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無聲婚禮》,是一部從荒誔、默劇形式、舞台劇呈現風格,到最後急轉直下,成為以悲劇收場的悲喜劇電影在收尾前,我一直覺得可以把在史達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 拍的如此歡樂、又充滿色彩,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
尤其是最高潮,那場因為史達林過世,要求全羅馬尼亞不淮開心、不準任何聚會下,產生的「無聲婚禮」,更是用來作為舞台劇的最佳內容。
沒想到最後十分鐘的風雲變色,給出意外的衝擊。
全劇沒有控訴、也沒有過激的情緒,只有靜默的畫面,以及最後老婦人問:「你們還要奪走什麼?
」,強而有力地訴說那個無情又心痛的時代。
#中間一度看到多金兄弟姐妹的影子#看完後完全靜默#結局收的太令人心碎
从南京到上海的动车要走2小时,刚好用这部罗马尼亚电影打发了旅程。
没戴耳机,车厢里也不便公放很大声,于是基本是静静地看完《静静的婚礼》,这丝毫不影响观影——一来因为所有的台词都是罗马尼亚与或者俄语,根本听不懂,二来影片的点题的段落就是一场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到的婚礼。
这是个很精巧的故事,搞不大清楚它的真实性,但年代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地点是笼罩在苏联强大威慑下的罗马尼亚的偏远的小村庄。
开头和结尾的桥段大概是在当代,几名记者在市长的带领下去探访一个诡异的寡妇村——顾名思义,村里只有象孤魂一样游来荡去的穿黑衣的寡妇,这是怎么回事?
市长开始讲这个故事:就是这个村,在四五十年代那会儿,(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最近看得片子都是讲这个时代的某个村的故事-_-||)和东莫村比起来,这里的村民没那么乌托邦,他们经常吵架拌嘴,为一大堆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打闹闹,村子的酒馆里聚集着无所事事的酗酒的老头和丰满的妓女,青年男女在庄稼地和谷仓里放肆地野合,这个村还有苏俄的走狗,不失时机地鼓动见到的每一个人加入TG,被老头和妓女们当成是笑料。
回到野合的那对儿小青年,终于,女的老爸不干了,说你小子要么离我姑娘远点儿,要么娶她,总在庄稼地里搞我闺女当我是空气阿?
小伙子说,好,我娶她。
于是本来要为这个事儿打起来的两家突然成了亲家,接下来就是欢天喜地筹备婚礼。
农村的婚礼,讲究起来那是小气巴拉的城里人不能比的,杀猪宰羊,呼朋聚友,热闹非凡。
但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姑娘,也是小伙子原来搞过的,眼看着自己的心上人要结婚,心里不痛快,一时没想开,赶在婚礼前夕富士康了,不但死得跟耶稣似的,貌似死前还下了诅咒,继而影片大有向鬼片发展的倾向。
不管怎么着,婚礼还是要进行,毕竟猪都杀了,神父也打点好了,亲戚也都叫来了。
于是大伙很快就又乐和起来。
可就这功夫,之前那个被当作笑料的共产主义大叔领着一个苏联上尉和一个高大的翻译出现在村口。
苏联人用悲痛但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村民,斯大林同志逝世了,举国哀悼七天,七天内不得有任何庆典和欢笑,否则按叛国罪处理。
村民们在俄国人枪口下知趣的四散了。
是夜,就像预谋过的一样,村民们陆陆续续鬼鬼祟祟地闪进举行婚礼的新娘家,桌椅餐具都用布包好,门窗用布帘严密遮挡,孩子们被堵住了嘴巴,连请来的吉卜赛乐手的乐器都做了静音处理。
村民们打着手势猜着哑谜结合肢体语言为这对新婚庆祝。
反正不让说话并不影响咱们吃手抓羊肉耳语荤段子给新娘屁股底下塞红包,虽然时不时地要警惕一下俄国人或者罗奸的耳目。
这别开生面的婚礼,是全面的最高潮,相当出彩,就像回到默片时代,看一群卓别林集体演出最后的晚餐。
结局呢,算了,不剧透,虽然影片比较偏门,但保不齐哪天你就碰巧找来这片子看了。
其实看了开头你多少也能猜到结局。
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不比希特勒强多少,(有些西方出版物把毛也和他们并列进去)前段时间波兰总统坠机,一干政府要员名人团灭,本来是为了纪念卡廷惨案。
波兰总统和这些要员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很多人可能此时才知道什么是卡廷惨案。
卡廷森林,俄国人屠杀所谓的波兰精英,然后栽赃给纳粹,足可见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加的不堪。
波兰这么惨,罗马尼亚也没好到哪里去,借共产主义之名行践踏主权人权之实。
电影将这场悲剧归因于小姑娘殉情后的诅咒所致,貌似给了苏共一个台阶下,实际上是一记响亮的大耳刮子。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有权利践踏人权和自由,如果它这么做了,它便是非法的伪政府,所行使的是暴政,任何人皆有权利将它推翻,用民选的合法的尊重民生和民权的政府将之取代。
人民,并不只有选择沉默的权力。
倒叙的方式,一个村庄被毁灭后留下了一些寡妇,缘由是被共产主义推平。
在推平前,村庄自己想办法进行婚礼,因为斯大林哀悼日期间不能有活动,于是在房子里进行无声的婚礼,没有语言声音音乐,大家敬酒吃东西鼓掌奏乐传话给钱等等,这些描绘地很生动。
但灾难就要来临,村庄被毁灭,男人被带走只剩下女人和小孩。
这个电影的风格比较独特,人物夸张的笑声、下流黄色的玩笑、逗趣的片段、人物表情等等都很生动,需要细细品味。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
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
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找了很久的资源都没有找到,于是只能在某视频上看删减版了,当时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片子有两个噱头,一是情色,咳咳,这不是重点,二是让好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情节。
第一个已经非常无奈的无法感受了,所以只能着重感受第二点了。
这部影片就是《无声婚礼》
影片开场就是一个摄制组要找选题,到了一个村子,而村子就是摄制组其中一个成员的家乡,这个村子现在变成了寡妇村,而这个摄制组的成员就是这个村子里唯一的男性幸存者。
影片的开场是一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时不时运用照片的形式定格,模拟相机视角,这部分的色调是偏冷的,表现的是现在这个村子的没落和萧条以及现在的社会情况在导演心里的态度。
这里出现的妓女衔接了影片,她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仍然是以放荡的语言和行动来面对世界,但是当真的触碰到她的时候,像触碰到的是那段记忆,让她本能的阻止一切冒犯。
嘴里的来者不拒和身体的极力排斥的反差是心理层面的最佳体现。
在车上,他们开玩笑的说的一句话却是意味深长: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人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深刻的讽刺了社会,共产主义带来的和资本主义带来的都是创伤。
影片从探寻村子为何变为寡妇村为线索,进入了当年的年代。
这时影片的色调就从冷调变成了暖调。
回忆的部分不叔就不详述了,不剧透。
不叔在这里主要想讲影片中的特色。
第一,色调。
回忆的部分其实是最残酷的,是揭示这个村子的悲剧和讽刺社会的,但是反而是在更残酷的部分运用暖色调,是一种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
第二,喜剧元素。
影片的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是用夸张的方法处理的,漫画般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和帧定格的剪辑手法加上各种捧哏式的“笑”的表演,都是反衬后面的悲剧,前面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哭的就有多大声。
第三,重场戏。
这是戏剧情境的设定引起的重场戏,规定了婚礼不能被人发现便不能发出声音。
于是便有了这一段有机沉默的表演,影片用很多细节来使得节奏不拖沓。
1、放屁 2、苍蝇 3、老人的帕金森抖动 4、钟的叫声,扯下钟上的鸟 5、无声的乐队 6、传份子钱 7、传话 8、堵上小孩的嘴 9、桌下调情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这一段精彩的有机沉默,大家为了不发出声音,把所有餐具都包上了布,所有的餐具都上交,用手抓。
有机沉默类似于默片,默片中杰出的代表就有喜剧,自然而然使得这部分的喜剧感增强了许多。
不叔在看片子之前就知道肯定是悲剧了,所以在这场戏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悲剧的产生,首先肯定不能是客人,因为客人是外因,一件事情的悲剧一定不能是外因作用,一定是内因为主导,所以一定是婚礼的主要人物引起的声响,果然,最后是因为父亲看到女儿跳舞的时候的眼神知道她对这个婚礼不满意,于是拍桌让大家都欢快起来,于是乐队开始了伴奏,大家开始了欢呼。
正是内因的作用使得悲剧色彩发挥了出来。
子弹射入父亲的身上,父亲心里想的是不破坏女儿的婚礼,想擦掉身上的血渍,结果越擦越多。
这个细节的力量很大。
第四,超现实主义--“三种疯”1、白衣少女白衣少女是一个拥有西方油画圣母影调的疯女人。
在不叔看来是哑巴的女儿,之前和男主发生过关系,而后来变成了唾弃自由恋爱的某种神一样的角色,反应了当时社会对于恋爱婚姻关系的封闭,而她最后被奸杀,也是一种讽刺,她说她能预知死亡和撒旦,她的诈尸可能是一种透露讯号或者救赎的方式,只不过跟生前一样,疯惯了,便没人再相信她的认真。
2、空中飞人这是个知识分子,死了以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假翅膀带着自己飞上了天空,这个结局是好的,像大多数科学家一样,生前被认为是疯子,死后后人才知道他是天才。
天才只是因为太过有远见,人们只是因为无法理解便将天才认成了疯子。
3、马戏团这是最适合小矮人的归宿,找到了知己,便抛下一切跟她去。
--当孩子多好,长大了就会有一大堆麻烦事了--那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因为他们傻这是电影里常用的成长类的台词。
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无不反应长大是痛苦的。
而马戏团是商业娱乐中的残次品,残缺与残缺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妥协的适应。
第五,影片的结尾不叔在看完整个重场戏高潮戏之后都觉得没有泪点,直到最后。
影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又回到现实的采访,村庄里最后幸存的男孩采访老妇人,老妇人脖子上的胎记说明她就是女主。
而她的回答:你们还想再拿走什么?
这个对社会的质问和这个身份加上这个年纪,足以煽动泪点,而这里导演又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是主题音乐的使用,从头到尾的主题音乐在这里起到升华的作用。
二是摄制组的笑声,他们对于老人听不清的嘲笑。
这个笑声反映了这个幸存的小男孩被社会同质化,这种悲哀用笑声来表现,以乐景写哀情。
最后的全景镜头更是神来之笔,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不知是穿着婚纱的女主还是那个疯女人,还是和当年的诈尸一样,不瞑目,依旧想要昭示这个社会正在毁灭,一直在腐朽。
影片的问题在于舞台剧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代入感,莫名的笑和奇怪的举动让人无法产生共情。
但是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处理手法的稚嫩也是瑕不掩瑜,而且影片的配乐值得回味。
喜欢文章就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啦。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烨烨影乐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
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正视拥有的,寻真相,令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令自己的身体不被感染成行尸走肉,书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
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但从心底里愿意写这么一篇观后感,看到好看的影片,不愿无动于衷,更想推荐给路过的影友。
或许对于看片的人,仅以看一部娱乐片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悲喜剧比较好。
那样,就容易看到万花筒里的魑魅魍魉,那可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部分受控于罪恶的木偶,做成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标本。
在别人的家园,谁都不能像强盗一样飞扬跋扈,而守在自己的家园是否就是家园的主人了呢,影片的和平宣言与回望的自省意识在滑稽的故事里显露出山水。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
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
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之分。
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淘漉,显现战争、掠夺与不公,对我个人而言,从狭隘的个人情感靠近事实,往往能从中看到不干瘪无味的人生百态。
所以我对此片最直接的感受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怎一个“戏说”了得?
在那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罗马尼亚,在熟悉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待苏联红军如自家兄弟姊妹的革命岁月里,我们想象的“军民一家亲”确实是想象出来的。
在《无声婚礼》中,那是千呼万唤也不顶用的入党号召,军民相斥的关系达到白热化,那国那军绝对服从于苏联的指示,而国民却在承受无尽痛苦的无声中怒吼着。
这多少会冲击你的认知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片子要告诉你罗马尼亚被苏联“保护“”着,而它的人民并不领情。
要如何领情呢?
这真是个讽刺且残酷、愚蠢的索求!
没错!
老大哥在家说了算也就罢了,他还要做别人的家长。
我觉得必须走出这个沉重的话题框,自由抒发情感了,陷在上面的文字里实在不好受。
就从一个想要拍摄灵异电影的团队来到一处荒凉的“寡妇村”,由市长戈戈尼卡做向导,回忆寡妇村神秘过往为起点,开始倒带,回到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同志逝世后的第一天。
对于寡妇村的村民来说,幸福与不幸都发生在这一天。
要交代一下寡妇村唯一活下来的男人,在影片开头顶着市长头衔的向导,也就是抠着鼻孔,看兰库与玛拉在野草地里疯狂做爱的小男孩儿戈戈尼卡。
这孩子要没有成为苏联红军的“漏网之鱼”,这故事也就不好讲了。
先说一说可笑的。
如果翻译没有太多的失误,对白是本剧最亮眼的喜剧元素。
愤怒、低俗的话语不仅刻画出了特定的人物性格,彰显了贴近生活还原历史的内隐态度,而且还揭示出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满的社会情绪。
难道那真是文化传统的差异?
玛拉老爹扯着玛拉的裙子,一张嘴对付娘仨,连珠炮式的唇枪舌战,满口“为老不尊”的粗话,听着真让人费解。
叫老岳父赶紧下地狱去,那更让人咋舌。
想必是对爱管闲事的苏联有了特殊情结,农田里开着用来战斗的塔克,肝火不旺,心不怀恨都怪了。
但愿是我想多了,或许民风如此,小乡村能有什么大事?
至少老百姓们还坚持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大家谁对谁都不会隔着肚皮说话。
若怕隔墙有耳,极敏感的话,实在说不得,也能用张狂的傻笑,用狡黠的眼神传递彼此间的心领神会。
老乡们如此不惧无所谓的性格,对唯一一个类似“狗腿子”的男人,小戈戈尼卡的父亲老戈戈尼卡都不避讳。
曾经村子里的当红妓女也无可奈何于冷酷的身心摧残了,满嘴少儿不宜的糙话,不受控的怪异脾气,一枝花变成老豆腐渣,变得更加凄惨,或许“笑傲江湖”的勇气没有变。
没有彻底洗心革面没有彻底吐干净身体里残留的狼奶,然后进入被资本家操控的时代,老妓女央市长给她安排个教授宗教的教师职务,这要求聪明绝顶。
长得像希特勒的电影放映员指着老戈戈尼卡的鼻子说过特经典的话,意思就是不服从,俺就向上级打你的报告,阻碍人民的启蒙教育可不是儿戏。
啧啧啧,这套用揭发告状来苟活发达的做派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平庸的恶啊,殊不知最终的真相是,桎梏精神、封压民智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像他的摩托车,熄了火,就很难打着了。
真正可观看的闹剧出现在无声的婚礼上,因为一切可听见的声音都可能招致危险,所以要屏蔽掉。
刀叉要撤走,乐队要假弹奏,新娘新郎要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没音喽,连苍蝇都不能放过,这么艰难,但他们还是要忍受着痛苦,快乐地狂欢。
而这期间故事戏剧化的推进,就像蓄积了大块雾滴的天空,只等一声惊雷,痛痛快快地笑,自由自在地呼吸。
忘了说酒席间的一个“传话”环节,挺有意思的一段情节,我就是愿意把它说严重了,我看过后马上想起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死,或许说“离去”更为妥帖。
第一个离开的是那个白衣少女,能感知到黑暗天使撒旦降临的怪异女孩儿。
她唾弃兰库与玛拉自由恋爱的真挚情感,视肉体与自由精神上的愉悦为罪恶,像捍卫“禁欲”的卫道士,虔诚的神的女仆。
结果却落得无比讽刺、悲惨的下场。
在马戏团来到村子里的那天,被苏联大兵捆绑在树上,强奸后杀害。
而她在被埋葬后,流浪的孤魂回到家,撞到端着葡萄酒的母亲,又像犯过错的小孩仓皇而逃,那真是对宗教的嘲弄,如此清心寡欲一心向主的女孩,竟要为杀人犯的错,背负罪恶,进不了天堂,她的信仰也背弃了她。
扎着翅膀的知识分子虽然用他不喜欢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但在这些可怜的牺牲品当中,他虽无足轻重,满脑子的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武器毫无用武之地,但死的最拉风。
像鸟一样拥有了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另一世界,假若预见了他将拥有自由的灵魂,那看起来真帅。
玛拉的老爹死得很壮烈,似乎赋予了将军身份的味道,拍桌子时就领略了他的气魄,指肚大的子弹印被他擦拭得越来越大,殷红的血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雪白了。
他一定希望那不是血,那是不小心沾染在衣服上的葡萄酒渍。
然而,希望在无法补救的遗憾中成为了最残酷的无望。
而兰库的朋友小矮人,他的离开,是令人开心的好结果。
因为与死亡无关,只意味着觅到幸福的新生。
遇到马戏团里的另一矮小美眉,俩人一见钟情,从此天涯海角,比翼双飞。
这是自由与爱开出的幸福果实。
还有老戈戈尼卡,全心全意为苏联战友服务的罗马尼亚公民,没有悬念,一并处决。
这老哥哥的命运是最窝囊的,但也是最好的注脚,服侍者的身份注定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好能留下个儿子。
玛拉,最悲惨的活死人。
她代表着村子里无数失去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的妇女,也是全片中最敏感最诡异的角色。
这个女人多愁善感有主见,像她的父亲一样叛逆,总之她的脸,她的眼,就是电影故事的晴雨表,带有奇幻色彩。
我发现我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总会把话题拐进特沉重地方,其实电影中有关死的情节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无情。
本片导演懂得太多的电影技巧,他用动听的配乐,优美的镜头,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
只是在前后呼应的阴暗镜头中,你才能体会历史上留下的错误的冰冷。
最后看到老婆婆取下头巾,露出颈部的胎记,观众明白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闹鬼的寡妇村,就是由像玛拉一样的女人延续着它的传说。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
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
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摘取了作业的部分。
战争下的人们战争下的小人物的生活无疑是这部片子的主题,青年男女的相爱热烈而真挚,就像他们相会的那片橙黄色的花田一样,明艳而娇媚,即使是在侵占区生活,人们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在酒馆里喝酒的人们大声讨论着时事,酒接着一杯又一杯,小人物有些牢骚和不满,但都没想着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父亲们会产生争执,会互相看不起,但也会在结成亲家之后一起喝酒,畅饮畅谈。
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有趣的,酒馆里的女人会爽朗地边喝酒边畅快聊天,长不高的侏儒男人最后跟着爱人的马戏团前往远方的世界,玛拉的父亲冲动鲁莽但也颇有义气,女人们会一边聊天一边刷洗衣服,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耍。
独裁与虚假当时正处于斯大林统治末期,苏联无比推崇和信奉斯大林,将他视为工人阶级的救世主,相信只有信仰相同的人才是同志,才可以互相信任。
同时苏联对于罗马尼亚有一种侵略者对于被侵略者的优越感和不屑,他们将罗马尼亚军人视作俘虏,将平民视作蝼蚁,他们自信满满,相信自己是将高尚的文明和制度传给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人竟然不懂得感激,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将自己视为主宰。
他们荒谬而虚假,下层阶级的党员甚至都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不知道工人阶级的权利与抗争,只知道加入了就可以成为统治者的一方,他们愚昧又可怜。
荒谬的无声婚礼电影中最值得深思的还是长达17分钟的无声婚礼,也是电影的核心。
在17分钟里,导演用了默剧的表现方式,所有动作被放大。
吃饭的刀叉被收起,人们用手抓着食物吃饭。
布裹住了桌子脚和酒杯。
父亲按住自己抖动的腿。
挂钟的声音,苍蝇的声音,肚子因为饥饿发出的声音,一点点声音都被人们警惕、担忧,人们面面相觑。
乐器被装模做样地演奏,却不能发出声音。
小孩子们被毛巾堵住嘴巴,不能畅快地笑。
所有人都忍住笑,只在空气中做出大笑的动作。
这样的场面荒诞好笑,却又在好笑中品出一些心酸和可怜,在婚礼中被压住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声音,还有自由,那份能够自由欢笑自由生活的属于他们的自由,但被侵略者是没有这份自由的,他们是囚徒,是被监禁的人。
最后苏军的汽车声盖过了他们的欢笑声,子弹射进父亲的身体里,他低下头擦拭,只能把血迹涂抹开来,越擦越多。
死去的新娘在电影中频繁出现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开车经过的新娘,兰库和玛拉在树林里相会时突然出现的白色长裙的新娘,死去却又醒来的新娘,还有最后身着婚纱满身血迹的新娘玛拉,可以看出女人是这部电影中一个隐晦又意味深远的线索。
我们有时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当一个国家军队入侵另一个国家时,经常会给到被侵略国家的妇女被侵犯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演意识和男性意识中将女性视为私有物的体现,通过抢夺伤害他人的物品来达到侮辱他人的目的。
白色婚纱意味着纯洁和忠贞,被侵犯的不只是女人,也是这个国家,被侮辱,被割裂,被伤害。
那个死去又醒来的女人手里攥着的,是那位来下达命令的军官胸前的勋章,是苏军侵犯而又杀死了她,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着噩耗。
那个女人真的醒来了吗?
那些穿着婚纱的女人又是什么人?
谁也不知道,谁也无需知道,活着的人只能继续向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着。
笑声与哭声影片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的笑声。
人们总是很爱笑,大声地笑,在酒馆也是,在工作时也是。
在放电影时,人们看着前面的四个士兵,笑得人仰马翻,笑得泪水从眼睛里流出来,而在这一段里,导演也用了胶卷相机拍摄的手法,将画面定格,一帧一帧地欢笑,在欢笑中悲伤。
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喜剧,而最好的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
荒诞喜剧、黑色幽默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在笑中深思,在笑中感到悲哀。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这片子不好评价。。
欢闹与静默之间的反复切换漂亮,但黑的太刻意了,不是高级黑
我是多么多么希望看到一个好的结局。可是现实从来不给我们给好结局。
超级政治波普
小不忍则乱大谋
意识形态挂帅,无论极左还是极右,都像一个妈生的。
四星半.精彩绝伦的小品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了,我反省下我自己...
一些隐喻,看不出来,至少不是我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的情节而已,导演所表达的,我没看出来,没这么能力
鄙陋
有点政治色彩,没有想的那么喜剧
看到大家带着用层层厚布包裹住的桌椅、酒瓶杯子返回,无声而有序地继续布置场地,配乐是欢乐诙谐的但就是很想哭倒酒是要把酒瓶凑近杯口缓缓倒下去的,祝福是要无声地说出口的,碰杯是要控制力道轻轻一碰的,乐器是要用布蒙住的,连使用会碰撞出声响的银刀叉都是禁止的。这是祝福,更是倔强的反抗
生活细节拍的不错。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如果以后中国可以拍这样的题材,肯定会有更疯狂的故事。
民风纯朴
都没个核心演员贡献一场华丽的表演
政治讽刺故事....我觉得有些一方面有些用力过度,另一方面讽刺得有点粗暴直接的感觉。
无趣的黑色幽默,属于看看简介就能在豆瓣拿高分的水平。正所谓墙倒众人推,不会反驳的毛熊才是最好的毛熊。没经历过那段时期不好评论,但谁也别披上个真实改编的外衣来装历史。也许是东欧苦苏久矣,什么成分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苦难者沉默,推墙者狂欢。当一部影片的评分能被场外因素拉满,也只能说这部影片从电影的角度确实不咋地。
把贫穷演成了罪恶,看不下去
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就因为一个领导人死了,非让大家都被快感带来的欢乐给憋死,最后憋不住了,结果大炮来了。嗯,有点库斯图里卡味道
被海报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