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键四分钟

Vier Minuten,四分钟,琴键四分钟,4分钟,Four Minutes

主演:莫妮卡·布莱布特罗伊,汉娜·赫茨施普龙,里奇·穆勒,贾思敏·塔巴塔拜,施特凡·库尔特,维蒂姆·格洛纳,纳嘉·乌尔,彼得·达沃,安柏·本加德,迪特里希·霍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6

《情键四分钟》剧照

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2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3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4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5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6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3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4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5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6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7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8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19情键四分钟 剧照 NO.20

《情键四分钟》剧情介绍

情键四分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届八十的克鲁格夫人(Monica Bleibtreu)有极深的钢琴造诣,因为藏有不为人知的青春秘密,她六十年来如一日地在一所女囚监狱教授钢琴,不在乎有无薪水,也不在乎学生的多寡。费劲周折将一架崭新的钢琴搬到监狱后,她的钢琴课却因一名学生的自杀面临被终结的危险。 替人顶罪的叛逆女孩杰妮(Hannah Herzsprung)要求学钢琴,但因举止粗鲁遭到克鲁格夫人的拒绝,前者自顾自地弹下流畅、激情、放肆的音符,后者发现她在音乐上不可限量的才华,定下苛刻条件答应教她,又强迫她去参加一个专门挖掘21岁以下的天才钢琴师的大赛。慢慢地,音乐冲破了两人巨大的年龄差距,她们曾受过深重创伤的心灵也渐渐通过彼此获得慰藉,然而,一切并非表面般风平浪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萌子美虽然她有点怪沙海番外之画媒被队伍驱逐的治愈师,其实是最强的血战到底涅槃咒渔夫行动嘿!你大事很妙美食的俘虏吃鸡战场婚前救急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第二季灵丹妙药不及你柒个我大侦探波洛第十季里奥-费迪南德:亦父亦母梦想之地情探万圣节群魔残屋尸骸如果岁月可回头血与水第四季好好先生舞动吧!少年金色橡树岭胭脂似火名侦探柯南OVA4:柯南、基德和水晶之母偶像梦幻祭刺客公会潜行吧!奈亚子WOVA魅影缝匠

《情键四分钟》长篇影评

 1 ) 四分钟:欧洲出品

最近喜欢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教钢琴的老太太——克鲁格夫人和弹钢琴的女犯人——杰妮,情节简单,每个人物却都有丰丰实实的个性,欧洲片范儿。

镜头里同样有电影人的梦想,却一丁儿也不闷。

难得的好电影,写东西给她。

第一分钟:如果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给美国人拍。

电影的着重点该是少年的叛逆以及神奇的天分。

监狱里的少女,才华出众、性格叛逆,但个性一定要勇敢、坚韧,最后一刻,她用勇气、毅力、友谊以及智慧赢得了比赛,沉冤得雪——一场伟大的美国梦翻版。

如果给日本来拍。

电影会讲奋斗、讲师生情。

教钢琴的老师需得找个帅哥才好,然后是奋斗,aZa aZa Fighting,中途可以插进一个监狱长的女儿之类的反面角色。

结局可以是完美的圆满,也可以有个人得个绝症什么的。

励志或是催泪,看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了。

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极擅长讲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单纯,却激励人心的故事。

一部电影,要有清晰主题和主线,讲一个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述的故事吧,不要给写内容简介的人制造麻烦。

能把故事讲好,已经足够作为流水线电影工厂里优秀的专业人士了。

可是,拍这个故事的,是个德国人。

于是,女孩杰妮个性孤僻,却对钢琴感情热烈、无法自控,或者,她压根不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她根本不需一个老师循循善诱——钢琴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

甚至,她的音乐,电影内或是电影外的观众会否喜欢,她已经懒得考虑。

我喜欢这里面隐含的价值观:不讨好什么人,只是为自己的感受张扬地活着,即使只是个女囚。

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个性孤僻,却是极好的老派规矩。

用钢琴曲的名称对话;矜持、保守,扣子扣到颈下最后一颗;见到小姑娘的第一句问话是:“能摆个妙极的屈膝礼吗?

”;极度鄙视年轻人的音乐,她说:“黑人音乐不值一提”。

做杰妮的老师,她“不是教你做人”,仅仅因为她认为这个女孩有才华。

却也会在大赛前劝杰妮:“你的工作,清楚得像明朗的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德文原话感觉如何,中文译过来,端得是味道十足。

我总在回味,杰妮最后四分钟疯狂演奏结束后,克鲁格夫人的表情:乱七八糟却层次感异常清晰,她的眉头先皱起来;而后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眉头舒展开来。

是终于接受“黑人音乐”了吗?

就像她自己也曾说过的,“黑人音乐不值一提,但他们,不同寻常”。

当然,为了不让克鲁格夫人变成太过寻常的老学究,导演特意安排她,年轻时候,作为一个同性恋。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安排,仿佛可有可无。

再举个优点罢,电影镜头的运用:主角与人打斗,要体现其暴虐性格的时刻,镜头切给一只飞蛾。

一粒葵花子大小的飞蛾,飞不起来了,在光洁的钢琴面上拼命振动着翅膀。

垂死的小虫子,是个隐晦的小小譬喻。

第二分钟:开头、结尾开头:天空,飞鸟,镜头下拉,电网,昏暗的房间。

监狱的栅栏门,一个女犯吊在门框上,同室的狱友无意中醒来。

看了尸体一眼,正欲继续睡,忽然想起来,摸女尸的口袋,掏出一支烟。

闻一闻,这才起身按铃叫看守。

这间牢房里活着的人是杰妮,等看守的空儿,镜头打给了窗户旁的杰妮,上翻的嘴唇,嘴角和额头都带着血痕,目光中是麻木和不耐烦。

很不错的开头,有悬念,味道十足,但我找到了一处小小的bug。

杰妮摸女尸口袋时,穿的是蓝黑囚服,等镜头打到她脸上时,她身上变成了蓝绿格子的衬衫——影片中,她通常穿这件。

两件衣服的出现,时间间隔太短,换衣,仿佛来不及。

结尾:杰妮与克鲁格夫人对视,杰妮温婉地笑,这是她在影片中惟一一次。

穿件黑的露背小晚装,两条细黑带子搭在后背的蝴蝶骨上,杰妮右脚迈出,行了个妙极的屈膝礼,谢幕,弯腰的一刻,两名狱警上前,为她带上手铐。

我喜欢这个结局。

努力,经受了诸多的苦难,这样做,大多时候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偶尔,却只是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骄傲。

这种时刻,值得记录。

第三分钟:配角丰衣足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机会蓬勃地生长。

每个人物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这样的电影,主题也许会略显隐晦,气场却辛辣、强烈。

胖胖的看守莫兹,却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

与克鲁格夫人用曲名对话,虽然对不上来是寻常,却从不懈怠。

我喜欢这样憨憨的人,也许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却对那个世界有纯正的崇敬。

莫兹被杰妮打伤的那次,在医院躺了很久。

他不是没有忌恨,那个伤过他的女孩——那个垃圾,却极被他崇敬的克鲁格夫人看中。

他忍了又忍,把钢琴锁上,在狱友整治杰妮时保持沉默。

最后一刻,却还是他他,偷偷把杰妮带了出来,让这个女孩得以在4小时后去参加钢琴比赛,剧情得以发展。

克劳拉,仿佛是莫兹的女孩,梳着小辫儿的极小的小姑娘,却坚持不行屈膝舞,她不喜欢克鲁格夫人,那个古古怪怪的老太太。

杰妮最后四分钟的疯狂表演结束,观众先是沉默,然后起立、掌声甚至有口哨,现场的情景,绝对不是古典音乐会上整齐的掌声,更像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狂热的结尾。

监狱的官员们,在会议中,他们问克鲁格夫人。

“杰妮如果获胜会如何?

”答:“那是伟大的胜利。

”“对于你,但是。。。。。。

”这个关于本故事的譬喻,一个女囚,即使她能取胜,又如何?

对于两个主角自身毫无意义,也许,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仅仅是打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第四分钟:音乐音乐 ,这是我不了解的东西。

我只想说,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单弱的美,更多的是震撼。

就这句话罢!

 2 ) 一瞬燃烧一生的华丽表达

无意中发现的一部德国的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上面的电影宣传画,钢琴、镣铐、女孩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气氛。

使得人想了解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3 ) 人生不能承受之“四分钟”

记得作家宋元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真正的好东西,是流行不起来的。

”这句话用在德国影片《四分钟》上也是很贴切的。

不是吗,这部在2006年上海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最佳影片金爵奖”的电影,自上映以来,评论界对其好评如潮,但是票房上却不太理想只有170万美元入帐。

真是标准的叫好不叫座。

原因何在呢?

我分析着,其一,剧情不热闹,既无美女养眼,亦无激情出位;其二,影片无甚特技,缺乏被人热炒的大场面、大制作;其三,艺术味道较浓,属文艺小众片。

或许是我对艺术影片偏爱有加的缘故吧,在淘来众多影碟之后,我看过影片简介便觉得这是一部有意思值得一看的片子。

看完片子果然令人惊喜,看到影片最后的“四分钟”也就是老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其实她终生未嫁)冒险将杰妮救出,在德国歌剧院演出一幕时,好像突然间我被影片所深深打动了,我的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屏幕,眼中噙满了泪水......大凡精彩经典的影片应该是靠“情”字来打动观众的,而《四分钟》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影片开始,我看到的是一位对死亡、对桎梏、对感情视而不见,相当麻木的女孩,抬眼看到床头上吊而亡的狱友毫不惊慌,却从死者身上翻出一支香烟悠然点燃,继续安然入睡。

一张时刻充满敌意的总是带着伤痕的脸,时而沉默,时而狂躁,无时不显示着叛逆的个性。

是那位克鲁格夫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外表叛逆的“杀人”女囚犯竟是一个有着钢琴天赋的音乐神童,她忍受了这个女囚杰妮的无礼和故意挑衅,用一颗温暖的爱才之心去打动她,终于,音乐让两个人开始走近对方,接触对方,彼此认识,对音乐共同的炽爱点燃了两个人的生活。

她们彼此了解了对方:杰妮是顶冒他人的杀人之名而深陷牢狱的;克鲁格夫人曾经是一位同性恋者,二战即将结束时,她的好友因被人供为共产主义者,在狱中绞刑台被美军炸毁的情况下,还是被纳粹给残暴地杀害了。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在剧情的感动下,我觉得这样不拘一格真情演奏简直就是“浪漫钢琴”首创和顶峰,让“浪漫钢琴王子”克莱德曼也相形见绌了。

另外,印象深刻的镜头还有,在狱中,克鲁格夫人要求监狱长打开杰妮的手铐让其弹奏钢琴遭拒绝后,杰妮竟然带着背铐,反身熟练地弹奏了一曲,令人叫绝。

再有,就是影片所揭示的含义也极为深刻。

诚然,影片最后四分钟的那场戏有着画龙点睛之效。

重要地是,我看到在克鲁格夫人经过千辛万苦把一个从不说“对不起,请,谢谢”,对任何人从不行“屈膝礼”的叛逆女孩训练成一个正常人的时候,被“严格执法”的国家机器给扼杀了。

此时此刻,我闭上眼睛脑海中便清晰地浮现出影片的最后定格的那个镜头:在杰妮精彩演奏完毕,台下观众报以呼啸般的掌声。

杰妮的脸上慢慢地展现出纯真的笑容,正当她第一次向热情的观众们弯腰行“屈膝礼”的时候,警察蜂拥而上,趁势给她戴上了冰冷的手铐。

就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里所描写的,流浪汉苏贝为求得越冬之处,多次“以身试法”不被追究,但当他打消了重新犯罪的念头准备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莫名地把他送进了布莱克韦尔监狱。

二者都是对貌似威严的法律及其维护者的绝妙讽刺。

 4 ) 四分钟,大概讲得是一种活

从一开始,我就在等待这四分钟,我知道一定会有一次肆意的绽放,这样的活才有意义。

生活,其实很多人只是生,一种存在,就像电影中克鲁格夫人在监狱中教钢琴,就像杰尼睡下醒来,无关于犯罪弃之而去的男友和睡他的混账养父,这种生不是死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死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活,是末尾的四分钟,杰尼用她的喜爱的音乐,用她无所束缚的方式,宣泄她沉重的过去,舒曼在此早已退去,艺术是自我的艺术。

也是克鲁格夫人,她八十年的生命旅程不再停留在早已穿越天堂的曾经相爱的女孩。

挑明自己绝不行“屈膝礼”的杰尼望着她,深深地弯下腰,第二次露出真诚的微笑。

我以前常常问自己,没有活,何要生。

其实,没有那些枯燥的生,又怎么能找到那绽放的“活”。

 5 ) 狂琴难忘四分钟

一座监狱,两个女人,三场考试。

四分钟,有时候就是一切。

一个是在监狱教了60年钢琴的古典音乐造诣不浅的老妇人,一个是顶替自己的男友、以杀人罪入狱的天才钢琴少女;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暴力狂;一个曾在纳粹党卫军的逼迫下同自己挚爱的女人划清界限,并亲眼目睹她死,一个曾被养父强奸,跟小混混混迹街头,未婚怀孕,却经历孩子因医院对犯人的疏忽难产而死。

当这两个人相遇,故事会是怎样?

是不是,两人通过音乐互相了解,彼此改变?

是不是,老妇人发现了少女的天才,于是少女因此告别黑暗的过去,走向光明的未来?

是不是,这个故事励志而俗套,结局已经可以预料——女主人公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热泪盈眶?

不是的。

她们没有彼此改变,只是在对方中找到更真实的自我,更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老妇人并不因为杰妮(少女的名字)对黑人音乐的精彩演绎而减少对这类音乐的反感,杰妮也并没有因为老妇人爱古典音乐而放弃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天生悟性。

不是的,老妇人能做的只是把杰妮偷偷从监狱弄出来,让她在德国国家歌剧院一展她的天赋,参加一个为21岁以下的人举办的钢琴比赛。

她所能做的,只是在垂垂老矣之时,给杰妮一个机会,一个短短的4分钟的演奏机会。

不是的,不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

演出还没开始,警察便已包围了剧院。

演出结束之时,在掌声雷动之中,杰妮便被两个警察铐上手铐,当场带走。

曾经多少次带着镣铐,用手在琴键上舞蹈,当这4分钟来临,她以黑人音乐的风格演奏舒曼,把自己20年来的委屈、愤恨和狂怒宣泄在音乐里。

4分钟结束,全场一片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面对激动和欢呼的人群,她只是斜靠着钢琴,眼神里闪烁着一贯的不羁。

当看到观众席上百感交集的老妇人,对她如此演绎舒曼抱以掌声的老妇人,她这才走到台前,张开双手,向着老妇人的方向标准地行了个屈膝礼。

尽管,她曾经倔强地说,她永远不会对任何人屈膝。

这是我看过的最难忘的电影结尾之一,一个女孩,穿着她不惯穿的黑色晚礼服,在行一个优美的屈膝礼。

她的两旁各站了一名警察,她张开的双手眼看就要收拢,不久就会套上手铐,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得意和灿烂的微笑。

就这样,我被深深地打动,因为这残酷的真实,因为那些动人的乐章,因为这个不落窠臼的故事。

 6 ) 戴着手铐弹琴

电影海报本身就体现出了女主角被束缚住的才华,她是以身在囹圄的身份来进行这艰难的四分钟的表演,但她却用这短短的时间向世人充分展现了她不可多得的音乐天赋。

影片对人性描写的真实感强烈地震撼了我,中国难以拍出如此诚恳的作品。

一个愤怒的灵魂一份被扭曲的人性一步步地溯回,用钢琴用音乐作筹码来改变拯救堕落蒙尘的天才。

最后,她在谢幕时终于向克鲁格夫人行了那个意义非凡的屈膝礼,是在感谢她给了她机会表演她至爱的黑人音乐?

还是感激她教她学会了“请”“谢谢”“对不起”?

上帝亲吻了她的手同时也在她的心灵上划了一道口。

她的全部生命激情都化入了这动人心魄的四分钟,在震撼世人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问号—— 有才华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上天的恩赐?

 7 ) 能被历史记住的人是和它的规则最契合的人,而往往最美妙的天才转瞬即过,留不下痕迹。

  四分钟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仅仅最后四分钟的震撼足以掩过前面2小时。

  当库鲁格夫人听到意外琴音,她的转身走开不是离去,而是选择尝试的开始。

以从未喝过的酒开始,试它的味道,一口喝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大概从这一口放下偏见。

酒给了她更多情绪去接受黑人音乐,当她靠着酒杯再次走进音乐厅时——从观众席而非后台,她不是一名厌恶黑人音乐、教出了不听话学生的钢琴教师,只是作为一名为台上天才震撼的观者。

  最后的四分钟太震撼,为这四分钟电影是满分,只有这四分钟的音乐会会让我愿意买票花上两小时路上时间去坐在观众席上。

它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乐器是工具,演奏者是主宰。

原来钢琴可以这样奏,它是一种被发明的乐器,演奏者是灵魂,而不是只按照琴谱注入有限感情的工具。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让人意识到自然即音乐,但在我听到4分33秒前早已意识到自然声音的美妙,却从未想过人对于乐器的驾驭。

似乎当一种乐器从诞生一刻起它就成为俘获人类的工具,人们尊崇它,在共识的创作空间内将它演奏到最好,却很少有人主宰它,而这一点随着乐器经历了最初的创造期至今日的完善已成僵化。

乐器作为文明的地位越崇高,演奏者作为人的地位越低下。

当乐谱中的华彩乐章都被作曲家谱写好,即使再强说演奏者的感情与灵魂也有些不适宜。

  导演克里斯·克劳斯4分钟的精彩甚于4分33秒,何况它还有前面2小时。

  杰妮是一位脾气不好的姑娘,或者说她不是坏脾气,而是从未被教导过如何去约束脾气,她习惯自然释放。

从小未被规则束缚的她,热爱奔放激情的黑人音乐,她认为音乐都是同样美妙的东西,只是更爱激情,不似库鲁格夫人以为音乐有高低贫贱之分,这一点上她是天才,胜过库鲁格夫人太多。

  美妙的音乐完全不需建立在道德上,即使她就是杀人犯,即使在监狱那一晚她戳瞎了同宿的眼睛,这样的她只更美。

能被历史记住的人是和它的规则最契合的人,而往往最美妙的天才转瞬即过,留不下痕迹。

  在玻璃前杰妮讲“我知道玻璃不会碎”,因为几年前在医院的她也同样撞过这面玻璃。

很喜欢胖胖的莫兹和她的小姑娘,性格截然不同的一对父女。

父亲才疏,但对文明有一种天然尊崇和敬畏,女儿活波灵动,也并不觉得文明的屈膝礼如何重要,在随意画了好几副天真烂漫的画后才在爸爸的要求下画了一幅严肃的库鲁格夫人像,可见她一定很不喜欢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女人。

库鲁格夫人年轻时畏惧权威,她严谨胆小遵守规则,所以也轻易地被热情突破规则的少女打动,当上校质问她和少女的关系时,她撇清了,她的懦弱让她更难以忘情。

随着她逐渐年迈,库鲁格夫人学会了直言反对权威,她在众人前承认了她是一位女同性恋者,她同样被奔放的女生打动。

但她还是那个遵守规则有无上道德的人,她认为如果杰妮做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她不能再接受她,她说“她和你不一样,她什么都没做过”是违心的,杰妮什么都没做过,而即使少女做了什么恶行,只是教会库鲁格接受更多。

 8 ) Das ist eine Aufgabe

人们把自己分类,一劳永逸。

一个同性恋没有爱人存在于这世上时,她是同性恋么?

一个没有行凶的人被关在监狱里,她是罪犯么?

电影是一个关于同性恋和罪犯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曾爱过一个姑娘,这姑娘被纳粹绞死了。

行刑地的原址上盖起一座监狱,五十多年后一个年轻姑娘就在这儿坐牢。

五十多年里,老人一直任监狱的钢琴教师。

同性恋和囚犯──都是与世隔绝的人,勉强存活于自己的虚妄里。

老人要妥协的对象死了,罪犯不剩什么能妥协。

所以这不是一部与什么斗争的电影,只是说出一个真相──每个人都各活各的。

我喜欢没有对立的电影,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感情和方式永远最有力量。

我也喜欢只有高潮的电影,因为开始和结束难免相同,电影的责任是把一个激越的时刻浓缩再放大,而永恒只有在这里才能找的到。

电影叫四分钟。

囚犯在钢琴比赛上的报名曲目是舒曼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时间四分钟。

影片最后女孩在德国歌剧院举办的决赛中将她一直以来可寄托灵魂的黑人音乐与舒曼贯穿在一起,完全释放了自己。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片段,仅仅是边弹琴边拍打三角钢琴的琴盖已经令人血脉贲张,加上老人连饮红酒的特写,的确淋漓尽致。

不过这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不是么?

有一个舞台,做自己。

打动我的片段则是没有空间做自己的时候。

她的双手被反铐于背后演奏,她在牢房的木头桌子上刻钢琴键盘。

那种通过打磨与否来表示黑白键的乐器平面而无声,因此她的投入令我无比动容。

要在这个庸碌的世界上掘一个洞给自己,向着死亡生活。

一定要坚持。

钢琴教师的形象和伯格曼《秋天奏鸣曲》里的女儿几乎一模一样。

梳得十分紧的头发,巨大的额头,古板的眼镜,没有光泽仿佛削过一样的面庞,以及对温情的渴望与躲闪。

她是个踽踽独行的人。

她毫不讳言她的自私,爱人死了,只剩音乐,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或者说是临死前的事情。

她怀着歉意颤抖着但直白地告诉囚犯:我从一开始就说了,我不是为你。

因此她不能接受黑人音乐,不能接受对她和钢琴的不尊重,不能接受对于她过去恋情的轻蔑。

然而,她偶有吃力地妥协的时候,会被小姑娘搂着局促地起舞,会为最后那段黑人舒曼落泪──这两个人只是在各自的道路上有几点交集,那些瞬间完成了永恒。

我说过,自然而然的发生总是最有力量。

这个世界是为天才准备的,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即那些最纯粹的东西。

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所有平常人的出现,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为自己的愤恨报复,他们的世界总是大而宽敞的。

导演的小花招随处可见,可他那么真诚地跳着舞,让我无法讨厌他对电影的干涉。

 9 ) 8年磨一剑,沉淀后的德国式爆发

记得蔡康永说过他读书的时候被迫已很大的强度看很多电影,其中大多数铺陈都很闷,被闷死的同学就放弃了,但是没放弃的那些往往最后都喜出望外,因为大量的铺陈往往把结局衬托得异常出色。

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我应该早就按停然后找周公去了。

碍于当时情况硬着头皮看完,结果就是出了戏院还不停讨论,雀跃不已。

不怕闷的就去看看吧。

一开始闷得要命,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期待女主角来段吓人的。

结果确实也不负众望地有两段小高潮,第一段是小女孩暴打狱警,第二段是被锁着手铐的小女孩狂show琴技。

中间的挣扎和奋斗越来越多元素,直到最后点题的 四分钟 ,全片最高点。

记得当时影院忽然有一种同时停住呼吸的感觉,直到小女孩即使被警察铐住也终于微笑谢幕,那释然的笑也成了影片的最后一幕。

影院亮灯,观众们却仍愣在座位上。。。。

P.S.会弹钢琴的更应该看看,里面结尾那段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几乎可以和1900媲美了 经典经典!

 10 ) 剧本差劲的原因

1.交代老太太的过去,在这个故事里减分,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老太太的电影,要讲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就必须聚焦在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上。

2.女主为何热爱音乐?

完全没说清楚,加的人设,被强奸,杀人,对她有何影响?

和音乐有什么关系,没交代。

剧本的缺失。

3.二战那个莫名其妙。

不是必须和战争扯上关系,才叫深度。

4.喜欢爵士就要反古典?

显然对音乐缺乏审美和理解。

女主既然是音乐天才,她显然对古典也是能够欣赏的,只是她更喜欢爵士,并且她绝不会因为喜欢爵士就去贬低古典,因为古典音乐也是可以自由的。

音乐本身就很自由。

5.老太太在对女主的琴技的教化上,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因为女主最后的炫技都是她本身具有的能力。

那么整部剧变成了“我弹琴好屌,有个老太太来教我,但没啥用,我的屌和她无关”,那么她俩的互动有何意义?

如果老太太是对女主心灵上的教化,这能说通,但电影显然没有拍出这一点来,莫名其妙地闪回弱化了最后鞠躬的力度。

6.导演显然没想好要拍什么,没分清主次。

是想拍女主的心灵自由?

那么她的自由表现在生死攸关的比赛上,炫技(瞎胡闹)?

(虽然不叫瞎胡闹,但女主显然没把这个比赛当回事)是想拍老太太对女主的教化?

理由看上一段。

7.弹完琴,观众愣了几秒钟,鼓掌——太老气太过时太俗气的桥段。

看看爆裂鼓手。

而且在当时,观众的反应根本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老太太的反应,镜头应该马上给老太太,观众的掌声可以由声音给出。

《情键四分钟》短评

一个拥有往事的钢琴教师和一个具有天赋的狂躁女人,连接点是一个“天才不该浪费”的俗套故事。

8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德国电影的典型风格,沉闷,但是有力度;只是女教师的经历安排的有点不make sense

12分钟前
  • 麟芝
  • 较差

美国式装逼。。。。。。

17分钟前
  • lossni
  • 很差

Vier.Minuten.2006.DVDRiP.XviD-EMPiRE

18分钟前
  • 8月12日
  • 推荐

聚光灯下的侧影美呆了 姐姐你真牛

22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蛤?乱糟糟,乱轰轰...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 = 老师年轻时候搅基和她喜欢老师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清不楚的 看着心烦

29分钟前
  • Fishman
  • 还行

老教师讲述经历那一段实在无用,最后的钢琴演奏很吸引人。

34分钟前
  • 伊歌
  • 还行

8/4/2007 12:30pm Cultural Centre

3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其实是好片 但过于压抑 最后的四分钟各种震撼

38分钟前
  • Schmooblituuti
  • 还行

原声非常强大,看似癫狂发挥到极致却是美妙绝伦。除了音乐,镜头也同样出色。有人质疑老太太身世的多余,事实上是对片尾高潮的情感铺垫。少了暴力不够真实,缺了基情又欠火候,尺度拿捏的相当准卓。另外,也找到了《钢的琴》向其致敬的桥段。

39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三星半。这四分钟这是破茧而出的四分钟,羽化成碟的四分钟,飞蛾扑火的四分钟。杰妮的弹奏是犹如星云流火般用一瞬燃烧一生的绚烂绽放,将20年来所压抑的愤怒,痛苦,委屈,悲伤毫不保留投放到音乐,演奏出一曲关乎激情,希望,梦想,才华的壮烈悲歌。在她的音乐中,听到内心的呐喊,灵魂的咆哮。

42分钟前
  • 安凯
  • 还行

鲁迅说的对,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大概,无论人生际遇如何,总会有那么几个这样爆发的瞬间吧。

45分钟前
  • candy
  • 还行

2009/09/06和媽及小阿姨長春戲院。沒有爆點的片。教鋼琴的老太太,硬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強迫小女孩做曲膝禮,沒有體諒到每個人的特質,牢房警衛對她的友好被他糟踏,才引來後續的報復行動。人還是要對他人包容,女主角最後的演出,展現了自我,又完美的行了禮,狠狠的打醒了老師

49分钟前
  • Jumpdc
  • 还行

成件事都好鬼造作,甚至令我睇得好鬼尷尬,無論演員,情節,鏡頭,對白全部都好鬼造作,德國竟然出啲咁嘅電影,最後嗰場表演,如果你有接觸過行為藝術,另類地下音樂同埋實驗音樂,根本就唔值得大驚小怪,仲有,節奏感強並唔係一定就等於係黑人音樂,唔好誤導觀眾—交叉剪接(開場老琴師和獄長談判和搬琴的一段),閃回(老琴師年青時和女同愛人的段落),隱喻蒙太奇(女主打守衞-琴上顫抖飛不起的飛蛾)。

54分钟前
  • lucy's sad
  • 很差

坐在钢琴旁的你,温顺的犹如一只小羊,琴键在你纤纤手指下跳出美妙的音符;而发怒的你,却呈现出完全另一个你,可以一拳打在镜子上任由手上鲜血在滴。这样的女子,很伤。

56分钟前
  • 益暄
  • 力荐

跟音乐、钢琴有关的电影我都喜欢的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用力过猛,节奏混乱,快进到最后四分钟,还算有惊喜。原声远胜电影

60分钟前
  • 松针猪
  • 较差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my life, but I did it for you

1小时前
  • Ambrosio
  • 推荐

這類題材的電影已經很多了,所以本片並沒有提供別出新意的獨創性的東西,很多的橋段都似曾相識。兩段不同時期的女性體驗和經歷似乎有著某種共通之處,關於自由、女性身份認同、夢想與現實對立、音樂,但是整體處理得差強人意。

1小时前
  • 蘇小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