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剧情介绍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小城的出路与少年的可能——评魏书钧《延边少年》的创作

文/刘小浩《延边少年》是由魏书钧导演拍摄的一部讲述小城少年的成长与困惑的短片,该片画面质感粗糙,内在的情感却又真实且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两个角度试分析本片创作方面的特点。

一、形式:粗糙的影像质感与粗粝的摄影语言看魏书钧的《延边少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粗糙的影像质感、粗粝的摄影语言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开辟了电影史上迥乎于好莱坞叙事的另一种创作手法,这就是著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而《延边少年》在创作上无疑是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倾向的,概括言之,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对传统画框式构图的打破,在电影史上,关于荧幕曾先后有过“画框”“窗户”“镜像”等几种不同的论述,而这些论述也分别代表了爱森斯坦、巴赞、拉康等不同电影理论家对于创作的某种思考。

在《延边少年》的创作中,导演显然摒弃传统的“画框论”,而将电影的银幕作为了启用来反映现实的一扇“窗户”,对于画面,导演不刻意强调画面的构图和形式,而是以一种近乎纯朴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记录”,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本片的画面色调整体偏暗,影调呈现出低调摄影的电影特征,而原本就破旧的颓唐的小城在这样的影像中显得更加的颓败。

人物也是如此,男孩黑色的破旧棉袄伴随了整部影片始终,而作为少年的爱情的对象的姐姐也是一件黑色的棉袄,这显然是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全片的影调风格接近一致。

这种创作方式下的画面,不再是精致的“画框”,而成为了观察世界的“窗口”。

其次就是在摄影方面,有意识的使用了曝光不足、虚焦、晃镜头等特殊的摄影手法,刻意利用影像营造和加深了现实的真实感与疏离感。

比如全片的内景大多曝光不足,就导致画面暗部的细节缺失,整体画面颜色也显得低沉。

在夜晚约会的段落中,导演刻意的使用了几次虚焦,这种拍摄效果一方面是刻意追求类似于手持摄影的真实感,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之间彼此的疏离。

而在运动镜头中,全面有不少晃镜头,这种镜头语言显然是追求手持摄影质感的操作,而这些综合起来看,就是导演在用粗粝的摄影语言刻意的加深“真实感”。

二、内容:真实的小城困境与难言的少年心事小城是什么样的,这个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会不尽相同,然而,在中国电影的叙事中,小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具有高度一致的叙事色彩,一种是小桥流水的田园牧歌,一种是了无生气的破败颓唐,前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典型代表,后者则在贾樟柯的一系列电影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其实,这两种“小城”从某种角度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是真实的小城的一体两面,前者存在于都市文人或者“市民”的想象之中,后者则存在于广大小镇青年的切身体验中。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直到今天,伴随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小城似乎已经被郊区等更具有某种乐观色彩的词语所取代,但吊诡的是,“小镇做题家”仍然时不时出现在所谓市民阶级或者精英阶级的叙事中,而显然这种称谓是带有戏谑与嘲讽的。

《延边少年》探讨的就是真实的小城的困境与生活在小城中的少年的难言的心事这一问题。

首先是小城的困境。

在魏书钧的影像中,这个叫“延边”的小城显然是了无生气的,之所以用“这个叫”这样别扭而拗口的叙述,是因为影像中的“延边”与真实的延边到底是否统一,笔者没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但这并不妨碍对本片的理解,因为在本片中的“延边”的现实放置在任何一个同样地域的城市也是同样存在的,伴随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小城面临经济颓败与后继乏力的双重困境,体现在本片中,就是作为年轻一代代表的男孩,他找父亲要钱的目的就是去韩国,而去韩国的目的本片并没有直接言明,但显然,相对于“延边”,远方的未以影像形式出现的韩国是“挣钱太狠了”的地方,而出现在“延边”街头的随处可见的韩语招牌似乎也成为了远方对现在侵入的隐语,这部影片通过少年进城的线索,摄影机跟随少年,通过少年打量和记录这个颓败的小城,无疑反映了小城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是难言的少年心事。

在本片中,男孩的话语并不多,相比于话语,导演似乎更愿意用表演来勾勒人物的精神气质,比如在摩托车配件店一场戏中,大人摸了男孩的头,而男孩立刻一脸不情愿的说“别摸我头”,继而点起了一支烟,显然这表现的是少年的叛逆,而在夜晚与姐姐游玩的一场戏中,更是着重刻画了少年心中懵懂的爱情,其实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没电也要带你玩海盗船的情绪,于少年而言,这种情绪是一种介乎于友情与爱情之间而更偏向于爱情却不确定是否真的是爱情的难言的心事,而本片在这个段落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借这种难言的少年心事通过调度与摄影呈现了出来,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在本片中,导演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反映了小城的困境与少年的心事这两个相近的主题,说相近是因为这都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而魏书钧则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似的影像风格作为了叙事的某种互文,可以说这也是这段短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形式与内容两者呈现出了动态平衡的互文关系,内容是形式的注解,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助教,两种统一于整体的影像风格和叙事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一部成熟的影像作品,无愧戛纳的盛名。

(完)

 2 ) 《延边少年》—父权消解下的迷茫探寻

纵观全片,这位延边少年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寻找他的父亲,并且说服他资助自己去韩国。

但是其父一直到接近结尾的地方才出现,并以一种武断的姿态直接否定了这个少年的天真想法。

最后少年独自前往边境,想自己寻找出路,不料现实的变故只得让他折返,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从“寻父”这一主题来说,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不管是少年在情感萌动之时还是追寻梦想之时,父亲似乎只是延边夜色一般模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意象出现。

从结尾少年的反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自身是渴望反抗这种父权,或者是在一个父权消解的、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努力在茫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摄影、灯光、选景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剧性的氛围。

影片的现实主义笔触,使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社会并且带入体会,从而理解一种权威消解所带来的现实性困境。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边境特色景象: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聚在湖边时,都是用韩语在交流。

在固有观念中,韩语即代表韩国人说的话,但实际情况下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以及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族只是少数民族,朝鲜语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国文化。

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悖的情景还体现在延边小镇的街景上,朝鲜语和中文招牌并立,现实感极强的场景强化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们似乎可以就此理解为何这位少年的梦想是去韩国,而不是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边城的特色文化导致了一种文化矛盾,而受这种文化矛盾影响的人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归属,从而获得一种单纯的身份认可。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镜头例证:少年骑摩托行驶在开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是对立的中韩两种语言写的政治标语,而少年正处于这种对立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政治权威理解成一种父权式的存在,父权在对立之中处于被挑战的状态,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内心困境的其中一种原因。

少年在寻父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美甲店姐姐,两人互动到一定阶段后互生情愫,但两人始终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为后来两人的分离埋下伏笔。

影片通过“玻璃窗”的隔离来展现这种对立,一处出现在少年在店外等待姐姐下班,此时少年在窗外,同时镜头模拟室内玻璃上的温暖潮气,以模糊感来展现少年此时的迷茫。

霓虹灯式的闪烁映照在他的脸上,生动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愫萌动。

另一处体现在两人在游戏厅时,姐姐在玻璃窗外补妆,少年坐在店内。

下一秒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隔阂短暂消除了--两人以一个极为亲密的距离进行着游戏。

而两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在此时埋下伏笔:游戏很快就坏了,店外玻璃窗贴的标语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体验”,可以看到此处意象暗指年龄的差异是两人对立的表现之一。

两人在废旧游乐场的对话达到全片情感高潮,此时少年深刻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姐姐有着一个相比较之下更为清晰的目标(整容当女团成员),而且更有实力(会唱歌),并且在矛盾之中有一个自己十分认可的归属--从洗脚店早上高喊一种类似“政治动员”的口号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少年作为一个还深处矛盾之中,并且缺少父权的帮助和指引的角色,自然无法和姐姐这样的人物共同相处下去。

以某种烂俗文学的比喻来说,这是“成熟和幼稚的对立”。

此刻矛盾由外向内发展,少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深处的矛盾。

这段长镜头由跟拍少年转为固定镜头,少年不断出画入画,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安深刻体现。

影片结尾少年独自上路,朝鲜核试验这样现实新闻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全片的纪实感,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独自寻求反抗的尝试在现实矛盾下还是失败了。

少年始终还是无法思考清楚自己该去向哪里,现实的困境又加深他的迷茫,导致他就像影片开头踢出去的那个足球一样,没有飞向一个球门,一个目标,而是落在废墟角落的不知名处。

枯草和白雪之中,少年掉头驶向未知,此时响起了铿锵的旋律《林冲夜奔》。

这首音乐似乎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林冲受高俅迫害后即将奔上梁山,少年也下定决心要在矛盾中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父权消解下,每个人的身份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动摇,然而问题不在于动摇,而在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承认矛盾并且去解决。

探寻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答案在自己手中,答案在自己脚下。

像少年一样去独自追寻答案,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3 ) 延边少年”的躁动与妥协

延边少年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延边山村的少年去城市想找父亲要旅费去韩国,想要逃离山村,追逐理想的故事。

影片浓缩在十五分钟,体现了导演的把控力。

故事表达少年为了去韩国,逃离现实的处境,坚持不解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谓诠释了什么叫做浓缩的精华,用有限的时间,诠释影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引起共鸣。

延边少年的心境与经历何尝不是诸多年轻人的现状,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突破现状,追求更大的目标。

也正印证着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远方,出去闯荡,路途必定会经历心酸苦楚,但是每个年轻人何尝不想奋力一搏。

有一个镜头,前面一路骑行,道路两边,一边是汉语的字体,一边是韩语,少年径直向前骑行,任凭冷风迎面而来。

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出来少年的内心,面临两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目标,无论坚持的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心酸、苦楚,都不会磨灭掉心中的赤子之心,必定会坚定无疑的一路走下去。

即使会有对于来自父亲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他追逐的心。

影片也讲述了少年对于爱情的懵懂与无知。

试图接触但又羞涩的心境,也是每个少年时期的男孩应有的心态,他们期待爱情,却又欲言又止,或许陪伴是最长情的吧。

片中的少年和美甲店的姑娘有着一样想去韩国的想法,经历过没有电的海盗船上姑娘陪自己找父亲,少年听姑娘唱韩语歌,但过了一夜,姑娘依旧去了美甲店,喊着口号,安于现状的工作着,而少年选择远行,追求自己想要的,他们的未来怎样,或许无法判定,可以确定的是少年不会后悔吧,又有多少年轻人都经历着少年所经历的呢?

影片映射着很多小山村里的现状,很多人选择安于现状或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出去打拼。

像片中的山村,基本村中只剩下老人们,老人们讨论着谁又在韩国挣大钱了。

少年正是处在这一矛盾区,是外出打拼,还是安于现状,很明显,少年的选择是一路坚持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断努力着,尽管父亲的不支持,对于家庭现状的妥协,选择自己争取。

从这部影片可以很好的映射到这个社会的现状,这个少年的烦恼,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烦恼;少年所经历的,是很多年轻人在经历着的,他们迷茫不安,无所适从,但必须前进。

因为时间不会等他们一分一秒,这又是公平的又是严苛的。

但无论怎样,向片中的少年一样,前进吧,不要停下了,尽管路途中会有心酸、无奈、妥协,但会有更大的欣喜在等待着,这追逐的过程,或许是最大的一次收获。

 4 ) 徘徊少年——《延边少年》影评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

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

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

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

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

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

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

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

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

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

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

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

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

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

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

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

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

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5 ) 姐姐是延边少年的未来式

影片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人公,那个总是“皱巴巴”的男孩。

而是男孩他爸没事就老去“聊天”的“小娘们”。

片尾卡司里她叫“姐姐”。

姐姐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姐姐陪男孩等不知所踪的父亲的夜里,诉说着对异国的向往,她用和这片土地相近的语言,唱着动人的异国情歌,歌声里充满着温柔和希望。

但天总是会亮的。

当男孩重返姐姐工作的美甲店时,姐姐只是穿着制服的美甲店员工,在晨会上复颂着千篇一律的“行业激励口号”,像个机器一样用身体和言语,表达自己的“绝对服从、没有借口、行动行动、立即行动”。

夜晚那个向往女团梦的姐姐被白天杀死了,而这种死亡姐姐每天都在重复。

姐姐像是未来的男孩。

当男孩被拒绝回到村庄而调转车头返回城市,去五万块的学校还是花两千就能去的韩国成为了这个小故事未告知的结局时,我们似乎可以透过姐姐来窥探每一个延边少年的未来:他们内心有梦想,但生活每天都嘲笑这些不切实际的梦。

他们或许想挣扎,但生活又将他们锁在了原地,像一个机器日复一日的工作。

而在这一层面,姐姐也不仅仅是延边少年的缩影,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写照。

 6 ) 出走

影片《延边少年》拍摄于中国北方边境的小城,它讲述了一位延边少年一天中的生活片段。

影片在一段妇女们的谈话中开始,少年听到了去韩国赚钱这样的字眼,心有所动,随即决定去摩托车店找父亲要旅行费。

恰好父亲不在,少年向店员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知可能在隔壁的美甲店。

美甲店的女店员也不知道少年父亲的去向,但有意帮助他一起寻找。

傍晚,两人一同在小城里游荡,寻父未果,后来便一起去了游戏厅、游乐园消磨时间。

第二天,父亲回到店中,少年与他沟通后未能如愿以偿,便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径直开往边境,无奈刚好遇上禁言,他只好掉头回去。

影片也就此结束。

《延边少年》在这十五分钟内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也没有大幅起落的情节,只是平淡如水地展现了少年这一天中的生活画面。

然而我在观看中察觉到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细节,这些细节悄然地揭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就比如,店员嘲讽少年抽烟,并让他不要再骑他的破摩托车了,而少年的态度则是“我的车好着呢”、“别摸我头”这样的话语。

这多少反应了少年的离经叛道,与他渴望出走这一点相呼应。

再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种种“残缺”:快报废的摩托车、坏掉的赛车游戏机和停电的摩天轮,小城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残破灰暗的气息,无形中为影片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很显然,延边少年不甘在这样机械运转的生活和残破、看不到未来的小城市一直下去,如果不出走,就会像美甲店老板的口号,“原地踏步走”一样,永远停滞不前,困于秩序的深渊和无尽的束缚。

所以,哪怕是摩天轮停电了,他也要手动地将它转起来,哪怕是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他也要向边境驶去。

少年地离经叛道,事实上是对庸常现实的痛诉,也是对只需捆绑的反抗。

只可惜,影评回归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压抑的结局,少年彼时只是远远的望着边境线,却没能行驶过去。

这值得深思。

无论是延边少年,还是哪里的少年,有了出走的决心,就是携带梦想的火苗,现实会不断降下冷雨,但我相信,够旺的火苗还是能持续燃烧。

除此之外,影片的意境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全片色调偏冷,导演对画面的把握恰到好处,配乐也很应景。

印象最深的是美甲店的女员工坐在摇摇晃晃的摩天轮上,伴着“吱呀吱呀”的响声唱着韩文歌曲,少年默默地听着,远处有五彩的灯光。

除此之外,还有少年骑着摩托行驶的画面,它们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风呼啸而过,能看到他眼神里的迷茫和希望。

如果,电影里的世界继续发展下去,我相信少年终还是出走了。

 7 ) 《延边少年》—不安少年的“追梦”之旅

电影讲述了延边少年不安现状,想去要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却无奈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阻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

电影结合延边少年展示了很多延边的场景,荒凉的野外,破旧的摩托车店,残破的游乐场,以及混沌无所事事的人们。

身边的一切都是“坏”的,快要废弃的摩托车,停电的轮船,没有信号的电视机,玩着玩着坏掉的游戏机,好像生活不断地在给少年前进的道路上施加阻碍,但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好像有一丝温情的时刻都是欢愉的,似乎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美甲店女店员也只是被生活在被动的推动向前。

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韩国好像是避风港,更像是“理想国”,他们似乎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 一起玩游戏机,一起坐轮船,不安和孤独的少年以及不甘寂寞的女店员不仅仅在生活之中无所适从,在“爱情”面前也是不知所措。

荒凉落后的延边小城,少年和女店员是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荡一番,但现实的困境却阻碍着他们。

电影的最后少年面对想去而不能去的韩国,少年转身骑尘而去,少年的背影是孤独的,是落寞的。

导演最后留白,少年回去是甘于生活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孤独和想法都得不到合理表达和倾诉的时代,孤独、阻碍、困境都会是我们成长和追梦的烦恼吧。

 8 ) “不安分”少年的渴望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认为本片的最大亮点在于男主人公的追求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少年是一个想要逃离旧秩序的人。

短片刚开头出现的是一群说着朝鲜语的老人打麻将的场景,当然也不难看出环境的冷清,加上季节本就是冬季,更体现出来了一种无聊冷清没有活力的场景。

而接下来则是少年踢球的一幕,不难看出少年想要逃离这种冷清的气氛。

后面一幕的老的台式电视机更加让人看的很压抑。

加上这里没有太多的人物对话,让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看着很压抑。

接下来少年骑着摩托车出现,其实我认为摩托车出现在影片中,给影片添加了一丝生气,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年轻与活力的象征。

加上后面又接上了少年拿了烟盒,结果另一个比他大的人不让他抽烟,这样的场景,使这部短片当中的少年看起来些许的反叛与不羁,但他那颗躁动的心被当地的大人束缚住了。

女孩的出现则更是给短片添加了些许的青春气息。

有一个镜头是女孩在补妆,这证明女孩的心也是想要追求美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

接下来两人一起去打游戏,更是证明两人还是具有青春活力的,只是出于现实的羁绊不得不去生活。

少年与女孩提到要去韩国时,女孩马上说到她也要去,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说了“干啥都行,整容去呗”。

证明女孩也非常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想去闯想去看,但第二天一大早,女孩还是按部就班的去工作。

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丝无奈。

虽然短片一直以找爸爸为线索,但爸爸的出现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我想去韩国,只用两千”“我让你去汉族学校,要五万”。

这段对话让人看着有种莫名的伤感与无奈。

可以看出,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思想的问题。

当然也是更难解决的问题。

最后男孩骑着摩托车一路狂奔,可以想象到冷风刺骨,但貌似少年没有感受到寒风,一直奔向边界,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过去。

最终只能原路返回。

天气其实为短片作了很好的烘托,相信没有逃脱旧秩序的少年心里比''这寒风都要寒冷。

当然,这样的画面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的感受。

短片没有只写少年,也写了那个女孩,再加上开头老人打麻将的场景,不难推测,那个小县城里的年轻人大多都追求的是远方与挑战,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已经走出了小县城。

而这也恰恰显得这位少年主人公很可怜,因为他是少数还留下的那些人之一。

阿丽米热

 9 ) 延边少年 却走不出那边界

白雪,雾霭,大山,老年人的说笑声。

小胖坐在驶向开往远方,远离延边的车上,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环顾着四周。

而不远处,还有个痴痴望着他的少年,看着他的车走远,却只能无奈的转过头来,悻悻地踢着脚下的雪球,回到了自己破旧的房屋,骑上自己快要报废的摩托,也去寻找着,可以离开这里的希望。

影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花铭兴,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爸爸,因为他认为,爸爸是可以让自己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到韩国的希望。

不管是老年人那句“在韩国挣钱挣狠了”,还是同伴的离开,无不都刺激着他愈发想要离开的欲望。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花铭兴却意外结识了美甲店的小妹。

华灯初上,二人到了游戏厅,到了游乐园,双目对视,暗暗地情愫渐渐藏不住。

尤其是当两人一起诉说想要去韩国的梦想时,无疑两个青春懵懂的心产生了碰撞。

而当白昼来临,仿佛夜晚的一切都是一个梦。

小妹温柔的韩文歌,大摆锤吱呀吱呀的摩擦声,被白天马路上的嘈杂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取而代之。

当花铭兴再回到美甲店骑他的摩托车时,小妹在美甲店门口喊着铿锵有力又略显滑稽的口号。

这还是昨天那个在游戏厅里开怀大笑,在大摆锤上唱好听的韩文歌,说着自己也要去韩国,哪怕去整容也好的可爱女孩吗?

仿佛这一切,都预示着梦,该醒了。

花铭兴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找到了自己的爸爸,可一切的美好愿景都被爸爸一句“五万,爸爸给你找一个汉族学校”硬生生憋了回来。

爸爸简单出场后,我甚至没看清他的容颜,这个少年就以“有事”为借口走开了,或许少年知道,本身希望就很渺茫吧。

最后,他骑着即将报废的摩托车,孤注一掷一般,从光明的大路,驶向了长长的黑暗。

然而镜头再次变亮时,听到的却是边境保安的那句“这边上级不让过了,回去吧”这句让人心寒的话。

少年又默默骑着摩托车,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从最后马路上的那段对话上我们可以知道,少年是想到朝鲜,再从朝鲜去到韩国。

然而谁曾得知,连去往朝鲜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

延边少年,却走不出那边界。

将视角转向现实生活,所有那些小小村落里的少年,又何尝不和花铭兴一样,有着飞出牢笼的梦呢。

只可惜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有可能你的主人,根本不为你打开笼子的门;有可能你刚刚飞出牢笼,就被现实打败,做了折翼的小鸟。

但我想说的是,即便结局并不总是如愿以偿,但我们,一定要有梦,有挣脱束缚的勇气,有逃离拘禁的魄力。

就像花铭兴那样,哪怕只有一辆即将报废的摩托车,哪怕最后被驳回原路,但至少不曾后悔过。

我不知道,延边少年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

但我好希望现在逃不出那边界的他,终于一天能冲出边界,我们也一样。

 10 ) 你无法阻止少年们往前冲,因为他们听不见

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

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

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

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

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

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

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

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

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

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

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

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

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

”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

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

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

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

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

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

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

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

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

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

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

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

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

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

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延边少年》短评

寻父 姐弟恋 追随 放弃 文艺小青年的片子搞文艺总是如此的出奇一致 视听普通 没有故事 只有氛围

8分钟前
  • Rabbitの胡萝卜
  • 较差

对我🈚️吸引力。

12分钟前
  • 熊嘴兽✨
  • 还行

不见踪影的父亲,无法前往的韩国,略有风格的影像中充斥着空空的符号…

16分钟前
  • 1900
  • 较差

还是挺有意思的,纪念我们那些中途崩卒的梦想😂

19分钟前
  • 艾曲泊帕罗米司
  • 推荐

起初还以为有点新意……

24分钟前
  • 门房大爷
  • 较差

我也想去韩国看女团

28分钟前
  • 没有去过沙漠
  • 较差

朝鲜又核试验了。去韩国。看得出戛纳是要捧这个导演了...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①朝鲜族少年想去韩国,于是找父亲要钱(中途还和一个小姐姐有过短暂的暧昧),结果被拒,于是他决定一人去韩国看看,然而终因朝鲜核试验导致的封锁边境而暂时放弃。②与女孩夜晚坐在摇晃的海盗船上暧昧那段拍的不错;剪辑上多次出现的男主骑摩托在路上的片段渲染了男主的迷茫与追寻。③作为写意电影,整体气质不够连贯统一,太散。而且有些本该写一下男主心理状态的地方却草草带过(如男主与父亲告别那段)。

33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还行

目睹小胖出国,延边少年在心中泛起去韩国的念想下问老爸借钱,与美甲店女员工的游玩,借钱无果后的离开,尝试边境的触碰与折返。少年的烦恼在片尾曲《林冲夜奔》中得以激荡。

36分钟前
  • Anson
  • 推荐

小镇青年的迷茫

40分钟前
  • 我喝奶茶不加奶
  • 较差

故事非常适合拓展为长片,影像也很精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表演上吧。“原地踏步”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

45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讲了个啥?!看介绍还他妈的“选角近万名”——垃圾!

46分钟前
  • 如虎添翼
  • 很差

5.0

49分钟前
  • 后夕阳
  • 较差

[3-]

51分钟前
  • Leooooo
  • 还行

整体人物与时代环境的关系构建的极其的精妙。

56分钟前
  • Coisni
  • 力荐

能看吧

59分钟前
  • 罗曼
  • 较差

???what shit?

1小时前
  • 椰子鸡
  • 较差

一个破摩托车不够去远方

1小时前
  • 魔王小彻
  • 还行

觉着这片没啥问题呀,为啥分这么低。调子就是粗粝的诗意那种嘛

1小时前
  • 5:55
  • 推荐

依然是去不了的远方,但这次远方是城市。三段故事,非常以小见大了。

1小时前
  • 我不是長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