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在上一门课《Grief Loss Bereavement》上课经常被老师讲的故事打动不能自己。
期中作业是找两部关于死亡失去的电影或小说,做对比。
找了这部片子来看。
不得不说,太沉重了。
没有翻译,英文的14行诗就已经晦涩,智慧的Bearing教授的自我剖析也很深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我不能承受之重。
真的太沉重了。
这可能有我自身心理问题。
John Donne的诗歌里把死亡描绘的举重若轻,只是一个逗号,很快的停顿一下,就进入永生了。
但面对着生命一点点枯萎一点点消逝,我依旧觉得残忍无比。
不管多么坚强刚硬的人,到了这一步,对于死亡对于生命迅速的逝去无能为力的时候,都会落泪,都会害怕,沮丧。
Bearing教授如此。
凡人都如此。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一个黑洞。
无法自拔,无路可退。
埃玛 汤普森是个勇敢的人,用那么大力气去讲这个过程。
但真的吓到我了。
最后还是要谢谢她的。
让我再次鼓起对生命烈焰般的热爱。
Smart and quiet. Somehow not inspiring to me.Death, be not proud, though some have called thee Mighty and dreadful, for thou art not so ; For those, whom thou think'st thou dost overthrow, Die not, poor Death, nor yet canst thou kill me. From rest and sleep, which but thy pictures be, Much pleasure, then from thee much more must flow, And soonest our best men with thee do go, Rest of their bones, and soul's delivery. Thou'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 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And better than thy stroke ; why swell'st thou then ?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 Death, thou shalt die.
很棒的电影,Emma贡献了卓绝的表演和剧本(联合编剧)。
除了欣赏Emma的表演,还有些零散的思考。
聪明的医生有高超的医术,却无护士那样的人文关怀。
他修过Vivian 的诗歌课程,但好像对他并无多大触动,他崇拜的是谜题一样的癌细胞,很大程度上把Vivian当作研究工具。
按理来说,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应该以保守治疗为主,减轻病痛,轻松离开就很好,可他们要给Vivian 用全剂量的药物(当然这也是Vivian 自己的决定)。
看到Vivian 因为疼痛在病床上蜷着身子,颤声说着“我要藏起来”,我的眼泪也忍不住了。
没有读过约翰邓恩的作品,可能之后会找来读。
赞同的一点是,死亡那一刻只是生与死的过渡,不需要惊叹号,一个逗号足够。
不近人情惯了的大学教授在癌症晚期回顾自己的一生,戏谑式的表达,加上Emma完美的表演,讨论生与死,医生对病人的救助方式。
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虽然全程很心疼Vivian ···)
医生和教授的发音都是一样的,学生和医生一如教授一样的残酷,你我都深深着迷无无尽的深邃,研究当众。
当肉体和世俗来临,我却再不能挣脱了,而你的神圣已经变成了我的世俗,就如我曾经的神圣只是别人的苦难。
兔子睡了,兔子逃走,兔子说:那我还是待在这里吧。
你有两个选择,承受,虽然你是一个不妥协的人,但是你还是选择放弃吧。
当然,我还是会照顾你。
你在学校都学了一些什么?
笑。
死亡,将不复存在。
"Death be not pround..." You cannot miss this film if you love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 Perhaps moved by the forceful sonnets meditating on mortality, Emma Thompson shook herself out of her usual English equanimity that never fails to get on my nerve, and actually renders a good performance.Dust off your Donne and read those sonnets again.
在电影的开始,几乎像是与人对话一样的,冷淡如这个患癌症的病人,她几乎没有什么错愕的接受了她的病症。
她接受治疗,在电影的前半段唯一的波澜就是在面对她过去的学生,给她做骨盆检查是的尴尬,她觉得羞耻,前半段我认为唯一的心情波动对于主角来说的,主角是一个自信严格的教授,像个老教授,但是却稍稍年轻的“老教授”。
对于她的回忆她第一个回忆主要在她之前学习研究John Donne的教授,那个教授严厉的教训了她,但是她却认真听着,看的出她很尊敬她的教授,在我认为她也成为了和她教授一样的教授,也许每个研究Donne的人都是这样。
前半段的回忆可以看出她热爱她的课堂,她经常出现在类似于幻觉的课堂当中,直到一次,她出不来,护士,对她来说很好很温馨的护士,很重要很重要的护士。
来叫醒她,叫她做体检,她激动的拒绝。
最后生无可恋的去了,结果检查的人要休息了,(无语)。
后半段她痛,她其实很痛,what are you feeling today.听到后面最没有感情的一句话,她总是回答i am fine。
无论什么时候。
那个护士让我觉得像是她在医院的唯一的支柱,安慰。
最重要的过去教她的那个严厉的教授来了,来看她,问他你感觉怎么样,她哭了说她疼,像奶奶一样的人物她第一次哭了。
老师问她要听Donne的诗吗她带着哭音说不,我唯一笑的地方,觉得可爱。
直到她的酣睡,教授亲了她,离开,我都想代替她说不要走。
她离开了,我没感觉那是不好的,解脱。
护士阻止了抢救,谨遵她的要求,尊重的让她离开。
看完之后眼泪不停在流,突然到了嘴边的想法和感受却一点都描述不出来,这可是生与死的话题啊,我……看到贝宁教授说,她恐惧她害怕但是她却不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感同身受。
就像某个孤寂的夜晚,我蜷在被窝,想到死亡将会将我带走时来自内心深处的寒战与恐惧,我那么深切的感受到它,这份恐惧将我拉入深渊这份恐惧团团包围,但我却无法将它描述。
电影里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虽只有这短暂一眠,醒来却已然成就永生”,再看一眼这句台词还是会情绪涌上上心头。
没有人能有资格去谈死亡的体验,我们永远都站在“生”的维度里去谈论“死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矛盾,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里看死,我们恐惧那一望无际的寂静,我们恐惧那死亡的未知,但可笑的是,真正在死亡里的时候我们都感受不到恐惧,因为死亡就是什么都没有。
抛开生死的宏大话题,谈谈观影之后对我的影响吧。
就像那位聪明的实习医生说的“生活中不要老是去探究生命价值,会疯的”,我想他想表达的是,“生,本身那么美好那么幸运的事情,为何抛下对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而去空谈空研究生命的意义呢?
“。
现代生活,我们大部分会压力过大,定要赚钱,定付出所有的时间与心思在工作上,当工作无所成就或寸步难行的时候,仿佛生活就完全停滞。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工作,金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这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已呀,难道我们能说贫穷/能力不强的人就不能或者没有资格幸福快乐了吗?
所以现代人呀,放过自己吧,在能保持生存的前提下,好好生活好好体会人生。
看完了《抛开自我空间》,很慢的一个电影,和魂断威尼斯的慢又不太一样,是一种不忍看的感觉。
Vivian躺在导师的怀里,说我好难受,伴着念绘本的声音睡着,感觉我们在死亡面前都像孩子一样,都将在天使的歌声中入眠。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会不会有一个俗套的关于死亡的自我独白,还好没有,只是一次次重复约翰道恩的诗:One short sleepe past, we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写这段的时候在听古尔德的一系列巴赫,好像有了些新认识,有人说古尔德演绎的巴赫是火焰,是海水,是石刻的雕像,此刻听倒像是小时候的Vivian问爸爸什么是“昏昏欲睡”,镜头一转便是四十多岁站在生命尽头时打过吗啡的平静和疲惫,原来这就是昏昏欲睡。
死亡何必趾高气昂,轻轻睡一觉后,我们便得到永生。
再不会有死亡,死神也将死去。
央视的周末家庭影院放映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正好闲来无事,就完整地看了下来。
相当不错的一部片子,带给人的思考不少,咋思之下,感慨良多。
话说这部《心灵病房》的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刚刚获得了本年度的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终身成就奖,难道这个央视是为了这个新闻而应景的?
估计不是,央视从来就不是善解人意的主。
不过,对于迈克·尼科尔斯,他执导的《灵欲春宵》、《毕业生》、《第二十二条军规》都是广为人知的佳作,而且他也将伊丽莎白·泰勒与达斯汀·霍夫曼双双送上了奥斯卡影后与影帝的宝座,自己也成为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得主。
如果这几部片子历史有些老的话,近年,《偷心》、《查理·威尔逊的战争》则是他反响不错的片子,而且也将克里夫·欧文和娜塔丽· 波特曼还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推向了奥斯卡的表演提名。
所谓宝刀不老,说的正是迈克·尼科尔斯爷爷这样的人。
相对上述这些为人熟知的片子,《心灵病房》则名气小了很多,但女演员艾玛·汤普森精湛的演技,还是将这个几乎是独角戏的片子拍出了深深的内涵。
从创新的角度,主演总是突然跳出故事,将面孔对着拍摄镜头进行说话,这一个在别的电影里是大忌的问题,在这里却来得天衣无缝。
别的故事,对于演员来说,最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抛开镜头将自己融入故事中去,无视镜头的存在。
但《心灵病房》里,女主角却不时地突然将面孔扭向镜头,然后对着镜头进行说话,好像观众就是她的说话对象。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里研究古典文学的女教授,被发现罹患卵巢癌晚期时,年仅48岁,而且一直没有婚嫁,家中父母也业已去世。
可以说,除了她的学术世界,她的人生履历单薄的如同蝉翼,简单透明。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病的话,薇薇安·贝宁的一生是高雅纯洁的一生,即使生了病,她也在努力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但除之不去的癌细胞慢慢地撕碎了贝宁教授的尊严,并将她脆弱孤单的一面慢慢碾碎。
一个单身的女人,孤单地躺在病床上,无论怎样的坚强,都会被慢慢磨掉并消散的。
何况,她遇到的医生,对于治疗本身的研究更多于对病人的关心,他更关心的是他的研究课题,而将病人的病体当做试验场,与病人的近乎也不过是为了展示表现自己而已。
一个女人,在风华正茂之时,突然要面临生命的最后一码,这种情景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贝宁教授将她的过去与现在进行联想,将病房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相互地呈现,并不时对着镜头述说,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纪录片,在记录着一个病人从进医院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也就是去看一个风华正茂的女人,突然走形生命的终点,这个过程,我们有幸陪伴。
在感受着她的折磨的同时,也感受了她的一切,然后引发深深的思考。
前段时间,作家史铁生去死了,引发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尤其是那些看过他的书的人。
我也是看过他的书的人之一。
在最初接触他的作品时,对于他在行文中对于生命的感悟那么多,还是有那么一点的不适合,然后又甚为佩服。
结合本片中女主角贝宁教授的感受,加之以电影特有的画面感,史铁生的那种感受与感悟就更加能够理解。
也只有身处他们那种状态的人,才能给对于生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受。
我们作为围观者,能够窥得万一,已属不易。
看这样的电影,得静下心来,慢慢去感受与体悟片子中主人公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体察到导演与编剧的苦心来。
浮躁的心态是注定看不来这样的电影的,那只适合去看一些打打杀杀的大片或者没心没肺的闹剧才好。
正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也需要这样去面对,任何浮躁都无法让人向生命的内核多走一步。
“贝宁教授,您患了癌症,卵巢癌,四期。
”“您需要接受全剂量的化疗。
”贝宁,一位风华正茂、研究古典诗歌的女教授,从此,她平坦光明的人生之路立马拐入了黑暗幽深的未知隧道。
贝宁教授无疑是坚强的。
她微笑着接受了“卵巢癌四期”的事实;她微笑着接受全剂量的化疗;经历恶心、呕吐、脱发,她依然微笑着回答“fine”。
柯医生和住院医杰森也是坚定的这样认为的。
但是,最令我难忘的却是薇薇安.贝宁的眼泪。
我们把贝宁的人生来个划分,截点就从罹患癌症算吧。
薇薇安的前半生是一位严厉的教授,她不允许她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开小差,不允许她的学生不按时交作业,不接受任何原因的请假,包括亲人去世。
那个时候的薇薇安,死亡于她,是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啊。
尽可以去冷漠。
当她躺在病床上,当与死神近在咫尺,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她流泪了。
生命,理当尊重。
学术权威柯医生、立志肿瘤事业的住院医杰森,面对承受巨大痛苦的薇薇安,只把她当做一具无悲无喜无恐惧的生物体,关注的只是肿瘤细胞、白细胞、出量、入量等各种指标。
这时候,我想,也许让他们也软弱无力的躺在病床上,是否就能体会到,作为一个生命,仅仅是需要生命体征正常吗?
还有一次落泪,是薇薇安对护士苏西说,“我害怕”;还有一次,是薇薇安躺在导师的怀里,孤独无助完全显露、悲伤恐惧不能自已。
可怜的薇薇安,我该怎么安慰你?
我或许对她说:你要做一个坚强的人,和病魔做斗争;或许这样说:你看看隔壁的XXX,病情比你还糟糕,但通过化疗放疗,现在指标已经好多了;或许说:你的家人、朋友都盼着你好起来,你要坚持呀!
其实,说了这么多,都不及影片里白发苍苍的导师的一个拥抱。
(我是真心感动于这位导师啊!
)甚至,不如护士苏西的一支冰激凌,一次真实透彻的交谈和一个貌似残忍的放弃抢救的建议。
假如我遇到了薇薇安,我该怎么做?
人生最后一程,难熬却又必须经历。女主角Emma的演技一流。
!!
深入刻划出西医治疗中的反人性、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高血压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恢复却毫无帮助,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并且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是胜者与强者,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西医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时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读着自己童年喜欢的故事中离开,也是最好的送行了。
用整个电影的篇幅去探讨死亡,但除了念几句诗啥也没讨论出来。病人与医生的关系也讨论的浅尝辄止,角色都很形式化。唯一打动我的是主角回忆往事时发现自己也对自己的学生冷漠过。两分给女主演技吧。
压抑而恐怖,人一定要被痛苦折腾一番最后毫无尊严的死亡吗?
疾病、治疗、死亡,医生的心理,患者的思想状态,自我认知的颠覆,被剥夺的尊严,难以忍受的疼痛,艰难的一丝丝呼吸,最后回归孩童般的脆弱。
在没有最终答案前 等待或者创造它的到来是我们能做的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以最平常的姿态出现。是的,死亡一点也不伟大,也不辉煌。
西医治疗中的反人性、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高血压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恢复却毫无帮助,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并且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是胜者与强者,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
“soporific”
伦理课上看的。这是一种人性对生与死的认知变化吗?反正觉得老无所依蛮可怜只有自己心灵自我解脱。emma真是优秀的老戏骨。
唠唠叨叨的没完没了
2016103 藉由约翰邓恩的十四行诗在临终前完成对于生死吊诡的解读,“恩师来望”是参透生命的纯粹,而“抢救闹剧”则是彻底断绝对于死亡的畏惧。这是一场异常冷静的生死观讨论,作为联合编剧的艾玛汤普森才如泉涌,而迈克尼科尔斯这一次也将“导演”的角色扮演得润物无声。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痛,使众生真正平等了。任何形式的骄矜,在痛的面前,都一击即溃。只有领悟痛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是一个人了。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可她还是死了
7/10。关于尊严和死亡。病人像一摊物品被摆弄。但真正面对病人和观看屏幕里洁净的病房有天壤之别。电影没有呈现疾病侵蚀肉体的惨烈,没有每况愈下的腐朽,没有气味,没有死亡平静窒息的阴影。不喜欢这一点。尊严?在死亡面前尊严是否仍具备价值?身患重病时还被提醒自己是高贵的人是否是一种残忍?我宁愿化为一摊物品,和一棵生病的树没有分别。不反对尊重,但质疑电影提纯后的不真实。
正在看医学伦理学,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则😂
1、看得我心有戚戚。一具热血之躯,被一堆冰冷的器械摆弄,听着医生毫无表情的描述,还要服下酸碱各异腐蚀性不同的化学品。这些都是我这个浅薄之徒理解不了的。2、约翰堂恩,要不要买本他的诗集看看?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