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精力有限,没办法逐帧分析就做个山寨版逐段分析一下电影《冲锋》影评的影评吧。
PS:本该写在篇尾的,考虑再三只有在这剧透了。
希望花岗岩工作室不要一语成谶,希望《冲锋》不是主创团队的绝唱。
我会补完他们的所有的作品的,希望届时能再写真正的影评一、但凡片方有能力让电影能在影院上映这片就没有缺点。
我看了影评之后按常规思路去猫眼搜一下票房,发现找不到。
诧异之余以为被网络打压了,之后在猫眼平台的电影介绍页面瞅到她是多平台上线,才发现是个误会。
要不是今天看了花岗岩工作室的影评,我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该片。
二、开始逐段分析001、0至1分28秒:省流—爸爸再爱我一次、怪奇物语山寨PULS版,和我对两者的吐槽不谋而合。
绷不住笑+1。
抖机灵之余忘了介绍该片的上映渠道,导致上述的误会。
2、至2分20秒:白披风应该是中国人对东北解放军乃至志愿军集体的刻板映象了,老文艺作品对儿时的众人来说实在太深刻了。
该片制作方和UP科普+1。
4、至4分23秒:在能力范围内,我军的后勤天下无敌。
我有限的历史军事知识里第一个和我军后勤相关的记忆点就是《南泥湾》。
在经过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我八路军遭到了日军以及蒋军的空前封锁,战略态势及其紧张。
然而我党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依然动员主力359旅在南泥瓦垦荒,这为之后解放战争转战中原、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后的抗美援朝虽然后勤更加紧张,对国民产生了很深的刻板印象。
但《冲锋》片方和UP再次考证了史实。
看到老班长的冻伤就联想到长征老班长的鱼钩,绷不住泪+1。
5、至6分53秒:吐槽某些电影摄影镜头乱晃,绷不住笑+2。
吐槽演员抖手腕反向压枪,绷不住笑+3。
感慨于剧组对枪械真实性的执著、全国各地调集道具的不容翻译,再次联想到志愿军当年紧急入朝时为后勤的殚精竭虑。
吐槽长津湖+2。
6、至11分33秒:小白表示只知道33制,4组1对还是第一次听说;城市攻坚战=高中食堂学生开饭,绷不住笑+4;群演看心情开枪,效果堪比过年放炮,绷不住笑+5;志愿军有勇有谋,美军强大狡猾,终于不是神VS猪或者猪VS猪的情节了,而志愿军就是因此牺牲在美军的强大和优势之下,甚至死无全尸,绷不住泪+2;机枪打飞机算啥,红军当年还有步枪击落飞机的纪录;第一次知道我军历史上不止一个董存瑞,绷不住泪+3;7、至14分24秒:政工干部的描写与否、形象正面与否、详略是否得当是“现如今”一部好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的金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此乃本人爆论,不喜无视就好);而教员就是我党、我军政工人员的灵魂;把军事主官和政工干部割裂甚至对立的影视作品,她主创人员甚至原著的屁股值得怀疑(没错,我说的就是亮剑);这一段我写的基本都是个人感想没描述影评描述的《冲锋》情节,全程都是暴论,那是因为这些年太多太多的影视作品对政工人员描写的缺失或者诋毁,最后这一段的情节就是对以《亮剑》为代表的此类作品的最好回击,懂得自然懂。
至16分07秒:彩蛋可是近些年漫威影迷津津乐道的电影细节,是诸多影视区UP的主要素材库;我也来记录一些黄岗岩工作室发现的彩蛋:解放一型1115号功勋列车、喷火器中弹表现、美军焦土政策、棒子们对同胞的恶行、抗美援朝前中国的战略态势。
有别于好莱坞的彩蛋点,《冲锋》的彩蛋可以称呼为彩蛋面,这既是情节需要,也是为了改变老观众对《抗美援朝》历史背景、各种细节的刻板映象,消除年轻观众的陌生感。
至18分26秒:谁是最可爱的人,72年前是我们敬爱的志愿军指战员,这一刻是《冲锋》电影全员(对我来说),18分后UP与演员们的异口同声是72年前先辈的心声、牺牲,也是我此时的泣不成声。
至18分59秒:期待花岗岩工作室的逐帧拉片。
最后三分钟泪绷不止,只能借用弹幕里最多的一句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豆瓣专属PS:这应该是我在豆瓣投的第二篇影评,上一篇是关于《流浪地球1》。
发之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的长评评分,欣喜于大多都是4、5星的高评分。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片在网络中的寂静无声,我长逛的几个网络平台好些都搜不到相关信息,真希望该片能有《流浪地球》那样的响动啊。
这才是真正的志愿军电影!
没有生硬的煽情,没有蠢到家的敌人,没有手撕鬼子的离谱剧情;有战略,有战术,有动员;每个战士都是生动的人物,他们也会害怕,他们也会迷茫,但他们知道为何而战,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所以无畏牺牲。
30多人击退重火力敌人的9次进攻,神未必能做到,但志愿军做到了。
结尾看到了人民军队的传承,看到了解放军一直都是那样的解放军。
国庆当日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英雄莫过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我不是军迷,也未曾有幸参军,然喜欢电影,《冲锋》是我在战争类型的“第一次”。
2022年末接到这个项目时,我硬着头皮高呼“三个不相信”,其实心里着实没底。
好在自己有一颗能让猫绝种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好好学习,天天上头”的理工男,我开始了近两年的研究和学习。
写这篇创作笔记,望与各位同学分享,以求心得交流批评指正。
项目伊始,是对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归纳总结,这涉及到抗美援朝战争史(中美韩视角)、二十军军史、以杨根思为原型的早期小说、志愿军老兵访谈录、战地照、军事地图、相关纪录片及战争片例等视频、图文、书籍、网页等各种资料。
除此之外主创还前往了杨根思故乡以及杨根思连所在部队分别进行文武采风。
这项收集查证的工作长期且海量,为了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我始终带着一个问题去找资料——“为什么杨根思是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
”答案随着调研逐渐形成了轮廓:能成为特级战斗英雄者,因其精神能跨越时代、超越军人群体的界限,为全体国人所共勉。
而杨根思的精神,即是他的“三个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所谓“烈火出真金”,有信念固然可敬,但在绝境中仍能坚持信念不放弃,才是真英雄。
因此《冲锋》主线的底层逻辑,即营造物资匮乏、极寒行军、敌我悬殊、孤立无援等一幕幕绝境、让杨根思践行坚守“三个不相信”精神的过程。
至此,故事、人物、主题三位一体的设计基本完成。
收集分析海量资料,最终以思维导图形成策划案在人物塑造方面,杨根思在入朝前就已经是被毛主席接见的全国战斗英雄,有着极高的起点,因此杨根思的塑造采用了考验型人设,其人物孤光并非体现在个人成长,而是聚焦于个人影响力的辐射中,以杨根思从个体英雄→带出英雄连的英雄连长→精神永垂不朽的特级英雄实现三层递进。
在主旋律题材中塑造英雄尤其是真实存在的英雄,包袱较重很难施展得开,因此需要“旁敲侧击”。
连队其余角色的人物塑造,其实均暗含对主角杨根思的侧面映射,如王喜的倔强、张佑民的细腻、崔青山的爆烈、王景云的孤勇、郑光哲的乐观,这些都是杨根思人格的其中一面。
随着观众对3连战士们的了解和移情,也同步增进了他们对主角杨根思的共情和认同。
战争的核心是人,刻画好战争中的人,才好让观众理解战争——只有知道志愿军为什么而战,才会真正感受到冲锋号吹响时的热血沸腾。
“三个不相信”讲的是“钢少气多”,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讲明白“气从何来”,王喜这个角色便为此而生。
王喜作为一名新兵,对即将经历的一切是如此陌生且好奇,作为能够和观众预期和感受同步的“视点角色”,我们保留了王喜完整的成长线,以便观众以他的视角去认识抗美援朝和以杨根思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
3连肖像照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我们所寻找的共情点,是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寄托——家。
《冲锋》从三个层面讲述“家”:国之大家——新中国,亿万国人的命运共同体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团队之家——英雄连3连,在当今强调个体却也制造出更多孤独的时代里,曾经集体主义的温情或许是当代观众的情感避风港;以及个人之家——3连中每个战士背后的家庭。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侵略者,这些战士本该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然而为了祖国更多家庭的幸福,他们在异国他乡燃尽了自己的生命。
抗美援朝是一场保家卫国之战,卫国是崇高使命,而保家是落地羁绊,故而全片会对那句“我们一个人保卫的是家,一群人保卫的是国”进行重复修辞。
而在视觉层面,我们采用群像性构图来进一步完成对“家”的抒情。
群像性构图聊完文戏,再说说武戏。
全片多种类多轮次的战斗设计,得益于经验丰富的监制、动作导演以及军事指导的脑暴,剧组敬称他们为“军委”。
网络电影拍战争片,预算本来就捉襟见肘,然而一文钱难不倒“军委”的英雄汉。
既然拼不过场面和爆炸当量,便向内求战斗逻辑和战术博弈,精细化战争呈现的颗粒度。
为此,我们用白板、模型、机位图、甚至是游戏沙盘来进行模拟演练。
“纸上谈兵”少了预算的束缚,便多了几分大杀四方的痛快。
然而,我们都清楚,对战斗逻辑和战术博弈的关注,和资金是否充足并无冲突。
拍战争片,起码得尊重战争本身是吧。
白板、模型、机位图、游戏沙盘等战术演练文戏脱离了武戏,便是小媳妇,而武戏脱离了文戏,就是纸老虎,文戏和武戏应相辅相成。
因此,从文戏的角度进一步诠释并验证武戏,便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开场齐村战斗的必要性,一是为了夯实杨根思作为全国战斗英雄的起点,二是强化3连多年来通过战斗磨砺而来的战友情,三是老连长的牺牲和哨子的传承让杨根思牢记作为连长的责任。
再如中间的朝鲜村庄战斗,除了在行军的文戏中穿插武戏强化节奏之外,也希望通过朝鲜人民的国破家亡引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
最后的小高岭,郑光哲只身回援杨根思,武戏上是为了解决“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数十名敌人同归于尽”的合理性,而文戏上增加戏剧反转的同时,战友和红旗也丰富并强化了杨根思最后冲锋的动机。
3连主要角色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的延续拍中国军事战争电影,我希望在视觉上做到东方美学的风格化表达,在《冲锋》中我和摄影指导尝试以《孙子兵法》的“风火山林”来体现中国军人独有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养。
另外我们也希望让画面更为“圆融”。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和时势该是彼此成就的。
战争是一门“集体艺术”,这个“集体”包容的不仅仅是人本身。
抗美援朝除了是人对人的胜利,也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及自然对人的见证。
我们希望将这种天地人的关系呈现出来。
首先是对色彩的象征化处理,如志愿军的黄、冰天雪地的白、战争硝烟的黑以及鲜血旗帜的红。
通过色彩比例的调整来改变象征的主导地位,并以搭配或冲撞来暗示象征之间的关系变化。
比如志愿军在刚刚进入朝鲜的时候,环境所呈现的黄色和志愿军的黄色共同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深入朝鲜腹地和环境抗争时,白色几乎吞噬了整个画面;而到了小高岭,随着战斗愈发残酷,战场硝烟的黑渐渐吞噬了自然的白;最终在任务完成之时,画面中满屏的红旗,以强烈鲜艳的红色成为了最终的主导色。
在“天”这个视角中,我们进一步把“雪”作为整部影片的象征系统。
雪和志愿军的关系在全片有三层递进:对抗者、见证者以及守护者。
在全片后半段,小高岭大部分以阴云密布的青蓝色调营造阴郁压迫的氛围,唯独在杨根思拉响炸药包冲出堑壕的那一刻,夕阳挣脱乌云的裹挟,在日落前绽放出短暂但热烈的光芒,皑皑飞雪化为漫天金黄。
“暖雪”陪伴着英雄,一起向敌人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另一个象征系统是“回首”。
《冲锋》中总共出现了12次杨根思回首的镜头。
这个母题和片名相互呼应:冲锋的前方是要战胜的敌人和困难,而身后则是要守护的一切,冲锋是回首的绽放,回首是冲锋的根基。
正如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其实源自于他的相信——相信自己人定胜天、相信战友和团结的力量、相信新中国之未来必阳光普照。
其实《冲锋》整个团队,也有三个相信——相信真实的力量,相信并肩作战的战友,相信每一次努力和懈怠都能被观众看得一清二楚。
电影如战争,都是集体的艺术。
这篇创作笔记其实是所有主创的智慧结晶,而我仅是代笔。
感谢李感(饰杨根思)、李茂(饰张佑民)、贾宏伟(饰王井云)、蔡心(饰郑光哲)、庄小龙(饰崔青山)、康一鸣(饰王喜)及所有演员同志的倾情演绎,他们在拍摄现场共同塑造了3连的连魂,为此本人深感惭愧,在杀青时竟一时间唤不出李感的名字。
感谢动作导演景哥,老大哥见识广经验多,然而对每一场动作戏都做足功夫,至今仍记得他用铅笔在本子上写满的镜头笔记。
感谢执行制片人兼军事执导刘文阳对每一处军事细节的坚持,在他身上我总能感受到一个军迷的热爱和赤诚。
感谢另一个军迷同志赵修远,除了是分镜师也是拍摄现场美军的“翻译官”、国军机枪手、韩军步话机操作员、小高岭3连战士、团部通讯员……感谢烟火组勇哥,为我们拍摄每一个镜头提供足够的“弹药”,真实还原出每一种枪炮的战争效果。
感谢摄影指导阿壕和灯光指导小刘哥,我们都是喝珠江水长大的广佬,大家在体感温度零下28°的天漠并肩奋战了25个日夜。
感谢美术指导盛帅老师,带领美术组的兄弟们在坚固的冻土中硬是凿出了小高岭阵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幕身临其境的当年。
感谢造型指导海哥,他对志愿军和美军的造型细节近乎“吹毛求疵”,为每一名主要角色都设计了解放战争时期、入朝前、入朝后、冻伤妆、战损妆等不同阶段的定妆效果。
感谢编剧宏昊,除了连夜优化剧本之外还不忘客串一回南朝鲜伪军,以实践精神做到了融入角色。
感谢导演组靖琦、文龙、丽君和子言的同心协力。
感谢剧照师华哥用一张张照片呈现的第二世界。
感谢风雪组宾哥在高山雪地拖着造雪机造出的每一场雪。
感谢录音师吕哥对现场原声的坚持和还原。
感谢剪辑指导纪清对影片节奏的精细把控和二次创作的发挥。
感谢铭扬兄弟的马老师,全公司所有电脑GPU火力全开,保质保量完成了所有特效镜头的制作。
感谢HOMEBOY的华哥亲自操刀调色工作,让本片的电影感更上一层楼。
感谢听涛工作室创作的主题曲《跟着杨根思去冲锋》。
感谢星合尚世在后期声音和音乐上的精益求精。
感谢制作人佑在和制片组对创作的全力支持和保障。
感谢腾讯制片人玲姐和监制光哥,在前期开发、中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全阶段的躬身和领航。
感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71622部队、黄如军主任、郭志刚主任以及潘政教授的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最后,感谢每一位看过《冲锋》的观众朋友,诸位亦是这个“集体艺术”的一部分,因为没有你们的要求和眼光,也不会有我们的努力和坚持。
碍于影片篇幅有限,有些细节只能作为解读。
如老班长用刺刀在石头上刻的“不相信”,张佑民虽无法在小高岭与杨根思并肩作战但两人的伤疤互为对称,郑光哲的兔毛和朝鲜语所暗示的朝鲜族猎人前史,崔青山发紫的双手并非化妆效果,王喜最后“冲锋”的那一声怒吼在停机后仍跪在原地久久未能出戏。
而于我最为深刻的,是杨根思作为孤儿的过往,当他在朝鲜村庄看到战火中那位掩面而泣的新孤儿时,钢铁男儿的眼眸中留下了一抹孤独。
《冲锋》在上线前组织过一次线下放映,当片尾字幕展现出一张张真实的历史照片时,黑暗中,我听到有观众在细声讨论着这段历史。
此时此刻,我相信,杨根思其实并不孤独。
一开始就在疑惑,军帽的设定,剧组是哪里得来对灵感?
影片设定桥段、叙事过程手法,就如同大多数爱国主义影片一样毫无新意。
你把片面和历史背景换成共和国任何一差距战役都可以,无非换一下对手的名字。
长津湖战役,我军基本所有部队都是刚刚👌到达进攻阵地的,有多少时间构筑完整壕沟木栅栏工事?
竟然第一场战斗,救开始永反斜面战术了?
朝鲜战争回忆录都白看了。
就一部网大电影来说,是很认真在拍了。
服装道具细节都考虑到了,没有打不光的子弹,没有光鲜亮丽的军装,美军也挺勇敢,炮火还没结束就开始冲锋了,战斗场面也花了不少心思,不是神剧。
只要认真在拍戏都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口号喊的多了点,战士们虽然脸上都是血污硝烟,但是头发太整洁干净了,最后结束的时候呼应了片首,算是升华了主题。
主旋律片拍成这样还过得去了,三星半推荐。
国庆假期在家看了电影《冲锋》,真是不输正在热映的院线电影,非常的赞!
影片根据新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事迹改变,杨根思带领连队战士奔赴战场,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他们一路急行军,即使是伤员也不愿意前往后方秉持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信念,全连官兵克服了缺少食物、天气寒冷、敌机轰炸的重重困难按时到达了战场。
在阵地之上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虽然双方有着很大的装备差距,但杨根思等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淬炼过的老兵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会运用各种灵活的战术来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更高效的歼灭敌人,他们用“三个不相信”的精神完成着“人在阵地在”的承诺,哪怕全连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而也正是更多的志愿军战士这些最可爱的人最终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让我们拥有了和平的环境。
其实这类由英雄事迹改编的影片有着天然的故事优势,并不需要所谓的新意,不必须给英雄配上爱情的儿女情长,不必须给英雄加上莫名的心路转变,不必须给英雄生硬的上价值,根据实际刻画好英雄的形象讲述好英雄的故事便能够是合格之上的影片,便是对得起先烈对得起观众的诚意之作,先烈们的故事值得用心对待、也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向杨根思老连长致敬!
万米高空上,看完了《冲锋》,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对杨根思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对类似八一制片厂的套路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一个加强排四十多人只剩下2个人,当最后一名战士在最后时刻再次打出红旗,当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时再次吹响冲锋哨,当增援而来的指导员再次吹响冲锋号,这憋了快90分钟的泪水如同洪水一般倾泻而下……这是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主义。
孟子曰,舍生取义。
司马迁写,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纪念一个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张思德时说,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
有人说,他们只是为一个王朝死在异国他乡,不值得。
这是刀子没架到你脖子上,这是你没看到家里妻儿老小流的血。
那年,美国佬打到鸭绿江畔,把飞机开到东北轰炸我们无辜老百姓。
所以,干了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还!
这是一场保家卫国战争,这是一场最后的斗争!
尽管对方是蓝星第一,尽管这是一场一挑十七的局。
从大西北赶回来的大将军,到共和国最高统帅的儿子,再到数十万共和国最精锐子弟兵,他们为了亲人后代不再挨打,确实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悲壮的背影,更留下了战略上藐视一切的气概。
这是让我们走过千年的文化DNA。
我们没有榜样,照样开天辟地;我们困难重重,依旧治水千年;我们历经劫难,仍然延续千年。
我们从来不信神仙上帝,也从来不靠什么救世主。
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和杨根思一样有着三个不相信的“愚”。
不相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愚公”开山凿路通九州;不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大禹”疏流浚水造良田;不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杨根思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己为人。
美国佬火力凶猛,我们就开挖坑道,敌人有飞机有大炮,我们就也学习用飞机大炮……困难再多,敌人再厉害,任务再艰苦,我们始终前赴后继地研究如何打败对手,不怕敌也不轻敌。
到了抗美援朝后期,非但美国人的飞机大炮已经无法给我们造成更多牺牲,我们反而越打越强,不仅士气越来越好昂武器火力也慢慢加强。
而最关键的,倒下一个杨根思,我们又涌现了黄继光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这一刻,我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内心充满了力量!
抬头望向舷窗之外,我又看见了那巍峨的秦岭……
《冲锋》好看呀,演员表演都很细腻,尤其后半段演到战士们一个一个牺牲的时候……真绷不住了,尤其那句“他们都回不了家了”杀伤力太大,又心疼又难过,同时也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家卫国事业中的将士们然起敬。
连长杨根思牺牲的时候才28岁,他们始终抱着“人在阵地在”的信念,寸步不让,甚至一个连都打没了,却仍然坚守着阵地,他们英勇无畏地,用生命和血肉为后人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致敬英雄!
我不想拿俄乌战争来类比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但是即使到了2024年,战争依然是一样的,决定战争的依然是人。
俄乌战争的残酷性只是让我们看到,阻击战伤亡30%以上的切身感受。
也许你觉得炸坦克,燃烧弹,喷火枪,大量的炮击这场面看着俗套,但这就是现实,而且从打军阀到打日本人,打国民党到打美国人都是这样的。
打仗不是一个可以阳春白雪的事,没有那么多艺术,有的就是赢的站着,输的躺下。
战斗意志坚定。
战争没有投机取巧。
我又想起横空出世中李雪健演的角色在动员会的表现。
看得出是低成本,没有达到神剧功勋的水准,但是制作方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故事合理,拍的用心。
很好的展现了志愿军的作战灵活战术素养高。
没有那些多余的桥段。
希望明年的预算能再提高一些,团队一定更完美。
顺便要吐槽一下隔壁的陈凯歌没事就肉搏有枪有弹也要肉搏那是强的多。
特别好评结尾,看志愿军的时候,我就和我儿子说,如果后面能切到我们部队现状,展示一下火力不足恐惧症这几个疗程的治疗情况就好了,然后他就真的切了。
然后杨根思连就把传承的口号喊出来了,满分!
不是好电影,但真是好纪录片
用心拍就是不一样,强烈推荐
瑕不掩瑜,这才是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努力的方向
感觉还不错,还原度较高。。。
万家灯火,人民安居乐业是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英雄永垂不朽!
拍得一般。期待更好的作品,期待中国战斗英雄宇宙。
身为一部网大来说这个质量算可以的了,没办法,李感长得是真的帅的。
这类电影总没办法一次看完,因为太沉重了,心一直揪揪着战争场面拍得很好,但文戏还是弱
今年战争片的天花板,在对历史和细节的还原接近完美,完全吊打《长津湖》和《我的导演爸爸》
作为一部网大来说,确实很出彩,中间文戏拍得太冗长了而且演的确实尴尬……后面的价值观很大,感觉像央视7套联合拍摄的产物,武戏不错!
【2024 演员其他 战争 动作 真人真事 大陆】[视]少量英语韩语。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1947山东枣庄,1950抗美援朝长津,一个连在雪山挺进,与58师汇合,守阵地,机枪堑壕高地,对坦克喷火兵。整体观感不如《特级英雄黄继光》,多处口型不对,角色间辨识度低,煽情略多略早,规模不大,炮火和化妆OK,双方将领都有冲动被弟兄按住的情节,战至最后一刻,片尾彩蛋黄继光。
“见鬼,这是我第九次攻这座山头了。” “你应该感到幸运。” | 三星半,接棒《黄继光》,作为网络电影,倾其有限资源踏实地做好军事技术的考证和呈现,实属不易(有兴趣的关观众可以留意官博的剧照,场景的静态质感和氛围感很优秀),所以某些享受着顶级制作和发行资源的同题材作品主创们,不要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文戏和表演还是需要改善的,虽然定位是讴歌战斗英雄的主旋律电影,但多些留白,信息和感情尽可能用画面来传递,多一些符号感的元素,观感会更好。
这都敢打低分的可以当成叛乱犯办了
去掉明显煽情的部分,片子整体效果还可以,战争场面很震撼,很真实
网大,拍的比长津湖好
成功规避了主旋律电影的弊端,虽然叙事宏大,但是把要传达的内容表达的很清晰,看得出幕后团队是细细琢磨过剧本的。
还不错吧
网大里算是第一梯队了的
每年国庆最好的爱国教育。
看了黄继光,被花岗岩推荐看了冲锋。同样真实残酷,志愿军战士真的是战神,是最可爱的人。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很感动。可惜不是大电影,看得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