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与魔女之花》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玛丽在寻找魔女之花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冒险,最终找到了魔女之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电影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
从玛丽的家乡小镇,到神秘的魔法森林,再到充满奇幻色彩的魔女之花,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感到惊叹。
电影的色彩搭配也非常到位,暖黄色的阳光、深绿色的森林、红色的魔女之花,每一个色彩都充满了生命力。
电影的剧情紧凑,充满了惊险和悬念。
玛丽为了找到魔女之花,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
她需要跨越高山、穿过森林、闯过险恶的沼泽,还要对抗邪恶的女巫。
每一次的冒险都让人紧张不已,但玛丽从未放弃,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找到了魔女之花。
电影的角色设计也非常成功。
玛丽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小女孩,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冒险精神。
她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关爱孩子的母亲,她的出现让电影更加温馨。
而女巫则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她的出现让电影更加紧张刺激。
电影的最大亮点是魔女之花的形象设计。
魔女之花既神秘又美丽,它的花瓣像火焰一样燃烧,花蕊则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它的出现让电影充满了奇幻色彩,也为电影增添了许多神秘的元素。
笔峰、内容、连人物性格都硬仿的一模一样,那要做宫崎骏的徒弟干什么?
做一个菜做得一模一样,世代相传吗?
宫崎骏的动画精神都没有了,那我还不如就看魔女宅急便和哈尔的移动城堡啊,我觉得做漫画,不是这样做法吧,起码得有自己的灵魂,那你自己得有创意,给人一种创新的感觉啊,即便你不创新,你也不能照搬的一模一样,而且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如人家,那你不就是山寨吗?
年轻时的夏洛特阿姨为了大家的安全带走了魔种 和玛丽一样一头的红发(其实我认为红发很酷很可爱的呀)玛丽虽然刚开始很傻很自大让我很讨厌,但她善良勇敢坚韧的个性让我非常钦佩。
彼得也和玛丽一样,是勇敢的少年。
包括他年纪轻轻就帮助妈妈养家糊口。
当然也是很帅的啦!
很喜欢吉布和蒂布 蒂布对吉布的爱 而且非常聪明 我觉得就像剧中的玛丽和彼得一样。
ps:还喜欢那只引走飞鱼的小猴子真的是非常可爱了蹦跶蹦跶的。
通观全片,的确有不同于宫崎骏少女动画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残缺和遗憾。
作为米林宏昌离开吉卜力开创ponoc工作室的首部长篇动画,《玛丽与魔女之花》带着满满的勇气出发了。
无论怎么看,这部魔女动画都摆明了要开宗立派,摆脱宫崎骏的万丈光芒,势必形成属于米林宏昌自己的动画风格,诚然勇气可嘉,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越想要和宫崎骏区别开来却越来越像,几乎成了一部“混编版”宫崎骏作品。
少女情怀 VS 宅男审美 宫崎骏的外号叫“老清新”,主要因为宫老内心住着一个孩子,而且还是满满的少女心。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龙猫》《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这么多清新无比又童真满满的经典。
而“清新+怀旧”也始终是吉卜力动画立足的根本。
但是在《玛丽与魔女之花》里,米林宏昌故意弱化了小清新的场景,也没有吉卜力之前常见的少女心爆棚的唯美画面。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怪异的审美,即魔法打斗正邪大混战,像是在打街机游戏一样酣畅淋漓,而女主玛丽一反吉卜力惯常的清新少女形象,热烈反叛,甚至还有些现代女孩的放纵不羁,像是一个会魔法的美少女战士。
所以《玛丽与魔女之花》并非吉卜力典型的“少女情怀”,用“宅男审美”形容倒更为贴切。
米林宏昌本人有没有少女心我不知道,但起码和宫老比起来,他的少女心是弱很多的,相反“宅男心”明显多得多,这些在电影里都有体现。
儿童动漫 VS 成人元素宫老一直很关心自己爱徒的成长,当米林宏昌拍摄新片的时候,他还不时过来指导,他给米林宏昌的建议是,“动画是要给小孩子看的。
”言外之意,成人元素过多可不行哦。
但最后的效果来看,成人元素并不算少。
比如那个等级森严的魔法学校始终秉承“唯血统论”,没有魔法家族血统的人统统被拒之门外,还要接受那些势利眼校方们的冷嘲热讽,简直就像是现实世界的影射,如同“官二代”“富二代”才上得起贵族学校一模一样。
这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们来说,看完后会不会对“人人生而平等”产生怀疑呢?
片中还有一个神经兮兮长相丑陋的古怪教授(科学怪人既视感),他会选择单纯的人类和可爱的小动物做自己的魔法研究,专门抓来关进小笼子里做实验,最后变成丑陋恐怖的畸形生物(生化危机啊有木有?
),不仅如此,怪教授还拿自己的学生们做实验,把他们都变成了无脸男一样的怪物,甚至还把女主的男友抓去做恐怖的实验,差点也让少年变成了怪物。
而所有这些黑暗的故事竟然都发生在一座霍格沃兹一样美丽梦幻的魔法学校里。
这些连我看了都觉得有点身心不适,何况那些可爱的熊孩子们呢?
会不会做恶梦呢?
可爱的魔女 VS 讨厌的魔女人们总是忍不住把《玛丽与魔法之花》和《魔女宅急便》进行对比,因为两部电影都是在讲小魔女的成长故事。
但看过之后,就会发现没有可比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无论从外表形象还是内在性格,两个故事里的魔女完全不同,《玛丽与魔法之花》的玛丽天生一头乱糟糟的长长的红发,而《魔女宅急便》里的琪琪则留着平整利落的黑色短发。
外表的差异其实就是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玛丽风风火火敢想敢做,却又冒冒失失总是把事情搞砸,而且她性格很倔不听话,擅作主张富有冒险精神,并不是所谓的传统淑女,她的任性甚至容易让周围人感到紧张和厌烦。
琪琪就可爱多了,她是很多少年心中理想的对象,性格沉稳心思细腻,却不是只会听话的乖孩子,她敢于独自一人去很远的地方,只为了实现梦想。
她自立自强也小心谨慎,做事也会顾及周围人的想法,并且愿意为了帮助别人放手一搏。
其次,两个故事落脚点不同。
《魔女宅急便》里的琪琪是一个天生的魔女,故事很简单,只是少女独自成长的青春物语,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生活,在琐碎的小故事里串联起少女的心路历程,故事结束她也获得了成长,落脚点是成长;《玛丽与魔法之花》的玛丽并非天生魔女,她只是一个平凡少女,因为遇到了魔法之花意外获得了魔法,然后意外和魔法世界遭逢,历尽种种努力让混乱丑陋的魔法世界回归正常,拯救那些被魔法侵蚀的无辜生命,落脚点是改变和勇气。
魔女玛丽(上) VS 魔女琪琪(下)还有,就是画风了。
《魔女宅急便》由宫崎骏御用画师男鹿和雄操刀,画风与《龙猫》一脉相承,明丽隽永,宛如海滨一股清爽的海风。
而《玛丽与魔法之花》的画风更像《悬崖上的金鱼姬》或者《哈尔的移动城堡》,属于宫崎骏后期动画的感觉。
慢节奏 VS 快节奏和吉卜力动画不同,米林宏昌的《玛丽与魔女之花》节奏是快得多的,可能是刻意要和自己的老东家区分开来吧。
除了上文提到的激烈的魔法打斗场面,整个故事发展和情节推进也是快节奏的。
少女玛丽三上三下魔法宫殿,和魔法黑暗势力斗法,这其中的场景转换是很迅速的,让观者感到很突然措手不及。
这样的快节奏在宫崎骏系列动画里是很少见的。
在宫崎骏早期动画里,《魔女宅急便》《龙猫》的节奏是舒缓怡人的,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思考,故事情节也都简单到如同一首淡淡的田园诗,你看不到多少打斗的战争场面,至多都是一些童心满满的成长物语,混合着久石让抒情悠远的原声配乐,简直美好的不像话。
于是宫崎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从此吉卜力以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学追求扬名世界,受到世人喜爱和敬仰。
而在宫崎骏的后期作品里,逐渐向着复杂转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打斗场面,而且很多都是魔幻故事,最典型的就是《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特别《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有宏大的战争背景和血腥暴力的画面,不局限于少女的小心思或者田园生活,主题也偏向复杂和多元。
而说起来,《玛丽与魔女之花》其实和《哈尔的移动城堡》才是一脉同宗的。
假如要精确点形容,那么大概就是下面这个公式:《玛丽与魔女之花》=《哈尔的移动城堡》+《魔女宅急便》但是最终效果却不是1+1﹥2,却是1+1﹤2,因为宫崎骏这两部经典的真髓在《玛丽与魔女之花》中都没有很好体现,至多只是些浮光掠影的皮毛而已。
《玛丽与魔女之花》(上) VS 《哈尔的移动城堡》(下)不像米林宏昌前作《借物小人艾莉缇》,也不同于吉卜力的任何一部动画,《玛丽与魔女之花》虽然也有配乐,却完全沦为了快捷剧情的陪衬,被轰轰烈烈的打斗场面所淹没,感受不到音乐的存在。
这就导致观众时刻被匆忙的斗法场面席卷,来不及静下心来听听悦耳的音乐,打斗完毕故事便已经结束,连好好回味的空间都没有了。
虽然和吉卜力的风格保持了距离,却反而不及吉卜力动画那么赏心悦目。
以上这些,倒还是其次,最要命的是,看完《玛丽与魔女之花》,你不知道到底米林宏昌到底想表达什么。
是在反思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罪行吗?
可电影里基本上都是魔女和魔法学校的斗争,如同《哈利•波特》的人设基本不涉及人类。
是在讲反对动物实验保护小动物吗?
这个倒是有些像,坏教授拿小动物做实验的场景确实可怕,但用这么多的人力财力讲“保护小动物”,未免太奢侈了吧。
而且“保护小动物”这个主题似乎更适合拍成纪录片或者环保宣传片。
那是在讲少女和少年之间的懵懂爱情吧?
但铺垫太少收尾太快,在电影里基本可以忽略。
那么就是在讲少女玛丽的成长物语了吧?
或许吧,但用少女和魔法学校上天入地来回PK的方式,讲述一位平凡少女的成长故事,多少有些用大炮打蚊子的赶脚,倒反而不如讲玛丽一个夏天的日常生活让人容易接受吧。
俗话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言外之意是,对于之前的传统并非一棍子打倒全部摒除,而是要继承吸收前人有益的精华部分,去掉不好的陈腐部分,然后才大胆创新从而逐渐确立自己的风格。
我想这个道理对米林宏昌是适用的。
通观《玛丽与魔女之花》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对吉卜力创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残缺和遗憾,故事讲得平淡庸常也没有形成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米林宏昌没有保留吉卜力动画可贵的精神内核,那就是“精准捕捉平实动人的生活小细节”,也没有把宫崎骏动画最精华的部分继承下来,即“天人合一,以静制动”,反而把一些琐碎庸常的部分保留下来,然后有的地方又创新的生硬而莫名其妙,人物的情感不连贯,性格塑造流于表面,剧情张力欠缺,缺少直击人心的力量。
于是有了这部毁誉参半的试验品。
可能是太急于和宫崎骏区别开来,反而才弄巧成拙变得不伦不类吧。
米林宏昌 VS 宫崎骏米林宏昌说,“吉卜力那么多年饱受人们喜欢,因为永远在创新,永远在挑战,在推出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单飞后,这位年少有为的吉卜力传人才敢如此大胆,在新作里反复否定吉卜力的剧情人设和美学框架,即使是恩师宫崎骏的光辉也不能阻止他创新的脚步。
虽然这次尝试并没有成功突破“宫式少女动画”的传统套路,效果也不怎么理想,但是这份敢于打破常规走出经典阴影的勇气,还是不由得让人钦佩。
祝愿这位新锐导演能够继续努力坚持自己,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未来创造更多经典,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动画王国!
(首发于个人公号:波罗的海)
深深浅浅的火苗不断跳跃着,一个人影在满是混乱的建筑中急急穿行、攀爬、躲避。
随着背景音乐越来越急迫,有人像是发现了什么,大声叫喊着:“她拿着花种,别让她跑了!
”爆破声响起,前来抓捕的人蜂拥而至,红发女孩攥紧手中的小包,眼神坚毅地看着对面的人,狂风把她的头发和衣服吹得猎猎作响。
突然,一把系着蓝色布巾的扫帚破空而来,女孩骑上扫帚一头扎进夜幕里。
“赶紧追!
”一个看起来像是首领的女性指挥着追捕者们,霎时间,抓捕者们倾巢而出。
点点蓝光快速向后汇集,女孩往后看了一眼,“嘭!
”一朵巨大的蓝色蘑菇云在女孩刚刚呆过的建筑那里升空。
爆炸的冲击波很快吞噬了紧咬不放的追兵,但也把女孩震荡出了好远。
阳光一点点挣开地平线,女孩的红发变成了黑发,失去意识的她和扫帚一块飞速掉落进森林。
几颗幽蓝色的花种闪着荧光从一直被女孩紧攥在手中的小包散落在树林里。
一瞬间,蓝光大盛,花种周边的生灵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生长…… 以上内容来自动画电影《玛丽与魔女之花》的片头,作者在短短三分钟里向观众呈现了整部影片中几个重要的元素:混乱、蓝色花种、红发女孩、扫帚和变身,也为后续故事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影片《玛丽与魔女之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玛丽·斯图亚特于1971年创作的儿童文学《小扫帚》,讲述了普通小女孩玛丽亚误入魔法学院的艰难的成长故事,导演是曾在吉卜力工作室任职了二十余年的宫崎骏爱徒,米林宏昌。
米林宏昌曾说,“吉卜力那么多年饱受人们喜欢,因为永远在创新,永远在挑战,在推出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可能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14年底离开吉卜力后创办了普乐卡工作室的他在《玛丽与魔女之花》的风格上延续了吉卜力的电影美学,熟悉的色彩与构图以及对自然元素的刻画,细节之处诚意满满,还有恰到好处的配乐。
此时,一个生机勃勃的奇幻画卷正在向观众徐徐展开,随着主人公好奇探索世界,步步向我们讲述了成长、爱与勇气。
虽然影片《玛丽与魔女之花》里面有些与吉卜力电影相似的元素,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对宫崎骏作品的模仿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玛丽刚开始是一个莽莽撞撞的普通小女孩,后续经历了魔幻旅程的她学会了负责和担当,不顾自身安危而勇于重返虎穴救助朋友的她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影片中塑造的玛丽有些不讨喜,她笨手笨脚又粗心大意、面对校长夫人的夸赞时撒谎又虚荣,甚至在处理事情时还带有点圣母心。
但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种种诱惑,她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本心。
试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倒霉事故频发、因粗心而处处碰壁、旁人不敢让她帮忙的人在魔法世界里倍受称赞,被冠以不幸名称的黑猫在魔法世界被当作强大的使魔,甚至一直很烦恼的红发在魔法世界里是“最强天才”的象征,这其中的心理落差不能说是不大,若是我的话可能会选择直接呆在魔法世界成为受人尊敬的魔女。
而我们的女主玛丽却在结束第一天的奇妙体验后,回到家由衷地感叹:“还是家里最好!
”叹出了长长的一口气就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玛丽清楚地明白,她在魔法世界受到的所有优待皆是因为那朵神奇的花,所以不论魔法世界有多么新奇、她得到了多少赞赏、虚荣心得到了多大的满足,她还是决定回到红馆去,回到她的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
这点跟玛丽的夏洛特阿姨有些相似,夏洛特阿姨原先是个前途无量的红发魔女,但是在识破了校长夫人和教授的阴谋、看穿了事情的本质后,毅然选择偷走花种,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影片中对夏洛特阿姨的刻画太少,作为上一代红发魔女的她形象不够丰满。
其实啊,女主玛丽与夏洛特阿姨也算是一种传承,一种信念的传承,她们告诉我们脱离现实的东西终会消逝,也告诉我们要把握当下和身边的人,学会接受并与身上发生的事和解。
百度词条上说,蓝色寓意遥不可及的梦想、神秘和梦幻,因为蓝色是一种深邃、神秘且充满梦幻的色彩,并且蓝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乌托邦式遥不可及的梦想。
《玛丽与魔女之花》在片中使用了大量蓝色元素:蓝色的花和果、蓝色的光、系着蓝色布巾的扫帚、女主蓝色的鞋子和房间内饰、男主的蓝色夹克、弗拉纳甘(扫帚棚管理员)蓝色的领巾和挎包、转换实验时男主化蝶的蓝色形象等等。
这些蓝色的运用很好地让人将它们与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在现实世界里,蓝色代表着内心的渴望,而在魔法世界里,蓝色又代表着触不可及的梦想,又因为它的遥不可及,影片的最后,女主把最后一枚花朵抛向天空时,花朵散下了点点星尘消逝在辽阔的蓝天里,好像在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
此外,影片中校园里的魔法师们带着色彩沉闷的面具,但在面对散发着蓝色光晕的魔法时,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狂热与躁动,死气沉沉又麻木的脸和炫彩迷幻的蓝色光辉,这一强烈对比愈发暴露出人性本欲的贪婪。
其中,蓝色的“夜间飞行”花不像我们日常所见的花一样,被画成了果实的样子,圆润的外表憨态可掬,富有童真童趣,我想,作者可能也是在借此抒发自己对动画事业的追求,希望自己以后的作品都能不忘老师所教导的“做小孩子也能看得懂的动画”,保持初心,并在以后的创作生涯里硕果累累。
而“夜间飞行”生长情况的不一般,即它在生长前会吸收周围生灵的魔力(参考影片中两次发现“夜间飞行”花时,花的周围都是枯萎的草叶,和夏洛特阿姨偷走花后失去颜色的头发与失去魔力的扫帚,以及后面被吸走魔力的校长夫人得出),生长时又会滋养壮大、加速周边生灵的生长来看,作者可能在暗喻人们不要试图去操控力量强大的未知事物,否则会像贪心不足的校长夫人和教授一样适得其反、被力量反噬。
随着“夜间飞行”贯穿影片始终的还有“变身”这一魔法。
玛丽在误入恩多大学时弗拉纳甘让她读的守则就有“非法进入者变身”这一条,此后玛丽在校长夫人的带领下参观校园时得知变身魔法是最难的魔法,又在校长居所无意间看到了变身魔法的相关事物、在夏洛特阿姨旧居看到的有关变身魔法的笔记等,无一不在将各个情节串联到一块,引出最后的变身实验。
可是变身是什么呢?
是形态的变身还是精神上的变身呢?
又或者是校长夫人和教授所期待的那样,给世界一个“变身”?
对于那些被抓去做实验的动物来说,变身就是对它们形体的改变;对于校长夫人和教授这类人来说,他们从德高望重、和蔼慈悲变身成了追名逐利的人,渐渐被名叫欲望的魔法给吞噬殆尽,可叹,可悲。
整部影片的色彩与构图诚然都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节奏速度还有情节的推敲处理得不是很好。
电影前部分用了大量时间讲述了玛丽在现实世界的平淡生活,画面美则美矣但情节深扒下去没什么内容,直到影片开始半小时,玛丽骑着拥有魔力的扫帚误打误撞进入恩多大学之后,情节才变得丰富有趣起来。
还有影片中玛丽与彼得的故事线处理得有些奇怪,像是友情又不像是友情,处于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阶段,这个影片中讲得并不是很清楚。
此外,弗拉纳甘在送扫帚给被困高塔上的玛丽与彼得时,校长夫人说弗拉纳甘还是和以前一样,说明弗拉纳甘以前也曾如此“多管闲事”过,那他是否之前也是与校长夫人和教授对抗的学生呢?
是否之前也曾帮助过“叛逃”的夏洛特阿姨呢?
影片中没有详细说明,至于前尘是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总的来说,《玛丽与魔女之花》还是一部观赏性不错的动画电影,值得一看。
看到那么低的评分说实话还是吓了一跳,没那么差吧?!
我看完以后,还是会给8分这样。
虽然故事的梗不太新,剧情音乐甚至画面都没有太让人惊喜的地方,可是也说不出哪里不好,也算得上很用心了。
如果非有哪里不好的话,就是导演不太会抓观众的情绪,无法让观众的情绪跟着剧情上下起伏,所以哪怕制作非常用心,很多人还是会觉得“无聊”。
而且这部作品也被贴上了“吉卜力”的标签,一旦贴上这样的标签,就很难避免用来和宫崎骏大神相对比,结果当然扑街了。
但是抛开这些,客观一点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还是挺不错挺良心的了。
动画中很多新奇的动漫设计,包括建筑,人物出场方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很新奇的,偶尔也会有“(⊙o⊙)哇”这样的感叹!
当然处处都有吉卜力童话动漫的影子,这也在所难免嘛~毕竟耳读目染之后,就会往这方面去发展。
最后再说一句,这……6点多分,真的也太低了吧!
米林的前两部片子,先不论剧情,至少在人物情感的打磨上看得出是下功夫了。
但是这部纯粹忙着讲故事去了(问题是这故事本身也很一般),MP,MC之间的人物情感联系几乎是0处理。
更可怕的是,人物弧光塑造的也很差,玛丽前后给我感觉没有啥变化,你把她弄成杏奈那种有心理问题的我也认了。
这纯粹就是开始是个傻女孩,结束了还是个傻女孩。
以至于这个人物缺乏魅力,没有前两部那样有韵味。
写完发现短评放不下...qwq但还是想发。
我猜的剧本是:开头是成年后的玛丽,带着种子逃跑,结果不敌校长追捕,坠落。
回到开头小玛丽按照原剧本进行,不顾猫猫反对摘了花,来到了恩多大学,在校长的授意下入学,开始学习魔法,期间瞒着夏洛特阿姨,但随着时间跟进被邻居皮特发现端倪,对方因此得知玛丽是魔女但并未告发,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皮特有时会与玛丽去森林郊游休息,两人谈论着彼此生活的种种,而皮特的梦想此时是成为一名飞行员。
随着在课程跟进玛丽又一次发现了夜间飞行,但很疑惑校长竟然不认识这种花,因为花朵的魔力校长与教授开始研究变身魔法,只有玛丽逐渐发现这个力量即使是魔女也无法驾驭的,于是决定偷走种子,可此时校长已经走火入魔,不顾玛丽反对,坚持继续。
由此衔接到开头,再逃跑的路途中如流星般坠落,恰好被晚归的皮特发现,赶到森林接到昏迷的玛丽,在玛丽醒后坐着皮特的飞机来到她自己的小屋。
为了防止实验进行玛丽用仅存的魔力创造了最后的时空闭环,希望自己能够改写未来。
而天空之上的学校已冒出阵阵浓烟,皮特担心玛丽的选择,此时的玛丽已从红发转为黑发(表示魔力正在流失),再嘱咐过皮特后又进入沉睡。
故事回到开头,在接连的时空闭环里玛丽连连失败,她的记忆也逐渐加深,直到最后到她发现夜间飞行时,玛丽没有再把花交给老师,只是摘下(故事开头花朵摘下即枯萎)。
只是在饭后闲谈中跟老师说如果花有魔力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老师附和着(...?
故事落幕。
以上仅仅个人猜想,看完后有点失望,因为故事展开的蛮宏大的,想象空间很充足,结果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有点难过。
从看到玛丽准备返回就男主彼得的时候我还以为高光时刻要来临了,被女魔抢走她的小包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气着了,结果到了就彼得的现场,她啥技能也没有还直接冲过去让他们停止...?
最后救出彼得的也不是女主自己本身的力量...这是个什么烂剧情...看了这么多动漫这个是真把我气着了,而且没见主角这么废物的...
自从宫崎骏退居二线之后,Ghibli工作室的精英团队渐渐散去,出走、自谋生路者不计其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自立门户的Studio Ponoc。
这个新成立的工作室能否接棒Ghibli,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日本动漫《メアリと魔女の花》(玛丽与魔女之花)作品类型:魔幻主役声优:玛丽(杉咲花配音)故事概述:讲述普通少女玛丽遇见魔女之花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玛丽在森林中发现了“魔法之花”,借助花的魔力,玛丽坐上了扫帚,来到了位于空中的魔法学院。
不成想,魔法学院的校长与博士为了得到魔法之花(做实验),不择手段,劫持彼得,要挟玛丽交出“魔法之花”,没有退路,玛丽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救出男孩彼得,再次借用花的力量,只身前往魔法学院,最终的决战一触即发。
)上映时间:2017年7月8日在日本上映
这是一部Ghibli风味相当浓郁的动漫作品,人设、色调、画面、背景、配乐,都有明显的“高仿”痕迹,唯独一点,内涵思想方面(核心)与之相差甚远。
看来Ponoc工作室想要延续Ghibli神话,尚需时日。
I,Ghibli式的画风色调、构图、用光,这些就不用多说了,完全是吉卜力的风味,丝毫不差。
至关重要的人设,亦是如此,吉卜力的影子若隐若现。
玛丽+魔法扫帚+两只猫,再现《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魔法扫帚+黑猫吉吉的经典组合
玛丽的婶婶夏洛特,貌似《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的牧贞子
魔法学院“恩多大学”的女校长曼布楚克夫人,神似《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荒野女巫
魔法学院里扫帚小屋的看守弗拉纳根,不就是《百变狸猫》中的狸猫君
魔法学院“恩多大学”的魔法科学者D博士,这人就是《天空之城》中的波姆爷爷,剃个光头就想糊弄过去?!
男主角彼得,与这个角色类似的人物形象在吉卜力过往的作品中屡次出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相关动漫中耐心找一找
II,Ghibli式的故事魔女情结、友情力量、正义必胜。
吉卜力动漫的惯用套路,在这部作品里尽显无遗。
a,行动冒冒失失、内心无比真诚的主角b,尘封自己光辉岁月的老者c,友情的力量,正义必胜的铁律d,各式各样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满满的套路...
III,Ghibli式的配乐影片的配乐秉承了Ghibli素来的高水准,虽说这种日趋套路化、雷同化的音乐模式让在下完全提不起劲,但平心而论,单从音乐的质量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
尤其是倍受好评的ED,暖暖的歌声、悠悠的旋律、配上搭调默契的画面,美妙至极。
写在最后。
在“后吉卜力时代”,越来越多的动漫制作人试图跳出固有模式,打造自己的作品,相信本作的监督米林宏昌也是这么想的,但很可惜,耳濡目染多年的他似乎至今仍未突破原有的禁锢。
监督★★★☆☆(米林宏昌执导,比起前两部,《记忆中的玛妮》与《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声优★★★☆☆(优秀演员≠优质声优)剧情★☆☆☆☆(剧情过于幼稚,童年幻想的气息太浓,内核太弱)视效★★★★★(画风很美,不愧为吉卜力工作室走出来的大将)音效★★★★☆(接近满分,但由于音乐风格过于“吉卜力"化,减一星)推荐度★★★☆☆(5星推荐给只看画面、不看内容的观众;1星推荐给看重内在、而看轻表象的漫迷)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有形无神的吉卜力风,主角也太不可爱了。
Ghibli画风好亲切,银幕首看强Mark!
魔法学园部分的色彩运用,简直是丑瞎,丢吉卜力的 face。
二星半,实在看不出导演有自己的东西。
算在日漫裡面,人物和劇情都設定的很失敗,而且很無聊很無聊,很多劇情都是解釋不同的,麻瓜大戰魔法院,沒看下去的電影。
把每一次看电影当做和前辈们交谈。
铭记我的气愤与悲哀。没有了宫崎骏的吉卜力完全刻板化与模式化了。模式的宫崎骏脸,细致的背景刻板的人物与情感动态打动不了人心的半截故事三流的剧本二流的动态一流的情怀。
多加一颗星是为了鼓励,期待以后有更好看的吉卜力作品。
两倍速不耐烦。女主不讨喜。不知道想讲什么。有小日向开心。
一个人的包场电影,最后音乐响着想去屏幕前面扭一扭~吉卜力的碎片到处都是,男鹿和雄的场景,男孩女孩的小脸庞,头发被风吹起来的样子,很多飞行的镜头像魔女宅急便,两个人握住手那里好像千寻和白龙啊
有乔巴的声优哦,挺好看的也,虽然没那么有深度。我就一个问题,魔女怎么老了头发变色了。
我还以为变身术最高境界是变性呢🙄皮特变皮特娘,从此和妙丽性福生活在一起🙄看到草泥马奔过我还是很高兴的
期待了半年就这货?就学了吉卜力的皮毛,画风和分镜简直不能再像,但是细节严重匮乏和欠雕琢,更不用说整个故事的核都没想明白。也就是大鱼海棠水平吧。
被反派夫人狠狠感动到了,身为一个女巫,她的梦想居然是让全天下的人都拥有魔法,这是怎样大公无私的梦想……怎么没人帮帮她呢
4.5 8月4日于大阪TOHO CINEMAS。标准的少女成长故事,魔幻设计相对完整,但不及《千与千寻》惊艳。片中的某些段落时常让人想起《魔女宅急便》《猫的报恩》《幽灵公主》,可视作米林宏昌对之前吉卜力风格的重现与栽培的报答。
4.5星,假日的奇妙冒险与少女成长,其实吉卜力味很足,成人童话能拍到这个程度,我不知道还能有啥不满意的。
像一部优等生的作文,中规中矩。
基本上作画、人设和世界观都还是吉卜力,片尾也有致谢宫崎骏、高畑勋、铃木敏夫这几位吉卜力的核心人物。不足之处是米林昌宏还是嫩了点,故事前半段直到玛丽闯入魔法学校,都太常规以致无趣,后半段倒是远比想象中精彩,少女的善良与勇敢拯救世界这样的主题,也很吉卜力。
久违的魔法少女的故事,看到了很多吉卜力以前作品比如说《魔女宅急便》《哈尔》的影子,进入魔法学校,魔法扫帚。继承的魔女血统,用化学试剂研究变异物种,魔法少女拯救一切,动物们倾巢而出,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平分:7.5/10。
2016年:《小魔女學園》真好看!2017年:《小魔女學園》真無聊。2018年覽完此片:我錯了,《小魔女學園》真的非常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