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耐人寻味,这是作为一部电影所能打动我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真好,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我都找到了。
那种奇怪的沉默气氛,那种无可奈何的对话,离我的生活那样近。
不同的人,总在不同的电影里找到自我,从这个角度看,我说这部电影好那可能是因为我情感挫折体验比较多。
确实,要在这部电影里找到感觉,是需要天时地利人不和的。
天时,是指要找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地利,被窝或者沙发都行,要舒适(电脑前不是一个好选择,人容易浮躁),人不和最容易理解了,要是跟情侣刚吵过架,那么恭喜,你很快将要读懂这部电影了。
开始的15分钟,是很考验人的,一片荒芜的场景,两个乏善可陈的人,超长的长镜头。
但从饭桌的对话开始,你会发现,一部IMDB评分7以上的电影正式拉开序幕了。
女人很灰色。
脏乱蓬松的长卷发。
一直在抽烟。
肆意地破坏气氛,并且带有习惯性的无所谓态度。
然后又开朗地提出游乐的提议。
弄得他们不知所措。
笑。
和某个时候的自己很像。
他连叫她添件衣服都是错。
他受不了她的自我,她受不了他的无趣。
情感残废在沉默和冷漠里。
于是终于分开。
男人是耐不住寂寞的动物,找到以前的情人,在没有她的大半年里。
他几乎是用一种动物性的方式撕开她的身体。
ML的那段拍的很出色,不情色不赚眼球,却越看越是心酸。
急切的想要满足欲望的两个人,用力的,暴虐的纠缠,使劲地贴合肌肤,寂寞在一个晚上得到解脱,在第二天重新建立。
可是那个短发的丰腴女人,始终没有能够让他忘记她。
半年之后他去遥远的地方找她。
说,亲爱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
他不断地强调自己真的变了,请求她和他回伊斯坦布尔。
车厢里的对话不断被外界打断。
女人只是哭,啜泣或颤抖。
苍白的脸庞映照白雪皑皑。
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她在乎他,她并不表现出在乎他的生活,不在乎他的变化,她只在乎他的前女友。
善妒和想要的平衡感。
却抛不下理想中的完美。
他离开,她笑他的轻易放弃,笑他弱不禁风的谎言。
她没有办法表达,她的坦诚得不到合适的舞台,于是只能在鲜红的绒线帽下独自悲伤。
看到82分钟,我想导演总得来个升华和转变。
她来到他的屋子,一言不发躺在他的床上闻着他的气息,男人抚摸她的头发,轻轻地亲吻她。
两人都不舍。
温婉迷人地好像从未离开。
次日清晨她坐在桌边不施粉黛地对他微笑,叙述自己昨夜的梦境。
他说『现在几点了?
不要耽误上班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吃早餐吧』。
从没有对别人表达过的言语被他的世俗粗鲁打断。
敞开的门和窗户吹进一阵冷风。
长时间的沉默,于是她再次失望。
彻底。
他要的感情那么直观,他给的方式那么肤浅。
她明白的。
她明白他离她的情感理想那么远,她离她的情感满足又那么近。
彼此完全明白彼此要的,却仍旧以自己的方式作贱着已经摇摇欲坠无可救药的感情。
由始至终地不肯妥协。
哀其不智,怒其不争。
终于割舍地放弃,让它隐隐作痛到溃烂掉或被遗忘掉的那一天。
豆瓣上有人说『於是你們又一次失望,關係彷如雞肋,你們再為了割捨與否陷入痛苦。
週而復始,又是一個愛情的循環。
』 我想,感情的期限,是自己给的。
只有自己能谋杀掉自己的爱情。
太消极或太愚蠢,都得不到结果。
一个半小时的欧洲文艺片。
一如既往的有好听的配乐,冗长的充斥沉默和表情的情节。
土耳其单词翻译过来是『climates』。
中文版的是『适合分手的季节』。
很台湾的聪明译名。
经典 让人深思 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我有几次想看了,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因为我看了不少人的评价是比较的乏味,不过说句实话,还真的挺深刻的,特别是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会有点共鸣的。
这部电影有两处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都是重逢以后,第一次是在车上,伊萨看到巴哈在哭,伊萨去安慰她并且表示了很多想和伊萨重新生活的决心,但是巴哈问了他是否和前女友赛纳普的时候,他在这个问题上隐瞒了,不知道为什么?
男人是不是就是喜欢经常撒谎呢?
哪怕是他向重新开始的人,他为什么也没有坦诚面对过去的勇气呢?
(不过我真的在这里很想知道作为女性来说,问这个问题多半出于一点小小嫉妒心吧还是其他原因?
不过她们的答案是固定的吗?
就是想得到否定的答案?
还是希望是事实满足她们的好奇心呢?
在这点上我也很想知道?
)第二次就是在酒店,巴哈说到了她晚上的梦,可是说着说着伊萨打断了她,我知道他们之间肯定是结束了。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矛盾的内心,伊萨希望重新开始,专门去那里,带去了照片,准备了八音盒,但是缺少了感同身受的心,也就是我们经常说我们会改变的时候但是对方总觉得没有改变;巴哈同样也希望在一起,但是缺乏重新再开始的勇气。
因此最后一个场景告诉了我们:他们又回到了原点,一个在地上一个天上,一架飞机过去让戏中戏可以重演,可是生活不是戏,即使重演也不一定能演好。
什么季节适合分手?
如果我二十岁,我猜是秋天,遍地落英正可与萧索的失恋心情唱酬;可是我四十岁,我选在春天,多大个事儿啊?
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
土耳其电影《适合分手的季节》以慢调、大量长镜头,凸现中年人的感情危机。
导演似乎倾向冬季,但分分合合、拆散重来、选择彼此谈何容易?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
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文/铃鼓先生
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06年的爱情片名叫《适合分手的季节》,这是台湾的译名。
如果直译片名的话,就叫《气候》,所以说台湾译名非常直接地点出了本片的两大要素——爱情与气候。
这两要素在片中相互纠缠——感情上的关键节点对应着窗外的气候,而当天气变化之时,感情也会发生变化。
夏日的阳光,秋天的雨水,冬季的雪花,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变化,已经暗含在这样的气候当中。
这片子有意思的是,导演锡兰出镜饰演男主,他自己的妻子出镜饰演女主,所以这片子不可能排除两人关系真实再现的可能。
但是,这并不是一部私密之作,锡兰的厉害之处——把私人化的体验,加工提炼,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典型,能够极大地唤起观众相似相通的情感,比如《野梨树》。
也就是说,《适合分手的季节》,锡兰抓住了爱情的某种本质,以及再现了两性,更多的是男性,处于感情之中的心理状态。
夏日,两人来到海边度假,看望朋友。
但这之中,两人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往日的激情不再,日常的只言片语变成了伤人的利器。
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男主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试图控制对方,处在主动而强势的地位;而女性看似被动,实则游刃有余。
男主提出分手,希望改善下两人的状态,主动做了“坏人”。
在回程的途中,坐在后座的女主用双手蒙住正在开摩托的男主。
这一“自毁”的行为,有着一丝殉情的意味,是女主对既定现实绝望而无力的反抗。
秋天,两人分居多日,并没有在一个城市。
男主在日常的枯燥的生活中发现周围人的感情也是分分合合。
同时,这或许是男性本能的驱使,或是心中空无一物,他来找自己的旧情人。
男主在桌前,将坚果抛进嘴里,有突发奇想地把坚果抛进坐在沙发上的情人嘴里。
坚果从男主这儿,扔进他情人嘴里,这里的性意味十分明了。
第一次,情人接住了,第二次,没有。
有趣的是,男主捡起留在脚边的坚果,想让她吃下,她断然拒绝。
这里男性那种强势的、支配性的地位已然暴露无遗。
接着,女性是宽厚、慷慨的,男主像小孩子一样,倒在情人的怀里,眷恋,依偎。
当然了,男主想要的则更多,情人不太乐意,接下来的,活像“强奸”现场——男主想彻底地占有她的身体,撕开衣服、强吻。
场面虽然十分粗鲁,可他的情人似乎乐在其中,这两具缠在一块儿的肉体,很难厘清到底是谁想要谁不要。
这里清晰地呈现了一个混沌的状态,这是一场狩猎游戏。
男主越是得不到自己的爱人,越是渴望占有情人,寻找某种替代。
两人从沙发上滚到地上,男主强迫情人吃下掉在地上的坚果,这一事实说明了——男主需要通过这样“变态”的、攻击性的行为,来确认自己的地位,看似乖张暴戾,实则是虚弱不堪的表现。
而第二次情人夜晚里,对男主发出了明确地性邀请,男主反而拒绝了。
原因有二:一是两人的聊天之中谈到了他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使他想起了自己的爱人;二是电视里新闻播报了一则关于地震的消息,唤起了他对女主的担忧。
这时,他意识到到,自己爱的人到底是谁——性,的确对男性,或者说是对人,有着十足的诱惑力;但是在真正的感情当中,性绝非是目的,换言之,真正的感情之中,不会首先想到性,性这一要素是在感情发展当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冬季,男主冒着大雪来看望女主,希望言归于好。
在餐馆里,两人的聊天并不深入,赠送的礼物也没被带走。
他在附近兜兜转转,决定冒险地“摊牌”——直接表明希望两人回到分手前的那样。
在狭小的车内空间,男主讨好的话语,漏洞百出,十分不可信,而女主也直接问他是否去找他的老情人去了,他撒了慌。
男主回到自己的旅馆,准备第二天离开。
当晚,他的房门被女主叩开了。
接下来,锡兰导演用了一组十分迷离晦涩的镜头,表现了两人躺在床上,靠在一起,但看不清他们到底在干嘛,像是在做爱,但绝对不是做爱,一种纠缠不清的状态,更像是两人内心纠葛的展现。
也就是说,两人躺在床上一夜,什么也没有发生,沉默,一言不发。
我一直认为《迷失东京》那样孤男寡女躺在床上可以什么也不做,静静享受纯粹的美好,是不切实际的,而实际上,这样的不切实际,往往是真实存在的,在科波拉那里存在,在锡兰那里存在,在现实中存在。
一早,男主一夜没睡,坐在桌前,望着窗外的大雪,女主醒来,互道早安,她言语间的态度似乎是有希望重归于好。
但男主十分“务实”,说要送她回剧组继续工作,自己今天也将乘飞机回家。
因为一宿的沉默,并不能说明什么,也许这会儿女主动摇了,成热打铁,男主也许能挽回她的爱人,但在这样一场你来我往的角力中,是很难判断自己究竟处在感情中的什么位置,尤其对于男性而言。
工作间隙,女主望着远去的飞机,在大雪中流泪。
对于旁观者而言,似乎只要要求双方主动,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对于当事人而言,这真的太困难了,时机一旦错过,双方就注定渐行渐远。
那么,如何把握时机呢?
我不知道。
所以,没有哪个季节适合分手,而分手,却不挑季节。
作者|铃鼓先生曾经如此苍老,而今风华正茂
土耳其导演舍兰(Nuri Bilge Ceylan,http://www.nuribilgeceylan.com/)的《气候》(Climates,2006)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佳的电影。
《气候》比之于导演的前作《遥远》(Distant,2002)还要出色,而且承接推展了舍兰所关心的问题--疏离与孤独。
本来是看《殇城遗恨》(Grbavica,2006)在先,一口气看两场。
去年夺得柏林金熊奖的《殇城遗恨》风格平实,不动声色,直至最后十分钟真相揭露——少女是仇敌强奸成孕的孽种——这是原罪,但因为无私的母爱,一切罪恶都消弭无痕,借用文豪歌德(Goethe)在《浮士德》(Faust)中的神秘的合唱:「不能达成的愿望,在这里已经实现;不可名状的奇事,在这里已经完成;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高升。
」《殇城遗恨》是一部关于战争与母爱的电影,令人动容,可是,这片刻的感触和愉悦在四十五分钟后实时消失。
《气候》一开始的景深镜头已说明一切,妻子在前景,丈夫在后景,但后景的影像是模糊的,不对焦的;之后又反过来,妻子在后景,也是模糊的一片——夫妻二人在情感的废墟上踽踽而行,他们已无法沟通,视而不见,过去的美好日子不会再回来,一如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的《夜》(La Notte,1961),情隔万重山,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电影分为三部分,气候和地点各不相同,一开始是阳光灿烂的渡假城镇Kas,阳光并不和煦,倒是令人焦躁难安;中段是雷雨前后的城市伊斯坦堡,风雨挑动人们暴烈的情绪与情欲;尾段是漫天飞雪的东部乡镇,寒冷封锁着窗户,封锁着道路,封锁着房子,封锁着人。
三部分各有一个固定不动的长镜头,第一个是晚餐后的闲谈时段,夫妻之间已无话可说,夜的寒风令丈夫的关心问语变成冷嘲的说话;第二个长镜头是丈夫与情妇的性爱场面,一粒果仁引发出男性的占有欲,男人暴烈一如动物;第三个长镜头是夫妻重逢,二人在车上,丈夫说不如重新开始,却没有响应。
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的《奇遇》(L'Avventura,1960)以一个左右对分的长镜头收结,情侣背后是坚固的房舍,而另一边是远处的火山——二人暂且得到坚固的感情关系,但未来是不可逆料的;《气候》有一个上下对分的长镜头,下面是丈夫与沙滩,上面是天空、海洋和妻子,二人活在不同的世界,妻子看着帆船,丈夫看着妻子,他无法掌握妻子的思绪。
妻子好象海浪,片刻依傍沙滩的海岸,但倏然就会离去。
在《气候》的尾声,妻子到酒店找丈夫,舍兰以一连串特写镜头(例如一支燃烧着的烟、墙上的绿色花边的灯)与不对焦的镜头交待二人重逢的夜,引人遐想。
到结尾,二人分道扬镳,妻子回到工作的地方,雪下着,落在她的帽子上、肩上,更多的掉在地上,没有了爱的感情一如寒冬的雪。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以雪的静默来打开不能被揭露的真相,真相老是令人难以接受,且带来威胁,结果是——谎言与面具慢慢地吞食纯真的自己,人本来的面貌与灵魂。
然而,雪的静默带来另一种声音——The Blanket of fresh, white snow had buried the empty streets in a silence so deep that we could hear only our footsteps and breathing.(Orhan Pamuk”Snow”)。
静默,原来是聆听自己灵魂的声音,那听不见的音乐与呢喃。
女人啊,你為什麼哭泣?
因為你的憂傷,男人不懂,你的快樂,男人也不懂,所以你嘲笑他,你蔑視他,你拒絕他,但你卻不能不愛他。
於是你說服自己相信他的承諾和謊言,你回到他的身邊,但你得到了什麼?
從男人身上,你也許得到了片刻的歡愉,之後卻是無盡的憂傷,而你的快樂,只能從你自己而來。
愛情如氣候。
今天明明還在承受太陽的暴怒,轉身已是冰天雪地,並要逆著刺骨的冷獨行。
季節的變化如何大,說穿了不過是大自然的規律,週而復始,年年如是。
多少年過去了,我們自以為習慣了四季的更替,但是當置身漫天風雪之中,我們的悽惶始終不減。
其實有時我們只是想逃離孤寂而已。
但為什麼回到他身邊,你還是要忍受無邊的寂寞?
還是要孤身佇立在冰雪之中?
他是在你身邊,但他真的是和你在一起嗎?
他不是承諾會改變,會令你快樂嗎?
你回到他的懷中只一晚而已,一切馬上回復原狀,你向他訴說你昨晚的夢,夢中你在青綠的草地上滑翔,滑過一個個小丘,然後你看見已逝的母親和你招手,在夢中你是如此快樂,你說的時候笑得那麼天真,在兩個小時之中我都不曾見過。
你看著窗外,還沉浸在快樂中,他低沉的聲音突然把你驚醒:「現在幾點了?
不要耽擱了上班的時間.我和你去吃早餐吧。
」你怔怔地看著他,驀然明白:眼前這個人根本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夏天時,你們在烈日下分開,這半年裡你掉過許多眼淚,終於你振作起來,但結果,你還是回到了原點,彷彿一切從沒發生過,你們依舊是那一雙貌合神離的情侶,從一開始你的掙扎和眼淚就注定要枉費在這個自私的男人身上。
可是你要知道,雖然他隱瞞了這半年裡和那個女人的事,但當他跟你說要令你快樂的時候,也許他不是存心欺騙你,不過是你們對於寂寞的理解太不同而已。
他只是不想孤獨一人,卻不明白你更不能忍受兩個人的寂寞。
他的確思念你,當他在陌生的城市尋到你的身影,他是快樂的,玻璃和風雪後的你很朦朧,但你的猩紅帽子卻出奇地鮮艷。
他偷偷地跟著你,卻失去了你的蹤跡,正在徬徨著,你卻一下子從回憶的迷霧中蹦出來,站在他面前。
他看著你笑了,你的臉無比鮮亮,但他好像沒有留意到,你頭上頂的帽子竟是暗紅的。
他給你帶來照片,為你買了小禮物,你裝作不為所動,卻為了前事躲在車廂哭。
他來認錯了,求你回到他身邊,然而在你回去後,他也醒悟了:在現實裡,原來你對他而言仍一如以往地沉悶,只是他的回憶和渴望把你美化了。
於是你們又一次失望,關係彷如雞肋,你們再為了割捨與否陷入痛苦……週而復始,又是一個愛情的循環。
锡兰的爱情小片,真让人惊喜。
总觉得不太像他关注的问题,但就是拍了,还拍的很好。
看这个其实想起来的是《搜索》~都是得过戛纳的导演,差距真大。
也许可以说两种不同题材,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爱情问题。
可为什么外国人的电影反而没有陌生感呢?
反而是自己的电影看起来像是外国?
也许,问题在导演心里。
对我来说,《搜索》那样的国内生活简直就像是神话,没有半点认识的感觉。
可被导演拍的充满了亲切感。
就像他知道我明白他在骗我可还在骗我一样!
很绕!
就是这样!
锡兰是个好导演!
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6/10。运用有距离感的空间关系和虚实转换展现情感经历:大远景虚焦处理的丈夫游览遗迹拍照/特写的妻子暗自垂泪,妻子梦见丈夫用沙土掩埋她/窒息的婚姻生活,相对的机场观望妻子的身影也被大曝光模糊化;摩托车翻倒代表情感矛盾爆发,强迫旧情人吃豌豆粗暴做爱象征性征服,秋雨挑动情欲,冬雪送别爱情。 @2017-09-11 01:31:42
长镜头的诗意电影。看了之后有再看一次《乌扎克》的冲动,有了一种到天寒地冻的国度住在宾馆靠街房间的憧憬。
热烈海边开始,大雪纷飞结束。长镜头里都是悲伤残忍的画面。当你看到一个男人总是会流泪,他欺骗你,在你高兴的叙述梦境时扫兴打断,那除了跑基本没有别的选择了。
夏秋冬季节气象映衬角色情愫变易…锡兰是个好摄影师 +★…音效 +★…大雪 +★…这种骚骚的他和她的孤独情事,要是交给墨镜王什么的,定是另一番趣味…
不要试图用爱情去改变任何人。
男人视角的一切都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干瘪无聊 种属特质体现的都毫无新意 就是纯肤浅的动物 脑子空的让人发笑 哈哈,
锡兰自己的故事?拍爱情也可以那么细致。夫妻档主演,看着老公跟别人演床戏,不知道什么心情。 抽屉治颈椎的土方有空可以试试,哈哈
巨大的飞机声压过一切,于是他们相解了.
长镜头给两星,否则给一星
2007-5-6,淡风格……。
拍拍风景分分手,夏天哭完冬天哭,原谅的感情永远不同步,无所谓沙滩活埋还是暴雪纷飞。掉地坚果之类的细腻设计不错,剧组班车求情一段够黑色幽默,整来整去还是狗男女那些事,总觉得差了点啥
强烈建议使用8倍速观看,完全不影响剧情理解
好狂野的锡兰。最后1h27m起的镜头超神啦!
+59th金棕榈提名;4;沉默哭泣,忽然失笑,沙滩的睡梦里你埋葬了我的身体,飞驰的摩托上我捂住了你的双眼,嗡嗡作响的是苍蝇还是蜜蜂,掉落地板的是豆子还是耳环,你我听到的飞鸟扇动翅膀的声音,也许终究不一样;(那场强JIAN戏,锡兰太知道艺术片怎么拍了)
Ceylan本不是个编排故事的好手,于是到了这部表现中年男女情感危机的片子的时候出现了诗意有余而情节不足的遗憾……太多东西需要通过闷骚的长镜头和气候变换来揣摩。对两段床戏倒是印象深刻,一段是主角与情人,直观赤裸地展现出猎兽般的厮杀和挣扎。另一段是和妻子,镜头刻意蜻蜓点水地保留了温存。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关于一个控制欲过强的“三无”男人。可以接受的长镜头,摄影出色。
怎么会成这样-10/30/14 at MoMA
结尾好美啊,看电影如果带着一堆电影理论去讨论谁看谁、谁看谁的,我会觉得太累了
恰好在这一天看,是不是正应了你那句话呢?长镜头的游离间情感似乎也气若游丝,却更难忍苦痛与无奈。雨雪天气好像深入骨髓的冷感,令「亲密」无声又疏离,语言也难以复沓从前冲动,只是干涸凝固,以至停摆。
一切事物都在喃喃诉说,念头才起便已睹面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