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维多利亚》,下面请看前线在异国夜晚流浪的女子一镜到底下横冲直撞的评价了!
布谷卟咕:西柏林小混混的虚张声势。
果树:如此货真价实的一镜到底,完成度还这么高,佩服。
Xavier-耐观影:1星给剧本,1星给摄影,1星给女主,1星给当初因为前半部分节奏缓慢退场后懊悔了这么多年的自己。
Spy Liu:看完才发现是一镜到底。
前面过于缓慢了,后面节奏还算可以。
故事逻辑性和自洽性太弱,像看几个傻子。
我本来是要打一星的,看到一镜到底的份上加一星。
迷幻松饼:一镜到底真的炫。
我没字幕看的,只能和女主一样听懂英文,很有代入感。
但是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套了个炫酷的壳子罢了。
女主演技和钢琴弹得都不错。
整部电影看的人很累,演员看着很累,摄影师跑着很累,导演需要的把控能力和神经紧张让我感觉更累。
非有想非无想:后半部分升华!
前面节奏太慢。
如果不是一镜到底,想看看镜头怎么运动,几乎昏昏欲睡。
来点儿刺激的,义无反顾,再加上略微荷尔蒙的萌动,反正做不了钢琴家,不如去玩玩劫银行。
那种孤注一掷未知的驱使,每个人都会上钩吧!
这一夜,这两个小时,一切都再也不同。
Her Majesty:比约克蹦迪回家,路遇假华金和假法鲨;大街上抽烟喝酒,互相说一通鬼话;本以为是摊上事儿了,结果女生玩好大;男生们死了把钱留下,正好回西班牙老家。
psychopath.MN:形式上完成度相当高,节奏感控制恰到好处。
或许一镜到底的形式让这个故事的逻辑叙述与人物动机模糊不清,可不得不说两个半小时的故事的确让我很好的沉入其中,影像风格与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说服了我。
其实做很多事情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太多事情与情感无法解释。
细想,维多利亚人生中如此不寻常的一夜,很多惊喜,大多无力,但或许也最适合一镜到底这个形式。
热可可加盐:全片似乎在为了一镜到底而一镜到底,但内容并不justify/necessitate这样的形式——如果《1917》的代价是一种FPS式“窥视感”,那本片似乎在这个基础上将所有的人物和剧情符号化,变成为“一镜到底”服务的棋子:钢琴不用真的弹便会奏出美妙的旋律、聊天聊到一半便被背景音所掩盖、人物行动间毫无逻辑又缺乏动机。
在不塑造人物的单薄剧本不仅难以让观众从心理上与人物共情,在视觉上也扼杀了观众的能动性,将视角局限在了摄影师给定的镜头之间。
好在一镜到底的完成度相当出色,算是一次在技术上十分成功的尝试。
欧.尹:我不认为本片核心是一镜到底,但超出我预期的恰恰是这次一镜到底真正给予了我独特的沉浸感,抓牢了我的情绪律动,这是观看《夺魂索》《1917》甚至《鸟人》都不曾有过的体验;我也不觉得剧本牵强,人物行事动机看似缺乏,但若结合起下足了工夫的人物刻画,一切也都有其意义甚至有其深刻之处,不得不提女主在极高难度的摄制中仍然奉献出如此有说服力的表演,温柔、坚强、紧张、热情、狂浪、期待、孤独与最终的幻灭一应俱全。
尽管题材、技法、立意均丝毫不类,本片还是莫名有浓烈的马丁•斯科塞斯《下班后》之神韵。
子夜无人:从来不是“一镜到底”的爱好者,这四个字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我产生爱憎上的影响,不过最开始的确偏颇地觉得这场摇曳的光影、浪漫与犯罪交织的剧情,应该更适合给NWR去拍。
直到第一次改观出现,是女主角弹起钢琴,在那一刻你开始觉得这个人将会滑向一切不可知的危险,因为她的孤独是刻在命运里的,而孤独的人是无所畏惧的。
她在这一夜的“历劫”其实恰恰是她生命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暖色,伴随天空重新又亮起来,她成为了所有属于黑暗中的惊心动魄苟存到白昼的遗孤,而柏林的街头依然空空荡荡,她也依然是一个人、没有同类。
鲍勃粥:一镜到底根本不是最大的亮点而是最大的败笔,换而言之,创作者用了最错误的形式去面对这个剧本,或是用了最错误的剧本去面对这个形式。
“我们是柏林人”,“带你看看真的柏林”,然而一镜到底的运镜一味追随模糊的面孔,空洞的状态,地貌/街景一切的周遭都只是背景墙而已。
视角是被迫追随着人物主观运动着的,作为“观察者”的我们的身份不断被有意识地唤醒,然而一切浸入都需要一个前提:观众要进入这个故事,而显然,我并未感受到这个邀请,也没能成功跟随,我为什么要追随这个故事?
显然观众没有被尊重,而是被想当然地塑造成主动地跟踪狂。
所谓的剧场感(更准确的说是临场感)和现实感毫无用处,这又不是Sleep No More,这是电影。
人物除了状态和空洞的行为都不在场,最后天亮了,一切似乎从未发生,故事从未开始。
Die offizielle Tagline des Films Victoria fasst den Krimi-Thriller perfekt zusammen: “Ein Mädchen. Eine Stadt. Eine Nacht. Ein Take”. Dieser aus dem Jahr 2015 stammende deutsche Spielfilm, der aus einer einzigen 140-minütigen Kameraeinstellung besteht, nimmt uns mit auf eine emotionale und überwältigende Achterbahnfahrt. Regisseur Sebastian Schippers Single-Take-Produktion ist zweifellos beeindruckend, aber nicht nur die Technik, sondern auch die erzählte Geschichte ist großartig und erzeugt ein effektives Drama aus eigener Kraft, das seinen Fokus im Laufe des Films geschickt und unerwartet verändert. Victoria, eine junge spanische Frau, tanzt selbstvergessen durch einen Berliner Club. Als sie losgehen will, trifft sie am Ausgang vier Jungs, die sich Sonne, Boxer, Blinker und Fuß nennen. Die vier Berliner und Victoria verstehen sich gut und fangen an sich zu unterhalten. Sonne und Victoria fühlen sich zueinander hingezogen und verlassen bei der ersten Gelegenheit die Gruppe. Aber ihr zärtliches Flirten wird von den anderen grob unterbrochen, weil für diese Jungs die Nacht noch lange nicht vorbei ist: um eine Schuld zu begleichen, müssen sie ein zwielichtiges Geschäft abschließen. Und weil einer von ihnen zu betrunken ist, entscheiden sie sich, dass ausgerechnet Victoria die Rolle der Fahrerin übernehmen soll. Doch was als Spiel beginnt, wird plötzlich todernst.Nach seinem eigenen Drehbuch erzählt Regisseur Sebastian Schipper die Geschichte einer atemberaubenden Nacht, die sich auf den Straßen der deutschen Hauptstadt entfaltet. Die Kamera verwebt nahtlos den Verlauf der Zeit und zahlreiche typisch berlinerische Orte, und schafft es zugleich die Zuschauer*innen mitten ins Geschehen zu platzieren. Neben der kühnen Gang starrt man vom Dach eines Hochhauses über die Stadt, spaziert über menschenleere Straßen und versteckt sich in abgelegenen Hinterhöfen. Währenddessen verbinden sich anscheinend zufällige Ereignisse zu einer dramatischen Tour de Force.Im Großen und Ganzen ist Victoria ein fantastisch spannender Film, der dem Publikum einen Adrenalinrausch verspricht. Die erste halbe Stunde des Films kann in gewisser Weise irreführend sein, vielleicht absichtlich, weil einem Charaktere voller Klischees und Dialoge zum Fremdschämen im typischen Berliner Nachtleben präsentiert werden. Die zuerst scheinbar peinliche und kitschige Charakterisierung der Hauptrollen wird aber bald von der steigenden Spannung und dem schnellen Lauf der Ereignisse überschattet. Was die Geschichte am Ende betont, ist das Gefühl der Fremdheit in einer anonymen Großstadt. Die Einsamkeit der spanischen Neuberlinerin Victoria und die Verlorenheit der Berliner Ghetto-Jungs scheinen ein eindeutiger Beweis für die Ziellosigkeit und die Isolation junger Leute im heutigen Europa zu sein.
有一种戏剧效果是描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突然遭受巨大变故而发生的各种反应,妮可基德曼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的一部烂片《非法入侵》就是其中之一。
而本片作为柏林电影节的竞赛片(能参加柏林电影节是因为展现了柏林风光吗???
)最大的特点在于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段,最后得了个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
女主的前半生都在刻苦学习钢琴,渴望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除此之外她的人生体验几乎是空白的。
当她的钢琴梦想被否定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她飘荡到柏林做了一个咖啡厅小妹,夜店中的狂欢也无法填补她空虚和迷茫的生活。
这时候她遇到了四个“有点坏“的年轻人,并和其中一个产生了些许好感。
柏林凌晨的街道,4-6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这个平凡女孩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可以很讨巧的犯罪故事没有拍的非常商业化,摇摇晃晃的镜头聚焦在这些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使事情走向不可控的方向,推动着他们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后果。
设计的真实,真实的设计。
抱着“不就是一镜到底这个噱头”的怀疑走进影院,没多久形式感就消失了,包括几段音乐的使用也并不突兀,即便每段作用不尽相同。
导演、摄影和演员都很棒,那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去闪躲规避,而是无畏的拼,不得不令人激动点赞。
最后形式成为氛围而非跳脱的观影解读很大部分来源于作者与演员的这种力量。
如果不过于纠葛人物性格的转变(当然也可以推脱到酒精和毒品作用),整体观感相当不错,流畅自然、身临其境、落俗并出俗。
此外,第三届德国电影节的十几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二,均为这一年多的佳作,值得走进影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凑巧,昨晚刚看了此片,今天就发生法国暴力枪击事件,现在盛传各种世界格局分析文章,倾向性各不相同。
联想到有人说此片故事太单薄,其实讲好了简单故事即能一叶知秋般展现世界。
76/100,怎麼說,一定會是比較兩極分化的口碑。
會吐槽人物的扁平化,劇情的德式無厘頭,可是,為什麼我們會這麽認為呢?
因為我們畢竟不是他們,不是沒有接受什麼教育,由沖動和性情簡單驅動的底層年輕人。
這種感覺從維多利亞一開始的出現就一直撓人,一再因為對於情節開展的不合常理,生硬而無法入戲,但到後面就放下了,不再追究,也並不揣測人物,或許,全當導演有意為之,底層的無數他他她,是誰,怎麼樣,除了在這樣看電影時,誰又真的在意呢?
哪需要那么多理由呢?
那是一個怎樣的維多利亞呢?
她不需要充足的理由而來,從頭到尾一直讓人無法理解,離去也如出現時一般不可理喻,一個背影消失在早晨的腓特烈大街上,彷彿一切只是昨夜柏林諸多故事中的一個而已。
如此疏離,冰冷和不可理解,就像這時代給人的感覺,不得不說,鏡頭加上配樂氛圍構造得是很好的,但依然覺得在鏡頭和氛圍上用力過度,人物應當加一些縱深,從人物歷史的展開與時代命運發生共鳴,但那大概會是另一種冰冷的感受。
如果這种現代的冷感是霧中迷離的冰冷,那另外的大約是風中的吧,可能還是前一種更柏林?
Keine Ahnung...
就好像电影海报Vicoria冷暖调子的阴阳脸所暗示的:理想与爱破灭后,我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把烈酒一饮而尽的是一个本该被艺术滋养身材娇好的女孩,然而这与抢劫犯的身份极度冲突却又合情合理。
“太阳”死去时的哭泣,我倒不觉得是她对几个小时情绪积压的宣泄,反而情愿相信仅仅是对刚刚寻得的“爱与希望”刹那消散的悲痛(就如太阳这个名字一样。
而之后的快速冷静,女主又回到了对“爱和理想”惨痛记忆的自封存状态(而她本身也习惯这种状态。
就好像面对坐过牢的那个兄弟“再也不做坏事,我是个好人”的忏悔时,她说:“不,并不会的(你会继续犯罪)”一样,我们可以预知女主的未来。
一镜到底,让现实时间完全和电影时间匹配,就好像2小时20分钟真的经历了一场生死,一场恋爱,一场抢劫。
时间匹配的代入感,是剪辑无法做到的。
相信这部影片的代入力在走出电影院就是相同街区的柏林青年眼中更强。
大概就仿佛是自己心中的恶魔跟着Vicoria出来溜一圈那样吧。
最后说一下《魔鬼圆舞曲》,又叫《梅菲斯托圆舞曲》,是《浮士德》的最终乐章。
这首曲子用在“抢劫”发生前的最后一段戏中,来揭示“天使”一样柔弱的Vicorica崩塌的内心,为后面她主动参与抢劫做引子,除去演员不会弹琴略假,我觉得恰到好处。
我就说说我的感受仅供参考吧。
首先是影片最突出的拍摄手法,一镜到底,尽管没找到140分钟版本的,但109的一镜到底已经让我的脖子受不了了,可能没怎么看过这种一镜的电影看的我好累啊,而且前面的情节比较平坦,不知道是不是在表现德国民族的洒脱和实践精神。
不过呢,我倒是觉得一镜到底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尤其在气氛稍微紧张的时候,比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举个栗子说,他们抢劫出来,镜头是缓慢伏下进入到车内视角,与剪辑镜头切换到车内视角相比,就有了一种从车外钻进车内并且因恐惧而趴下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从中体会到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诸如此类的点有个六七个吧。
接下来说情节,这片子也叫“柏林夜惊魂”,显然就讲小姑娘这一晚上折腾的惊心动魄的“邂逅”,浪漫的弹琴,午夜的啤酒,天台的促膝长谈,凑成了故事片的要素。
不过给我感觉影片也并没有想要借此表现什么态度,既不讽刺什么也不赞许什么,那么就可以说咱们的“没看懂”是正常的了,就是讲述小姑娘本来平淡的夜晚,变成了一遭乱七八糟的经历,有碰了黑帮又见了血,最后那个老帅哥还死在自己面前,如果非要说什么感悟的话,我感觉就是,出门悠着点,尤其是长得好看的年轻姑娘们。
感觉大概就是这样吧,我也说不出什么,就感觉跟着他们一起过了一晚上,我既不是一个看客也不是一个参与者,所以这种特殊身份的定义可能让观众有种不同的感觉吧。
不知道你的感觉什么样?
欢迎来辩。
2017年8月15日 晚
电影开始的几十分钟里我没抱有好感,因为仅仅是这么一个创意作为创作动机是一种肤浅的行为,而且开始的对话,情节都很寡淡,平庸,像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类片子,而一镜到底使这种生活的展现更无聊了,但电影的魅力,或者说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从后半段开始渐渐显现,大概从完成抢劫进入酒吧胡闹开始,再到警察来到的惊惶,到旅馆女主因为男主的死而痛苦,到最后女主走在大街上,从午夜变成白天,像是狂欢散去,我接受到了导演的意图,用这种方式,在一段真实的大段的时间里,观者可以体会一种狂欢的情绪,也可以体会狂欢的散场,在正常的电影里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时间加强了它,这种作用可能是人类对时间的生理性的感知,就像人从黑夜不睡觉地待到天亮,脑袋里会有种情绪,时间在这里本身就成了一种情绪,想要达成这种效果,前半段的牺牲或许是必然的,我接受了前半段的庸常,或者说前半段并非真正的庸常,它是必须的,即使从内容的质量来讲,它也可以是具有真实性具有代入感的一段故事,它唯一不具备的是正常电影的导演创作上的信息量,后半段的情节有效地发挥了导演的想法,这需要天分,执行力和勇气,所以我觉得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没什么可苛责的了。
去他苗的吧,弹钢琴弹到十六岁,你们把我劝退!!!!!!!!
一个人呆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打一份服务员的工,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没有一个人在乎我,没有钱,没有未来,没有,什么都没有。
不如去死,甚至说已经死了,活在地狱里。
那四个狂欢的青年,看似兴高采烈,其实处境与她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知道要去赴一个大佬的约,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个什么轻松的事情,所以他们狂欢,他们的神经也非常的紧绷,一个故意喝到烂醉临阵脱逃,一个吓到要休克,但就算不去赴约,他们又能往哪里去?
维多利亚是他们在赶赴地狱之约前所能遇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了,所以他们很珍惜,他们互相珍惜。
天哪,放手一搏,让意外引领自己今后的路。
果然,清晨的维多利亚手持五万欧元走过马路,我以为她要去自首,警察局的大门那么近,但她却轻松自在的拐了个弯,街道那头曙光来临,蓝天白云。
预示着以后的一切都会与过去截然不同。
她用一晚上的狂欢,改变了自己的现在。
一镜到底的技术行为,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不予置评,但是观影感受并没有因为是一镜而有所影响,虽然有些镜头有略微的晃,但反而更显真实。
值得称赞的事,并没有像很多实验性电影(为了某些拍摄技巧),弱化戏剧情节或者人物刻板化,形象不突出。
相反在实施犯罪的前中后,几个主创人员(除了那个喝挂了的不出现的那个)的演技真的不是一般的赞。
本来开题想写人人都有犯罪欲,如《黑道快餐店》,但似乎与这部电影不相符。
电影主题是一个姑娘的惊魂一夜,而这惊魂一夜恰恰是姑娘目前生活所需要的。
她希望改变平庸的生活,需要一些刺激,也许这个刺激不一定是犯罪,也可以是爱情。
总之就像一个人独自异乡,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就是冰冷的出租屋,仿佛自己在这个城市死了也不会有人在乎似的孤寂无望。
维多利亚是一个孤身在柏林的西班牙姑娘,不会说德语,多年来苦练钢琴,但却不能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影片中维多利亚第一次流泪就是在演奏完钢琴后。
维多利亚参与那场犯罪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一步走向协同犯罪的。
她希望生活有所改变,sonne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她跟随这道曙光,开始作出一系列对自己而言是保守但又能改变目前生活的行动。
为什么说保守?
《故事》里写的:实际上所有人物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总是会采取从她自己主观观点来看是最小的保守行动,所有的人类都是如此,人性根本上而言都是保守的,实际上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从维多利亚在夜店接受搭讪,再到驱车回去工作遇到sonne一行人,接受他们的游戏,正常人在夜间遇到四个男人的戏耍搭讪应该是迅速躲避的,随后便利店买东西发现老板睡着接受sonne的歪理偷东西,再到答应替sonne他们开车,到最后的那句“i wanna go with you",开始协同犯罪。
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维多利亚直接同意替他们开车,那么这部电影就根本不值得一看了。
每个环节息息相扣,十分自然作出那个选择。
仿佛自己如果是维多利亚,也会一样如此,而不会是觉得作死。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维多利亚,如果生命中出现的那个人是sonne,那么我们谁也逃不过这个自我毁灭的结局。
几个主创刻画人物在实施犯罪前的惊恐,不安,在犯罪得逞后的狂欢,维多利亚更是说我们需要一个party,在最后被警察追捕路上的恐惧入木三分,不得不惊叹这个一刀都不剪,一气呵成是怎么做到的。
更妙的是影片结局女主的选择,也让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解读方式。
我是生肉看完的,别说中文字幕,连英文字幕都不给我,英文勉强能看懂,但是中间穿插那么多德文,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但是因为真的好看,不知不觉看完,连自己都不可思议。
最后,什么也憋说了,去看。
Mack叔的豆瓣广播主页都给熟肉的链接了。
两个多小时一点都不觉长!有过类似生活的(当然劫银行除外),或者能代入角色的看,电影的对白一点都不无聊。很多人不喜欢两个小时长的电影,对我来说少于一百分钟的电影都太匆忙了,电影的前奏铺垫是必不可少的
实现难度确实很大,无论是对摄影还是表演的连贯性上的要求都很高,好在二者都完成地不错,尤其前者更是闪动着某种危险的迷离光晕。故事方面年轻人追求刺激有几分邦尼和克莱德的感觉,最终也是不约而同地走向悲剧,女主的心理动机还是稍显突兀,部分情节过于冗长。
女主的蠢简直刻骨铭心,但正是因为刻骨铭心才更加说明她的演技超群。这要是搁国内,就会变成一则“咖啡店打工一钢琴天才外地少女喝醉酒被四个小混混骗到天台轮奸”的新闻了。
前面年轻人夜生活的状态拍得真好。但从男女主角把那个无辜的婴儿抱走开始,对人物的好感度急转直下,甚至质疑他们状态的合理性,特别是维多利亚,作为被动卷入事件且无利益纠缠的人,她后面的表现残酷冷静得有点不可思议。仔细想想一镜到底还是有意义的,否则故事不会对观众产生现在这么强烈的代入感。
一镜到底只是个噱头,先把故事讲好才行。没心思看,太长太拖,有点无聊。
这女人真他妈烦,难看
欲求一夜之间经历极乐与极悲的蜕变性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性的疯狂,长镜头也是如此预示的,这里的一镜到底除了将演员体力压榨到筋疲力竭以至最终陷入虚脱的状态,似乎别无用处。但被手持拣选了观看,状态还有什么意义?方法贫困的电影。
教育片,偶然铸大错。慎思笃行之。
一镜到底牛逼吗?德国人拍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无趣啊。
最可惜的还是剧本合理性,尤其女主的行为动机脉络,太致命了。其他都很好。
呵呵,一镜到底是一种毒。
抢完银行就去high的设定也是蠢得有点过头了,节奏有问题是无法避免的,铺音乐勉强挽救了一小部分。人物设定和动机我觉得很合理,Victoria一直安慰旁人说I'm OK的时候还是有点触动。
SIFF D1《冰泉之夏》没看成找补。前半调性似曾相识(夹生话语的高纯度百无聊赖);后半穿帮较多,镜头多跟住后脑勺,剧情走向趋于无意识的疯狂。一镜到底的确是个噱头,但这路子对迷惘混乱的残酷青春作速写有点意思。self-destruction你好,self-destruction再见。
我承认是为了一镜到底来看的,但这个手法完全没必要。至于情节和人物,钢琴片段当然是华彩瞬间,但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的青春的愚蠢让中年人的耐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2016/10/8 二刷 @百老汇电影中心 晃死我了
几个傻子一样的人物,毫无逻辑的行为,一镜到底是为了辅佐故事的,而不是拍一部只值一颗星的故事!
不要去追求一镜到底的噱头,好好把节奏控制好,把叙事逻辑理顺好,片子就不会如现在这样如此的烂。
一镜到底的技法非常厉害,故事也是相当戏剧性地展开。感触最深的反而是前半段凌晨柏林的街头,浪漫的邂逅,漫无目的地闲逛,吸烟喝酒,自行车,楼顶,以及轻柔的晚风刮得我们以为可以年轻地过一辈子。
看一镜到底就是当你坐在电影院里,你突然觉得你用同样两小时的时间看了一部电影,而那却是别人惊险刺激的传奇两小时。当电影回到一开场的酒吧时,突然像是一个梦境或者是一种倒叙,我希望电影能在那结束,所以我可以期盼这是一段有些疯狂的爱情。临场的对话和演技都好喜欢,看完难受,目前今年最佳。
最末30分鐘節奏可以,但前面一個多小時太冗長了。我個人覺得一鏡到底很考驗講故事的功力和對電影節奏的把握,但個人認為導演在這兩方面都沒做好。btw,弱智青年歡樂多,主要角色智商集體下線的電影我還是少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