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剧透严重!!!
这是彭浩翔最好的一部电影,尽管有一些地方我没有看懂,甚至包括它的名字,看了两遍,我还是不理解无论是荒诞味道也好,还是性别斗争也好,我都难以跟公元前犹太人那场带着悲壮色彩的迁徙联系在一起。
为了理解这点,我专门查看了豆瓣上其他影评,发现又有了一种政治背景分析的视角,而且,似乎说得还比较在理——虽然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但多少知道一点:牵涉的是政治背景。
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有些地方,又过于附会了,再加上,彭怪鸡的电影素来喜欢玩暗流——在主线中加塞点情绪进去,所以,也不好这样说——至少没有当初那篇《一个字头的诞生》的政治寓言分析能说服我。
如果叫我看,这部电影,有那么一点点卡夫卡,有那么一点点安东尼奥尼,有那么一点点荒诞派,而放在一起,那就是彭浩翔了。
为什么我说这部是彭目前最好的电影?
彭的电影,创意之新是无容置疑的,但在伊莎贝拉之前,他的电影多是段落佳,而总体上要略显粗糙点——这有经验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预算的问题,拍电影是要花钱的,有限的资金是无法拍出尽善尽美的电影的。
不管所谓专家们怎么看,我都不会将《卡宾枪手》里那群端着鸟铳过家家的段落当成所谓战争的。
而这一部,总算能做到尽可能的完善,虽然剧本的个别环节,比如一些朋友提到的台词过于直白地点明题旨(是不太好,但没看到即使这样还是一群人嚷嚷着看不懂么?
),但影片在整体上已经浑然一体,彭怪鸡对镜头的掌控力和叙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过去像个有些卖弄小聪明的小木匠,而现在已经有了建筑师的味道。
咱们别纠缠那个片名了,尤奈斯库也不知道秃头歌女到底是谁。
影片的开头精彩得一塌糊涂。
从一个特写开始,缓缓拉开的镜头,集结号的开头也用到了(而且还是吊臂),随着镜头内景物的逐渐展开,在一种营造出来的庄严感中信息量一点一点加大,递进式地把观众给——给“雷”到了。
其实这种方法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用得更多,而且和这个一样,都是用的慢镜头,并且表现的往往是和这种刻意的庄重反其道而行之的荒诞事件,在慢镜造成的时间延宕中,形成了反讽感。
这一部也是如此,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画像美丽的蓝眼睛的特写作为起始,这里包含的意味至少有三重:第一,由于故事发生地点已经预设为香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会挂女王像?
肯定是97前的香港地方政府机构,间接的,时间地点交代了;第二,接下来,随着镜头的展开,我们可以看见女王左边站一裸男,而女王对面是一群裸男在围殴,中间还有一个警察出场被轰走了,就算我们不管这是不是作为政治讽刺来用的,至少女王和裸男同时出现,在女王的注视下围殴,多少是很黑色幽默的;第三,联系到后面整个的剧情,一个不确定是否存在的“女人杀男人”组织,再回头看居高临下的女王,就更有意思了,仿佛女王成了后面行动的精神领袖。
在镜头拉开的过程中,伴随的是莫扎特c小调弦乐慢板和赋格(k546),这个曲子我不很熟悉,只觉得除了新古典主义一贯的庄重感外,还有些紧张感,而跟画面上那多少有些戏谑但更多是莫名其妙的事情,既对应又对比。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群裸男在围殴,除了这个,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我的心理多少被彭在伊莎贝拉之前的作品和科恩兄弟的同类镜头引导,以为这也不过是一个反讽的搞笑桥段而已,但看到后面,才知道,我错了,是的,很荒诞,但一点都不好笑,所以第二遍看的时候,伴奏音乐不再有了调侃的味道,而显得悲戚了很多。
在开头给人一个shock之后,彭浩翔在后面就一直非常非常老实地说起故事来。
不知道是不是去年安东尼奥尼逝世的缘故,我一直感觉电影在像他致敬,更具体地说,是向Blow Up致敬。
其实两部电影的差别很大的,除了一个某些方面比较接近的主题,Blow Up影片本身很躁动和热情,但指涉却是异常现实的,而出埃及记恰好相反,一直很冷静(画面上比较奇异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开头,一个是刘心悠的回忆部分,童话一样),但却是用非常超现实的东西在说事。
但先不说主题,从色彩上来说,彭浩翔虽然没有安大爷那样将色彩绚得神乎其神,但是这部显然更重视色彩的功用,伊莎贝拉中常用的暧昧的暖色,只有在温碧霞演的潘小源家里才能看到,而在任达华演的詹建业家中,则是偏冷的蓝色调,这一组对比颇有意味。
不过这部电影中色彩明显偏鲜亮,越是光明越是让人觉得心寒——特别是到后面。
而在镜头上,这部片中有三种镜头用得很多,一种是远景,角色的位置一般被放置在镜头的边缘,周围或是以椭圆(关炳文喷水那段)或是以不规则的长方形(电梯边被上司训的詹建业)强行切割开,造成一种角色被遗弃的感觉,这在老安的电影中很常见。
而另一种镜头也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机位大致放在腰部的近景,我们只能看到角色的肩膀,看不见脑袋,这跟花样年华中刻意地淡化无关角色不一样,我们基本都知道没头人是谁,但就是不让你看到,形成一种压抑感。
还有一种,是片中用得最多的,即以很缓慢速度进行的推镜和移镜,这很考验导演的调度功底,连续的画面总是保持着一种秩序上的和谐,但这又恰和故事本身的不和谐形成了对比。
看过Blow Up就会记得,那部电影的结尾有段很有名的“打网球”,一群人在挥拍打一个不存在的网球。
而这部里面,一群女孩则在陆地上练习划艇,我不知道能不能看成一种致敬(当然,这个场面是有很微妙的情节作用的,在发现关炳文尸体时,她们曾在镜头前一掠而过,不细心的人估计都没太注意,我也是看了第二次才发现。
)。
而谈到主题,Blow Up除了一条不太稳固的放大照片为主线,基本是很零散碎片的,就这条线而言,安大爷质疑了现代社会的真实,他抱的态度很悲观,并索性玩一把,加入荒诞派元素。
而出埃及记的一号主题也是质疑真实,正如影片所说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有人相信”。
但它不像Blow Up那么写意,相反,它用的方式很实,它没有质疑事情是否真的存在,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就是有这么个女人杀男人组织,詹建业和关炳文都是对的。
可是,即使将不确定的东西确定化了,又怎样呢?
看不到未来比能看到未来但没有人能相信还要来得幸福一点。
这时候,詹建业的位置有点像k了,无论怎样,没有理由,你就是得死。
即便你认了命,看透了第一重主题的荒谬与真实,不去管它了,ok,二号主题的刑罚你是逃不掉的——这个主题走得更具体些:世上没有好男人,只有坏男人和更坏的男人。
当詹建业兢兢业业为探寻真相为解释真相而上下求索时,他是个好男人,心无旁骛的好男人,但他得死,因为他威胁了这项“人类补完计划”,好吧,我也外遇一下,我也让我的刻板生活变得滋润一些,我不那么较真了,不威胁这项事业了,对不起,你还得死,因为你不是好男人了。
詹建业,从头到尾都只是“我能做好呢份工”巨大招牌下的那个小身影,两重主题的压力像两块大磨盘,缓缓将这个新的土地丈量员给碾碎了。
政治暗喻是有的,而且是以彭一直津津乐道的怀旧表达出来的,伊莎贝拉是澳门的怀旧和寻父过程。
,那出埃及记可以看成是香港的怀旧吗?
我不好说,但潘小源家门口那些游戏机房、小摊点以及刘心悠橙色的回忆确实在提示着这些。
詹建业谈过去警署的逼供,潘小源谈关炳文还在的时光,刘心悠更是止不住生涯的回顾,每个人都在回忆曾经发生的事情——曾经的香港,当他们在现实面发生冲突时,就会引起不由自主的对比。
片中的隐喻段落隐藏得非常之多,从那个女郎和她推的轮椅上的神秘老人,到那著名的花了几十万港币搭建的玻璃楼梯,还有结尾那段走调忘词但却令人莫名感怀的“小城大事”,细细分析起来,可以说很多了。
最后再讲一处自己没看太明白的,刘心悠对任达华说,她之所以愿意跟着他,是因为她有次在他那留宿时洗完头没吹认为会得头风很着急,任劝她一次两次没关系。
这段真的不明所以了。
这个胖子拍出来的东西都很细腻好看,难道是很了解我们这一茬的喜好?
他选的女主角都超好看,不伦身材还是打扮,非常养眼,温碧霞好久不见,出来就是个惊喜,性感啊……本来女一号就考虑过张柏芝,现在找的刘心悠,真像张柏芝。
几年前看她和林嘉欣合戏还很嫩……dvd有彭导的评论字幕,这几个地方有点意思,摘出来:1、《出埃及记》片子的音乐是Gabriele Roberto作的,这个意大利人的前作是日本电影《花样奇缘》(《松子被嫌弃的一生》),拿了个最佳配乐奖。
他学古典音乐出身,确实身手不凡。
据说人长得很像vincent gallo,《Buffalo '66》(《水牛66》)导演(男主角),在日本很多人碰到他都要问他,你是vincent gallo?
2、http://lobelia.douban.com/lpic/s2780563.jpg 刘心攸向上看,任达华倒在血泊中的海报,那个不是任达华,是摄影师Sunny Lau的助手,很像吧3、卖公仔的那个店员叫深沢宽,是《青春梦工厂》(《AV》)的编剧,也是彭浩翔的小学同学。
在古典音乐的衬托下,从英女王的双眼推远,一群赤裸的“蛙人”,动作舒缓而充满血腥气味地,殴打一个男人。
《出埃及记》的一开场就不同凡响,刹那间就吊足了我的胃口。
从《买凶拍人》到《大丈夫》再到《AV》,彭浩翔曾经用一种绝对“鬼才”式的荒诞和幽默,彻底震倒过我,一度使我相信,彭浩翔绝对会是香江最值得期待的导演;但是,后来的《伊莎贝拉》却让我失望之极,在那部实在太王家卫了的电影中,我觉得彭浩翔几乎完全丧失了属于他自己的激情和力量。
我琢磨着,当彭浩翔第一次被称作“鬼才”时,他想必是开心的,那种一夜成名天下知式的喜悦,但是当后来屡屡被称作“鬼才”时,也许就没那么开心了,人不能一辈子都只当“鬼才”,成为“大师”才能永垂不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完全理解彭浩翔的转型,但是我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
从赤裸的蛙人到女人在厕所里商量谋杀男人的计划,委实荒诞得够可以的。
我以为《出埃及记》又会是一部“鬼才”式的作品,但随着情节的缓慢推进,渐渐发现事情终究不是那么回事。
好玩倒还是蛮好玩的,但彭浩翔真的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彭浩翔了。
彭浩翔比以前成熟,《出埃及记》的画面质量、镜头切换、配乐都不再像《AV》那样粗糙,也不再像《伊莎贝拉》那样矫情,这当然是好事;彭浩翔还比以前深刻,当事情荒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有人相信,好象是这么说的吧,貌似精辟的样子,但这就未必是好事了。
彭浩翔用了“出埃及记”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来为电影命名,我以为以他的智慧,应该会是一个绝妙的解构式命题。
结果却不是的。
不满足于“鬼才”的彭浩翔,似乎还真有要把男女之间的那点破事上升到摩西出埃及、希伯莱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世代之仇的意思。
往“深刻”里去是通往“大师”的必经之路,我懂,但彭浩翔想要通过电影来讲述的这个哲理,多少有点用力过猛有点不那么靠谱。
就算很靠谱吧,真的就一定要那么深刻吗?
这个世界上,“大师”固然很少很稀缺,但真正意义上的“鬼才”,能给人带来幽默和欢乐还有一点回味的“鬼才”,更少。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希望“鬼才”比“大师”多一点,咱老百姓,今儿要高兴,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粉墨登场的演员本身,玩味起来倒是更有意味一些。
任达华与温碧霞的重逢,激烈的床戏,很容易让人想起两人曾经在三级片中的合作,但如今物是人非,不再年轻、略显秃顶的任达华,成功从午夜牛郎、变态狂的形象转型成了实力派,而容颜老去的温碧霞,虽然大腿依然窈窕动人,却早已沦落得门庭冷落车马稀,彭浩翔启用温碧霞,多少也有些出人意料,不过细思量自难忘,也许少年时的彭浩翔也曾为当年的火凤凰神魂颠倒过,所以就像《AV》里的大学生找天宫真奈美那样找来了温碧霞?
比温碧霞的出现更诡异的是,《出埃及记》里居然出现了堪称“西门庆专业户”的单立文,刘心悠那位衰老的父亲居然就是曾经风流倜傥的西门庆。
似乎可以大胆一点推测,除了火凤凰情结,彭浩翔也曾经为杨思敏版的《金瓶梅》消魂过?
这部片子很早就看了,不过刚才在做饭的时候突然又想起这部片子来,并且联想到了一个小故事。
谨以此小故事献给剧中因打嗝而暴毙的詹建业警员。
=================================================== 小明是个成绩平平的学生,班上考试从来不拖后腿也从来不冒尖。
他从来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作业,但也仅限于作业。
除了老师课堂上讲的和课本上有的东西,其他的他一概不会看。
在他的书包里除了教课书就是练习本,你绝对找不到一本诸如辅导书这样的东西。
随着大考的临近,同学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班上除了小明之外,每个人的书包里都塞得满满的。
除了课本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参考书,里面教授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也不会讲的方法和思路。
小明坚持着不用参考书,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拿高分,而是要把老师教授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随着考试难度的提高,小明的成绩越来越靠后,有几个好朋友都劝他去买参考书,就连老师有一次也说,这一题在某某参考书上有一个很好的解题技巧,应该买来看看。
小明依然坚持着,他感到朋友老师以及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他依然坚持着。
有一次放学做卫生,他去厕所打水,碰到了同班的小强。
他俩平时关系虽不是特别好,但好歹同班同学,俩人趁着小明打水的功夫聊起了考试。
小强说,考试不好就是倒霉,我就是因为每次总是倒数第一,所以被派来扫厕所。
小明这才意识到,每次做清洁,小强都在厕所打扫。
小明就说,那你应该努力一下,争取下次不打扫厕所呗。
小强不屑的看了小明一眼,叱道,我才不像你们一样,拿了本参考书考试就往上套,考完了都忘了!
小明听了小强的话,一时无语。
最令小明欣慰的,是家里的温暖。
父母很关心他,是那种没有丝毫面子上的关心。
他们鼓励小明好好学习,但从不因为小明没有拿到第一名儿责备他。
每个周末,小明都回去爷爷家过。
爷爷奶奶都是老知识分子,爷爷精通文史,奶奶熟于计算。
每次去他们都会和小明做一些跟他学习有关的游戏,祖孙三人过的很有趣味。
爷爷每次都和小明说,活到老学到老,你考试可能要考个试年甚至二十年,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小明听了总是微微一笑,点点头。
这天他回家,快到家门的时候,听到邻居在和妈妈讲话。
邻居说,这次我女儿考试又是第一名,我都担心她学习把身体弄坏了啊。
对了,你儿子考的怎么样。
小明的妈妈轻声说,还行吧,只是退步了两名。
邻居明显语带嘲讽的说,哎,你可要多看着点,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掉下去就完了。
小明妈妈语塞,俩人就告别,各自进了家门。
小明回到家,看着妈妈,说最近考试越来越难了,考了很多平时上课傲视都没有讲到的东西。
妈妈很亲切的说,没关系,你就把该学的学好就行了。
妈妈的话让小明感到很温暖。
但想到刚才在门口听到的对话,小明又很难过。
这天放学,小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趟书店。
他走到参考书的柜子前转了一圈,呆立良久,又走出了书店。
接下来的考试,小明已经开始进入倒数前十的行列。
虽然倒数第一总是非小强莫属,但小明已经明显感到曾经的朋友都慢慢远离自己,就连妈妈也第一次因为他吃完饭没有马上做功课而不让她看电视。
一天早上他又来到教室,发现教室左后方少了一张桌子,那是小强的桌子。
老师在班上宣布说,小强同学因为个人原因转学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在学校视升学率为一切的今天,小强的存在只会把学校的升学率往下拉。
所以小强与其说是自己退学,不如说是被学校劝退的。
小强退学的当天,小名去了书店,买了好几本参考书回家。
他一本一本的对着考试题目还有作业看,发现有了参考书,做起作业来真是容易多了。
由于小明平日听课就认真,学习也是一丝不苟,再买了各种参考书之后,他觉得学习轻松多了。
之后的考试,小明的成绩扶摇直上。
他开始有时间去做些别的事情了,比如说打游戏。
在以前,他是不会去游戏室打游戏的,因为他想回家好好读书,把当天所学的东西再温习一遍。
可是现在他发现,即使不用温习,只要把参考书上归纳总结的东西看一看,考试就会变得很轻松。
小明回家的时间开始变晚了,他骗妈妈说在学校补习。
妈妈看到小明的成绩越来越好,也没有怀疑。
大考结束了,小明考得非常理想,同时他也变成了游戏高手。
对他来说,上学的意义就在于考试,能考好就证明学好了,其他时间就属于游戏。
小明的爸妈依然很关心小明,小明每个周末也依然去爷爷奶奶家,只不过从有一天小明回答不了爷爷的问题开始,他不想再和爷爷奶奶做以前的游戏了。
他现在想的,只是尽快赶到游戏室,投身到他热衷的游戏世界中去。
之前我讨厌《伊莎贝拉》。
尽管梁洛施在里面光着两条美丽的长腿不停跑,在青冷光影中跑得鬼影憧憧。
我讨厌“寻父”的主题与恋父的女孩,中年男子裸露着的皮肉,转动起来咣咣响的旧风扇,热带的夏天怎么也过不完,逼仄的小房间像布满浮萍的池塘……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酒精与汗液混合的不洁气息,偏偏还要混进梁洛施的少女眼泪,令人气闷,胸中硬硬的哽着一块,咽不下,吐不出。
之后我便不喜彭浩翔。
我看《出埃及记》,刚看到片头就想冲出去呕。
完全是生理反应。
辉煌的交响乐还在响个没完,一群蛙人还在打人,一下一下的夸张的慢动作,但血打都出来。
那是真正叫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因为太过怪诞,倒比真实还叫人怕,又太过意有所指,叫人不去想都难,叫人起生理反应,想呕。
更难受的是演到尽头时,瞪着眼看那对中年男女偎在KTV里,一首歌唱到完,一支烟在两人手里传递了许多次。
连欲望都莫名其妙,但慰藉却是真真切切的。
就跟那蛙人打人的荒诞暴力一样,这种最荒诞的悲伤,直逼到人想呕吐。
一下一下,将混乱情绪溶解后的酸腐混合着酒精一齐呕个干净。
在喝醉酒的晚上没有什么能令你哭,却反复的想起一部几十天前看过的电影。
一遍一遍的想着那些画面直到自己真的呕出来。
你造了无数个关于生活的句子,却每一个都读不通。
就像是在辉煌的交响乐中被几个不穿衣服的蛙人打,身在其中的恐怖,不能说。
说出来也没有人信。
在这样一个夜晚,你爬上又爬下,冲到厕所去呕。
没人理会你。
收音机里放着音乐,还有人在念圣经。
摩西带领族人出埃及,过红海,苦难之后,是神在等着他们。
今天神迹早已消匿,只剩下信仰与恐俱这一对空的眼眶,它们一同高悬在生活头顶伺机而动,窥探着、等待着你支撑不下去的那一天,再把你捡走。
请相信,变形金刚这种生物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并且也存在于我国。
我敢 这么说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
据说,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没有引进大陆是因为“内地不存在暗杀男士的妇女组织”,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引进了《变形金刚》,则句首的结论成立。
后来,有个聪明的领导跟我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就宣布不准炒作《变形金刚》了。
我估计啊,国产变形金刚就像美国影片所透露的那样,深藏于一座水库之下。
你说,会不会是三峡大坝呢?
我相信,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断然不会拒绝《出埃及记》这样一部影片的上映。
我本来也相信,一个算不上美好的世界即使不引进《出埃及记》也会想出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理由。
现实证明,我还是一个面对邪恶只会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的青年。
我所相信的那个比较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荒谬。
如果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面对荒谬的一种鲜明态度,那么我倾向于将《出埃及记》看作对荒谬问题的描写:他将荒谬、个体、个体面对荒谬可能的抉择,用一种缓慢但暗含讥讽和哀伤的调子,用平稳的让人不安的镜头,用那时时出现的巨大的俯视视角一一道来。
我曾经猜测这样的视角背后的主体是谁,是片中某一个具体人物吗,还是无所不知的神?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样的一双窥视的眼睛背后是跟詹建业一样的我们。
我们不像詹建业一样娶了个暗杀男士的老婆,但是我们遭遇的荒谬困境是一样的。
我们看着他的举动,想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引导自己能够走出埃及,走出那个折磨人的地方。
据说摩西活了120 岁,他的生命如同竹子一样节节可辨。
按照牧师标准的布道腔,他的前四十年是跟中国移动一样自以为“我能”的阶段。
他看到了埃及人欺负以色列人,自作主张地 将前者给杀死了;中间四十年是跟阳痿患者一样“我不能”的四十年,他逃亡,遇到了万能的耶和华交给他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显得很不自信,甚至连口才这么不重要的东西他都耿耿于怀;最后四十年,是摩西终于觉悟的四十年,遵照神的指引,绝对服从神的领导,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红海,到流着蜜和奶之地去了。
彭浩翔瞪着眼珠子指天发誓:我的电影跟跟圣经一点关系都没有!
——谁信啊。
詹建业显然不是摩西,他没有能走出埃及。
虽然他经历了“我能”的阶段,检 举蛙人深夜用铁锤殴打犯罪嫌疑人,并且二十多年后还试图破获暗杀男士的犯罪团伙;但是他终于觉悟了,接受了劝告,承认自己的“不能”,于是唱歌打炮快乐 了,同时也堕落了,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神”。
他没有“神指引我”的观念,在传说的那个原版结尾中,詹建业坐在升职考试的考场上不停的打嗝。
有一种药,无 色无味,吃下去打够100个嗝人就死了。
这是他注定的必然结局。
由此,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表现出的面对荒谬时的“挺住”精神,显得有点 过于乐观;或者说,面对在荒谬的巨大中,那么一点“挺住”的努力显得越发荒谬。
反倒是彭浩翔的《出埃及记》让人觉得一阵贴心,因为他没有向我们呼喊口号, 只是安静地描述我们的窘状。
我们在对自我困境的怜惜中,慢慢心安理得地准备继续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不管那些自己管不了的事情,“做好呢份工”。
不引进《出埃及记》唯一能让我感到安慰就是,按照某些聪明领导的理论,至少这证明内地真的没有暗杀男士的妇女团伙啊!
但是照此说来删减《色·戒》就让人难以容忍了:难道内地的男士也没有梁朝伟那样的蛋蛋吗?
但是女士们又会指天发誓:我真的没有汤唯那么黑的乳头啊!
——谁信啊。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575868.html
这电影儿挺好看的,我只能看出两个特点。
一个是画面安排很细心,不少画面你按下空格,就能看到某种信息的传递。
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
一个是情节推动缓慢但有力,虽然故事节奏很慢,但是渲染得力,就好像口胶侠的香口胶一样,很有弹性!
导演营造的氛围始终包围着你。
我最喜欢影片最后任达华和温碧霞一起唱卡拉ok,真实得让人忧伤。
我不知道这种把看似笑场的画面也纳入影片的部分为什么会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以至于让我反复地观察他们俩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那是最彻底的放松吧,预知未来的放松。
查了一下,他们唱的歌叫小城大事,嗯……我不太懂港台音乐,如果没有这个电影,我也不会知道这首歌儿,挺好听的。
是啊,小城大事,什么是大事呢。
我所能理解的整个电影想表达的意思已经在影片名字中最好的剧透了……女人杀男人组织代表了什么呢,这个相对于主流人生观“荒谬”的组织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个相对于现有法律可视为“犯罪”的组织却由代表着正义、“打击犯罪”的警察领导。
你发现了它,你想揭穿它,但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决定无视它、放弃目标的时候,你被它吞噬了。
任达华通过违反游戏规则的方式了解、屈服于游戏规则,可惜这个游戏没有编写这种支线情节。
为什么任达华会和温碧霞打那一炮?
是因为压力吧,导致温碧霞大喊“丢我”的,我不知道是性欲还是寂寞。
任达华为温碧霞修理防盗门的时候,是不是才是他所需要的对女人爱护和关心的表达方式?
那种平实的、生活的、社会最底层的感情。
对比任达华和妻子、丈母娘吃饭和在大排档与温碧霞吃饭时的表情,那么截然不同,一个沉默寡言,一个兴致盎然。
什么他妈的才是真实,你能确定你想追求真实吗,你能确定你可以负担追求真实的代价吗,你有资格追求真实吗,你有能力追求真实吗。
你能出埃及吗?
埃及之外也许还是埃及。
我发现一个秘密——学生们总爱在上厕所的时候论老师的是非,无论男女。
这话出自我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之玉口,伊属男性,所以在说到最后一个字时,我们在坐下挤眉弄眼,暴出一屋子不怀好意的哄笑——其实,中学时男女公厕只隔一层薄脆的墙,不封顶,不隔音,该老师人虽在男厕出恭,耳朵却能男扮女装地跑到隔壁听女同学讲他坏话,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可是,伊平时自大臭美,招人讨厌太久,所以逮了这个机会,大家还是趁火打劫地尽情嘲弄了一番。
我想,这事告诉我们,厕所实在是个不靠谱的地方,很不靠谱。
说人是非这样的小事情,都难保不隔墙有耳,更别说杀人越货,这样的大生意了。
为什么女人们总爱结伴上厕所,且一呆许久不出来?
这问题困扰了年少的彭浩翔很多年,最后,他的答案是,女人是在女厕所里密谋杀男人的事情,所以需要结伴同去,大家都知道,杀人其实很是一个技术活儿,所以,需要讨论很久。
这样的论调有几分意思,所以我买了这本《出埃及记》。
除了女人在厕所里密谋杀男人,片中的奇人怪事还有:警察们会扮成蛙人,半夜里把碍眼的犯人拖出来毒打一顿;女人每杀一个坏男人,便买一只娃娃做犒赏;有一种药,无色无味,人吃了只打嗝,打够100个就死翘了。
相比之下,有口皆碑的好男人也会感情出轨,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毋庸说,片中的詹建业(任达华饰)是个好男人,有正义感,有爱心,疼老婆,饶如此,还是要背着老婆与潘小源(温碧霞饰)私会——那也难怪,她寂寞,孤苦,新死了夫君,最重要的是,她性感,惹人怜——那么自然!
所以有人总结说,这世上其实没有好男人与坏男人之分,只有坏男人与更坏的男人。
我倒觉得,用男人的出轨与否来评判其好坏,实在有失偏颇,就如我们不能用吃不吃屎,来评判一只狗的忠诚。
詹建业的妻子张芳(刘心忧饰)原是妇女杀人组织的骨干,婚后感于詹诚实可靠,已洗手多年,不想竟撞见丈夫的外遇,悲伤之余,痛定思痛,决定重抄就业,杀了这个男人。
用杀人来解决感情问题,这倒不新鲜,按片中邵美琪扮演的铁腕女警的说辞,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悲惨的事情,全都是因为有那些坏男人在捣乱,所以合该赶尽杀绝——负心男人到底该不该杀,这不好说,我认真想了想,觉得这方法并不可取——杀人灭尸太麻烦,成本太高,性价比太低。
虽然,这可以大大省了过程的牵扯不清,顺便,还可以缓解国内的人口危机。
然后,然后结尾很突然,吓了我一跳。
我的意思是说,结尾很草率,马虎得叫我咬牙——这厢詹建业还拥着情人唱K吃酒,下一个镜头张芳已在审讯室里了——暗杀败露,怨妇杀人组织一窝被端,OVER。
直觉告诉我,这结局被“和谐”掉了。
后来,果然在网上找到了粤语原版的结局:詹在升职面试中不停地打嗝,打到第一百个,就挂了。
over。
最后说一句,彭浩翔的粉丝们听了别砸砖——怎么看,这都该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才对,可整部片子看下来,仍感觉少了点什么,说不上。
06年彭浩翔带和金培达四处游走宣传《伊莎贝拉》,可能是走迷路了走进了我们学校北国剧场,我一看名人来了,就顺势混了进去,剪票的叔叔阿姨们说填问卷单可以参加抽奖,幸运的话可以得到《公主复仇记》的签名海报,为了增大获奖几率,我进出两次,填了两张单子,但很不幸的是我的两张单子都被抽中了,但很幸运的是虽然我作弊了,彭浩翔和金培达还是送了我两张签名海报。
(此段和《出埃及记》无有任何滴关系,纯属于显摆型引言)在对《出埃及记》进行评论之前,我先声名两点,第一点,这部电影还挺没劲的,但电影里的人都是熟脸,连客串演出的也是(林家栋很好认的,看见詹瑞文了麽都),那么这就是一种好作风。
第二点,我不太会写评论,我所写的都是些DVD导演评论音轨里的一些小8卦。
1首先说说海报吧,豆瓣里的海报是《出埃及记》的其中一款,如果有朋友留心的话,电影还有一款海报,是刘心悠朝天瞪着眼,旁边躺着鲜血直流的任达华,但实际上,这款海报上的人并不是任达华,而是负责电影剧照的Sunny的一个助手,他的侧面特别像任达华,实际上,他在电影里也同样有过替身的演出。
2再说一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张家辉在警局接受任达华审问的时候,总是不停的低头,有人以为他是在看台词提示条,实际上这是张家辉自己发挥的,他说他在这里点头的举动是借鉴的刘青云(敢问大家是刘青云的哪部戏麽),彭浩翔并没有要求他点头。
3有个和彭浩翔合作过的编剧彭秀惠,有一次在看过《花样奇缘》(《松子被遗弃的一生》)之后觉得里面的配乐不错,于是就上网搜到了配乐师的blog,这个人的名字叫Gabriele,意大利人,常局日本,长的非常像《水牛66》的导演兼主演Vincent Gallo。
以至于他去拍片现场的时候经常会引起小小滴骚动。
4再翻回头来说说影片的开始,影片的开始有几个穿着平角裤,(其实一开始有试过三角裤,但是不好看,动不动男孩子的毛就露出来了)戴潜水眼镜,穿蛙掌的熊孩子在警察局里欺负人,这其实源自彭浩翔小时候爸爸给讲过的事情,就是穿成这样欺负人即使被欺负的人第二天告诉法官法官也不会信。
5电影的摄影师傅叫林志坚,这部电影获得了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公主复仇记》《AV》《伊莎贝拉》《破事儿》也是这个孩子拍的)6电影好些地方是需要粗口的,而且当时众演员也都觉得有些戏份力度不够(如任达华第一次找到张家辉的破屋子,被他赶出来的那场戏,第一次拍就拍的粗口版)7为什么会用温碧霞呢?
因为彭浩翔从小就喜欢温碧霞,小时候彭浩翔看了《地下情》,看完了梁朝伟与温碧霞的吻戏之后,就励志长大后一定也要有一个温碧霞一样的女人约会自己。
据说旧约 出埃及记章节是摩西写的他老人家这样写到:摩西向海伸杖,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乾地。
And Moses stretched out his hand over the sea; and the LORD caused the sea to go back by a strong east wind all that night, and made the sea dry land, and the waters were divided. 听上去很神气比九阳神功厉害不是一点半点,比同是摩字辈的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要唬人的多但是彭导演说:你丫还别不信。
因为"当一些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有人相信了,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就像英女王注视着蛙人们在厕所群殴路人甲跟姜文大导演的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不禁感慨文青导演为什么都爱强词夺理以色列人最终走出了埃及。
任达华最终干到了温碧霞同时发现他老婆爱收集小兵玩偶的真正原因。
我看得是国产DVD强奸版东一刀西一刀剪的没头没尾 港版电视剧的配音阵容让我昏昏欲睡果然看彭导演的片子还是要听粤语版。
最后 我还要补充一句 温碧霞保养得可真不错
偏爱开头那段无厘头风格的蛙人情节,与片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彭浩翔走火入魔之作。
个性问题终究是要回归到通性的(想看未删减的)
感觉看的版本不好……
虎头蛇尾。
沉闷,不知所谓
故作聪明拖得又臭又长,倒不可否认有少数亮点
以剧情擅长的彭导怎么会设计出这样的剧情呢?
当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不相信了。里面充满了彭佬的私人恶趣味,女厕,黑色幽默,隔窗偷窥,暗杀。所有场面都有设计,复调的形式感和幽默感十足的长镜头,彭佬肯定拍得很开心!
2009/5/20夜,搜狐电视-高清影视剧,情节有些吊诡,很难说清的感觉,有些装,有些不连贯,3星。
拖沓,累~~
TMD,我居然看的是删减版!!!无法忍受!!
「原來呢個世界入面有一啲嘢,荒謬到某一個程度嘅時候,就冇人會信。」
比较失望
低端
彭浩翔,港片之希望。。。。
维多利亚的秘密 压迫感与荒芜感围绕的电影
烂片。
超级烂片,千万别看,警防上当
开始那段,诡异死我了,我都怕怕了,然后一点点一点点看,知道怎么回事了,才感觉好一点。。。我胆子也太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