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这件原本泾渭分明的事情加上一种定语,给参与这件事情的人给予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一定是一般人不具备的,一定是一般人没法经历的。
因此,当我们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这件原本简单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不简单。
甚至会引发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
没人回答得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流浪之月》就是将一件简单的事情讲述地复杂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一个离家的小女孩,因为天雨被一个成年男子领回了家里。
于是,小女孩便在这个成年男子家中长住了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吧?
没错,够简单,也很明白。
然而慢慢地,这件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
成年男子很是孤僻,因为孤僻,所以没有朋友,他一方面将小女孩领回了家里,另一方面又将小女孩当作了自己的唯一朋友。
这个时候为止,这个故事依旧是简单的。
接下来就不简单了。
小女孩并没有觉得自己被一个陌生人领回家是一种可怕的事情,恰恰相反,只要是自己不回家,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小女孩的这个念头给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面纱,抽丝剥茧之后,原来小女孩在家中遭受到了一种打击,这种打击是一种阴影,以至于面对着陌生人所产生的某种朦胧的好感都能胜过家的温馨,故事一下子就复杂多了。
然而现实却并不会因为故事的复杂而变得复杂。
意料之内,成年男子被警察逮捕了,逮捕的罪名很简单,恋童癖,时过境迁,当小女孩长大成人,她依旧是在心中残存着这段对于她来说“美好的记忆”,某一次的邂逅,她开始对于成年男子魂牵梦绕,任由男友也无法挽回。
嫉妒心很重的男友不惜借着之前的污点彻底的毁掉成年男子,而这也更加促成了小女孩对于成年男子的喜爱,最终,两个人住在了一起,小女孩也知道了成年男子性格孤僻的秘密,然而这个秘密的背后,还有着更深的秘密。
《流浪之月》是一部日本悬疑片,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停的反转,这种反转很大程度上使得本片在缓慢的情节推动中平添了许多趣味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炫技的事情,它没法体现一部影片该有的质量,更多的是用一种反转的方式来掩盖自身的内容的缺失。
当然,你也要承认,这种反转有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本片为了将这段简单的感情复杂化,从设计的人物来看,这是看不出来任何的蛛丝马迹的,因为本片中的几个角色各自都有着明显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本片在一般故事发展过程中是平平无奇的。
比如说几个重要的角色大都承担着工具人的作用。
女孩是一个心思缜密,且情感异常丰富的人,她对于暴力总是逆来顺受,对于未来却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幻想的越是强烈,自己所处的环境就越是险恶,然而她却没有办法将自己的记忆理顺,从而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
成年男子看上去是一种人畜无害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更多的是带有一点忧愁的成分在里面,对于一个犯罪分子增加了忧愁之后,我们是很难用黑白分明的界限来辨别这个人究竟是好是坏的。
而对于女孩的男友来说,他这个角色的存在是为了增加观众们对于成年男子犯罪行为的淡化,毕竟,女孩的男友对于女孩的暴力行径并不亚于女孩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猥亵。
而女孩的男友越是暴力,越是急躁,性格越是偏激,就越发的体现出来成年男人的优秀,因而,他的犯罪动机也就慢慢地被淡化了。
然而如果是这几个工具人,那么本片并不会有太多的精彩之处,本片之所以精彩,原因就在于这部影片将原本看似合理的情节一次次的推翻,每一次的推翻之后,我们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就会增加一种思考的余地,这些思考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判断,这是这部悬疑电影的精彩之处,而这种精彩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谈论更多的深度,对不起,这是没有的。
以上,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化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增加“定语”,只要是能给人物角色增加的修饰性的情节多一些,观众们或者说旁观者在判断事实的时候,就会更加的疑惑,原本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去判断事实的时候,就会变得愈发的模糊,且这种模糊是持续的。
最终,当我们想要理清楚事实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更加不清楚。
模糊原本的概念之后,就会引入新的概念,如果被这种模糊影响了判断,那么当你遇到类似的且相反的角色的时候,你又该如何判断?
前面的刻板印象会不会成为左右你判断的论点,这是可怕的。
……你好,再见
谣言杀人,另一层面也是提醒我们保持社交的距离。
越是亲近之人越容易伤害自己,这是主观决定也是社会整体看待事物的惯性。
没有人在乎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人人急于输出观点,并且向负面评价统一。
在这层理解上,我多给这部电影一星。
明明是一场解救,度过平稳的时光。
在拯救更纱的过程中,阿文也在拯救童年的自己,在时空来回穿梭中,我们能看到阿文投注的关爱是纯粹的,不夹杂男女情绪,在少女未曾辩解的十九岁,在背负萝莉控之名后,他默默忍受了。
我不喜欢这种处理的方式,但我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世上缺少他这种角色,而更多的人愿意去理解他人做某事是有目的性的,这种目的性合理化了猜测,从而用自身的见解去审判现实,从而证明自身的正确,赢得社会的认可,掩饰自身的错误。
虽然这种理性人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能看到关于阿文与更纱的相处并不被社会认可,她父母的错误永远会归咎于他处,而自身永远是处于“神圣”的地位,去左右孩子的发展,从而忽视了更纱所说的:“我不想回家”。
孩子们总希望快乐的,如同家养的宠物知道依赖对它友善的主人。
我总相信动物是可以明白的,正因为你释放了善意,它们才会真诚所爱,而且不需要社会他人的认可。
所谓纯粹,是否是不被舆论所左右,只存在直接联系的个体之中。
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痛痛快快依据最舒服的状态,一起生活下去。
结尾虽然合理解释了阿文不是萝莉控的原因,但是特别让观众唏嘘,甚至有种“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好了”的心理。
而本作对结局的处理,我是觉得需要扣除一分的,我更希望不是生理层面的不可能,而是通过其他逻辑去解释阿文这样的选择。
吃女主的颜,同样对这种舆论环境感到悲哀。
当更纱遇到伯文冲着桃李看的,也知道这个题材的片子只能我一个人看,所以趁着一个人,安全的看完了全片。
留了很多很多无声的眼泪,就很奇怪泪水会从眼睛里流出来,因为一开始阿文对更纱的温柔宠溺让我整个人陷入虚无,任何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的年龄段有一个哥哥给她万般疼爱都是无比幸福快乐的。
这世间真的会有一个陌生男子会如此这般无条件的对一个女孩子这么好吗,看到这里也想到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很多类似情节,现实里很多人从来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这样的爱应该由父母给孩子,但是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宠溺和爱,就算有,很多也都是有条件的,所以想到这些,看到桃李温柔的脸那宠溺的笑,就是忍不住的哭。
然而,随着片子的往下发展,我才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肤浅了。
更纱的心带着伤,伯文的身带着伤,他们都各自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两个在世人眼里应该破碎的人因为相遇而互相救赎,原本以为纱和文在一起被宠着惯着简直太快乐了,不曾想文也因为纱的到来变得快乐起来,有一天更纱说,她应该回去了,他温柔地对更纱说,你有绝对的自由,你想回去就回去想留下来就留下来。
这里,又是眼泪哗哗掉,关键还是我的桃李演的文,他的温柔话语字字戳在我心上,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不管开始哪一种关系之后就会失去的东西。
和文在一起,更纱拥有了太多太多,还有自由,所有在家里不被允许做的事在文这里什么都可以,比如晚饭就吃冰淇淋。
所以不管对更纱还是文,只要在一起,就是在一起就好。
但回到电影,那些世俗里的人是看不到这些他们生活里的美好的,大家都带着那种世俗眼光,对他们的关系自以为是的恶意揣测,又自以为是的对更纱释放各种善意,这就显得很真实又极为糟糕。
从小到大能健康成长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是不会理解那些在不幸福的地方长大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带着不能见人的伤疤的,所以不要抓着别人的伤疤不放,以为你问别人的伤好了没疼不疼,是你的关心,别人不需要这种善意的问候,别人的伤也不一定是你以为的伤疤,也有可能是幸福的烙印。
更纱和很多关心她的人说其实我挺好的真的没有那么可怜。
但其他人是不会听的,甚至嘲笑她觉得她在逞强,这就非常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人是听不进去他们不能接受的事实的。
很喜欢结尾,更纱和伯文重遇,谜底揭开两人得到真正的救赎,他们决定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在一起生活。
PS:他们重遇后一起在公园湖里踩船,在船上说话那一段,真好。
一个人的公园进入一把小伞
就如同进入另一个世界与你一起的时光
自由自在 如梦似幻想融入成年人的生活圈
朋友如烟知人知面不知心
男票如鬼过去都会过去
无奈的店长
陌生的安抚
新生电影里男主独白的那首诗很喜欢 孤独 作者:爱伦坡儿时起,我便与常人不同他们的视域与我不同我难以随同众人为些许小事激动我的忧伤也和他们并非一类同一种高论无法使我热血沸腾我爱的别人想爱也是不能。
当时我还幼稚在重复磨难的一生的开端我便从善与恶的每一层摄取一种秘密,至今风雨半生,我仍然为它控制我从激流、山泉与岩石从绕我旋转的太阳以及秋日灿烂的金光我摄取,从那天上的闪电当它飞快掠过我身边从雷霆、黑压压的暴风雨还从乌云(远处天宇仍然是一片蔚蓝),当它在我眼里成为恶煞。
真是可笑,可笑的影评区。
没有性能力就是无性恋?
拒绝和对象进行性行为就是无性恋?
两个无性恋之间跨越15年的爱恋?
哈哈哈,真就学会了一个词,之后拼了命的瞎用,气笑了。
如果你看不懂,没关系,如果你不喜欢,也没关系。
但如果你和电影中那些让阿文处于同等境遇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妄加评论,虽然我也能理解,毕竟乌合之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也不曾自觉自己作为乌合之众的言论有多么无理取闹。
所以我不得不出来说两句话,尽可能给你一个能理解这部电影核心的视角。
下次请你发言前,先把自己放到你评论的人的境遇中,你再说话也不迟。
抛开所谓“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从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角度切入。
你能做到顶着社会性死亡的压力去这样做吗?
//我看没可能,除非你有所图,对吧?
所以谁才是变态?
你,对不对?
那你凭什么说阿文是呢?
所以这是源自于我最大恶意的揣测。
像你这样的乌合之众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但是阿文做到了。
又请问这和那些概念(“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有什么关系吗?
阿文不仅做到了一次,还做到了第二次。
这是这部电影,这个故事的精髓。
可惜啊,这么多瞎子,愣是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阿文可以,但是你们就不行呢?
你和阿文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不就是你是个乌合之众嘛,你这么了不起,啥都做不到,就只敢乱用你所谓的“无性恋”?哦,你不是无性恋,你厉害,你NB呗?
那我告诉你区别,你还不是个人,但阿文是的。
你可能觉得我在骂人,确实也是,毕竟能骂醒的,也不多。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他人与自己的本质上的关联,就一定不会在那种时刻去在意所谓社会压力,舆论谴责,道德威慑,而是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你呢?
无性恋,哈哈哈哈哈,我咋说你好呢?
真是没话说。
丝丝真的真的太可爱了,令人舒适的嗓音,俏皮的造型,成长的戏路,慢慢看过来这么多年,她和李相日导演的合作更进一步,第一次喜欢丝丝就是在李相日导演的《怒》里,我还专门买了原作读了一遍。
真心希望丝丝越来越好!
我期待丝丝的下一部作品。
同时流浪之月这部片子也许有些小小的压抑,但是看完之后还是很震撼!
首先不得不说,全员演技在线,特别是横滨流星惊艳到我了,跟広瀬すず的对手戏,床戏也好,暴力戏也好,都很到位,看的过程中,相较于すず和松坂桃李的戏份,我更期待这俩人在一起相爱相杀。
再来,作为2020年本屋大奖获奖小说,《流浪の月》并不是简简单单一段少女成年后再次遇到曾“绑架”过她的大学生,并展开一段“禁忌之恋”的故事。
这部作品涉及到了诸多例如未成年性侵、恋童、家暴、弃养,等日本社会问题,或者可以更具体说是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
就拿十分震撼的那场家暴戏来看,女主居然忍气吞声,只是搬出去住了而已,而不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幼时受到邻居男孩性侵时也是)。
这个片段要是出现在其他国家的影片中,很可能会引起不小的社会舆论,女权主义者们会借此大书特书,但在日本却没有,为什么?
直到2020年,在一项社会调查中,日本女性的社会地址在153个国家中仅排121名,依然处于相当低的位置,不说平民老百姓一般结了婚,女性很多都会改随夫姓并辞职在家干家务带孩子(横滨流星所扮演的大男子主义男性并不少见,明明男女双方都在工作,他回来后看到更纱没有做饭便会不高兴,想要时上来就是亲嘴解衣服抹口水,完全不问女方是不是想要),就连皇室公主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脱离皇室嫁人成为平民,要么保持皇族身份却只能一辈子单身。
日本现皇室组成。
紫色底色的是未婚的皇室女性。
前一任天皇的侄女们(还不是直系)为了留在皇室系统中,至今未婚。
之前和平民结婚的真子公主已经不再是皇室成员,从真子さま(公主陛下)变成了真子さん(真子桑)。
日本女性没有皇位继承权,现皇帝独女爱子公主也排除在外,第一顺位是现天皇的弟弟秋筱宫,第二顺位是秋筱宫的儿子,第三顺位是现天皇的叔叔常陆宫。
还有更纱的同事单身妈妈安西,钓到有钱男朋友后就不管女儿的事情,在日本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报道。
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也有类似的情节。
这不是说明日本的母亲们有多么冷血,而是说明日本女性在社会上很多情况下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依靠男人,他们也是迫不得已。
最近日本还打算通过什么法律,女性堕胎必须取得孩子父亲的同意。
就连这十年来,一直支撑着更纱的,也是作为男性的文在被抓前紧紧握住她手时的力量。
另外稍微说一下时长,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节奏稍微慢了点,但这部电影的分寸又很难把控,慢节奏跟人物内心挥之不去的梦魇是吻合的。
但要删一些镜头似乎又难以下手,例如咖啡店楼下的器皿店老头子的戏,只出现过一次,看似多余,但却借一只酒杯,隐喻男女主之间的重逢都是命中注定好的。
只是这个道具我觉得没用好,之后也没发挥什么作用,有点可惜。
更纱被家暴后,文拿它再和她一起吃一次冰淇淋都是好的。
最后吐槽一下下,看之前听传言说可以看到松坂桃李的小🐦。
终于等到他突然站起来脱光光,又站在蓝色微光下慢悠悠地转过来,感觉全电影院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都在眯起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福利,结果,就这?
好吧,你赢了。
(有一定剧透)之前宣传片看到李相日X广濑丝丝,男二又是横滨流星,我就想着是一定要看的。
今天中字一出来晚上也看了。
先说两个半小时确实有点漫长,但并不是多余的漫长,在李相日的细腻与这个故事本身的特质下,两个半小时也算是合适的体量。
先说故事,本身不算一个特别有叙事性的故事。
我之前不知道《流浪之月》的凪良就是《美丽的他》的凪良,刚刚知道了以后我就明白了。
我看《美丽的他》两部小说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作者是不擅长写故事的。
她擅长非常细密、非常晦暗,脆弱到只能被彼此触碰、朦胧到必须彼此共谋的心理描写。
外界人物的常识与主角两人的认知处于一种极为失衡的状态,美彼也好,流浪之月也好,主人公都是天然认为“自己不会被外界理解和接受”。
这种病态放在《美彼》是被局限住的,因而可以成全为爱情的倒影;但这种病态放在《流浪之月》所设置的社会环境,并附加了生理上的缺陷与阴影时,事情就变得无法明辨是非、无法用道德与公德去判断。
对于这种缺乏故事性,但是人物塑造极强的小说原作,电影改编就会成为导演、剪辑及演员的炫技。
(根据一些对小说的评价)李相日把原作佐伯文与更纱去动物园被警察发现,改成了在夏日水边游泳时更纱被警察带走,然后把这个场景一再运用于片中无数次分离与相聚的闪回。
在镜头语言上,这是极为精妙的设置,不仅在于气氛的渲染——少女的湿发、泳衣、浴池、池宥一再暗示着最后抹唇边番茄酱的含义。
松坂桃李脱掉裤子展示佐伯文下体的举动其实并不突兀,被触碰嘴唇的少女白鸟玉季的眼神立刻连接成年女性广濑丝丝趴在赤裸睡去的佐伯文身边依恋的眼神,就能够说明这两个人的关系。
他是不是恋童癖,或只是在试探是否自己真的就是性无能——她从女童时代直到现在都心知肚明,并心照不宣。
这就是两个人的共谋,并不为什么胜利。
可能就是“如果你现在要我死,那我就死”或者“无论如何,我就是想和你在一起。
”男主角与女主角都是心理上极为病态的人,电影并没有强化周围人的“恶意”——因为在正常的伦理标准看来,周遭的世界无论如何也没有做错任何事。
因而,男女主角两人与他们的关系也就不值得同情——但不是所有世间的存在都可以被区分对错,在不伤害周围的前提下,互相怜悯并产生依恋的主人公打捞了彼此,也挫伤了彼此。
到结局他们能够一起流浪,已经是成年人的两者作出了对他们而言最幸福的选择,即使在道德与义理看来他们已经是不可容忍的潜在犯人。
有些电影不是为了叙事或抒情存在的,而是为了展示、尤其是展示边缘性的痛苦。
我觉得《流浪之月》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到了非常好。
但这并不是一部非看不可的电影,甚至并不是一部可看性高的电影。
这两小时我哭了一桶纸也不是因为别的,纯粹是它展现的技术太过高超,广濑丝丝的所有表情和肢体强到大杀四方。
说说感觉差点劲儿的:松坂桃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
佐伯文这个角色确实应该是克制的,但松坂桃李的肢体语言让我觉得过度到僵硬的程度了。
横滨流星做了很大牺牲,但还是有很多漫改电视剧的表情演法,其实就他的长相,不做什么表情就很有电影感了(而且这个角色在故事里被削弱了太多情节,这本来也是个心理有大问题的人,却没有多少展示。
女主角更纱与他之间的关系更是表达得单薄如纸,这两个人应该有一些病态附属的纠缠才对)。
说说特别好的:音乐。
音乐确实是氛围感电影的第一加分项;子役白鸟玉季,可能子役就是天然的有戏感,能从眼神中让人凭空添付一些欲言又止的话;广濑丝丝。
海街日记出道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灵得出类拔萃,演了几年漫改演到有点无聊,这次一看,演技已经强到了不可言喻的程度。
她确实适合演这种内心复杂,脑袋聪敏,在善恶界线上模糊徘徊的角色。
这片子是很难拿奖了,但是广濑丝丝在《流浪之月》里的表现,我是想不出来在这个岁数有几个女演员能演到这个水平。
从三月就开始等啊等,因为实在太喜欢原作小说了进入五月以来几乎是算着时间等买票。
预告片也看了好几遍,除开多部未华子,松坂桃李广濑铃横滨流星都很贴近我所想象的文、更纱和亮,看到电影两个多小时的时长我更是狂喜:这样享受电影的时间就更长了。
然而看完,我只能说和《怒》的一模一样,無駄に長い。
比如咖啡店楼下卖古董的房东爷爷送更纱杯子的剧情。
小说里花了大篇幅着墨于更纱和父母的相处:小更纱无拘无束的性格从何而来;以及正是因为幸福过,才能解释更纱为何从来没有怨恨过父母,也不怎么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小孩。
所以一直怀念父母的更纱在古董店看到父亲曾用过的杯子就移不开眼是合情合理的。
同时也引出了对文和更纱充满善意的房东老爷爷这一角色。
而更纱将杯子拿回家后亮的反应,也暗示了亮异常的控制欲,和表面看起来圆满的同居生活暗藏的不和谐音,为后面亮的暴虐埋下了伏笔。
电影既然选择了将更纱的父母两句话带过,房东爷爷和杯子也毫无后续,那么拍这一段剧情我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更何况电影里的爷爷全程态度冷冰冰,我差点以为在强买强卖了)。
小说里更纱被家暴后跌跌撞撞跑到文的咖啡馆,看到遍体凌伤的更纱,从来冷静的文第一次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一边为更纱擦伤口,一边说出“更纱不是任何人的,是属于自己的”的重点台词。
追过来的亮在外面咣咣咣拍门,咖啡店里面文为更纱做了杯放满蜂蜜的饮品。
这是我觉得小说里最动人的一段。
导演略去不拍,而且还把这句重点台词放到小时候的更纱和文被抓的时候,文抓着更纱的手突兀地说出来,真就脱离于情境的莫名其妙。
以上的无效剧情加上人物特写的滥用,除了使选择了插叙的本片被搅得更鸡零狗碎、和让观众看清演员脸上有几颗痣几颗痘以外,再说一遍,毫无意义。
其实李相日这些槽点都还算稳定发挥预料之内,毕竟《怒》也这个尿性。
但是这片的打光师,我只能说从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到结尾我就一直想暴起往他嘴里狂灌溜溜梅灵魂三问:你没事吧?
你没事吧?
你没事吧?
要么阴间打光衬得主角们脸色发青殡至如归。
除了大白天在室外的剧情,演员的脸我就没看清过;要么亮到几乎没有光影对比,我甚至以为在看那种打光假到失真的室内午间剧。
就当我天真地以为这片再让人失望也就这样了的时候,没想到导演还能更上一层楼:当文突然开始解衣服时我就觉得不妙:不会吧???
然后没错,导演竟然就这么做了,他真的让文在更纱面前把自己脱了个精光给更纱看自己的裸体!!!
可能李相日觉得这样才能让文的秘密显得更有冲击性、也更凸显文对更纱信赖到可以赤裸相对的地步吧。
可是抱歉这种非必要的激烈表达看得我只觉得ooc,以及想扶额的不适。
最有大病的是,电影在揭开文并不是真的恋童而是羞于说出自己发育不全的秘密,比起大人、和小孩子相处更为安心的真相之后,便紧接着穿插了一段文帮小更纱擦番茄酱,擦着擦着情不自禁抚摸了几下更纱的嘴唇的镜头。
看过小说的可能知道这时候文的内心纠葛:对文来说,从中学开始就停止发育的自己像是被世界遗忘的人,他一直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十分羞耻。
帮更纱擦番茄酱的时候,文突然破罐破摔觉得自己要是真的恋童反而内心说不定更轻松。
因为恋童就好像是自己主动选择了不溶于世界,而不像自己,是被世界抛弃了。
所以才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情摸了摸小更纱的嘴唇。
而没看过小说的观众们,看到这段松坂桃李微张着嘴、一脸痴痴地摸小女孩的嘴唇的表情特写,会怎么去解读文的举动?
真的能相信文不是恋童癖吗???
因为实在喜欢小说,电影预告片也很还原,买票的时候我直接激情买了两场。
现在看完出来我只想说,大冤种就是我!
李相日,bicth you better have my money!!!!
另外,原作里更纱和文不是爱情不是爱情不是爱情!!!!!!
7/26追记: 看到短评好几个人看完电影都觉得文的痛苦来源于性无能、对自己dick的自卑🙃🙃李相日你看看你到底拍了个什么东西🙃🙃🙃2023/08/13追记
Again李相日你自己看看拍了个什么鬼东西。
李相日导演的镜头随着流淌的胶卷切换着,每个场景的色调,布景似乎让银幕里每一个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在眼前浮动,不自觉地在心中留下了淡淡地感伤和无奈。
影片中更纱与文的关系恐怕用三言两语是很难形容的。
社会给他们贴上“加害者”与“被害者”这样不相互憎恶,仇恨就不正常的标签,甚至为文辩解的更纱会被认为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所谓的“加害者”的“被害者”反而是这个世界上最能理解对方的人。
他们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走到了一起,不是因为亲情或爱情,更不是为了金钱或肉欲,只是为了能有一个相互抚慰,能共同在月色下流浪的灵魂伴侣罢了。
“我是为你好。
”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这句话,或许我们自己也在不经意间说出过这句话。
而这样看似善意的话语,却是在包装和改造当事人的意图。
我们总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很难跳脱出自身,以及所谓社会常识的限制。
正如更纱无论对任何人解释她九岁时发生的事件,面对新闻报道上的“诱拐”一词,便先入为主地表达出对更纱被“监禁”,“性侵”的同情和关怀,甚至认为为“诱拐犯”辩解的更纱“有病”。
很多人只相信冰山一角的“事实”而扭曲的“真实”,自以为是“同情”,“正义”,是善意的伸出援手,殊不知是在把对方推入更深的绝望之渊中。
而那些总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所谓的善意的人,当他人陷入绝望孤立无援,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又为何不见你的身影?
遗弃,性侵,诱拐,恋童癖,DV,我好像看到了一条条骇人听闻的新闻想我涌来。
就像用放大镜观察着整个社会,阴暗面被放大,被集中到一起,社会的创口被不留情面地暴露出来。
我想起来在2018年斩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繁华无比的东京都,涩谷人潮涌动,银座灯火绚烂,是枝导演偏偏把镜头架在了光未曾照到的阴沟前,日本社会最黑暗的一面脓水般地流出。
又想起同是李相日导演的《怒》,丝丝在片中被强暴的那段,哭声,嘶喊声夹杂着爆发出来,而银幕前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流浪的月》同样带给我这样的感受:生活在这样一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暗潮涌动的世界中,难以定义每一个善与恶的我们,就同影片中的文与更纱一样,持续地在逃走中前进,流浪于月光之下。
流浪的月绕着地球公转,始终将一面对着地球,地球也只看见自己想看的一面,不论坑洞还是皎洁。
而月球所谓的流浪,不过是原地打转罢了。
人亦是如此,无论是多么敏感失常,也没有人是一座绝对的孤岛,我们渴望触碰他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
一如糖衣包裹的毒药更加致命,用善意包裹的歧视也更伤人。
愿我们能收获真正的善意,能剥除他人黏在心底的尖刺和标签,不用编制虚假的人际关系,不必受肉体金钱联系的束缚,能和灵魂相契合的人流浪于月光之下,纵使是在原地打转。
再黑暗的社会,总会有星零希望。
生活中来自陌生人的小善意,路人旁观时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安静留白,涓滴微光,或许能让月亮心想:即使我永运无法抵达,但眼前这颗有温度的星球真的好漂亮ps:丝丝的演技真的好棒!
流星也有进步!
怪我!几分钟之后就出现了不适宜家庭成员一起看的画面。
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get到一点点,但没法让我动容,剧情也还蛮无聊的,全靠演员撑,但演员尽力了也撑不起这干瘪的剧情
看得太沉浸了,不仅丧失了时间概念,还对着iPad看出了大荧幕的效果。李相日的影像质感还是很拔尖,选择拍的故事还是很拧巴,这些都是预料之内的。略感到意外的是,如此激烈尖锐的故事,会以这样冷静的口吻来讲述;角色们情绪波动虽激烈、却丝毫没有「怒」的情感,既压抑又平和,始终吊着一口气,观感很不同寻常。另外演员们的表演确实吓一跳,都是被导演逼上绝路了吧,献上了近些年来各自最佳的发挥水平。不过整体来讲,电影题材确实很敏感,会长时且反复地考验许多观众的道德极限,两极分化的评价是必然,喜欢的尽情喜欢、讨厌的拼命讨厌,这本身也没什么不好的;不过如果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试着共情于这些活生生的角色、甚至用心理分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则会把它看成是另一般境地的作品吧。
选角不错
#MarcheduFilmOnline22 又慢又不自然,配乐像是累赘,表演也没和故事融入(虽然丝丝很努力)
摄影不错,节奏很差,题材不讨喜。
额……
被抛弃的孩子,无法成为大人;晴天白月,紧握之手,《红发的安妮》与爱伦坡诗集换着读,谁都不无辜;全部坦诚之前相爱只是一种互相伤害,坦诚之后大不了换个地方流浪……毒亲家暴创伤症候,看来无性恋是人类自然演化的必然方向?李相日导演的社会问题依旧陈列不少,但煽情狗血得来有时候就像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先看了小说觉得还差点意思,没想到电影竟然拍得还不如小说。。。
电影观众不一定都是原作小说读者 仅从电影呈现的内容真的对李相日大跌眼镜…对丝姐路黑尤其这部冲奖意图明显我是带着挑剔的预设的 但看完认可她演得不错 前半几乎完全陷在更纱的情绪里 尺度戏感受到的尽是痛苦 夜色里的奔跑和在咖啡馆的道歉甚至掉了眼泪 至于村长 瘦脱相的脸被这么大特写地拍对他对观众都是残忍
2.5 啊 明明就是一個一個半鐘的故事 硬是拖拖拉拉搞這麼長 就⋯這是一部很日本的片子⋯⋯ 去了別處都不會出現
和悬疑没一点关系,纯爱片
电影真的太太太太长了 整部电影节奏很慢 留白太多 佐伯文真的太太太太短了 松坂桃李要怎么解释真的不是自己的 横滨流星的演技飞升 这变态演的很到位
刷预告的时候很期待,结果看完大失所望……故事是个好故事,就是电影拍的有问题,人物背景交代不够让人完全无法共情,反倒是某些没必要的场景一遍又一遍地放。个人意见,这种类型的影片就不该以旁观者视角去拍,分几条线突出人物心理活动不好吗?
光影镜头质感实在太好。也许去年阴差阳错错过了它,于今日才真正看完了它是一种幸运,去年的我一定不能如此刻般理解、喜爱它。想到了很多作品,小偷家族,杀手不太冷,同名同姓受害者,甚至是失明症漫记和1Q84。明明是这么伤痛深沉的故事,全片却没有几段明显的情绪宣泄,一切都是这么隐忍压抑,表面平静到可怕。也许他们的相遇从开始就是错误,可如果没有这次相遇,他们又怎么会拥有那段被需要被认可的日子,在成见堆积而成不断向下塌陷的世界里被彼此拯救。文在第二次面临社会性抹杀时依然坚定地握住了女孩的手,他依然选择了相信。可人们什么都不理解,他们只是自以为是地按照惯用方式将空洞的词汇组合错位拼贴成概念,像是在玩一场根本不对等的卑劣游戏。还好,他和她逃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一颗流浪的月亮有另一颗与之作伴。
被抛于世,无处可逃
李相日还真是热衷于这种苦大仇深的主题,他也蛮擅长制造情绪,虽然利用过多音乐不怎么高级吧,但这种负重前行的感觉还是出来了。前半段溯源女主对绑匪的复杂情感,后半段逐步揭开男主的行为动机,一个是童年被终止,一个是被终止在童年,而且都拥有被母亲放弃的相似经历,所有相遇和重逢注定不是偶然。结尾的番茄酱悸动还蛮敢的,没洗白成单纯受害者,村长现在饰演这种拧巴人设很熟练了,广濑丝丝还差点儿。
看了好多评价说魔改啥的 完蛋了 我发现我好像很吃李相日这一套 一般电影超过两个小时我都不太忍得了 这片子两个半小时我还觉得拍短了 丝丝演技我一直很放心 村长跟流星是我平时觉得演演偶像剧跟漫改够用的演技 片子里着实被惊艳 感觉这个导演很会调教演员 看到很多人对结尾村长摸白鸟嘴唇那段不适 我觉得太合适不过了 哪怕是炼铜也及时克制住了的文 在我这里最多最多也只能被算作半个“加害者”
嘤嘤嘤这质感氛围绝绝子,丝丝和桃李的cp太好磕了!我看到了近几年最纯的纯爱,光源氏也不过如此,爆哭,唯一扣分的地方在于纯爱就很好了为啥要编成生理上的できない,2小时20分之后太狗血了不用看了。三个人的演技都很赞,流星粉千万不要点进来,非常真实的家暴男,好感度降为负,4.5/5
这种电影吧,说没 多少 真看懂的,可能都说多了,应该说 没几个真看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