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板:我该打包走人么?
Changez:不,你该服务剩下的这部分人,然后把剩余资金投向次级集装箱物流。
2、老板:Everybody will be disappointed.所有人都会失望的。
Almost everybody.3、 Eria:你拥有很健康的自信系统。
a healthy self-esteem.Good to see.4、Changez:你说“只有有罪的人才会躲藏”,但人们隐藏自己,往往是出于恐惧。
5、出版商老板:当你决定了你的立场,你的世界会重新焕发色彩。
6、Changez:我之前一直活在自己的美国梦里,我现在回来了,要问你们的是,有没有人有a Pakistan dream.7、Changez:在不公正和失望之后我的心变得坚如磐石,我当然愿意战。
但是之后,他用了那个词。
我们这样做是基于基本原理,根据古兰经给予我们的真相。
We do that by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s given to us in the Q'uran. 这些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判断里,就像Underwood Samson一样,用简单的二进制来区分人类。
Worker,liability.American,Pakistani.Martyr,infidel.(烈士,异教徒。
)Alive,dead.我已经厌倦了这些减法,我已经厌倦了从量程过远的决定他人的命运,非他即它。
deciding from a distant perch.fundametal=机器性8、Looks can be decieving.I am a lover of America.
他的朋友的死亡,应该是男主一生最深刻的一课,无论怎么思考地球多大人类多大社会大自己多大,自己身边重要的人的死亡是揭示现实存在,不仅于思考的震醒之锤。
凑不起140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是撒是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试试是撒是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在拉合尔茶馆,我们笑谈生死如果讲述阿富汗人悲欢离合的《追风筝的人》曾让你感动的泪如雨下,如果从伊朗精英家庭的视觉揭露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病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曾引发你强烈的共鸣,那么,这一部刀刀见血的反应一个被双重文化撕扯的巴基斯坦人面对复杂政治环境的困境迷茫与求索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经典。
伴随着民族风浓郁的中东音乐,一个走在街头的美国人被蒙面人绑架并塞到一辆车上带走了。
音乐还在继续,声色犬马的夜,好戏才拉开帷幕……穿着红色长袍的男主出现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像是谁人的血液,在燃烧。
本来只是想看一个中东的文艺片,但是电影从一开头就告诉我,这将不会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两个男人在拉合尔的一家茶馆聊天,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专栏作家。
但是,身份从来只是一种伪装,用以藏匿我们真实的面目。
原来被绑架的美国人也是一个大学教授,他的名字叫雷尼儿,而随着谈话的深入,两个人开始互相撕开对方的伪装,那个叫昌盖尔的红袍巴基斯坦男人除了是一名大学教授,还被怀疑为是基地组织的一员,而那个叫鲍比的专栏作家,则是中情局派来借采访之名套出被绑架的雷尼尔教授的下落的。
昌盖尔请求鲍比认真听完他的故事,不要断章取义。
昌盖尔曾经在18岁的时候留学美国,作为一个没落的巴基斯坦贵族,他想在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美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反哺全家,毕竟,作为诗人的父亲是无法拿出丰厚的薪水的,而家里已经举步维艰了。
从知名的常春藤盟校普林斯顿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高端的咨询公司,从此大展拳脚并因缘际会的与老板的侄女有了感情。
虽然人们对中东人的误解始终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他,但是远大的前程和美好的爱情让他热血沸腾,对于评估的天赋和勤奋加班的表现更是让老板刮目相看。
如果没有9-11,也许他之后就是平步青云的走到美国精英的阶层,拿到美国的绿卡,住在上东区,成为又一个美国梦的践行者,但是没有如果。
9-11之后的美国,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所有的中东人在他们看来都有且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恐怖分子。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每天都在街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现,那些包着头巾,留着大胡子的人首当其冲。
虽然有佳人在怀,又得上司青眼另待,但是,他是不可能带着那一副中东人的长相安然无恙的生活在9-11之后的美国的。
在机场,他被人带到一所四壁透明的房间里,被迫脱掉全身的衣服,暴力的检查简直是对人尊严的践踏,也许在那个警察带着手套把手塞进他肛门的那一刻,他心里理想主义的某些东西,轰然崩塌了。
回巴基斯坦参加姐姐的婚礼,婚礼上,一个人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盘子,面临丢掉工作的风险,父亲拦住了他去向老板求情的路,对他说,你同情这个人只是因为你看到了他的脸,你想想你现在工作,大笔一挥就让无数人丢了工作。
你得想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
然而父亲在他的心目中却不再有权威性,他不关注父亲究竟写些什么诗,他只知道现在他才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甚至于眼前的这场婚礼,也是得益于他的工作,父子之间的对话不欢而散。
然而回到美国之后的他,却不得不承认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活正在分崩离析。
他留了一脸大胡子,引来同事们私下的猜忌与讽刺,其实从他开始决定留胡子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踏上了返乡的路。
生活还在继续,他因为优异的业绩被提拔为公司最年轻的合伙人,当他从拥挤的格子间换到独立宽敞的大办公室时,我在想,当他站在,曼哈顿摩天大楼53层的窗台边时,想起自己水深火热的国家和受苦受难的同胞,是怎样的心情?
他被派去评估一家历史悠久的土耳其出版社并合并那个出版社,他受到了社长的讽刺,因为作为一名诗人的儿子他竟然想要合并一家为传播中东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出版社。
社长在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在古土耳其,一些基督徒的孩子在小时候被奥斯曼帝国抓走并抚养其长大,最后成为穆斯林军队的禁卫军,而且等他们长大后,他们会被派去杀死自己原来的父母,毁坏过去的田园。
其中的讽刺意味不可谓不明显,虽然昌盖兹极力反驳自己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但是,过去和女友的矛盾,美国社会对中东人的敌意,自己在两种文化之间的迷失,一切的一切早就是他不堪重负,而社长用意深厚的一席话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那本他从来都不知道的土耳其语的旁遮普地区诗人集上的父亲早已经击溃了他的防线。
在上司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中他结束了工作并辞职了。
在幽怨的背景乐中,收拾好一切行李,与女友分手,回到母国巴基斯坦。
经过雷尼尔教授的推荐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他开始为了巴基斯坦的明天而奋斗,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鲍比说他在美国与中东之间做出了选择,但是,昌盖兹却被美国人在9-11之后失去理智的仇恨被迫的站在了巴基斯坦的一方,他挣扎过,但是他失败了,但是最后他幡然醒悟,决定为自己的祖国发声。
时光在拉合尔茶馆凝固,外面的世界一片狼藉,警察冲进校园肆意逮捕有嫌疑 的学生,学生们集体示威。
而重大嫌疑人昌盖兹气定神闲的喝茶之际,却不免提心吊胆,因为中情局一直在一各种方式不停的骚扰他的家人,打断他叔叔的肋骨,乱翻他的办公室,想用强硬的手段让他屈服。
我必须活在一种真实里。
这是他放弃美国梦的理由。
美国号称民主却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在中东处处点燃战乱的火苗。
昌盖兹曾在课堂上讲:我们要擦净剑上每一滴入侵者的血液,这好像给听众上了一盘未熟的肉,当社会不景气时你可以以此果腹,但若长期以此为食,你会生病的。
而这段话却被鲍比断章取义,并通过他接触基地组织领导人的行为判定他也是一个圣战者,殊不知,这正是昌盖兹提醒他认真听完他的故事不要断章取义的用意。
他劝诫自己的学生不要以暴制暴,他也拒绝了基地组织领导人加入圣战组织的邀请。
但是,象征着自负傲慢的美国的中情局是不会相信的,或者说,他们拒绝相信,粗暴的定义别人已经是一种美国传统了,就算是在拉合尔工作7年的鲍比也不例外。
冲突随着时间的流逝急剧恶化,场面忽然剑拔弩张。
最后一张牌被掀开,原来雷尼尔教授也是中情局安插在大学里的线人,鲍比就是经过他引荐开始为中情局工作的。
故事的最后,雷尼尔教授被杀害,鲍比腿中一枪,而昌盖兹的助教萨米尔却永久的与世长辞了。
一切只因为鲍比认为昌盖兹做了手脚,在告诉他雷尼尔教授可能的藏身之所后又发出消息派人杀了他,但是,昌盖兹其实真的只是给他姐姐发了一条报平安的短信。
当鲍比终于有时间看到那条:I’m safe,home soon的短信时,至少,那个写民主专栏的美国人,开始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电影闪回式的拍摄手法使得故事高潮迭起,那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完全沉浸在电影的声色光影里。
好久没看过这样高质量的一部好电影了。
人生中第一篇影评,基本上是对电影脉络的一个梳理。
而且由于只看了一遍,疏漏肯定在所难免,考据癖们就不要和我讨论细节了。
本来想就美国梦和民主价值观进行更深的探究,但是毕竟才疏学琴能力有限。
全篇令人回味无穷的除了最后一段萨米尔的葬礼,就是那一段昌盖兹在课堂上讲的话了,他问学生有没有一个巴基斯坦梦?
一个不牵扯移民的梦,就像我们把乞讨的碗放在别的国家面前,然后我们会鄙视他们,过了一阵之后,我们会鄙视自己。
答案不言而喻。
仅就电影来看,是由两条线路来进行的,一条是针对美国9.11以来安全局势对穆斯林世界的影响,一条是关于一个处于文化弱势区域人的人生追求的抉择。
第一条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是一个完全按美式思维来诠释的感情线。
简单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舔菊。
“I love American”这句话在影片里每每出现都恰到好处,明显是满足了美国观众。
(当然我也喜欢美国,但是这句话在影片里也可以不说:谁都看得出来你喜欢美国,一再强调就有点肉麻)总而言之,这条线的意思就是说:你看我还是爱你的,9.11是少部分坏蛋干的,和我没关系,我受了这么多苦,还爱你,你说我难不难?
第二条,父亲。
父亲在电影里代表了很多,贵族的出身,文化的代表,父爱。
成吉思开始没有意识父亲所带给他的身份与价值,相反,他看到的是没落,内心充满了对西方科学物质文明的渴望。
女友知道他父亲是个诗人时,她惊讶不已,而成吉思却觉得难以所动,作为富商家的摄影师,了解人文价值的珍贵,知道金钱易得,文化难求,所以对成吉思感到惊异和不解。
直到另一位作家(出版商?
)一针见血的指出他太给父亲丢脸,他慢慢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才发现父亲不是如他所想那样失败,相反,作为诗人,以家乡为土壤,他的生活是鲜活的,真实的。
父亲对他工作的质疑,女友和作家对他父亲的尊重,还有9.11后美国生活环境的恶化,在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认清了除了物质文明与科学文明之外人文地域文明的价值,所以他明白了父亲的问题:你究竟要干什么?
每个人生来就被定义和分类,当生命既成以后,你所能做的就只有来丰满这个定义和分类。
然而这种分类却不能单纯的用二分法来进行归纳,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不能单纯的用概念来区分,因为看不见的灰色地带依然存在。
在少数情况下(宗教或者政治),人和人之间的分类非常简单,也就是说非黑即白,正是这种简单的分类导致了很多错误的认知。
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这部电影中,影片一开始就对角色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基于种族,也是本片的核心。
整部电影可以说在解释族群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当你用族群认知来解读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你会以基本的分类要素为界限,然后在界限之类对其他种族的人来进行行为上的分析。
大多数情况下都提倡人人平等,然而人人平等和共产主义一样不可实现。
在以自由民主为口号的美国,以种族为界限的分类非常明显。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很有意思,男主在机场被带去裸检,被中情局问话等等这些细节都说明了种族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带着族群认知来看待事物而导致了这种认知的片面。
这里不得不说的群体内部差异和群体和群体之间差异的区别。
群体内部的差异是在大整体之下,细枝末节的差异,也就是说同族群内部的行为,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影片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男主费尽心机挤进美国上流社会之后,他所在的族群特性就会被放大,因为他是特例。
而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虽然存在,但是有时候显得不是很必要。
比如男主和美国女人之间的爱情,在这种设定中,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就会被忽略。
影片的转折是911事件,而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911之后,伊斯兰世界中的人就被美国当做是恐怖分子,而且媒体对此也大肆宣扬,这就直接导致伊斯兰和恐怖主义之间划上了等号。
男主所处的环境特点非常明显,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对伊斯兰世界的唾骂可以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行为。
但是,男主对于这种谩骂显然很在意。
即便他挤进了美国上流社会,他依然是巴基斯坦人,依然是伊斯兰世界的人。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男主和美国女人的爱情的变化,自己性格的变化以及选择的变化。
男主逐渐开始变的敏感,在美国女人举办的艺术展览中,男主看见了自己被当成女主的创作者而愤怒。
他的愤怒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被消费,自己的隐秘世界被展示在对伊斯兰国家充满仇恨的美国人面前。。。。。。
这个时候,族群认知已经成为了男主自己的认知。
男主工作的设定也很特别,类似于《在云端》中的乔治克鲁尼,而片子男主的父亲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土耳其禁卫军将巴尔干半岛的男同抓来训练成土耳其最忠诚的战士,然后占领巴尔干半岛。
巴基斯坦人在美国接受最好的教育,最完善的训练,成为美国公司的静音,然后回到伊斯兰世界解聘当地的员工。
这样的认识也是基于族群认知,所以,男主这个时候的身份以及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背叛。
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让男主的族群认知逐渐清晰,然后男主放弃了自己的美国梦,回到巴基斯坦宣扬巴基斯坦梦。
导演米拉·奈尔是一位出生在印度的女导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一度很紧张。
而米拉·奈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代入自己的情绪,整部影片的节奏非常完美,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衔接流畅而犀利。
了解米拉·奈尔是从《早安孟买》开始,她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一脉相承的纪录片风格,而《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这部电影一改之前的客观冷静,增添了很多黑色电影的元素,张弛有度的镜头设计,巧夺天工的剧情设计让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这部电影阐述的不仅仅是“失衡是因为族群认知”这个问题,其中的宗教信仰,政治黑幕等等依然存在,只不过导演使用了跨国公司这样的设定进行了替代,这也使得影片少了很多说教。
导演在阐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将选择弱化,是非弱化,正误弱化,让所有的行为以及性格在大环境中尽量合理,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阐述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的根源。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小见大,通过对个人矛盾的描述然后逐渐扩大范围,将各种问题抛出,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问题的存在......
从Brooklyn到Manhattan的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深深的认同感和震撼感。
Changez对Bobby说的如下话,尤其令我过耳难忘。
"You picked a side after 9/11; I didn't have to - it was picked for me.""I was his for the taking. I had seen firsthand the arrogant America he described - the blindness, the hypocrisy, the xenophobia. My anger had congealed, hardened by injustice and disappointment."以及最后点名电影主旨和主角关键性心理转变的话。
"Of course I would fight; of course I would bleed the enemy. But then he used that word: 'Our only hope as a people are the fundamental truths given to us in the Q'uran'." (闪回Jim Cross在Underwood Samson对初级analysts说: "We do that by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s.")此时主角说:"These young men were engaged in their own valuation, just like Underwood Samson, moving human beings in and out of binary columns: worker/liability, American/Pakistani, martyr/infidel, alive/dead.I was tired of the reduction. I was tired of deciding, from a distant perch, the fate of people I did not know."这是主角放弃美国梦、离开曼哈顿的原因,也是他回国后却也拒绝加入激进革命党的原因。
美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在做同一件事,他们简单、自以为是地在把所有人在两种类别中推来推去:前者,要么你是有用的工人,要么你下岗;要么你是美国人,要么你是巴基斯坦人;后者,要么你为革命牺牲,要么你是叛国异徒;要么你是死人,要么你是活人。
他们一个站在市场和民族的角度,一个站在道德和宗教的角度,远远地、随意地决定着他人的命运。
在这点上,他们有着同样的blindness, hypocrisy和xenophobia。
这便是主角之所以reluctant加入任何一方的原因。
他拒绝做一个盲目的fundamentalist,不管是基督教的,还是穆斯林教的。
“是,我是一个巴基斯坦人;是,我是个穆斯林;是,我反对你国家对我国家的攻击;但这不是全部的我。
你我都不光光只定义于这些事情,Bobby。
”主角从怀揣美国梦,以过人的聪明才智和低调谦逊打入曼哈顿上流社会,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顶端操作者之一,但却在一连串事件中渐渐感受到其文化和身份与这个国家的根本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这是很多在美、有美国梦、有实现美国梦才情的外乡人所共同拥有的感受。
美国社会看似open,但走到深处,其对外国文化和身份的认同程度实际上却止步在一层玻璃窗外。
主角从热忱到尴尬、失望、气愤、迷茫,最终坚决地走出曼哈顿的镀金而冰冷的世界,放下最终不能成果的爱情,回到故土。
这一心路历程,电影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然而回到了故土,他也没有加入游戏的另一边。
这就是上面提的,他经过观察发现本国所谓爱国战士们虽然貌似占领道德的高地,但同样生存在盲目、愚蠢和极端的一边。
这时电影的主题则从文化和身份的融合冲突,上升到对人性的定义。
We're all more than those things. 我们并不只被我们的国籍、人种、信仰、宗教、利益定义;我们之为人,还有其他的内容,还有人性共同的内容。
把人以一种目的分为简单的两级,要么有用要么没用,要么这边要么那边,这本身就是将矛盾和悲剧最大化的伏笔。
假若我们能够避免这种盲从,理性地对待彼此的不同,世上会多一些人情,少一些凄凉。
只可惜一边是资本主义,一边是极端宗教,主角夹在中间,即使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最多也只能不choose sides而已。
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也是一部非常优秀和深刻的电影。
5星。
“9•11”十周年纪念日时,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杂志邀请13位知名学者,预设了“死亡、恐怖主义、恐惧、邪恶、敌人、勇气、正义、爱国主义、记忆、语言、合作、复苏和宽容”等等关键词来解读“后9•11”时代的美国。
与《高等教育纪事》杂志偏美国立场的“解读”相比,导演米拉•奈尔可能想说的更多。
她18岁到了美国,从此一步步上升,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代表人物。
面对媒体,米拉•奈尔从来就否认自己是印度导演,也否认代表好莱坞,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印度裔的导演。
那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怎样的在“后911时代“里挣扎的依然贫困的巴基斯坦?
或者说,是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下任何失败的一方?
我们看到影片开头巴基斯坦“诗经”级的印巴吟唱;我们看到导演用极其抒情的镜头语言叙述巴基斯坦传统婚丧;我们看到导演借昌盖兹之口拷问每一个心怀“美国梦“的观众。
“你有过巴基斯坦梦吗?
“或许,如何解读电影,我们也绕不开如下几个关键词所铺陈开来的深远背景。
关键词一:全球化就在“基地”成员驾驶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座”的前夕,30万反全球化人士曾将热那亚变成了抗议的海洋,之前这股反对力量已经横扫了西雅图、华盛顿、布拉格、尼斯、夏威夷。
更早之前,在1999年4 月,在阿富汗坎大哈的一次会议上,本.拉登接受了由“9.11”恐怖袭击的策划者巴基斯坦出生的机械工程师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起草的一个提议。
就如《世界是平的》中所提起的跨国企业的经营方式一样,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基地组织总部,把9.11恐怖袭击的总体设计工作外包给了哈立德.谢赫。
又把财务管理外包给了哈立德.谢赫的外甥阿里.阿卜杜勒.阿齐兹。
从沙特阿拉伯阿西尔省中招募劫机人员,从欧洲招募飞行员,从汉堡招募行动组织的领导者,从巴基斯坦招募后勤支持人员,他甚至还把培训飞行员的工作外包给美国的飞行学校。
我们总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十年前,伊斯兰国家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却只占有世界总产值的百分之四。
十年后,人口分布没变,后面的数字略微变化,变成了百分之五点一。
虽然伊斯兰各个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但都没有在全球化中分的一杯羹。
基地组织代表了在全球化浪潮中最失败的一方,代表最成功的一方是中国和印度,以后可能还要加上缅甸和越南。
对于全球化是不是美国化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似乎已经不存在太多争议。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过去十五年里,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式资本主义及其理念都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
正如昌盖兹的诗人父亲不理解儿子在安德伍德公司工作的意义一样,“如果我是个水果商,你既不是来卖我水果的,也不是来买水果的,我付钱是要你来告诉我,这个番石榴值8个卢比?
“美国人也很不理解,在全球化波及的许多地方,人们被压抑的愤懑和对西方的不满。
他们本能地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想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就像我们汉人难以理解那些从偏远新疆而来的“切糕党“。
人类一切的矛盾始于沟通不畅,而全球化也不可能双赢,不可能“共同富裕“。
理解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影片的悲剧性。
关键词二:真相?
萧伯纳说,当死亡天使吹响他的号角时,文明的伪饰就像强风中的帽子一样,被从人的头顶吹落到泥地里。
这似乎成了美国“911“后国防、外交政策基点的最好注解。
影片缓缓叙述昌盖兹从巴基斯坦的没落贵族出走的青年,怀揣“美国梦”,到成为安德伍德公司最年轻的合伙,再回到拉合尔大学成为教授暴力革命史的教授的心理路程,911是突兀转折的起点,却不是终点。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要义“自由交换”是安德伍德公司所本的“基本原理”,那么与影片快结尾处的伊斯兰头目所本的“古兰经真相”一样,都是缺乏人性基础的的乌托邦。
20世纪是盛产各种堂而皇之想法的时代,资本主义说所有人应当无拘无束同其他人做交易;共产主义说所有人应当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环保主义者说一个塑料袋就能毁灭地球。
各有各的堂皇理由,各有各的美好愿景。
一旦实践起来,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无论愿景多么美好,理由多么堂皇,“基本原理或真相”多么妙不可言,他们都忘记了主体的“人”。
一个个大写的人。
庄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几千年来,谁都把它当成了耳旁风。
看透各有所本的真理或原理其中的虚妄本质,才是昌盖兹心路历程的终点,也是影片所要揭示达到的哲学高度。
关键词三:立场当加缪的家乡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陷入战火,他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说:“我信仰正义,但在正义之前,我要保卫我的母亲。
”他的这份保卫母亲大于抽象意义上的正义、和平的情感,这是加缪的“立场”。
影片里,伊斯坦布尔的出版商有意对昌盖兹说起土耳其禁卫军的故事时,昌盖兹心里是震怒的。
这位苦心经营中东文化事业的出版商甚至找出昌盖兹父亲的诗集来梳拢他。
他明白,已经到了选择立场的时刻。
随后,他去了清真寺。
用脚投票去美国是昌盖兹的理性经济选择,不是立场。
“找回真实的生活”是昌盖兹的情感归属地,也不是立场。
人怕孤独,所以爱站队。
被社团或某群体抛弃是人最恐惧的事,因为这意味着被孤立。
站了队,选择了立场,就树立了敌人,或自己造个敌人。
基督说我是唯一的神,穆斯林也这么说。
伊斯兰世界说美国霸权,美国说伊斯兰原教旨邪恶。
永远那么两难。
影片的最后,助教的丧礼上,昌盖兹说:告诉雄伟的太阳/留住珍贵的光芒/我们会告诉自己的内心/追随它的光芒而闪耀。
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摘录某诗歌,但我知道,昌盖兹做出了选择,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大幕一拉开就长靠短打一众武小生的架势,但一亮嗓却是褶子生的文艺范,有够内涵。
反恐的大旗迎风猎猎招展,旗下却是一个有志青年的成长心路历程。
奋斗、迷茫、幡然醒悟、坚守。
人常说:四十不惑,而男猪脚这货早熟呀!
他能早早的就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要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人家他爹是个诗人。
这种人性电影,最重要的是能挖掘人物内心思想的细腻画面,经历重大变故很容易会改变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会对以前的生活进行思考,会让你知道到底这人生该怎么过才会觉得有意义??
曾在美国功成名就的巴基斯坦小伙,如今成为“恐怖分子”的头目身处巴基斯坦境内,由于一起人质事件被美国方面追查。
美国人派过来的说客使劲各种招数以为套出被绑架人质的确凿地点。
蛋定的巴基斯坦小伙在茶馆中却喋喋不休的为说客讲起了当年往事。
那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机遇的年代,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巴基斯坦小伙,在华尔街一家金融公司表现出众平步青云,事业爱情两丰收。
可惜,就在幸福与荣耀触手可及的档口,一件世间罕有的“911”事件,把小伙的幸福轨道改变个面目全非。
这一些,只源于他长了一张“恐怖分子”的脸型。
影片根据巴基斯坦作家莫欣·哈米德出品的国际畅销书改编,是2007年度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决选作品,并被《纽约时报》和《出版家周刊》评为年度好书。
如今被印度的著名女导演米拉·奈尔搬上银幕,英籍演员里兹·阿迈德饰演巴基斯坦小伙,《金刚狼》中的列维·施瑞博尔和凯特·哈德森,还有基弗·萨瑟兰一众小有名气的配角搭戏。
影片在美国的主流世界并未得到太多赞誉,得到更多的只是吹毛求疵式的贬损。
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国以支持独立制作影片而闻名的米尔谷电影节上,本片荣获观众奖。
就像在以高质量为准则的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一样,主流媒体打出5.4分,而观众们却打出8.6分的极大反差值,再一次证明,观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条至理名言。
严格意义来讲,影片算不上惊悚片,更偏向于剧情片。
惊悚环节完全是为了调节气氛所设,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只是为了说清巴基斯坦人在美国所受到的不公待遇,转而提醒巴基斯坦人,自己的国家还需要自己来建设,在别人的国家混得再好,总还是个外人。
一旦出现危机事件,所有的荣誉和幸福终将鸡飞蛋打。
如果巴基斯坦小伙知道在60多年前,中国有位一人顶三个师的人物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的话,对于自己的不公和愤怒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了吧。
911事件受伤最深的当然不是巴裔人,这种往自己族群加戏行为的本质是以极少数巴裔人的境遇为占大多数的印裔美国人背书……和犹太人拍的一系列惨片的性质是一样的。它所探讨的内核是非常深刻的,但以家道中落的精英主义男作为当事者,使得这份探讨披上一层矫情的意味。电影文本是比较稳的,但故事线相对简单,宗教线和思乡情揉到了一起,未免显得有些想当然。此片应为印裔电影人的野心之作,但很奇怪未在国际上获得太多反响。米拉奈尔是非常稳的,我在印度导演里看过几名专业非常硬实的女性类型片导演,这点几乎连好莱坞都很少见,让我惊叹
说不好看但不忍放弃,说不好看但情节又显拖沓,是一部鸡肋电影。剧本还不够好。
好的电影有无穷的诠释空间,Fundament是一个眼,电影名的中文翻译有点莫名其妙。
原著不错,导演拍得好不流畅。
好故事,拍的太平了。
看完后感觉无限沉重啊,种族歧视的太严重了。只要有着胡子中东人 就是个恐怖分子吗?
年度十佳第一部诞生,高潮从影片开始到结尾最后一刻,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被改成了神来之笔的莫比乌斯环,不同于原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导演力求将这个故事拍出寻求沟通的感觉,同时也比原作要『干净』。唯一能看出导演是米拉·奈尔的地方就是大量的音乐运用,世界风异常强烈。
欣慰的是现在年轻一代越来越有民族自信,而不是一味崇尚西方,做“美国梦”。
无法理解的宗教,自以为是的美国
看这个片的动机是①主演小哥和缺缺一起演过Four Lions,②男二是窝Naomi的老公→_→所以来支持一下(。片子比想象的好看,一直在絮叨又特别长但是也不觉得无聊。反映的问题虽然我不感兴趣但是居然也可以看下去。
影片对于西方文化和对穆斯林文化的展现还停留在一个只看自由派新闻的高中生的水平:片面、浅薄、情绪化叙事加上强人所难的逻辑,这种影片应该成为比较文化领域的最差的样本之一加以研究!
Kate Hudson真的太胖了。
The voice is pure, and wish I could pretend to be the him.
宗教没办法救人,信仰可以
好有錢啊〜
三星半。离职那场戏好会拍啊,遇到同事提出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be,这是编剧的功劳,紧接着男主角和会议室里开会的上级同节奏同方向的步伐,会议室外对切,这是调度和摄影,到男主角走出旋转大门的一刻,一名女子迅速的插入,还有个手推的小动作,这是群演的妙用,一场小戏却垫入了一场满满当当的情绪。抛开国籍问题,这个电影实际上还是一个都市中的孤独问题,所以前面十分好看,到了后面反而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但我们解决认同的方式不就是如此吗,要去做,要表现给不知道谁在看着,要自证自己的内心是确定的,这非常难,我没有感受到最后他做到了,但不影响表现了他的孤独。
十年里,昌吉兹的眼神前后变化很大。在纽约时的青涩、成功的兴奋到后期的沉稳、睿智,演员表现得很好。基弗萨瑟兰也很棒,面试、公司内考试得到昌吉兹的答案后的那种发现宝的窃喜、最后电梯口的咆哮。全片最大的惊喜就是,我被骗了,被自己骗了。我本来和bobby一起答应,相信昌吉兹的话,不断章取义。
追求政治正确的摇尾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犬。导演水平太差,所有点都错。
墨迹
6/10。迎合他者的情感和身份缺乏真正平等的交流,主角放弃尊严扮演前男友与女友同床,反而加重了女友精神创伤,而当自己的穆斯林身份沦为美国签约的奴隶,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的愿望越发不确定造成美国梦碎,但他反美抗争的方式既宣讲要脱美又传授金融课程的西方知识体系,他只能在身份中纠结着挣扎生存。 @2018-02-21 05: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