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1韩国电影越来越有味儿了,我指的是好莱坞味儿!
开场的音乐一听就是美国大片,开场的画面也让我想到了《侏罗纪公园》的开场,叙事结构也向《泰坦尼克》和《拯救大兵》学了一手,倒叙。
韩国电影早就抛开了香港甩开了日本踩着中国本土电影踏过戛纳柏林威尼斯直奔美国哈里坞德而去了!
张东健和元彬虽然是偶像,但如果是《生死谍变》的姜帝圭来调教的话,你会不动心吗?
这部用了三万临时演员的大戏如果你只看战争场面,你会以为是又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兄弟连》。
首先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不同的朝鲜战争——以往我们印象里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战争,根本不关南北朝鲜军队的事儿,这部电影里我们终于看到了属于朝鲜人民自己的战争!
除了战地医院的一个洋人面孔外我没看到另外的美国人出现在电影里。
战争场面真实、残酷、血腥、刺激!
(录像厅都这么写:))大场面和小细节同样出色!
只不过有点过于写实,反倒觉得有些夸张,有些N年前看《力王》的感觉。
毕竟韩国人还是向着韩国人,导演姜帝圭好像把胜负死伤和敌我实力分配得很平均,很公平,但可以看出感情倾向。
影片中表现的资本主义的反共观点让我这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很难接受,尤其是对共产党的种种诬蔑(我认为是诬蔑)更是和我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我在看《实尾岛》的时候也有同感。
好在很亲切的地方是在片中看见了中国国旗和戴着棉帽子的中国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杀过来了,让我有一种重看《大决战》的错觉,不仅忙里偷闲佩服了一下我国电影的蓬勃气势和宏大场面!
但在我印象里好像咱们解放军应该是挥舞着军旗而不应该是国旗吧!
振泰的初衷只是为了保护弟弟,后来是为了给家里得到一枚勋章,逐渐对战争和杀戮的恐惧和厌恶消失了、反而产生了依赖心理,最后上瘾。
沉迷于升值、宴会、采访,极度自我膨胀,冷酷无情残忍嗜血。
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儿时的玩伴也可以成为屠杀对象,发酵以后变了味儿的战争狂人。
究其性格根底:小时候为了弟弟上学和家里的生计自己放弃了学业但心里从未丢失向上攀登的信念,战争中他争勇好胜的性格如鱼得水,也算是对儿时未竟的事业的一种心理补偿。
也许是我太阴暗了,把人家想得如此龌龊,可能他的想法就是用一枚勋章换回弟弟的平安。
不到战场就能平安吗?
这么做是为了家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祖国?
好在最后让我庆幸的是振泰还没有丢掉最后的良知,我一直担心因为有人说他未婚妻英秀是"赤匪"他就会不顾她的死活,还没有。
英秀死的时候他应该顿悟了——子弹打在身上不疼,打到心里就不是疼了......羸弱的振石反而比较理智,从小接受教育使他能够及时认识到战争的本质。
"你本来可以救他,就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勋章上面沾满了战友的血又有什么用!
""我们和他们一样是一丘之貉!
""你才应该回家,你病了""我讨厌你说的一切,别想指挥我"......在和战俘的搏击比赛中把对哥哥的怨恨全部发泄到了对手的身上...元彬在这部影片中的独特气质像极了梁朝伟......这只是我对电影前半部分的认知,后来我没有想到振泰顿悟的如此彻底,加入了我们共产主义阵营!
更没想到两兄弟在战场上的离别会是如此悲壮惨烈!
(张东健此段演技直逼《老男孩》崔岷植!
)直到那弯曲的尸体变成一副枯骨,直到所有的感情凝聚成一支钢笔,影片才真正升华——这不是对狗屁战争的控诉和反省,这是对手足情深的另一种描述。
小时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关于战争的“知识”就是从官方的历史课本和如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电视剧中获得,当时对战争的印象是好玩,埋个雷、挖个地道,甚至小孩子就可以将鬼子耍的团团转,而国民党就是日本鬼子的走狗,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蒋介石的地位连个日本一个普通的小兵都不如,不知该说是自己愚昧还是官方洗脑成功!
直到10多岁之后,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不断查资料,原来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内战啊,就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战争、就是也许两人是邻居只不过机缘巧合的加入了不同的党派就成了敌人,就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普通人的眼里,哪里有那么多的政治信仰,只不过是哪个军队给钱了、给粮食就加入哪个党派了,却从此就被卷入了政治和战争的漩涡,可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又有几人能幸免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普通人也许就只是可怜的蝼蚁!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看过美国战争电影的洗礼后,对战争的残酷画面已不再触动,但对于国人来说,相似的内战及曾经参战的情节,仍然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绪!
李英顺因肃反而死、李镇泰反复参加南北两方军队,如果你了解中国的那场内战,都会觉得让人是历史的另一场重演,变化的是国籍,不变的是人性!
每次看这样印象深刻的战争的电影,都会让我觉得和平时代的宝贵和美丽!
命运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无从控制,但是我们只要忠于内心的东西,就足够了。
即便是死亡也不能不磨灭心中的炙热。
影片结尾处,我被打动了。
但是影片的叙述有问题,情节有些拖沓,张东健的表演可圈可点,整体来看,有很多时候明显不在状态,生硬的表演象个花瓶,只是男子气概要多一些,至于另一男主角,还是稚嫩,这片子的热,关键还是明星效应。
我想实力派表演的话,应该更我意味。
对于导演,拍摄角度,长远镜头的调整还略先不足。
象是试验品,但是好的剧本和有效的剪辑弥补了一些不足,固然是部不错的片子,但是还是可以更好的。
振石和振泰是兄弟俩,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兄弟俩被迫从军。
哥哥振泰为了能将弟弟振石送回家,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屡建奇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弟弟振石误读了振泰的爱,开始讨厌振泰为他的付出。
就在战争眼看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加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兄弟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最后一刻哥哥救下了弟弟,而自己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貌似一瞬间就爆发了,片子也没有特别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好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短暂。
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兵就是大街上强拉硬拽招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被拉到阵地上连最起码的训练和休息都还没有,就被告知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
敌人的炮火来了,他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送命了,幸存下来的也只是些苟延残喘的家伙,战争中每时每刻都在死人。
你同情对方,你可能就丧失了一次生存的机会,战场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珍贵与毫无意义。
振石与振泰的情感变化是影片交代的重点,振泰为了振石能够活着走出战场,一次次出生日死,而振石由最初以为哥哥是为了让弟弟活着走出战场,慢慢就发现哥哥利欲熏心,当了个小官就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振泰成为了为勋章活着的刽子手。
就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顿时成为了巨大的绞肉机,振泰的未婚妻因为生存被迫为朝鲜做事而被韩国调查人员打死,兄弟俩也在战场上相遇。
战争是令人发指的,它导致我们骨肉相残、国民生灵涂炭,韩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及其深刻的,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丑化敌人,只是公正的交代这场战争。
这样的反思才是到位的,而且才会从心理上加以杜绝的。
名字太坑人,差点错过这部如此优秀的韩国电影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无意间被卷入朝鲜战争,随着战争的深入,两兄弟也在不断成长,变化甚至隔阂,哥哥一心拼搏只为弟弟能够远离战场,而弟弟眼里的哥哥却变的陌生。
战争如同黑洞般吞噬人性:原本一个国家,缺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在战场上兵戎详见;原本从小的玩伴,成为自己的俘虏并毫不犹豫的被枪杀;因为饥饿参加共产党集会,却被自己人清算枪毙…情感刻画如此细腻,只有最善于煽情的韩国人才能做到,棒子们讲故事的本领和镜头的拿捏毫不输给好莱坞!
p.s.吹毛求疵一下,韩国人总感觉用力过猛,各种嘶吼咆哮歇斯底里充斥全篇p.p.s.音乐实在太棒了p.p.p.s国人还在徒手撕鬼子,差距实在太大太大太大!
很大气的作品,战争场面真实残酷,以兄弟二人被南韩军队强征入伍的战斗经历为线索,简要勾勒出朝鲜战争的几次戏剧性局势转变在我看到弟弟冒死跑到朝鲜的阵地寻找哥哥时,我还依然有些可怜他一贯的情绪化(他的一直存留的人性和怜悯,我以为在战争中,作为战士,不害死自己也要拖累他人),直到他侥幸枪下逃生被押往安全部(应是考虑做宣传工具)又因为阵地轰炸不能执行,不得不因为军装而陷入拼杀以自保,终于在俯冲而下气势癫狂的“大旗部队”中边厮杀边挤出眼睛寻找到哥哥扑过去时,哥哥的刺刀狠狠的冲了过来,厮杀了几分钟才通过叫唤亲人的姓名把麻木癫狂的哥哥的理智夺了回来--这几分钟,完美的、残酷的再现了朝鲜战争手足相残的悲剧,我被感动了战争画面也异常惨烈和真实,如果非要以《兄弟连》作为样板的话,这部学生作品至少满分了(单指战争场景)。
以前看论坛里有人提出对导演的大韩国主义提出异议,个人以为那是误解了主创的意图;《生死谍变》在说分裂的民族创通和苦难,这部更加真实、鲜明和深刻以为是上乘之作。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2009迷失记忆》,尽管风格迥异,主题比较接近。
韩国人一直以平民视角反省近代被侵占,被分裂的苦难,而我们的《三大战役》依然是高空镜头多
看完片子,我觉得镇泰可能是个GAY 当然,我也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片子,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品,寄意高远,可以超越现实,留存后世的。
但是,看完之后,我始终觉得有一个地方似乎不对劲。
就好象一个人吃鱼的时候被剌卡在了喉咙里,不舒服,但是你不知道它究竟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感觉我找到了。
在这个片子里,兄弟情,也就是说男人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因为太过于强烈,而导致了一种崩溃性的结果。
而母子之情、恋人之情在这种过于强烈的情感面前,显得很苍白无力。
应该说导演用力过度,导致变形。
这片子我只看过一遍,但是我对于片中镇泰的夫婚妻永晨念念不忘。
那么年轻美好的一个身影,她的容颜、她的衣着、她的秀发、她的表情,都让我想中国男人心目最传统,最向往的那种女子,轻灵、清秀、朴素、温润,导演对她着墨虽少,但是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开头,镇泰兄弟回家,像孩子似的找吃的,她象一个母亲似的嗔怪兄弟两个,语笑嫣然;她拿出手帕来给镇泰擦汗,这手帕是她用裙子的布料做的;她偷偷地亲吻自己的爱人,像母亲嘱咐孩子似的把手帕放进镇泰的口袋,这些镜头太温馨了。
战争开始了,他们开始逃难。
像每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一样,她舍得家里的每一样东西,她都想带着,可是镇泰那么粗暴地不理解她。
当听到她说“屋里还有两缸腌菜,后山上还有我种的马铃薯”,真让人心碎。
她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女子,可能她像镇泰一样,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她对于镇泰、对于生活的那种爱,让人动容,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很多女性。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镇泰似乎一直对这个未婚妻都没有表示出太多的热情,在这些镜头里,可以看出他对于一往情深的永晨的回应是淡淡的,后来兄弟俩被抓去当兵,在最苦难的岁月,看得出来他对于她的思念也是淡淡的,镇泰始终把他的心全部都放在了他的弟弟身上,似乎他的生命就是为了他的弟弟弟而存在。
其他的人,包括他的母亲、他的其他几个小弟妹,他都不是那么在意。
接下来的事情不必多写了。
永晨死在他的怀里,临死前对他说,她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他的事情。
其实她是为了大家而死的。
永晨死了,他难过,但是还没有发疯,直到他误以为他弟弟被烧死的时候,他终于崩溃了,他的世界一刹那不存在了,他发了疯,他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了消解失去弟弟的怨恨,他做了许多无法理喻的事情。
放在一个正常的男人身上,无法理解。
以致于让我觉得他简直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全的男人。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男人,健全的男人,兄弟之情固然可贵,但是男女之情,母子之爱,应该在他心目中都有同等的份量。
导演可能在主题先行的意识之下,将南北朝鲜的关系,投射到现实之中的兄弟两身上,用理念来演绎故事,结果导致理念过于膨胀和强大,而真实的情感被扭曲变形,显得用力过度,说服力不足,这是这个片子的失败之处。
看完太极旗,我惊异于南北韩在50年代的生活水准没什么差异。
但是过了50年,差别不是一点半点。
于是乎,我立刻把韩、朝、日、台、以及苏联的政治历史恶补了一下。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南北朝的血泪冲突,是很有感慨的。
尤其是这种血泪点,并没有着重在战争本身,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定位到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家庭身上去。
这种感触就更深了。
曾经问过我的韩语老师(南韩人),对于朝鲜你们有没有什么觉得你们应该是一个国家,想要统一的想法?
可爱的韩语老师立刻回答,没有!
我们是两个国家!
态度斩钉截铁。
这就让我想起来湾湾的态度。
也是如此。
以韩国现在经济发达的程度(已经被联合国认定为发达国家),朝鲜是个二等国家,何苦要并过来。
人家不屑于。
眼红的是北韩好么。
于是,我就又想到了湾湾。
让人家湾湾过好日子吧。
何苦来。
中俄朝日这四个国家在二战后的经历,真是比任何电视剧都好看啊。
政治跟生活息息相关,真抱歉我之没有意识到政治对人民生活的深重影响,而是一味的排斥所谓的腹黑人生。
(直到,发现了一位伟人--蒋经国。
真正的伟人,光芒盖过他老爹。
)只不过我们从小生活在既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已经适应水温。
所以跳出去看看,从一个时代大背景、从多国的角度去看看,会收获更多。
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看抗战题材的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小兵张嘎自然都是我们童年不可或缺的回忆了。
每当看到在解放军的机智英勇下,狡猾的日本鬼子溃不成军,我们都会在电影院欢呼雀跃,似乎打了胜仗的就是自己一样。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满怀,简直都想马上上战场杀几个鬼子。
之后老师会让我们写观后感,大家还会不约而同的写上: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学习,时刻准备着。
可后来每当我国被卷入某某国际事件,新闻发言人的第一句话总是:“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就纳闷了。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怎么会让孩子那么热衷于战争电影,热衷于上战场杀敌,热衷于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牺牲,把战争看成是一场像扛着大旗看球赛一样轻松的Party呢?
长大后,妈妈告诉我应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于是我轻轻松松成为一名CPCer。
我在纸上反复写着“我要为国家人民和D的事业义无反顾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牺牲一切”,然后看着我的enterparty联系人微微扬起的嘴角,心里忍不住问:这话,你信么?
事实上用脚趾想问题的人都知道这都是鬼话,可一些人偏偏爱听,觉得这是自己的成就感。
身边的人告诉我,不要不屑这些形式上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欲望的社会,你想成为人上人,拿漂亮的收入,住漂亮的房子,娶漂亮的妻子,首先你就要积累资本,成为CPCer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我顿悟了,D的事业原来就是满足CPCer的欲望,无私奉献说白了是把别人的奉献无私的占为己有。
无私奉献果然是个高频词汇。
一段时间CCTV有个XX丰碑的专题,每天介绍一个榜样人物,宣传他们无私奉献的C主义精神。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里,官员就一定要累死在深夜的办公桌上才是好官员,医生就一定要累死在余温的手术台上才是好医生,老师就一定要累死在三尺讲台,还要惦记着学生,才是好老师,因为他们都是无私奉献啊。
说起来如此轻松,可社会毕竟都是由人构成的,人人都无私,就不能为人,而应该是为螺丝钉了。
所以当这些良民们都无私了,又由谁来玩“自私”呢?
答案不言自明。
此时的我已经想开了。
小时候我们被别人骗,长大了我们骗自己,觉悟了之后再去骗别人。
周而复始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骗局里,然后整天叫嚷着世态炎凉人情淡漠没有安全感,谁的原因?
没办法,不骗人,混不下去。
《太极旗飘扬》给了我们答案:首先,战争是残酷的,这里血肉飞溅,生命在金属的撞击下不堪一击。
这里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双方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骨肉相残,理性被狂热所吞噬。
其次,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什么主义什么意识,有的人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为了给家人报仇,有的人为了荣誉前途,有的人仅仅是为了让心爱的弟弟回家,于是大家走上战场厮杀,这几乎与信仰无关。
最后,在亲情和爱的人面前,一切国家意识主义形态都是尘埃。
无论是战士还是政治家,他们首先是人,排在第一位的是人性。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样的天性都是不能被任何意识形态说取代的。
我们不是不爱我们的祖国,不爱我们的同胞,而是有些人吃我们的,用我们的,危难时还让我们为他们牺牲,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爱。
实话说,本片并没有多么复杂深刻的人性讨论,只是一部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已。
片中的各种桥段可谓东西方结合:既有东方人细腻的感情世界刻画,又有西方电影中强烈的人性诉求。
可惜的是,感情刻画这条线跟TVB电视剧中描写兄弟情谊的套路如出一辙,人性诉求的表达跟好莱坞大片的进行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几乎所有的剧情都能意料到,在商业元素上没有太多新奇和惊喜可言。
可我还是要给他五颗星,原因就是它是一部韩国电影,这个跟我们有着同样文化渊源的小国,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纲常伦理的民族,却能自我突破,直面人心,拍出这样荡气回肠的作品,绝对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让我们这个自喻的和谐大国反思。
看题目是战争题材就老早就想看了对韩剧一点儿都不感冒 而且有抵触心理 但很多韩国电影倒不错张东健和元彬也都算是偶像级的演员了 从本片来看 个人感觉张东健演技还是比元彬老练很多 圆脸圆眼睛 一时间我还把他脑内成了山田孝之 尤其是他微微丧心病狂的时候(扯远了影片是从回忆角度展开的 挖出了朝韩战争牺牲者的遗骨 然后铺上国旗 公布名单。
振硕接到了军队的电话 以为是振泰的消息 结果反而是询问他本人的 然后这个老人的眼神变得失落让人心疼 故事随之展开时间推移到1950年得汉城 可以看出 那时候的去汉运动还没开始热烈 街头汉语很多 本来是兄弟两人过着平静的日子 虽不富裕 但两人互相关爱 忽然的一天 战争的消息传来 大家都忙着逃命 其中还有振泰的妻子。
就在家人连夜逃跑的时候 碰上了征兵的部队 单纯的振硕并不知道真相而出列 结果被拉上了开往前线的火车 哥哥振泰想去营救 反而被同时带走。
由于害怕弟弟牺牲 哥哥一直主动要求去前线 并许下了大话。
于是队长答应他 如果拿到勋章 就让弟弟一直在后方。
为了保护弟弟 哥哥不顾生命的向前冲 真是基情的一幕。
后来 振泰的行动得到了认可 他变成了中士 并得到了勋章。
美军也来了 振泰的事迹被美军采访 并拿到了很多从没见过吃过的零食 还参加饭局。
这时候的振泰 开始变得陌生 飘飘然拿勋章的初衷渐渐开始忘记。
为了得到更多的勋章 甚至开始变得嗜杀 不顾队友的生命 变得急功近利。
哥哥的改变被弟弟看在眼里 并引发了弟弟的不满。
后来 振泰甚至为了荣誉杀害之前的好友阿泰 因为他被诬陷说加入了共产党。
还有一次为了杀害一个朝鲜士兵 连累了同一小队的性格豪爽的大叔 让他的儿子成为了孤儿。
此时弟弟振硕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并开始与哥哥疏远 发生矛盾。
后来的一件事成为了转折点 战争渐渐缓和后 振硕回到了老家 然后此时 振泰的妻子却被认定是共产党 要被集体射杀并埋入万人坑。
振泰的妻子只是为了领取粮食才签名 并不知道其实是一场阴谋。
还好 振泰并没有丧心病狂到我想象的地步 他没有为了荣誉放弃妻子 而是开始与韩军反目。
看到烧焦的妻子尸体后 愤怒的他拿起石头杀死了同一小队的队友。
此后 时间继续推移 国内已经算是太平 只有三八线还在交火。
然而弟弟却与哥哥失去了消息。
毕竟还是血浓于水 此时弟弟疯狂的开始找哥哥 甚至为此又上了前线。
得知哥哥加入了红旗队(隶属于朝鲜立场),弟弟开始了不顾生命的找寻。
打电话询问 结果哥哥已经不承认他还有个弟弟。
也许是受到了妻子被杀的刺激 他开始憎恨韩方 于是加入了共产党。
口中也从共(hexie)匪变成了美帝的走狗 南方狗。
由此也可以看出 人民有时候 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争 而树敌 这是一直被灌输了这个思想 盲目地为着什么区战斗。
面对弟弟 哥哥已经变得根本失去了亲情 差点让他死于自己的枪下。
这一幕让人心疼。
如果说刚开始我还YY过是基情让振泰不顾生命去战斗 结尾的一幕却让我不得不严肃沉重地揪心 哥哥临死前最终认出了弟弟 但同时感觉他的精神还是不太正常 之前还为了让弟弟吃冰棍自己都不舍得吃的振泰 此刻从政治上却跟自己的弟弟成为了敌人。
影片最后一幕是倒下的振泰 时间又拉回现在 那里变成了一堆白骨 真正得知哥哥的死亡 觉得很难受 可见影片的感染力。
振硕安全的回到了家 过回了幸福的生活 而他不知道 要50年后 他才再次得到哥哥的消息 而且是战死的消息反观一下现在 朝韩仍然是水火不容 我的韩国朋友跟我说 他在大学里也认识的朝鲜人 但始终觉得互相有隔阂 不敢深入接触 天天都是相敬如宾的来往。
在食堂吃饭碰见都故意离远了坐。
这战争 也让很多亲人永远的被38线、鸭绿江隔绝了彼此。
影片长达2小时28分 感觉稍稍有点缓慢 但全部看下来也算收获不小。
本片不像中国的战争体裁影片一样意在歌颂-党歌颂军队,也没有像一些战争片一样去故意突出一个人民才是最大受害者的主题。
亲情人性的部分更多。
哥哥李振泰在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我不懂什么思想和意识形态,但是为了这个兄弟间炮火相对真的好吗?
想想美军登陆时韩军的狂喜 韩国人对麦克阿瑟的崇拜 以及后来中共入朝的援助 虽说影片没有故意突出立场 到也想一面镜子一样 让我们重新去认识朝韩战争。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感觉集结号应该受了这片的影响。
在战争片类型中巧妙地将戏剧化做到了极致,我们从来不抓壮丁,我们从来爱政府如命,我们也从来偷换概念,从来酷爱愚民。另,没有审查的电影真好
高中时抽风犯花痴租碟看的,啊呀,张东健滴大眼睛啊可萌可萌……
名不符实的一部影片。逻辑较混乱。只能说两个男主太帅了提高了分值。
单纯冲着主演去的片子,果然会,悲剧么。。。
legend of fall
不得不说,这部史实部分稀碎,志愿军扛着中国国旗去朝鲜大规模冲锋,韩战就是心知肚明地且打且谈,你韩国人敢想,中国人都不敢想。
好吧,我承认,我迈不过意识形态那道坎,这部影片也是。
狗屁的主义不过是召集炮灰的大旗(补记)
非要用这么血腥恶心的方式来表现战争吗?
反正老百姓永远是最倒霉的,手持的临场感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感觉不如玩《荣誉勋章》了。
韩国人巧妙地把中国拍成了反派?佩服佩服,为了真相,我只给1星,中国人见谅。
又慢又煽情戳不中我的点 撤退回家后才好看起来 后面又用力过猛。,看完想重温天桥风云是怎么回事
让主义死去,让情感延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本民族内战因为北美匪帮的参与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在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后导致我们不得不出兵援朝,然后南棒转过头来说我们是侵略者阻碍了朝鲜统一,这是什么样的弱智才能说出这种话。狗当久了也以为自己是个人了。
为了你我愿意做任何事,复仇总会使人迷失方向
好几个桥段愚蠢得让我想问为什么……可能战争本身就是个愚蠢的事吧
刚看完“长津湖”的预告,就眼下的时局,还是找个僻静的地方表达期许吧:别动不动主义和精神,只求回归人文、还原真实、尊重历史!至少,有朝一日,当我和儿子说起朝鲜战争,不至于只能用“太极旗飘扬”为他展开那段故事……
看不懂张东健的弧光 只觉得他和山田孝之好像 加入人民军后更加像了
抛开别的纯看编剧这剧就不该这么高分……人物的行为、抉择、对除兄弟之外人的感情都跟闹着玩一样……演技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