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体
Corpo Celeste
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主演:Yile Yara Vianello,萨尔瓦托雷·坎塔卢波,帕斯夸丽纳·斯昆恰,安妮塔·卡皮奥尼,雷纳托·卡朋特理,Maria Trunfio,葆拉·拉维妮,Giovanni Federico,玛丽亚·克里斯切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瑞士,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1
简介:2011年意大利最新剧情佳作,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埃松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位小女孩内心的挣扎 13岁的玛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处,她在瑞士呆了10年,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长着一对明亮大眼睛的她时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着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这个城市——她看、她听、她感..详细 >
架构是很好的,但不知道是我境界没达到还是什么,始终感觉没入戏。
3.5。童年版《旺达》即视感,拍的挺美。宗教部分不大了解,不敢妄评,只能悄悄说观感太表象的符号化,会让人忍俊不禁那种。
摄影很有风格,对城市(雷焦卡拉布里亚)市郊的描述很有意大利电影传统。宗教题材写得并不算新鲜(带一点点嘲讽但是中间竟然还带换视点的……),母女戏姐妹戏开了个头后面就写丢了(兴许是故意的)。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片的质量和观感还都要好过[我的女儿],那些比较随意的观察性的段落很是提气啊。
十三岁的小女孩像《德意志零年》里的主角一样在荒芜的意大利街头游荡,他们困惑于成人世界,不理解那些虚伪的规则。阿莉切在剧情片处女作中即展现对宗教与精神世界的关注。
3.5. 又一个girlhood as method/apparatus, whether being resistant/reparative/subversive.事实上影片前半段节奏真的不错,Rohrwacher在惯常的女孩coming of age巧妙weave into matriarch and religion/faith,用决绝剪掉的头发作“武器”,打破各种不平等建制下的“平衡”。然而电影在丰富的text里却是某种态度上的举棋不定,而这种优柔寡断是New Italian Cinema的某种特点么?无法清晰地看清,却明白我只愿意相信,她最终成了海边归来的Jesus.
3.5;拍得细腻而优雅,多条线索略有凌乱,“坚振礼”的宗教洗礼与女孩的身体发育同步共振,构成身心的成人礼,思想上对宗教的疑惑也逐步显山露水,并与家庭内部的问题勾连,这几方面的缠绕以女孩视点来观测体验,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二十多分钟粉嫩幼女裸体
经血初潮,痛苦如启示一般袭来。接触受难象的那刻,她短发垂耳,莫辨雄雌,化身一个轻灵的、敏锐的符号,挖掘出仪式的答案。普爱耶稣,原来也有金刚怒目#桃花岛观影团#
还可以,粗砺的剪辑,有点不够流畅,最后受难像掉下去了是有点酷的。那一巴掌就是她成长的苦难,遇到老教父,她才真正收到了洗礼,因为耶稣是愤怒的。他疯了,但他还活着。
没有特别偏移向宗教或者偏移向世俗,比较寡淡
个别段落略显做作,整体上充满张力,细腻却不说教。女导演好甜美~
段落散又平 缺乏有效链接 后半段起了劲却因前半段缺乏的情绪铺垫稍显刻意
看来洛尔瓦彻从第一部作品就奠定了自己的母题,纯真少年与复杂世界的心灵对抗。
蒙上双眼触碰神迹,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冷漠,睁开双眼看陌生的世界,却看到自身肉体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被遗忘的圣像终于寻到自由,人们的信仰却不知何处寄托,唯有穿过黑暗的泥沼找到生命的神迹。罗瓦赫尔处女作的镜头里就透露着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好关怀,就像那穿过发丝的逆光。后半程和牧师一段略刻意了。我看到了Dogman!
从《圣体》到《拉扎罗》,宗教和少年似乎是洛尔瓦彻作品里不变的议题。大量的宗教场景与音乐让整部电影都散发出一种神圣感,但将少女与耶稣的身体遭遇进行对位,则产生了一种神性传达的效果,实现了女性主题的最终表达。
有些情节画面安排的很生硬,但是导演镜头下的女孩既反叛又圣洁。
灵气初现。(不知道为啥总是想起Daughter of Mine,虽是不太一样的故事,大概因为都是写小女孩成长的吧,不过洛尔瓦彻还是要比比斯普里高出一截的,毕竟人家这可是处女作。)
简直和《奇迹》的开头一模一样(显然是后者继承处女作),叙事弱化,小格局家庭背景变为陪衬,坚振礼的排练与上演,荒芜的山中村与垃圾遍布的小城,跌落大海的基督受难像与女孩心事都随同被割断的尾巴跳动、模糊起来。“上帝啊上帝,为何要遗弃我。”
几乎可以作为后续作品的雏形 即使还只能摸到模糊的轮廓 初潮被赋予了宿命的意味 少女和宗教还真是东西欧百拍不厌的主题
并非女孩不适应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无法契合女孩被教育的那个宗教中的道德标准,罗尔瓦赫尔始终在讨论人性在宗教笼罩下的「时差」与割裂感,她认为这是人类最大悲剧的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