类型片最赖以生存的因素。
大概编导也发现了这样下去爷爷不太讨喜了,所以赶紧来了一段祖孙两人夜宿山洞畅谈人生的重头戏,这是影片进入高潮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转折段。
呃......姑且不说一个合格的爷爷为什么会搞出“迷路而且完全走不出去导致必须露宿”这样的乌龙,就说山洞里的对话吧,真是太......引用一位豆瓣网友的话来说,太作了。
剧本里既然把爷爷设计为“为供儿子上大学,从农村老家跑去北京,什么脏活累活都干”的辛勤老农民工,为什么又要让他满口文绉绉的大道理,还作诗一样地乱用比喻,不说这真不真实,起码艺术手法上完全四不像啊!
山洞一夜中间插了个不错的伏笔,孩子妈和老公通电话时说了孩子跟爷爷回老家,孩子爸气得起泡了。
这里完全没有出现前面的“旁白式引线”,所以我就不在乎两人对话中有多少槽点了。
回到山洞,这时候爷爷终于讲述出画眉鸟的故事了,原来它是奶奶在他进城之前托付给他的,而他现在要去完成对奶奶的承诺,带它回去奶奶坟前唱歌。
注意是画眉。
第二天,托爷爷在一条小河边扭到脚的福,祖孙俩终于坐了顺风船来到当地的寨子里,这里开始就从表现自然风光转化为表现当地的人文景观了。
在这我得好好说道说道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群众演员。
我不知道这部影片总预算是多少,但真的,我觉得除了四位主演和必要的工作成本,其他地方一分钱都不用花。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几天前刚去看了我们学院的DV大赛,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总有种错觉,这个剧组是不是跟我们这些业余的学生一样,扛着工具,走到哪就拍到哪,遇到谁就抓过来当演员。
反正桂林山水任拍不要钱,桂林人民也生活在那随便抓。
所有的群众演员(台词还蛮多)看起来都是没事上街被剧组逮住扔给他们一个剧本告诉他们两个小时后开机一次过不NG今天的盒饭我们包,他们都是脸上挂着诡异的微笑,嘴里念着不平凡的台词......天,看得我快走火入魔了。
这时候又有一件大事。
孩子他爸跟孩子他妈提出了离婚。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铺垫,两人因为持久的小矛盾堆积,终于到了这一步。
在这个寨子里,前一天还各种矫情的小女孩终于不负众望地开窍了,迷恋这里,不愿回家,和大家玩得很开心,还变得相当懂事,而且竟然还学爷爷文绉绉地吟诗作对起来了。
总之一句话,“我不回去!
”。
于是爷俩继续旅游,回到老家。
这个时候,孩子他爸追上来了。
父子俩进行了一段心灵的对话,终于解开了隔阂。
其实,两人也没说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内容,大概就是回忆了一下过去,但他们就是和好了,看得出父子俩都很随性啊,所以4年前大概也没怎么吵,就莫名其妙隔阂了。
这时女孩发现老爷子的画眉死了,别问我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就是死了,然后女孩就想方设法偷偷用自己珍贵的东西去跟当地一小孩换一只活蹦乱跳的新画眉。
这里可以看成是小女孩心灵的回归,她终于要抛弃那些没有意义的象征现代社会的玩具,去换象征真挚情感和美好心灵的画眉。
只是这个当地小孩那几句“(iphone)4s?
太out了。
你有iPad吗”实在很伤我心,编导您不是要表现民风淳朴吗,为什么要加这几句话一边让当地小孩看起来这么精明一边羞辱买不起iPhone的我?
然后老爷子回来也一点没怀疑,提着新鸟就去妻子坟前了,我都做好准备让他好好煽情一下了,结果他去到那话也不哼,把鸟放回了就完了。
这下我真的伤心了,iPad就这样飞了。
接着,孩子爸爸跟老爷子说,他和妻子商量好了要把他接回去一块住(哥你们已经提出离婚了,而且后面的情节表明你已经搬出去了,你这时候说这个合适吗),老爷子表示他只想在老家安享晚年,然后孩子爸突然掏出一本房产证,表示“就知道你这么想,我帮你把老房子买回来了”。
这明明是最体现年青一代“有钱就了不起”的思维方式的地方,但很遗憾却是被用来表现亲情。
所以说编导借老爷子的口批判了一整集的现代金钱社会,结果在升华主题的时候却是用他批判的东西来填坑。
大概是他们自己也被桂林山水迷住了,忘了自己在拍什么吧。
尾声,你会奇怪,为什么都尾声了,片名的夜莺还没出现?
是啊,我就是这样想的啊,而且我猜编导也这样想啊,所以他赶紧安排女孩去市场上买了只夜莺回家养啊......我简直要给这个安排跪下来了。
最后小女孩成功设局让爸爸搬回来住,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孩子他爸果然很随性,跟自己老爸吵架和好,跟老婆离婚分居又搬回来,都是几分钟内决定的事而已。
大团圆结局。
整部片就是这样。
我怀着对桂林风光的热爱、对温情题材的期待和对李保田先生的仰慕而来,然后忍不住以我自己的方式评论了它,而且,没说太多好话。
我以不成熟的眼光和不认真的心态看过评论过很多电影,可是当我满怀期待想认真对待一部片子的时候它给了我这样一个结果,简直像期末复习完发现重点都给错了一样的打击。
可能还是我太刻薄了吧。
说来也巧,昨天在家里待闷了,和男友商量去看电影,他在网上看到有《夜莺》,我正好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宣传,是《蝴蝶》的导演拍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觉得挺好,就决定去看了。
高中时,菲利普弥勒来过上海的德法学校。
时值上海电影节,我所在的高中与德法学校关系密切,作为选修法语的学生便有机会和德法学校的学生一起观看《蝴蝶》,然后向导演提问。
印象中菲利普弥勒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小老头儿,是拍广告起家的。
当时我向他提问《蝴蝶》中的小女孩儿是如何选出来的,以及影片中的蝴蝶特效,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只是当时法语尚是初学者水平,而且时隔多年,只记得小演员是导演海选出来的,并且征询过小朋友自己的意愿,而关于特效,词汇太过专业,不记得了。。。
昨天的首映式是在影院的9号厅上映的,进门时迎面一位白发老人笑眯眯地用中文问我们(我和男友还有一位女同学):“你们是中国人吗?
”我愣了一下,问:“您就是导演吧?
” 隔了五六年,他都没怎么变化。
寒暄几句,我们赶快进影厅,此时几乎座无虚席,我们只好坐在空位最多的第一排。
接着就看见我可爱的法语老师带着老公进来了,她告诉我们是导演邀请她来的,羡慕一小下。。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李保田老爷爷的演技真的没的说了,北京的小区,公园,花鸟市场,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我想在生活中,他是不是也喜欢提着鸟笼子去公园散步呢?
李小冉的戏份略少,不过真心漂亮啊,虽然法语说得略坑,但是这不重要!
法语老师说她很喜欢李小冉,觉得她漂亮极了,准备向她推荐我小时候看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小女孩儿是《甄嬛传》里的胧月公主演的!
一开始真的挺作的,娇生惯养的,连名字都叫“任性”,哈哈。
昨天看的是中文原声,法语字幕的。
熊孩子在火车上一直在折腾老爷子,后来到了广西,一路上和爷爷相处下来,有了感情,开始知道对爷爷好了。
毕竟是小孩子,心地还是比较单纯善良的。
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广西当地人出演的,巴士司机,农民,郎中,小孩子,都是本色出演,虽说台词说的有点僵硬,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有点紧张,但给人一种质朴平和的感觉。
片中的打更人唱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他悠扬的歌声中有着沉淀的古老岁月。
村民热情的长宴也很有意思,我想导演和制作团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体会当地的生活吧。
广西的风光美极了,用言语无法形容它的壮丽与秀美,配乐也很贴合这样的美景,连时光都变得温柔。
影片结束后有提问环节,不少观众都被感动得哭了,有人向导演提问拍摄地,导演说在GoogleMap上查广西桂林,就可以查到,而且说中国很大,每个省都有不同的地貌景色,一个省就有法国那么大。
有的观众提问片中不仅有城市的喧嚣,拥挤,甚至有污染(灰蒙蒙的天空,尾气污染),也有山林的幽静,这两者是否都是真实的。
导演说,我所拍的就是真实的场景,没有刻意美化或是丑化,这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就是这样。
(男友是北京人,每当出现了北京的什么地方,他就说这不是那哪儿哪儿么,可见是很真实的。
)也有人问这片子拍了多久,导演讲了个故事,一个画家,画一幅画儿只用了四分钟,可是人家问他花了多久创作了这幅作品,他回答说花了六十年零四分钟,从构思这部电影到杀青,他也说不清花了多久,但是在中国拍摄,花了十个多月的时间,甚至更长。
他说拍摄这部电影也算是机缘巧合,他从未想过会到中国拍摄这部电影,颇有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意思,他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里尔人,却觉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些共通之处。
提问环节结束便散场了,有些观众虽未提问,却找他表示了感谢,说了几句话。
法语老师Sophie说如果不看导演名字,真的会认为这就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她非常感动,我也说亲情是全世界共通的,大家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他拍出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
他也很高兴,说自己拍的不是什么商业大片,就是喜欢拍一些温馨的,生活化的故事。
以上是此次观影的记录以及感想,如果写的不好,或者对导演的意思翻译有所误解,欢迎指正。
总之是一部温情治愈向的片子,或许有些情节因为时间限制而显得有点仓促,但我认为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法国导演philippe muyl 的《蝴蝶》众所周知,这次与中国合作的《夜莺》是他对旧作的怀念之作。
其实这部影片的法语名叫 le promoneur d’oiseau, 遛鸟者,而非美轮美奂的“夜莺”。
安徒生童话里有篇《夜莺》,写鸟儿与中国皇帝的故事,也许是想省个国际推广费,套用这个名字,但影片里的鸟主角却是画眉,有点乱。
影片取景地分别是巴黎、北京和阳朔。
恰巧这三个地方今年夏天我都蹦跶过。
李小冉在巴黎这段完全可以省略,对故事没有丝毫影响。
李保田跟阳朔当地人的口音相差太大,完全是外来者,脸也不像。
演孙女的小演员声线尖锐,录音出了点问题。
群众演员真出戏。
唯独场面调度与光线构图能看到导演以前惬意的样子。
网上流传说这部电影将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我觉得算了吧。
中国遍地才子才女,只是他们转行了或快饿死了,简直是家里浮尸遍地,然后请个外来和尚来超度。
我想问问导演,这部电影真是自己想拍,还是碍于情面不得不接下来?
中法建交50年,大皇宫之夜的丑闻先不说,各类合作也不见痛快过。
我想起以前一同学,我说他写的某剧本有问题,他拼命解释是怎么回事,难道电影放映的时候,还需要编剧导演拼命跟观众解释是什么意思?
电影只能两情相悦,一见钟情。
少弄点官方钦点婚姻,多些民间自由恋爱。
本想说说夜莺这篇美丽的童话,太美,跟电影完全没关系。
任幸的父母很忙,总在城市间穿梭,小任幸也变得任性。
小女孩在意外的旅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大自然,她虽然是“小灵通”,却仍在自然中大开眼界。
她从任性渐渐变得懂的体谅,我想她的梦想也从单调的“有钱”变得更加丰富。
影片触动我,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自然、对土地的情感都变得稀有可贵。
也提示我们不要总是忙碌,多一些品味生活。
小女孩的台词有时候听起来生硬,不妨这样想,这些正是她在城市里所学到的,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不也学到过这样的描写方式吗?
表现出的是小女孩在用所学描述她从未感受到的惊喜,但与大自然一对比,便显得单薄了。
感情虽然是淡淡的,并不很浓烈,影片却是许多城市家庭的缩影,城市人要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在电影里被点出了。
给麻木与忙碌一些滋润,一点提醒。
诚如名字,本片大致讲述的就是主人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小女孩是这辈亲情的纽带,画眉是连接爷爷和奶奶情感的纽带,最后画眉死了,小女孩不惜用自己的ipad来换一摸一样的画眉,就是小女孩从调皮捣蛋到体恤家人过度的有点突兀,只是这样的机灵鬼确实很少见,不过最后她能买一只夜莺,来缝合爸妈即将破碎的婚姻感情,也确实是成长起来了的,大概导演也是想管中可窥全豹的表达亲情,本来亲情是很难拍的主题,因为它很日常化,拍的太直白又显得矫揉造作了,拍的太复杂又没有爱情来的那么必要了,但是由于对本土文化了解的还不够彻底吧,如果导演看过《过韶关》,说不定会拍的更接地气,不过风景拍的是真的美。
近几年李保田老爷子也不拍戏了,这个电影里的表现最自然流畅,最近看过秦昊演的《哈尔滨1944》,演技真的很厉害,再看10年前的这部电影,不经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不过还好,也不难看出10年前的秦昊更加青春羞涩啊,李小冉是真的美。
回到这部电影,我想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呆久了的人,都是适合看这部电影,回归大自然,也凸显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同,还有那种在农村生活过,最后又不得不为了谋生呆在大城市的人那种撕裂感,最近《我的阿勒泰》风靡一时,大概也是让观众喜爱这类影视剧的原因
又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上巳节,昨天去参加了一次免费观影活动,这也是本次展映片单中唯一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作品,不但入围了同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成为了那一年中国大陆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邀请到了当时国内的老青超三代职业演员出演,影片名字取自世界著名故事集《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名为《夜莺》的篇章。
这位法国导演非常擅长于儿童片类型的创作,故事取材于经典名著,同时又能够紧贴时代精神,把握社会脉搏,并能够将古典主义思想与现代社会背景有机结合。
作者围绕一个家庭的悲观欢合,呈现了生活在上流社会背景下的精英阶层,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十分难解的命题。
导演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中国式家庭”和“中国式家长”以及”中国式教育”,这三者的了解非常深入。
这也使得影片高度的还原了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情况,以及当下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本片主要取景地是广西柳州三江和桂林阳朔,这两个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旅游景点。
本作用大量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进行拍摄,聚焦生活在大都市里有父母,却没有得到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以及有子女却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
反之将镜头指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老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人们物质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但是家庭却是其乐融融、民风淳朴。
影片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实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表达,也让人们反思发展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之所在,是一部做到了张弛有度、大巧不工的集大成之作——《夜莺》电影整体观感
冲奥什么的绝对死在半路,导演活生生浪费了他熟悉的故事和情感。
这的的确确是一部烂片,不要怀疑群众雪亮的眼睛。
开头李保田整一个孤寡老人的形象,和儿子怄气几乎不见面,和孙女代沟太大被嫌弃,和儿媳妇隔了一层也没啥话说,吃饭出门只有一只画眉鸟陪胖,完全是“被嫌弃的李保田的一生”即视感。
后面以带着孙女回老家为契机,剧情朝着大团圆结局狂奔,祖孙其乐融融,父子冰释前嫌,连儿媳妇都邀请他住一起呢。
这个转变拍好了不仅能体现剧情张力,更分分钟表达出电影主题思想,可是,导演你怎么回事?
能拍的这么生硬也是不容易啊,你以前明明拍过《蝴蝶》的啊,而且剧情有相似处啊,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剧情转变铺垫不够我就不说了,毕竟故事是不错的,内核也是充满温情的,但是,人物性格前后反差太大且没有合理交代不能忍,主角台词一个比一个刻意生硬更加不能忍,我大中国山清水秀的风景里面老是冒出一个毛毛虫最最不能忍!
如果是我怎么拍?
好吧,虽然我连电影的门都没有摸到,但是芳草天如我,还是可以无知者无畏的。
首先,一条主线,把小夫妻感情问题的线砍掉,其他什么现代科技文明的反思更要弱化,就把祖孙这条线的戏拍自然,摸水牛、赶蚊子、倒鞋里沙子、下田地割草这类戏可以更多,讲故事也很好,只要语言别那么生硬。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说的太多,难涉内里,最后主题稀巴烂。
其次,夜莺的处理要么不留bug,要么更惊艳点。
名字叫夜莺,也点出了爷爷辈的爱情故事赋予意义,最后还以夜莺开唱呼应家庭冰融,这么重要的主角之一,说换了就换了,养了18年认不出来,导演你在逗我吗?
倒是交代一下,就算只是说埋在了奶奶旁边,也好歹没留明显的bug。
更惊艳的处理,我暂时想不出来,提供一个好例子。
《大鱼》这个名字,一开始无法带来任何想象,看完电影以后,故事有多天马行空,那个夫妻泡在浴缸里面的场面就有多惊艳。
老夫妻泡在浴缸里感觉“解渴”,却不得不出来,这个情节设置之所以催人泪下,最简浅的元素就是,所有有过婚姻与子女的人,和剧中人一样,在婚姻与家庭疲惫后,关于逃离与责任、亲情和自由的矛盾等情绪是有共鸣的。
有过这样经验和体味的观众,谁还会忙着从电影里找bug?
《大鱼》的片名此时就与故事、人物、影像完美契合,父亲所讲故事中那条无与伦比的大鱼就是他自己,他“永远也干不了”,母亲就在水里陪着他,这么温情脉脉,蒂姆波顿不哥特照样牛逼!
呃,看了看,其实我啥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提,我觉得我没脸再吐槽小女孩和她爸的渣演技了。
[你还不是说了!
最多三星,一星给李小冉的美貌,一星给李保田的温暖可爱,一星给广西田野风光和淳朴民风。
本来是冲着温情片去看的,治愈一下学习累了后疲惫的心灵,这倒好,不但不治愈,还被有些气到。
首先,说说影片里让我感到温情的点吧。
一是李保田饰演的爷爷,爷爷不上网,喜欢养鸟,生活惬意有趣味。
爷爷对孩子关爱有加,温柔以待,而且表演得到位,台词拿捏得很好,显现很可爱。
二是广西田野风光很美,民风淳朴,生活气息浓重,极具人间烟火气,也展现了侗族的民族风情。
(ps:虽然群演说的普通话听挺别扭,但毕竟在乡村,无可厚非) 然后,说一下里面将温情拉胯的点吧。
一是小女孩这个角色设定,在影片前半部分,小女孩做作,不懂礼貌,见爷爷也不问候,低头玩平板也不跟爷爷说话,对爷爷的关爱也不接,透露着一股公主病,拉低了影片的温情感。
影片后部分的转变也很别扭,小女孩和爷爷相亲相爱,很快融入田野生活,和其他小朋友也相处很好。
但这点看上去很温情,但很不自然,一个从小在城市里生活并透露着公主的人怎么能在短短几天就能有如此巨大的转变?
这就很强行温情了。
二是主线外的剧情,既然是温情片,就将温情到底,没必要把现实的矛盾展现出出来。
爷爷和儿子有着多年的不痛快,在儿媳妇的多次的调解下也无果。
儿子和儿媳妇因为工作的原因要离婚。
这些都将观众从温情里拉到另外一个糟糕的心境上,反正就引起我个人观感上的起落。
以上这两点将温情大打折扣。
(ps:里面有一点挺逗的,就是群演阿本既然出国留过学,老文化人了,说的普通话口音太浓重了,一点也不真实)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即便当时它并未在中国上映,却还是成为国内影迷最耳熟能详的法国电影之一。
如今,《蝴蝶》导演菲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在很快到来的5月16日,国内影迷就可以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由李保田、杨心仪、秦昊、李小冉主演的《夜莺》了。
有人讶然于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竟出自一位法国导演。
在日前与新浪娱乐的对话中,导演菲利普·弥勒透露了他是怎样做到“接地气”的:搬到中国长住、学中文,多观察,多提问。
他看到很多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的娇惯、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的孤独;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群,公园遛鸟的老大爷,坐在胡同里的老太太……他把它们通通揉进电影中。
而被问及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时,弥勒称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但他喜欢这样的都市感和活力感。
相比之下,巴黎更像博物馆。
受益于中法合拍协议 为拍片居中国学中文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合拍是怎么达成的?
菲利普·弥勒:2010年法国当时的总统萨科齐访华期间,曾签署了一份《中法电影合拍协议》。
之后不久我到中国参加一个影展,遇到一中一法两位制片人,我们一起聊,说为什么不拍一部合拍片呢?
新浪娱乐:为这部电影进行了哪些筹备?
菲利普·弥勒:我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讲一个中国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冒险,我从来没在中国拍过电影。
2000年我参加过中国的影展,但待的时间很短,对中国了解得不多。
我就在巴黎开始学习中文,并决定要到中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三年时间内我没做任何事情,一心扑在这部电影上。
新浪娱乐:拍电影为什么要学中文?
菲利普·弥勒:我觉得通过学习语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而且要在一个地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当地语言有所把握。
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新浪娱乐:中国工作人员占团队多大比重?
菲利普·弥勒: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人,录音师、化妆师、美术师是法国人,音乐来自法国一位顶级配乐师,后期也是在法国做的。
我们的配合得很默契,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摄影指导,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有活力。
新浪娱乐:《蝴蝶》在法国的票房很好,艺术电影在中国票房一直很难有所突破,这次拍摄《夜莺》有没有过商业方面的考虑?
菲利普·弥勒:我没有特意植入商业元素,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接地气”(用中文说),哈哈。
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渐提高,除了看娱乐大片以外,还是有很多人能静下心的。
而且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电影,既有商业号召力,又能保持很高的艺术水准,《夜莺》不完全是艺术片。
中国独生子女像小皇帝 想接地气靠不停提问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跟《蝴蝶》有很多共同元素,比如老爷爷和小女孩的设置,比如大自然和小动物,您是对这方面的题材很感兴趣吗?
菲利普·弥勒:《夜莺》并不是《蝴蝶》的翻拍,故事并不相同。
一开始我们确实想过拍一个中国版《蝴蝶》,后来我们推翻了这种想法。
我们还是决定拍摄一个原创的、更符合中国现状的故事,只不过借鉴了《蝴蝶》中的一些元素。
我听说《蝴蝶》在中国口碑相传,但我并不知道实际反响是什么样,因为它没在中国正式公映过,观众应该是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上看的。
那个跟进电影院看不是同样的感受。
我应该再不会做这种题材的电影了,不然大家以为我只会拍这类故事呢。
我最不擅长战争、暴力等题材,但我知道怎么驾驭爱情片等等。
新浪娱乐:从法国老爷爷到中国老爷爷,主人公在形象上有什么变化?
菲利普·弥勒:法国和中国的爷爷都很慈祥,对儿孙都很好。
但是在中国这种特点可能更显著一点,因为中国有独生子女政策,老人对独生子女的关爱会加倍。
新浪娱乐:中国老人在照顾孙子孙女时,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感”?
菲利普·弥勒:你说的这点非常对。
在法国,老人对小孩好,大多是出于内心的喜爱,但是在中国他们确实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法国老人在孩子面前会有一种威严,孩子稍微一闹,老人就会阻止。
而中国的小孩像小皇帝一样,老人对他们会格外有耐心,甚至整个生活就是在围绕小孩子转。
新浪娱乐:这些人情世故在片中体现得很到位,许多观众都惊讶于根本看不出是法国导演导的。
您是怎么接上中国的“地气”的?
菲利普·弥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努力结果,拍摄期间演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很虚心地学习,花了很长时间问很多细节问题。
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使我产生疑虑的事情,我都会问,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一个导演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拍电影,首先要做的是您的职业,也就是一个记者,不停地提问。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倾听。
新浪娱乐:这个“倾听”的工作进行了多久?
是在剧本开写之前吗?
菲利普·弥勒:贯穿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其间不停地调整修改。
公园遇遛鸟触发灵感 小鸟戏份靠训练无特效 新浪娱乐:您最初是怎么关注到遛鸟人群的?
菲利普·弥勒:我09年来到中国,住处离日坛公园不远。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看见几个老人把鸟笼挂在树上,老人们一起聊天,鸟儿一起唱歌。
这种景象是法国没有的,没有人把鸟当成宠物,所以我很感兴趣。
然后我就想出这个故事雏形,老人为了支持子女发展,跟随孩子来到大城市。
等他们老了时,想带着鸟回到他们的故乡看一看。
新浪娱乐:片中的夜莺象征着什么?
菲利普·弥勒:我在几部电影里都有动物元素,我觉得动物是连通人和大自然的使者。
我在创作《蝴蝶》时对蝴蝶一无所知,我看了大量资料,请教相关专家。
这回创作,《夜莺》我也逛了很多北京的鸟市,跟养鸟的人交谈。
影片开头李保田喂鸟吃面条是真实拍摄的镜头,没有运用特效,我们前期做了准备,鸟是经过训练的。
拍摄时训鸟师的太太也在,她笑着说在她丈夫眼里,这两只画眉比她重要。
这两只鸟可以从笼子里放出去,然后自己会飞回来。
新浪娱乐:电影最后也是这样表现的,笼子打开了,鸟飞了一圈又回来了。
以您的了解,鸟为什么还回来?
菲利普·弥勒:因为主人喜欢它,爱它,它才会回来。
以前我也无法想象,鸟出了笼子还会自己飞回来!
对中国的印象:像个大工地 三十年内变化快 新浪娱乐:在中国这么久,对中国有什么总体印象?
菲利普·弥勒:我总觉得中国像一个大工地一样,到处都在施工。
隔两三年再来,就会发现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
在法国,想盖一座大楼首先要讨论很多年,中国建设非常地快。
我很喜欢中国这种现代都市感,北京和上海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
而且不会坐很长时间的飞机或火车,就能来到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里,比如新疆和广西。
我的制片人已经在中国待十年了,很喜欢北京。
当我回到巴黎时,觉得就像进了博物馆,那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太平静了。
新浪娱乐:我个人感觉,您在片中传达出一种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意味,尤其是北京精英居住的高档社区,被您刻画得很冰冷。
菲利普·弥勒:是的。
我想传达一种生态观念,告诉人们中国不但有壮观的工程建筑,还有很多美好的乡村景致,需要珍爱和保护。
我最早是学画画的,美学至上,想寻找更多的好风景,放进这部或其他电影作品里。
这次去广西,就是走了很远的路,经过当地人推荐,找到了很好的取景地。
可惜篇幅有限,有的地方只能用一两个镜头。
之前我也看过云南香格里拉,但那里被其他电影用过了,而且气候条件也不是很适宜。
新浪娱乐:除了城乡对比,片中也有很多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比如爷爷喜欢遛鸟,而孙女整天玩ipad。
菲利普·弥勒:对。
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在短短三十年内完成的。
有一次我在胡同里观察一个老太太,她就坐在板凳上看风景。
我难以想象她看着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何小沁/文)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的分这么低,许久不看电影来细细品尝这部,竟让我在看到爷爷提着画眉鸟面对奶奶坟冢的画面时落泪。
中国太快了,所以对于电影我们在追逐着那些故事紧凑扣人心弦的电影,可是却放不下心来看一看这一部舒缓的温情;在习惯西方式的外露式的演技之后,再也受不了中国本来就内敛甚至有时会做作的表达方式。
从头至尾我就没有觉得什么做作,因为这就是中国人。
刻意做出来的自然主义,台词太文,拍非本国片导演会出的错一个都没有少
法国导演和中国导演拍片真不是一个套路,很细腻的电影!
很认真地看了,但仍然看不出有任何报送奥斯卡外语片奖的潜质。看了开头便可以想见结尾,一切都显得平庸,表演生硬。
风景很美,想去南方走一遭。老头和孙女,也挺好玩。整体一般
不真
画面的处理让人不很满意,崇义念账本呢?无精打采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头在建筑工地干过?架子工仨字儿知道咋写不?那孩子丑就算了,假的我真想一巴掌拍翻桌子,没见过这么假的演技。路人的那种不自然就算了,那女人究竟是个啥?一点女人对婚姻的执着都看不出来,那脸是面捏的?只会耷拉是不?
很真实的反映出当代城市人因工作而疏远的亲情
一只说着法语的中国夜莺就这么飞到奥斯卡真的可以吗? 三星给的是尝试的精神
我看到了一碗米粉!所以推薦一下~
有点中国版《蝴蝶》的意思,又加入点中国告老还乡的情结。中国社会的物质消费和感情空洞突出,而老人回去的那个故乡,还真的是故乡吗。反倒不如《宰相刘罗锅》刘罗锅回乡的那个结尾那么短,又那么耐人寻味。妈呀它还真是《蝴蝶》的导演拍的?我服了自己……
无疑《夜莺》力图营造的是一碗暖人心脾的心灵鸡汤,作为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国电影,他将自已对中国亲情的见解和法式风格巧荣一体,但这法风鸡汤却又未到“火候”,欠缺力度的情感渲染和对《蝴蝶》机械式的套用,使其难见感人的真挚。
三星半~
把中国故事拍得也算不错,也有个美好愿景。想买只狗给外公外婆带过去。
感觉好像《蝴蝶》,一查才知道是同一个导演拍的,居然在三江拍阳朔。李保田演得真好,小冉法语真好,其它so so,小女孩也不讨喜。
看导演的 蝴蝶 的时候年纪太小,故事记不清楚了,题材和夜莺差不多,老少配。喜欢本片较自然的调调,无奈剧本上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台词就不够口语化,比较书面。再者,父子隔阂的消融,夫妻关系的改变,孙女对爷爷态度的转变,反差不够强,理由也太随便了些,没有说服力。还是值得一看。
其实挺肤浅的,还有些俗套。
还是挺可爱的片,用鸟把这个家庭串在了一起。
一些国内观众反映的演技略浮夸问题,的确是存在的。群众演员说台词时,十分僵硬,比王全安电影里那些非职业演员还更假一点。不过,外国人哪听得出来啊……他们听着大概挺自然的……
一个法国人拍的中国家庭伦理片。。。= =!
3.5. 心香,暑假作业,夜莺。老人问题和小孩问题实在很是个问题。任幸人如其名,跟“蝴蝶”里女孩子相比,影院里连小孩子也不断说这个姐姐好差劲。广西的廊桥/建筑/梯田真美,但整个片子挺多做作。BTW“The Immigrant-2013”也别名“夜莺”,夜莺这个词毕竟有歧义,换做“画眉”又早有“金画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