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阜阳”二字才看的,结果除了那个修车的讲的有些像阜阳方言外,其他的没有一个说方言,甚至连个带点阜阳口音的对白都没有。
失望啊!
和各位老乡一样,我是想听一下阜阳方言才来的。
讲农民工嘛,就算你不长篇累牍的说方言,至少应该有小部分吧。
呵,这倒好。
情节就不说了,纯粹是在记流水账!
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煽情而煽情,空洞、勉强、浅显,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题目还以为说的是路上发生的人间冷暖,结果等到最后,也就是几个看不清的字幕。
名不副实!
而且挂阜阳这个羊头,却不着一点阜阳的调,完全没有看到和阜阳半毛钱的关系,那随便换个其他地名也可以嘛,没有必要非得叫什么阜阳600里,信阳、涡阳、南阳、贵阳、沈阳都可以嘛……
今年开场挖的第一部好片,秦海璐是会选还是会演,说不准,又或许那是张让人能记住的脸。
至于外来人口,作为一个上海人的心态其实是矛盾的,处事上是容纳,心态上偏又略有排外,原因就不多说了,优越感和被掠夺感作祟而已。
电影中底层打工者的众生相和对家的念想,那是百姓的苦和活着,无解,父辈也是这样过来的,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不尽美那也尽善了,很好!
到阜阳六百里,是回不去的故乡,是拒绝与过去讲和的倔强。
我非常喜爱大巴车开上路后,秦海璐穿着白色羽绒服拿着麻绳的一幕,就算她外表与都市人无异,但她手心里始终牵着与故土的羁绊,而这种羁绊便是乡愁。
乡愁大概是人类的一大叙事母题,心念故乡而难以跨越归途的有家归不得更是最典型的一种疏离状态的乡愁。
《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电影从众多在上海谋生的阜阳人为多线索展开叙事,有偷废弃公交车改造成长途大巴的哑巴九儿和狗儿,有被雇主太太诬蔑勾引雇主的钟点工小月,有靠做多份钟点工抚养女儿最终发现女儿成为别人情妇的大姐谢琴,最主要的线索则是秦海璐饰演的曹俐的故事:她在为混混生了孩子并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逃离故乡,南下到深圳做生意失败后又投奔上海。
大部分线索单独剥离开来都是一个狗血的故事,而电影难得的是把这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没有去着重它的戏剧性,侧重的则是几个主要角色在回家还是留守之间的内心冲突。
谢琴大姐原本并没有回家的打算,她与亡夫的家人为了拆迁补偿款而大闹,情人还偷走了室友曹俐的手机和钱,致命一击则是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最后成为了别人的情妇。
几重打击之下,她回到家,呆坐在床上,在曹俐回家后木木地让曹俐给她留一个座。
谢琴当初是为了成为一个新上海人而嫁给了一户上海人家,也能学来一口活灵活现的“谢谢侬”的上海腔调,但她终究是不能再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了。
她的女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年轻和美貌而在上海立足,而她却没有。
她连在这个城市立足的动力都没有了。
而这时候她才顿悟她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流淌于血液的联系。
她选择了回家。
而在卖票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她的生活中,曹俐都一直试图割断自己与故乡的联系。
她打扮光鲜,她离家多年,恐怕早就忘记了家乡的模样。
她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甚至可以预言她回到故乡后反而难以融入故乡的生活。
她的立场是暧昧的,她对故土的态度正如她对父亲的态度,曾经决裂,但决不肯低头表示后悔。
她听到自己的父亲害怕自己认不得家乡新建的公路和改道的道路而一日一夜待在卢库等待自己时哭得泣不成声;在卖票过程中她反复被众老乡的乡情而感动,但她最终还是没有上那辆大巴车。
她拿着在故乡用来捆麦子的麻绳,朝大巴挥挥手。
故乡的羁绊始终是难以割裂的。
我喜爱这种并不撕心裂肺的想念,而是慈悲又温柔的乡愁,就像电影里大巴临开时递上车的那樽骨灰盒。
“摆在那个土上...”每个灵魂最终都要归于故土。
秦海璐眯缝着眼睛昏沉沉的斜倚在大巴座位上,车窗外缓缓流过上海街景,她没有多看一眼,她似乎有些疲累。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关于乡愁与归家、关于遗忘与记忆的主题在今天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中国的大背景下愈发显得恰如其分。
它所书写的,正是小人物,或曰底层、边缘人物遇到的精神困境;它所折射的,正是急遽变幻的时代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厮磨与妥协。
每到春节临近,新闻里占头条的基本上都是“春运”。
当我们看到屏幕上摩肩继踵的人潮时,心底里总会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既有对他们奔波一年返乡回家的艰辛的感同身受,又有对铁路运力的担忧和归家路途中的安全的隐忧。
看到“春运”,就看到了当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
《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是一群在上海打拼的底层人物琐碎的生活经历。
片名有些误导,因为初看到片名时,以为它是一部纯粹的公路片,但打开以后才发现,它所承载的内涵已超越了公路片的范畴。
女主人公曹俐在深圳经营一家成衣工厂,生意冷淡,她辞职来到上海,经狗哥介绍在KTV里做打扫卫生的工作。
她与中年妇女谢琴一同租住在一个狭窄破败的二层阁楼上。
谢琴的女儿在美容院工作。
狗哥还有一个小兄弟,是个哑巴,名叫九子,经常上街发传单。
为了拓展财路,狗哥弄来了一辆报废的大巴车,请人修好后,由九子驾驶,承揽起从上海到阜阳的客运业务。
曹俐靠着为狗哥介绍乘客从中赚取微薄的提成。
演员的阵容并不强大。
唯一的较有知名度的演员秦海璐屡屡演绎这种带有一些“风尘”和“市井气”的女子形象,倒也浑然天成。
影片到最后,九子驾驶着无执照的大巴车摇摇晃晃的开上了环路,此时音乐响起,这辆大巴渐渐淹没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
到这里,真正的归家之途才刚刚启程。
曹俐刚到上海时的窘迫,在KTV里打扫卫生时差点被一个年轻的服务生占便宜;与曹俐同住一屋的中年女人谢琴每日艰难的蹬着自行车去看望在美容院工作的女儿,为她带去热腾腾的馄饨和新买的毛衣,到最后却惊讶的发现女儿已经被别人包养,心灰意冷之余,决意踏上归家之路;狗哥头脑机灵,他不仅自己生意做的红火,还时不时的为曹俐的工作考虑,满足于烧烤摊的世俗生活,倒也过的惬意;九子是一个哑巴,他虽然只会啊啊的叫个不停,但当他开上了大巴时,他自己倒也十分心满意足。
正是凭借几个小人物的生活化的演绎,支撑起整个故事的脉络。
从一开始,这部影片就显示出它有别于一般的文艺片的特质:半纪实的手法,昏黑的影调,充满底层气息的生活质感。
影片中有几处细节演员拿捏的是恰到好处的:曹俐放在衣柜上充电的手机和压在床铺下面的两千元钱不见了,谢琴在一边呼呼大睡,听到曹俐问她,谢琴翻身起来,先坐在床上愣了一下,然后到抽屉里拿出一包纸,对曹俐说:“这钱你先拿着,以后这事再也不要提。
我们处的挺好,以免伤了和气。
”曹俐怔怔的盯着谢琴看了有好几秒钟,黑暗的光线中,她慢慢的坐了下来,一语不发。
第二处场景是谢琴接到一个电话,让她去某处高档小区做工,她兴冲冲的找到那户人家,没想到开门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穿着浴袍,头发上还挂着水珠,谢琴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没等女儿说话,她抱着东西跑下了楼。
在上坡的过程中,她拼命的蹬着自行车,眼睛里夹杂着愤怒和悲伤的泪。
上海与阜阳的六百里毕竟不是太远,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
在热气腾腾的烧烤摊上,狗哥含着泪对曹俐说起曹俐父亲对曹俐的想念与挂牵,曹俐父亲说:“家乡的路也改道了,怕曹俐找不到回家的路。
”于是老人家就蹲在巷子口,一蹲就是一天,直到晚上才回家。
说到这里,曹俐的泪珠大颗大颗的往下掉。
与父亲多年的恩怨似乎在一瞬间得到化解,然而父亲已经逝去,再多的话语,再多的歉疚已是枉然。
如果说,欧洲导演已将“乡愁”化作他们生命信仰的一种弥足珍贵的个人记忆的话,那么中国导演还是借“乡愁”这个外壳去表达自己对于整个社会病痛的反思。
在表现的方式、角度和探讨的层面都无法与欧洲大师的电影作品相提并论,但我依然要为这样的作品点赞,为了它对生活的诚恳和始终如一。
本来以为是一部讲心灵回归的电影,后来听秦海璐的访谈,才知道导演关注到了一堆上海阿姨回家的故事,于是要拍成电影,而究竟怎么拍,“家”在哪儿,他自己却也没搞清楚,于是剧本就有了由一人回家到众人回家的颠覆。
有观众问海璐,女主角最后为什么没有回家?
她以后的前途在哪里?
海璐和电影的制片都说:现实没有给我们答案,所以没有答案。
怎么会没有答案呢?
就像电影宣传所写的,离家是为了回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从那个“一”出来,从家出来,踏入了“非一”的“现实”中,于是忘记了初心,产生了我执,迷失了自己,才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那些把生活重心放在生存、放在子女的阿姨们最终充满喜悦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人真的只有走完了一生才发现真正让自己喜悦的是家么?
不是的,他们的队伍中也有年轻的女孩儿,尽管那只是少数。
家是什么?
是彼岸,是归宿,是平和喜悦的。
曹俐的爸爸在时,她就真的有家么?
谢琴的女儿在时,她就真的有家么?
谢琴一直在受苦,在挣扎,打着爱女儿的名义,最终当她发现自己所有的“牺牲”根本一文不值时,她选择了回家,回归了自己,这才把她的迷失破掉,把自己的力量拿了回来。
狗哥在这部电影里就像一个哲人。
他说:“阜阳离上海只有六百里,再不回家就说不过去了。
”然而,就这短短六百里,变成了多少人与家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
“我执心”像那条绳子束缚住了多少人?
我们的身体四处漂泊时,灵魂何在?
他问曹俐:“挣这么多钱给谁花?
”是啊,曹俐没有被家拴住,去深圳,去上海,然而,她选择的是“自己内心的保留地”还是选择的逃避,只要看她数过大笔钞票之后她是喜悦的还是迷茫的就知道了。
挣了那么多钱,为谁呢?
看着众乡亲回家,为何自己的心还在六百里之外?
曹俐最终没有乘上回阜阳的列车,她扔掉了绳子,扔掉的并不是“家”的牵绊,而是扔掉了“我执”。
她最终是要回家的。
影片最后,曹俐推开窗子,当她愿意敞开,愿意让“光”洒进来,愿意面对和承认家时,她便和家在一起了。
而真正的家,不是某个人,某个房子,或是某个坟头,而是回归自己的心。
电影海报对这部电影的注解是:“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我倒是觉得英文说的更明确一些:“The moment of leaving wa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turning”,翻译成“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更是认同这么一点,有多少人远赴他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功利,更愿意为了那荣华富贵忍受思念的痛苦,去成就所谓的功名。
当然这些与此片无关,所以我倒是觉得影片海报的这个注解有些多余了,虽然说的是个事实。
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人,因与混混交往怀孕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后在深圳做生意失败的曹莉,嫁到浦东的以为能成为新上海人的谢琴,玩世不恭的狗儿,哑巴九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是在沪务工阜阳人。
九儿的弟弟考上大学,靠街上发传单生活的他自然无法负担,他寄希望于狗儿帮忙,只不过狗儿可不是活雷锋。
对于哑巴而言上帝关了一扇窗户给他,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的眼睛善于发现。
他们竟然把一辆废旧公交车从废旧车场弄了出来让人去维修。
这时候脑子活泛的狗儿自然有了想法,过年回家捎一车回阜阳的老乡那岂不是赚了。
于是找做过生意的曹莉帮忙做卖票工作,虽然没有票,虽然宣称是豪华大巴。
主题是过年回家,和《人在囧途》一样,只不过这个片子只是在出发前,而不在途中。
虽然说衣锦还乡很好,但更多的人只是外出谋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也是回家的起点,挣完钱总是要回家的。
有这么一辆回家的车,当然再好不过了,车票销售工作进展顺利。
狗儿希望曹莉过年也能回家,于是讲曹莉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守在村口,从早到晚,为的是怕女儿回来不认路。
那是曹莉的眼泪如线一般涌出,没有哭声。
谢琴本来也不会回家的,可是一方面过世丈夫一家为了分拆迁补偿款和她闹,情人竟然偷走了曹莉的手机和钱,女儿成为别人的情妇,三重打击之下,谢琴没有哭,拼命的蹬着自行车回家,呆呆的坐在床上,等曹莉回来告诉她让给她留一个座,她也要回家。
阿姨们大包小包的翘首企盼,虽然不是豪华大巴但也总算是一辆回家的车,慢慢悠悠的驶出上海。
曹莉目送那辆回家的车远去,回到租住的家,手里拿着买票得来的提成和一位老乡送给她的绳子,打开窗户,透透空气,影片戛然而止。
短短的九十分钟实在不过瘾。
这里面有曹莉对孩子的思念,对父亲的理解还有对家乡的怕;有狗儿的市侩,九儿的憨直;还有谢琴大姐的苦命,丈夫早逝,为了拉扯女儿成人做多份小时工,换来的并不是好结果,情人不道德,受到丈夫家人的欺负,以及自己孩子的堕落。
还有不太记得孩子长相的小保姆,也有捎骨灰回家的大嫂,家,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留有重要地位。
那个送给曹莉的绳子,看过某网友的评论之后想到,回家就解脱了,而没有回家的曹莉仍然有绳索的束缚。
片中小幽默不断,很自然的小市民的幽默,有点张大民的感觉。
就不剧透了,还是有机会看看吧。
不拔高这部电影,但确实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为《山楂树之恋》这种粗制滥造的片子走进影院看,那这部片子就更值得了且超值了,金马奖的最佳编剧这个奖项不是乱评的。
这是我去影院看电影以来第一次所有观众看完所有字幕才退场的,而且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都是群众演员的本色演出。
百老汇电影中心虽然交通有点不便利,但是室外室内环境俱佳,如果有机会,还会去看一些小众电影,如《碧罗雪山》,不过近期不会有这个计划了,一个人看电影总归有些不像样子,要等着带媳妇一起去看。
离开家是回家的起点,最近的一次回家和离家更能让我理解这句话。
我想家,想家里的一切!
我来评价下这部电影。
说实话没有看完,感觉一般。
首先这部电影描述的在上海阜阳打工仔回家的故事,上海到阜阳是500多公里,接近600公里,不是600里。
其次,这部电影里的阜阳人你可以说普通话,可以说上海话,但是你为啥说芜湖话,说合肥话呢?
阜阳是中原官话,合肥是江淮官话。
至于芜湖,那更是吴语了。
在这些安徽人一看就完全不能理解的细节上导演没有把握好,那可能也只有对安徽完全不理解的文艺小清新会说这部片子好看了。
反正我作为一个阜阳人,听到影片里的阜阳人都用带有浓重合肥味、芜湖味的普通话交流感觉实在别扭,更感觉导演没有诚意。
1.考上了大学,没钱上大学的问题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
助学贷款可以足够学费部分,而且怎么办理助学贷款录取通知书里都会有介绍,入校以后的助学金可以解决生活费部分,成绩好的话,奖学金还能让你生活的挺好!
恳请各位导演不要臆测人生的困境!
做一些最起码的生活调研。
2.安徽被淮河和长江分成了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口音差异很大,阜阳基本就是北方口音了,请不要找京片子甚至是港台腔来演角色身份非常明确的安徽人,实在不行,咱就配音吧!
3.中国的问题从来都是极端复杂的,春运也好,农民工也好,这些现实题材影片一定是有现实关照的,既然如此,就不要简单标签和脸谱化的解决问题,有钱就为富不仁,农民就满腹委屈,越卑贱就越善良,编剧可以没有想象力,但不能没有思考力,不能闭着眼创作,真实可触的,肉眼可看的现实没有这样二元对立!
4.北上广,镁光灯之外的中国,也是中国,才是中国。
有空多跑跑田野吧,你会有更多灵感!
很久以前知道这部电影就产生了好奇,很想一睹究竟。
澄澈的蓝色天空下,一辆破旧公车,几个歪歪扭扭稚拙的字体。
那时候兀自以为,是一部描写乡愁和归途的影片。
时隔两年,有了另外一种认识。
对于宏大的或者遥远的主题,也许我们往往更能用庞大的篇幅、极尽华丽的辞藻描摹自己的观后感。
比如关乎战争,和平时期的我们可以极力描绘战场的血腥残酷,人性的崇高光辉。
然而,当眼前的故事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包含种种为我们所不齿的辛酸和污秽,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表现是沉默,是不语。
《阜阳》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像贫穷的人总会遇上让他们更贫穷,更不幸的事情。
连饭都吃不起的家里,总有一个傻儿子或是残疾的孩子,又或者不知道哪天就突然被告知家里有人患了重病或者瘦了重伤;被感情欺骗玩弄的女人一定会生下个孤苦的孩子,好不容易想方设法终于谋一点生计,又一定会被欺诈等等。
不一而足。
说到底,这是一部描述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影片。
这里面有一些人熟悉的经历,有一些人不了解的故事。
其实故事里没有刻意放大任何一个人的苦难,每一个变故每一个冲突都是因果顺联自然发生的。
投机的小商贩。
外来的打工妹。
我们每天都会以各种形式接触这样一群人,并且大多数时候对于他们,我们并未给予尊重和理解。
我们忘记了他们的苦难。
好像在这个麻木而冷冰冰的时代,同情是一种可耻的情怀。
为了女儿做了一切能做的,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然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怒吼嚎哭,甚至没有一句话。
贫贱剥夺了说”不“的权利和勇气。
于我,那个场景是整部片子里悲哀的极致。
当曹俐走上逼仄的木楼梯,窝进狭窄阴暗的破旧阁楼,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破平房,想起租住过的有小强壁虎作伴的筒子楼。
但在故事的最后我明白,"家“这个满含温暖的名词,是区别我的安定和曹俐的漂泊的最终证明。
所以最终她在空落落的房间坐立难安,而我们可以依偎在亲人爱人身边甘之如饴。
”回家,算我一个。
“沧桑落尽,生无所盼,有个能回去的地方,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和最后的安慰。
1、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这几年秦海璐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再到《青春派》,首先剧本都很扎实,其次表演也很细腻到位。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有个青年写了个剧本希望秦海璐能出演,就爬到电线杆子上不下来,就我个人看,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肯定啊!!
(我不是黑谁,反正我觉得没有人会为杨幂范冰冰之类的演员做出这样的事情吧。
)一个演员,你到底用没用心去表演,其实观众心里跟明镜一样,兹要是你努力了,观众会看到也将会长时间的记住你。
总之一句话秦海璐真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女人,当代的其他女演员真应该好好学学。
2、再说电影,最真实的电影本来就不应该忽视小人物,《桃姐》为什么好,当然许鞍华的功力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关注了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寓于普通大众之生活,让人感到可信,继而产生共鸣。
不是有人说吗,世上最好的电影是纪录片,纪录片里的演员都是影帝和影后。
我不是说我看过多少电影境界有多高,只是我心里真的也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纪录片更让人感动。
3、希望秦海璐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和商业片保持一定距离!
(貌似14年拍的商业片子不少啊,唉。。
)
平实有些小感动,一次注定失败的归途是有点理想主义的感觉了,看着舒服的中国电影值得鼓励一下
4分。看不懂...这个片子的剧情冲突在哪里...太文艺了吧
老欧巴桑在阁楼偷情,一身肥肉,恶心,还最佳,吐
都是苦命人啊
有一些做
秦海璐就只能吃大排档吗?
写实.
8 剧本需要打磨的地方太多,剧本奖不该鼓励这样的半成品。四星全给摄影组和沪上老演员唐群,其他人一星不给。现实题材让台湾导演拍成了小清新。同为“阜阳”女子,东北话、上海话、南京话应有尽有,一张嘴我就出戏得差不多了。
她在公车上拿出馒头,慢慢吃慢慢哭,对导演说,在这之前一直演劳作,东奔西跑,和人吵架,最后回家了,心落下来了,那就吃点东西吧。所有打工辛酸苦辣全部吃下去。开拍时,机器架好,从包里拿出馒头,咬了一口,眼泪就掉下来。
找几个人装装就可以冒充打工、回家了?
总有动人心扉的力量
结尾的音乐太恶心
秦海璐的年轻外来妹和唐群的中年阿姨应该算是双女主设定,可惜唐群在金马拿的只是女配。“近乡情怯”和“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话只能骗骗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能回去的家乡。台湾班底对上海的解读当然还是片面的停留在抢房子啊户口的疼痛点上,难免剧本粗糙了些。然而大陆演员是需要这样表演机会的
秦海璐挺会选片的
应为太真实,所以太残酷;因为太残酷,所以不敢哭。那些吐槽剧情一地狗血的人真应该去社会最底层体验一下生活,看看到底是剧情狗血,还是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国家的拙劣面。
就有件事不明白 为啥不能办张银行卡存钱呢
只要能回家就算花高价买一个再艰苦的行程也会忍受,忍受不了的是有家难回,是要回去的地方早已无人等候。为秦海璐点赞,在浮华(腐化)的娱乐圈里还在拍这些这样的电影。
2星半
人性温润小品 回家 - 黄端妤
感觉有点刻意。。故事勉勉强强,要是能再深挖一些细节估计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