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红楼梦,新版红楼梦,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主演:杨洋,白冰,姚笛,周采芹,归亚蕾,于小彤,蒋梦婕,王彦华,张镝,丁荔,徐小飒,高洋,王龙华,袁新,姜彤,徐海乔,王馥荔,唐一菲,贾妮,龚丽君,孙菂,杨梓墨,李艳,程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 剧照 NO.1红楼梦 剧照 NO.2红楼梦 剧照 NO.3红楼梦 剧照 NO.4红楼梦 剧照 NO.5红楼梦 剧照 NO.6红楼梦 剧照 NO.13红楼梦 剧照 NO.14红楼梦 剧照 NO.15红楼梦 剧照 NO.16红楼梦 剧照 NO.17红楼梦 剧照 NO.18红楼梦 剧照 NO.19红楼梦 剧照 NO.20

《红楼梦》剧情介绍

红楼梦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巍巍皇城,紫气东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尽享泼天财富,却不知富贵终有尽,屋子沉湎于纸醉金迷之中,不愿苏醒。在荣国府,含玉而生的公子哥贾宝玉(杨洋 饰)与好姐妹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吟诗作赋,猜谜烹肉,兼带诌些感时伤怀的矫情文字。他与妹妹林黛玉(蒋梦婕 饰)两小无猜,互有所属,然几番试探,倒惹得误会连连。繁花烂漫、歌舞升平的大观园,锁不住那心底的寂寞,护不住那嫩蕊芳沁,儿女情长何处寻,生离死别自悲吟,一任如花美眷为暴风雨摧残凋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玉面桃花总相逢追我魂魄死亡之域警察遇到兵闺蜜四人行第四季生活大爆炸第四季星级大改造巧克力医生潜入前兄妹プリクエル~PREQUEL~我的世界你好手可摘星辰真不错!光源君2抢劫犯神驹小佳人大师兄甜心渡清欢黑客军团第二季杀手变种动物园冲击波蝙蝠侠:血脉恩仇救世超能:永无止境一杯上路通灵王扫毒2:天地对决有顶天酒店独自挣扎十二楼的流星雨重返15岁第二季

《红楼梦》长篇影评

 1 ) 形神难兼备,取神舍形是勇者

李少红大勇。

如此大张旗鼓地捣鼓,竟然还敢保有如此强烈的个人影视风格;叶锦添大勇。

如此多的唾沫星子,竟然还敢我行我素地表达如此强烈的个人美学诉求;李小婉曾念平大勇,如此巨额的投资,如此美奂的摄影,压力下成就佳作,实则勇士!

小演员形虽不似,但神合,取神舍形,实乃超越往前版本的创举。

宝黛钗三角,妙!

老祖宗气势强大,既演出慈爱庄重,又不时流露出年轻时的娇俏顽皮劲儿,周采芹大师!

许还山归亚蕾王馥荔,老戏骨,尊一声老师!

表演细腻周全,毫发间现功力,压场抬场皆是功夫,牛逼!

明星龙套光芒不盖角色,刘威疯疯癫癫仙骨自成,演得好!

配乐惊喜,昆曲尤妙,似有似无一嗓子,或而承托人物内心奸险,或而渲染小男女间天真无邪,或而悲戚或而诡谲,或而明朗或而悠远——妙极!

判词谱地好,唱地好,葬花最好,自是那”梁间燕子太无情“,唱地是凄楚绝美,比起”天尽头何处是芳丘“更是多一番滋味儿在心头!

光影变幻,镜头语言运用地炉火纯青;唯有可惜处,特效还是差点火候,瑕不掩瑜!

文章千古事。

利益团体、小丑、道德先生与无知从众们却活不过百年。

百年后再且看作品之经典与这些个谩骂歪曲刻薄恶搞,止增笑耳啊!

好作品,精雕细琢,神魂尽展,力荐!

 2 ) 黑楼梦, 你要想红不容易

额头的贴片用昆曲的,本来是不合理的,明朝的女人们也不至于在生活中穿戏服。

其实是李少红刻意要跟87版区分开,贴片成了一个"LOGO",所以把大观园里姑娘们的生活妆变成戏妆,那么,大观园里那群戏子唱昆曲时该化什么妆?

20多年过去了,物质生活极大富裕了,自然硬件方面能鸟枪换炮。

于是乎,服装、器皿、家具都使劲儿整最高档的。

那些建筑物,那些玉器,借助电脑技术,光与影的配合,弄得非常虚无缥缈,姑娘们作画、制作胭脂的那场景恍若仙境,光线穿透玉杯和胭脂的确美仑美奂;不过,显然李导演更偏爱阴影的运用,各种阴影贯穿整部电视剧,坐在荧屏前仿佛能闻到那宁荣二府弥漫着的霉味。

硬件虽好,殊不知,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红楼一梦之所以值得后人为之动容,是因为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公笔下的几百号人物,每个都有鲜明的个性,就算是个小丫鬟或者老婆子,都让人印象深刻。

若一群演员无法精准传达出"这一个""那一个",纵然豪宅千顷金玉满堂,又有什么看头? 所以,最最可惜的是,演员是最次的。

外形毫无区分度,如果不是观众都是红迷,熟读石头记好多遍,这电视剧怎么看? 没看到哪个演员的表演有张力。

好的演员应该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就是让人相信TA是"这一个"!

而不是让观众们玩猜谜游戏,拿着原著的角色表来套荧屏上那晃来晃去的一个个面目模糊的演员。

贾母一脸苦瓜相,拉长个扑克脸,怎么都看不出那种从容自在的富态。

慈祥没有也就罢了,竟然还目露凶光,李大导演,诺大个国家,你就挑不出个慈祥的老太太吗? 贾宝玉竹篙一样的身材顶着个大脑袋,两眼直愣愣,既无灵气也没富态,倒像个抽大烟的。

林黛玉的脸比薛宝钗还丰腴,没事爱撅嘴,腮帮子鼓鼓,莫非"思密达"说多了? 能说能唱会走动的演员远比不会动的布景道具重要,且看话剧、京剧,在台上摆一桌一椅,全靠演员唱、念、做、打,就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情节交代得一清二楚,<三岔口>那一个叫精彩!

整个布景阴森恐怖,音乐仿佛是女鬼呻吟,若有似无,不成曲调,让人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那个旁白无处不在,有气无力,唧唧歪歪,电视剧这么个拍法,观众还不如直接去读原著更有味道。

警幻仙子一袭黑衣,眼睛布满血丝还喜欢角睐和撇嘴,仙气是没有,妖气倒是很强大。

元春省亲,那个场景与服装都是黑红色调,加上那些边跑边击掌的玩意儿,好像是阎罗王升堂开审,让人毛骨悚然。

固然红楼一梦是个悲剧,也是乐极生悲,前半部是喜气洋洋的,后半部才是呼啦啦大厦倾倒。

不知道李少红怎么搞的,一开篇就已经弄得个鬼气森森。

<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晦涩阴暗很切合主题,但是完全照搬到红楼就不适合了。

曹公写红楼,是要写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李少红却开篇就把红楼整成了一座黑楼,真的是歪楼千尺,就算不遭板砖,也倒得很难看。

87版金玉在前,若我是李少红,我就不接这个砸自己招牌的苦差事。

还是胡玫明智。

 3 ) 寶玉長得真好看!(3.4集觀後感)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姜虬虬我瞎了龍眼,怎麼會在1,2集裡的評論說咱寶兄弟長得只是個演茗煙的料,連秦鐘都無法勝任?!

如今一見秦鐘,再比比咱二爺,真真鳳姐說的對:比下去了!!!

不過是秦鐘被寶二爺比下去了!

原先得知李少紅拍這個紅樓,我就對秦鐘一直大有期待,我知道少紅阿姨是LGBT先鋒人士,十年前的大明宮詞就整出來一對兒弘與合歡,還有一對兒前朝太子和長生的纏綿戲。

別人不敢拍秦鐘,少紅阿姨卻不是俗輩,別說是個秦鐘,就是香憐玉愛,琪官柳爺,我都巴巴的指望著靠此版圓夢。

可如今一見這個秦鐘啊,我就傾倒了........果然唐伯虎點秋香裡的話是真理啊——原來美人是要襯得!

你覺得咱二爺不貴氣,不公子?

不美型?

比比秦鐘啊?

比下去了吧!

秦鐘一出,我頓時覺得二爺臉上豁然開朗,眼睛裡流的是秋水,眉梢上蹙的是風情,話語裡透得是靈氣,唇齒間吐得是聖經......誰再敢說咱二爺長相一個不字,我自費沖洗斯特拉斯堡香腸嘴秦鐘同學玉照一枚寄到您府上供您日日參考,方才能在回望二爺時,撥開雲霧見月明~~~浮雲散~~~明月照人來~~~~OKAY,我承認我被秦同學雷得有些不淡定,少紅阿姨,你的配樂沒雷到我,你的銅錢頭我還越看越順眼了,你的秦可卿都被說成人妖我看了卻反倒想調戲,你的小演員縱使演技生澀但為了蛋清臉色我都忍了,但是,秦鐘啊!!!!

怎麼可以這樣!!!

要知道秦同學是一個審美標杆啊,你讓我對今後的觀影之路十分膽怯了......要是之後出來個長得像鳳姐(那個鳳姐)的尤二姐怎麼辦?!

要是再來個長得像犀利哥的琪官我怎麼辦,我還年輕,我還想為祖國的建設事業貢獻我的一份力氣.....好吧好吧,我接著看,少紅阿姨,你繼續.....蛋定着定着,就會硬了....

 4 ) 漫谈新版红楼梦

不知道是否是当年的《红楼梦》有邓云乡这些顾问的缘故,感觉特别生活化,有旧时代那一股浓浓的气息,那电视剧里的天空的颜色、瓦片门帘的色泽、甚至小丫鬟倒水扫地的声音,都让人感觉格外亲切,那是远在21世纪的我们也能理解的生活的质朴。

没有音响的回音,没有浓烈到暗沉的色彩,这才是那个年代故事的背景色彩。

再看新版《红楼梦》,难怪这么多人说它像鬼片,昏暗的灯光、血红的布帘、女人们苍白的脸色、凄楚的神情,我要不是中国人,你告诉我这是鬼片,我绝对深信不疑。

再者,那长得生厌并不时把人物声音盖掉的旁白,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中国的导演爱上了旁白,尤其是某天看过的一段电视,一家子人在吃饭,其中一个语出惊人,于是镜头在各个人脸上一一扫过,并一一配上诸如爷爷呆了、爸爸傻了的字幕。

我想完了,这导演真是懒得没救了,你当你是写剧本呢?

就算要傻了、呆了,您能想象法子从他们的表情行动上显示吗?

没必要照搬剧本或者小说吧?

再说旧版《红楼梦》的人物,旧版《红楼梦》里,女孩子们的声音真是好听,念诗、说话时,声音悦耳,那一字字念来,跟小黄莺似的呖呖的,不信去听听旧版的人物对白。

再说新版,贾母的声音颤颤巍巍,人家大富之家的老太太,一家子是四大家族之一,孙女是皇帝的妃子,还有个宝贝疙瘩乖孙子在身边颐养天年,内心舒畅,人参养荣丸常吃着,燕窝当白木耳,身体倍儿棒,可不是个病涝子。

旧版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见其声”那一声,真是精彩之极,泼辣爽利令人精神一振,新版的倒像个妓女的卖笑声。

再看林妹妹,原著中林妹妹风流袅娜,这在初进贾府就已说明,记得是说什么有一段天然的态度,而新版的林妹妹,傻愣愣,可怜巴巴,乃是在我看的有限的一点新版里的最女鬼的。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新版里的宝玉真是一副色鬼样,难为小演员了。

记得旧版的宝玉,脸庞圆润,一双眼睛真如秋水一样,风流但不猥琐,只觉得是一个妙人了。

新版才出了两集,骂声不断,人民群众还是不喜欢那种鬼气森森的,更不喜欢名著被糟蹋,我也一样。

我真遗憾,比我出生晚的人没有看到那些经典,新一代的孩子碰上的是一股商业片的潮流,难怪他们要看《一起去看流星雨》、张纪中版特效武侠了,实在怪不得他们,我们有这样的一群导演、编剧,实在是为中国自我灭亡的事业添砖加瓦。

充斥着这些毫不真诚的电视剧电影,孩子们又怎会分得清什么是美?

实在令人担忧啊。

 5 ) 不带说谁谁谁难看的———抗议豆瓣不设0星评分

只说没道理的地方各处没有丫头打帘子不说,连鸳鸯也自己一掀帘子进了屋,迎探惜三位小姐跟在后面只好自己掀门帘,还得防着前面的帘子打了脸。

林黛玉拿袖子揩眼泪抹鼻涕,连块手绢都冇。

一屋子的太太奶奶姑娘们都不咋换洗衣服,连贾妃省亲也不给面子换一身新的,该穿啥还穿啥。

衣服难得有绣花,蕾丝处处可见。

洋派。

媳妇跟婆婆一桌吃饭。

乱。

吃饭又常没个下人安盘布盏、侍立听唤,惨。

王夫人、王熙凤端着小碟子捧着好大一角西瓜啃;不知道大户人家是怎么吃西瓜的,反正俺们家也是这么吃西瓜的。

贾宝玉成亲、林黛玉殁了,王夫人对贾老太太说:还是先管活人吧。

这个媳妇好剽悍。

王夫人看不管晴雯,传她问话,晴雯态度倨傲,一副“有本事你炒了我”的架势,结果被炒了。

丫头也很剽悍。

夜抄大观园,三小姐打王保善家的一巴掌还嫌不够,还要拉扯着追着打。

小姐也不是好惹的。

林黛玉的鹦鹉跟主人学的不是“紫鹃,倒茶”,不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而是《西厢记》中的“幽僻处可有人行?

点苍苔白露泠泠”。

这个禽兽不遑多让,果然剽悍。

宝玉成亲,薛姨妈也到场。

新中国建国都60多年了,老百姓办喜事丈母娘姑爷还是不聚头的。

我怎么听到一回管薛姨妈叫“薛姨娘”的?

贾琏送林黛玉回南料理完林如海丧事回来,小厮冲到王熙凤屋里来回话。

原以为侯门似海深,没想到门户也这么浅,家下男丁一脚就跨到内宅去了。

怡红(海棠)快绿(芭蕉),怡红院的海棠成了白色。

橘子红了,海棠白了。

念给晴雯的诔文是给化成了芙蓉仙子的晴雯的,诔文有,芙蓉花欠奉。

薛姨妈劝薛宝钗答应与贾宝玉的婚事:“你若是不应允,你姨妈也不能称了颦儿的心,你岂不白白牺牲了自己。

” 原是薛宝钗本打算牺牲自己成全宝黛的,这确实是有创意。

怎么都没有人想到这一层?

草草地把个贾探春嫁了。

如果按这个片子的传统,旁白交待完也就完了,非要寒酸地走个过场,连花轿也没见着一顶。

想87版十里长篷,落轿登舟,哥哥贾宝玉坐船一直送往天际边接亲的大船,加上一首《分骨肉》,无论何时重温这一段,都让人肝肠寸断啊。

新剧中贾宝玉没露面。

为什么呢?

请看下一条。

探春出阁在贾宝玉成亲之后。

贾宝玉先是失了玉,变傻;后被骗婚,魔怔了。

原著如此,认了。

贾家变故后,贾老太太给孙媳妇薛宝钗做生日,把出了嫁的史湘云、贾迎春都接了来。

后孙家派人来接,迎春凄苦难当,贾老太太安慰她回头再去接她回来,迎春哭道“怕是不能再回来了”,贾老太太说:又不象三丫头,嫁得远……。

众人忙劝解“三姑娘会回来的、回来的”Blahblan……把个迎春撇一边不理。

这真是最不堪的诀别。

孙绍祖冤枉啊,二姑娘是被她娘家人活活怄死的!

其它没听到,“琏”二爷应读作“脸”,并不是“连”,他们这一辈玉字旁,“琏”作礼器时只能读“脸”。

这个爱念什么念什么,没所谓。

薛宝钗结婚前后装束完全一样一样一样的。

香菱病了,薛姨妈说:“请太医瞧”。

按说导演根据自己的掌控能力,对原著做删节是不错的。

87版就删除了一些神怪魔幻的东西,虽然没有十足“忠于原著”,确实避免了干扰观众观剧。

从这个角度讲,新版本对凡涉及男女事的情节倒是做足壹佰。

崩溃了。

原说因为高鹗续写时,功力不足,无法如前八十回那样将人物描写的生动鲜活不着痕迹,因此把宝玉写傻,王熙凤也没了伶俐并很快夭亡,为的是免得塑造人物力不从心,把精力集中在交待故事主线上,使整个故事大体上还是前后完整一致的(可能也因为当时还有部分后四十回曹雪芹残稿的遗存)。

新剧中这一点也还忠于原著精神,贾宝玉换成后杨洋后,直接就呆掉。

林黛玉裸死。

贾老太太恰好挑了给林黛玉换寿衣擦身的时候进去,镜头缓慢地从指尖扫过赤裸的玉臂,再从胸口扫描至同样裸露的大腿。

完了再一遍从肩部到胸部。

崩溃again。

小姑娘杯剧了。

小宝玉于晓彤还是个毛孩子,跟几个成了年的大姐姐这么个厮混法。

原著是先人的原著,娃儿可是现在的娃儿啊,用不用这么有诚意啊。

小朋友杯剧了。

(说实话,觉得这些孩子可惜了了。

摊上一位连剧中人坐卧行止都心里没数的导演,一群小孩子如何自处啊。

)有人说原著里有林黛玉死后,李纨紫鹃等给她擦身啊。

看这么个破剧,我还得有政法专业文凭,我悲剧了。

本来不看新红楼梦的,一听说有一地玻璃碴子,还有林黛玉裸死,保不定都去看,收视率节节攀升。

全球华人算上埋在地下的,统统都杯剧了。

白先勇费了好大劲拯救昆曲,这下又得受二茬苦遭二茬罪了。

章鱼保罗预测,此剧一出,87版必将被推到神的高度。

啰嗦一句:红楼梦乃至其它名著至于中国人,不是小说,是人人都玩得起的古董。

谁也不甘心只看个大模样,知多知少都在抠细节。

您至少出个高仿啊,弄得个跟煤气灶上烧出来的玩意儿似的,还让大家用元青花的标准鉴赏,就别怨别人往死了拍砖。

 6 ) 天上掉下来个傻妹妹,85后觉得很难看

在豆瓣第一篇文章竟然是写这个把我雷到七窍生烟的《新版红楼梦》。

我上来写的原因,是因为网上那个报导说什么“70后气结85后喜欢”,我也就是想作为一个85后来说声“难看!!

真是难看!!

”我周围的朋友基本都是85后,还没听谁说接受的来的,如果接受的来我也要怀疑他是不是怪胎了。

说要求新,而导演自己都说自己没有读过《红楼梦》,还好意思说忠于原著,天涯上的帖子也一条一条说出不符合原著的地方了。

而且,忠于原著并不是一句一句念就完了,要有灵魂吧,人物要有辨识感吧,这个是最基本的。

那位大导演说着收视飘红,又赚了钱了吧,网络上都在讨论新版红楼梦那些演员是潜规则的是关系户的,那些专业写手代表咱叫好的,代表咱85后发言的。

我又还有什么好说……只能说,天上掉下来个傻妹妹= =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别理它,我在豆瓣上看什么肥皂剧也没见过这么低评分的,导演硬要厚脸皮说好看我们也没办法啊,哈导演硬要说,创新,不喜欢的不是有偏见,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懂欣赏,下一代喜欢,现在评价太早,云云,我也没办法。

也许真应该淡定,也许应该见怪不怪。

我这小民也只能弱弱的举起一只手,说,难看,真的很看难。

片酬卖了多少都好,广告卖了多少都好,我觉得很难看。

说什么不喜欢艺术手法的,我想艺术还真没“喜欢”一说,又不是奴隶,难道习惯了就没事?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即使不同语言,美丽的音乐和艺术都可同样感动人,即使在不同文字中,很多诗歌和比喻都可以相通,我更不相信什么“你们不喜欢因为本来就是拍给下一代看的”。

下一代,也肯定会有人读书,也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一个没看过红楼的导演,骗了下一代,也是下一代不看书的那些吧,那又有什么好自豪的。

大家呢,还是看看87版洗眼睛,就算87也有很多不足。

然后看看新版红楼的雷人雷事雷语录,乐一乐,就行了。

这事还真只能当娱乐,你认真你就输了。

 7 ) 她与我心中的红楼不符

我是一个红学迷,当我看到说要翻拍红楼梦时,还是很期待的,小时候的暑假总会与87版的《红楼梦》来个不见不散的散会,等到了初中,发现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红楼节选就开始无比期待这节课,果然,当我们的语文老师带着一个他自己画的宁荣两府的平面图来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的眼睛肯定是发光的,记忆中,那节课,是我最认真的一节语文课了吧。

怀着如此衷爱红楼的心情,我开始看10版的红楼梦,一开场,我就被那华美的场景吸引住了,但突然电视画面毫无预警的开始快进,我眼前顿时一晕,慢慢的,我开始害怕看广镜头的全景画面了,因为一到这种情况,就会有快进,我几乎想吐。

这是我对10版红楼第一个不满之处。

演员的服装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李少红说当初曹雪芹的时代是昆曲当道的时代,用这种类似的服装,我可以接受,但我真心不能接受女演员的贴片头,有专家就说,这种贴片头只有要戏剧的装扮中才有,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没有的,我知道李少红导演你在拍戏,也就和古代的唱戏是一样的,但电视剧不是唱戏,我们看电视是还原古代生活啊,不是直接看戏剧啊,看着那些贴片头一直把演员当唱戏的了,完全体会不到公子小姐的感觉。

还有就是头饰,一般生活头饰还行,但宫装和诰命的头饰就又回到唱戏去了,详见元春省亲那段。

第三点是林黛玉的选择上,红楼播出一半是,李少红接受访谈,说蒋梦婕到后面会越来越瘦,可是我看到最后也没看出来,为什么?

因为她本来就是脸颊丰满类型的,我相信,她为会演好黛玉在努力控制体重,但她演的是古装,除了脸,我们观众看不到她的其它部位,如果能看出她瘦了?

最后,是过了八十回后的情节处理,李少红导演肯定也知道后四十回是高鄂续了,而高鄂的续从来都是褒少贬多,所以也想做一些改变,但是改编成黛玉裸死实在太过份了,就算贾府待她再薄,古时的门第,这种礼节是不可能失的,古人比今人更在乎声誉,怎会在这种事情上失了礼数?

 8 ) 红楼梦碎

自从新红楼出定妆照后,其实我已经被雷到了,整个调调儿就是不对嘛!

但心里还是有点期待,李少红和叶锦添那么大的金字招牌,两人轮流拍着胸脯赌咒发誓说这个妆好,这个戏好,我承认自己耳根子软,也就没把他们看死。

现在新红楼终于揭开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现在,我终于可以不受蛊惑和宣传,说说自己的看法——真的很不好。

现在网上骂声一片,有人说画外音太多,把半部红楼都读出来,像个广播剧;镜头呢,瞬间转移太多,搞得像武侠片;音乐呢,简直是半夜鬼叫这些我都承认,但这些不是致命伤。

我认为把红楼梦读出来不是大问题,如果李少红的目标客户就是根本没看过红楼的孩子们,读出来也算让他们被动听了一遍红楼梦了,是好事。

瞬间转移嘛,她啰嗦讲了这么多还不许人赶时间啊?

难道你想数数这些少爷主子们从屋内走到大门口需要几步吗?

既然李少红完全不知道该怎样把握故事的节奏,那就只能用快进的方法来控制了。

所有的一切我都能忍受,但我实在没法忍受这些演员,还有他们的妆容,以及他们的服装。

我觉得,演员和服装,可以说是这部剧失败的关键。

一我不提从前那版红楼演员了,我只说和原著对照,如果拿书上的描写与现在的演员作比较,其差别之大,犹如云泥。

有起码审美能力的人,都能有自己的判断。

是非自有公论,并不是靠一句气质就可以搪塞过去的。

第一个要说的是黛玉。

书中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

曹雪芹对黛玉的描写是很具体的,首先是体弱,在体态上一定要纤弱无比,是一种病态美。

其次是才思敏捷,聪明,有浓浓的书卷气,然后是孤傲,敏感,有点小心眼,也就是有点“作”。

说句实话,作,必须是要资本的,必须是美女,而且是年轻的美女,而且作不能过头,过头就成妒妇了,哪里是满身诗情画意的林妹妹呢?

现在呢?

现在的这个新版黛玉,是婴儿肥,水泡眼,厚嘴唇,健康的脸蛋红扑扑的,下死力气找,连黛玉的半点影子都找不到!

我整个昏倒了。

以前看照片还没觉得有这么丑,本人原来比照片还要丑几分!

而且不说话时厚嘴唇总老是张着的。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此黛玉的嘴合不拢呢?

后来看了介绍明白了,此人是舞蹈演员出身,没有经过专业演员的训练,故会犯这个毛病。

但这样一来,大家闺秀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的仪态基本就别指望了(大家回顾一下黛玉初进贾府时当众吐出的那口漱口水便可知一二了)。

不过她身上也有一种气质,就是她最看不起的刘姥姥的乡土气。

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李少红接受采访时回答为何黛肥钗瘦时,说,随着剧情发展,将会换演员扮演大宝钗,于是宝钗会慢慢发育成丰满的样子……可是,我知道这位黛玉没打算换人。

所以林黛玉将始终以丰满的婴儿肥示人……我哭了。

再说宝玉。

贾宝玉的外貌原是极好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这说的是现在的演员的吗?

是现在咱们看到的尖嘴猴腮、大小眼单眼皮的少年儿童吗?

请问,什么叫中秋之月?

那月亮可是圆圆的,不是尖尖的(想想以前那版红楼宝玉的方脸盘吧虽然不是圆脸,但也还算靠谱)。

什么是秋波,至少要眼睛大而轮廓漂亮,顾盼有神,才能眉目传情啊!

现在这么小的眯眯眼有何秋波?

唉曹公将宝玉一个男孩子比作春花,至少要鲜亮、俊俏吧?

各位凭良心说,这个宝玉俊俏吗?

和俊俏这两字有关系吗?

他更像刚从某中学操场拉过来路人,随便借了条红袍子就上场了,完全没有一点贵公子的气度(家庭教育多么重要啊),何谈眉目传情、举止风流!

再说秦钟,这可是把宝玉也比下去的人物——“他生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怯怯羞羞的有些女儿之态”。

这难道是我看到的浓眉小眼、面目不齐全的小屁孩吗?

这版宝玉顶多算个路人,这版秦钟竟然是个丑人(李少红,你究竟要怎样毁人不倦啊?

)再说贾政,贾政已经够老了,王夫人居然更老,两人在一起还是姐弟恋(宝玉和谁在一起都是姐弟恋)。

真是有其父母必有子女。

我查了下,许还山老师是1937年的,如今已经73岁了。

归亚蕾是1944,今年是66岁。

但是女的更显老些……小宝玉据说才十来岁,这两位还真是老来得子……扮演贾母的是好莱坞明星周采芹,也是名门之后。

可惜因为长期在美国生活,已经不太像中国人了。

我见过对她的采访,普通话不太会说,是用中文加上海话加英文表达意思的。

所以她的贾母,怎么都不对劲(比如说话的时候头部动作幅度太大,发钗的坠子就像荡秋千一样晃荡)。

这位明星是1936年出生的,比扮演她儿子的许还山大一岁而已(难道中国这么多老演员,就没办法找一个能演贾母的?

秦怡哪里去了?

向梅也是37年的,也可以啊!

)。

再如秦可卿的黑寡妇蜘蛛精扮相,妙玉的头顶大花,赵姨娘的老鸨造型,身量未足的惜春成了虎背熊腰这些都不一一细述了。

太多了。

二现在来谈谈妆容和服装。

贴片子是有问题的。

为啥,这个不是生活中有的东西,而是舞台造型,古来有之。

你给太太小姐们都贴上了片子,然后,这帮子人贴着片子在台下看芳官藕官们贴着片子在台上唱戏……整个都让人啼笑皆非……到底谁才是戏子?

(要知道黛玉是视被比作戏子为莫大侮辱的)叶大师说好,李导演也说好,那么就用吧!

我们且看看他们还能有什么惊人之举……当然是有的!

叶大师然后把所有女子的眉毛都做了淡化处理,古人最爱的画眉这个化妆程序,直接省略,娥眉变成了无眉,面部都成了很现代很个性的裸妆。

多么大胆的创意和想法!

一般人是万万想不到的……不过……一个人没有了眉毛,是多么突兀!

多么清纯青春的少女们啊,个个都成了大嫂大妈,年龄平添了十岁以上!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李少红要这么辛苦找十几岁的小演员,又让叶锦添用妆容增加他们十年岁数。

与其这般麻烦,不如直接找二十岁的演员不就完了吗?

何况,叶大师,你要知道中国人的五官本来就不怎么突出,头套一戴,眉毛一遮掩,个个都像掉进米粉堆出来的,面目模糊了。

稍微对红楼不那么熟悉的,极难辨认出各人的身份。

比如我到现在都不记得袭人到底长啥样,想起来就和鸳鸯秋纹麝月小红都混在一起了。

网上说这些造型是像青楼多过红楼,像聊斋胜过红楼,我看了看倒是大致不错。

十二钗的宽袍大袖加上贴片子加上头上的大红花大白花大绿花,脑后披散的头发,是很风尘很风情,这等风格对于我等自小看港片港剧长大的观众来说,是非常容易辨识的。

这就是香港人想象中的古代中国。

张爱玲说过,英国人老远的来香港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大致是这个意思。

虽然我是很理解叶大师的苦衷,不过还是没法原谅他。

叶大师,就算你从殖民地出来的,你拍的可是红楼梦啊!

拜托你还是要多读读古书,服装规矩身份都不能乱来。

曹公已经把所有的服装质地纹理图样都清清楚楚写出来了,你只要照做就可以了,实在没谱,去抄抄人家清朝的手绘图册,改良下也是可以的,就不要这么天马行空另搞一套,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三再来谈谈演员的年龄。

其实到底宝黛钗到底多大年纪,曹公是前后矛盾的。

我记得张爱玲的红楼梦魇里比较了几个版本的红楼,加上反复前后研读,发现不同版本可能是曹公不同时期修订过的,可以看得到人物情况的一些变化。

当初曹公写黛玉初进贾府,一开始宝黛当然都是十几岁了。

古人十几岁就可以结婚了,当然大家都已经是情窦初开。

如果只是七八岁宝玉就断断不会和袭人初试云雨了。

秦钟(比宝玉还小)也不会和智能儿搞七捻三了。

而且你看宝玉和黛玉讲的话,换成儿童来讲,那种情爱缠绵,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为啥到后来曹公把宝黛的年龄越改越小呢?

因为一个年纪太大的男子,和一堆姑表亲姐妹们整日厮混在一起,睡在一张床上,耳鬓厮磨,实在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谁说曹公是凭空生造出这部杰作?

其中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其实都是有坚实生活的基础的,细节绝对写实,只是碍于文字狱模糊了时代而已,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成为歪曲和篡改原著的理由)。

曹公于是倒过头再修改,把宝黛年龄越改越小,故事才比较能够成立。

所以原著里宝黛钗的年纪,其实是有点不清楚的。

有些挺新版红楼的人攻击老版红楼,说那批演员年龄太大(他们倒忘了满脸褶子的王夫人啊?

)。

老红楼的演员们年龄太大倒也不是,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比原著大是事实,但这倒是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

新红楼是一帮未成年儿童演早恋,那个眉来眼去,那个争风吃醋,那个赌咒发誓要生要死,怎么都像小孩子过家家,完全没法认真,看得让人难受。

因为古人早熟早婚早死,今人哪有这个调调儿!

怎么演都是不成的。

所以略微提升下演员年龄也是必要的。

李少红拍红楼,什么都可以瞎改,但这个年龄倒要考究起来,舍本逐末,真真好笑!

我的看法是,就找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来演好了,不用前后换演员,只需要在妆容上做点调整即可。

而且年纪大的演员相对有生活阅历,演技理解力可塑性都要普遍高过小演员。

四、总结   李少红以前的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都是叫好叫座的片子,其风格已经很明晰地形成了——故事节奏慢、光线阴沉、色彩凄艳、服饰精雕细琢、音乐气若游丝、喜欢让演员背诵大段书面化的台词。

算比较文艺的一个导演。

这次拍红楼梦,她不过是把过去自己用过的手法再重复、加大力度、集大成地用了一遍而已。

但是这次放大了看,我们才知道,这种风格原来如此诡异当然了,还要加上叶大师的辅佐才能拍得出这么失败的一部作品。

叶锦添的风格也是很明显的。

叶大师最好不咸不淡的色调,美其名曰淡雅。

他还偏爱广袖和服宽腰带,淡眉,还有,叶大师特别不喜欢刘海,即使小女孩,在他的设计中也是光秃秃脑门。

我发现他有少妇情节,但凡有可能,他会尽一切努力把女人都变成面目模糊的少妇。

《射雕》(周迅版)里穆念慈和黄蓉就硬生生毁在他手里。

这种风格有时候用得好也很不错,比如卧虎藏龙和夜宴,我就很喜欢。

但用得不好呢,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而且叶大师自从有了奥斯卡以后,就不大听得见别人的意见了第一次设计出来铺天盖地的批评,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他也不听。

真是可惜了,轰轰烈烈搞了这么久,选秀都选了几年,花了这么多钱,最后出来的是这个样子。

我不知道李少红和叶锦添自己到底发现了问题没有,我是替他们感到遗憾。

无论以前他们做了多么好的工作,得了多少荣誉,这部戏不好就是不好。

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遗憾,也是观众的遗憾。

因为我们也期待了这么久,而且又那么喜欢红楼。

不过往好处想想,既然李少红这片子是拍给没看过原著和老版红楼的观众,至少这部片可以有点启蒙的作用吧。

说不定人家觉得好,就此去看原著了,也是好事一桩。

就像以前于丹讲孔子,很多学者听不下去了,但大批从来不读论语的人不也鼓掌叫好吗?

起点低一点没事,以后还能往上走就好。

 9 ) 以昆曲作框架的红楼梦,为什么我固执地认为它是一部好剧

为什么说新版《红楼梦》它不是一部烂剧,当年一项一项的“罪宗”,待我一一分析来。

我欣赏这个剧有一个前提,就是认真地把红楼梦看成一个架空的故事。

这部剧有个原罪,它叫《红楼梦》,世界上有几个红迷,就有几个版本的红楼梦。

所以多数人看剧,首先是去判断它正不正确,而不是想如何去欣赏它。

原著若分析背景,服化道、礼仪、语言一应遵的该是清制,当然也有些是作者自己发挥的。

然而,《新红》并不打算完全依照真实历史或者原著,而是以戏曲作为背景框架。

从主题曲、背景乐,到人物造型,以及角色的举止言谈,再到拍摄手法,无不有昆曲的影子。

#开篇的《开辟鸿蒙》,词取自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引子,倒应景。

搭配婉转的昆曲唱腔,着实惊艳。

另有几支姑娘们的判词,及黛玉的《葬花吟》,轻柔的曲调低吟浅唱出来,争议也不大。

只是那存在感极强的背景音乐,创造性地加入了咿呀人语声,时而婉转娇啼,别有情致,时而轰轰烈烈,情境感过犹不及,不知令多少人闻而却步。

甚而几处添入了明显现代的音乐和节奏,贻人笑柄。

这有些类似于我去看的当代艺术展。

以前我总是不能理解,那些把别人创造的东西拿来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怎么就变成他的艺术了。

后来听了朋友的点拨,似乎有点明白了。

并没有完全原创出来的作品。

比如一幅画,画里的形象也是已有的现实中的东西,画家用自己的手法把它呈现出来了。

其实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他们取得别人的东西,也必定有自己的思考和艺术表达。

所以《新红》剧中的背景音乐,我们权可以把它看成当代艺术一次略粗鲁、不讨巧的发声。

其实,它与红楼梦怪力乱神的调调是一脉相承的。

若说阴森恐怖那是绝没有的,估计很多人把原著中本就荒诞的部分给忽略了。

▲剧中服装和道具用的多数遵照原著,但留的发挥空间也很大。

比如黛玉的衣服,以青色为主,飘逸清雅与其风流灵窍很是契合,斜斜的腰带越发显得弱柳扶风。

宝钗的衣服,以白色为主,典雅高贵,与她的珍重芳姿相呼应。

秦可卿的衣服,是玄色缂丝轻纱,华美而神秘,带点性感,细究人物觉得意象实在很妙。

以前看过一个帖子,盘点了剧中每个主要角色的服装,真是大开了眼界。

这些古意华服在剧目中倒是显不出来的,认真盘点起来才见识到那些精妙的细节。

▲演员的妆容很独特,电视剧中这么艺术性的妆算是少见。

看看总管角色造型的叶锦添大师的其他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肤色偏白但自然,女孩儿两颊多打粉嫩的腮红,唇色也是天然柔润的淡色,眉毛不细看几乎隐形。

这样的妆初看不习惯,看久了却有些味道。

让我想起宝钗海棠诗里有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妆倒衬托得这些女孩们更显出本来特色。

剧中有一幕是大观园里姑娘们自制胭脂的场景,好一片赏心悦目的风光。

后来宝玉为平儿理妆的情节中有提到,他们用的胭脂都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儿来,淘澄净了渣滓,再配上花露蒸叠而成的”。

我倒怀疑,如此金贵是胭脂,这剧里的姑娘们是不是真的用上了。

▲挨砖最多的“铜钱头”,也就是改良自昆曲中的“额妆”,确实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而且,它对演员的颜值影响确实不是一点半点,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市场的流失。

但是,这个设计似乎跟整部剧中的戏曲基调很吻合。

如果把此剧看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细细揣摩,其实这个头妆也没有那么难接受了。

倒有点更贴合红楼梦那种亦真亦假,如戏如梦的感觉。

▲这剧的镜头调转方式是我以前没见过的。

据我了解的,很多拍摄两位对话的演员的近景,都是先拍完其中一位的镜头,再拍另一位的,所以有互相站位的说法。

但是《新红》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场景。

一人的台词就一大段,所有台词一气呵成,镜头在两人之间来回转,在说的、在听的全程在表演。

不仅在两人对话,在大场面群戏里,镜头数也少的可怜,长镜头玩得飞起。

甚至还有一个角色从一个景走到另一个景的长镜头。

曾经看着那流水似的长镜头,我猜想导演是否故意炫技。

后来细想,这样的拍摄手法倒有点像舞台上的表演,忽视摄像机的存在,一幕一幕地演。

这又合了我关于戏曲框架的判断。

▲再说说那随时强插的旁白,其实是不必的,恍惚记得导演也不是很乐意添的。

不过以这个作为批判这部剧艺术手法不高的论据就有点牵强了。

旁白是为了补充小说里没有表现在画面上的部分,有时当有声小说听也挺不错的,毕竟这声音质量还是很高的。

▲作为原著党,对于这部剧的情节安排我是基本满意的。

其实我曾小小地期待过,是否后四十回的情节会有创造性的改编。

毕竟,高鹗的续写有很多不合人意的地方。

然而《新红》的主创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整体的表现手法上了,情节上并没有太多创举。

不过,这点上的保守做法也算安全。

我至今记得当年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给我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非原作者的续写不论多么优秀,就如那金玉良缘,到底意难平啊。

更何况,还没有那么优秀的人出现。

▲至于一些情节上的“谬误”,当年被声讨得厉害,不是一句“架空”就能平息的,毕竟,它是红楼梦呀,多少人倾尽心血研究了一生的红楼梦呀。

只不过,红楼梦小说本身就有不只一两处缺憾,一部伟大的书我们容许它的不完美,一部足够优秀的剧我们也得容许它的小错处,是吧。

#下面我就要说说这部剧真正的优秀之处。

▲先说配角,因为有些配角的表现太好了。

贾琏的乳母赵嬷嬷,为了儿子向凤姐儿和贾琏来讨事情做。

全身细胞都在演戏,原本不是特别出彩的人物被演绎得极亮眼。

宝玉的乳母李嬷嬷,略有口音,但那股子刻薄自私的劲儿,感觉唾沫星子就翻飞在眼前。

小叮当演的茗烟重场戏不多,却也足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闹学堂那段是我的最爱,老戏骨的表现力不容小觑。

刘姥姥算戏份较多的配角了。

我很喜欢这版的演绎,村话说得头头是道也有它的味道。

刘姥姥自然有她的精明,但更突出的是她骨子里的淳朴憨厚。

赵姨娘,她和马道婆配合的那一段,以及后来骂芳官、闹探春,真是活灵活现。

想是要把别人都算计了,其实地位在那里,谁也算计不了。

看得又是恨,又是过瘾。

还有甄士隐、一僧一道、冷子兴、冲了门子的小沙弥、贾瑞、贾环、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等的n次方。

戏骨当道,配角已经撑起了一半。

▲再说说主角。

看第一眼就让你确认这就是角色本人,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可喜的是,他们每个人都让我们看到了角色的可爱之处。

宝玉的痴憨与小儿顽劣,被于小彤演绎得如此自然,你看了甚至不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性情奇怪的人存在,而且他的想法你竟发自内心地同意,他做任何事情你都愿意包容。

大宝玉颜值上进阶了,没有小宝玉那么灵气逼人,却是个难得的温雅公子,又赶上了后续苦情的桥段,让人心疼的更多些。

黛玉的小性儿在小女儿情态面前显得更加合理,也更加可爱。

这版的黛玉形上不尽如人意,但是意到了。

她的才情风流在海棠诗社那段最浓墨重彩。

她与宝玉之间的小儿女情趣最为可看,互动自然,流露真挚,对嘛,感情戏才是一部剧的重点嘛。

后期成熟些的黛玉,妆容更显愁绪伤情和弱不禁风,也就跟原著贴近了。

宝钗的心机对我来说一直是黑点。

在李沁版的宝钗这里,实在温柔大方,气质动人,待人又体贴入微,不知不觉的,这个黑点就淡化到看不见了。

这样可人的小姐,为她心疼都心疼不过来呢。

后来的白冰,形象上也到位了,没得说了。

姚笛演的凤姐儿用力过猛,但还算立得住的。

凤姐儿应是多面的,“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

上面对贾母百般孝敬承欢,对心思各异的邢、王二位夫人供应周全,对公子小姐们也体贴周到,与有体面的丫头热闹调笑,对下面家下人等又刻薄精明。

在贾琏面前虽也强干,但不时又显出年轻媳妇的娇嗔。

姚笛基本完成了这个人物,没有枉负这个精彩的设定和那些个精妙的台词。

贾母由于其地位,以前看的各种关于家族权制的分析,总给我一种太权威的感觉。

周采芹的贾母更多的是一个富贵可爱的小老太太,心思和权威自然也是有的,但是乐得清闲,每天孙儿孙女儿绕膝是最最开心的事情。

除了配音有时口型对不上,演技上完全没得黑。

探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姐,聪敏机智,胸中有丘壑。

剧中小探春平日里基本是群戏中的背景人物,日常就是看戏吃酒,再不过是姊妹们嬉嬉笑笑。

但有一重场戏,与赵姨娘吵架的一幕令人动容。

原来这个小姐有着这些酸楚,藏在心底不足为人道罢了。

袭人的戏份基本上和主角差不多了,演员李艳身上的戏曲痕迹比较浓,是优势也是弱点,但在这样一部大段明清话本做的台词的剧里也算大大的帮助了。

有一场跟王夫人的对话,就是剧中典型的场景了。

还有很多角色,比如香菱、秦可卿,晴雯、麝月,宝琴、岫烟,蒋玉菡、柳湘莲,演技麻麻,但胜在形象合适,为这部剧也添了不少颜色。

#除了主演,这剧最让我好感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亦真亦幻的意境。

这恐怕也是当初争议最大的地方。

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呀?

有人说是一块石头下凡历了趟劫。

有人说是绛珠仙子下凡来报恩的故事。

有人说是封建时代门户里纯美爱情被阻挠的悲剧故事。

有人说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世族大家富不过三代的故事。

有人说是展现古代贵族生活的全貌的故事。

我认为,那样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有现实,也有梦幻。

如果不现实,我们不会对人物的命运那么感同身受。

如果不梦幻,整个故事也不能那么吸引人了。

那一句“赏花、饮酒、作诗,往日这园中是何等热闹”,还有宝玉在海棠花下“你若有灵,保佑我和园中姊妹,仍像往昔一般”,才显得那样空寂。

把美好撕碎在眼前,我们的心情就如同宝玉听得红楼梦十二支曲时,如鲠在喉,不禁落下泪来。

这样的风格是一二十年前难办到的,也是现代审美发展至此我们愿意看到的。

七八年过去了,当年批判的尘嚣也渐渐下去了。

是否大家能平心静气来看看,时至今日把它扔到剧堆里仍然观赏度和艺术性拔尖的剧,给它一个公平的分数?

 10 ) 少紅紅樓少紅夢,紅樓夢裏少紅眠。

女兒悲,質量要靠宣傳吹;女兒愁,八七紅樓壓肩頭;女兒喜,線索放在旁白裏;女兒樂,變速旋轉煙霧多。

阿姨你要知道,不是旁白話多,恨不得一字一句將小說照搬就是“忠”;阿姨你要知道,不是鏡頭飄移,恨不得時空錯位將動作變亂就是“新”;阿姨你要知道,不是配音不停,恨不得烘托氛圍將心理暴露就是“高”;阿姨你要知道,不是脫離生活,恨不得人間情事變仙界神話就是“深”。

新版舊版兩參看,所謂新解看不見。

君可批判八七版,不見舊版創業艱。

君可力挺少紅版,不見少紅照本宣。

舊版雖舊高標在:不按原著不買單。

大筆刪去神秘氣,為由理性取簡繁。

可恨後人不解意,鋪墊造極惹人煩。

過猶不及聖人句,貌合神離堪可憐。

其實根本無需比,商業運作命早懸。

當年大明宮詞劇,脫離史實胡亂編。

少紅紅樓少紅夢,紅樓夢裏少紅眠。

【魚美人】少紅紅樓何時了,新版值多少?

二爺昨夜又抽瘋,舊版不堪回首重拍中。

瀟湘蘅蕪應猶在,只是髮型改。

觀衆能有幾多愁,恰似已將昏睡想開溜。

《红楼梦》短评

杨幂蛮灵

9分钟前
  • 乐事
  • 力荐

鬼片儿也不难看嘛,

10分钟前
  • 慘綠青年
  • 还行

多年以后,新版红楼梦也成了经典。虽然铜钱头实在是太。。。但是各种场景还是考究的。

11分钟前
  • 萌萌哒
  • 推荐

难看到这个程度不容易的。

16分钟前
  • Celeste
  • 很差

对原著还原度非常高的杰作。很多气氛,李少红都用自己独特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做了表现,很时尚。几个小演员都不错,林黛玉大概就是那么讨厌😏又烈又硬,但是最后死的时候确实令人心疼。宝钗真是各方面都完美,可惜跟宝玉因缘上差了点吧。

19分钟前
  • MayaNuist
  • 力荐

看了好久,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终于看完了。想起人生三件憾事:海棠无香,鲥鱼有刺,红楼未完。看到后面着实感觉有不一样 不过好在新版红楼对原著的保存很好

22分钟前
  • 歪啦
  • 力荐

不知道怎么给标签 看原著吧 当是梦境的一种实现方式 不奢求完美呈现 人物大家觉得是怎样就怎样 演员的功力已展现 李少红一如精致

26分钟前
  • 雪燚
  • 还行

刑侦纪录片场景再现……

28分钟前
  • 子文东🤪👻
  • 很差

烂得这样全方位 也真是 非常不一般啊

29分钟前
  • 很差

以为在看聊斋……

33分钟前
  • 楚大刀
  • 较差

以前看不懂的现在看懂了~~

37分钟前
  • dduke
  • 力荐

一部毫无优点的电视剧。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号惨案!

39分钟前
  • عبّارة الروح
  • 很差

没有大家说得那么惨不忍赌,只是有些演员确实选瞎了,恶心死里面的王熙凤。

43分钟前
  • 素素范范
  • 还行

3个月写剧本,9个编剧8男1女,没有一个人看过红楼梦。我特么真的很服李少红。

45分钟前
  • 长腿爱德华
  • 很差

人物没立住,枉废了许多钱财

47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还行

道具和服装确实很美,小宝玉也很灵气

48分钟前
  • はやし
  • 还行

OMG!李少红把红楼拍成了青楼,把这部大作给糟践得体无完肤!特别是黛玉凤姐秦钟......呜呜呜.......

51分钟前
  • 孝宸
  • 很差

这剧是我当年刚生完孩子一集一集追着看的,因为从小就看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很喜欢李少红的拍摄手法,上了论坛才知道这剧当年被骂得这么狠

55分钟前
  • 随风飘洋
  • 推荐

七年后看完小戏骨版回来给10版打个分。

56分钟前
  • 漏光的树
  • 很差

少红,我原谅你,你救了你的好姐妹胡玫14年,她终于给你报恩了

57分钟前
  • 崔秀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