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初听在李子的Shutter Island里,不论是和The Bitter Earth的混音版还是单独的这首提琴协奏都觉得再合适不过地诠释了禁闭岛这部影片。
禁闭岛的剧情不会发生在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中,那时候听这首曲子,觉得其中透着沉重、自我迷失、被强大的力量操控的无能为力…《断线》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讲的三个故事生活中真的会发生,加之时间设定为现在,以及人物平均年龄比较年轻,工作的、当过兵的、初中生们… 当片中多次响起BGM时感受到了新的元素,欺骗、隐瞒、利用、负罪感… 并不觉得音乐Boy的哼唱版特别好听,不过在从Jason医院回家的公交车上哼唱版的背景音到Rich爹戴上耳机的原曲的过渡上气氛把握很好,衔接也还自然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同样是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配乐+三段打斗场景的慢镜头慢镜头真的有把悲剧气氛放大并且蔓延开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忧郁症》的开头同样用到了《断线》和《黑镜》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黑镜》看完我的感受是大写的可怕。
而这部电影的结局负能量比《黑镜》少得多,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音乐男孩一家人更加亲密,熊孩子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债务情感危机的夫妇最后没有触犯法律开枪杀人…这种片子如果真的BE了可能更会给人一种《黑镜》的感觉,但既然三段故事都是围绕家庭和亲情展开,何必让人看了心塞到生无可恋呢《黑镜》的时间线设定在未来,《断线》的时间线设定在现在,也许因为这个,《断线》里体现出的现实生活黑暗面更容易扎根在观众心中,但揭露社会丑恶想必也不是影片的根本目的,所以这也许是《断线》不能像《黑镜》那样BE的原因之一吧
《黑镜》和《断线》都是以科技产物为平台展开剧情,不同点在于《黑镜》更多表现了高科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人性里阴暗麻木压抑的一面,《断线》里虽然高科技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贯穿在悲剧中的暖色调——比如爱、关怀、亲情等等 并没有被遮盖
想到一部类似的英剧《殊途同归》,不过比起《黑镜》的虐心和创新程度还是差了一截
拍摄时镜子的妙用
Collin的演技也是可以的片尾曲Tornado - Jónsi http://music.163.com/#/m/song?id=22458868You'll...You'll learn to knowI wonder ifI'm allowed ever to seeI wonder ifI'm allowed to ever be free(不得不说片中的每一首配乐都是精品)
半年前,我要启程去往一个朋友所在的国家,她多年前去了那里,我们偶有邮件联系。
临行前我想给她发封邮件,却发现她用的邮箱早已被强,而这居然是我所拥有的她的唯一联系方式,于是,我跟她彻底断线。
两个月前,我戒了朋友圈。
在点赞之交淡如水的年代,人们放弃了定期联络互道近况的习惯,改为在网上展示家长里短并默认其他人会自动阅读。
于是很快,两个礼拜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与全世界失联。
这就是我们信任依赖的科技,无比强大而又无比脆弱的互联网。
今天,我一边腹诽着互联网,一边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叫《断线》的电影,它讲了三个跟网络有关的故事。
一个中产家庭热爱音乐的孤独少年,因为识破了两个熊孩子的恶作剧而被盯上,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信息找到,并投其所好成为其朋友,双方无话不谈后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恶意传播,少年不堪其辱走上绝路。
这一切让深爱却从未了解过儿子的两个父亲迎来了激烈交锋……一个虚妄度日的裸聊少年,被野心勃勃的女记者相中成为劲爆新闻点,在对方的关怀下渐生天真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最终领悟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nobody。
而女记者纵内心煎熬,也无法阻止汹涌而来的一切……一对痛失爱子的夫妻,在伤痛中渐行渐远。
丈夫工作赌博浑噩逃避,妻子寄情于在线互助小组寻求慰藉,大量信息的自我暴露招致信用卡被盗刷,两人于是开始千里缉凶,也在相处和对往事的回忆中逐渐找回彼此……三个故事,两对父子、一对陌生男女、一对夫妻,全是关系,有的看似稳固其实早已烂透,有的机缘巧合之下偶生羁绊,有的曾经紧紧联结却一击即溃。
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无关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身份亲密的人们却离得越来越远。
到处都是论坛聊天室,到处都是交友APP;没空管孩子?
给他一个手机吧;才不用担心他寂寞,他有手机呢。
网络时代,关系是如此唾手可得;网络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网络时代,总会有ID替我爱你。
于是我们那么那么得想要在网上寻求所有,“在前Facebook时代,你必须成为某人,才能与他人分享信息,然而如今,你只有在与其他人分享一切后,才能成为某人(by数字思想家Jaron Lanier)。
” 然后,我们努力地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却懒得管一臂之内的某某某是哭是笑;我们忙碌且慷慨地在朋友圈点着赞,却吝啬于给身边人一个拥抱;我们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却和身边人无言以对;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其实科技本身并无原罪,科技只不过让那些麻木之后原本可以做的努力找到了放弃的借口,让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人人低头的疏离下一推再推地逃避。
影片的最后,夫妻俩终于久违地拥抱在一起,两个父亲终于愤怒地扭打在一起,男孩终于冷漠地离开、女记者终于悲哀地哭泣,他们好歹都做了点什么,给予了他们的遭遇以一个向前的结局,这样总好过在黑暗之中冰冷游走的文字最终归于死寂。
最后po一组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remove》,他P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和电子设备,于是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好像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片3><图片4><图片5>
<图片7><图片8>
不是"Offline",而是《Disconnect》,已充分说明在无态度的电影视角里,互联网只是载体,而不是电影本身,所以断掉的那一根是情感线,而不是网线。
电影大概有四种:一是越看越想睡的,二是边看边睡的,三是看完才睡的,四是看完不能睡的。
看完这片,刚好处于睡不着的状态,所以顺手就着本片撸一把,声明,以下内容有爆点:几根断掉的线和连上的线:前者是现实生活断掉的线,后者是通过互联网重建的线。
1)空虚独孤小青年断掉的社交线,通过互联网连上了各种裸聊视频线。
为片头切入点与社会热点,无特定人物角色,但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去掉“古今”。
充分说明是色情产业是科技发展的强力推手,所有科技发展成果都会无一例外的利用到色情产业上。
2)与1对应的是,未成年孤儿倒霉孩子断掉的生活线,通过老鸨为目的,利用国外服务器搭上的裸聊服务盈利线。
倒霉孩子代表Kyle,老鸨Harvey。
关于这一条线,片子最后无态度的结局颇发人深省——这种无态度的结局要是放在天朝,肯定过不了剪刀手。
在片中,FBI重点关注的犯罪是组织领导未成年从事色情服务,而不是色情服务本身;在结尾,在这行业中的社会公众认为的倒霉孩子Kyle,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解救,老鸨反而是朋友——被解救然后去教堂,那tm是个笑话。
断掉的是一条生活线,但是连上的也是一条无奈的生活线,客观和无态度的说,互联网、色情业联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是么?
3)孤僻孩子断掉的社交线和家庭感情线,通过互联网连上的交往需求线——一根充满无目的性欺骗的不确定线。
独爱音乐的孤僻孩子Ben,叛逆的年龄,孤独的爱好,头戴封闭式耳机,格格不入的学校环境,隐形的家庭父母姐妹关爱——为什么要说隐形,因为都明白不是不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当,或者因为生活的繁忙而疏忽。
可记得父亲叫Ben小莫扎特?
社交网络倒是为这感情寄托搭上了一跟线,可是那根线却是充满欺骗和未知的,以致于孤僻脆弱的小莫扎特在发现被耍了之后,选择了极端的道路——孩子本身连真相都还知道——起源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起因于Ben和其父母姐妹的感情断线,落笔于其父一家人在医院的“Everything that I love is in this room”,Ben最后是否醒来已不再重要。
4)单亲孩子断掉的家庭关爱线,通过互联网体现的小伙伴情感线。
好吧,孤僻孩子不好,容易被互联网伤害,那让孩子有个小伙伴——那也不见得是好事,小伙伴在一起指不定会干出什么天大的坏事来,特别是依托于互联网虚拟世界。
恶作剧孩子Mike超喜欢IPad,可是私家侦探老爸就是不给买,所以和有IPad的Frye成了好基友,经常在一起恶作剧,最后通过IPad连上互联网,弄了个恶作剧,害得小莫扎特走了极端。
充分说明有了IPad和互联网,小伙伴好基友随便的恶作剧在网上就整出大事儿了。
5)失独夫妻断裂的夫妻情,找到情感寄托的互联网聊天线和赌博线。
退伍海军战士Derek与Cindy夫妇,壮年失去了唯一的幼子,可是自此夫妻感情淡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了夫妻之实。
少妇虽然没有找小青年裸聊,可是也在聊天室找到了同样倒霉催了的大叔互诉衷肠,前海军战士迷上了赌博网站,可是在支付赌资的时候才发现信用卡被网络金融欺诈犯罪刷爆了,找来了家庭侦探没帮上正忙,上百页的侦探保证充分暴露夫妻感情破裂的事实。
好不容易找了个敌人,最后却是虚晃一枪,所谓的敌人也只是可怜的肉鸡——感情上的敌人其实也只不过是同样一丧偶的倒霉大叔。
6)在此只着重于感情线,所以对于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交叉线应该只能算是躺枪了,不过互联网信息的发达,确实让新闻媒体工作者不得不挖空心思从互联网这个仇敌这寻找素材。
这些断掉的线和重建的线,真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原因么?
看看断线者,空虚孤儿小青年、孤僻孩子、单亲孩子、失独夫妻,会因为互联网没有而不存在么?
——当然不。
只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让这些人找到了另外一种建立连接的手段,通过互联网重新建立了一些不可靠的感情线。
可是这些连接,却形形色色充满欺骗与不确定性,包括了致命、犯罪、欺骗等等。
情断了线,与网络无关;情线尚在,不因网络而联。
当我们关注非洲非洲角马因季节变换迁徙的时候,有没有关心一下远方亲人所在地的天气变化?
当我们报道意大利被遗弃宠物狗的时候,有没有瞩目一下流落街头的孤儿?
当我们醉心于划分左中右标签的时候,有没有对身边的人说一声“我爱你”?
看影片之前,我见片名叫《断线》,以为影片就是讲互联网相关的故事,看完后又见影评说得不错,互联网社交网都是载体,断线断的是感情线社交线,因为网络人伦脱离了原有的感情网络等等。
但影片给我最深思的感受是,离线离的是无量之网。
无量之网是宇宙的容器,是连接万有的桥梁,是反映我们创造之物的镜子。
影片就是那面镜子,镜面是那样纯净。
片中的故事讲的是冤孽,因果关系。
在正常的生活里,看起来那么寻常的事件,找个网络中的人聊聊天,却牵一发动全身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轨迹。
因果关系网是一张无法断掉的网,而它只是无量之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有可能离线但不可能断线,使我们连上线的是使命与责任,是大爱。
借国学来讲“道、德、仁、义、礼”,老子讲: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
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
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
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
”同理,我就举影片中被盗号失钱财夫妻的故事,情感上他们儿子没了,造成了夫妻生活不和,他们俩都没有找到情感上的出路,尤其是丈夫。
而妻子在与陌生人交流中貌似得到了安慰与短暂的释怀,但其实她偏离了她的初衷。
人容易迷失于眼前,误把当下的困境当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
好像透过互联网找到了另辟蹊径的门路,其实迷失在了更深的层次。
为什么我们互相失去了信任?
为什么我们没有以前默契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很多为什么。
终其缘由都在更高的那个层次,而非同一层面的问题。
妻子如果理解这一点,她可以更好地包容丈夫,而丈夫也能放下那个心结。
片中丈夫出于义愤要去找那个盗贼算账,但最后罢手是因为觉悟到了心中的仁,有人说是同情心,那么同情心也正是一种仁爱的表现。
所以救赎,是向上的祈祷。
西方人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东方人说天人合一,这些都是向上诉求。
低头看只有脚底的一块地,抬头看海阔天空。
珍惜才会拥有。
感恩才会天长地久。
想起以前看过电影里的一句话:不失去所爱,怎知其重要。
在我看来,虽然很多人借此片抨击社交网络和通信设备,其实只是怪罪“刀杀了人”。
手机和网络只是另一个窗口,提供给无处倾诉的孤独病患者。
你看那些地铁公交上独行的人,其实是用手机为自己划定结界,守护自己的世界。
而真正的毒药,在任何感情中,是淡漠与忽视。
这样说的话,我的内心充满愧疚。
但似乎,时间久了,这样的状态反而成为常态,没有谁能对谁一如既往,父母总会认为孩子青稚而忽略他们的一些感情动态,恋人间也会因为激情褪去而怠倦于交流,再好的朋友日日听你叨逼叨生活的不如意和琐碎也会躲避你的负能量(所以说,大家都喜欢和快乐的人交朋友)。
可我就在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事情都妥善不了,还要费心照顾周围人的想法,其实大家都挺不容易。
更多的时候,自己才是最好的依靠吧,不给他人添麻烦,又能静心经营好自己。
回过头才发现,似乎有点跑题。
But,who cares?
1.这是2012年的电影,八年前的电影应该放到今天宣传重映,影片里说的事情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在现在的社会。
前段时间《完美陌生人》的翻拍提出了关于手机隐私的人性问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反响,这部电影也更应该被翻拍,这里提出的问题不仅敏锐而且深刻。
2.在科技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带来了很多隐患,网络暴力,这是非常广泛的现象而且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更可怕的是让没有安全成熟思想的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的考量,没有对后果的预测,有的只有无尽的乐趣。
一个内向的孩子仅仅因为撞见了他们的恶作剧就受到如此的捉弄。
当孩子的“玩笑”蔓延到网络,就会是非常可怕的能量。
透露出的现实问题:内向的人现在非常的多尤其是年轻人,有了网络以后替代了现实的交流,家庭的不和睦等状况都可以让自己躲在网络中去倾诉,宣泄。
忽略现实生活,拒绝现实的交流。
家长也没有关心,当失去了,才回过头想要去了解。
人总是这样失去了才后悔珍惜。
隐私侵害:夫妇之间有隔阂,过去的伤害没有平复,让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分别去找别的宣泄口,网络就是最好,最方便的方式,但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被骗,这种状况在国内也不少见,在现在的社会,隐私变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整小区的家庭信息论斤卖,我们和互联网绑定的这么紧密,也注定了我们要承担它带给我们的风险。
网络犯罪:l聊这太常见了,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模式的形成,这种网络犯罪形式太普遍了,别人还有记者报道,我们这是完全没有,只有撸后圣人的随手举报。
包括直播行业的打赏暴利等等等,网络规范需要加大监督,3.以上的问题在我们的环境都非常深刻且尖锐,希望谁能看见并翻拍
網絡發達,到底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縮窄了對話的空間,是一個雙向性的問題。
有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黑也有白。
《斷了線》(Disconnect)是一部基於現實基礎拍成的寫實電影,網絡影響現實的時候,現實也影響著網絡。
人的私心與貪念、好奇與好勝在網絡平台上彰顯,網絡作為一種工具,提供了無數的方便與資訊,但即使正確使用也有灰色地帶。
在報紙上經常讀到網上的騙財、騙色事例,都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是目標。
有人在網上玩裸聊,被拍下勒索。
有人在網上對一些人起底,結果他人成為了公審的目標。
有人在網上處理帳目,結果帳戶被盜。
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無從的躲避,只有叫自己做每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在電影中,三個故事都是如此的日常,女記者在網上搜尋新聞題材,起了同理心要拯救賣淫的小男孩。
一對夫妻在過往一段時間沒理會對方,兩人均把重心轉移到網上,結果意外地帳戶被盜,誓要找尋涉事人。
兩個男生對同校的同學產生好奇,製造假身份,要玩他一頓,結果成就了欺凌事件的發生。
一個按鍵,傷害力大,同樣一個按鍵可以左右大局成支持力量。
愛在彈指間,敗也在彈指間。
在網上,人的身份帶有匿名性,隨便可作一個身份在網上遊走。
記得有一段時間,家長要禁制子女玩ICQ(十多年前的即時聊天工具),到現在這樣的軟件百花齊放,要管也管不住。
有些案例告訴我們,帶眼識人是很重要的,在微信上很多的淫穢資訊,曾經有個女生見對方是外國人就應約出街,誰知就被人強姦了。
要杯葛網絡是困難的,但做好自己猶為重要,至少懂得分是非黑白。
即使與網友應約也要有戒心,好好保護自己。
三段故事拼湊在一起,節奏與叙事的感覺流暢,這部電影不難明白,也不是開宗明義的告訴你網上是個黑暗世界。
而是人與人之間會透過短短的文字交流會有感情的發生,在網上的空間廣闊,如果對方願意聽,你就可以躺開自己一點,視對方為傾訴心聲的對象。
同樣,有些人卻利用同情心招搖撞騙。
三段故事當中都有情份,或者是一廂情願,又或者到最後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但對於當事人他們都學懂了一課,就是警醒。
有些人明明不想傷害人,卻導致了最終的結局。
就連當事人自己也始料不及,網上只是一個平台,卻不是萬能的。
戲中的女記者為了搶獨家新聞與網上賣淫的青年碰面,最終得到訪問機會。
但她所做的事情引起了聯調局的注視,並要她交出青年的所在地。
新聞是第四權力,新聞從業員有責任保護當事人的資料,而偏偏在這件事上,電視台為了向當局示好,把記者停職。
這件事,起初還得到了高層的賞識,但最終記者連她的信任也失去了。
有些事情是有灰色地帶,而社會早就有前設的立場,這位記者做她認為對的事情,但一件事情總有多方面去看。
她認為孩子要被拯救,而聯調局只想把主事人拘捕,到最後法網避過了。
而責任落在記者的身上。
這突顯了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有所謂的業障,充滿矛盾。
讓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向。
在其餘兩個故事中,父親為了包庇兒子的過錯,都是因為愛。
愛使人陷入難處,愛使人迷失,同樣帶著一份愛也可以使人感到存在。
選擇了結生命的孩子,都是因為單純與愛而走上這一步。
當事情要發生的時候,真的不能說要怨誰,很多事情都是兩難的。
彷似要闖出大禍才明白在思路上有缺失,的確有很多事情可以避免,不只在網絡的事端上。
在現實中也有不少人與人之間的欺凌事件在發生,在職場上、在學校裡,欺凌者要得到外人的認同,獲得滿足。
而被欺凌的人往往不敢發聲,結果一不就是死忍,不就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
科技同樣也使人一不經意地把重心放在當中,為了逃避現實裡的問題。
第三個故事談的就是如果可以選擇,為什麼我們不聊天。
終於,有一方要猜疑是否有外遇。
終於,大家都是詐騙集團的目標,鬧出誤會。
小事,可以化成大事。
一個決定,可以改寫事情的發展。
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巨作,只是一部小電影,沒有什麼的大明星,有的是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故事。
在城市裡、在友儕間,欺凌、詐騙無處不在,只是換了另一個方式運作。
加上MAX RICHTER炮製的音樂,整部電影散發著一種又令人緊張和懸疑的感覺。
電影源於日常,電影是生活的反映,這無疑是一部充滿著時代感的電影。
寫實得令人可怕,寫實得讓人反省。
講對與錯是很武斷的,一味的責怪網絡也是無意思的。
唯有是立身處世,做好自己,對每件事盡量有批判性。
今日的確有很多新聞從網絡上發掘,如何做到令當事人不受傷害,彼此間保持一個距離都是極為重要。
事情發展得怎樣,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最重要的是有形無形的關心身邊人,不要跟所愛的人「斷了線」。
文/Dorothy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样有现实意义的好片了。
短短的1小时50分钟影片竟巧妙地串起裸聊男、记者、班一家、私人侦探父子、失独夫妻,三条线最后交集在一起,讲述了家人交流沟通相互关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手机、笔电、电脑上的QQ、微信、微博等各种聊天软件虽然拉近了与外人的距离,却疏远了与家人的感情。
有没有感觉到,网络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方便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也让你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大量无用的信息浏览上,你好像被关在阿里巴巴四十大盗的藏宝洞里,刚开始很享受地看着琳琅满目的珠宝,然后发现再好的珠宝也不能当饭吃。
网络占用了你人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可能让你无法专心去做一件事情,可能让你“人在家中心在网”。
学会上网吧,让网为你所用,而不为网所困。
适时断开网络吧,不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多与最亲近的家人谈谈心,或者全家来一次远行,享受家庭带给你的幸福感觉。
電影名字起得很貼切,Disconnect,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斷了線。
電影穿插了4個故事:孤僻熱愛音樂的男孩網上認識了個女生,結果是2個男同學假裝的,甚至把他的裸照在校園內傳播,最後導致音樂男自殺,這裡也涉及“校園欺凌”。
當音樂男出事後,忙碌的律師父親才開始去瞭解自己的兒子,發現自己對家人的關愛太少,這裡應該是電影的主題“溝通”。
我印象比較深的台詞是,當音樂男在醫院昏迷的時候,經常不屑於跟他一起的姊姊對他說“Please don’t leave me alone with them.” Them 指的是他們的父母。
“欺凌”音樂男的其中一個單親家庭男孩,爸爸是個私家偵探,發現自己兒子跟音樂男的自殺有關,很憤怒,可是最後還是偷偷把相關信息刪除,保護兒子。
音樂男爸爸找到單親男孩他爸,打了一架。
女記者為了獨家猛料,故意接近未成年色情網男模Kyle,最後說服男模Kyle在幕後說出他們的故事。
當節目得到極大反響的時候,FBI卻找上門,要求女記者說出Kyle的地址,在她能提供他們需要的資料前,被無期限停職。
女記者既想保住工作,又不想辜負Kyle的信任,在前途與良心之間,最後她選擇了前者。
Kyle所在的色情集團收到風聲,提前撤離。
女記者受到良心的責備,連夜趕去找Kyle,可是她不能給他任何承諾,最後Kyle沒有跟她離開。
這個故事還涉及到社會性的話題“未成年人援交”。
一對夫婦,前面沒留意是不是因為孩子的事,使到雙方都好像在各過各的生活,妻子在網絡上找人訴說心事,丈夫沈迷遊戲。
當丈夫準備課金的時候,發現信用卡不能付款,妻子也發現銀行存款全沒了。
報警後卻沒有進展,就找來私家偵探,發現可能是網上點擊了別人的連結被種木馬,或者是在遊戲網站被人盜取私人信息,導致錢都沒了,最後房子也被收回。
夫妻倆走投無路,決定根據偵探提供的信息,自己去捉拿兇手。
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反而逐漸找回了當初的感覺,丈夫也從私家偵探提取的妻子跟陌生人的聊天記錄,發現了自己對妻子的疏忽(一時想不到該用什麼詞,反正不是這個,想到再改回來)。
人總要經過一些磨難,所謂的人生轉折點,感情才會昇華,才會懂得珍惜。
這裡有提到“網絡安全”。
溝通,校園欺凌,網絡安全,未成年人 這些話題放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即使是2016年的今天。
整體來說,電影有點沈悶,拍攝方式也比較平實,但耐心點還是能看完的,最後那幾分鍾比較緊張,但還算不上“驚悚”,這個分類有點誇張了。
我比較喜歡幾個主角的特寫的那張海報,這張有點恐怖片的感覺。
本來是想做個紀錄,不知不覺寫了那麼長。
很久以前,网易音乐推荐了一首名为written on the sky的钢琴曲给我,那时我还未看过断线这部电影,却被这首曲子深深吸引了,总觉得它很伤感,就像是当今时代人类脆弱敏感而又疏离的关系。
今日才得知这首曲子出自此部电影。
我们总是喜欢在网络中探寻一些未知的东西。
但是可曾想过,其实正是那未知的神秘吸引着我们去一探究竟,可是当我们逐渐揭开谜底,你是否可以接受这华丽面具下真实的不堪?
失足的男孩以为遇到了能拯救他的美貌记者,却发现这仅仅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记者以为自己可以打击犯罪势力,拯救男孩于水火,达到事业巅峰,却何曾想过男孩是否愿意被拯救?
孤僻的长发少年以为在FB上可以有一个知心朋友,却殊不知已经把自己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单亲家庭的小男孩过得压抑,想在网络上给别人恶作剧而逗乐,却没有料到已经犯下了自己都无法承受的错误。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你可以接触到任何人,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派遣自己那没来由的寂寞和孤单。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交友软件的原因。
现实中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却希望通过网络找到能够理解他关心他的人,这可能吗?
而在这些人当中,因为交友网站而被骗财骗色甚至犯罪的都大有人在,这样的后果,你承担得起吗?
我永远没办法让自己整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因为那永远是不真实的虚妄。
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多陪伴你的父母和孩子?
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跟你生活中的朋友吃一顿饭,聊聊开心的往事?
为什么不能静下来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新的感悟?
我也曾经有过那种被网络世界吸引的日子,但是相信我,最终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活在现实中来得更加踏实和自在了。
另外我惊喜的发现女记者的扮演者是在黑镜第四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故事的女主角,这个故事叫<鳄鱼>,她所扮演的米亚.诺兰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但是为了掩盖往日的罪行而做出了更加疯狂的行径。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演员很瘦,很白,一头金黄的短发,很干练,如果不是因为她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眼睛,我还没办法认出她来,演技真的很棒。
网络时代下脆弱的人际关系,真实、信任、情感、被混淆的真实世界。
讲述现代通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涉及友情、亲情、爱情、信任、伤害与救赎等,三条主线互有关联,看似碎片化的影片实际上环环相扣,让人不停地猜各个主角的命运,当审判来临,你会留下激动的眼泪并反思: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引人深思
网络和现实的相互影响。人和人的误解,恶作剧被放大。拖着看了看。
网上犯罪新动向
优秀 剧情片 恐怖片
多线交汇网络巴别塔,有小马哥啊
低配巴别塔
不知何时起我们对互联网上一个个ID和头像倾注了太多热情和信任,现实世界反而变得格格不入;因为连线,所以断线。其实电影的局部大于整体,因每个碎片都很漂亮,拼在一起反而凌乱。PS:Marc Jacobs只在里面打了几个酱油就叫苦连天说这辈子再也不拍电影了~
三星好像给多了 情节不饱满 虎头蛇尾 难为演员硬演一气
流水账似的叙事,缺乏情感的共鸣,题材很有趣,但剧编得不聪明。尤其选四哥演这个中年危机男,感觉是败笔。
沟通,即是误解;信任,既是欺骗;爱,即是伤害;人多可悲。
没想到里面有四哥,还有好多熟脸。意外的觉得不错,个人认为要是结局再壮烈一点就好了。
扯蛋。。。
???
总感觉缺少点共鸣。更喜欢类似结构的《撞车》和《迷情站台》。
还不错,以互联网的虚拟串联起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人物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同时又影响着别人的生活,这种几条线缓慢交织的影片是我喜欢的类型片。而且结局太赞了,之前一直由破碎到毁灭往前走,没想到最后居然能有个这样的高潮。
貌似祸起互联网,但该发生总是会发生
互联网和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生活
Marc Jacobs actually in the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