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死了,谁还会记得那个女人和你们的爱情”,这究竟说的是战争中渺小又伟大的爱情,还是南斯拉夫这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当科斯塔背着石块蹒跚登山时,那不就是西西弗斯么,一个人一个民族在上帝面前做着英勇又无畏的抗争!
上一次看《地下》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后半部分内战再起时,黑仔追着马高围着倒立的耶稣绕圈,而这部电影的结尾,掠过地雷告示牌的墓碑,镜头旋转拉起,则是科斯塔用一颗一颗石块垒起一片无名的墓地,虔诚的记下自己和那些死于战争中伟大的爱情,就这两个镜头,让我对库斯图里卡膜拜到不行,个人的宿命,民族的宿命,国家的宿命,无限轮回中的无奈、悲苦和斗争,都被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更不用说那些动物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动听悦耳的电影配乐。
虽然这部电影的水下和《地下》水下雷同,可爱情就是浪漫的,如此浪漫唯美的拍摄手法重复多次又何妨,就算看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腻烦,当然,前提是看库斯图里卡电影拍摄手法的重复,因为这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如果其他导演用,能不能如此恰到好处就不一定了。
现在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我最爱的电影导演,原本今天北京是沙尘暴,纠结许久还是决定前往电影资料馆观看,正如导演所说,他的电影绝不boring,能把一个已经解体的国家、多灾多难的民族史拍摄的如此有趣,如此可爱,如此欢快,如此魔幻,又如此现实,这世间只有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了吧!
虽然不爱电影中的将军哥哥,但他竟然问了科斯塔康德那句最有名的墓志铭,虽然我知道,这世间,过去,现在,和未来,还会有无数战争,无数苦难,个人的无辜死亡,民族的无情被屠杀,国家的被迫消亡,但我相信,只要康德的哲思之光在,只要还有无数人像科斯塔一样的善良,只要西西弗斯的精神仍存,人类就还有丝丝希望。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看完只想说一句: 妈的神经病啊 还两个多小时前半部分讲述送奶工的男主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送牛奶 他养了一只鸟,一只驴,每天用牛奶喂一只蛇 后来蛇长大了还救了他一命 再后来 男主爱上了一个女的 但是女的却被三个人男人追杀 男主就带着女的逃命 好家伙将近一个小时都在看他们逃命 可怜的驴兄也被乱枪打死 追着追着就来到一个羊群了 女主被炸死了 跟着死的也有好几百号羊 妈的爱羊……肉人士表示强烈谴责!
😂男主的爱人死了也不觉得人生有什么趣味了 就出家做了僧人 他每天都往女主死的那片草场背石头 一直背到他成了白发苍苍整日以泪洗面的老头 且草场全被石头覆盖 可是我想说 所以这有什么意义呢?
😲 你用石头把草场盖了很容易加速土地荒漠化啊 对环境很不好啊喂!
😨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2016) 这部是两届戛纳金棕榈得主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新作,库斯图里卡在内地的口碑很高,人气不怎么旺。
这部的资源出来有一段时间了,豆瓣标记看过的人数刚过三千,评价也不温不火,和库斯图里卡之前的作品相比,甚至有库斯图里卡已经江郎才尽论调,鲤鱼觉得这部和之前库斯图里卡几部殿堂级的作品相比,属实有一些差距,但仍不失为一部好片,鲤鱼给8分。
果说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很难懂我同意,可是要说他电影Boring,我是无论如何理解不了的。
这部和老库以往的作品一样,诙谐,浪漫,癫狂,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这部可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绝对不无聊。
从其他任何角度批评这部电影,我都可以接受,毕竟一部再好的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现象,可是这部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无聊形容。
今日被奉为神作,可以进入文艺青年装逼十大电影的《地下》,刚出来时同样也是骂声一片,老库挨骂不奇怪,可被骂无聊很奇怪。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一部充满了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电影,无数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桥段,只看一遍真能了解导演的用意吗?
只用无聊来定义属实太草率了。
忘记那部了,可能是科波拉的《教父》,库布里克看过十遍之后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以库布里克的电影修养对一部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看过十遍之后,才给出评价,这绝对不是夸张。
一百多年来有很多电影是在反复的研读和解析之后成为经典的,比如希区柯克,比如奥胖。
对一部一知半解的作品过早的定性,将失去很多看电影的乐趣。
之前说过当代库斯图里卡是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这个定义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
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鲤鱼很着迷,但是受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此类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看第一遍时对于整部作品的理解,好的时候能有五成,不好的时候也就三成左右。
这个鲤鱼有些偏执,我觉得是好东西,可我又没法理解,我会之后看很多遍,有些永远也看不懂就放弃了,有些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会逐渐理解的更多。
这类电影我也喜欢每次看过之后,搜索相关影评,很多高人的见解受益匪浅。
这部我现在只看过一遍,我的理解肯定不具有权威性,我想这部在之后的很多年,会有人不断的重新解读。
我的看法算作抛砖引玉,这些看法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几年之后自我否定也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烂俗的爱情片,爱情只是象征着库斯图里卡对祖国的爱,这个祖国甚至不是塞尔维亚那么简单,这个祖国甚至可以扩大到前南斯拉夫。
而电影的主题还是库斯图里卡心底永远的伤痛波黑战争,正向他所说的那样这场战争“可以原谅,但不可以遗忘”。
我之所以人为导演对东欧社会主义时代还有留恋,这里注意!
不是说老库是个白左,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无关,再糟糕的时代对经历过的人来说也会有美好的东西值得怀念。
是从电影中的这个桥段,莫妮卡贝鲁奇在收容站只看的一部电影。
1957年前苏联电影《雁南飞》,这部电影的意义这里不多复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库斯里亚卡这里是致敬,是在缅怀,是对自己电影艺术启蒙的追忆。
电影不只是奥斯卡,电影手册,旬报十佳,当年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过很多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那只闹腾杀人的老吊钟,这里我觉得是库斯里亚卡悲观的民族历史观。
这只奥斯曼帝国的老钟,时至电影的年代还在不断的让塞尔维亚受伤流血,而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地图上消失,这时已经七八十年了。
但是整个大南斯拉夫地区的各族人民百多年来从来无法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奥斯曼,德国,苏联,到之后北约,电影中导演多次表露出这种悲哀,列强决定这个国家或者说这些国家和名族的命运,而不是他们自己。
老库骑着毛驴,挂着牛奶桶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却毫发无损。
而在双方停火结束之前厨师还在悠闲的做蛋糕。
我觉得老库是在表达自己对波黑战争的判断,虽然库斯里亚卡自己是塞尔维亚人,这部里却没有一处明确塞族的立场。
换言之库斯里亚卡认为,无论塞族,穆族还是克族之争都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打的再激烈死的人不多,极端夸张的表现手法就是不死人。
而电影的后半部分当北约的维和部队介入之后,则是尸横遍野,一片焦土。
女神莫尼卡贝鲁奇,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而是美好的家园,幸福安详的生活,牛奶配送员和她之间也不只是爱情,莫尼卡贝鲁奇代表着库斯里亚卡珍爱的一切。
这里吐槽下,再性感的女神,年过半百来象征世间最美好的事物都有点显老。
三个不死小强,不能确指北约列强,当然波黑战争时期,俄罗斯解体不久国力衰弱,敢怒不敢言,闷声做缩头乌龟状不假。
但是时间线放大,俄国人对斯拉夫地区各个民族下的黑手也不少。
这里库斯里亚卡还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些东西方列强,不是掠夺,而是要将老库珍爱的一切彻底毁灭。
很多人评价电影的后半部无聊的很,可是对于导演来说,上天入地,历尽磨难却还无法保护自己珍爱的一切,不恰好是一种痛彻骨髓的悲哀吗?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电影,鲤鱼并不敢确定自己的看法就是对的,但是这部无论如何都不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难怪这部作品只有这么点分数。
只能说是一个疯子演戏给了一群傻子,而疯子却被认作傻子。
就像《Joker》里面的首尾场景呼应的钟一样,会被人忽略,导致让绝大多数人忽略了故事的一切都是主角妄想的经历这种可能。
“当你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电锯锯断脖子的时候……”这一句话就已经为一些称为“奇幻”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可惜被多数人忽视这一真实和现实的桥梁……
第一次看老库的电影,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一见如故”最为合适。
如果要找一个全片的文眼,我会选择这句台词。
对着鹰鹫称兄道弟,首次提起梦这个字眼,各种意义上都预示全片主题:荒唐一梦。
从战争开始,老库饰演一个幸运的配送员,他穿梭战火之中却总安全无虞,“幸运”一词,也成了男主角的人物弧光。
全片很容易就能讲完:男主被两个女子所倾心,其中就包括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新娘。
幸运的男主,就这么在她们之间周旋,可本该举办的婚礼,被战火打断,角色们一个一个死去,只剩下男主和新娘用尽办法躲避士兵的追捕,最后新娘也死于枪口,而幸运的男主,再次幸运的活下来,出家为僧。
就像做梦一样离谱。
幸运一词在男主身上尽显,可到最后,周围的人一个个地死去,才发现这或许是最大的不幸,最后渴望自杀的男主选择活下来,正是为了纪念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
为什么说公路片呢,因为男主走的实在太久了。
片名叫做On the milky road,而全片也紧紧契合着这个主题,男主的一生,似乎一直进行着一场路上的追逐,年轻时在硝烟中送货,为了躲避追杀,一次次的巧妙逃亡,后来出家为僧,更是进行着一场灵魂的修行。
除此之外也逃不开荒诞。
饮奶的蛇,边跳边下蛋的鸡,还有屡次出现的鹰和驴,都让我想起了少年派里动物喻人的手法,诡谲而又神秘,之所以我觉得“一见如故”,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而这些“神奇动物”的出现,塑造了整个电影背景的荒诞感,魔幻现实的主题也就这么被刻印了下来。
我对这电影本没兴趣,最吸引我的或许就是莫妮卡贝鲁奇,但看完后观感太过特别,细细想起颇有姜文风范,可再一想,或许说姜文有老库风范更合适8⃣️,相比姜文拍的不少艺术商业两头不讨好的片子,倒觉得这样一本正经扯淡的荒诞戏更合胃口一点。
对了,这片子配乐也很不错,节奏感很好,据说导演之前玩过几年乐队来着。
愿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milky road上,正如永远幸运的男主,和那场永不停息的追逐。
今天在赤塔电影节看到,是参加比赛的影片之一。
库斯图里卡保持着自己一贯招牌似的导演风格,战争、奇幻、音乐、人与动物的“杂耍”、快速饱满的画面及声音组接,复杂、魔幻的场面调度,等等,还是显示了大师极强的制作能力和奇思,但多数不是妙想。
片子过长,因为主要人物的三角或四角命运无足够的发展变化,光靠场面、奇观就很难吸引观众眼球了,更不要说思想感情的表达。
还有自恋式的自己出任男主角,他倒是过足戏瘾,形象太老,又无魅力,丢分不少;只有尾部15年后成为僧侣部分才较合适。
电影界有许多成为“大师”的人,往往自我膨胀,恣意地随心所欲,在作品里炫技、炫富;身旁多是吹捧献媚的人,难得听到真正批评、置疑的声音,所以作品常常大而无当,败笔不少。
这样的毛病和现象在中外影坛上屡见不鲜,人人都可看得清楚,就是大师自己往往不知道。
可悲,可叹!
三星主要给其绚烂的制作团队。
莫妮卡已老,但自然老去的痕迹使得她与其他仍在与自由基作斗争的女神相比有了一丝超脱的气质,眼角的鱼尾纹、稍显臃肿的身形,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对世俗功利的疲惫感大大削弱了她早年的惊艳形象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她唤醒雄性荷尔蒙的能力或许大不如前了,但是留下了更多的感性空间给人去慢慢欣赏她的美。
老库捕捉到了这种美,并把这种美作为主题之一写进了他的剧本。
这次,老库或许就是想和自己的缪斯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谁不想和莫妮卡·贝鲁奇谈恋爱呢?
江小鱼要拍《寻找莫妮卡》,看剧情简介就知道这片有多烂了,但是圈内的一众高级屌丝都按捺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说是圆梦了。
嗯,电影造梦,也能圆梦。
彭浩翔的青春期里有邵音音,圆梦了;艾利·罗斯的青春期里有艾德薇姬·芬尼奇,圆梦了。
就算当年的女神已经人老珠黄,脸因为注射肉毒杆菌令人不敢直视,也还是要让她在自己的镜头下风情万种一回。
情怀这东西,于人无益,于己却价值连城。
男性大概一向把全世界的女性都当做潜在的求欢对象,这是一种被文明掩盖、钳制、约束起来的动物本能。
进化心理学给出的正大理由是写在基因里的族群繁衍需求,后来逐渐沾染权力的色彩,以可支配资源的多少来决定本能释放空间的大小。
到了现代社会,这本能仍残留在白日梦中,由半创作半意淫的特权撑腰,重整并放大日常生活的有限资源的威力,行其无所不能之能事。
然而,人是拒绝与动物为伍的,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便是爱情的盛大出场。
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信仰,它站在动物本能彼岸召唤人向人生成。
它既不是本能的遮羞布,也不是本能的催化剂,而仅仅是本能的参照物。
因此,当一个白日梦只有本能的内容时,它就是毛片儿;一旦有了爱情的参与,它就是文艺片儿了。
但是,人们总是很难分辨动物本能和爱情的界限,这正是有人搞不懂为什么老库又老又丑却能赢得两个大美人芳心的原因。
老库的精神世界十分驳杂,自然主义、神秘主义、存在主义都有。
他充分相信人的动物本能,相信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又相信人应当具有某些超越动物本能的东西。
他镜头下的动物不见得都有深刻的隐喻,而只是一种大地情结的转化,一个对大地充满深情的人对大地的间接抒情。
当生存成为人和动物共同的生命主题时,人和动物的界限便模糊了,尤其是在战争背景之下,人变得更像动物,动物变得更像人。
世界很吵,爱情场域中的恋人们却很安静。
老库颠覆了所有世俗的爱情观,那些给爱情赋予了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观,受权力支配的爱情观,为经济学所支配的爱情观等等,让爱情以它的本来面貌裸体逃亡。
尖吻蝮是本片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它很有可能是来自伊甸园的神话,通过拯救亚当和夏娃完成自身的救赎或者其他什么。
我无法得出所有的动物在老库那里具体明确的所指,但是我知道,连动物都在为爱情保驾护航,可见爱情是多么神圣。
片尾让人联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但意旨却大不相同。
老库用尽余生,铺就的是一条通往爱情的天路。
这条天路,我们叫它奇迹。
海子曾经问道:“除了爱你,在这个平静漆黑的世界上,难道还有别的奇迹?
”我姑且把它当做单纯的爱情之问吧,答案一定是没有!
因为爱情,才有了本片中那些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但是为什么一定把它们当做魔幻呢,当做奇迹不是更好吗?
除了爱你,别无奇迹啊!
🎥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非常奇特的反战片。
结尾应该是让大家一起鼓掌的原因吧。
很困惑男主为什么要背着两袋石头走,特别是他装石头的时候,周围人看他觉得是神经病的眼神,让我以为他是上山去盖自己的墓地。
毕竟在爬山累倒拽着两袋石头的时候,还在幻觉中看到了死去的女主。
结果,最后镜头盘旋着往上升,景象越来越明晰:15年,一个人把地雷区用各地扒房子不用的石块慢慢填满。
“你不要死,你死了就没人能记得她了。
”以为是俗套爱情,结尾让人忍不住惊呼。
反战的意味不声不响,升华了。
电影到处都很奇特。
里面的配乐好奇特。
里面的动物更奇特。
跳进血里洗澡的大鹅、死的冤枉的驴、火力加成的游隼、炸上天的羊群、喝牛奶报恩的蛇、照镜子下蛋的鸡……后半程电影演男女主这对亡命鸳鸯的时候,看得有点疲惫,特别是从树上飞天、跳瀑布没事,让我才缓缓记起这部电影确实挺奇幻。
里面的台词也很有趣。
几个百姓在签署了和平协议后啃着面包聊天,A:总觉得不太真实,竟然真的不打仗了。
B:强国某某某、某某某、英国都签字了,不会说话不算数吧。
来抓女主的就是刚刚出狱的英国将军派的人。
这个被买来的女人,从一开始就是因为战争,从这个战俘营逃到那个战俘营。
被买回来做新娘,新郎也是去阿富汗打仗的人。
女主对男主说过:看到你,我想到了自己以前。
美貌只给我带来了不幸。
如果没有战争,在意大利,我能有一档自己的节目吧。
如果,没有战争。
🔎 搜“游隼”时候,网页提醒要爱护野生动物。
也算是有趣的发现。
刚看完这部《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不知道电影名翻译的好不好,反正让我老是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虽然《少年派》我到现在还没看过,但当年挺火的,略知一二。
但看了这部电影,我还是挺震撼的。
是通过电影公众号知道的这部电影,怎么介绍都快忘记了,但知道有莫妮卡·贝鲁奇,我就想着有朝一日一定看一下,没想到电影很精彩啊。
看完就想着来豆瓣发表一下看法,结果,还被那么多人评论这是导演的江郎才尽之作,那我只好再去看看导演的其他作品了。
这个导演和演员我很面熟的,看过他和朱丽叶·比诺什演的一部电影,他演的杀人犯,结果他们岛上从没有发生过命案,要裁决他的话,得从巴黎还是哪个大城市运绞刑架之类的,故事很长,但我看的也很入迷。
果然,此人不同凡响,还是个大导演呢。
接下来,我去看导演的其他电影去啦
开头三十分钟不知所云,或许是该导演的魔幻现实主义太过强烈,虽听到影片名中有“奇幻”二字却没想到会是如此的一部电影。
过分的内容设计,带有一些血腥,是我未曾料想过的。
手被坏掉的时钟割破,缝上耳朵,啄掉眼球,烧焦的人,炸羊等等。
这些大胆的画面引起观众惊呼。
让我想到所谓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一条安达鲁狗”中最为经典的割眼球。
交代完人物关系便开始了男女主的私奔逃亡,节奏非常快夹杂着各种超现实的拯救(各种动物的帮助,反重力等等)在地雷达到最高潮。
漫山遍野的羊被炸飞,士兵终于追上了两人,蛇试图拯救女主。
本以为干掉士兵以后会有情人终成眷属,未曾想女主竟然也被炸死了。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部分。
男主默默用自己的方式日复一日的去哀悼她,替她活下去。
这份深刻的感情让我为之动容。
同时我也认为本片也有一定的爱护动物的思想存在。
以上,仅为自己记录而已。
尽现老库的自恋,如此没有魅力的男主何德何能会让两个美女争风吃醋,只因为他是导演本人。虽说有政治隐喻,但除了政治隐喻一无所有。最惊叹的还是50多岁的贝鲁奇居然还能有如此美貌,着实佩服。
开头的动物画面饶有兴趣,然而叙事实在是不敢恭维,太多的隐喻,镜头随意又任性,呈现的效果犹如一段难解天书,每一个字都会读会认,但合在一起就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坚持半小时后果断闪人。或许看不懂才是逼格的最高形式吧,然而如老衲这样的俗人委实是欣赏不来,更不可能违背心意打什么高分
千呼万唤坐在江南分馆,看上了正版模样的内嵌简体中字。波澜不惊的熟稔配方,谈恋爱戏份实在太多,看来自己过足瘾了。
会有人反复看好几遍吗?
只有最天真的人,才能见证最残酷的战争。哪怕是重复自我,库斯图里卡的疯狂,也仍像迷人的烈焰般,撩拨着每个观众的视线。开头已然令我目不转睛,剪辑节奏非常凌厉和饱满,把动物世界与人类暴行做了丰富的并置,纯影像化地传达出一种矛盾的张力。而熟悉的歌舞段落之中,更有纯粹的生命力的盛放,倘若我只能用语言去撷取他所奉献的元素,我就只好放弃无力的语言。只是在送奶的第一段过后,冗长的逃亡戏码猝不及防地开始了,自恋的意味愈发明显,特效的运用也流于泛滥而缺乏精准。“美貌只能给我带来不幸”,当贝鲁奇说出这句西西里式的判词,导演的用意也就昭然若揭:一次与女神在大银幕谈情说爱的圆梦之旅。
#MLL# 大概是一种高级段子电影吧……
第一部分最好,不喜欢结尾。想来我喜欢的是痛饮狂歌的爱情,对黄昏恋神雕侠侣不感兴趣。10年,库斯图里卡已然是个老人了。我太直白直接对PR说“not a masterpiece”,PR一脸“wtf这可是库斯图里卡你敢这么对我说?”
都是符号
自我意淫
显然片名翻译错了,milk在这里是牛奶的意思。丰富的动物元素、癫狂的配乐…开头依旧是那个老库。后半程配乐风格大改,增加了一丝浪漫和冷峻,地雷区爆羊群的戏酣畅淋漓。
老库的个人风格依旧鲜明:童话般的生活情调与浪漫爱情,夸张的战争场面与跨物种的神沟通,配乐更是各种惊艳……简直耐人寻味。放映结束后的见面会,让我对老库的好感度再度提升——他是真的热爱电影这门艺术,也是真的喜欢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向观众们讲诉自己的生活!真好~
不是很习惯这样的魔幻主义。元素一大堆,捏起来却有点四不像。
导演的自嗨,脱节得厉害……音乐还行7181
超现实主义的爱情故事 前半部分不错 鸡照镜子蛇喝牛奶隼和驴粘人通人性等 利用这些反动物习性来构建出一个战争中动荡不安但不乏多姿多彩的村庄生活 具有很强的反战意义 可是遭三个傻兵洗劫以后整个片子变成了沉闷的风景片 哪怕结局感人 也掩盖不了过分拖沓的败笔。多加一星给两女主 太美了!
3.5 有好多很喜欢的魔力时刻,但串得突兀。
战争从来不是库斯图里卡关注的重点,即使在《Milky Road》自始至终被暴露在UN、英美俄等"国际"视野之内的战争,也如同那座"咬人"的机械钟,外人仅可进入True Stories,却无法进入其中的Fantasies和神性,而动物,在影片中角色至关重要,作为其"泛灵论"的见证。
依然是满满的库斯图里卡,荒诞,黑色幽默,奇幻,乡下动物城,炮火,狂欢,末世,音乐会,这部是库斯图里卡唯一担任自己电影的男主角,也是最后一部,和女神莫妮卡亡命,也太浪漫了吧,抱着女神不要停,电影不要停,好不容易等到看库斯图里卡最近的一部长片,不舍得电影结束,更何况和女神至死的浪漫,战火逃亡过程都不忘抱着女神呵护,最后砌石葬爱,成为永恒。
看这部电影时的那种拧巴感在看到导演的名字的时候释然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一直都不太喜欢,某种层面的中庸感让人很不舒服,说荒诞不像荒诞、说魔幻现实主义又总有点不对味,总觉得这个导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对自己的各种奇思非常自恋,但那些奇思在没有背景和隐喻支撑的情况下其实还好,而且那奇怪的节奏点,完全合不上,着实欣赏不来。
喜欢老库的理由:人都是被动物拯救的;不管怎样都要有婚礼;人们总能飞起来,在没有翅膀的时候。
那些动物真的很有灵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