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很耐心的看了《发现/爱有来世》这部电影觉得挺不错,体会如下:班轮片段或许是在“来世”的现实中或许是在“实验”的来世中,从船上到船下采用了切换镜头,配合结尾部分值得仔细深思。
影片的重心在于人性与道德部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科学证实人死亡后会有一部分潜意识进入另一个次元空间,即证实了“来世”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重大的“发现”要不要公诸于世呢?
哈勃博士煎熬了半年还是选择告知世人,当然哈勃博士这么做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给痛失所爱的人们一份心灵抚慰,本着让选择自杀去往“来世”的人们冷静下来的责任感,自有其积极成分在里面。
然而由此带来的却是一股空前高涨的自杀狂潮,并且愈演愈烈。
既然死亡不是终点,人们便会在侥幸心理的作祟下,普遍认为来世的景象是空前美好的,或许即使算不上美好也总比在目前的泥沼里举步维艰要好很多。
人们找到了撇下这个“烂摊子”的终极理由:我有来生我怕谁,老子大不了去往“来世”生活。
对于苦难者和伤病患来说,这的确是一曲来自“天堂”的重生福音。
人们也会出于“好意”杀死别人以送其去往“来世”。
从此,生命将不再有“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问题又来了:“来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哈勃在采访中一口否认了自己是否应该对“自杀狂潮”负责,但是采访组工作人员的当场自杀让哈勃震撼茫然无措的同时,也显示出哈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使哈勃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
于是哈勃决定“封闭式”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来世”的景象。
哈勃,男主威尔的父亲,因终日沉迷工作而疏于对妻子的关怀并导致妻子自杀,自此深陷愧疚与自责,决心全身心投入“来世”的研究之中,来留住那一丝温暖也给自己内心些许释怀。
而男主威尔因母亲自杀,内心对父亲有着痛恨、谴责与归罪感,于是选择离家。
多年后,对于父亲公布的“来世说”并由此引发的自杀狂潮也是深深抵触,认定引发这一切罪孽的魁首正是自己的父亲。
于是又选择归来并试图阻止这一切的继续。
威尔抵触“来世说”,通过死尸实验所获得的影像,他认为是死者生前的记忆片段,随后威尔和女主的走访证实了影像绝非记忆残留,而是另一个版本的人生——“来世景象”。
“……为什么会觉得换个地方就会有所不同”。
是的,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
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父亲亲临死亡的亲身实验。
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证实:在强大的意愿和意志下,在来世中是可以弥补并修改今生的不足与缺憾的,人们将不必要再面对今生最深的悔恨,即来世具有人为可塑性。
试问如此“惊人的发现”能否公布于世?
答案是不能。
因为“来世可塑”要比“来世存在”更具核爆性,也会证明选择自杀的正确性,人们将无休止地/永无止境地陷入“自杀→来世→自杀”的无限死循环之中,今生将彻底失去可贵性甚至意义(就目前认知范畴而言)。
因为有限,方能可贵,才能珍惜。
或许千百年后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与提高会有不同的答案。
当然也可以简单设想下:在这样无限的死循环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几近完美,每个人都满足非零和博弈,或许每个人都是时空旅行者可以穿梭于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之中,那时的人生显然有着更广的范畴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这些需要更高层次的认知保驾护航。
面对这一次的“重大发现”,一向不和与分歧的父子达成了共识——所有仪器必须毁掉。
父亲哈勃决定隐瞒真相并遣散“收容院”,想要重新夺回地位的蕾西却枪杀了女主艾拉并美其名曰:送她去往别处。
对今生重拾爱与信念的艾拉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意外的玩笑。
男主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
男主在听到弟弟和父亲关于“这一切背后的意义脱口欲出却又仍然未知,‘来世’仍待研究”的一番思考与对话后领悟到自己可以去往“来生”来阻止女主的死亡。
男主毅然亲赴实验,在“渡轮”的死亡停留里,与记忆中残留的艾拉进行了一次“解决式”的交流,本质是男主潜意识的自我对话——我将其视为“潜意识探索解决方式的一次自我觉醒”。
结局,父亲未能拉回实验中的儿子。
男主死亡去往来世,在那片宿命的沙滩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画面并与女主“重逢”,最后的画面:男主几经思索后仿佛记起了所有,幡然醒悟……另附:生命可贵,来世未知,坚守此生。
虽然,的确,也许,真的。
有那么一些瑕疵,可我还是决定在四颗星的基础上加一颗。
五星好评👍👍👍👍 有人把这部电影和《恐怖游轮》对比,诚然,我没看过这一部,可是我确实知道一些细节——最吸引观众的细节。
《The Discovery》和它都有反反复复“重复”主角自己生命的情节。
这一点,我认为只是相像而已,毕竟两部电影的立意不同。
有人说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来世之旅,不然。
反而,这部电影的设定很好,那些亟待证明的理论,也许是现实,也许只是我们美好的幻想。
现实与幻想总是对立排斥的,不是吗?
我们究竟陷入那loop多久了?
最后,男主/我们是否已经/能够找到那个loophole?
佛说“众生皆苦”、“缘起性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这是一部讲“来世”和“轮回”的电影,男主所在的“现世”通过科学手段窥见了“来世”的一角,缘来所谓的来世,就是一次机会,用以弥补那“悔不当初”。
就在男主以为谜底揭晓,可以和女主双宿双飞之时,女主被路人以“只是送她去来世”的理由枪杀了。
男主未能及时阻止女主的死亡,却认为他本来有机会阻止,于是新的“悔不当初”产生了,新的“来世”也必然紧随而至,这是一个无穷且无解的循环。
据说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有“意义”、“使命”...不管什么,总该有个理由,这部片子就给了你一种解释,不论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同...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受到过佛学的影响,感觉这部片子描述的“来世”的概念,与佛学中的“苦海”不谋而合,片中的男女主均陷入了执着之中不可自拔,偏重女主在男主的影响下已经放下了丧子的执着,可在“下一世”中,他却接过了女主的执着,救了女主的孩子,因为已经是“来世”,他甚至只是觉得女主有点熟悉而已。
这是一部软科幻,但是设定的深度,已经是哲学层面,尤其你如果对佛学、宿命、轮回之类的概念有一定的思考,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触,推荐。
7.5 由于对结局的设计 开头的冗长老套难以避免 吸引我的是理论基建:我的理解故事并不是建立在四维空间 平行世界 因而和一般的空间穿越故事不同 接受起来比较难 本片在三维空间之上加上了时间平面 在五维之上 人物才能在时间长度任意改变的条件下,回到任一节点并且节点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这样来理解:把人的一生的各种可能和与之对应的时间平面节点作为坐标 。
以至于执念够强 人在这一世可以保留这一世的经验记忆的同时又选择与这一世完全不同的“那一世”的配套因素进入“任何一世”(主题说的也是爱)这是以往时间旅行题材电影少有提及的,个人理解。
3月31号新出片子!
能够把科幻片搞得像海边曼彻斯特一样阴郁,也是服了Netflix。
其实不觉得这部片子有多属于爱情片的范畴,只不过是男主一心想救女主,两人都没有什么共同的经历,怎么就能算爱情了呢?
或许是我没看懂,没理清他们这几生几世到底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大概意思就是三生三世救女主。
有些人为了搞明白可能去看第二遍,我是不会了。
剧情对我没太大吸引力,而且色调非常地灰暗,不是很喜欢。
影片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慢太长了,阴郁得让人感觉是恐怖片。
加上尖锐的音效,不适合晚上看!
唯一好看的是女主,演过龙纹身的女孩,虽然她在影片里没太出彩的表现,但真的是颜值担当。
重度雾霾的今天懒在室内补番看片,为了马上要上的《攻壳机动队》补了几集动画和一个剧场版《无罪》,觉得剧场版太文绉绉了略高频次的背书、念古语让我不得不佩服字幕组,片尾曲的翻译也因此而应景的译成文言文吧,认真的记在便签里挺好的。
然后从微博上看了个关于“来生”题材的电影,很巧都是科幻性质,不过后者却又非常符合今天的纪念意义。
不是强推之作但是可以一看。
推荐理由:“来世”题材、脑洞无限任发挥、MARA颜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Mara做女主主演的片子,很期待,又有如此神秘的“来世”之说,很吸引。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比较文艺片,不那么科幻,甚至脑袋里出现了“格局小”这样的词。。。
甚至在看到90%的时候都觉得很浪费这个勇敢的题材。
故事是强大的男主爸爸研究出了不得了的学说却在另一个角度上促进了“太好了我可以放心去对这个世界说FUCK OFF然后离开了”的自杀狂潮。
在这样的“狂潮”背景下男主邂逅女主,救下她,并邀请其参与学说的证明。
随着故事的推进,“来世”学说逐渐被进一步证实,父亲不仅取得学术上的进展还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想通的父亲,正想封尘一切的时候女主意外离开,伤心的男主只有想到去“来世”见一见她。
于是乎关于“轮回、来世、矫正、执念”的真相被揭开,直到最后男主在海边见到女主离开后,猛然回头,故事结束。
容我先吐两句槽:一是清冷的画风我可以理解,但是男女主用无表情和刻意化语言产生的感情线我不站队,男女主演技差?
不会吧,我想是不是可能把角色个性弱化更专注故事构建的原因?
导演作为mara男友这点不优秀哦。
这样冷面嘴炮还等着镜头切过的画面我不太喜欢...二就是女配嫉妒化身做引线可以,但是把所有的重点都压到最后十几分钟真的不好消化导致减分。。。
如果真要盘一下这个你肯定有BUG好么。
——————那么我为什还要推荐,除了前面写的简单的推荐关键词外,确实很想谈谈“记忆矫正”这个点。
想起寒假回家看的《降临》,不得不说影视的热潮在未来、科技、机器人外星人上越来越扎堆。
《降临》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MOVE,影评上我简单看了一下有大部分都是跟我一样MOVE在“所有人终将走向消逝。
如果你知道未来的结局你该如何活着?
这种谈人的,是向死而生的美”“面对遗憾,面对既定,我们也要过这一生”。
那么再给你一次机会呢?
你会怎样?
改变,给自己也是给对方机会,不是那种完美,而是有那么一个可能你还能与我共度一段本应美好的时光。
我想人人都会这样做吧。
片子的男主,就是这样,一步步的矫正,一次次的循环,让简单的相遇变成深情的执念,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是反观他父亲在见到妻子后回来的放手决定,我倒觉得这样更好。
男主如执念一般说要永远记住伊人,在最后的一世里成功以展示真情,这也是我对结局既感叹又不那么满意的地方。
那么最有趣的,应该就是你在观后认真的复盘所开的脑洞。
反正我对策是乐此不疲,比如:男主继续前行于一世又一世直到一天与女主结婚生子,然后慢慢的发现他就是他父亲。
女主也在男主循环时循环彼此救赎以救赎自己。
在最后的循环中改变“来世”的发现,由此学说引起的“狂潮”不复存在。。。。。。。。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在想,我们不论是不是生活在一种“循环”里,是不是有一次次的机会“矫正”,是不是在未来有永生的可能。
我都在想需要管理好执念。
让最遗憾的事情被铭记,但不是让其羁绊我们一生。
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多一生去改变。
今天看的一篇文章很让人感动,在清明这样的节日里,南方总会阴雨绵绵,不论有无雨点,阴郁总是挂在心头的。
是啊,我们会面对亲人,朋友的离去,会度过那样一段“真的很遗憾”的难过,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离别”只属于你自己,这样的难过只有你自己来渡。
在初次面对至亲的离开时,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预设,但是真正那时刻的来临,多强大的预设高墙都会倒塌,茫然无措与懊悔齐上心头。
吵闹的礼仪是为有的人转移注意也是为有的人强烈的情绪流露,但终究还是拿最后一把黄土的时刻,顷刻倾出。
遗憾一直有,但是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只能在余生里,活的更好,让他们不再挂念,毕竟之前已经操心够多了不是嘛。
接下来也给现在的家人朋友聊聊吧。
MISS FOREVER。
2017.04.04 本文同步更新于个人公众号:十二楼17号—NIGHT—
影片最危险的设定是,原来世上真的有后悔药——kill yourself!
身体只是灵魂的载具,它不生不灭,自始而终。
关于灵魂探索的题材,近些年又重回人们的视线。
无疑,对于灵性实相、生命意义的追寻孜孜不倦的我,也喜欢透过这类影片来愉悦身心。
对灵魂的未知总让人兴奋Netflix公司在美剧的成熟,让它在电影上异军突起,我喜欢它的出品——从它世界观的设定,故事的新颖度,配乐的清新,这一次《发现》也没让我失望。
故事讲述在“来世”被科学证实存在的一年后,数以百万计的人希望结束生命以到达来世,摆脱此生的困境。
“发现”宣布两周年之际,科学家(罗伯特·雷德福)的儿子(杰森·席格尔)救起一位自寻短见的女子(鲁妮·玛拉),并把她安置在父亲的“实验救济所”里。
一边抗逆、一边跟随科学家父亲的研究步伐。
随着影片的深入,不料发现自己一直处于濒死的状态,困在了重复遇见女主并拯救她的循环,一番说教“揭示”后最终解脱到达真正的“来世”。
全片102分钟,开篇以科学家的电视采访现场展开,纪录片式的问答让主题明朗,形而上的”灵魂“问题变得亲和、有说服力。
随着摄像记者的一身枪响,拉开本片的片名《发现》,干净利落,悬念迭生。
紧接着讲述男主在邮轮和女主的第一次相遇,第二次见面并救起,发生在“实验救济所”的事情。
一具实验尸体的“来世”研究,成了男主“大发现”的导火线。
不得不说,影片进行到一半,约46分钟时的发现,几乎可以把观众蒙骗,这是第一个坑——所谓的“来世”影像不过是逝者的记忆,这样便推翻了科学家的理论;然而男主和女主的一次次的深入探索,又抛给观众一个问题——如果不是逝者记忆,还能是什么?
看到这里,我曾想过是逝者为了安慰自己的悔恨而自我创造的另一个“幻象”,一个自己不曾犯错、不曾懊悔的完美结局;过了半小时,到了影片01:20:26,即接近尾声时,科学家父亲说了一句“如果那是此生的不同层次呢”,才开始把“来世”的实相引向“平行宇宙论”;紧接着,随着女主被射杀,受父亲启发的男主心急想去到一个女主安然无恙的世界,便自我实验,没料到来了个惊天大反转——男主实际上从影片开始就躺在实验室里,之前在游轮遇到的女主,他并没跟随下船,相见的第二天女主就跳海自尽了,这是事实。
片名后的第一幕邮轮戏已经是男主躺实验室见到的“轮回”,他由于懊悔女主的死去,一次次地拯救她,始终放不下——这是他在“濒死”状态下创造的空间循环,并非真正的来世影像。
当他最终放下,听从女主呼声,真正死去后,01:32:00后才是本片唯一的“来世”画面,在那里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平行宇宙,海滩上险些遇难的男孩被男主救下,女主也不再失去儿子,男主也记起了女主,可以想象,最后他们又愉快在一起了。
影片色调偏蓝冷,试图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阐述“来世”,然而对“来世”的景象和存在意义不作过多探索,讳莫如深地以一个爱情故事来包装,可谓有利有弊。
剪辑上的“记忆闪回”能为影片添加悬念,只是略感用力过度。
可贵的是其世界观的设定不走寻常路,把死后描述为去了另一个平行宇宙,而非轮回投胎,换上不同的身份和身体在截然不同的生命场景。
在平行宇宙里,人还是你自己,身边的人物关系大致不变,但你可以临在左右你人生路径或思想情感的关键节点里重新再来,作出不一样的选择,让你圆满幸福——这个设定可谓同类型电影的一个新看点,但也是导演透过科学家父亲最后想毁掉机器不让证据流外的一个“危险信息”,告诉人们世上真的有后悔药,那就是自杀,在平行宇宙里选择你合适的时间节点重新扮演,变得幸福。
这个观点使影片的价值观变得诡异,倘若导演(同时也是本片编剧)真的认同这种“来世”理论,显然令人悲观。
若是事实,必将引发又一轮自杀狂潮。
我本人是认同灵魂的存在,轮回也是众多科学的研究发现(不喜勿喷)。
最近我想像过人的轮回并不一定是线性发展,即这一世死后不一定会接着投胎到下一个线性未来,也许会投胎回过去的历史节点,即过去的平行宇宙,继续影响过去的平行实相——我想这一个观点完全值得研究,也可拍成另一部电影(我说真的,嘻嘻)尽管关于影片灵魂来世的价值观不太认同,但这确实是影片的新鲜所在。
顺便赞下恰到好处的配乐,为营造悬疑氛围加分。
最后推荐几部本人中意的灵性电影,希望有缘人共赏——《圣境预言书》《功夫熊猫1》《飞跃来生缘》纪录片《轮回》《灵性的实相》《生死与轮回》那条视频不见了-腾讯视频
灵魂的存在提醒你,成为光,成为爱!
有意思,但是这片定义的来世似乎更像是带记忆带身体的穿越。
真正讲的来世应该完整经历从出生到死亡吧?
片里还借着女主的口来问,动物有没有来世?
有灵魂当然就有来世,老话不是说嘛,人死后可能投胎成动物。
这样算的话,说不定人还能投胎成宇宙种族、外星人、超人、怪兽之类(如果真有的话)的,反之,它们也可能死后转世成人。
它们要是活着时以超凡力量瞎折腾人类的世界,它们转世后就得在下一次轮回,作为人类,去品尝那种超凡力量造成的折腾。
咳,说多了,这电影选材不错,能让人思考点不一样的东西。
看到最后,忍不住眼眶湿润起来。
表面上这是一部讨论来世“再生”的科幻片,其实是一部关于今生“悔恨”的文艺电影。
人的一生,回顾起来最纠结的部分大概就是悔恨。
人的痛苦几乎都和悔恨有关:那些苦苦追觅而不得的东西,失之交臂的机遇,还有今生永别的人。
我们在失落的时候总期待有来生,因为今生的遗憾太多,心愿得不到满足。
来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弥补这些残缺的部分。
所以这些无法达成的心愿,经过世世代代人民的流传,化成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鬼怪故事。
奈何桥前等三年,不喝那碗孟婆递来的苦汤,千回百转的等待着上辈子重来的机会。
电影在最初抛出了一个命题,“来生”是存在的。
这样一个假设的结果,却引发了全美四百万人以上的自尽浪潮,随处可见的劝吁不要轻生的招牌,但那鲜红的死亡数字仍在日日夜夜不断的跳动。
人知道有来生的结果,竟然是直接放弃了今生,无法面对遗憾,是他们的死穴。
套一句鲁迅家喻户晓的老话,“真正的勇士,敢于自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有来生,勇士似乎失去了意义。
但假设真的有来生,你有没有想过,今生让你痛不欲生的那道遗憾之坎你跨不过去,来生的你依旧只能在门外徘徊,甚至生生世世都只能在那条船上像孤魂野鬼般的游荡,在如同死循环的胡同里永不超生。
这样的来生,不是更加可怕吗。
按照佛教的六道轮回,你落魄潦倒命运多舛的今生,纵然不堪回首,但说不定来生还要坠落畜生道,你以为再不济也比今天好的来生,说不定是更痛苦的明天。
“明天会更好”,听起来是一句励志的口号,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清醒一点,也许明天会更坏才是人生的常态。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人会从踌躇满志的少年,变成力不从心的老人。
而希望会伴随着老去,而一点一点消失在生命里。
人人都向往着富贵和成功,但而碌碌无为芸芸众生般的旅程,则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写照。
幸福的定义,更多的时候是靠比较而存在的。
它有时候表现的形式是一种日常的重复,一种默默无闻的平凡,甚至一种百无聊赖的平淡。
你会抱怨人生,你说许久没有感觉到会心的幸福喜悦,或者,只是因为你从来不曾迎接过灾难的到来。
不懂得最喜悦的幸福,竟然是区区的“失而复得”。
电影里出现了三个人的“来生”影像,全部都是遗憾的补全。
死尸菲利普对父亲的没有尽到孝道的悔恨,男主角的父亲对即将自杀的妻子没有来得及关心的悔恨,男主角对无法阻挡心爱的女人被射杀的悔恨。
他们都在各自的来生记忆里,尽可能的去弥补这份遗憾。
电影的最终,也给予了这份爱情一个善终。
让男女主角在一个新的来生里重新结识,让一切变得完美,我觉得反而有点画蛇添足了。
关于来生的话题实在太庞大了,如果上升到哲学和神学的范畴,就犹如浩瀚宇宙无边无际。
我认为,遗憾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正负阴阳,黑白日夜,痛苦和喜悦,永远是成双成对的存在着。
因为敬畏死,才珍惜生;因为痛苦的彻骨,才会感受到微小的幸福;因为没有来世,才明白今生的重要。
如果死亡不再是终结,而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你会如何看待死亡。
因为,我们无法得知死后的世界,所以我们害怕死亡。
因为这种未知,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发明了宗教,东方的阎罗殿,西方的地狱。
它们都用轮回说,给我们规定了来世,并且规训我们的当下,善带你通向极乐,恶拽你入极苦。
无论如何,我们的来世无法在于当世发生关系。
我们总会忘掉当下,东方文化发明了孟婆汤,饮下即刻忘掉所有红尘俗事;西方发明了灵魂异世界,两个世界永远无法重合。
如果人类发明了一个机器,可以探索来生,发现死亡不过是人类肉体的消亡,但精神可以去到来生,哪你会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选择生死?
这部由罗伯特雷德福和鲁妮玛拉的出演的新片的《发现》(The Discovery),就切中了这个颇为宏达的终极命题。
生死不光是科学问题,对于具有智慧,精神世界发达的人类来说,生死是一个哲学问题。
而电影本就是一种哲学情景。
哲学是关于矛盾,关于断裂的理论。
哲学化解矛盾,缝合断裂;换句话说,哲学制造综合,在断裂之处创造一种新的综合,在原本的差异处建构联系。
无疑生与死就是最大的一组矛盾,生于死之间,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具有无法联系的断裂缝隙。
生与死永远无法在当世完成联系。
令人欣慰的是,电影作为哲学的一种情景,却可以超越其他艺术形式,或者科学形式,创造生与死的新联系。
电影本就是围绕存在和显现关系而形成的誖伦。
电影的问题,就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电影既有复制现实的可能,也含有这个复制品完全虚构的维度。
新片《发现》就在对于现实世界的复制和虚构中,完成了对于生与死,生命意义的一次探寻。
影片一开始,就是拉开了叙事的鸿沟,制造了断裂和矛盾。
罗伯特饰演了发现死后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发明证明了人类在死亡后,脑电波依然活跃,人类可以脱离当下的肉体,去到来生的世界。
这个发现被公布后,世界出现了大波自杀潮。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市民还是政客,都忙着去死。
主持人说,这是人类即发现新大陆,登陆月球后的第三次伟大发现。
随后,她追问,面对大波自杀潮,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罗伯特坚定的回答,不会!
就在这时,摄影师在感谢完罗伯特后,当场举枪自杀。
全场哗然,罗伯特神态僵硬,在眼中,我们看出了他的动摇。
影片的故事视角随后被拉到了一艘只有两个人的海船上。
男主角杰森和女主角鲁妮玛拉在船上相遇。
故事由此开始。
原来杰森正是罗伯特的儿子,他听说父亲又有了新的发现,于是赶回家。
他明显对玛拉有好感,在床上她痛斥自杀行为的泛滥,可在下一个场景,杰森却偶遇正准备再大海中溺亡的玛拉。
他果断救下玛拉,并带其前往了父亲的驻地。
这个私人领域不光是父亲发现来生的研究场所,还是收留自杀未遂者的疗养地。
父亲的新发型是可以用机器,以视觉的方式,让人们看到死去人的脑电波形态,由此也许可以证明,死后的人,到底去了那里,那个来生究竟是什么模样。
疗养所的人都在等待博士的发现,他们太希望看到来生的世界。
但,男主杰森对此是反感的,他认为父亲应该对死去的人负责人,是他的发现导致了世界自杀潮的出现。
《发现》需要观众的耐心,前面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高潮的铺垫,影片的主控思想非常隐蔽,一直到最后才悄然缝合。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死亡的人都是因为对于现实的遗憾。
来生是他们的后悔药,所有一批人选择以死亡的方式,追求新生,弥补当下的遗憾。
罗伯特为什么要发明这个机器?
杰森为什么方案这部机器。
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心病,罗伯特的妻子,杰森的母亲,她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而其自杀的原因是罗伯特沉迷科学研究而忽视了她的存在。
那晚,妻子和平常一样希望寻得关注,但罗伯特继续沉迷于研究,妻子冷静的上楼,在浴缸里溺死了自己。
杰森无法面对,选择了离家出走,而父亲开始了探寻来生的发现。
罗伯特的目的很简单,他无法释怀妻子的自杀,通过来生的探寻,他希望找到妻子死亡后的去处,一边是想询问她为何选择抛下她死亡,一边是为了和她团聚。
玛拉选择在海边溺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的一不留意,让在海边玩耍的儿子遭遇了溺亡,丧子之痛让她无法走出当世精神的困境,她同样希望在来生寻求改变。
在新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死去人的来生其实并不是真的所谓新生,而是对当下世界的一种再造。
他们发现死去的被研究者,希望通过来生弥补当初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过错。
由此,罗伯特也通过死亡见到了妻子,在来生中,他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在那个关键的当晚,选择了和妻子来场烛光晚餐,他叫住了准备上楼的妻子,给了她一个久违的拥抱。
罗伯特和其他人对于这个研究结果,感到极度震惊。
因为,这个来生更加可怕,它宣布人类可以跨越时间的维度,弥补过去的遗憾,引发未来的改变。
这个所谓的来生无疑将导致更多的人选择自杀。
死亡由此变成了一种奖励,变成了一种对于当下自我无足轻重的选择。
人们可能因为一点的不满足,稍微的遗憾,就会选择自杀,寻求改变,弥补当下。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有着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的亲情,失落的爱情,惋惜的友情,我们短暂的当下,有着无数的遗憾和不可追寻。
当死亡成为他们的希望时,自我了解就会成为他们新的圣经。
所以,罗伯特选择毁灭机器,就在他即将宣布这个消息是,杀死亲人,前来寻求庇护的女子枪杀了玛拉。
爱上玛拉的杰森一改排斥态度,选择使用机器,自杀后去到来生,寻求改变。
影片《发现》在这里埋下了一个巨大的故事伏笔,原来一开始的两人在游船上的相遇已经不是第一次。
杰森和玛拉早就认识,爱上玛拉的杰森,一次次去到来生想要改变寻死的玛拉,可总是失败。
来生不是未来,而是关照当下,是在某个选择的关键节点时,当我们做出另外一个选择时,人生走向另一种可能的来生世界。
比如,当我们面对两份爱情时,我选择其中一个人,都将对来生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们的来生是我们对于当下众多平行世界我的一次体验。
最后杰森能够拯救寻死的玛拉吗?
他们的关系又该如何结尾呢?
来生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吗?
《发现》以建构时间的方式,让神性或理性,以纯粹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同时,它也是理性的,影片将主控思想死死的锁在了珍惜当下的围城中。
不要期待死亡的改变,而是在活着的时刻尽量体验人生,让我们在亲情爱情中少一些遗憾。
爱是对死亡的反抗,爱是奇迹在存在中的降临,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当下的事件拯救爱。
所以,化解矛盾,弥补生与死的裂痕,也许不需要来生。
用力在当下,接受事实,去权力保持距离,果断的做出决定,让我们在生活中存在,感知真正的生活。
前面太拖沓了,大量的沉默……就最后10分钟好看
缺乏科学理论支持的伪科学来世论。
终于看到有仔细讲述脑电成像技术的电影了,预测在5年后这将会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尝试。
概念还不错,可是处理方式真的是太糟糕了。
除去“来世”这种司空见惯的伪科幻设定,以及如果不是全程有鲁妮妹子的颜撑着,无法想象怎么才能熬过这一个多小时。
科幻伦理许久,还是假如爱有来生咯
制作太过粗糙,浪费了这么好的噱头
最后的悬疑反转确实是亮点,但是前半段虚头巴脑逼格高耸地铺陈了一大堆一下子就变成鸡肋。而且这四分之三的篇幅避重就轻,别人都是亲人爱人的意难平,主角反而是松松垮垮的“路见不平”,欠通顺合理。
铺垫这么久,居然仓促结尾了。。。两星半
节奏不是很好(。开场设定给的不错 但是逐渐想加进更多“意识”话题中的所有元素 比例就不对了 到最后慢慢揭晓记忆与潜意识 平行时空与隐藏多元 也没能讲出最说服人的理性理论 只留下常见的 抖一个“爱”出来就好了 但这真是很容易上钩的一套啊 这一层面想要做的改变与弥补如果真的能在另一处圆满
导演想要探讨的“来世”哲学命题,被寡淡的剧本拖累了~
全片无论从色调还是摄影风格上都冷静克制,简直就是典型的“圣丹斯调调”,虽然坑很多,但是观影感实在谈不上愉悦。
开始以为是科幻,发现不是,中间以为是家庭伦理,好像也不是,后半段有点悬疑惊悚,刚觉得有点意思,一到结尾全秃噜了。一群drama queen。
前半段还挺不错的,结局,有点失望。
节奏超级拖沓,最后也没有一个合理的逻辑,👎
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编剧会讲故事但涉及到关键问题他就只做了几张逻辑不互通的截图,无论是他不敢还是没能力,我感受到的只有——死后的脑部活动就是纠结在生平最重大的遗憾上
如果今生很乏味,我害怕有来生;如果今生很精彩,今生已经足够。而且,人生总是会有遗憾,不管活过多少个来生,重来过多少遍,永远不会完美。
讲不清楚,靠哲学和情绪来凑。如果有来世。
我是相信的,但肯定不会以这种方式存在。
男主太丑影响观赏性减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