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狄(徐娇 饰)是一个在贵族学校念书的穷孩子。
他诚实善良,却总是遭到富家子的欺负和嘲笑。
小狄和爸爸(周星驰 饰)住在一所废弃的旧房子里,爸爸每天拼命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念好书,将来出人头地。
平日,小狄总是很乖,就算体育课因为没有运动鞋而被老师罚站,他也从不埋怨爸爸。
可是这一次,为了一个大家都有的玩具,小狄跟爸爸发起脾气来。
爸爸买不起,就在垃圾堆里捡了一个“球”给儿子玩。
谁知,这个透明的小球却变成一只活泼可爱,拥有超能力的太空狗。
小狄欣喜极若狂,给他取名叫“长江七号”。
小狄梦想着用七仔的超能力考100分,却没想到七仔非但没有帮到他,却让他得了个零蛋。
他偷偷修改了成绩单,跟爸爸说了一次谎。
爸爸大怒,小狄离家出走,赌气要凭真本事考好成绩给爸爸看。
谁知,正当小狄笑着,拿着成绩单的时候,工地发生事故,爸爸从楼上摔了下来…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真的对星爷感到诧异,与他以往的电影风格完全不同,这次走的是抒情路线,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发现星爷真的不再是那个浮夸搞笑的周星驰了,而他的电影风格似乎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了转变!
而事实证明,无论转变与否,星爷的电影都是有一定的可观度的!
就像长江七号,围绕着贫穷的父子俩展开,然后一只外太空萌物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虽背景做了贫穷的铺垫,但其实整个节奏还算轻松,时不时也会冒出星爷的幽默风格,同时父子俩,孩子与长江七号,父亲与老师,感情刻画的都很细腻自然,处处充满着温情,淡淡的,却如温流般很温暖!
很久以后才知道那个调皮得男孩竟然是个女孩,应该是最小的星女郎了吧,题材很新颖,长江七号毛绒玩具至今还可以看到,很佩服星爷!
现在已为人父的我们再看长江七号,眼中的泪水自然流露,心中百感交集。
现在的孩子六七岁都会玩手机打游戏,一回到家就拿起手机也不看书不学习,完全不管父母在外面打工赚钱的辛苦,十年前看长江七号没什么感觉,总拿他和星爷的搞笑电影做比较,现在再看非常感人,导演用最简单的故事讲述着最深刻最感人的父子亲情,对小孩子特别有教育意义。
星爷银幕上的最后一次表演,十年前没有看懂,现在……😭😭😭😭😭😭😭😭长江七号必须给评满分。
三年前我大学一毕业,就决心不再写这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了。
看到网上对《长》一片骂声,忍不住又要插几句。
电影解读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主要谈一谈《长江7号》的技术性抽取与剥离解读法。
《长江7号》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
其中,又窜插着后现代的无厘头。
这是周的最大特色。
说到周,就不得不考察周的个人发展史。
小丫以前是个地倒的跑龙套的(可见其作品《喜剧之王》),后来成为一代喜剧之王。
这期间,商业化当然功不可没。
但也不可缺少周本人对喜剧精神的领悟和对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人生观\世界观,是动态的,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心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同时,也通过了周的一部部作品反射出来。
我们常说,看电影,也要看人。
大师级的演员都是通过一部部电影来不断地刷新自己,而远远地把观众抛在身后。
像李连杰、像周星驰。
星爷从《少林足球》和《喜剧之王》开始转型,到《功夫》最终转型成功。
也许大家还记得,在《功夫》中结尾的那个细节,是一反周以前电影以搞笑结局的收尾方式,而是大无畏地走向前方,对最终的暗算不屑一顾。
这表明了周的演艺身涯,已经从明星走向了大师。
这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升华。
从许多年前的《逃学威龙》中的星哥,到如今誉满影坛的星爷,这是怎样的一种成长。
当电影角色与演员的真实历程交汇的一刹那,大师便产生了。
这是一种绑定关系。
《长江7号》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涉及有:外星人长江7号、老师、星爷和星爷家儿子小狄。
我们知道,周一直至力于情景搞笑剧的创作,直到《大话》系列才为北大的一些学院派教授所认同。
但无论如何转型与成长,也不至于拍童话片或科幻片吧。
《长》肯定是要表达一种什么东西的。
当现实世界有种种难言之隐时,超现实主义便产生了。
以现实主义的回归手法来解读《长江7号》,让我们做如下的技术的抽取与剥离。
首先,长江7号这个外星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我到场景现场宁波的银泰百货考察过了,确实滑长江7号这种生物,只有启路文具有卖那个玩具的)至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东西抽取出来。
一旦长江七号从影片中剥离,那么整部影片就像被抽了筋,变得干瘪。
这时,我们恍然发现:原来,七仔是整个影片笑声的重要来源。
不要停,继续剥离。
在影片中,那位性感善良的老师,几乎勾起了所有观众的恋师情结。
但是,试问,这样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不存在!
即使存在,也不会像影片中那样对周星驰这样的地道的安徽农民工拉拉扯扯。
OK,那么,我们也要把这个人物剥离出去。
另外,周星驰还遇到了一个工地老板,这个老板虽然态度像我高中的物理老师一样恶劣,但还是挺有感情的,即使算不是善良,也算的上是有良心的。
从中国近几年年年发生的矿难和农民工讨薪事件中,我们可能看到这样和蔼可亲的老板的影子吗?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OK,这个人物,同样剥离出去。
还有关于小狄上贵族学校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
也应试剥离出去。
至此,我们把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还原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电影《长江7号》,是一部关于某农民工在工地上打工,后来意外死掉的中国式悲剧。
那么,通过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新闻事件”,一个中国式的悲剧,周星驰想说什么?
为什么又要煞费苦心地加入“神奇的七江7号”、“善良的老师”和“有良心的老板”这些题外元素呢?
因为,在中国,类似的“民工死亡”太司空见了,而现实又是那么残酷无情。
大师毕竟是大师,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表达方式。
就像马尔克斯的小说、莫扎特的钢琴曲。
他们遥遥在上,与世俗保持着距离。
同为中国人,周星驰长年生活在港台,通过直铺直叙的电影语言来叙述一个内陆悲剧民工的故事,其效果可能还不如某小报的记者写一篇通讯。
作为远离现场而又在场的艺术家,他唯有用一种近乎喜剧的极端方式来表达了对现实中国的认知。
一如世界喜剧之王憨豆先生,给人们更来无心欢笑的同时,无人知晓他内心的孤独。
关于《长江7号》这部转型升级之作,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王家卫的《2046》。
与此同时,我还想起了看《卧虎藏龙》的经验。
像《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2046》,也只有凭个人的阅历经验来消化和理解那些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
否则,就会遭遇电影不能承受之轻。
当然,我绝对没有批评大家水平低的意思。
因为,任何解读从来都存在和必要的。
但是,当你没有读懂影片,就对着周星驰开骂的时候,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不是吗?
旺财?
)特别是和菜头这样,在网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士了,他的文章我也爱读,但对于这部影片也扛起了反周大旗,真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站错了队伍。
《长江7号》看后,我有许多感触。
我想起了几年前初到宁波打工的经历:压断手臂的四川人是我抱着他一路血肉模糊地奔到宁波六院;下应车站边的简陋的民工子弟小学,每天我都要经过,看着他们在拥挤的操场上升起陈旧的国旗;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扣工人加班费的老板……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1` 作为一部贺岁片来讲,它应该还是不错的,起码老少兼宜,哭笑兼半,其乐融融2` 作为一部制作三年的电影,我觉得貌似不值`因为其中很多桥段都是电影里面用得很熟悉的,台词也没什么特别经典的吧,但也算是周星驰式的幽默"最近身体好吗?""有点问题,我的样子变英俊了"3`作为星爷的电影来讲,做到了较好的连贯性,象以前在"功夫"里面用过的棒棒糖,如来佛掌``让人回想起以前的片子,这也是导演们爱用的伎俩啦还有我们熟悉的台词"我顶你个肺啊"``4`作为科幻电影来讲,科幻成分没多少啊,小贝说"我们的科幻电影还不成熟,要慢慢成长",其实按我说我觉得我们就不要搞专门的科幻片了,偶尔弄点科幻元素就行,这科幻我们搞不过老美的啦`5`作为我一直念叨着的那"七仔",这还是不错的嘛,本人一直就喜欢有毛的动物,而且这"七仔"是相当可爱,所以买张票去看看那毛毛的东东扭来扭去也是不错的,大冬天的,看一看也暖和``哈哈6`作为小徐娇演的电影(我不知是不是她第一部电影),我觉得小女孩演得不错,应该是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童年了吧,演得挺好!鼓励鼓励!我是不太熟悉周星驰的电影的,就说这么多吧,大家过年看这乐一乐,飙飙眼泪星爷辛苦了!
一晃又是三年,星爷转型后苦行僧式的拍片、用心良苦的磨蹭,让人明白有一种等待好比一对见不着面的恋人,也好比一场3年一度隆重的part,剩下的三年用来回忆。
星爷有这种魅力,电影过后,他自己跳不出来,我们也许久许久的跳不出来,此时电影还有多重要?
我们沉寂在超越生活的迷恋中,就像卓别林,我们现在还没有跳出来。
人生能有几个三年,星爷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是星爷创造力的遐想余波是无穷的,不仅存在于电影中,更多是存在于影迷的心中,永远不会衰却。
所以差不多但是每次的等待后都贴心的承认,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如今《长江七号》的宣传公式开始了,周星驰再次被推到了最前面,一脸沧桑一头花白的头发但还是依旧的笑容。
人们偶然发现,周星驰好久没出片子了啊。
作为一直崇拜星爷的我和大家,从功夫结束、神舟六号升空就仰望起长江七号了,脖子都酸了,所以无须讲太多,默默的看星爷默默的感觉,星爷转型后我看他的电影完全不是抱着喜剧的心态来看,人生本来就是悲喜交加、哭笑不得,笑中有泪、哭中带笑,何必要去强调一种感觉。
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可以比煽情电影更感人,可以比喜剧电影更喷饭,这些都是在一部电影里,是超出电影的芸芸众生、社会百态,它更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人生况境。
我想这就是高人的电影态度,不为影像而影像,为人生而影像、为人生而人生。
所以整天捧着星爷“无厘头”、“大话西游”“后现代”看星爷的人,你们真正了解星爷吗?
星爷说我现在自己都说:“我现在不认为我在拍喜剧,而是首先考虑讲好一个故事。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星爷越来越卓别林,《长江七号》也更像是《寻子遇仙记》,我相信我看的时候会大笑,也一定会掉着眼泪。
科幻元素有多重要、特技怎么样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笑过之后的温情、心酸、感动,这才是星爷电影最最重要的,沉淀于心的。
人不可能永远挂着笑脸,但心里却始终是会心的感觉。
最好的喜剧就是《喜剧之王》的海报,可以让你咧着大嘴,眼角尽是泪花!
我一直也不以为《大话西游》是什么星爷代表作的作品抑或好作品,那是刘镇伟的作品。
个人倒是对星爷的《破坏之王》最情有独钟。
之前《看电影》说配音不是“石斑鱼”同学了,原因星爷觉的小石的声音过于夸张,不符合星爷现在的沉稳,路线可看了预告片依旧是“石斑鱼”。
呵呵,还是啊,没小石同学怎么行。
但我应该会去看粤语版。
预告片里星爷对着假小子说:“吃了摇头丸啦你!
”就这一句我就热泪盈眶了!
最有型的小人物!
北京的夏天是许多建筑工人快要从脚手架上落下来的夏天并且,总是如此以为这样就能量出一幢或几幢大楼的高度春天的沙尘暴在生锈的搪瓷碗里磨光了他们的牙齿,为了将来仓促醒过来的早晨是美丽的有时会奇迹般钻进小姐的裤袜里她掏出的零钱上有你的齿痕可是在将要落下时你突然想到孩子的课本翻开的是哪一页书上写到他们是明天早上的太阳可是你现在看不到明天了北京在你落下时跑得更远了你就是那高楼楼下的一块砖随风扯开你生命四十四年的喊声最后你抱着头以保持记忆不会触及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砖被你更结实,你什么也没留下如果我忘记北京的夏天那么我会忘记你如果我忘记你势必会忘记所有的兄弟那么我将忘记我的母亲和孩子还有我自己,另一棵乡下草本植物就让我忘记北京此刻,和你失声后的沉默
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偷不抢。
星爷影片里灌输给小狄的原则啊。
他虽然严苛,但是对孩子的爱一点都不少。
夏天开着电风扇,没电了,他给孩子扇扇子,小狄在学校上学,他去工地任劳任怨。
把苹果削好让小狄吃。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他们可能不善言谈,他们可能有点苛刻,但是他们的爱从来不少,他们不舍的吃,不舍的穿,但是孩子需要的他们都会去弄,他们知道自己吃了没有知识的苦,就会让孩子避免这条弯路。
他们可能不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却能说出最朴实的话,并且以身作则。
看着我就觉得脊背发凉。
假如没有盗版,有多少像周爸爸这样潦倒至极的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电影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让人感动。
像星爷这样事业有成平日过着精致生活的富人,能够拍出这种关心最底层民众疾苦的片子,让人想挑刺也不好意思挑。
但是这部片子讲的虽然是民工的故事,可它不是给民工看的。
这是给小孩子看的,是给在消费主义大潮下日渐麻木的民众看的。
试问现实中,上贵族学校的民工子弟有多少?
现实中,在严重工伤事故里死里逃生有几人?
及时得到有效救治的有几人?
顺利拿到相应赔偿的又有几人?!
现实不是电影,不会有善良可爱的外星超能力狗倾尽全力让惨死于事故的民工(往往是家庭的中流砥柱)复活,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是需要活生生的人一点一滴去付出努力和辛劳来完成的事业。
谁有这样大的动机,来做这未必有直接而丰厚报酬的事??
我越来越痛恨那种沾沾自喜的把“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当做中国的优势来夸耀的论调!
这一句轻松的话语后面,藏了多少民工的血泪!
【警告】以下内容为主观体验型影评,不喜勿入。
是不是每个曾经飞扬跋扈的古惑仔到了最后都会成为懦弱的老爸?
是不是落草为寇的山贼都在内心渴望着召安?
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就像一位妓女,花了三年时间改头换面,终于从良。
可以让人稍稍微笑,又能微微落泪,宛若没有瑕疵的大家闺秀。
一举手,一投足,都位置感十分,镜头感十分,控制着自己于是控制了你。
从良没有错,这不是个关于对错的事情。
世上有些事情无关对错,好比小马哥帮兄弟砍人,我不能说砍人是对或者错,不能讨论那些马仔的父母亲人什么感受。
这只是和感觉有关,如果当年你也曾经在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呆过,那么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思。
周星驰的电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
和今天皆大欢喜的票房相比,我到今天都喜欢当年票房惨败的《大话西游》,喜欢被批评为粗俗无聊的无厘头喜剧。
和今天随便都能走进北大讲演的星爷相比,我更喜欢当年《逃学威龙》里的星哥,甚至是更早以前的星仔。
在录像厅里看投影,白墙上的那个人分明就是自己人,他如果一脚跨进这间黑房子,那么也会一样抽着烟看到目不转睛。
谁管票房不票房,粗俗不粗俗,小人物需要有个人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狂野的梦想。
需要有那些笑中带泪的离奇遭遇,需要有那些挣扎遭遇更大的打击,还需要永远有个美丽的星女郎不离不弃,一直和你守到云开日出,守到张敏归来拥抱,守到朱茵城头重逢,守到莫文蔚修好了龅牙和眼眉。
还能要求你什么呢?
千秋功业,不朽英名,换来苏察哈尔璨继续乞丐生涯,阿漆白日晴天在集市上摇动猪肉摊。
那时候周星驰不远,觉得自己再惨一点就是他了。
“最惨的就是猪大肠了,里面有陀屎哎,屎哎!
”有屎怎么了?
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并不影响胃口。
和钟镇涛口水对攻,你来我往,白沫横飞。
有口水怎么了?
换成子弹,那就是《黑客帝国》,你怎么不恶心呢?
布鞋踩进地里,左脚点右脚就能凌空上升,这就叫“水上飘”。
水上飘很厉害,但是能被火箭筒打下来。
这的确很无聊,但是我笑了,而且笑得很开心。
我没说关于意义的事情,你看见我笑了没有?
那就是全部的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里说过:感情应该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
具体来说,就是狠狠踩对方的脚,让他涕泪交流,表演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踩脚无论如何都和戏剧理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无厘头也是一种诠释方法。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学院派的解释吧?
不入流,等外品,流星一现,我觉得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褒义词。
当周星驰根本拿不到最佳导演的时候,当报纸和杂志在批评他并且预言他会很快消失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他最具价值的一刻。
主流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人群的根本不予承认,反而让人觉得周星驰全身上下熠熠生辉。
这就像一位性工作者,没有多少人承认,但是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野性和生命力让人心折。
纵使世人都大拇指朝下,我也要起立鼓掌。
不是你不美,而是世人都盲了,无法欣赏。
现在他们睁开了眼睛,从易于消化的《少林足球》,到甜美可口的《功夫》,再到今天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票房有了,金像奖有了。
今天再说看周星驰的电影,那是去真的电影院看真的电影。
而不是说逃课凑钱去录像厅,或者是三朋五友在自己里看VCD。
为什么50块一张的电影票,16元一张的D9,带给我的快乐反而没有一元钱一张门票的录像,8块钱两张的VCD来得多呢?
为什么越多人喜欢你,我反而觉得你渐行渐远,已经快要到我视线的边缘了呢?
从良是好事,被大众欣赏是好事,拿奖有票房也是好事。
如果在那么多年里有人曾经如此取悦过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让他获得荣誉和金钱?
又有什么理由阻拦更多人去欣赏?
或者,一定要以某种小众的姿态让自己感觉良好?
不,当年我不觉得自我感觉良好。
我感觉很糟,但是很快乐。
在违法乱纪,混吃胡闹,浪费青春之中觉得很快乐。
那时候的周星驰是同案犯,这一点让人喜欢到死。
现在,我要说和周星驰的缘分已经尽了。
昔日的情分值得打一个三星,权且作为告别的礼物。
这种时候让人悲伤,但是要说些祝你幸福一类的话。
再有《长江七号》这样的片子,我不会再进电影院去看。
做为老朋友,我也不会买D版或者网络下载。
会偶尔看看你的新闻,看你又拿了多少奖,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楼,换了几个女朋友。
只是看看而已,只能是这样了。
我感念曾经的周星驰,以及他带来的快乐,但是那和今天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
一定有某个时刻,大家已经分道扬镳,向着不同的方向飞驰而去,一去不回。
只是,我当时并没有留意,所以才为今天的距离感到心惊。
旧日的笑话越是精彩,也就让今天显得更是黯然。
在我心目中,你永远停留在那一天,那时你是个独一无二、风度翩翩的猪肉王子。
从良了,就别来找我。
徐娇超级棒
挺好看的呀,当年真没看出来,徐娇是个女孩子。
新一代的周星驰电影我都不太习惯,家里至今还有七仔的毛绒玩具
这个电影当时特别火,我看完之后,除了感觉七仔挺可爱,其他没有太大感觉。
此片诞生了一个童星。里面有贫富差距,还有父子亲情,不能不说周星星导演转型成功。
徐娇表现相当不错
很好看很感人,徐娇很适合小狄这个角色
大家都对周星驰要求比较高,期待比较高,我也一样。对于我来说我希望他永远停留在周星星的电影中,那是属于他的电影。而星爷在变,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是拍给孩子看的电影吗?有点儿不明白,至少接受不了这样的周星驰。而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竟然是几首复古的舞曲,唉。
真一般
周星驰变得不好笑了
恶搞无涯 回头是岸 真是让人失望 最不该拿穷人开涮
喜欢萌萌哒七仔
我不知道上映的伊始豆瓣是多少分。看了评论发现,评分一直在涨,从6.8分到2024年初,已经来到了7.2分。可惜,在星爷最巅峰的时候,我还没有爱上广阔的电影世界。
想要做卓别林,就要大开大合。
这种温情路线,额。。。般般子咯
勉强挤出点笑容,什么,还要老子哭,麻痹的,卧槽
现在徐娇长大了。长江七号也是经典了。
经典啊!!!!!!后来的后来才知道那小孩竟然是个女孩,啧啧,厉害了
丢,周星星煽情也TM有一套
只因为爱这个曾给我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