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更喜欢香港的译名《流离所爱》,片名取自于“流离失所”这个词,片中两个中老年男人因为一次事件失去了原有的住所要寻找新的公寓,暂时的“流离失所”。
得承认,看完片子,感觉还是很温暖的,一对交往了39年的男同性恋伴侣,相依为命,对话和相处中充满了信任、温馨、依赖及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我觉得判断一段感情的标准之一就是时间,片中的Ben和George在一起39年而温情不减,《断背山》里的Ennis和Jack顶着巨大的压力秘密在一起了20年,爱情最好的承诺,就是长久的陪伴。
之所以给7分,而不是8分,是因为电影对故事情节交代的取舍上有些缺憾,比如Ben突然就死了,是因为心脏有问题?
后来有没有就医?
都不清楚。
Ben和侄媳妇的最后一次吃饭是不欢而散,那他是带着这种遗憾死去的嘛?
Ben对侄孙的影响的描写也有些暧昧不清。
《流离所爱》完全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好。
好了,8分钟之内写完去吃饭。
这部片可能会忍不住让人和 爱黙 比较,个人觉得没有法国人那么细致,那么心无旁骛地在刻画一种境遇下的一段关系。
才华横溢的总在主流审美那里,也是大工业化时代的问题吧。
不谈电影技术本身,就主题展开。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导演在很用力地描述一份非常非常成熟的爱情——成熟到两位主角的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此去经年的印迹。
睡觉的图景,共同的记忆,对对方爱好的熟捻,和面对生活波澜的平静。
可是没有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爱为什么奇怪呢?
因为两个人的回忆会在现实中互相羁绊吗?
因为在一起这件事就是高花费很辛苦的事情吗?
因为关于爱的探寻总是要么终于冷酷的现实损益分析,要么是在彼此的不成熟中相爱相杀吗?
那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又要用一分这么平静,成熟的关系来勾勒这个主题呢?
大街上满是形色各异,尚待打磨的年轻人的爱情,远比一对老人的故事要更容易开发出矛盾点。
又或者只是想以苦情的方式去折射大家都听得有些厌烦了的对于少数裔人群的社会运动的心酸历程?
所以并不是 爱很怪 而是 你看啊爱很怪这个题目多别扭,就像人们的爱情本身一样别扭但是啊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呢。
这样?
我是这么理解的。
20分钟,差不多了。
love is strange,看过电影,再看看片名。
爱,怪吗?
不怪吗?
一切的一切可能始于瞬间多巴胺。
但要在一起,不是一朝一夕,有多少人渴望着平平淡淡,一起到老的日子。
本和乔治,一起走过40年的风雨。
我们对他们一起经历过什么不得而知,但那次雨天的相拥、音乐会后的额吻把我的心都融化了。
本,走了,没有过多的交代,但那次两人在地铁站,用长镜头记录的夜色中的告别,似乎已经在暗示着什么。
joey在戏中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少年的爱的领悟成为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把人从悲伤地情绪中能向外拉一些。
一个人在周六的下午,安安静静得在家中品味这样一部平平淡淡的电影,爱是什么,love is strange
愛情充滿奧祕,才會吸引許多人創作論述,試圖探究並分析其模樣。
然而深究之後往往發覺,愛情不只是童話書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樣單純且美好,也不會像連續劇或愛情片裡處處是激情。
那麼,愛到底是什麼?
音樂老師喬治(Alfred Molina飾)引述《聖經》,解釋:「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
」所謂的「Truth」既是真理,也是事實,愛情的事實正是奠基於平凡的日常。
《愛,不散》的開場讓我印象深刻,演員略顯蠟黃、粗糙的腳掌和鬆弛下垂的肚腩就這麼呈現在觀眾眼前,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毫不修飾或遮掩,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痕跡,是歲月刻劃在人生之上最為真實的樣貌,映照出的是喬治和班(John Lithgow飾)相愛相守近四十載的時光。
從一場趕赴婚禮現場的戲,便讓人看見他們在個性上的互補,更深感他們無間的親暱,這些細微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小地方,正體現出那份誠摯的愛。
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很容易像凱特(Marisa Tomei飾)一樣,只看見甜蜜到令人欽羨的部分,甚至舉杯稱頌並引以為榜樣,卻忘了/忽略這份愛是如何才能堆砌起來。
導演以一對同樣步入婚姻的夫妻做對比。
凱特不諱言是喬治和本的恩愛模樣,才使她只羨鴛鴦不羨仙,接受艾略特(Darren Burrows飾)的求婚。
婚後育有一子的兩人,順利完成標準的「幸福家庭」圖式,然而在班借住進來後,或大或小的爭執不時上演,兒子喬伊(Charlie Tahan飾)也開始浮現青春期少年常見的叛逆問題,完美家庭幾近分崩離析。
原來愛情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摻入各種變因之後更難掌控,包括寄居的班。
班雖然始終像個「他者」,難以融入艾略特一家任何一方的生活,有趣的是,他的存在的確引起某些變化。
我認為導演安排班入住艾略特夫妻的家有某種政治性意圖,如同的護家盟堅信多元成家和同志婚姻會破壞原本的家庭倫理與秩序,班的「介入」也確實造成此結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難道異性戀婚姻組成的家庭就這麼容易撼動嗎?
又或者當中早已存在問題,而班只是激化其發生罷了。
相較於艾略特一家的衝突,導演在處理喬治與班的問題上就顯得輕描淡寫許多。
一場酒吧的約會中,班先是調皮地說謊欺騙調酒師,換得兩杯免費的酒,讓人看見他鶴髮雞皮底下的頑童之心,接著牽引出的是他過去曾花心背叛喬治的往事。
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班的自白說得是雲淡風輕,喬治聽聞之後也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一切依然恬適自得。
這段對話只快速帶過,甚至在片中是無足輕重,不過只消心細,相信不難體會到如今的安然,其實是必須經過重重困阻,在千錘百鍊下才能成就。
導演十分懂得留白的藝術,他拋出眾多隱藏在細節中的線索,卻不急於完整收尾,畢竟唯有不把故事說完、說滿,才能留下餘韻,讓觀者自行咀嚼箇中深意。
特別是難解的愛情習題,更是需要慢慢品味。
愛很怪,因為它無從解讀,但同時又很誘人,常常會使人上癮。
導演在前作《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2012)裡描述的愛宛如毒品,是以就算受傷、就算痛苦,也難以戒掉它的媚惑。
到了《愛,不散》,這份愛已不再如此激烈,卻昇華成另一種深刻的印記。
這是歲月的洗禮使然,亦是年紀的增長帶來的成熟。
誰說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
喬治和班的親暱舉動讓人忘了社會眼光加諸於愛的年齡限制,他們雖然沒有性的激情,卻轉化成一種包容、體諒和互重的相處模式,柔情滿溢,這正是愛在生活中最真實的樣貌。
話雖如此,相戀近半輩子的他們,在某些時刻卻仍流露出熱戀般的氣息,譬如班要求喬治和他共擠喬伊的小床,兩人的眼神交流頓時展現出濃得化不開的激情。
這是依賴,也是習慣,是旁人無法介入的緊密關係。
導演將鏡頭聚焦在老年同志身上其實是十分難能可貴。
因為同志已是遭排拒於主流之外,老年同志更是非主流中的邊緣體。
就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來看,老年人是與情/慾徹底絕緣,也沒有人願意承認或正視他們對此的需求。
因此喬治和班的婚禮恰是最好的反動,說明老年人也有追尋幸福的權利。
不僅如此,導演還讓年過七十的班成為喬伊的愛情導師,短短幾句話的交談遠遠勝過父母親大肆的責罵,證明歲月累積的人生智慧是無可取代的珍寶。
電影最後的長時間鏡頭(Long take)彷彿是《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2014)結尾的復刻,但除了成長的意味,《愛,不散》更多了一份傳承──愛的真諦的傳承。
《愛,不散》講述的不只是同志議題,更多是關於愛。
在迷人的光影和蕭邦的音樂交互相融下,整部電影猶如一首優美的愛情散文詩,平穩恬淡卻又沁人肺腑。
尤其幾個長時間鏡頭的運用是恰到好處,不會過分炫技,讓情緒得以緩緩延伸至銀幕之外,進而深深打動觀者的內心。
你知道愛是什麼嗎?
《愛,不散》讓我知道愛是什麼。
在电影快结束之时,George和Ben一同在一间酒吧喝酒。
那是一次难得的相聚,因为两人虽然已婚却被现实所迫分居两地。
结束后,George送Ben去地铁站,路上两人亲切交谈,就像久别重逢后再次相聚的情侣,谈起Ben办画展的梦想以及老来的失意与无奈。
观众大概想象不到这是见到两人的最后一面,也是两人出现于电影中最后一次交谈。
紧接着这一幕的便是侄孙(Joey)的登门拜访,他送回了Ben寄居在他们家的时候所创作的一幅画作。
空荡荡的新家只剩下George的形单影只,这时,我们才获悉Ben刚刚离世不久。
导演艾拉·萨克斯在这里所使用的处理方式是一种我们所熟悉的“留白”:两人共同乔迁新居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以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刻意地省去了;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
艾拉·萨克斯非常聪明地戕止观众的这种移情,并且将“留白”使用始终,从而令影片饱含温情与亲切的质感。
这些被删去的戏剧性冲突原本在影片的整体构架内有用武之地。
比方在一开始,两人婚后遭遇的卖房事件中,艾拉·萨克斯只保留了发生在前与后的两个动作:家庭成员间的讨论和寄居后辈家里,而将中间的具体讨论、可能发生的争执和最终决定悉数删去。
这些具有情感力度的动作,原本将产生剧烈的戏剧冲突,一如我们在处理家庭伦理问题的普通电影中所能见到的那样。
但艾拉·萨克斯的意图非常明显,他尝试采用一种温情的方式来处理围绕在这两位耄耋老人间的爱情波折和家族限制。
故而,我们不再能见到发生在传统家庭内部的冲突,那种冲突往往是被个人利益所包裹的无谓尖啸。
即便在两位老人分别住进年轻一代的家里,这种冲突也没有被放大,而是以隐形地方式加剧。
我们丝毫不排除Ben在寄居侄子家的时候对侄女和侄孙所带来的困扰,那位从事写作的侄女内心自然是不如意的,但她表面的宽容与和气却不是“装”的,虽然他们内心也会有小困扰,但他们不是表里不一的人(这由导演的创作定位决定)。
唯有一次,当儿子被发现与同学一同偷窃图书馆里的藏书,再加之丈夫对儿子过度严厉的呵斥,她才爆发出对Ben寄居家里致其写作不顺的不满。
如同肖邦在音乐中所营造的那个令人感怀忧伤的世界一样,艾拉·萨克斯有意创造出这样一个温情世界。
这是为何影片中不断出现肖邦钢琴曲(多是夜曲)的原因所在,实则与影片的情调相互契合。
故而在电影最后,送完画的Joey在楼梯上痛哭之时,这同样不是一种动情时刻,而是类似于侯孝贤“发现”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想想《刺客聂隐娘》中隐娘的掩面哭泣)。
虽然艾拉·萨克斯的成效明显,但是当最后Joey骑着滑板车与女友一同在街道上飞驰,我们还是感觉到了导演过度的用意。
这一幕无非是让观众联想到那天晚上Ben对Joey所讲的恋爱道理:下次见到,你要主动打招呼。
而此时此刻,Joey寻获爱情的成功也便可以告祭Ben的在天之灵。
这个动作-影像因而成为本片的一处弊病,实则可以换种方式处理,而不是像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味地将观众拉向“Love Is Strang ”这一电影主题。
生活需要这样安静的电影,一个人看看,感怀一下生活,配乐里那些肖邦的钢琴曲美不胜收。
“白发苍苍的爱情,带着甚于生活的含蓄隽永,连眼神变成无声胜有声的语言!
”我不会告诉你看本片时流了多少泪,但是我会告诉你我是有多么感动——我感动的是,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也要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我感动的是,即使生活再苦涩,也要挽着手去听音乐会;我感动的是,即使出名的几率微乎其微,也要告诉对方,他是最优秀的。
看到本片,我总会不禁想起迈克尔 哈内克的《爱》,同样是面对生命的终点,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生活,唯有陪伴、信任和相互支持才是爱情的真谛。
本片的镜头朴素且克制,爱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一个拥抱,几句情话,默契全然写在脸上。
当两人挤在侄孙的小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爱早已成了习惯。
爱不能打败偏见,甚至遮盖不了现实的残酷,正因为如此,乔治与本的情比金坚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四十年的友谊也敌不过一纸明文规定,充满艳羡的侄子夫妻其实本质上还是存在恐同心理,看似豪爽的警察朋友也只顾自己享乐,倒是意外相遇的陌生人抛来橄榄枝。
人生就是这样喜怒无常。
本终究没能住进温暖的房子,满是遗憾,如同那幅没能完成的画作。
【导演说那是他丈夫画的】从某个层面来说本片更像是《点亮灯光》的延伸。
从青葱热血的爱恋冲动,到历久弥坚的亲情升华。
从琐碎的生活片段了解人生,从只言片语的对谈中体会到爱。
爱又很奇怪,爱到流离失所,爱到老无所依,当生命戛然而止时,爱却还在继续。
进入婚姻以后,要面对的是与所有婚姻一样的各种磨合和意外的难题。
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相爱相处都是最难的课题。
彼此支持彼此相扶的爱情,心底如水一般柔软温暖,感动不已……爱很怪,怪在超越了性别,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世俗与偏见,让两个陌生人也可以相伴走完一生。
相伴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爱,我们寻寻觅觅也不一定能找到,却依然有人不放弃。
结尾那逆光中跳耀着的青春正是对那些仍然无法宣誓的遗嘱爱的续写和缅怀!
因为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Keep the lights on,想重温一下,但是在父母家看那么多真实的性爱场面,却有点战战兢兢,于是翻查了后来导演又拍了哪些作品。
也很奇怪,没有选择最新的Little Men,却选择了这部,爱很怪,love is strange。
我只能说,这部戏,令我重新考虑继续寻求爱侣。
终身爱侣。
三十岁的当下,最经常出现的想法,是爱自己。
寻得自己,让自己更好,以及令自己开心。
爱情如此烦恼,又捉摸不定,于是不要太过上心,也切勿太过沉迷。
如遇到任性恋人,也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再见好似口头禅轻松,一晃眼单身近半年,再见也说了十数回了。
我们能否遇到好恋人,真的是一道说不清的阅读分析。
阅读了所有过去的情感体验,仍旧不明白。
而Love is strange里的这对老伴侣,确是可爱伴侣。
二人一个专注于自己的绘画,一个在教会学校教音乐课程,都是敏感之人,却因为相通的艺术性,而走在一起。
比如近尾声时,两人看完演奏会,各有各的想法,却没人硬将自己的想法塞入对方的脑子里。
彼此不认同却达到了尊敬,已经形成了相处的默契。
再如二人在小酒馆里嬉笑那些过去的纠葛史,在乎又不在乎,反正已成了发生过,再谈起来都是些stupid的笑话。
二人老无所依,各自寄人篱下。
个人的体系太完整,总免不了侵占了他人的生活,或被他人生活所侵占。
这是电影的主线,却也并非我真正在意的点。
真正在意的,还是苦闷思虑——我到底能否遇到一位可爱伴侣,我们看完电影可以聊一夜,你说配乐如此美轮美奂,我感慨女演员的神情实在动人;然而你又说,导演的节奏有点匠气,我反论奇妙的摄影将一切都拯救。
然后,我忽然就想亲亲你了。
紧接着,你选了一张九十年代的CD放了起来,或许是Joni Mitchell,或许是Vanessa Paradise,我动身去厨房洗了红酒杯。
你去房间开好暖气。
爱很怪,爱令我们从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走向对方,卸下心防,对彼此展现完整的自己,却又尊重彼此,因不愿浪费与对方的光阴,而尊重彼此,相伴余生。
提权力的游戏,生活荒诞如卡夫卡的小说,肖邦钢琴曲细节很能带动情绪两人结婚后乔治也因此丢工作,但仍然无怨无悔,不忘教育他教过的孩子“我不希望他们从中学到是因为说出来会面临惩罚就选择隐瞒”(大致意思),携手面对生活的无常,寄人篱下各自不易,分居两地,还是要相爱,本和叛逆的joey,从被joey伤害到彼此因爱交谈,虽然被外界排斥但楼梯间也有支持他们的人们为他们出谋划策,本死后joey在楼梯落泪,愧疚伤心。
后来天降的公寓。
生活不容易但也有慰藉,是啊是啊,“生活自有其艰难 但只要坦诚面对就会好过许多“过去的日子“他们在一起39年,伉俪情深”一句带过,体现在相拥的 “39年后,没有你我很难入睡” 酒吧点酒“伏特加汤力,加半片柠檬,不加冰给他”,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的就是这些啊侄子家两人沟通的困境,出租公寓给他们的小哥和男友的离开才意识到是深爱,爱的奇怪,更体现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的矜贵平日看很多爱情电影都无动于衷的我,看着他们听歌,酒吧骗酒,长街散步,地铁站分别,本离去后留下的画,结局我以为是gay的joey听从自己内心勇敢找到女孩,一起滑着滑板远去,我也跟着笑了,树影间的绿光斑斓,我有些伤感,为本的离去,也为羡慕他们就像电影配乐的钢琴曲一般平淡又隽永的爱情,这世间的爱啊,一对夫夫都面对外界压力勇敢相爱,而我却可能遇不到那个人也不会和谁结婚绿光的色彩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台词说"我在绿光里睡了一会,起来感觉大不一样了"天台作画配绿光赏心悦目,结局斑斓的绿光太好看:<图片1><图片2>
<图片4><图片5>
Dear parents,by now you've all heard of my joyful news and of my sad news. To be able to finally marry Benjamin Hull, my partner of almost 40 years, in a small ceremony here in New York was one of my happiest moment of my life. Unfortunately, later I found out that I could no longer continue to teach music at St.Grace's. Most of you and everyone at school knew that I was gay and that Ben was my lifelong partner. I've always had nothing but support from all of you. So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and to emphasize that I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is not the fault of St.Grace's and its leadership. Above all, I urge you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children about whether or not justice was served here. The last thing I want them to take from this is they should hide who they are or what they think if they believe it will get them into trouble.Life has its obstacles, but I learned early on that they will always be lessened if faced with honesty. I believe the world is a better place if people aren't lying. In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 Paul to the Corinthians:"Love dose not delight in injustice,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Yours sincerely, George Garea.其实我是觉得这段话挺有趣的,和整个片子的气调一致,加上肖邦的钢琴曲,你大概知道George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他又选择了与怎样的人相伴,甚至之后发生的一切就都不会突然,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一样,一点也不卡夫卡。
影片没说的,镜头语言细节暗示了;导演没拍的,人物随口几句概括了。
我们好像至始至终都只是旁观者,像一群住在离他们几个街区外的当地人,就是这样零零碎碎偶尔又详详细细地知道关于另一群人的事情。
另外挺喜欢Ben作画时候的镜头色彩,美得很自然很洁净。
也很真实。
<图片1><图片2><图片3>
在豆瓣上看到一条非常有趣的评论,我从没想到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如此分析。
确实最后joyce的评论确实表明了他的艺术倾向。
这条评论最后讲的真好:从此他们将获权享受艺术带来的沉迷和狂喜,也必将终生承受把生命交付于艺术的脆弱和煎熬。
热爱法国文学得以看法文原著。
不由得再次对这个二十多人的进行反思和自我鄙夷。
你对于自己所热爱的到底付出过什么呢?
一纸空谈;把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尽快看完我就原谅你。
另外,片中主要人物的代际关系也颇令人玩味,以Ben和George为代表的第一代艺术人生实践者的执著和落魄,对照着第二代实践者Kate更为“理智”和“职业化”的生存策略,而新一代的艺术少年Joey的尚未成型的艺术倾向和人生态度,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异军突起,成为了一个带有强劲回响的尾声。
Joey究竟会成为Uncle Ben那样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母亲Kate那样的妥协者呢?
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仅仅知道,随着青春亡期的迫近,做选择的时刻也不远了。
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热爱法国文学的少年Joey敏感于某源自种生命深处的悲伤而落泪,壮烈的夕阳浸没了他未成年的脸庞——这似乎是新一代艺术青年的入教洗礼,从此他们将获权享受艺术带来的沉迷和狂喜,也必将终生承受把生命交付于艺术的脆弱和煎熬。
BFI
如歌的行板,如诗的咏叹调,如画的纽约风情。伴随着略响的古典音乐,两位老同志的晚年这么磕磕绊绊地走来,教会了我们人生和态度。小有逼格,前半程较枯燥。
Love is strange是因为爱对于我们来说总是会在过去之后才明白what love is,无论你是谁,爱都会发生、以独有的方式存在你和Ta之间。
I didn&#39;t see anything strange. It&#39;s beautiful.
揉碎却又闪烁着光彩的日常,温柔也绽放着力量。发生在现实中的身份与生存压力被置于脑后,激烈的陈词和鲜明的观点被轻柔的配乐冲淡;故事最重要的,是两颗因距离被隔开的心的又一次思考和撞击,还有周遭人重新选择的生活轨迹。这就是爱上Ira Sachs的开始。
普通的独立制片电影,肖邦配乐不错,剧情有点学东京物语。
本来就挺悲催的故事了最后还给弄没了一个人 属实没必要 挺普通的电影 本来想给三星的因为这个操蛋结局减一星 以及 非常讨厌Charlie Tahan这个演员说话的声音 听得我想掐死他
挺舒服的一个电影,不过恍惚间总摆脱不了马拉多纳的既视感。。。
寄人篱下,生不如死
戛纳补课13. 配乐太满引起不适。
Love is strange,life is strange.
@台南電影書院 / 電影本身不咋地,但蠻不可思議的,沒想到自己會在台南跟十幾個老人家一起看一部關於老人家的同志電影⋯
快进,以后这种题材不再看。2015年3月5日
Love is strange, the one you hate when he was still alive turns out to be the most missed, the one as your companion for more than half of you life become only memories when all is gone. Love can cheer you up, but love can also hurt you.
Marisa Tomei老的好厉害
太过乏味和沉闷,非常令人失望的电影.
沉静如水
感觉太平太淡就有点不是滋味 果种辛酸有表现 但是转折感觉有点生硬 不能是情节 或是侄儿的改变
love is strange
好气哦,非要在最后强行安排一个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