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驾驭零式战机,是位优秀的飞行员。
同时,他是被战友怒斥为战争中的“胆小鬼”。
他是“两面”的宫部久藏。
他是参战者,更是家庭的责任者——松乃的丈夫和清子的父亲。
他在这两个角色中挣扎、徘徊。
如同他说到,个人的生死,对于战争(国家)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家庭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他选择了家庭,妻子和女儿。
他对妻子承诺,即使断掉一只胳膊,他也一定会回来的。
一定会回来——这是他在战争中“活下去”的信念。
将妻女的照片藏于胸前,甚至向战友炫耀——这是他唯一的宝物,信念的物化。
支撑人的是信念。
但是,瓦解人的是歉疚。
因神风突击战术,年轻的部下不断葬送性命,“他们还那么年轻”“死的应该是我”——歉疚感、罪恶感的一天天累积,最终,瓦解了宫部活下去的信念。
他申请成为神风突击队的一员。
(高级飞行员由于技术精湛本可避免)他太善良,责任心太强。
对妻女负责,对部下负责。
部下的送死,是他的责任。
但是在战争年代,这样的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这样的人,没有“恶人”的“意志”。
回到电影本身。
空战特效做得像游戏CG,磅礴大气。
OST好听,主题曲的「萤」让人感动。
冈田准一演技撑起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但是,三浦春马用力过猛,出戏。
井上真央演的松乃,最后20分钟的戏份,让大石留下来,略毁。
香港的观众素质真不错。
2个半小时的电影,没人在窃窃私语,或玩手机。
并且,在「萤」播完,主创人员出了,才逐渐离场。
不禁让我下定决心,每次到香港,都要看一部电影。
尽管,也差不多这样了。
最后的最后,短评里的右翼或洗白评论,真是盒盒盒。
专心并客观看一次电影,就不行吗?
这是一部反战电影。
其原著作者 百田尚树 是小日本右翼分子,曾经公然在日本街头演讲时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是“蒋介石在1938年捏造出来的政治宣传”。
他还曾多次否认慰安妇问题。
不仅如此,格外崇尚“日本民族主义”的百田尚树还曾多次怒骂美国,称美国在二战末期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和给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才是“大屠杀”,更呼吁日本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个“耻辱”,结果气得当时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发言人都出面抗议了。
日本右翼分子、电影原作者 百田尚树 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实际上,百田尚树的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在他的成名小说以及电影《永远的0》中最为凸显。
他的故事背景几乎完全避开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战争罪行,而是围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的大背景展开,这样他便可以从一种“日本才是战争受害者”的无耻角度去展现他对战争那虚伪的“反思”, 而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军人也因此被“洗”成了是“为了家人而努力活下去”的“英雄”….. 讽刺的是,百田尚树的套路还真“忽悠”了一批中国人。
在中国的豆瓣网上,不少国人就以为这是一部“真心反思战争”的日本电影,并打出了高分,更有人歌颂日本是一个“从未停止自省的国度”…… ( 摘自《环球网》——原标题:安倍晒出新年假期要读的三本书,却被中国网友发现了大问题!
)
嗯,如果这片讲的是反战的话,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
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
--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
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
”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
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
我呸,艺术你懂么?
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
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顺带提一下,反战电影《永远的0》的原作者,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3日在街头演讲中公开声称,不存在南京大哔!
—“你们了解零式战机吗?
”—“不太了解诶……”—“老式零战啊,那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回旋半径短,加速性能好,武器火力强,航程非常远,持续时间长,其他单座战斗机只能飞几百公里的时代,零式能轻松飞过1800海里。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二战老兵,对于这个曾经是自己最忠诚的伙伴的眷恋。
当一度被称为“二战神话”的零式战机逐渐走下神坛,我们先来聊一聊二战的历史。
很多人都在骂日本人无脑,和美国打太平洋战争是慢性自杀。
殊不知战前美国对日本施行的资源封锁,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进口资源,再强大的飞机大炮,都是破铜烂铁。
而且日本也确实有所依仗,不是它的坦克大炮,也不是它庞大的航母编队,没错,就是被称为无敌的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零式战斗机,还有极高素质的飞行员。
零战,是那个年代日本飞行员精神的寄托,也是老百姓安全的保证,更是日本文化,武士道精神的载体。
灵活,高火力,远航程是它的优点,护甲薄是它的致命缺陷,正如同在战场上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不知疲惫,只会疯狂战斗的日本武士一样。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电影,很多人看完都会说这是一部赞颂军国主义的电影,赞颂特工队自杀式攻击的电影。
我称这种人为“看片费电系列”,你们好自为之。
这部电影所赞颂的是什么,是敢于为大日本帝国牺牲,不怕死的精神吗?
很显然不是。
恰恰相反,这是电影男主所嗤之以鼻的。
影片中男主的同学拿特工队与自杀式人肉炸弹做比较,说他们都是一群“被国家洗脑,疯狂无脑爱国的人”,这也确实是现在普通大多数人的误区,甚至日本人自己,也觉得他们前辈的“神风特工队”跟公车炸弹一样,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恐怖袭击行为”,而更多人认为武士道精神,就是自杀式的进攻,和进攻失败后的剖腹自杀。
而这部电影就是向你慢慢展示,解说你们的前辈不是一群无脑爱国搞恐怖袭击的疯子,而真正的武士道,什么是真正的神风精神是什么!
在战争年代,无条件服从命令,为国家英勇牺牲貌似是很简单的,理所应当的事情。
简单到不需要思考它的正确性。
而男主宫部恰好就是个非常“理性”的人,身为一个军人,宫部把家庭、妻子、儿女放在第一位,而服从军令放在第二位。
他说:“我一个人战死,对国家来说貌似没什么影响,但对我的家庭来说,却是天塌一样的灾难,为此我会不惜一切活下去。
死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活下去。
为了你的家庭,爱你的人,为了一句“无论如何,我会回来找你”的承诺。
当所有人嘲笑他,对他冷眼相待的时候,当战友飞机没有燃料,想与敌军同归于尽时,他当即下令返航,战友却中途坠海被鲨鱼包围。
其他人事后骂道“你让他死的不够英勇”,身为老师不让自己的学生上战场,却被学生们嘲笑“临阵脱逃才被贬到大后方”,无论别人怎么对他,他的信念从未改变,就是要活下去!
不够英勇能怎样?
牺牲的人多我一个就能拯救日本吗?
但慢慢的,他却陷入迷茫。
没有人想死,他的学生们也不会知道国家只需要他们加入特工队去自杀。
随着他从越来越多的恶战中活下来,他却越来越愧疚,每多活一次,就要多目送一批兄弟牺牲。
自己的活,是不是用他们的死换来的?
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
只能飞到混战的最高处俯视战局,然后临阵脱逃吗?
战争的残酷,让他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方式,这也是他后来加入特工队的原因,也是他把活的机会留给战友,那个说“战后想为其他人做点什么”的人,既然自己已经回不去了,就让自己的死有意义,让他代自己回去,遵守承诺,把承诺传承下去。
有人帮自己照顾家庭,没有了后顾之忧,最后一次踏上战机,反而有一种解脱,一身轻松。
他会不会还考虑到,自己在战场的“胆小”的坏名声,影响到妻女的正常生活?
战争对自己身心上的影响会不会波及家人?
我猜这也许是他不想回来的原因之一(纯属猜测)。
每部电影展现反战主旨的方法不同,《拯救大兵瑞恩》开头展示诺曼底登陆,沙滩上明显的残破肢体,让大家看到伟大胜利背后的可怕。
有人批评《永远的0》中宫部在偷袭珍珠港时,只片面的为2、3架坠毁的零战的飞行员哀叹,却忽视了数千惨死的美国水兵?
难道你要让一个日本飞行员同情美国水兵?
那男主岂不是变成了圣母?
电影这样拍就太假了吧?
还有人说片尾宫部驾飞机俯冲撞向美军航母,面带笑容,是对军国主义大无畏精神的赞颂。
而我认为,男主从一开始的坚决要活下去,到后来的颓废、迷茫、愧疚,以致不想活下去,正是对战争残酷性,对人性的摧残的展示。
在这里,神风精神不再仅仅是自杀式撞向航母,而是,没有人想死,却把唯一活下去的机会留给战友,特工队的人不是狂热的疯子,相反都是想活下去,却由于战争的摧残,国家的强迫而活不下去的,可怜人而已……我觉得电影想讲述的,除了零战情怀,对爱人的承诺,在战争年代坚持活下去的信念这种反战主旨,还有如果每个人都像宫部那样,就是如果每个人都以家庭为重,每个士兵都以家庭为重,在想慷慨就义为国牺牲之前,在国家元首们想发动战争之前,想想自己的家人,那么就不再有牺牲,也不再有战争,世界就和平了
无论是反战的人还是右翼分子,看这个电影都得热泪盈眶。
非因它有本事解决纷争,维护世界和平,只因它立场暧昧,想看到什么,便会看到什么。
主人公宫部久藏的言行像个看好莱坞长大的美国人。
天天把生命可贵挂在嘴边,直言上头的作战方案不可行,贬也好,扁也好,都改变不了他的意志。
这得是个反战电影吧?
偏偏他晚节不保,做了自己最不愿做的事:自杀式袭击。
没有高呼帝国万岁狂热圣战,而是为了换取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为了国家重建的希望,这个决定好像还是有一点理性,有一点英雄主义,延续了他西化得不自然的作风。
但其实宫部明知日本大势已去,还是加入了临死反扑的损人不利己行列,有什么理性可言?
这惨绝人寰的一幕,拍到好像英勇就义,更以多人直面镜头的方式向观众灌输:宫部啊,他真是个高尚的灵魂啊!
这叫做反战吗?
多年之后,宫部的孙子和几个朋友在西餐厅里吵了起来。
宫部孙认为特攻队和恐怖分子不一样,一个攻击敌人,一个滥杀无辜。
朋友则说两者都遭到了洗脑,不论对象是谁,归根到底是一个逻辑。
争执以宫部孙愤然离场的清高姿态结束,朋友们不明就理。
在他们看来,特攻队和恐怖分子都太遥远了,不如关心美酒和美人。
宫部孙是这几个朋友里混得最差的。
连续四年过不了司法考试,没了信心,没了目标,整一个“下流社会”的真实写照。
安慰不过是,“你流着你祖父的血”——哦,这就没问题了!
祖父辈为之献身的,宫部念念叨叨的日本之未来,到底在哪里?
这么一个两边讨好的电影,当然不会有明确答案。
只要找几个青春偶像,缅怀一下日本曾经的斗志,煽一些不掉眼泪也难的情,大卖特卖就行。
冈田准一的演出不失不过,而客串的上田龙也(不知是不是杰尼斯在搞买一送一)出戏得过分,光看那眉毛鼻子就不是昭和出品。
宫部的孙子和孙女除了瞪大眼睛定格表情没别的事儿做,只有井上真央演得收敛,令只看过《花样男子》的我刮目相看。
片中战争场面与整体演技水平匹配,继续走日本大片不大(小片不小)的路子,还不如看《变形金刚》了。
最后,是个人看到战争的无道,家庭的破碎,个人的无力,都很容易动情,尤其有配乐的时候,尤其和你分别但没有大哭大闹只是轻轻扯了一下衣角的时候。
就不因此给电影加分了。
日本拍二战电影,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就是日本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并给被侵略国造成巨大伤害,是不正义的。
但是回望历史,战争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对于国家而言,发动战争是他的权利,但对军队或军人而言,他们是执行命令,军事法庭不会因为一个军人在战争中杀害对方的军人或摧毁对方军事目标而被判刑。
这部永远的零于是以这样的个体视角来描述,颂扬了他守护自己妻儿的坚定承诺,高超的专业素质,对生命的珍视,到这并没什么大问题。
剧中确实回避了对战争本身的评价,隐晦抨击了战争决策的错误,没有对战争的正面反省和批判(可能也是日本民族性的体现和二战后美国的影响,毕竟发动战争的天皇都没被追究责任),但我认为也够不上对日本鬼子的招魂,更不是要宣扬大和魂鼓动战争的意思。
最后对一个战争中个体的颂扬并不能掩盖战争中日本军队所犯下的累累反人类罪行,这一点是日本民族永远的污点。
时刻也提醒着我们只有国富民强,武备充裕才能保护好自己。
《永远的零》 变相宣传日本军国主义 安倍晋三 推从此片的原因是 想接着反战的借口 把日本从二战侵略国 变为二战受害国 无耻至极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众多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仅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就给中国造成了3500万人的伤亡和6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不过,统计数字再精确也很难完整、全面地反映日本侵略给中国、给亚太地区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全部损失。
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罪行,和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一样成为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黑色记录;比赛杀人的游戏、用活人作试验的“七三一”细菌部队、强征“慰安妇”、“三光”政策……这些“野蛮人的行径”给中国以及亚太地区人民留下了无法愈合的记忆伤痕,并时刻提醒着我们珍视和平、远离战争。
日本社会却在刻意回避“8·15”,在日本政府的正式称谓中,8月15日不是“战败日”,更不是“无条件投降日”,而是“追悼战殁者、祈念和平日”,故意模糊日本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战争应负的责任,试图以此对日本民众进行洗脑和摆脱罪恶的历史包袱。
年复一年的“8·15”,日本领导人都不忘祈念“和平”,但同时不忘以各种方式上演“拜鬼招魂”闹剧。
现实警醒我们,日本右翼势力有扩展泛滥的趋势,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的危险。
忘记历史的人注定重蹈覆辙。
每个日本人都应该重新追问一下自己,“8·15”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战对于日本,可能真的永远=0》故事切入角度选择得巧妙而暧昧。
双线结构的设置中,除了主要线索零式战机的驾驶员宫部久藏(冈田准一饰)之外,还加入了60年后孙子探访战友还原祖辈经历的寻根故事。
两条线索穿插讲述,相互呼应,一方面拉近与当下观众的心理距离,让普通日本人隐隐觉得“这事与我有关”,借此强挤观众眼泪;另一方面强调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让孙子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马饰)代表无知的日本年轻一代,用祖辈在战场上努力活下去的顽强事迹给他们上上课。
电影中的价值观被包装得十分精巧,避免了对集体罪恶和战争责任进行讨论,而是突出个体士兵的无奈、无辜,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的身份从战争参与者转变为受害者。
之后更进一步,描述他如何挣扎地找到了一个继续战斗的理由—— 珍惜生命,活着回去——以爱的名义。
“我的生死于战局无关轻重,但是对于家人来说则是一切。
”宫部顶着胆小鬼和懦夫的骂名,也坚定信念要“活下去”,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属。
当年因此而免于一死的战友,对这位小队长心怀感激,躺在病榻上眼含热泪地向年轻人讲述这段故事——演到这里,感觉电影已经给观众准备好一盒纸巾,就等着你掉眼泪了。
正是这种巧妙和暧昧让《永远的0》有了票房大卖的可能性。
以“珍视生命”的普世价值观作为主题立意,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更容易接受。
同时采取选择性遗忘策略,好像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应对电影上映后可能会发生的口水战,故意绕开了敏感地带,显得有些鸡贼。
从哪讲起。
144分钟的片子够冗长,也足够让人想起一些相似的记忆。
1948年的6月,长春这座北国春城迎来了春夏之交。
闷热的天气和明晃晃的太阳把焦躁的士兵几乎点燃。
城内的粮价一直飞速上涨,围城才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林文华是国民军一名普通士兵,他心里惦记着离驻军不远的家人,而他自己却也好几天吃不上饭了。
开会的时候上头说,不久就会有援军到达,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
进入到7月,太阳烧灼的火辣辣的疼,城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死尸,野狗们吃的肥头大耳,又被捉去宰杀。
城中能吃的树皮、沥青都成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林开始慌乱,最小的妹妹已经死去了,他却不敢从军中拿一点米给家里。
上头提出口号:人人种地,日日练兵。
兵还好,有粮,一定优先他们吃。
民呢,林家已经只剩下母亲和二弟了。
论城内,哀鸿遍野,却也不准出城;城外,敌军铁丝网严密把手,切断一切供应。
林只是一个小兵啊,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当初当兵也是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是他不想和中国人打仗,他说,他每打一枪,都像是对着自己的兄弟开枪一样疼。
于是在这座弥漫着尸臭的城,林做了逃兵,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奔赴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耄耋之年的外公并没有对我详细说起他逃亡的细节。
只是,那种“要活下去“的眼神,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看这部电影,那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要不是宫部先生对我说”要活下去“这句话,可能我不会有女儿。
镜头转换,那个年轻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突然觉得命运之巧妙,如果外公没有活下去,就不会有妈妈,就不会有我。
而这一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那些被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血冲昏的人,他们懂吗?
这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片。
这是一部反战片。
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面对过去那些把生命交付国家的行为,都会像片中年轻人那么想:被洗脑的自爆行为,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他们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更多地关心起自己。
这是现在的日本,崇尚人,比崇尚国家更重要。
然而,在那个年代,把“家庭”的责任凌驾于对“国家”的义务之上,无疑是“懦夫”。
这样一个懦夫,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外孙问外公,“他不是无论如何都想活着回去么?
”,老人说,“我也不清楚,这也不是靠语言就能讲清的,他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妻儿的生活被破坏。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爱惜每一个生命。
他们说,最后一次作战时看见宫部,他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胡子拉碴,眼神涣散。
我猜,那是见惯了生死之后心灵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他怀疑做着一切的意义,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发起者高高在上的鼓吹对国家的仁义道德,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的命运‘、家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我们战争的那些年,会不会也存在宫部这样的人,他们不愿意战争,只希望在家人身边过完平安的一生。
然而,战争是命运最残酷的绞肉机,情感和肉体无不消失在齿轮中。
1948年,外公满脸血污的钻出铁丝网,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年幼的弟弟,还有这座城逾60万的无辜生灵,他们为了什么而死?
嗯,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
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
--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
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
”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
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
我呸,艺术你懂么?
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
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补充】到最后高潮阶段一定要演出凶残的毛子冲进奥斯维辛当着小孩的面枪杀他姐夫,枪杀完姐夫那个俄国兵背着莫辛纳干走到小孩面前摸摸头给了一块巧克力。
最后穿插柏林沦陷后,粮食危机导致姐姐出卖肉体来换取饱腹的口粮,你看多么和谐反战,如果没有战争,小男孩一定会和美丽的姐姐,英俊绅士的姐夫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吧?
有种说法很靠谱:日本的"反战电影",本质上其实不过是"反战败电影"而已.本片也是一样,不管渲染什么情感,根骨上都是三观不正确的.比如我就看不出神风特攻和恐怖自爆人弹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是战5渣作大死罢了~
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洗白日军,不过也没有反省为何会有战争。这也是日本拍二战片一向的思路。身为受害国国民看这种片每到煽情的地方只会想到两个字“活该”
宫部惜命,因为他有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感和对妻女的牵挂。宫部惜命,因为他觉得明明有那么多值得献身的事业,为何要死在战争里。可他最后为何坐上了零号机?因为他找到了可以替代自己并且更值得活下去的人。惜命不等于怕死,宫部从来就没怕过死。即使死掉也会回去,哪怕转生也要回去。他守住了诺言
我也算是挺喜欢三浦春马了 都觉得他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全程掉线 尴尬症要犯了(理智的我本人
已经习惯日本人这种自慰调调了:打仗好痛苦,离开家乡好难过,我们都是被逼的。。。。。安倍这种把自己放在被害者角色的棋下得也真是太高明了些。
整体尚可,空战场景没有过分摆布,CG图像差了点。
勇敢的人,在于舍己为人,于肤浅的惜命说教升华至发挥生命最大价值的号召。这股能量,支持着日本刀中正义的一面,也支撑着战后民族精神的保留,直到重建东亚秩序的发力。
7分。单纯站在生死角度讲诉战争带给人的伤害。站在两军对垒的角度宫部是逃兵是懦夫;站在家庭和人性角度是英雄是伟大的人。他希望保全性命去和妻儿团聚,他也希望保全他人性命;当他为了躲避攻击而没保护战友的生命,良心遭受极大谴责,尽管这完全出于人性;后又牺牲自己换取战友性命。祖母感情部分狗
JAL。只看了前半部,但實在是俗的假的不知道說啥啊,有幾個鏡頭確實夠煽情了。
一进豆瓣被这分数差吓到了!什么事儿,是我历史差,咱就电影说电影。虽然还是不明白miyabe为嘛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向大家,尤其是下一代传达了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唏嘘。
我认为这电影本身没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求这个题材的电影一定要有作为加害者的道歉意识呢?说这电影给军国主义招魂的大概是看都没看内容的“你国小粉红”。有问题的点在于,日本所有同类题材的电影几乎都是这个电影的角度,从加害者角度切入的实在太少,这就有点问题了。
又看了一遍,最后伏机赴死真的挺感动的,不可否认人家的主旋律拍得就是比我们好
很煽情!很无奈¬_¬`可以看出日本人还是不认错!
我相信故事的大部分情节是真实可信的。不过多少也是用现代人的感悟来看当时的人们。只有一个宫部是想活下去的吗。大部分人都是悍不畏死的吗。那么支撑这些人的动力是什么呢。除了愚昧,还有没有那些酒友们说的自杀性的恐怖念头呢。应该是日本强大民族精神吧,同样是岛国,英国又何尝没有打过绝望之战呢
看了B站的解说
敍事索然無味...
活着就要拜靖国神社是吗?所以老天把你收走了
未看电影前认为《永远的0》是在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这在于不管是其零式战斗机还是泯灭人性的神风特攻队,这些过往对于日本而言敏感并不光鲜,而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没能彻底反思战争,但看完《永远的0》却还是被其真挚所感动,大背景下小人物间的真情冷暖,得见从日本人的角度对战争的反思。
反战题材,守护国家守护家人的心,哪个国家的军人都一样,但是拍的不好看。ps井上真央的眼睛太漂亮啦~
日本二战片水平一向很高。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意高大坚毅。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男人的大和》及本片都是如此。回忆体的多重视角。男主角坚信战死很容易,但为妻儿活下去更重要。所以最后更显悲壮。片尾略狗血拉低了电影的档次与震撼效果。特效不错。四星半//有幸已当面向山崎贵表达对电影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