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Manifesto,反艺术宣言(港),凯特布兰琪:宣言13(台)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Erika Bauer,Ruby Bustamante,Carl Dietrich,Marie Borkowski Foedrowitz,Ea-Ja Kim,Marina Michael,Hannelore Ohlendorf,Ottokar Sachse,Ralf Tempel,Jimmy Trash,Andrew Upton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宣言》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宣言》长篇影评

 1 ) 艺术应该追求真诚而不是真理

1.影片中除了情境主义宣言借由男性之口说出,其他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超现实主义、波普、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当代艺术宣言都是女性之口说出。

而历史上真正发表这些艺术宣言的都是男性,借女性形象说出充满男性气质的宣言本身就是对于历史上女性艺术家话语权缺失的一种暗讽。

2.情景主义者发表宣言的场景是真实的荒凉,而女性形象发表宣言的场景是繁荣的虚假,场景配上宣言让人感觉极度压抑、造作和浮夸,违和感和不适感挥之不去。

印证了片头字幕所说的“所有当代艺术都是谎言”,即艺术都是虚伪的,抨击了“艺术要求真理不是真诚”这一错误价值取向。

3.影片赞同的是情景主义者的观点(即使人的日常生活重新成为真实生存的瞬间,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真正的艺术只能在发自天性的游戏行为中产生,这分别对应了片头几个成人在玩烟花和片尾孩子们的玩耍,并且这些玩耍场景都是真实的,交流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才是培育发展艺术的真实情境。

4.影片临近结尾道格玛95的宣言被应用在孩子的教育场景中,一方面是提倡艺术创作要力求真实,另一方面教条式的宣言又扼杀了真实,这也是对当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的讽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只能成为前人思想的复读机。

5.影片所有的主旨都在开头,后面都对前面所述思想的印证。

 2 ) 朱利安·罗斯菲德《宣言》(MANIFESTO)影像装置作品

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宣言》(MANIFESTO)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13个同步播放的视频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另一个则是剪辑过的电影长片版本。

朱利安·罗斯菲德以50多个20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

作品在向宣言致敬的同时,对宣言本身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在罗斯菲德设计的13个场景中,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塑造了送葬人、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垃圾焚烧厂工人和家庭主妇等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

其中,家庭主妇的场景,是由布兰切特和家人(丈夫,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对展馆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13个屏幕位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要达到艺术家“十三个单屏互不阻挡”的需求,展览场馆现场需花费不少功夫布置。

《宣言》装置作品最震撼的就是13个高清屏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凯特·布兰切特会在每个屏幕上同步开始宣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家宣言,你可以体验现场13个屏幕“共同发声”的壮观景象,每一次的体验会随着你置身于不同的屏幕位置而有不同感受。

这种有近远有层次有空间感的观赏体验,是和《宣言》电影长片版本最大的区别。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屏幕上是没有字幕的,朱利安·罗斯菲德不希望让文字来干扰他的画面构图,图像上有一行字幕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你可以从装置里面体会到很多从文本生发出去的东西。

《宣言》,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览现场,2016

《宣言》,上海昊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

 3 ) 关于《宣言》的只言片语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

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

”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

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4 ) 愚人的宣言

技术会进步,社会会发展,认知会扩展。

而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人类的缺点也是永存的,无论信仰什么,都无法逃脱人性的轮回,人类被自我囚禁在原地打转。

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放。

就算是疯子,说出来的预言也不过是愚人的宣言。

《宣言》,又是一场北影节的电影。

没错,我就是冲着凯特·布兰切特来的,对电影讲的是什么毫无了解。

电影开场,无形的摄像机高悬在一个毫无生机的灰色工业废墟上,俯视着钢筋水泥的尸体和空荡荡的灰色楼房,流浪汉牵着狗蹒跚前行。

漫长的人名字幕后,凯特的声音开始用在影院中隆隆作响的声音念着旁白,有如声音刺耳的神祗,毫不怀疑地念出自己的宣言。

电影的主色调很冷,很灰白,很单调,配合着对于艺术门外汉来说有如念经一般晦涩难懂又震耳欲聋的宣言,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就像回到了理论课上。

这部电影里,凯特·布兰切特一人饰演13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场景,每个角色的宣言、职业、性格和口音也各有不同。

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未来主义,波普艺术,虚无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流浪汉,职业女性,女主播,工人,科学家,艺术家,都以凯特·布兰切特和13个场景呈现出来了,我无意赘述其中的每个细节,解构每个角色和场景的不同含义,我只想谈谈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和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在传达什么。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以上帝视角观看人类本身。

而这个“上帝”,就是人类艺术家,你听到的旁白,就是上帝之音,就是艺术家的各种宣言。

电影结束后,我没听到有人讨论这一部电影。

《昆虫物语》结束后,人们在讨论这个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在困惑导演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拍摄过程放进电影里;但《宣言》后,没人谈起它。

不知道是因为电影结束时,流浪汉最后那一段蔑视的话阻碍了大家的讨论,还是大家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

流浪汉蔑视所有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

我则认为,一些观众之所以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像一幅超前的现代派画作,在当代是看不懂的,只有到了未来,或者与创作者有着相同的预见,才有机会被看懂。

电影开头,在观众注视着流浪汉蹒跚前行时,旁白高声宣布:曾经统治全球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的创作已经越来越容易被局限,从创作变成了抄袭和嫖窃。

如果想要创造,不想剽窃,就必须像一个革命者让打破旧有的局势,不断的质问这一切,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在“未来”尚未到来之时,它会被认为是疯话或蠢话;如果革命爆发了,那么这幅画就会变成一个准确的预言。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艺术家去世了,他们的作品才被重视,是因为他们并非单纯的世界记录者,而是预言家,只有当属于他的时代过去,他所预言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家才能理解他的艺术,但这一切都晚了。

比如在梵高生活的年代,大部分人不理解他的艺术,直到他去世了很久,他的作品才被重视;最后,在现代被卖出了天价。

也许在更远的未来,这又会成为废品。

所以如果你想利用艺术手段来赚钱的话,那你就无法或不能成为一个预言家,因为如果你成为了一个预言家,一个革命者,那你很有可能被现代人当成一个疯子,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你。

所以只有当预言实现了的时候,不具备这种预见性的观众才会读懂这一佛电影。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跟《昆虫物语》很像,因为他们都采取了令人不适的方式说出了不被人们所注重理解的真理,他们所说的,所表达的,超出这个时代,超出了观众的理解程度。

只不过《昆虫物语》解构的是电影,《宣言》解构的是艺术,二者殊途同归,都解构了现实。

在我看来,电影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叫漩涡,无论是科学家佩戴的漩涡徽章,令人头晕目眩的漩涡形楼梯,艺术家在发言时提到的漩涡艺术,都在彰显着这是一个信仰漩涡艺术的社会。

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现代人并无不同。

小孩会牵着双手转圈,母亲在饭前祷告时说的是流行艺术的宣言,流浪汉则对这世界发出未来世界的宣言,新闻主播张嘴就与记者讨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葬礼上,寡妇则眼含泪水,对于老老少少谈起唾弃他们虚度光阴的达达主义。

看起来,她们好像信仰的是更为理性、先进、具有人性光辉的宗教,但她们的生活却与现代人一样,枯燥、乏味、被禁锢在各自身份的牢笼中。

就像木偶师手中的木偶,说出命定的语言。

即使流浪汉唾弃这个世界,倡导着革命和改变,但导演对于未来,也就是革命后的世界并不持乐观态度。

因为人性是不会变的。

不管人们信仰的是达达主义,是基督教,还是共产主义,人性永远如此。

不管他们换了什么信仰都一样,从一开始的沉浸于新时代的欢乐和怀疑,转变成对于时代的麻木,被时代所局限,沉浸于嫖窃、抄袭。

这只是一个轮回而已。

影片中,不管在哪一个场景里,不管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主演都是同一个人。

而人也与影片一样,不管被放到哪一个时代里,人性都是一样的。

具有同样的优缺点,有着相似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以上帝视角拍摄这一部电影,正是身为艺术家的“上帝”在赤裸裸地审视和嘲讽着人类自己的所作所为。

上帝不也是人类塑造出来的另一个加了滤镜的人类吗?

这电影里,漩涡主义者所说的话,所上的课,看似荒诞不经。

但放在那个时代又是合理的。

正如现代人看过去的人会产生优越感,会觉得古人可笑,因为他们不明白,过去的人怎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殊不知这样愚蠢的错误仍然在现代社会中上演,只是他们看不到而已。

现在人们知道了,古人看待自己就会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不解——未来的人怎么会做出说出如此荒诞不经的话?

大多数人类都是间歇性盲目的,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而不盲目的人说出来的话,被认为是疯话。

所以只有疯子间才能相互理解。

对,未来的人会意识到疯子所说的话是神奇的预言,但又怎么样呢?

过去的疯子已经死去,却被捧上了神坛,而当代里说真话的人又会被认作疯子。

所以人类永远在犯同样的错误。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颂人性不同,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都脱胎于对于人类的失望和嘲讽。

但这又如何,嘲讽人类的人也无法摆脱人性的弱点。

技术会进步,社会会发展,认知会扩展。

而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人类的缺点也是永存的,无论信仰什么,都无法逃脱人性的轮回,人类被自我囚禁在原地打转。

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放。

就算是疯子,说出来的预言也不过是愚人的宣言。

 5 ) 独白亦对话

Park Avenue Armory, New York电影散场后尝试想象其前身装置作品的可能观感。

偌大展厅内十三面屏幕错落而立,观者穿梭其间,彼此迥异的场景在四周明暗显隐,背景乐与独白起伏涨落。

行走本身即是剪辑, 言语交响而成对话。

单独场景情节的淡化与宣言自身的讲演性质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组合,也决定了作品相较于线性呈现,似乎更适于打乱,此消彼长,时而共鸣,将嵌套在内的联结与对立充分展开。

作品的声名一定程度上因凯特而起,单是“一人分饰十二角”的演技与化妆术卖点就足以让人看罢预告片立即将其收入待看清单。

然而也正是这卓越的化妆术与驾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别、国籍、社会阶层的个体都顺利消解于他们的表述,成为纯粹的言语的载体。

如果抛开话语的内容不看,这些形象都是极端刻板庸常的:潦倒的流浪汉、精进的金融业者、臃肿的女工、中产家庭的女主人、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诸如此类,扁平而又使人信服。

他们置身于同样庸常而典型的生活情境中,以恰切的口音、语气和精神状态说出多数角色本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到的词句。

而这才是作品的主人公——不是切换各种角色游刃有余的凯特·布兰切特,而是借她之口嵌入日常情境又跳脱而出的话语本身。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时荒谬,有时恰如其分。

片中宣言分布在一个半世纪的时延内,涉及艺术理念、政治与文化纲领等各领域,经过艺术家的拆解重组构成旁白、自语或呼告。

而言语和情境各执一词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张力所在。

葬礼上的吊唁人几度哽咽,宣告着达达主义摒弃意义的愤世嫉俗;俄罗斯编舞师对台上动作散乱的银色头颅们高呼着艺术与反艺术;美术教师郑重写下Nothing is original,鼓励孩子们将任何启发灵感、触发想象的内容为己所用;新闻节目的凯特主播远程连线人造暴雨中的凯特记者探讨概念艺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些情境中作为指导语的宣言与接受指导的具体艺术实践几乎完全错位,说者与听者却也都以常态参与其中;有些宣言作为画外音呈现,倒也成为场景的解释,为视觉信息赋予了新意。

影片或许为观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组合中最接近创作者初衷的一种,但给人的感觉仍是无心插柳,冲突与交融皆为自发,也无需刻意调和。

2014年,圣彼得堡承办了第十届欧洲当代艺术宣言展(MANIFESTA 10)。

印象颇深的是博伊斯的装置作品《经济价值》。

作品极具生活气息,巨大的金属架上摆满了购自东德的白糖、面粉等生活消耗品,放置于冬宫风俗绘画展区1818-1883年间创作的画作面前,以呼应卡尔·马克思的生卒。

这些物品年代久远,在展厅里散发着酸腐的气息,却并不惹人讨厌。

两年后冬宫与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当代艺术家让·法布尔合作,将其作品大规模安置在馆内各处。

法布尔的选材与主题显然更具挑衅性,那些密集排布的甲虫、情态诡异的动物标本、难辨内容的黑色画幅,于我个人毫无审美快感可言,更像是种无礼的入侵。

当然任何评判只是一家之言,往往骂声并不阻碍艺术家声名远扬,他们被争议也被盛赞。

而对于当代艺术的警惕,是我的立场,也是我的局限。

以片末引自情境主义(1957-1972)的喊话作结: 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 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6 ) 给看不懂的们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7 ) 诸宣言之宣言

去年在上海昊美术馆看过艺术装置,今天才看的电影版。

老实说这个不适合以电影作为载体,太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了因为没有故事情节。

但是作为艺术装置就出色得多,每个独立视频都是一个艺术流派,这在剪成电影后就不太能看出来并且打断了连贯性。

特别喜欢进行到某个节点时所有屏幕上的kate都操着一口机械的英文但是不同调子(也就是电影最后一段)在大厅里混响成奇妙的音乐,黑暗中被各种kate四面八方包围着,效果很震撼。

以下根据参观手册整理:1.序言:燃烧的导火索2.情境主义——流浪汉3.未来主义——股票经纪人4.建筑——垃圾焚烧厂工人5.漩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私人派对上的首席执行官6.强硬主义/神创说——纹身的摇滚乐迷7.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科学家8.达达主义——葬礼演讲者9.超现实主义/空间主义——木偶师10.波普艺术——保守的母亲与家人11.激浪派/梅尔茨/行为艺术——编舞家12.观念艺术/极少主义——新闻主播和记者13.电影/尾声——教师

 8 ) 你听说过辛迪·舍曼这个人吗?【出自李宗衡影评】

我一直很好奇本片导演罗斯菲德与辛迪·舍曼的关系,因为他的太多想法和立意与舍曼最著名的作品系列太过相似。

综合看来,与一众艺术家型电影相比,这部作品十分中性,甚至通俗,他试图将他反宣言的综合体重新艺术化为一部“电影”,从而使作品和“宣言”本身孤立成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录像。

选角对于本片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请世界上演技最上乘的大咖来坐台,是个“好想法”,但它的弊端也同样因为这个选角上的“想当然”而流于轻佻。

身为凯特的铁粉,单看着她的表演就足够津津有味,那真是表演的上乘艺术品,以至于我频频忘了幕后那个他究竟要干什么。

这是这个作品立意最佳的处理方案吗——拍成一部电影?

马修·巴尼此刻的大气、神秘与适度,充分凸显出来,他利用“电影”对“动作”的决定性优势极为恰当地将其转化为他“行为艺术”的升级优势。

而《宣言》却并没有将语言和文字重组为比行为艺术、声音艺术、文字艺术或者芭芭拉·克鲁格似的广告招贴艺术更为充满能量的阐述形态。

作为一位建筑出身的影像制作者他煞费苦心,也曾令我期待万分(音乐很赞),然而,从马克思说到道格玛95,如果说影片展现出了唯一具有凝固力的实体,那就是,艺术是做作。

7分/10

 9 ) 不是影评,个人看法

从戏院的走出来重新回归繁华的城市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不习惯。

看完这部电影好似我又去了一趟欧洲(不确定电影的全部取景地,但是我很肯定有一幕是在Berlin前西德山上的那个观察台上拍的)。

电影叫Manifesto,本身就是对宣言的一种“宣言“。

作者对于各种art movement的理解和看法,我并不是非常认同,但是对于立场我和他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导演认为这个时代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等过渡侵蚀的时代,处处渗透着腐朽颓败的气息:自然这就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它不再因“模仿“而存在,从而脱胎于古典艺术(academy art)。

我之所以说不太认同导演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说得不正确,而是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来去理解一段艺术运动的宣言;而不是片面主观的将个人情绪添加到每一个艺术词汇上,如此我认为导演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肤浅的(literally)。

比如,葬礼上反社会反人性的致辞,导演认为是Dada,但是我个人认为是Neo-Dada;以及家庭晚饭前的祷告词这一段,有人说是Pop art(的确也说得通但不明显,我的认为pop art更应强调消费主义),然而我认为这段来表达conceptual art 也说得通(因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

此外,我觉得其实逻辑和间接上可以做得更好(我就当这部电影是Video art的集结,但是“策展“不怎样)。

以上仅个人观点。

如果你问我从“艺术的角度“给电影打分的话,3星半(not a masterpiece)。

 10 ) Menifesto@ifc PALACE [Sundance HK] 17/09/2017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

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

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

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

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

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

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

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宣言》短评

考验台词功底的时候到了!否定了一切以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不懂,也许导演也没想让我懂……

6分钟前
  • 东北偏北
  • 还行

大規模的取用,充斥的姿態,反叫囂的叫囂,一種抹掉時代底色的對二十世紀各種藝術宣言的回顧?(有提出任何新的東西嗎?)

8分钟前
  • 猶黎士
  • 还行

2年前在昊看了展,今天终于定下心来想把这电影看完。。拿着当时的场刊一一对照才知道要表达的东西。不过一个半小时的阐述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消化。艺术主义宣言转化成电影语言,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装置艺术。我就当成教科书看吧。

13分钟前
  • Strawberry Ju
  • 推荐

唯一看点群舞

18分钟前
  • oudanny
  • 很差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2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推荐

1.片段表演对于凯特完全没有难度,11天的拍摄期完成到这种影像程度确实依赖成熟高效制作团队;2. 形式上更适合装置而非电影;3. 宣言者成为宣言唯一可信/可欺媒介。3.5

24分钟前
  • Meng
  • 还行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

27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即使有大魔王凯特的超凡演技,我也无法遏制对此片…哦据说是装置艺术品…的厌恶和反感,可能是我本来就对片中除了建构主义外的各种主义本来就很讨厌吧///如此长的独白和画外音,所选择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哗众取宠,抱歉,除了你所厌恶的影评人外,可能没有谁会欣赏,甚至对布兰切特都增加了一份讨厌

29分钟前
  • 玄猫
  • 较差

等去北京再看一遍

32分钟前
  • 沙加之伦
  • 推荐

这些台词要不是导演喷薄而出的愤怒,写起来得多费劲啊……

37分钟前
  • 夏予川
  • 还行

666

40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推荐

装逼

43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较差

我在等有没有人会说像当代艺术版本的papi酱(。

48分钟前
  • 一个文盲兔狲
  • 推荐

形式大过内容,不知所云

52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还以为是迈克尔摩尔写的台词,矫揉造作版本的,这玩意儿能叫电影么,充斥着某种难以名状的镜头和画外音,唯一的噱头就是一人13角,对于大魔王来说很难么,疯疯癫癫的艺术家呓语和电影无关,做个记录片好了,别搞这么正式短篇集整合成一个一个半钟头的所谓电影是来布道吗?

54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很差

对着对应主义的场景高声呐喊 “art is xxxx”如果这样idea就能被接受 那“合法副本”这样的电影算什么?偏激又突兀又尴尬 /凯特和摄影是亮点

58分钟前
  • 嗲精
  • 较差

这台词可真难背啊

59分钟前
  • Lady Raven
  • 推荐

有些没看懂需要问度娘、豆爹。但是女王的演技真的是,爆棚。适合在做完功课后二刷。

60分钟前
  • Mel火星麦
  • 推荐

俄语配音太干扰,英文字幕跟不上。阅,没看懂。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一人饰13角代表艺术不同流派呼喊艺术宣言 everlasting changes~

1小时前
  • 啤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