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电影,体会到支教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
破旧的教室和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藏区的美景和偷猎者的残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员的神情语言的表达很细腻和清晰,在这个喧哗的时代,有这样一部影片来抚慰大家躁动的心-能一直坚持自己的热爱的实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无论过程多么艰难。
更让我们倾佩的是韩老师这种难得的奉献精神。
最后希望西藏的“格桑花”永远飘香人间。
好像我习惯了我的标题永远是无题。
蛮有趣的。
来看这电影是因为我偶然在一个人的空间里看到他的评论,说看了不哭算他输。
我自认是一个泪点极低的人。
然而全程我麻木无感。
他输了。
但其实真正输的人,是我。
因为并非导演和演员没有讲好这故事。
至少不完全是。
更多的则是我,在经历过和艰难困苦又单纯宁静的边疆生活完全不同,但也堪称复杂而惨烈的人生之后,很难再对世间的辛苦和不容易共情感慨。
但这故事让我想起十九年前高考结束填志愿,老妈拼死拦下我原本选定的北京某高校医科专业援藏计划,那个计划要求毕业后在藏区工作不低于十五年。
老妈当时言辞激烈地说西藏海拔那么高我这个身体根本上不去,学医五年工作十五年,你一走就是二十年等你回来的时候我早已经不在了。
那时候我完全理解不了她的激动,二十年而已又不是一辈子。
怎么就成了天人永隔从此再不相见。
其实是那年刚满十八岁的我太年轻,还不懂得对于时间的力量生出足够的敬畏。
到如今不单是我老妈几次一病数月身体垮掉再也回不到从前,连我也变成了一个体能精力断崖式下跌,光是活着本身已经不堪重负的中年人。
这些年我经历了别人口中几辈子的曲折苦难,感觉已经过完了漫长的几世纪,然而距离当初二十年的最低期限尚有一年之遥。
所以老妈说等我回来她已不在这句话其实是当真有可能成立的。
十九年过去当初年轻滚烫的身体里激荡炽热的血液早已变凉,也会暗笑自己从前的无知与天真,但我仍然对于所有真正选择了这条路并且能够坚持数年甚至坚守一辈子的人致以最大的敬意。
你们,是这世间最赤诚的勇士。
无论当初是因为信仰和热血,还是因为迷茫无助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才选择了支教这条路。
歪个楼,并非所有支教的目的都是源于热血和纯粹,也并非所有真正走过这条路的人都崇高而美好。
十年前我遇到一个曾在华中地区支教一年的男子,他选择去支教的最大原因是08年的金融危机让他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才做出了这样伟光正的选择。
但是当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支教生活条件真的很苦现在再让我选一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再去,换了你也根本撑不下来,不要凭着你简单的想象就以为你可以承受一切以及那些学生和家长对你的尊重和感激是如此真诚炽烈的时候,我依然觉得他勇敢而纯粹。
我后来嫁了这男子又分开。
直到如今他仍是我的噩梦。
所以我很不喜欢这故事里韩老师和妹妹相爱结婚这一段。
但我又十分理解若非如此,小韩老师恐怕也未必能一直留下来。
人是如此脆弱多变的动物。
热血和理想随时会消失。
多少热忱单纯的年轻人最终被现实的苦难打败,曾经纯真的信仰变得模糊而面目全非,选择和希冀终究变成了名利场和现实安稳。
就像北岛诗里说的那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下个月我工作即将满十五年。
没有学医。
没有援藏援边。
没有去任何地方支过教。
连志愿者也不曾做过一回。
我甚至早已忘了这些事。
忘了十八岁那年那个一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这个世界带来哪怕一点点好的改变的姑娘,也忘记了二十七岁那年遇到一个当真身体力行过的人依旧会肃然起敬,生出欣赏和崇拜的女子。
虽然那个人在我遇见他的那个时刻,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只会饮酒吹牛追名逐利的庸常男子,并且日益加剧地暴露出自私凉薄的性格底色。
我如今三十七岁。
早已拋不开我用了将近半生经历了无数黑暗与痛苦挣扎才勉强换来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然而我依然羡慕,依然敬仰,依然感动于世间会有人做出这样天真而辛苦的选择。
是因为永远有这样的人存在,世界才有了那么一点可爱。
这些年我始终没有去过西藏。
如今的西藏也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般贫瘠荒凉的模样。
甚至很多人说它早已变得不纯粹。
但是也许,我还是应该去看一看。
我决定明年九月之前,在二零零五年夏天错过的那个二十年之约到期之前,我要去亲眼看一看。
看一看我错过了的二十年和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广袤的藏地高原上,教育如同一盏微弱的灯,却足以照亮无数孩子的人生。
《援藏日记》以北京大学生韩松的援藏支教经历为主线,用诗意的镜头与质朴的叙事,将一段跨越文化与地理阻隔的生命羁娓娓道来。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奉献的赞歌,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教育与信仰的深刻探讨。
影片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真实感”。
导演陈中阳在采风过程中走访甘南、黄南、甘孜等地,将当地支教工作者的真实案例融入角色塑造。
无论是韩松的“坚守”还是格桑朗措的“无私”,都脱胎于真实人物的血肉。
影片中藏族学生的选角更是从790多个当地孩子中挑选,他们的眼神、笑容与藏语对话,无不传递出未经雕琢的淳朴生命力。
这种扎根现实的创作态度,让故事超越了“主旋律”的标签,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既展现了藏区教育的艰难,也揭示了支教者与当地人在相互碰撞中逐渐交融的精神图谱。
韩松的成长轨迹是影片的核心脉络。
从初到藏区的水土不服,到最终将一生奉献给高原,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三次死亡”的冲击逐步完成。
每一次生离死别,都让他的信念从“理想主义”升华为“使命召唤”。
而藏族角色格桑朗措的塑造则更具张力:他既是学校的守护者,也是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缩影。
影片通过他“宁饿己身不饿学生”的牺牲精神,展现了藏地人民对教育的执着与对未来的希冀。
更令人动容的是,影片并未将教育简化为单向的“拯救”。
韩松与学生的关系,恰恰印证了导演的创作初衷——“教育是相互照亮”。
当孩子们用哈达为他加冕,当他从学生眼中看到对知识的渴望,教育的意义已超越课堂,升华为生命之间的共鸣。
影片的视听语言堪称惊艳。
定档海报中,苍茫雪域与绿意草原的对比,韩松身影与经幡的辉映,构建出“诗意与力量交织”的藏地画卷。
预告片中,漏雨的教室、草原上的嬉戏、烛光下的等待,用近乎纪录片式的镜头捕捉藏区生活的长镜头的运用,则让时间的流逝与角色的心路历程融为一体。
这种美学风格既呈现了藏区的壮美,也暗喻了支教者如“燃灯者”般的孤独与崇高。
《援藏日记》的价值,在于它用光影重构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
当韩松选择留在高原,当格桑朗措用生命守护学校,当孩子们的眼眸因知识而熠熠生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集体信仰。
正如影片中那句台词:“你的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或许正是所有支教者共同的答案:以心为灯,照亮他人,亦照亮自己。
#M观影团观影日记##电影援藏日记有多真实#
韩松,松树的松,松鼠的松。
他像一颗松树种植在了草原上,扎根为家,为松鼠们带来了渴望的松子,也收获了松鼠们的爱。
捧上一杯酥油茶,是那圣洁的格桑花。
有人闻不惯,有人偏爱这油与茶,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茶与花相伴便为家 。
善良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救错了恶人。
为什么要救人?
救人并没有错,不救就根他们那样的人没有区别了。
世界上有很多个门,你打开不同的门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有人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人也愿意坚守在这一方土地上,送他们去看这世界。
生命的意义何在,一生坚守一件事便是了。
很好的一部片子,很有爱,很美好。
1、那个年代,确实很辛苦,生活很艰难,但人很善良,民风淳朴。
人们热情好客,坚毅勇敢,心怀善良。
2、那时的风景真的好漂亮,好美,好温暖。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到处都很美,一望无际的草原,干净的湖泊,一切都很美好,很纯粹。
3、支教确实很辛苦,很需要勇气和毅力。
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和便捷,来到那么偏僻落后的地方,心里确实会有很大的落差。
幸好,有那一批批的支教老师,让那里的孩子接触到了知识,接触到了那么多的新鲜的东西。
虽然我们可能习以为常,或者觉得稍微的有点点落后,但却是他们眼中的珍宝。
感恩党的领导,感恩国家的强大。
4、那时的爱情真的很美好,很纯粹,也很简单永恒。
有句话说得好:“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大概是世人用尽一生所追求的真爱。
可惜,现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什么都太快了,感情来的快,去得也快,快餐式的爱情,终究不够美好。
5、知识改变命运。
得益于支教老师的辛勤教导,让孩子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
服兵役、当医生、做老板、去支教…他们所接收到的知识,让他们做了正确的选择,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心怀理想,勇敢追逐,至死不渝。
电影的格局大,韩老师能去藏区支教肯定是很伟大的而且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才行的,还能一直坚持。
也被藏区孩子的淳朴单纯所温暖,感动,还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韩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区的教育。
幸运的是遇到了梅朵,一直陪在韩老师身边,要是结局再完美些就好了😁,就应该多拍些这样的电影🎬
昨晚在家看完了这部电影,一位从北京到藏区支教的年轻男老师,有点知青下乡的感觉!
即便条件艰苦,但是因为有爱,很多困难都坚持了下去,一呆就是一辈子!
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学生们也都很孝顺!
这就是用爱浇灌出来的情感!
善良的人最识得善良!
印象深刻的就是病危母亲临死前对男主的灵魂质问,你的爱在哪里?
你的家在哪里?
这句话其实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敲醒了男主的犹豫,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很好看的电影!
值得推荐!
平凡的人确做了最伟大的事。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是感触特别深的。
首先,我虽然没去过西藏,但去过甘孜阿坝那边,学校虽然有,有些学校建的也不错,但是每个村子之间离的特别远,孩子们上下学特别麻烦,还有就是老师,优质的老师很少会去这些地方任教,所以师资力量很薄弱。
其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来成都工作之前,我在重庆的一所本科院校教书,那里基本是没有少数民族的,有也是少数土家族这些。
现在,在成都的一所专科院校,这个学校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彝族,藏族,羌族的孩子居多,也有部分回族,甚至还有新疆来的哈萨克族,在教这些孩子的时候,与汉族孩子还是有所不同,我感触颇深。
最后,我想说,有些片段看后,我都要留下眼泪,韩老师是伟大的,孩子们是积极向上的,家长们是善良的。
大家的质朴,大家为他人着想的心,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佩服韩老师,我也想做一个能影响孩子们的好老师,共勉。
景色很美,人心更美,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希望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好。
这部电影很写实, 开头的时候,朗措大哥去接韩松(支教老师)到学校,一路上内心没有想到条件如此辛苦,但是等见到孩子们的那一刻,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中间也经历多种困难,尤其是任教三年,母亲病重,孩子们以为韩老师不会回来了,内心充满仍然充满期待,韩老师果然放心不下孩子们,终于回来了。
孩子们的渴望,和自己的热血,让他留下了,帮助了更多孩子走出去。
就这样带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传授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去到更远的地方吧,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真正做到为人师者,收到人们的钦佩。
看完电影也激励我们,好好生活,做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讲述一个支教青年献身高原的故事,有亲情、爱情、友情,看完之后,大有想给心找一个归属之感。
男主塑造得有点理想化,其它角色不错,这么好的电影不能被埋没,比起流量电影,这种电影真情实感,催人泪下。
只是觉得后面剧情纯属为了泪点而设,略显多余,另外,中间有一处BUG,那一段开路回家的情节大可不必,高原上如果真是路踏了,凭几个孩子根本无能为力。
就不透露剧情了,反正强烈推荐。
好狗血的剧情……支教话题的电影推荐好好看看《教室里的一头牦牛》。5
拍得很平实,千千万万支教老师的缩影
某些画面拍得很美,整体情节中规中矩,几次情节转折稍显刻意,不一定非要用死人来推动故事。
看到后面很狗血,非要刻意煽情,莫名其妙把几个人写死了
被评分骗到电影院,题材理论说来应该是不错的,但是主题浮于表面,剧情超级尴尬,主角做为支教老师,教师戏轻轻略过,遇到的困难波折也没有一个跟当老师有关,然后靠死人强行煽情,短短一个多小时死三个人,就没必要没铺垫地硬死,结尾还加个爱情戏整得一下格局low了,好久没有这么煎熬的影院时光了。男主角从头到尾一个没变化的面瘫脸,心理活动纯靠旁白,其他人还自然一点。
真的一定要看,这辈子可能没办法去支教,那就换一种方式去西藏。强烈推荐!
真没想到这片豆瓣会有8.0?八在哪儿啊?其他片有分歧我能理解,这片实在没有能高分的地方啊!如果这是以主人公为视角的传记电影,但是好多情节他都不参与啊,盗猎者剧情他在旁观,这段是歌颂哥哥歌颂藏族人族人民的,怎么到结尾好像是主角开创了一切一样高大上啊?他啥也没干啊,根本没有支教的剧情!支教的又不是他一个人更不是第一人啊?如果这片是歌颂藏族同胞、赞美草原的,“人间天堂”歌唱得好听,但是骨子里又看不起他们,一次次“嘲笑”,这种草原的原始生活不是落后啊、艰苦不是贫瘠啊,非要吃北京的食物才是生活?是不是咱们小康社会之不能拍贫困了?把苦难故事套在草原上?唯一就是本土演员选的很很好,表演真诚。主旋律不是这样拍的,三个盗猎者都已经死了,怎么还在发生枪战?
哈哈哈哈哈 我是真的花了45.9
走出去和留下来,心在的地方就是家。朴素的美……
网大搬到大银幕上就是很不合适,很多地方剧情过于狗血,画面过于劣质,没有电影感的现象都会被无比扩大。像开场骑马出场扔石头的慢放还是和偷猎者奇怪的打戏,拍摄水平甚至不如斯里兰卡的电影。同时整个片子设定还特别奇怪,为啥哥哥和妹妹之间的讲话还要用汉语。在后段剧情的推进有点过于快了,一个接一个。 2025-3-20看
你的心在哪里,家在哪里
很无聊拍得很无聊,很好看的故事,非要拍成流水线,桑措的死,僧格的离开,很重要的故事情节直接就略过去了,我知道想拍完整,但是详略得当是最基本的吧,把好故事拍的烂的导演最差
《藏草青青》很干净疗愈的片子,特别质朴纯真,不煽情但后面看哭了… 盗猎者那段想起了可可西里,太难过了.情节之间转得稍微有点硬,故事时间跨度大,演员选得很好,表演自然看着很舒服,有一种不精心雕琢的毛边感,没刻意卖弄藏区的风光片,这点我尤其喜欢,真诚… 值得推荐
一星给摄影,美术,灯光,服化道一星给所有支教老师
抖音观看
主旋律本身就是一种虚假我在藏区呆过一段时间 虽然也有感动的时刻 但和谐的表象下一直隐藏着误解、隔阂、矛盾 甚至还遭遇过偷窃、殴打 民族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这些负面的东西可以不拍 但只拍正面且虚假的东西不应该被提倡
工工整整的支教题材主旋律电影,是感人的,但是是中学课文式感人。另外真的大家都穿的太干净了,看看万玛才旦的藏影服化道,那才是真实的。
影片的优点与缺点都很突出,而且相互冲突,结果就是观感很奇怪。
真实性不如早期的变形计
写剧本老师推荐的 西藏真的好漂亮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