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男孩唯一能接受的肢体接触就是允许父母用手指轻轻触碰自己的指尖;亲人面对他情绪失控时手足无措;他对于身边常识性的危险却毫不自知…看到这些森森的觉得自闭症真是太没有人情味的疾病!
他可以跟小动物亲密玩耍,可以感知美妙星空传递的哲学语言…却独独割断他们对人性的善恶洞察和呼应。
还好编剧赋予了男孩与众不同的奇妙能力。
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强大如计算机般的心算能力,还在彩蛋里让他用六分钟充分展现了非凡的数学才能(谁说腐国数学水平差),总算是没有那么绝望。
不得不说方寸舞台居然都可以表现疾驰的地铁险些碾压跳下站台的男孩,演技和灯光音效完美结合,俯瞰的视角让古老戏剧的表达方式也时尚起来,叹为观止!
走出剧场,抬头看云朵镶嵌金边,一点一点地藏到不远处的西山背后,此刻心满意足。
天桥艺术中心晚场。
导演非常优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出电影电视等媒介塑造不出的梦幻感。
舞美灯光也非常优秀,炫酷的舞台背景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谈论宇宙时瞬间的灯光切换也让人如临星空之中。
雨夜的音效也很棒。
可能是身边有自闭症亲友的原因,对于影片中父母对于自闭症儿子的作法未免感觉有些……不符合常理,剧情情节的推动也觉得有些仓促,父母的前后行为难免有些矛盾?
看的出来导演想用这个儿童剧的故事探讨更深刻的东西,但是有局限于原著本身的故事和剧情推进,难以深入。
因而处在这种可以深入又不能深入的角度,观众能够体会到的也算是见仁见智了。
2021/01/02,于Troubadour Wembley Park Theatre。
Omicron无法阻挡伦敦人对剧院的热情,元旦的第二天人满为患。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少进剧院,也心知肚明那些炫目的舞美和过于清晰的台词会怎样让我如坐针毡。
我妥协于剧场的魅力,降噪耳机和墨镜忠实的陪伴总能帮我挺过一劫又一劫,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饱受赞誉的声光电效果已经远超针毡的范畴:用于勾勒立方体舞台的灯时不时晃进我的眼睛,流动的红色灯带显然不是一场盛宴(我从指缝中瞥见了一点,它们像我因为瞬间过敏而发起的疹子),而火车站一段在大屏幕上爆闪的台词和噪音… …好吧,我能理解舞美试图让NT观众们也能理解sensory difficulities,但这是一个差劲的比喻,就像管海参叫海黄瓜那样差劲。
哇哦,我刚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个比喻有多差劲。
也有不错的呈现,比如“把你的小说改编成话剧”这个隐约的嵌套叙述。
街访一段用灯光勾出邻居们模块化的居家空间很有意思,对母亲的回忆和信件内容叙述隐约有点蒙太奇之感,要不是因为剧场规模和道具数量的限制,应该可以转场得更加流畅。
不知道原作是否就有意如此,但这版的男主演员有点过于激动了。
并不是说他的burnout,而是朗读台词时的声音太大,感觉有点游离和躁狂。
在观影过程中,我总计被音响效果震得五脏六腑都在共鸣共计五次,被整体的灯光影响到无法计数次,被太亮的点光源晃到打冷颤犯恶心四次,被不仅亮还突然闪起来的点光源吓到尖叫一次,并在叫完之后全身僵硬两分钟,为此我对左邻右舍的观众们感到很抱歉。
整部剧都在试图给正常人表现谱系儿童的生活有多么障碍重重,在过度的渲染之下,他们成功地让前去观影的谱系障碍患者度过了确有审美享受但也非常痛苦难熬的两个半小时。
我看的影像不够清晰。
但还是来谈一谈。
首先大家都比较愿意夸本剧的舞美,我也不免俗谈一谈:三面LED屏幕、升降装置的座椅以及具有灯光设置的地砖,都证明这本剧在舞美上是愿意花钱的(导演也是那部耗巨资的《战马》的创作者)其次说一下它的肢体表现,剧中有一段类似奥德赛一般的长达二十分钟的旅程是依靠演员群体的共同创作完成的,表现了人流涌动的车站、秩序井然的车厢以及人流攒动的伦敦街头等场景。
最后谈一下它的剧本。
从始至终台词或舞台提示中没有告诉我们主人公是一个阿斯伯格患者,于是我们便在一种不经意之间进入到了一个阿斯伯格症少年的视角之中。
这种敏感与脆弱,类似于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般令人动情。
作品有一定的侦探色彩,但这并不是一部侦探作品,而是一部有了侦探色彩的社会性质作品。
我们固然可以从最后的发问之中引起沉思:我们做的足够多么?
念叨了这么久终于看了一次NT live四面LED屏幕打造的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都很接近电影体验了。
印象深刻的有Christopher在父亲房间里找书以及独自一人去伦敦的情节,有密集的红色灯光和紧促的鼓点、烟雾配合屏幕动画刻画伦敦地铁站场景。
当然还有男主反复背诵的地址和数字表 真的服气英国人的语速第二节一度被父亲感动到想流泪,最后被Christopher重复三遍的台词打动“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能做到任何事情”听见这句话 让每位观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思考 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与未知的 关于我们敢做的与逃避的。
真的通过这部舞台剧 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 感谢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Everyone can find himself/herself in one person(详细带剧照repo见微博:https://m.weibo.cn/2236921742/4272183163632682)这部戏剧实在太出色了,从不同角度夸过它的文章千千万万。
对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说,总感觉自己看不透,通过别人的剧评才能多理解一些,但还是不大会在思考上下功夫。
但看完深夜小狗后会心一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是成功的,它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个原著的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故事的主人公男孩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全书对此只字未提,因为男孩所有看似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身上提取的,只不过全都加和在一个人身上扩大了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真正想展现的是每个人性格中生来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影响。
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应对、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可能让这类群体看上去格格不入,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迫切的想让他人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
他们都在畏惧着什么,直觉的感受让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相与诉说,深陷,深陷,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部戏剧精彩在,它真正让观众进入了这类人的内心世界,同男主人公一起体会艰难的时刻,那种无助,那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却没办法独自一人救赎的封闭世界。
故事很简单,男孩为找到杀死邻家小狗的凶手走遍附近门户,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不仅如此,父亲也欺骗自己母亲因心脏病去世,让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隔阂。
受到精神重创的他决定远离父亲,跑到伦敦寻找母亲,希望能得到接纳和理解。
从未自己出门的他处处碰壁,艰难和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
最后一切通过坦白与换位思考得到了和解。
男孩得到了威灵顿被杀的真相,一个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回家并原谅了父亲,也没有耽误A-level数学考试并得到了A+,似乎故事中一切他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得到了满足,引来开放式的结尾:"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一个方面的进步足以说明太多太多,引新现场公众号文章的几句话:“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吗?
——我觉得是。
鸡汤要是都这么讲,没人能拒绝。
”剧情几经波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希望。
它如此让人感同身受并不是因为致郁,而是对勇气的思考与解析。
深夜小狗中积极的角度给人良好的观剧体验,就像是零距离接触男孩,学会理解和关怀。
自然而然也就觉得,Christopher这样的人群离我们真的不远,或许,他就是我们自己。
从角色上来看,男孩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映照他性格的一面镜。
从他与邻家好心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敢与人交流,内心时常充满疑虑的一面,但也看到奶奶的善意和关怀让他逐步敞开心扉。
尽管他还是不懂社交,但至少也说明这是他意识上主动尝试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一人去伦敦路上的探索经历做了铺垫。
他可以为了一只小狗走家访户,像自己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调查真相。
喜欢小动物是Christopher身上和同龄人一样的闪光点,他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
我想这一半源于父亲的耐心和懂得关怀,一半源于母亲的浪漫和向往美好。
双方遇事不同的态度也许导致了家庭矛盾,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或一时愤怒杀了邻家小狗(父),或无法忍受和情人远走他城(母),在我们看来无一不对本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但有一点让我们觉得这终归也只是普通家庭——他们都很爱很爱Christopher,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
结尾事情的解决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种cliché让人们觉得,自闭的人们内心也是封闭的,其实不然。
他们只是对外产生抗拒,而在自己的脑中却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creative,充满幻想,一遍遍的扩大自己的感官世界。
Christopher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宇航员,他喜欢outer space,并为浩渺的星空着迷;他喜欢数学,仿佛所有数字都是他的伙伴,数出那些质数会让他头脑冷静......在他看来,他认为有趣的,就会更加投入,他充满热情的,就更想与另一个懂他的自己(雪凡老师)诉说。
你们看,他其实和那些心怀梦想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从舞台/情景设计上来看,导演选择了简约的舞台风,所有需要的道具都由演员实体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看到男孩回家,从开门到脱衣服到躺在床上再到进入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为该剧的艺术表现力折服。
这样不仅节约了道具成本,还能展现男孩独特的视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原来他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特别喜欢男孩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时,众演员将他举起,周围LED灯色彩变幻的场景,像是他在太空中遨游畅想。
这将抽象的脑回路具体化,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用意。
男孩还有一点是非常喜欢数学,舞台平面数学坐标纸的运用,不断蹦出的数字展现他跃动的思维,多次俯视拍摄让人看清全景,思绪随灯光一同飞舞,我更感同身受了。
最后说一下这场戏剧的彩蛋。
考试时Christopher曾一时无法冷静下来答题,老师雪凡便让他像平常一样数质数,当他能做到冷静的读出数学题目时,老师让他不要当场说出答案:你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们的观众不一定这么认为,没人愿意在一场戏剧里看你现场解数学题吧?
不如咱们放到最后戏剧结束,如果观众感兴趣愿意留下来再讲给他们看,好吗?
(冒号后为大体意思)这段真的有趣又轻松,男孩的压抑一转明朗,观众也被逗到大笑,最后我们真的目睹了Christopher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题的全过程,这样可爱的数学小天才谁不喜欢呢?
很幸运自己在最后决定去看了深夜小狗的剧院现场放映,我思考很多,也懂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我对艺术的执着又加深了一分。
文/卉子❗️未经允许禁二改二传❗️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也!
太!
好!
看!
了!
吧!
我愿称之为小剧场舞台美学天花板!
方寸之间见真章,那么小的舞台,沉浸式观影感却几乎做到了极致!
各种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与舞台的精巧设计相互配合,再加上极其优秀的剧本和演员,把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展现得生动形象又淋漓尽致!
好剧就是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达人心,剧里对自闭症症状的描写极其细腻:各种重度社恐+重度洁癖+重度抵制肢体接触…大都市喧嚣吵闹混乱刺耳,不受控制又难以理解的外部世界虽然糟糕,但Christopher眼里有星星、有浩瀚有趣的宇宙世界,还有沉静美好的数学天地,我们仿佛能跟着他一起专注、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虽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极大风险才能完成那些其他人很轻易做到的日常琐碎, 但Christopher不放弃,尤其是后半部找妈妈那一段,伴随着爸妈和老师此起彼伏的声音,我们仿佛也陪着孤身一人的他去经历了他所有的挣扎、无助、恐惧、崩溃…最后的最后,我们也像他一样,被深爱他的人之爱所拯救,并大大感动着!
爱与成长永远是生命的主题❤——“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Sure!”21.10.30@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
首发于 2021-03-02 22:27:58 ,因故换号重发。
2021.2.27,天桥小剧场,《深夜小狗离奇事件》NTLive版。
还是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吧,本来以为这是个悬疑内容的剧,而且我习惯在看剧前保持完全空白的状态,所以现场播放放映前的短片时才知道这是一个描述自闭症孩子内心世界的故事。
舞台的表现力是非凡的,不愧是得了托尼奖的剧,每个细节都非常有设计感。
而且NT版本是四周环绕观众席的小剧场,导演充分利用了灯光和投影,在舞台上变换了无数个场景。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在舞台上表演坐电梯,投影将扶梯的纵截面打到舞台上,演员躺在舞台上做出从没有坐过扶梯的男主惊慌无措的动作。
剧的下半场有很多这种利用整个舞台做投影背景的设计,所以如果真得在现场看,如果位置不好,说不定不如看录制放映的效果好。
此外还有一些肢体动作,或者说某种类似舞蹈的设计,也非常巧妙。
比如男主放学回家后做的一系列事情,因为现场基本都是无实物表演,所以开门、擦鞋底、放钥匙、脱衣服、躺到床上这一系列动作,都是男主和其他演员通过动作配合完成的。
还有在火车站,为了表现男主在人群中的焦躁,让他与台上的所有演员不断发生接触、碰撞、避让,又用舞蹈一般的动作进行了设计,非常好看。
以及演员的表演,实在太棒太棒了,男主非常直观地呈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很多小细节。
开场的小短片里男主说排演这个剧之前,他去了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学校观察,确实可以看出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
这个剧录制出来的话,会更考验表演的细节,放大了很多可能live中不会注意到的地方。
放映的最大问题是音响声音太大了……背景音就不说了,演员说台词的声音也比平常要大很多。
而且这个剧里有不少争吵的情节,还有表现男主内心焦躁和接收的信息过于杂乱的刺耳噪音,那个真得太吵了,我实在忍不住捂了耳朵。
而这个剧的内容,看完除了让我更切身体会了自闭症人群的状态之外,更让我觉得很悲伤。
其实结局是温馨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得到了解决:男主赶上了考试,数学拿到了A,妈妈回到了家里陪着他,爸爸送了只小狗陪伴他,他也原谅了爸爸。
但是,但是,当他最后反复问老师:“我可以做到对吗?
”(大概意思,不确定原句是什么了),而回答他的只有老师的沉默和戛然而止的谢幕的时候,我感到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不能“。
剧里其实还是把自闭症孩子的状态美化了一些,并不是所有自闭症都一定是某方面的天才,有的人甚至生活无法自理。
而即便他就是个天才,如果想成为科学家,进入普遍的社会体系去工作,去做研究,也是有困难的。
进入社会,哪怕他只是专心研究,都很难避免和人打交道。
他也一直需要有人照料生活,还需要有人替他与外界沟通,传达信息。
现在他的父母是最懂他的,那等到父母病了老了去世了呢?
这场戏的冲突,某种程度上就是男主一家家庭内部的矛盾,而这一切的伏笔和导线,无疑都是男主的病情埋下的。
妈妈暂时回来了,但也没有跟再婚的丈夫离婚;爸爸虽然这次得到了他的原谅,但在生活重压下,人毕竟不是机器;而小狗的寿命也比人类要短很多。
剧已落幕,故事却都没有结束,后来呢?
痛苦是长久的,快乐只是“此刻”。
父母爱他如生命,真得是付出全部身心和生活的牺牲牵挂他,幸好他还能回应一部分父母的爱,不然对他的父母实在太过于残忍了。
但由此再想到现实中自闭症孩子的父母,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痛苦。
剧里男主出场已经15岁(还是17岁),他的症状感觉相对比较轻,而且应该是经过父母在幼儿期长年的训练引导,已经懂得一些情感上的回应。
如果是从小开始一点点和自闭症孩子磨,真得是太难了。
工作以后对成年人世界的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想到了马姑娘,以后需要买水果还是多多支持她一下吧,毕竟她家水果也是很好吃的!
舞台效果和表现形式特别精妙,比如Christopher的日常里家具的人化,地铁那段人来人往、乘坐电梯,回忆里沙滩边的母亲,读信等等。
这样有趣的展现形式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像抖包袱一样,以很好的节奏抓住观众注意力。
演员表现力和肢体控制能力特别强,台词令人信服也有感染力。
虽然导演试图用灯光和快速转场塑造Christopher眼中支离破碎的情景,把握的其实很不错,不会让人困惑。
那段从模型火车到下半场真是火车轰鸣而来的转场我觉得超赞。
但相比之下情节显得有点无聊,对人物的刻画也了无新意,不给别人碰数学好喜欢讲题真的不是Sheldon吗哈哈哈。
最后Christopher说他要考Alevel物理,上大学做科学家,觉得自己独自去到伦敦找到妈妈就已经很勇敢。
他问老师,I can do anything,can I的时候我心痛到极点了,老师没有回答他。
是不知道答案还是不忍心告诉他?
他真的无所不能了吗?
生活的shit无穷无尽没有尽头,如爸妈般的凡人尚且吃力,深一脚浅一脚地挣扎。
纵使一直试图保护他还是把感情和生活弄得一团糟,给他带来不可磨灭的打击。
谁也没有做错什么,是生活的琐碎困难折磨着爱和初心。
看着他尖叫,推开别人,一遍遍解释自己的准则和自己相信的事实真的很心碎。
爸妈分别给他换衣服的两个片段是我流泪的地方。
正常(平凡)如我们,每一天的烦恼都像拥挤的伦敦地铁,trains coming,trains stop,doors open,silence,trains going…被裹挟着喘不过来气。
能把穿越拥挤人海当成人生最勇敢的事,Christopher这样易碎又无暇的水晶男孩究竟是不幸还是幸运。
ps.英音话剧腔听得太舒服了,又清楚又顿挫,没有奇怪的连读和俚语,对自己的英语又有了一点信心。
错过了原班人马在北京的巡演竟然回头就搜到了洛杉矶唯一一场NTLive,也算是很幸运。
2018.6.12 LA AMC Century City 15 NTLive
你看,我查出了杀害威灵顿的凶手。
又独自坐车到伦敦,找到了妈妈。
还有,我的高等数学考试拿到了A。
雪凡,你说是不是只要我想,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是不是?
克里斯托弗高喊着,畅想着自己的未来:我要进一所好大学,成为科学家,再买一栋带花园的房子,和桑迪(拉布拉多犬)生活在一起。
患有自闭症的克里斯托弗有他自己的世界,他喜欢呆在狭小的空间中,做自己喜欢的事。
交流对他而言,只会带来不安与困扰。
他惧怕与人接触,拒绝着父母的拥抱。
不同于常人的感知方式,克里斯托弗是用数字去认识世界的。
所以他的思维是直线型的,非常直白单纯,而且做事总是一根筋。
有两件事情,他始终无法理解。
那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说话就能表达很多意思,还有,为什么人们的话里会有那么多的隐喻?
拉布拉多犬威灵顿在深夜被铁叉杀死了,恰巧经过现场的克里斯托弗自然受到怀疑。
他决定查出真凶,还自己一个清白。
要知道,克里斯托弗是个自闭症患者啊!
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与他人接触,但克里斯托弗认定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他竟然意外发现,被父亲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居然还活着,就生活在伦敦。
而且,杀死威灵顿的凶手居然就是自己的父亲。
“既然爸爸杀死了威灵顿,那他也极有可能会杀死我。
”克里斯托弗怕极了,他决定踏上旅途,去寻找母亲,与她共同生活。
这一路的艰险可想而知。
他从没独自出过远门,面对车站那样嘈杂的环境,克里斯托弗不知所措,一开一闭的车门更令他惊恐。
但不管怎么说,克里斯托弗做到了,他找到了母亲在伦敦的居所。
为了体现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舞台就是一块小小的矩形,上面画着四四方方的格子,代表着克里斯托弗们闭锁的内心,在他们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一切都那样井井有条,不允许丝毫的变换与杂乱。
三小时长的戏剧,几乎没有道具,因为多余。
只是用七八个方形的白色纸盒充当火车中的座椅。
再有就是克里斯托弗一有空就摆弄的火车模具,他专心地玩着,拒绝着外界和别人的打扰。
场景变换几乎全用灯光完成。
特别是火车站的那场戏,声音与灯光相互配合,居然营造出非常逼真的效果。
克里斯托弗发现自己的宠物鼠跑道了铁轨上,他立马跳下去寻找,差点被呼啸而过的列车碾碎,真是惊心动魄。
不得不说,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他们完全是面对着空无一物的舞台表演,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着眼前本该有的物体。
所以,称这部戏为“哑剧”,并不为过。
最后一幕,创意非凡。
演员们已经谢幕了。
克里斯托弗又走上台,兑现着他要给观众展示数学题做法的承诺。
完全是声光在讲述。
借此机会,克里斯托弗表达着对幕后工作人员的谢意,也为台下的观众带来某种独特的感知体验。
那个大大的笑脸,祝福着克里斯托弗的未来,他真的可以事事顺利,不再遭受挫折吗?
老师雪凡并没有给出答案。
也不需要吧!
至少,此刻,克里斯托弗解决了深夜小狗的离奇事件,找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在理解世界人情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想到了电影《自闭历程》,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样,都是聚焦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
他们只是与我们有一点点不同,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实,换一个角度,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他们比所谓的常人更为直接,也更为真诚,他们永远都不会撒谎。
正如克里斯托弗,他们关心着宇宙星辰,有着更为开阔深邃的内心。
交流真的是一种必须的存在吗?
多数天才在一开始不都是不被世人理解,饱受孤寂吗?
他们或许已经早早认识到了交流的虚妄,专注于自我世界的耕耘。
只是,凡人们受不住那些冷漠的拒绝,抛弃了他们,忘却了他们的提醒。
虚与委屈,柔情蜜意,消耗着太多不必要的情感,任心田荒芜,沉沦俗世,碌碌无为。
理解他们的拒绝,宽容地,拥抱每一个生命!
小狗在深夜死去,如果不去追问,下一个离奇的漩涡里,或许,就会是你!
这事儿,谁说的准呢!
所以,必须感谢克里斯托弗的一根筋,拨开迷雾,让我们体知到人性之微妙,亦看见了自己。
3.5,男主表演方式是学Sheldon的,有些空间处理比较新颖。彩蛋挺可爱的,演示数学做题过程。但并不喜欢“自闭症患者就是某方面天才”的设定,剧情也没什么深意
光影和话剧的结合。演员在舞台上叠罗汉,表示进入另一时空。地面十LED大屏。 8/10-2016
舞台效果不错,能感觉到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效果,就是不是我的菜
挺棒的 舞台 表演 节奏。去年圣诞节买的票等了也有半年
不得不说舞台还是很炫的,把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的感官体验做到了极致,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故事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差的,难以做到感同身受。而我旁边的一位妹子一直在哭…惹…
没有很喜欢这个主题…thats all
狗狗总是那么让人欲罢不能
可能还没有到能欣赏很多真人剧的阶段。亦或是人间的嘈杂已对我失去吸引力。
和《天使在美国》是同一个导演。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上半场是内心戏,下半场是旅行。剧本和主演都在闪闪发光。在下半场的2个地方,我竟然被戳中哭了。我没有想到一部剧会用舞美和道具展现出一个人的心理世界,极简却可感。像沉浸剧。最后的Ending很温情。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每个人必看的一部剧。
舞台设计和场面调度太精彩,细节不必说,宏观上把全部场景圈定在一个不变的封闭长方形内来表现自闭主题就已很有说服力。第一段无可挑剔;第二段转场显得太急失了节奏,略微歇斯底里;结尾解题让人会心一笑。狗起狗终,很圆满。对Luke Treadaway大改观,演活自闭症。
后半场其实主角没有什么新的discoveries了,有些走神
对情节感触不大,舞台设计倒是回想起四年前在纽大参加的项目,小舞台上科技与艺术表演的交互,当时的自己感受不深,现在看下来确实是一门值得探索的学问。
看了个超高糊版演员是谁都看不出来,虽然表演效果不太受影响只是可惜了看不清舞美。上半场蛮有趣的,下半场内容有些重复,希望以后有机会看到现场或高清版的吧。
还可以
舞台呈现是优秀的,但没有打动我的地方。
一部让你更直观地理解阿斯伯格的人生的好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最后克里斯托弗问雪凡:“我说的都能成为现实的对吗?”雪凡笑而不答。这个结局令人悲伤却又那么真实。
还可以吧
能在伦敦看此剧真是三生有幸
倫敦2013,上海2018
挺好的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