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那瓊斯是我們七年級這代一個很重要的記憶,應該說,喬治盧卡斯與史蒂芬史匹柏,聯手形塑了我對於大自然的恐懼(大白鯊),科幻英雄記憶(星際大戰系列,第三類接觸,ET等),還有影響我國小想成為考古學家的印地安納瓊斯…多年過後,我沒能成為考古學家(甚至沒想過要考歷史或者考古相關科系!!),轉而念了電影,若果說我虧欠了印第安那瓊斯從兒時起給我那種遠古文明,荒野遠方到不了的綺麗幻想,那麼對這部<<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的影像進行一種歷史的觀視,好像也就成了唯一能彌補自己未成為考古學家(還要拿著鞭子帶著帽的帥氣)的一種心理補償(笑)。
喬治盧卡斯與史蒂芬史匹柏在1981年拍出第一個印第安那瓊斯,片名也不叫印第安那瓊斯(叫做Raiders of the Lost Ark法櫃奇兵),直到印第這個英雄開始大紅大紫之後,從第二集才開始於片名加上Indiana Jones and…三集設定在二戰當時,當然軸心對立一方一定是德國納粹,第四集則將印第置於一個戰後到冷戰形成的場景,當然,此時對立者也就從納粹法西斯一轉成為美帝對抗俄共政權。
在此我想要談的片中關於核子彈爆炸該場戲,對我來說以第一人稱(印第的角色)方式介入美國秘密測試核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並將之鑲嵌其中的有趣印記。
電影中印地恰好身處的核子武器測試,史實中記載地點是美國的Los Alamos,日期則為1945年7月16日,用於殺傷人類則在隔不到一個月的8月6號,於日本的廣島施放,並於三天後的長崎再次投彈。
在這裡並非想要討論二戰中,美國與日本孰是孰非的判斷,而是就一個原子彈在影像中被看到與其歷史的考古。
突然想起在電影<<魔山>>裡頭出現過的幾場戲,場景中出現美國中產郊區與生活其中的假人(urban life)與<<印>>一片中的核爆試驗場景恰好可以做一個核試爆前與後的一種蒙太奇對照(笑)。
關於核彈的影像除了那巨大的蕈狀雲,我們極少能有機會置放自己的觀視於核子爆炸中,就像亞倫雷奈在<<廣島之戀>>裡,穿插著極多的廣島原爆人/物殘骸紀錄影像,卻讓角色在話外音訴說,“我在廣島什麼都看到了”女主角,男主角回答說:“你在廣島什麼也沒看見”。
我們可以說,唯有那些原爆中死去的人,少數生還者能親眼見到核子彈爆炸的情景。
其他人只能是想像。
或許,對我們這些1980年代出生的小孩來說,原子彈的威脅遠不及核輻射(從車諾比事件的恐怖記憶而來)來得多,要說原爆的影像在我生命中出現,最早應該來自1991年在阿諾史瓦辛格的代表作<<魔鬼終結者二>>,飾演主角母親的Linda Hamilton在一場夢境中,親眼見到一個小孩玩耍的公園遇到核彈爆炸而粉身碎骨該場戲,對國中時候的我來說,一種我不可能身歷其境的那種高熱死亡恐懼的震撼在雙眼中發生。
再長大一點,我也看到早期法國導演亞倫雷奈在<<廣島之戀>>也置放了許多廣島原爆後的紀錄片段,或黑澤明後期的彩色電影<<夢>>一片中加入核子恐懼的分段故事…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從八零年代初至今這將近三十年裡,以電影科技為觀眾替代與型塑了不計其數的奇觀,從八零年代的ET,到九零年代侏儸紀公園,以及如電玩第一人稱遊戲的搶救雷恩大兵等。
這次他則選擇了讓印地安納由二次大戰,投身入冷戰赤禍回憶,而那種不可能經歷的核爆場景則讓我又再一次墜入核爆的恐怖印象中。
後記:當然,我想我是必須要很謙卑的去描寫這些影像並組織起我想要訴說的歷史的。
因為我所取材的影像大多來自於美國好萊屋工業體系,而對美國使用原子彈結束二次大戰的歌功頌德並非我寫此篇文章的意義。
我只是嘗試以一個未經歷過那赤禍與冷戰核子恐懼的身分,以一種書寫的過程來嘗試挖掘拼湊那些歷史的局部樣貌而已。
果然,没有像兰博4一样让我失望,毕竟还是斯皮尔伯格指导,当然还有哈里森福特,虽然看起来老了很多,但是风采不减十八年前。
背景由二战改变为了冷战时期,影片中表现的颇为微妙,例如开头琼斯的台词的“去死吧,同志”和追车时出现的横幅“宁死不赤化”(Better Dead than Red)……虽然是好莱坞电影中一贯的对社会主义的嘲讽风格,但是由斯皮尔伯格拍出来的就那么内涵……缺点嘛,就是这次神棍的有点过了……虽然玛雅文明一直被怀疑是外星人的杰作,但是为了让《E.T》重现而把4代彻底神棍化,冒险情节就太薄弱了,不过最后飞碟飞走那几秒真是斯皮尔伯格水准的特技……开头在美军基地里打碎的箱子里看到了第一集的法柜?
被美国人抢走了,以色列人还不如拼命……
看的上一部印第,还是大三或者大四应该是圣杯传奇吧依然的哈里森·福特,依然的快节奏只是这次更加“超现实”。。。
最后飞碟灰走了。。。
看印第是受曲董的影响他那有三部印第安纳琼斯一直在向我推荐“快节奏,毫不拖沓,动作搞笑”嗯,看过之后就会觉得,“Jackie Chen? So what?”似乎成龙是在模仿哈里森福特,我是感觉印第安纳琼斯系列,要比《醉拳》系列早吧没查过可那些搞笑的打斗场景,时不时的“乱入”都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印第每部都有一个“传说”作为支撑这部便是有名的水晶头骨当初有部书,叫“上帝的指纹”,提到过我忘了最早从哪听来的了似乎一共13个水晶头骨,但现在很多都是仿造品以及:玛雅,黄金城,“伟大的”西班牙探险者这一系列关键词对于玛雅,就现在来说,没有比2012的世界末日更有名的了实际上,很向往中北美我依然记得第一次看见“死亡大道”照片时候的震撼以及某期discovery介绍玛雅历法时,那神殿两侧的蛇形雕塑另外,看了这部,总是想起《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不知道丹·布朗从印第安纳琼斯身上汲取了多少至少,他笔下的兰登,在我看来,算是更偏文,只解密不打斗的琼斯了
昨天冒着大雨赶了场热闹,看老Harrison Ford演的Indiana Jones 4. 票是早就买好的,提前了半个小时到电影院找地方停车用了15分钟,冲进X号厅,眼前一黑,竟然是座无虚席. 但凡是空出来的座位上都摆放着衣服,饮料,包,及玩偶。
占座这一点上,倒是来了个“世界大同”.话说Steven Spielberg在1981年拍出了第一部Indiana Jones and the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一时间H.F.名声大造, Indy也成了家喻户晓,人人不分场合时间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尽管经典翻拍续拍一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可人老S.S和H.F俩人一合计:咱这也就才六十几岁正是男人如虎如龙的黄金岁月啊,能错过么?
不能!
两杯Wisky + ice 一碰 - 咣当当当,开机!!!
咱先不说H.F大叔弓着背偻着腰的上窜下跳,也不提美式摔跤WWE的做秀打斗,更不说年近70的爷爷怎么折腾都不会受伤的英雄无敌,还不讲从一开始提到水晶骷髅头就知道了的结局,以及最后12只水晶骷髅旋转合体变成了有血有肉能说会叫的外星ET,单单人内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和准备好迎接口水站的心理素质又有几个人敢站出来拍着胸脯叫:老子也有!
突然想起前不久的功夫之王里双J的费力打斗,虽说不上精彩但却叫人热泪盈眶,这种尽心尽气尽全力的精神虽不一定就能做出什么出彩东西,但是善良的观众们给两位功夫英雄最终还是打了个友情分满分。
那个“英雄”的时代,随着中外的这一场场谢幕演出,也终要淡出这历史舞台了。
其实,就冲着电影院那人潮涌动的热闹劲,我想两位老人家做的一切都值了。
最后这一部让我对整个系列的总体感觉好了很多,幸好事先温习了一遍前三部,不然获得不了这么多的乐趣。。。
60岁的兼职考古学老师福特先生还是那么帅啊。。。
(所以我不想对本系列进行对抗式解读了,虽然我对它的第二部很不满)我在想,如果是在81年84年89年看了前三部的老粉丝,再看着这么熟悉的人物道具场景和冒险桥段,心里得多亲切啊。
琼斯先生,也就是福特先生的年龄被用来打趣,丝毫没有英雄暮年的悲凉,这可真好。
这片子太开心了,肖恩康纳利的遗像,马龙白兰度的造型,最开心的是,第一部那个我喜欢的彪悍的女一号玛丽安回来啦!
虽然最后那个大飞碟。。。
有点儿雷,是斯导演的特殊癖好么。。。
看<夺宝奇兵4>其实不需要多做什么评论,能看到就已经是最大的福气了,其它的都是多余的,虽然本集谜底的最终揭开,已经不是前三集浓厚的神话和宗教色彩,而是科幻的外星人,但气氛依然轻松诙谐:琼斯的儿子可以脚踩两辆车,一边对打一边护住裆部,防止中间的植物拍打自己的尴尬部位;核弹马上就要爆炸了,琼斯找了半天没地方藏,最后打开冰箱钻了进去,关门的时候还被个橘子挡了一下,差点来不及;就算面对成群的食人蚁搭着人梯往上爬,凯特女王依然镇定的双腿一夹,挤爆一只是一只.当然哈里森福特的确老了,不然剧情还会更加跌宕起伏,动作戏会更多,陷阱也会更多,但没关系,看到他那张脸,那鞭子,那帽子,我就知足了,打打杀杀的戏留给他年轻的儿子吧,我们是通情达理的么,健康最重要.整部电影画面鲜艳,色彩靓丽,光线非常足,没有阴暗晦涩的感觉,并且加进了柔光的效果,屏幕上一片朦胧.给人恍惚之间回到那个年代的幻觉,凯特布兰切特有如SM女王雕塑般的线条和琼斯儿子神似马龙白兰度的皮衣飞车痞子青年,都让人回到那个复古的年代,那个近身格斗和冷兵器还能发挥一些作用的年代,那个酒馆,群架,摩托车的年代.对于剧情,其实没有前面一三那么紧凑,最后的古墓也着实简单了些,而且反派的灭亡着实让我很同情,她只是想获得知识,想知道更多,而且最后她也并没有贪婪到所求无度,她都喊了够了够了.是外星人答应人类的事情没有做到,反而跟凯特开了个大玩笑,难道求知也错了么,相比那个为了多拿几串项链而放弃生命的胖子,凯特实在有点冤枉了.如果你看过前面三部,那么你肯定不会对这部失望,因为有第二部垫底,它肯定不会是最差的,不过也不太像是最出色的,因为有第一部和第三部罩着,其实跟前面的比只是观众和媒体的一箱情愿,要想想爷爷们已经很大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些年轻力壮的科学狂想+鬼才+牛仔了.这电影多半带着圆梦的兴致,或者说它的出现纯粹的就是为了它多年来攒下来的庞大影迷,大家喜欢这个角色,喜欢这个系列,于是它就继续了下来,这是一种负责,更是一种关爱,于是我们更加努力的祈祷吧,这个系列就这么一直走下去,不当007至少也赶超星球大战.最后琼斯拿走儿子手上的那顶帽子,向问外走去,在那个熟悉的旋律中走向一片阳光灿烂,于是我们知道,好戏不会就这么结束
老男人不老。
给老年人看的。
老友叛变。
敌人靠在自己的肩膀上,虽然很温情,但还是推开。
考古也可以这么high。
核弹爆炸时,躲入冰箱。
老戏骨搭上不忘梳头的小鲜肉,才有人看。
被拖进汽车,又爬出来。
大闹校园。
把车开入图书馆,额。
若想成为出色的考古学家,就必须走出图书馆。
只要是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别管别人怎么说。
蝎子越大,毒性越小。
斯大林干女儿很色,喜欢摸男人大腿。
看这种片不需要烧脑。
水晶骷髅头是火星人?
——他是你儿子。
——你怎么没逼他完成学业?
把蛇当绳子用。
丛林开路机很好用。
——这些年你一定有不少红颜知己吧。
——是的,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
——什么毛病?
——她们不是你。
这些猴子竟然很喜欢美女。
食人蚁、车开出悬崖挂住树。
狭长颅骨的火星人的宝藏是知识。
奉上帝之意结合,永不分离。
没有绅士帽可戴,就梳头。
三星半
单爱这部电影的开头,汽车竞赛镜头,处理的很微妙。
电影本身内容不咋滴,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运动,场景的调度却超级棒,只说说开头部分。
电影开头欢快的节奏,将观众慢慢带入影片,降低影片后面内容的惊恐部分,同时形成强烈的对比。
开头部分低机位镜头,特写镜头——土拨鼠堆,一辆轿车急速入境,(欢快的音乐),再出境,镜头拉高,从中景到全景——广阔的视野,简单的画面,但是这一部分的镜头移动足以强烈的吸引观众。
然后在疾驶的车的画面右边,军车入镜,接着是各种不同的角度拍摄轿车在军车中的穿梭行驶——没有绚丽的特效,单单镜头移动,角度等不同,极大丰富影片的镜头感,这里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一开始直接介绍军车,而是通过一群少年驾驶着轿车飞驰,调戏军车司机开始,表现出欢快的节奏,让观众迅速进入影片,同时带动好奇心,让观众猜不透即将发生的事情。
第二,从轿车到军车主角的转换顺畅,开始由轿车主导的画面,由客观镜头和各种军车内军人的主观镜头组成;过渡阶段为“赛车”阶段,对这两辆车的镜头交代的很平均,客观镜头居多,最后轿车从镜头左边出境,军车转弯,这段“前奏”就此结束。
第三,音乐,该段结束的时候欢快的音乐慢慢减弱,严肃的音乐随着加强,顺利过渡。
这一部分非常棒,由此可以看出导演运用镜头的深厚功底。
即使你是一个革命气节坚若磐石,脚趾头都文艺不行的的文艺青年,也千万别在拉登面前发毒誓不看侮辱智商的美国商业大片。
没人意志坚定的跟钢筋水泥似的,一辈子满怀责任感任劳任怨的充当世界人民的良心,没完没了的为人性的沦丧愁眉不展,为吃不饱饭的孩子揪心落泪,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廉价的放松心态,看一部低俗媚俗庸俗的“三俗”片。
生活在一个连轴转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享受一下粗俗无聊的快乐,趁早买个棺材等着领死亡证明吧。
美国人民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美国人民活得自在这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
吃垃圾食品,喝功能饮料,没事就去广场集会示威,举个牌子骂布什是青少年最时髦的课外休闲。
当然,必不可少的,在周末的下午,捧一把爆米花坐在电影院里大眼瞪小眼的欣赏一部又一部动辄上亿的娱乐商业大片。
时机刚好,美国最商业最成功的两枚导演,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以“代三个表”的情操再次为美国奉上了一道饕餮盛宴——《夺宝奇兵4水晶头骨之谜》。
在观影之后,我主观的认为基本不是狗尾续貂,算是上乘之作。
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大阵营冷战为背景,算是宏大叙事的架势。
水晶头骨绝对是个玄妙的物件,影片给这个现代科技已证明是人为制造的“工艺品”赋予了圣神的价值,谁能把它归还原处——秘鲁森里遮蔽下的玛雅遗址,就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世界的魔力。
被邪恶化了的苏共在斯大林叵测居心的勾引下,派出牛逼闪闪集科学家,考古学家,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斯大林干女儿为一身的超级美女间谍凯特布兰切特,企图通过水晶头骨进而统治世界。
千钧一发之际,美国人民的英雄印第安那.琼斯挺身而出,不用就义就挽救了世界人民。
琼斯一如既往的戴销魂牛仔帽,携一条sm皮鞭,子弹打不死,连核弹都炸不垮,别说地球人了,连火星人都没指望灭了他。
事隔十九年,琼斯携家带口,全体动员。
这次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不仅有未曾相认儿子,还有失散多年的情人。
这一红色家庭横刀立马,生生在荷枪实弹的苏共面前上演了绝处逢生。
故事的结局很斯皮尔伯格,外星人来地球旅游期间没了脑袋,无法返乡见老婆孩子,非常焦虑,于是便透过“很事”的玛雅人四处散布高价悬赏的广告,许诺谁还我水晶脑袋就满足他愿望。
事实证明,外星人食言了,在美女间谍归还了水晶脑袋之后,却被外星人无情的搞成了碎片。
当一切烟消云散,外星人坐着飞碟回家见老婆孩子,坏人死的干干净净时候,正义人士又该鸿运当头了。
琼斯再次成世界人民的救世主,升了官,成了学校的二把手,父子相认,和情人也重修旧好,踏入殿堂,成色十足的好莱坞大团圆结局。
斯皮尔伯格在《E.T》,《世界大战》的外星人情结,配上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的电光火石佐料,混搭着《空军一号》里身手不凡情操高尚的哈里森福特,一部导演,兼职加主演超过200岁的组合妊娠出了一部跨度达30年,历经四代的系列电影《夺宝奇兵》。
绵长的历史加上星光熠熠的组合无疑是一笔潜在的票房保证,发行商自然是信心爆棚,打出了2008年最值得期待电影的名号,古人云骄兵必败,斯皮尔伯格尽管没失手,但赚个盆满钵满的愿景还是打了水漂。
首映第一天票房2500万,远低于发行商4000万刀币的预期。
回到电影本身,作为一部复古探险片,美工绝对是可圈可点,不仅布景恰当,人物造型也可圈可点。
尤其是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苏共间谍,发型很是性感妖娆啊,齐刘海加小碎发,可爱的让我心荡神移,简直一红小兵,对的起她背后印着的ccp(苏共简称)。
当然,一旦一部电影的功效灌注在娱乐大众时,意识形态上的支离破碎肯定会为专业人士和文艺青年所不齿,正如“朱时茂”(from豆瓣)所说:“一个安东尼奥尼的影迷也许不会理解两个人在吉普车后坐对剑的意义, 但是<星球大战>迷一定不会问老英雄为什么能在冰箱里逃避核弹攻击。
”当娱乐全民的目的变的单纯直接,没人会指责你的肤浅可笑。
文艺青年们深恶痛绝的是“既不想放弃思想深度”又要“照顾商业市场”的二逼心态,丢西瓜捡芝麻这事老人们可说了一辈子啊。
人类总是怀揣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这是人之本性,不可根除。
对未来的探索导致了“时光机器”一类电影的血雨腥风,对前尘往事的好奇则是电影人不断开发古文明冒险系列的动因。
最早期,1981年的《夺宝奇兵》开了先河,随后史蒂芬萨默斯的《木乃伊》系列把古墓探推上了巅峰,炒冷饭的《国家宝藏》在凯奇的个人魅力下依然一往无前,最不济的《古墓丽影》系列虽在商业上没有前者们成功,至少也捧红了安吉丽娜朱利。
历经数年的“探险+古幕+神秘宝藏+个人英雄”的套路非但没有江河日下,反而生机盎然如初生婴儿,这说明: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就是抓住观众们的心理,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也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商业片红火的不行而艺术片“门前冷落车马稀”,人们更愿意花钱买快乐买刺激而不是买一堆沉重和忧伤,生活本生就是一幕怪力乱神的情景剧,想找刺激还不如对着镜子看自己,不花钱还现场直播。
孔子曰过“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知了天命的斯皮尔伯格等三人在瞻前顾后了好一阵,决意于耳顺之年拍出这部《夺宝奇兵4》,斯人这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足够给当下意欲“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年轻人灭灭火。
还是毛主席说的好啊, “不须放屁,且看天翻地覆!
”
影片一开始我就记住了这句台词很有意思琼斯博士对着俄罗斯大兵说这句时你的确能看出博士当年的风采作为系列影片这部已经让人等待了太久以致琼斯博士老的已经不能在做什么高难度动作了但对于探险本身来说也许是每一个男人的梦想所以我们仍旧爱看琼斯博士破解重重机关突破各种陷阱当然 当他躲过机枪的扫射运用搞笑的动作干掉敌人大壮这些都是他的招牌动作是每一部印第安纳琼斯必不可少的成分本集自然也不例外琼斯博士依然不减当年本部的其他看点还包括神秘的水晶骷髅食人蚁伟大的玛雅文明还有就是原来变形金刚的那个小朋友竟然是琼斯博士的儿子还有琼斯博士终于在这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果不堪设想)还有结局居然是外星人我不得不承认我是那顶仔帽 以及鞭子的忠实饭盒
结尾太狗血,竟然穿越了。
补一个标记 哈里森福特这部老得太明显了
Spielberg跟Lucas一起強暴了Indiana Jones…
1.5
整个外星人~
比较不科技的冒险电影,很有怀旧氛围。
所以造物主后来又回来了,把异形留在了地球上让人类当做神来崇拜...这才是异形的最前传。
还不错啊
核爆那段就开始吐了,烂尾楼啊
二十几年前的夺宝奇兵看的是一种新奇,二十几年后今天的夺宝奇兵看的是一种怀旧。但物是人非,时光荏苒,却是不争的事实。
操,又是ET
那个顶着BOB头的女人太剽悍了
几年后再看,发现一切都那么熟悉,纳斯卡巨画还有外星头颅等情节设想都颇合我意~
Jones都有儿子了,果然是老了
还可以,但不过是斯皮尔伯格的科幻老套路
事隔20年,这个老男人还是不错的!!期待第五部!
续集仍然精彩过无数国产电影,想象力真是个没法儿学的东西。
雖然還可以看,但和第一次看第3部時所獲得的童年記憶比簡直就不值一提了
老琼斯为啥在结尾的时候抢去那顶帽子,还不想退休么?
其实这个系列每一集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