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些什么?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演知青(开头),为了帮家里收柿子而留在农村不去上大学的女主女儿在火灾现场门口大喊“冲啊”后不幸遇难的消防员(女主儿子)(真的中二又奇葩 消防员这样在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的地方张口大喊真的不怕中毒呛死吗。。
)还有某条短评说的,“她们家一直是全村最穷的,但女主也一直是全村最胖的”结尾搞了个戏中戏不明所以,当然反正整部剧都很狗血 #陪爸妈看系列
这部剧,个人认为女主角表演痕迹太重,她的笑,她的哭,她的方言,女主角很擅长这种表演,相比与其他之前她的剧,我认为没有更进一步,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部剧,表演节奏太快,一部剧将一个女主角从少女到少妇到中年妇女到事业有成全部包含其中,人多事情没有表演充分,有点感觉走流程。
当然我认为这部剧表达的乡村情感很真实,乡村的环境,生活条件,邻里关系,乡村人的质朴,有啥说啥,简简单单,不想现代剧的勾心斗角。
过年在家陪父母看的电视剧,每到吃饭点就准时打开骚扰我的耳朵。
杨柿红这个人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能让全村的男人都围着她转,有好男人不嫁,非要做个苦情的寡妇。
没苦硬吃。
再说她婆婆,长全在外头挣钱,回来全都给她,焕焕想分家申请一块宅基地,孩子也大了,正好能早点盖个房子。
死老太婆就是不让分家,为啥呀,你倒说出来个理由啊,为啥不让分家,分了家长全的钱就不给你呗,还是怕儿子翅膀硬了不好拿捏了。
整部剧透露着糊弄、愚蠢、凑合的感觉,竟然两个老年人还看的津津有味,真是侮辱智商。
都二十一世纪了,居然还有这么畸形的三观。
今天老妈喊我去看,就随便瞥了一眼第19集,长全的妻子去找老板维权,结果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人家老板把她关在屋子里面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然后让她喝酒,她居然二话不说就开始喝........我印象中,无论什么时候,精打细算精于算计的农村人可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可完全不会吃亏,更不会有像这样的常识都没有的蠢蛋🙄️建议大家看一看乔治艾略特的《writings about German peasantry》,贫穷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正直,愚蠢也并不是淳朴的同义词。
农民就是愚蠢的,没有常识的。
居然还会有这样的三观在中央一台流传受教了。
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农村剧,都是极符合观众胃口,极贴近生活的,这样没有假大空的剧,看着才让人觉得真实,舒心。
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家庭和亲情就是她全部的世界,她可以为此付出一切,这也是她能够迎难而上挑战命运的精神支柱。
杨柿红生活如此困苦,却处处都给观众传递着“生”的希望,她不断的努力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无论什么样的天灾人祸都没有阻断她的追求和向往。
跟着我大姨断断续续的看到最新的一集,实在是忍不住了。
这是一部在中央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还是有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背景的电视剧,这样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却呈现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
确实,早些年代的人很朴实,但即使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的朴实也不等于傻!
杨柿红这种人不否认现实生活中没有,但也绝对多不了。
她这种圣母一样的形象对于现代人来说太沉重了,既然想讲一下那个年代的故事,不妨来一点“大众化”的,每次看到杨柿红,总感觉她头顶上带着闪闪发光的金圈。
嫁到人家一分钱没有就算了,给人家当了没几年儿媳妇,丈夫就去世了,一大家子全指望着她。
一个相对健全的家庭,却如此依赖一个女人,不知道他们家里的人都太废,还是杨柿红是女超人。
最讨厌的就是杨柿红的婆婆,把柿红对他们的照顾当做理所当然,面对有人追求杨柿红,婆婆表现得十分不乐意,果然改革开放之后,嫁出去的女儿还依旧是泼出去的水,还要讲究贞洁烈妇。
婆婆这个角色给本就不好过的生活增加了不少难度。
到最后,王家干脆改称杨家得了,他们分别叫杨长全,杨长青,杨家旺,杨家慧……也不往杨柿红费心费力的照顾他们小半辈子!
这一切的一切都赖编剧,也就是导演,也就是王长安的扮演者,也就是女主现实中的老公…… emmmmmm,电视剧也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无话可说。
跟着老妈看的,不知道为啥,这种题材的年代剧,我看一集居然能够看进去,就觉得情感挺真实动人的,一个女人能那么伟大,拉扯那么多孩子长大,特别不容易,那种农村人的淳朴,让人能感觉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现代社会很难看到,所以会觉得弥足珍贵吧!
然后觉得这部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从小土坯房,到后来城市的大房子,这种历经时间变化,心路历程的变化,是我们这代人体会不到的,结合课本,然后通过这种剧集的呈现,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那种历史变迁所带来社会经济的变化
在家陪我妈看了两天央视的黄金档,心底一片凉,《岁岁》这种类型的剧经过编剧、导演、广电、电视台种种编审程序竟然能够最终呈现在晚八点的CCTV1,令人匪夷所思。
坦白讲,这部片子并非一无是处。
主演王茜华为代表的演员们都是在镜头前打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声笑一场哭都对于观众而言极富感染力,再加上剧本对人物的塑造在逻辑上立得住,人物性格也就丰满起来了,央视播出的剧集的厚重感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凭着我多年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本能,我也大致能猜到编剧的意图: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农村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在苦难里独立顽强撑起一个家庭,最终获得人生的满足。
甚至再细一点,我能解读出农业生产合作社、知青下乡、恢复高考、乡村教师的坚守、农村普法、农民进城务工等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很多重要节点的知识点,可是尽管我尝试过去理解它,我还是要质疑《岁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部意义厚重的年代剧,它在表辞达意上太不精致。
年代剧的意义在于让不断成长的新一代记住我们的来路,记得我们的根,它应该是在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范围的艺术加工,尽量还原给年轻人条真实的来路。
在我青少年时期读《百年孤独》《丰乳肥臀》《蛙》《白鹿原》《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时,它们厚重的历史感都曾给予了我强烈的震撼,几代人在历史的滚滚巨轮里的无力感及面对未知超凡的坚忍能够无意识地输送给你,继而你会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找更真实的历史印证,我以为这是这些书籍之所以有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而在这一方面,《岁岁》做的太差。
迄今为止(大概20集左右)女主杨柿红的生活已经是周旋在4个男人之间了,如果换个画风,你完全可以把它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要角色对应起来,杨柿红=白浅、牛旺=翼君、大翠=翼后、王长安=师父、郎中=夜华……(别问我为什么对号得这么认真,我怕我无法回答/微笑)很可笑不是吗?
一部堪称正剧的作品换个包装就是三流偶像剧的情节,编剧何堪?
如果说书籍的受众范围有限,我们也曾有过质感厚重的国剧佳作,《大宅门》《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白鹿原》都是豆瓣评分9分上下的作品,观众从来没有过无缘由的苛刻。
如果说是强调宣传意义,那么类似典型人物报道的专门类型剧也并不少,虽然这几年看电视少了,但也记得《焦点访谈》过后偶然瞥过一眼的《焦裕禄》、忘记名字的讲华西村发展的电视剧,它们“正”的有理有据,至少也能让中学生考试时多拿两分历史题。
可《岁岁》呢?
我只记得了农妇那被生活压塌的肩背、乡野丑陋不堪的风言、病入膏肓的封建旧俗。
其次,《岁岁》里女性的媒介形象是当前社会心理一种的投影,杨柿红式的人生在当今社会中不应处在被宣传的地位,尽管我能理解编剧想通过她表达的中国女性身上的坚韧意义。
大学里曾有一位老师谈起“最美儿媳”的形象选宣传,失去丈夫的年轻女人独自一人照料瘫痪的婆婆、失智的儿子,苦苦撑起一个家,这只反映出了人类生命的韧性却没让我感到丝毫的美感。
这事实上也是一种丧事当成喜事报的畸形状态,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不应该由一个女人抗,这背后是职能部门在关键位置的缺失。
医疗福利?
社会救济?
它们应当承担肩膀的角色,这也是现代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再说回杨柿红,迄今为止推动情节发展的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都不是时代变革的错锋,而大多源于人祸。
父母辈传统观念下的爱情悲剧、乡野村妇间的流言、强加于女人身上的贞操观,只让人觉得贫穷杀不死人,口舌才是利剑,逼得人无路可逃。
央视同期还播出了另一部剧《初婚》,两部剧相叠造成了我现下的烦躁,这是另一部“杨柿红”的故事,更年轻貌美的“杨柿红”,同样的丧夫+众人觊觎+村野流言+独力扛起一个家的设定,同样的乡村大女主偶像剧。
央视作为国家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剧集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有更严苛的自我要求。
一个大国,应当在铭记历史、反思当下的过程之后去思考更加宏大的课题,从个人情感、家庭纠纷走向更阔大的国家、世界、甚至是宇宙边际,总囿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男女情事及自我感动,未免也太小家子气。
最后讲个笑话大伙一乐吧,《神秘博士》快出第十一季了,《乡村爱情》也是。
这部电视剧是跟着婆婆一起看的,好久没看过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了。
主要演绎了杨柿红的一生,和亲梅竹马的牛旺相恋,到谈婚论嫁却因为双方家长某些意见不合,最终错过了彼此。
在她与父母赌气时遇见了他的丈夫王长安,王长安是一位乡村教师,家境贫寒,却有着一颗善良热情的心,两人很快就结婚了,过了一段平静快乐的生活,可好景不长,王长安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
这使一个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可杨柿红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而是坚强努力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照顾老人、孩子。
将儿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自己也当上了村主任,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发家致富。
乐观坚强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
第一步:人物。
必须要先塑造一个「平凡」的主角,一个没人家世显赫的背景,学识不高,却在艰苦的日子之中能乐观面对事情的善良人。
看到眼前大家艰苦的生活,要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要用双手开拓生机。
不过需强调主角不是用救世主的姿态带领大家,是「我是一个小人物,但靠大家的帮助及努力我们一定能走上成功的路」。
主角身边的人可分为几类:首先是悲剧永远发生在身上命苦的亲人,老天爷不爱捉弄坏人,最爱捉弄善良朴实的人了,不是车祸就是断手,又或者什么感情创伤的,加上几个孤苦却又会间中惹麻烦的孩子,后来孩子又要死。
不靠着主角无与匹敌的爱,家早就散了。
然后要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日后发展路线的左右手;要有几个爱慕者被主角吸引,但主角必须是坚贞不移地拒绝了他人的追求,才可表现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而决心一个人撑起一个家的伟大。
另外是无数古板守旧、鼠目寸光、见风使舵的人阻绊主角的发展。
当然少不得泯灭人性的恶人和骗子带来的考验。
人物定好了,开始主线。
家庭线里主角顺利地克死老公,然后小叔断手和婚姻问题,小姑被骗出走,基本靠一人带着孩子们。
感动的套路不外乎几种:妈不饿、妈不累、妈可以、妈没事。
不出预料是孩子长大各有所长,孩子学坏了爱打架也没事,缘份到了,孩子自然学好,这叫佛系教子。
你们别以为主角带小孩时生活就很苦,她还有精力关心邻里,扶老爱幼的,所以,在另一主线走发展路线嘛。
受爱戴和同情的主角选上了当村主任。
主角没什么学识,但关键时就能说出大道理,知道路该怎么走,完全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但这样还是不够,剧组早已埋下了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伏线。
天时,是改革的春风和如火如荼的扶贫政策,在伟大祖国的德政下主角得到了无数机会和帮助。
地利呢,就是主角生活的地方就是一块好地,只是以前不知道可以这么用。
种的柿又大又红又甜又多汁又香,以前整村子真的都不知道欸,主角令大家开窍了,一起高高兴兴卖柿子。
最后是人和,出过城的小伙伴又会带着满腔热血和主意来帮你的,客人看你很善良不像骗人,反正是个老实人就会主动和你做生意。
学了本事的孩子有回馈的心去帮你。
然后受过主角家恩惠的孩子当上了高官。
种种有利条件,想不成功?
没门。
支线就是上文说的家人悲剧啊,主角的感情线啊等等等等,不多说了。
关键到了表现时候啊,要哭,要吼,要骂,燃烧心中对残酷命运的无力感但是又不会被命运打倒的高尚品格。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来实践一下。
畅想一下二十年后这类型的剧会怎么演。
以下内容均属虚构:二十年后大家都生活温饱受过教育了,但贫穷和学历高低都是相对的,所以发展后仍然有一群相对草根的阶层希望闯出一片天。
人物设定一样,乐观善良又命苦,没什么学识但自强不识的小草根人物,这次换新鲜的要男主角吧,但性格和行事风格一样,其他人物都差不多是那几类。
故事基本的时、地、人、事,人物设定了,就想一想要走什么发展方向,很自然就能想出该出现什么的天时和地利才配合到。
譬如说啊,做的是手工陶瓷餐具生意吧。
天时呢,当时机器化和3D打印产品流行中国,但一带一路政策把手工陶瓷推向国外,国外对这种文化深厚又品质优良的产品赞口不绝,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动需求。
地利呢,那个地方有出产好的原料,因历史原因聚集有工艺的老师傅,本想着要被自动化生产淘汰,但主角为大家燃起了制作的热情。
人和呢,有热血的朋友们,有学成归来的孩子为产品改良品质,最后很成功的把产业发展很好大家一起致富。
支线就离不开妻子绝症死亡,留下两个没妈妈的孩子,自己老妈有长期病,老弟好赌欠一屁股债,老妹被老公家暴,然后主角用爱和耐心感动和照顾全部人。
主角对老婆的爱令他拒绝了几个貌美如花女子的追求,独自养大儿女,儿子长大了一身本事带着老婆跟外地人做生意,女儿嫁了个有志气的官员等等。
以前和同村子的人有些磨擦,不过发展过程中大家利益绑在一起成了朋友,然后别人为以前的事道歉,称以前小看了主角,反正让主角很有面子,大家看着努力的成果,高高兴兴的结束故事。
不懂要阐述个什么故事.....一帮老年人在里面扮青年.
还挺有趣,大夫是不是还演过士兵突击
土 非常土的剧 但是我快进看完了 我觉得我 疯了
陪老娘看,老娘一路都在会议那时候的日子
央视播的剧还是挺不错的,5星,看那些打一星的,这部剧比流星花园啊,一千零一夜啊,扶摇啊好太多了嘛,竟然这么多差评,认真的么,还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和老太太一起看,替她给个3星吧,后面的剧情太拖沓了,让长青回来,还丢了8万块,搞事情啊,有给编剧寄刀片的冲动。
我姑也是农村生了三个娃,她老公因为乙肝病死了,那时她最小的女儿才刚出生不久。就算我姑姐她多么勤劳也难一个人抚养三个女儿过上好日子,不久又遇上拆迁逼迁,好在到小女儿高考后,后来她们申请移民美国成功了,终于过上好日子了,为什么我国是乙肝大国,那时候扎针的医生都是重复使用针头的!美国有没有贪官?美国有没有逼迁?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苦日子的才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对不起我就瞄了一眼,也觉得这演技能把一众你们爱看的小鲜肉甚至吹起来的老干部知性女神吊打了
陪着爸妈看了些,还行吧,就是演员太老了
柿红婆家命运太惨了吧,老公死了,小叔子又断一条胳膊
快五十的姐姐老演十八岁的村花,长相就不抨击了,演技也是弱智派的
天哪!!!苍天,你告诉我为什么啊?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要放这样一个片儿,而且我妈还要非要看呢!乡村爱情十几,和这个片,还有娘道。。都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
有夸张有美化,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包括农民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人,真的能感受到生活是越来越好过了,回首,也想起了不少事情,有点感慨。
废寝忘食连刷五集,很喜欢乡村玛丽苏女神杨柿红,朴实勇敢接地气。王老师实在太恶心,又当又立又圣父。央八铁粉发现《我的二哥二嫂》周武和阮若水是二搭,同样的演员演出完全不同的感觉。二十集之后很水很无聊很套路,就不太好看了。结局:一颗丹心向柿红,柿红冲鸭!
好看啊
一群老壳子装小年轻,还相亲呢
呃,讲农村人的事儿,取景道具什么的都挺好的。演员也挺好。想讲故事。扣一星是因为,这家人太惨了。一家三兄妹,小女儿被人糟蹋,大儿子被车撞死,二儿子被断手,二儿媳又险被人糟蹋,到了第三代,小儿子又没了。太惨了。更惨的是,这说不定就是一些贫苦家庭的真实情况,而他们,不一定有一个女主一样的顶梁柱。
刚开始看知青那会还挺有意思,越往后看越不好看呢
要疯,我妈又开始看这种,演员一样背景一样故事一样的……电视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