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助理》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一部关于韦恩斯坦的电影。
于是我们跟随着韦恩斯坦助手的视角,浸入了一个完全陌生而可怖的世界。
“沉静”这个词语,贯穿了助理简一日的每个角落,但是掩藏在这番静水之下,却是不得不保持沉默的苦痛,是慢慢麻木的内心,是无处寻觅帮助的茫然,于是所有的控诉,都化作无言的沉静和默默的凝视。
剧透预警电影讲述了作为一位知名电影制片人助理简的一日生活,天还未亮就来到公司,打扫老板的办公室,打印一日的办公文件,准备好瓶装水和药,然后接听电话,处理行程,接待并安置新人...然而,当她把一日中发现的某些细节连缀起来,某种不协调的感受便悄然而生,她意识到某些事情正在发生,然而她的一点点反抗很快招致了反噬,于是简明白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她必须要保持沉默。
一日结束,事情依旧在发生,她无力去阻止,也无法去抗争。
这部电影据说是整合了多位韦恩斯坦助手的言辞,将所有的剧情整合在助理的一日工作之中,所以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但同样因为这种事无巨细的工作的填塞,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助理一日需要处理的事情之多,之繁琐,而她所要面临的种种挑战也让观众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导演想要带给我们的体验。
举一个例子,当制片人老总的老婆打来电话询问为何她的银行卡被冻结的时候,简试图给出最令人宽慰的回答(虽然并不被领情),继而她立刻受到了老总的电话谩骂,作为回应,她马上写了一封邮件道歉。
片中有许多这样的情节,工作的压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逼迫而来,但是在工作背后,更令人难以捉摸的便是那个从未露面的老板。
影片显然是故意将老板这个角色从镜头中抹去,但是却用巨大的篇幅去描述和老板相关的一切,于是他的用药,他的办公室中遗落的女性物品,他打来谩骂的电话,他和他老婆的关系,都随着助理的视角而慢慢明晰,我们也愈发能感受到助理所受到的这种几近“恐吓”的工作压力。
当然,本片既然以韦恩斯坦作为大的背景,自然无法避开他的性骚扰或是某些更为恶劣的情节,遗落在地上的女性头绳,打印出来形形色色的女演员照片,老婆对于丈夫出轨的质疑...这些让简产生了某些怀疑,但是真正让她动摇的,是新来的那个女助理。
新来的女助理看上去毫无经验,只是一幅漂亮脸蛋,在把她送到酒店之后,她发觉老板可能也去了那家酒店,所以两人的关系,利益的链条便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简又能做一些什么呢?
影片的高潮,便是简在HR面前对于老板和新来助理的抱怨,简讲述了自己的猜测,但是HR说着漂亮的官话,却显然没有站在她那里,还隐隐威胁着简。
于是这种“恐吓”再次出现,观众发觉简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之下,仅仅凭借她这样的身份,是无法发出任何有意义的呐喊的。
与韦恩斯坦事件同时爆发的,便是MeToo运动,也就是针对男权社会的一场控诉。
在近期的网络舆论中,因为某些田园女权的存在,“女权”这个词语逐渐被赋予了不好的意义,以至于在我开始看本片的时候,我时常会觉得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男性的攻击过于直白尖刻,比如里面的韦恩斯坦明显就是个非常脸谱化的恶人,而那个HR对于简的态度也实在糟糕到刻意。
但是当简什么也没有说,默默接受一切,然后父亲打来电话,她说一切都很好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本片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丑化或是贬低男性,它只是很精准地叙述了一个受到男权社会压抑女性一天的日常,几乎是带着一点魔幻意味的,将一个有着良知的女孩在一个早晚的工作之中打磨成为了缄口不言的受害者。
是的,简绝对是一个受害者。
不是仅仅出卖肉体或是被性骚扰才能被称得上是受害者,在隐性的压抑下沉默,便足够可怕。
因为那些无形的规矩与条条框框比实体的禁锢更为隐秘,就像是我们全片都没有看到韦恩斯坦的正脸,然而他的触手却早已蔓延到了公司的每个角落一般。
被社会封住了嘴的女性,其实和那些被性侵的女性一样,都是赤裸且无助的。
于是本片其实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控诉”的力度,没有像《新霹雳娇娃》那般白痴地高喊女性万岁,而是类似《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那样,缓缓道出一个故事,因为如此真实,如此有血有肉,于是便无法被忽略。
《助理》的预告,其实有些误导别人了,从预告来看似乎是一个惊悚片,但是本片看下来,倒是颇有“去戏剧化”的特点,哪怕全片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也不过是简和HR的一段对话而已,不过尽管剧情是如此平缓地流动,我们依旧能在一个个镜头的延伸之中和女主感同身受,并在那些重要的剧情节点上体味影片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它做得比我预期得要好,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只成为一张控诉韦恩斯坦的大字报,电影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无形压迫以及迫不得已的沉默。
所以,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必要拍出来,更有必要被世人看到,很多人已经在平日的生活中习惯了缄口不言,习惯了沉默并接受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公允,那么如若连电影都不能为这些人发声的话,她们内心的控诉又能向何处宣泄呢?
电影里的助理是公司办公室打杂的,订机票和酒店,安排接送车辆,端茶送水接待来客,还要给老板准备简餐、收拾办公室。
电影是小人物的小故事,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姑娘,才到这个影视公司办公室当助理,她的工作,她的烦恼。
应该说这位姑娘算是聪明、能干、肯吃苦的,多做少说、长眼识的那一套她都懂,工作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公司前辈、长辈的颐指气使,老板的粗暴,早来晚归,有干不完的活,这一切她都能忍受,唯一忍受不了的是那些靠与老板暧昧关系,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活儿也干不了的,就能轻易地来公司当助理。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青人,不起眼的工作,整天忙个不停,烦恼更是不断,再往深里究,以往的理想和抱负怎么与现在的这种平凡无聊联系到一起。
聪明者皆敏感,敏感成就了他们,过于敏感也有可能毁了他们。
此时家人与朋友的关怀和安慰很重要,有的时候打个岔就能缓解许多。
故事里的办公室同事,还有那个猎头公司经理,明里暗里的帮助都有积极作用。
年青人自己的意志更重要,再有名气的大学毕业,再聪明能干,没达到公司单位离了你就不转的程度,你就要勇于忍受这一切。
这也是刚刚步入社会年青人必须要过的一关,不能不在意周围的这一切,也不要扩大化,钻进去思来想去而无法解脱。
当父母的从小就要让孩子感受这一切,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会经验。
如果大学毕业前还一窍不通的话,进入社会就会很烦恼、很痛苦,甚至有一定的风险。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放手让他们接触社会上的东西,让孩子思考处置所遇到的问题,不要总是说教、说教。
上一代的经验对于下一代并非全都有用,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大、节奏快,上一代的经验很大部分指导意义不大。
公司单位的老板、前辈长者们要设身处地为年青人考虑考虑,不要一身媳妇磨成婆的世故。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青人更要经得起孤独,受得了委屈,等对周围的这一切熟视无睹,见怪不怪时就好了。
Panorama 工作中种种困局过于真实,现实中即使老板不是Weinstein这种人渣,也能感受到仿佛被四面墙死死压住的恐惧,因为职场对女性的压迫有比性侵更为隐蔽和恶劣的形式。
女主角无力感的呈现非常到位。
写实的现实职场环境,从始至终未见上司,却不断从准备餐点、打扫、耳环诸多侧面细节中勾勒了老板霸道模样,而仅有水平和垂直的镜头代表了办公室内人情的冰冷尖锐,一面是男性主导的傲慢潜意识的大环境,另一面也是助理这一类人缺少支持者不敢发声的困境;因此,如今MeToo的意义所在便是如此
#星期三电影# 第02期 《助理》推荐星:二星关键词:MeToo;效率;纪录片这部是之前风风火火的“MeToo”活动促成的影片,片子聚焦于风波人物韦恩斯坦助理的普通一天。
天还未亮,城市的交通还未变得拥挤,Jane来到办公室给同事煮咖啡,开电脑。
最先到的同事,刚到打声招呼,工作就来了。
发水、清理办公室、分发文件,这些都得在同事来之前完成。
八点了,同事姗姗来迟,他们的第一件事是打闹,然后给Jane安排工作。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间:八点,星期一。
Jane已经在办公室度过周末,周一还得半夜来到办公室准备。
可在别人看来,没出现的时间都不算工作量。
Jane的效率不高吗?
她是名牌大学出身,做事得体恰当,能从几百人当中脱颖而出,进入世界顶级制片公司,她的工作能力已是超常。
可无论什么工作都有琐事,Jane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这些琐事。
GTD道尽了工作效率原则,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能交给别人去做的,就给别人做。
这些事大部分都是无意义且耗时的工作。
打印、扫描、复印、装订、清理、收发快递、订阅午餐、处理行程、照看孩子等等,都是些看起来轻松,却无比耗时的事情。
琐事占满了所有的时间与空间,无论他距离世界上最出名的制片人之一有多近,她真正能学到的有多少?
更快的印刷,还是更快的刷杯子?
不仅如此,她的内心还充满煎熬。
你可以说她小白,但有多少人在进入时就油枪滑舌,老板妻子的质问,老板随时的阴晴不定,同事随意转过来的文印、杯子,错的或许永远是你。
在这儿,你不能有声音,你不能有情绪,你只能接受一切。
很多镜头就像监控录像一样,压榨的人无法喘气。
最直接的两场戏,莫过于Jane想去人事投诉,还被当成想挤兑别人,最后还告诉她不是他的菜。
还有片尾的那场,电梯中的女人说,接受吧,她从交易中得到的益处会比他得到的多。
结合“MeToo”运动的发展,一切魔幻又讽刺。
社会是个大染缸,你不染色想怎样,但这样正常吗?
本片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因而这部影片的风格也像纪录片,不那么有故事性,离人物也较远。
片中的老板也永远存在别人的话中,连名字都不敢提。
他从未出现,却无处不在。
而助理却进进出出,空无一物。
大家好,我是天真的二表哥,每周三更新电影,希望你能喜欢!
剧本写的好,导演也给力。
这部戏的女主,即便年轻,即便情绪稍稍有些过于饱满,洗盘子,系袋口,扔垃圾之类小动作稍微有点太走心太乖巧等等,还是演的带感,叫人舒适,依稀有当年看无耻混蛋里汉斯烟插蛋糕的爽快!
这故事发生在韦恩的公司,但这片子讲的是助理的故事。
如果太把韦恩当回事,觉得娱乐圈韦恩这类人是少数,那么这片子就不用看了,因为毫无观影乐趣。
如果觉得韦恩不过是因为倒霉被收拾了,那这片子可太好看了。
喜欢浅色调,喜欢这种沉静氛围的朋友,别错过这片子。
女主角在一家大公司找到工作,已经在助理的位置上干了两个月了。
本来是想来学点东西的,但其实啥也没学到。
整天就是打扫卫生泡咖啡接电话。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生无可恋了。
起早贪黑的工作,甚至错过了父亲的生日。
女主角通过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发现了老板的秘密,他作为一个已婚成功男士竟然在外面养小三。
他经常把不同的女人带进办公室,至于他们在里面做什么,那还要问吗当然是彻夜研究剧本对台词啦。
最近公司又新招来一个年轻的美女,此人根本不符合助理的职位要求。
她肯定不是大学毕业,而女主角则是名校毕业的。
她以前的工作只是服务员,现在刚来就被老板安排住到酒店去了。
女主角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估计是因为女主角不是老板的菜。
女主角感到心里不平衡,于是去找大魔王投诉。
大魔王听完后威胁女主角不要说出去,否则会丢掉这份工作。
女主角被大魔王吓住了乖乖回去工作了。
很快大魔王就把此事通知了老板。
老板又打电话过来把女主角骂个狗血淋头。
女主角只好发信息给老板道歉。
晚上老板办公室又有女人进去了,他让女主角先下班。
这时的女主角学聪明了选择了睁一眼闭一眼。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女员工应该在入职两个月后怀孕。
让老板知道人世间的险恶。
助理 (2019)7.02019 / 美国 / 剧情 / 基蒂·格林 / 朱莉娅·加纳 马修·麦克费登影片是聚焦在女助理身上,以其为主视角,极为细致地展现出,其个人一整日的工作生活内容。
反映出,初入职场的底层职员,艰难而无奈的处境。
虽说,本片是借以哈维·韦恩斯坦的助理为原型,但实则并不是单一表现某公司特例。
职场社畜大体如此。
导演通过极为冷淡的情景表达和人物表演,且没有任何背景配乐的方式,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在那座办公室里的一切压抑情绪。
jane每天会来公司最早,又最晚离开公司。
除了要做好老板助理的本职工作外,其他琐碎杂事也默认地需要她处理,同时还遭受着一些排挤。
比如同样是助理岗位的同事,会将棘手的麻烦事儿甩给她;比如只是帮给同事订餐个午餐,但不是同事想要的而遭到嫌弃;比如在茶水间,其他部门同事把用过的茶杯很自然地顺手就留给JANE去清洗。
让她更沮丧的是,自己在公司的存在感并不会因为自己做得更多而增加,而也只能是公司里的小透明。
当然,就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再多,也通通比不上作为一个助理,来自自己老板的压力。
每当jane工作上犯错,准确说是违背老板主观意愿的行为,老板都要求她写一份“道歉信”邮件。
这种奴役驯化式的管理,实在让人无法呼吸。
而老板的管理风格俨然已是常态,因为同事甚至会非常淡然的来教jane怎么样写好“道歉信”。
前面关于jane的日常工作描述,为进入后面故事主题做好细致的铺垫。
这样一个公司小透明是如何能去举报做为公司高层的顶头上司呢?
这段,应该可以算是整部片的高潮段吧,但依旧被导演处理得冷静化,以一个场景的对话形式,交代了整个过程,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
JANE从进入人事总监(没有详细交代职位,姑且认定是人事部门的最高层吧)房间的那刻,总监程式化的接待方式,可以料到接下来的一切应该只是个过场。
JANE小心翼翼地陈述自己的到访的缘由,正如她每天在办公室里处理每一个事务一样。
而人事高层在开始的对话阶段,看似非常关切的态度,对jane示意任何事宜都可以对他坦然。
但实则目的是为了更多掌握jane对举报“事件”知情程度。
在了解jane反应的“事件”仅仅源于个人的推断,而无实际证据之后,他便开始发挥作为这家公司高层的真正作用——肯定其价值,美化其前程,通过一切“劝导”让其认为投诉必定是自毁前程的决定。
结果,可想而知,社畜小白是怎么可能赢过职场老手呢?
在这场对谈中,最让jane看透一切的时刻是最后当她开门离开办公室,人事高层对她说“I dont think you have anyting to worry about。
you're not his type。
”这句话,看似安慰着jane,让她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处境,但其实更说明了,这位人事高层对于jane老板存在的潜规则“事件“早已心知肚明。
那么,jane对于这件事还能做什么?
当她回到自己的位置,看着公司所有的一切人和事,熟悉但又陌生,她想也许她今天的经历在许多人身上都经历过一遍,但他们也依旧能每日在这家公司如常的继续“奋斗”。
而到此,作为故事背后另一个主角——jane的老板,确实始终没在影片中露脸过一次,依旧通过一则电话,在对jane进行了训导后,又收获了一封“道歉信”邮件。
老板再次轻轻松松赢得了这次看似突如其来,但早已习以为常的对抗。
于是,故事也就结束在jane默默下班回家的路上,正如她往常的每天一样。
所以,看完影片是不是非常沮丧?
职场社畜就活该被虐吗?
可能如今,对于职场初学者来说,首先要面对这样现实——职场确实就是如此残酷呀。
大企业公司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面对早已生成的潜在的规则和文化,初入职场小白的生存法则,可能真的就是要么忍要么滚。
那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改变呢?
首先是基于坚持自己做人准则底线。
忍,可以是一时,一旦你能拥有更多话语权,你能建立基于自己准则的规则。
当然,也可以选择潇洒离开,正如《穿prada的女王》的安妮海瑟薇,获得女魔王的肯定后,毅然潇洒离去。
这不是理想化的结局,这是最真切的勇气。
如能始终坚持着自己,哪里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天地呢?
无论是哪个选择,作为我们自己,终归是要做到守好自己的那个底线。
在六一儿童节这天看完这部片。
说句实话,一开始看这片,我觉得完全就是在刻画着职场底层社畜的工作日常。
女主是一名助理,每天重复着枯燥无味繁琐无聊的工作,打印老板的日程表打印公司资料、点外卖拿外卖、接待来客、清洁办公室卫生、拿快递拆快递。
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忙到忘了家人的生日。
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部片是根据电影公司的大boss韦恩斯坦性侵娱乐圈多名女性的新闻而进行改编的。
又觉得这片有点内味影片没有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样去复制事件。
而是通过女主作为那位邪恶大boss的助理,在知道上司的所作所为后,为避免更多新人遭受伤害而所做的挣扎来完成整部电影的制作的。
全片台词很少,大多数镜头都是日常女主的工作行为。
灰色的色调+大量女主枯燥工作的镜头+极少的台词,给了全片一种极度压抑的情感基调。
甚至我觉得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抑郁成分要高于公司高层性侵下属这个主题表达的成分。
后者其实在影片中一直以一些侧面的信息来表达,可能不了解影片社会背景的还会get不到。
比如,公司新招的一个女助理,一来就安排去住在酒店。
再比如,女主去向hr部门述说,却被hr怼回去——“你不是他的菜”
影片在隐晦地透漏出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大boss的恶行,就是没人敢言。
另一方面,女主的工作何尝不是现在社会上职场社畜的现状,工作内容重复性高且枯燥,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丝毫帮助,同时还要忍受着同事的欺压,工作上处处谨慎小心,生怕哪里犯了错,全天候神经紧绷,被上级骂完还得小心翼翼地回复信息道歉和表忠心。
全片看完下来还是很让人很难受的,是那种平静的难受,是那种你所处周遭的高压环境压得你快没法喘息又给你留有一丝空间挣扎,给你希望又不会让你触碰到希望。
愿普天之下的社畜终有扬眉吐气之日,愿职场无pua。
本文首发于公号:电影发烧圈影片《助理》主要聚焦在哈维·韦恩斯坦的一名叫做JANE的助理身上,导演基蒂·格林以冷酷又极具现实感的镜头语言给我们展现了这名女助理压抑、迷茫且绝望的生活状态。
一、哈维·韦恩斯坦与性侵这部电影无所不在的隐喻了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侵事件,而这件性侵案件也彻底震动了好莱坞。
韦恩斯坦是在当今电影界极具影响力的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和兄弟创办成立了「米拉麦斯电影」(MIRAMAX FILMS),从一开负责发行小众冷门电影,到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制片业的急先锋,并且促使独立制作电影成为当今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电影业的潮流,甚至业内人士被称为“现代电影的挽救者”。
上个世纪70年代对于美国电影来说也是一个分水岭的年代,在好莱坞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之后,更受到了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和美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冲击,新好莱坞电影孕育而生,也使得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遭受了深刻的打击。
与此同时韦恩斯坦把公司定位于对小众独立电影的挖掘,给新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包括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还挖掘了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甚至昆汀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与韦恩斯坦合作完成的。
韦恩斯坦不仅在电影界大发异彩,而且同样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作为民主党的支持者,甚至曾为奥巴马和希拉里总统竞选捐款,也在奥巴马大选前公开自己的立场,高度赞扬奥巴马在过去四年中的执政成绩。
非常搞笑的是,当韦恩斯坦性侵案件被曝光后,奥巴马也公开发言指韦恩斯坦“恶心”来撇清自己的关系。
韦恩斯坦本来可以顺风顺水,获得金钱和名利的双收,但是在2017年的时候,《纽约时报》披露韦恩斯坦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至少性侵骚扰了8名女性,而后这个数目上升至50名,令人恐怖的是,之所以他能够性侵这么多名女性,原因在与被侵害的女性害怕自己职业生涯就此终结,所以放弃反抗,甚至还认为是自己的错。
当然这并不是好莱坞的第一次性侵案件,也不是最后一次。
二、令人窒息的影像语言JANE是一个刚刚来到韦恩斯坦身边的额一个助理,她虽然毕业于名校,心怀梦想来到公司,但是在公司里却做着打杂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复印资料、打扫办公司、接电话、端茶倒水,预定酒店和一些细碎的小事。
不仅这样,还要时不时应付韦恩斯坦老婆的质问和谩骂,当她对于这种事情感到无助和迷茫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些女孩经常进出老板的办公室,甚至两个人一同去同一个酒店。
或许你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助理的日常,但是作为个职场女性来说,你本以为自己能在公司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没想到不仅埋没在一复一日的打杂工作中,而且还有比自己学历和能力都低的女性和自己处于同一个职位,只因为她非常漂亮。
终于JANE鼓起勇气,准备投诉韦恩斯坦在公司卑劣的行径和不公的时候,HR的关注点不仅不在韦恩斯坦混乱的生活上,而且还批评JANE缺乏工作经验,甚至在JANE临走前说“放心,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原来一切大家都早已知晓,但是却心照不宣。
投诉无果的JANE再次回到办公司,接到韦恩斯坦的责骂,要求她写道歉信。
JANE就在同事的围观下撰写道歉信,同事指点她说要感谢公司给予她的工作机会,并且保证再也不会让韦恩斯坦失望了。
影片结尾最后JANE走出办公司,去便利店买了面包,给父亲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然后慢慢消失在街头,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中她不是唯一的一个,和她一样的处境的人比比皆是。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影片,那就是——苍白无力。
的确,影片充满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克制。
大量的固定镜头,展现了JANE内心的状态,在JANE面对HR诉说韦恩斯坦的行径的时候,观众从固定镜头看到了她内心的胆怯和无助,她多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和她一起“发声”,成为她的一丝希望,但是没有,这丝希望最后被HR的指责浇灭了。
JANE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台词并不多,打印机、电话和电脑键盘发出的噪音声音更显的JANE的台词弱小无力,就算在影片高潮——JANE去找HR投诉的段落中,JANE近似乎呐喊的叙述也显得如此苍白。
影片色调昏暗、阴冷,镜头中大部分只有JANE一个人,收拾屋子、接打电话、打扫卫生等等,这样的画面语言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JANE内心的孤独和压抑。
三、职场霸凌在2018年针对韦恩斯坦展开的METOO运动(美国反性骚扰运动),意为“如果你曾受到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 too)来回复。
”紧接着不断有女性讲述了自己遭遇的性骚扰时间,也有些人仅仅回复“我也是”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
随后越来越多人借助这场运动发声反抗,拒绝再做“沉默的螺旋”,她们拒绝强权,拒绝性别暴力,要求自我的平等。
《助理》这部电影不仅仅展现的是职场性骚扰事件,更展现了女性受到的职场霸凌甚至是自我的阉割。
职场欺凌是通过对他人的贬低或压榨,张扬自己的优越性以获得职场上的成就,或以增加他人的付出、减少自己的付出为手段,达到提高个人获利总量的目的。
jane会接到来自老板的谩骂和老板妻子的抱怨,还要为并非自己做错的事情写检讨,甚至在去hr投诉老板的时候,被hr反驳成“女性之间的嫉妒”,正是这种孤立无援才会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强烈的窒息感。
正如影片中这个叫做jane女孩,影片中jane没有任何的特点,她普通、弱小、低声说话,毫不起眼的生存在大公司里面,这样的人物形象也是千万个女性的缩影。
或许我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或是正在收到职场欺凌。
电影源于生活,事实上,生活比电影残酷更多。
《奇葩说》中有期的辩题是:职场菜鸟被前辈压榨了,要不要say no?
正方熊浩老师回答到:一个弱者,若想为自己的权利抗争,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
就像影片中最后jane看着城市的房间里亮起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却散发着温暖的光明。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虽然职场路艰难,但是坚持的人终究会见到自己心中的微光。
女主没有受到性骚扰。
女主刚进单位五周,还在实习期,做很多打杂活很正常。
没看到同事排斥她。
女主觉得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可以离开啊,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
老板潜规则女下属,是有独立意志的成年人之间利益交换。
没有伤害女主的利益。
或公司的利益。
总不能说老板私生活混乱,潜规则下属,影响员工工作,公司正常运转吧。
如果老板没有在办公室跟女同事瞎搞,就ok了?
老板真的舍不得花钱开房?
还不就是电影导演故意增加老板的可恨值。
现代社会取消了通奸罪。
老板私生活,别人的私生活是他自己的事。
人力资的处理,很现实,就凭那点证据,想投诉老板根本不现实。
老板确实霸道,不讲理,有时。
女主确实工作压力很大,没什么成就感。
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投诉老板乱搞男女关系。
我觉得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能看个电影,就成了道德洁癖主义者。
社畜的一天
导演意图将“韦恩斯坦”助理的一天以及其经历的不平等用百无聊赖的日常细节呈现出来,可惜影片看上去更像在完成任务,更不够“无聊”,影像也是干瘪的(模仿阿克曼完全失败),更何况在真相已经揭露的今天,很难说这样的作品有太大的意义,它并不想做什么。
一切都是这般无力……
对职场的描绘很到位
纪录片出身的导演用反高潮的手法拍了韦恩斯坦助理的一天,这种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处理手法真的很高明,因为如何去体现一个工作对人的精神和良心的折磨?那就是把被折磨的一分一秒详详细细的拍给你看。女主从一开始的忍受不了同流合污,到意外被表扬之后却因为感到欣喜而手足无措的设置简直是真实又残忍。
比bombshell拍me too拍的更好。他从未出现,他无所不在。看似安静克制的电影,表层下却是暗流汹涌,但影射的部分有时过于隐晦,故事的概念胜过内容。看完后同场有个人说this movie sucks, nothing happened. 另一个人说,that’s the point. 罪恶被隐藏,因为人们都假装无事发生。(居然看到帕翠的客串好惊喜
Panorama 工作中种种困局过于真实,现实中即使老板不是Weinstein这种人渣,也能感受到仿佛被四面墙死死压住的恐惧,因为职场对女性的压迫多得是比性侵更为隐蔽和恶劣的形式。女主角对无力感的呈现非常到位。
职场小白被霸凌的一天之美国社畜。
HR那段看到太瘆人了
?
小助理视角反映韦恩斯坦系工作环境阴暗面 不得不说妹子真的有点弱气 选错专业入错行的悲催 不小心开启了吐槽模式 对妹子每次都不能吃完面前的食物着实扶额了该司能不能少费点纸 助理妹子的职责范围到底是什么 真的要连保洁都管么最灰暗之处大概在于妹子五年后的轨迹也就是食物链上挪移到旁边两个小哥的位置提出问题是可贵的开始 但怎样才能更好促进职场光明平等的良性循环呢?
细节详尽到位,光这点就吊打国内多少职场题材影视作品;令人压抑的规训感无处不在,气氛营造过于真实。
就女主的个性,不管在哪个岗位执行力都差不多
看美丽的人打字、影印看得津津有味(错过重点)
与其说是过于隐晦,不如说还是缺乏核心力度吧。
职场蜉蝣
很冷静也很压抑,其实她的视角,或许能拍得更有趣更尖锐。
角度好,实际闷。找到个好方法去拍韦恩斯坦类型人渣如何压榨周边女性,而且这个过程避免了在影像上剥削女演员,值得夸奖。但实在太无聊了,除了“举报”那场戏有点爆发,其他时候都让人无法集中精神。60
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很难想象一天中有这么多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