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约100分钟那里,死者妻子第一次放声大哭,挣扎着问“为什么,为什么”。
那时候我想到一句话“All sufferings are the same. Suffering is.. suffering.”(所有的受难都是一样的。
受难就是。。。
受难。
)听到这话是星期二,参加教堂的某秋季讨论班,主题是shared suffering(分享受难——并不是关于耶稣基督十字架,就是很人性化的受难)。
当时我听了,想,还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在想,有一些受难看的见,譬如贫穷,譬如疾病,譬如灾难。
可是有些看不见,譬如你看一个人好好的,财政也好好的,前途也好好的,感情也好好的,也没有火烧水淹,没有生离死别,连长得都是好好的,但是他其实不好。
那是他比较可怜,有这样表面上看不到的不好。
还是他比较活该,有这么多还要作。
或者是生活比较公平,正因为有了这些好所以应该要遭遇些不好呢在那一刻,看到那挣扎,那质问,我突然明白了。
都是一样的死者的妻子,死者最好的朋友(也是和毒瘾做斗争的落魄男),10岁的小女孩,6岁的小男孩,即使是死者妻子的弟弟,都在受难,原因和内容各不相同。
可是无关紧要,因为一切受难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的观影感受之前听过多次,而且很喜欢的一段话,关于“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这里也有用到。
按照关键字serenity prayer(安宁祷告词)搜了一下,全文如下(第二段过于宗教的部分不必太在意)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上帝,赐我以安宁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来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赐我以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以及智慧,来区分两者。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生活,以天计算;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享受,以刻计算;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接受通往宁静路上的艰辛;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承担,如祂承担这个罪恶的世界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就是现状,而非我宁可想要的样子;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相信祂会让一切正直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如果我臣服于祂的意愿;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于是我可以在此生里感到相当的快乐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并在和祂一起的时候无上的幸福Forever in the next. 直到永远。
Amen. 阿门。
--Reinhold Niebuhr
可以理解那种寂寞和无助。
当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以后,就再也找不回以前一个人的单纯快乐了。
懵懂少年时,自己是完整的。
后来有了个伴,磕磕绊绊中相互吻合,越来越严丝合缝了。
一旦某天缺少了,生命从此变得残缺不全了。
怎么也回不到以前。
怎么也回不到。。。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便琢磨这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一个什么评论好,较差?还行?现在我给了它"力荐".我们所看的电影所经历的事情总是无法避免地在复制,复制着别人地剧本别人地故事,只是有的人复制的太拙劣而已,让无法看明真相的人也看出,这是一件fake.我想,我现在开始越来越喜欢这样平和的电影了,没有一点波澜,用某些人话就是平淡无味,无法想象某些同志能天天将酒当水饮,犹如我在我17岁的时候看廊桥遗梦,如此"舒缓"的情节让夏天趴在地板上的我一会啃一块饼干,一会喝一口水,最后若不是心疼租碟是要钱的,又冒充要锻炼自己成为文艺青年的情怀,碟子直接就飞到垃圾堆去了.与此同时,老板还让我看了各种各样的杂片,大多很刺激,比如冲天炮,关于冲天炮,我除了记得是mel gibson和一个黑人演警察打打杀杀之类,剧情已然全部忘记.所以我后来一直诧异为何看的我如此不耐烦的廊桥遗梦,还会被记得,记得meryl streep看到这个摄影师来时,已然中年却依然害羞面对这个老头,记得她喜欢把左手从后腰穿过去搭在右胳膊的关节上,记得最后她在车里,看着雨里的他,渐渐就这样离去,自己为自己的责任而继续活着.此片亦同吧,波澜不惊的生活着,因为一起枪杀案,大家又重新走在一起,一起为逝者而生.没有火爆的枪杀镜头,也没有激情的床上戏,有的就是两个孩子任性并同着幸福的快乐之音,这只是生活之中平淡的碎片.也许这就是我给他很高评价的原因吧,因为它不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是商业大片,不是艺术先锋,有的就是最简单的故事.一如平和着叙述.值得记忆的片子.我突然想到地震中这样一幅图片,一位救灾队员抱着一岁的孩子从废墟中走出.我们期望的就是能给他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平和的生活.
1.那些呈現在鏡頭前面。
平靜而富有張力的畫面。
那些動人面龐的美麗眼神。
流轉間隱含的情節。
北歐女導演啟用好萊塢明星。
意圖講個好故事。
每個人都說自己感受到suffer之後的平靜安寧。
我卻在最後一句臺詞重複三遍之後開始panic。
accept the good。
看完電影。
關上電腦。
睡黑甜覺。
猜我夢見誰。
2.別問已知答案的問題。
比如。
我想要取悅誰。
請叫我香噴噴的孫悟空。
沒錢的自由的文藝小孩。
如果像某人一樣還會被被稱為比較沒錢而已。
那麼就那樣好了。
除去那些不必要的不美好的附庸。
我應該會比某人現在更快樂。
感情的背叛。
說的是城裏的感情麼。
ta真的在城裏安然無恙麼。
我不知道戛然死亡和持續渴望之外可以讓之永生或不變的秘訣。
好消息是。
獨一無二。
無可替代。
壞消息是。
還是沒法投入戀愛中。
或者也許搞混了好消息和壞消息。
accept the good。
http://ashleyvivian.spaces.live.com/blog/cns!A2D218B02B27E74F!905.entry
这部电影是我喜欢的类型,节奏缓慢,充满了温情。
让人感到真实的生活的气息。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拥有四口之家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一个瘾君子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好朋友。
这个男人的死讲故事串联起来。
他死去了,但他仍然活在大家的心里。
人们不断地在生活中忆起他,忆起和他有关的事情。
妻子在看到曾经在火中遗失的物品清单之后爆发,她嘶声裂肺的哭泣令所有的观众为之动容;哈波尔每年的一周都逃学和爸爸一起去看黑白电影,爸爸去世的这一年的这一周她仍然去了;杰瑞因为朋友的死而毒瘾一再反复的发作。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杰瑞。
他虽然是个瘾君子,但他就像一个智者,他总是显得放荡不羁,总是挂着耳机听着爵士乐,叼着烟卷,一副怪怪的表情,但是说出的话总是那么深刻。
接受好的。
他和死者是那么多年的好朋友,他们无话不谈。
一个功成名就,一个穷困潦倒。
死者没有因为他的窘困而放弃他。
他可以为了他的生日而将妻子放置一边。
他可以和他潇洒地在超市购物。
他可以告诉他妻子都不知道的事情。
他可以为了他的尊严和妻子不愉快。
这就是朋友,这就是友情。
杰瑞在朋友死后的一系列表现,让演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流露,是一种深沉的,深到骨髓的痛苦,一生都不能摆脱。
但生活还要继续,女主人奥德丽努力从伤痛中恢复,杰瑞奋力从毒瘾中解脱。
他们和孩子们更要幸福的生活下去,虽然往事并不如烟,但就让它们藏在心底吧,这应该是最好解决方式。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的悲伤,回忆的拼凑,定了下整体一种忧伤的基调,不是歇斯底里的痛苦,是那一种淡淡的渗透到人的血液里的悲伤,不过分的强调,而且柔和,似乎都显示出女性导演的那种细腻。
过半差不多整个片子的基调开始明朗起来,清晰起来,似乎走入了寻常故事片的情调,但是个人觉的似乎轻快的有些过早了,如果在AUDERY放声大哭的那晚,然后开始转边或许能更契合主人翁的心情。
后半部分的关于毒品的显的时间过于拉长了,对于家庭中失去父亲的阴影带入的不足。
而且HARPER和DORY对于JERRY的亲密来的都过于的不自然,因为从AUDERY的反映来看,JERRY跟孩子的接触应该不会很多的,如果说失去父亲后,然后对父亲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的亲密感也显得过于亲近。
虽然影片没有变成一个按照寻常情节,比如JERRY戒毒然后和AUDERY成为一家的俗套情节发展,但是出人意外的走向似乎没有朝特别好的方向发展。
一个女人,本来有着最爱她的丈夫、一双可爱的儿女、一个和美的家庭,然而丈夫因为维护正义而突然辞世,原有的幸福瞬间坍塌,生活该何去何从?
一个男人,深陷毒品沼泽不能自拔,只有自幼一起长大的朋友对他不离不弃,不仅一直资助他而且一直相信他能够回复正常的生活,毫无征兆下朋友不幸遇难,未来方向在哪?
这样的一对男女,本来彼此不是一路人的,由于共同逝去的挚亲好友,走到了一起。
她,必须担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爱人不在了,家还得靠她来支撑,表面上她强装坚强,午夜梦回彻夜难眠的痛苦无人分担。
他,不想再继续颓废低糜,要振奋起来好好过活,只是已经沾染的毒瘾犯起来钻心似的难熬。
两个身心俱疲的人选择了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生命中最难挺最难捱的日子。
此间,怎能完全不迷失,当生命被可怕的孤独寂寞啃噬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的人站在你身边,你知道这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人,感情会不自觉地慢慢积淀。
但是,这是爱情吗?
没有人能说得清。
彼时,他们是互相依赖的,但谁也不能否认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造就了特殊的感情。
即便孩子们都乐见其成,他们却清楚地看到了彼此的内心和未来的隐忧,离开的人未曾真正离开,他深深地活在每个人的心坎,在生活的每一天里,空气中弥漫着他的味道,大脑中他的影像盘桓不止。
也许,那个善良的离开的人是不会有嫉妒之心的,他可能更希望最好的朋友给最爱的人最幸福的归宿,但是生者无法完全不顾已经不存在的却曾经存在的挚爱的感受,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所谓的新幸福,于是,成年人作出了理性的选择。
也许,未来的生活还不能一帆风顺,但经过最痛苦的失去,希望逐渐燃起,生活也从迷失中一步步走到尚且正常的轨道。
她会好好生活,给子女最深的爱,同时给好朋友帮助和关怀;他会持续不断地与毒瘾斗争,战胜自己,给好朋友安慰和希望。
这片才卖了几百万美金,真可惜看片的过程当中,偶很冲动地拿起相机、脚架,在家里到处拍相片电影里有很多close up,经常影着半张脸,黑背景,或影着眼睛,我喜欢!
电影的步伐节奏很适合,完美。
情节也很理智,轰动的开头,平淡的结尾。
Halle Berry有时候会看上很丑,完全不像是个美人,但她演得非常好,男主角也是这种电影看起来很实在可惜,有些电影就是很难卖得
寂寞不一定会是爱情的理由。
若不互相依存,则似乎又都很寒冷。
这不是两只豪猪,不需要用刺的距离来取暖。
往事如烟,总会飘散,我们都要在新的生活中,涅槃重生。
她的脸很有雕塑感。
他颓废、沧桑、落魄更贫寒。
他的脸,用中国话说,是特别有戏的脸。
他不惜各种自毁形象,尤其是表现吸毒后的各种扭曲。
他的五官、气质,完全是一个长坏了的布拉德皮特,是上帝之吻吻错了地方。
导演特别特别钟爱逆光,特别特别钟爱给一只眼睛拍大特写,用微焦。
自我重复在一部片子里,实在可惜。
他和她的各种一只眼,各种眼周的皱纹和神经跳动,看多了。
……电影节奏很慢,很细腻,大特写多,亲情爱情友情的表现温暖深入,人物心理变化情绪培养很令人信服,有不少泪点。
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很纯洁,他们的关系也很纯洁。
密闭镜头里的拥抱着入睡或者蜻蜓点水地亲吻嘴唇,在特殊的布光中有了圣洁温暖的味道。
也好像有点被提纯了的纯洁。
…………当然,这种节奏,这种叙事的走向,这种无高潮的片子,也没有干柴烈火的床上运动,在中国,估计票房很差,没有多少人喜欢。
因为趣味不够丰富,不够浓烈。
Accept the good
搞不清楚两人在一起到底是因为寂寞还是因为爱 感觉有点乱 但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还是可以挽救一部失败的影片 4星 为德 托罗
四星半 心痛失去的
“一手拿着海洛因,一手攥着买药的钱,我平静了。”这种心情我能够了解,是一种真正的释怀。很感人的影片!
3.5哈莉在老公死后一直表现的很坚强,可是又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悲伤,直到她哭喊着质问为什么是他,她才真的让自己度过了悲伤。
有的地方有小小的感动 感觉演员驾驭的不是很好
不错的剧情片。 比较压抑。
电影不知所云 但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表演可以弥补一切~
寂寞并不能成为爱情的理由。
谢谢xx.
Accept the good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并不是jerry戒断的时候 也不是孩子们跟jerry在一块的时候 也不是jerry晨跑路过朋友去世的地方 而是经历了丈夫去世后几度崩溃的女主 一夜之间她失去了love of the life 孩子们却还在家里等买完冰淇淋回家的爸爸 这可真是太糟糕了 无法感同身受 但对这样的悲剧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男主演技撑得起。
沧桑演技派
我的天,本尼西奥肚子那么大,都还能帅炸
关于失去亲人,关于家庭,关于move on.以及幸福和悲伤。非常好的电影。
哈里贝瑞真是苦旦。
本尼西奥.del.托罗,哈莉.贝瑞,监制是萨姆.文德斯,导演是最近几年我最喜欢的欧洲导演,可她在好莱坞的处女作却如此乏善可陈……想想《兄弟》的惊心《更好的世界》的摄魄和《婚礼之后》的悬念迭出,同样的dogma95风的完美摄影,同样粗粝却精心的画面,同样精彩的表演。剧本本身缺乏张力拖累全部大仙。
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有了爱就足以让人哽咽。
看了后一半。。
为毛我没有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