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

桃姐,A Simple Life

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朱慧敏,江美仪,罗兰,谭炳文,梁天,宫雪花,徐克,洪金宝,于冬,宁浩,杜汶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1

《桃姐》剧照

桃姐 剧照 NO.1桃姐 剧照 NO.2桃姐 剧照 NO.3桃姐 剧照 NO.4桃姐 剧照 NO.5桃姐 剧照 NO.6桃姐 剧照 NO.13桃姐 剧照 NO.14桃姐 剧照 NO.15桃姐 剧照 NO.16桃姐 剧照 NO.17桃姐 剧照 NO.18桃姐 剧照 NO.19桃姐 剧照 NO.20

《桃姐》剧情介绍

桃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桃姐(叶德娴 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 ,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 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二十岁觉悟吧!那边的女孩我们之间的秘密前科者-新人保护司·阿川佳代-公安局长2枫叶红了正确的卡多非常婚庆山田长政:大城武士天天和街浪子我甜蜜的胡椒地柳书生的婚礼致命的一击马特和玛拉霞光话神传我爱灰太狼2哥白尼的星星星期三消失了犬夜叉:红莲之蓬莱岛她是拉莫娜魔法先生第二季端脑冒名之肤小楼又东风我是女人消失的孩子有顶天酒店天启异闻录现在去见你

《桃姐》长篇影评

 1 ) 生有时,死有时

《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与少爷罗杰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

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故事没有用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影片在叙事上不悲不喜,所传达出的生死观亦是不悲不喜。

例如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后,她的女儿站在画面中间嚎啕大哭,但在画面的左侧,几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

这样的景象可以解读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时,死有时。

”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生死无常、老无所依,《桃姐》所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死之间的故事,但它呈现出一种坦然和笃定,观众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后并不会心生恐惧,反而感到豁然开朗。

让我们不禁反思,当我自己老去时,我一定不会等死,会像桃姐一样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2 ) 我看了《桃姐》——谢谢你,华仔

看了桃姐。

我想说:华仔能拍这样的片子,是会有福报的。

至少我的眼泪里,除了感动,还有触动。

看着电影就想起我妈住院那半个月,我常去医院可中间还贪玩去逛街。

请妈妈到饭店吃了几次饭,可亲手做饭给她送过去就一次。

那次她好开心,因为鸡蛋皮包饺子是个技术活,我做得挺好。

想着想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桃姐最大的心愿,可能也是我妈最大的心愿。

我明明想知道,可不敢问她。

这两年,我比以前做更多的事、也学着少说了不少话。

可仍不算成熟。

我庆幸自己的改变,但着急自己改得太慢。

看完电影我庆幸自己还有梦想,但痛恨这梦想里少有父母的空间。

爸妈,现在我把你们郑重地列入我的未来,我会坚强。

心里有好多感触,眼里还有泪水。

我不知道现在的状态,打这些字要如何遵循逻辑。

我也不清楚华仔能否看到。

但没关系,懂的人自然会懂。

我把这点东西发到华吧,是想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跟华仔说声:谢谢。

《桃姐》这部片,我买碟收藏。

如果发行DVD的话,它将是我永远保存的第一张。

桃姐里的演员,都兢兢业业在电影里生活了一回。

刘德华影帝,叶德娴影后,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还有,华仔说最佳剪接也该给《桃姐》,我没意见。

这戏一点多余的煽情都没有,一点夸张的表演都不见,整部戏温馨又忧伤。

难得一见的文艺片。

也不是只有刘、叶两位厉害,熟悉港片的话,隔一段就有惊喜。

 3 ) 因为生活明明也这样啊

所有人都演得太好了,以至于我觉得他们都没有在演的。

因为生活也明明就是这样的啊。

不止自己亲身有过经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里也有看到。

而Roger当然也算是难得的好人,就凭这样的表演,我觉得刘德华都该再多收几个影帝。

而当时王大人看完本片后久久不能言语,我想他大概是想起了姨呀——就角色的设置来看,桃姐与Roger的关系我几乎不能再找到比姨呀与王大人更接近的例子了。

只是很可惜,姨呀在我出生不久或便去世,被她一手带大的王大人没有能够像Roger这样将她孝忠到老。

就王大人这么多年的纪念来看,这也许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了吧。

 4 ) 女人七十

这不是一部普罗大众都会真心欢喜的电影。

年轻人,无法感同身受人近黄昏的境遇与况味,他们看完午夜场电影会拍拍屁股继续去夜店挥霍掉本就该被消磨的青春;老年人也是不要看这部影片的好,虽然它不煽情、不悲苦,但总归是他们正身陷其中的人生晚景,叶枯叶落,只怕睹之伤凉。

这是一部许鞍华拍给中年人看的自省录,家有老人同时自身也渐添白发与皱纹的人最有共鸣。

或者是你我,二三十岁,却已是千疮百孔,心底装点满了各式各样精致的叹息。

许鞍华64岁,叶德娴64岁,两个同龄的香港女人如同岁月洗沥后皎洁冲淡的温润白石,一同画出这人世间最殊途同归的离合。

连老天王刘德华都刚过完50岁生日。

三位主创都不能算作年轻。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以至可以在其中找到映照,照见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来路与归途,自己的困顿、泅渡与原来我非不快乐。

一。

我比你们都早爱叶德娴十年,在你们才刚刚发现这个电影里满脸暗淡老人斑、满头蓬松白发的女佣换下戏服之后,雍容华贵、容光焕发地接过影后宝座的样子是这么美的时候。

1999年,还在上个世纪,我长大的小城有一个地方台,每晚会神奇地同步播放最新的港剧,有一部ATV亚视的「纵横四海」,叶德娴在其中演了一个全港最伟大的妈妈。

那时候刚念初一,对剧情的理解都不够通透,每天只知道放课后做完作业和母亲一起看。

年轻时候叶德娴就好美,眉眼、嘴角、特别是笑起来的样子,与我的母亲竟有七八成相似,便多添一份亲近。

这部剧后来成为我最爱的港剧之一,并在日后每次回想起来时,觉得温柔安宁,好似是叶德娴也曾陪伴着我度过少年时光,长成青年一样。

前段日子又找出几集「纵横四海」重温,母亲在身后看见,无意间说“咦,我长得有点像她?

”,我会心地笑了。

母亲记不得曾看过这部剧,但那种熟悉的感觉与温热,永不会褪去。

在,无论是叶德娴还是我的母亲,都终究会长成电影里桃姐那般年岁的时候。

而影片中,桃姐会把罗杰看过的「南国电影」都悉数整理收藏好,母亲亦给我买过「故事会」这类的“闲书”,当然,给过“福利”之余,也不忘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之类。

这部「纵横四海」还在那一年打败TVB无线,是香港电视史上难得的几次之一。

兄弟情仇也好,儿女情长也罢,剧中最精彩值得回味的还是叶德娴扮演的母亲,因未陪伴长子的成长而心怀愧疚,但最爱的我觉得始终是幼子,甚至为了这个逆子而顶替杀人罪、在狱中自尽。

这次叶德娴扮演桃姐,相对要比那一次好命,儿子不再是桀骜不驯的陶大宇或泯灭人性的谭耀文,虽然终生无子嗣,但少爷罗杰早已做到了一个儿子最慰藉的善待。

叶德娴的生命线亦是足够称得上传奇,做过主持,出过几张唱片,因不满当时香港唱片制作不认真而封麦,又演戏,拿过大大小小多个电影奖,人到中年逐渐息影,每天清晨四时多起来行山,生活简约规律,更独自轻装上阵去周游世界。

前段时间接受「亚视百人」采访时,她还笑称想去南极数星星,又说想做音乐指挥、学踢踏舞和西班牙舞。

传闻里说叶德娴为人严苛、性格跋扈,想来那都是对待工作时高要求的认真态度与处事品格,若不是心境的纯粹与豁朗,又怎能演出桃姐温顺的眉眼与仁厚的一生。

即使拿到威尼斯影后奖杯,也是当作寻常物摆在家里用来挂帽子,她说,“这是物尽其用。

”这样的人生真是愈年长愈充满老小孩才有的大智若愚与知足常乐。

所以阔别大银幕12年之后,叶德娴出演「桃姐」也是一个好的契机,遇到好的导演、合作对手与投资,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全。

与许鞍华,一个安静内敛,一个活泼生动,两个老女人出席各地首映时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叶德娴有一儿一女但很少往来,与刘德华却多年“母子”成故友,合作多次的谭耀文也是她的“契仔”。

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角色的参透和演绎很有裨益,值得时光睽违多年之后,借「桃姐」给叶德娴这一年来多个影后奖杯的深意馈赠。

二。

许鞍华真是香港电影界的一名异类。

所谓异类,有三处注脚,一是在男性掌握大多数电影话语权的领地,她能代表华语女性导演占得一席天地,二是她是少数仍未被商业化、坚持拍摄小人物日常生活与社会写实电影佳作的良知导演,三是她有妙手,能让旧枝潋滟多年之后再开花,当年的萧芳芳是这样,后来的鲍起静如是,到今天,叶德娴亦然。

也许是身为85后的缘故,对许鞍华曾任1979年至1983年香港电影新浪潮主将的旧闻都是后知后觉。

也是因缘喜欢张爱玲,去看「半生缘」的电影版,才知道许鞍华,在看完「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深切喜欢上这个香港女导演,又回过头去找她的「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倾城之恋」「客途秋恨」等等来看,这样一度迷恋的姿态只发生过在对她和王家卫身上。

许鞍华不美,又一贯是利落短发加老式眼镜的中性打扮,连导演本人都调侃自嘲“没有女人味”“到现在都嫁不出去”,但就像苏轼曾写给友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自有悠游安详的气度与不动声色的优雅。

身拥文学硕士学位,却不跻身上流社会,在电视台拍过一段时间写实剧和纪录片,累积了对香港大街小巷尤其是底层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后来转战大银幕,自然深入“社会写实电影”这一严肃领域。

入行30年拍出一系列佳作良品,不仅获得超过12次最佳导演的奖项,更助萧芳芳与叶德娴先后闻名国际,摘得柏林与威尼斯影后桂冠。

但就是这样一个建树丰盛的大导演,报纸杂志章节里都说,她至今单身,无儿无女,甚至买不起房子,只能和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一隅廉价公寓。

传媒的说辞口吻未免太过渲染太悲情化,因为每次现身公众的许鞍华从来都是爽朗的,采访时也总会时不时发出随性乐观的笑声。

其实她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她的儿女,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就是她一贯保持的气节。

在日渐商业化的华语影坛上,如「桃姐」这样平淡中见深意的香港社会写实电影早已香火渐断。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许鞍华与她的「桃姐」们走得艰难,她们仍不舍弃的坚持也充满了宿命般的孤独,尽管形单影只,但是格外可贵。

不得不说珠玉在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许鞍华拍这部小成本电影,由于题材有局限,市场小,找投资艰难,多谢嬉笑怒骂不“正经”的王晶仗义掏钱,才没有让一部好电影流失,也让在ATV亚视默默付出多年的鲍起静“大器晚成”地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对鲍起静来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对于许鞍华,如果说「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寂静的,没有多少前期宣传,那么「桃姐」是喧嚣的,上映之前早已殊荣无数。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不同的境遇下,相同的是它们的内核,亦是许鞍华独特个人风格的最终成熟:“去繁求简,返璞归真”。

「桃姐」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是香港嘉禾制片人李恩霖家的女佣。

许鞍华秉承「天水围」的这一风格而来,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生老病死,叙述口吻简单、朴实、有节制,对人情冷暖、如何面对人生终别等诸多问题作了最文艺的一次白描,但处处克制的背后却让你看见深蕴“千言万语”的青山碧海,都一并化作水滴,举重若轻又静水流深地隐于这苍茫的人世间。

许鞍华拍的是桃姐的晚年,是叶德娴的晚年,是刘德华的晚年,是你我芸芸众生的晚年,也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晚年。

无房无子的传言再盛嚣尘上,只要有此笔直行走的姿态,便无惧,便无憾。

三。

因为「桃姐」,我对之前感觉平淡的刘德华倒也喜欢起来。

老人院里,热情而多事的邻房来问桃姐,罗杰是不是她的儿子。

桃姐不知道说什么好,罗杰说,对,干儿子。

那是罗杰第一次主动突破主仆关系。

还有两人翻看旧照,两人在小饭馆吃饭,他给她夹鱼。

后来他带她参加自己拍的电影首映礼,她此生第一次穿珍藏许久的名贵衣服、精心打扮自己赴会,他挽着她的手开心地互称“大美女”“大帅哥”,电影散场后他牵着她走过夜色下静谧安宁的街道,像极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少年张家安与阿妈鲍起静下班后走过的那一段无声而温柔的香港夜路——罗杰给桃姐的晚年画了一幅花好月圆的良景,尽管前途依旧茫茫,尽管终究会有死别生离,但此刻是人性中最美好知足最现世安稳的时刻——这些,都足够让人对生之甘饴饱怀贪恋。

影片中,罗杰并没有能陪在桃姐床边望着她泯然离世,是不敢直面那样的福祉被无常抽离,也是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种种不圆满与有所缺。

刘德华回忆梅艳芳走的时候,他在美国,没有赶得上见故人最后一面。

这就是现实的无奈,亲人会过世,爱人会分手,朋友会告别,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当还在身边的时候,努力一点,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地表达自己的爱。

某一天无论是谁遁入天国,剩下的那一个抬头与星空对望,知道彼此心里都有不灭的念想,也就够了。

「桃姐」的调子是缓慢而无痕的,许多原本深刻的人类感情与生命感悟如清冽的流水,润物细无声一般溶入观者的发肤、骨骼与血肉。

会是近几年最好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

各路配角亦是分寸拿捏很好,秦沛骗钱去偷欢也不可恨,秦海璐除夕夜留守老人院藏有伤心事,甚至连我小时候最害怕的香港恐怖片专业老婆婆罗兰,都变得耀目华美起来。

期盼将来不久可以看到「桃姐」的粤语版,要知道,香港那边的评论说,叶德娴原声配音的桃姐,连喘气儿都是带着戏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影片最后回光返照,罗杰又一次出差归来,看到楼上明亮的窗台,是桃姐坐在那里为他守灯。

桃姐看到少爷回来才熄灭灯火,蹑手蹑脚地在门后听到他进屋的声音后,安心地去自己的房间睡觉。

而今后少爷回到黑暗的家,再也没有那样一个无声的守灯人了。

今生今世都不会再拥有。

这一幕在往后回想起来最让我动容。

在桃姐的人生告别仪式上,罗杰说,能够有桃姐在我们家服务那么久,是一种恩赐。

这样的恩赐值得用余生去缅怀。

再后来秦海璐说出了观众的心声: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桃姐。

一个也会有七十岁的桃姐。

女人一生如花,七十岁是棉花,松软,柔韧,暖人心。

许鞍华与叶德娴早已先你我而领悟那即将到来的七十岁。

而桃姐也是我们生命之河必经的彼岸,四五十年后我们都会长成她那样,容颜发肤苍老,满面褶皱佝偻。

愿彼时仍有人待你如珍似宝,如桃姐一般,即使韶光不再,也不会觉得时光可憎,在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今时今日于我,母亲就是我生命中的桃姐,她给予我以此生,并指引我如何更好地活。

惟愿,在母亲七十岁的时候,我也还能与她执手庭院下,一同看朝霞。

PS:叶德娴与鲍起静早年合作ATV亚视的「纵横四海」,年轻时候的容颜:http://weibo.com/1345391250/y8NIYhiAPPSS:文中提到叶德娴早年主演ATV亚视的「纵横四海」大结局剪辑片段:http://weibo.com/1345391250/y8NGwnr6QPSSS:对许多选择一生无儿无女的同志爱人而言,许鞍华的「桃姐」也可以看作是同时拍给他们的自省录,如何勇敢地面对孤独终老。

 5 ) 莫要等到子欲养时亲不待

曾记得我的语文老师说过,实际上,有不少老师都这样说过:作文切忌华丽词燥堆砌,同时,贵在真情实感,切不可无病呻吟。

当然,最终目的,都是感人才算成功。

看了桃姐,才明白电影同样如此。

桃姐含蓄微妙,却不造作卖弄;诚恳肃穆,却非曲高和寡;看似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的节奏下,却拥有在最不经意间直入观众心底的共鸣与妙意。

是的,桃姐确实很成功,甚至可以说很伟大,真的不可想像,一部长达两个小时之久的电影,竟然毫不煽情,却依然能打动人心,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对于导演许鞍华,曾有一个特别精准的描述:“年轻时,她拼命透过自己的文艺片讨论沉重的宏大命题,年老后,她却更愿意关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和情感状态。

” 影片中桃姐住院做胆囊手术的那一段,是最打动我的,也是我下决心给本片打五星的唯一原因。

在第二次观影之后,终于记清了这一段的台词,现予以豆友们分享: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里了,人的命,天注定。

神会给我们安排的吧?

神父:《圣经》上说了,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

刘德华:血管手术有时,胆囊手术有时(笑)刘德华:痛骂?

桃姐:嗯!

刘德华:笑到肚子痛,比哭到心痛好。

桃姐:吃奶嘴有时,进棺材有时。

(笑)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无疑,《桃姐》这部电影,就是导演给自己的回答。

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她的电影和电影中的思考,就像一面镜子,少了年轻时候的漂泊与焦灼,即便是对于生死这样沉重的话题,也能举重若轻,用轻松、幽默的手法,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靠中,找到安定、温暖的力量。

毕竟死亡是终究难逃的,重要的是在这一路上,还有人关爱和牵挂,这样就足够了。

本片的英文片名《A Simple Life》其实也已经表达了电影的中心思想。

桃姐的一生简单而幸福,行至人生尽头时仍有爱相伴,脑裏是一段段如一卡皮箱内的珍藏,一个装满老旧衣服及杂物的皮箱,载满她对主家的付出与关心。

叶德娴的表现完全丰富了桃姐这角色,由盛至衰期间,眼神及肢体语言变化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而刘德华的表演亦恰到好处,那种淡淡然很真实。

虽没有一句说出口的我爱你,但全片充满爱,无形的感动总能触动我们最脆弱的神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珍惜眼下,善待亲人吧,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多,看到我们健康,平安,能和他们多说几句话,多吃一顿饭,他们也就满足了。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如果我们连他们的这点要求都满足不了,那还谈什么工作,谈什么实现自己的理想,行尸走肉罢了。

   古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爱要及时,趁活着。

===================================== PS:感谢众多豆友对此影评的支持,鄙人才疏学浅,还望各位豆友不吝指教。

若认为此影评有用,很感谢你的认可;若认为没用,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若能在影评下给予宝贵意见,鄙人荣幸之至。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6 ) 神说:这事出于我

每当我的外公把我妈气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她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算了,他一个老人,倔强又能倔强多久,气我又能气多久。

就像桃姐笑嘻嘻地替坚叔解了围:让他去吧,他找乐子还能找多久。

老人大概就像小孩,都需要哄,需要照顾,需要陪伴,还有纵容。

年幼时,你纵容我词不达意的难缠和捣蛋,你老了,我纵容你的不可理喻、固执和昏乱。

可是,我又能纵容你多久呢?

你正以相反的方向和姿态,慢慢退出孩子们热热闹闹的人生。

你身后,是没有盼头的寂寥,数算日子的恐慌,才不得不以倔强来应付。

所以,何必和老人计较,我妈说,以后想起来,心里会安乐一些。

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说:“父母在世时就像一层垫子,将我和死亡隔开,父母去世以后我只能直接面对死亡了。

” 整天忙碌的监制Roger,看多了戏如人生,他的母亲像一位偶尔远道而来的客人,反倒通过桃姐,得以面对人生真正的衰老和死亡。

当他的同学给桃姐打电话,一齐大喊,我好想你啊,我猜他的心会不会好像《一一》里外婆葬礼上的洋洋:我好想你。

你常说你老了,当我看见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我想对你说,我也老了。

而让桃姐直面死亡的,是老人院的这一群院友:目睹每一个人离去,都好像让自己离死亡更近一些,随时都可能,却又不知究竟几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打发余下的时间,可是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只能黯淡地坐着,望向门外,世界在眼前是一片白晃晃的空,而他们只有狭小的一角墙隅,日复一日地靠在那里,等待不来或迟来的人。

圣经说:“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 好衣好食的,有时,也不如贴心让人更快乐。

气盛的Roger不肯被愚弄,非要戳穿,而带着谅解和感同身受,桃姐善意地纵容了坚叔的“小嗜好”。

坚叔放在桃姐棺木上的白玫瑰,是他不敢自视的寂寞,和失去体己者的悲凉。

是的,这是一个 “老有所依”的故事。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阿婆,她自己的孙子不能养老送终,反倒邻家的母子处处帮衬。

《桃姐》也一样,旧香港时代的“梳起不嫁”,在人家家里做了一辈子工,情感上胜似生母。

许鞍华拖着缓慢的镜头,大量铺陈细节,平淡得要命。

温情,可也残酷:可怜的碎碎嘴婆婆到死也等不来她的儿子,女儿的抽答声回荡在空空的大厅,旁边下棋的依然下棋,连多望一眼都没有,死亡在这里已被看惯了。

老人院众生百态,逼仄的空间,灰暗的光线,老人间极多的不便与窘迫,大大不同于TVB虚假的乐观,你冷眼旁观,它局促压抑。

生老病死一直是非常有哲学意味的命题。

我曾有一个基督徒朋友,在父亲罹患癌症之后苦苦祷告,当心目中的神祉未能挽回亲爱父亲的生命时,他愤然地摒弃信仰,之后变成一个极其愤世嫉俗的人。

信仰给各人带来的安慰,旁人是不会懂,也插不上嘴的。

苦难,总是拆毁人的三观,又重新建造。

如今,大把的成功神学充满在祈求和祷告里,——“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这样断章取义的廉价福音,不是信心扎根在真理上,而是稀释了真正的恩典。

桃姐说:人的命,天注定,神会给我们安排的吧!

牧师说: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Roger说:如果天父还不急着见桃姐,就请让她在我们身边多留一会。

神说:这事出于我。

这才是神造万物,最恒常,最真实的样子。

生命从神而来,后归于神,我们在这地上只是寄居。

温柔地爱人,亦被人温柔地去爱,是我们的福报,若有一天被接回天家,也是福气。

What a simple life。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编剧李恩霖,和他真实生命中的“桃姐”,都是基督徒,因着信仰,所以生命最后即使留下一些哀婉,却并不苦涩。

恰如许鞍华的电影一样。

 7 ) 在来得及的时候,做来得及的事

我天生对叶德娴有亲切感。

小时候看李连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组》,叶德娴饰演一位号称“千手观音朱小倩”的婆婆。

她在关键时刻挡下敌人无数毒镖,却因武功不及当年,未能接住飞向她心脏的那支。

我对她佯装没事,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倒下的一幕,记忆非常深刻。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离死别所带来的痛楚。

直到前两天看了《桃姐》,我才发现,对叶德娴有亲切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她饰演的桃姐非常像我奶奶,甚至连眼角的纹路也像。

最像的是手。

桃姐顽固地推开夫人递钱的手,跟我不愿收压岁钱时,奶奶非把红包塞我口袋里的手,简直一模一样。

我时常纳闷,一个低矮的老太太,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力气。

电影里有很多,让多事之人看到影射社会的东西。

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制片人,在合拍片的过程中,如何与徐克、洪金宝导演合伙“欺骗”内地投资方;比如桃姐所在的养老院逢中秋节,电视制作单位在关掉摄像机后,从每位老人手里收走充当过无数次道具的月饼……虽然这些东西都可以引申,但我依然不愿为此说一句话。

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这些繁杂只需记录,无需探讨。

许鞍华的电影,最不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相比导演,她更像一个记录者,展现给你的是一段真实、平淡、波澜不惊又意境深远的人生。

许鞍华是一位时间老者,带领你,看着她想让你看的人走向前方;又引导你,让你的视线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去。

这是《桃姐》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你在看你自己,在看你身边的人。

你不需要在电影结束后,跟傻逼宁财神一样几欲鼓掌,因为这是人生啊,你身在其中的人生啊。

我看过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知道看她的电影,应该做怎样的心理准备。

但片头音乐一起,我还是认输了,稀里哗啦地认输了。

看《桃姐》时所留下的眼泪,不仅是因为感动,更多是因为一种无法抚慰,也无法消散的心酸和痛楚。

痛到你甚至祈求自己忽略它,就像看到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时,因不忍心而别过脸一样。

但有些可怕的想象,你越不愿意想,它就越是汹涌澎湃。

我最怕的是展开有关衰老的联想,因为这是一种犹有竟时的联想,会令人生不如死的痛楚,赤裸裸地站在想象的尽头等着你。

我至今还记得,那年妈妈生病,因为大学没什么私人空间,我只能躲在厕所里哭的情形。

那时候,只要不去厕所哭,我就在宿舍泡泡面,因为吃泡面可以很大声,哭的声音就被掩盖了。

好在后来妈妈平安无事。

但我就是在那时知道,自己是无法应对这种事的。

在看《桃姐》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我的奶奶。

一忆起她,我的脑袋里就会出现一个黄色的小蝎子香包。

那是她在某个端午节给我缝的,蝎子腿是铁丝做的,一道一道绕上黄色的毛线。

我也不知道奶奶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奶奶不识字,没接受过教育,在我爸妈结婚后,给尽了媳妇脸色。

尽管如此,她在我眼中依旧是个非常可爱的人。

她用过期的年历纸和胶带,给炉子上的水壶壶嘴做了一顶小帽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为了防止灰落进去。

她还用红色的年货包装纸,剪成大大的牡丹花,贴在墙壁上。

她似乎没什么痛苦,就跟桃姐一样。

你永远也无法从她们的表情中读出,她们的身体正在遭受着衰老的折磨。

即使她偶尔说起那些慢性病中,让人难过的症状,就像她说昨天的电视节目不好看一样依稀平常。

她能记得所有我们记不住的事,就像桃姐仅从声音就能分辨刘德华的小学同学。

电影中途,我想离场,担心影片结尾处会崩溃,但又怕被友人嫌弃矫情,于是作罢。

我说过,对于这种事,直到现在我也不知如何应对。

看到桃姐快乐,我眼眶泛红,看到她痛苦,我眼眶也泛红,甚至看到她坐在养老院门口,面无表情地望着什么,我的眼泪都能瞬间滑到脖颈处。

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在该来的时候,我能像刘德华一样,以一个男人的姿态接受着一切。

单身了一辈子的桃姐,看到小年轻们拍摄婚纱照的时候,她是在想象自己穿上嫁衣时的样子,还是她的小少爷赢取新娘的时刻呢,她怎么想我都难过;桃姐再次打开装着自己家当的箱子,和刘德华一起分享回忆。

看到她没有花掉,而是收藏起来的第一份工钱,我很难过,看到她保存的,直到现在还很香的力士香皂,我也很难过;桃姐为了参加刘德华电影的首映礼,要变成“大帅哥”旁边的“大美女”。

她拧开快用到底的口红,抹在嘴上。

那很可能是她用了一辈子的口红。

如果再买一只的话,怕是用不完了吧——她有没有这么想过。

有我也难过,没有我也难过;已经不能走路的桃姐,被保险绳束在轮椅上,刘德华推着她跑得气喘吁吁,她一直晃,说好热,想吃凉粉。

……真他妈的难过啊。

桃姐离开后,葬礼简单,唯一留出的情节是养老院的秦沛来献花。

好像如此简单,是不打扰桃姐安眠的最佳方式。

要感谢许鞍华,没有煽情戏码,却情至深处。

要庆幸我的家人都还健在。

好想抱抱我的妈妈和奶奶,就现在。

原谅我在这部电影面前,没有能力提笔成文。

仅以这些片段,望你感同身受,在来得及的时候做来得及的事。

 8 ) 朴素的感动

电影《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叶德娴饰)与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

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整个故事非常触动人心。

这部电影的导演许鞍华,是香港影坛著名导演,作品以平实深刻著称。

她的电影总是从容而细腻,却能深深地透露出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凝重的社会历史感。

许鞍华的镜头一直对准香港最普通的民众,成为注重传奇、彩绚烂的香港银幕上一抹暖暖本真的色调。

该影片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在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桃姐》包揽三项大奖。

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国大陆上映。

2012年,一举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5项大奖。

在《桃姐》中,许鞍华放弃了所有可煽情、可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

中秋节时,电视台带明星来老人院慰问,临走时却收回了赠送的月饼,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影片没有批判,只是淡淡带过。

剧中人物不仅没有哭天抢地,许鞍华还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点,消解了桃姐渐入老态的悲情之感。

《桃姐》中反映的主仆之情,对很多观众来说也许并不熟悉,但影片对老年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勾起了观众对亲人的感情。

影片的整体色调和每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平实自然,尤其女主角叶德娴精湛的表演更为影片增光添彩。

影片对各种激烈感情处理举重若轻,更加打动人心。

《桃姐》影片中的一段话:“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朴素的人生,真实的感动。

 9 ) 桃姐是谁?

桃姐是谁?

桃姐是叶德娴演的一个电影角色,是一个家佣。

这样一部以一个女佣为主角,甚至片名都用了她名字,并在台湾金马奖、电影金像奖、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多个奖项的电影。

桃姐,她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桃姐并不特别,她只是一个侍候了李家几十年终身未嫁的老仆,然而她老了、中风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可她始终不愿求人帮助。

被送去老人院后,她默默地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院友,即使过年别人都离开了,她还是独自一人留在老人院里,只为了不要麻烦到别人。

在这个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里,桃姐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也许是未来的你和我。

 10 ) 人生何处不荒冢

意料之中的是《桃姐》还是延续着《天水围的日与夜》那种天高云淡的调子,弱化戏剧冲突,大量的生活细节铺排,用还原生活常态来贴近人物内心,虽然大量运用了长镜头,也很难找到什么炫目的镜头内调度。

而意料之外的是这次许鞍华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哀婉悲悯的基调下,她也刻意地制造了一些欢乐给观众,或反讽,或幽默,或绝望,但总归是一些让人会意的笑料,这反而更加重了影片终极的炎凉感。

影片开始不久就有一场刘德华、徐克、洪金宝忽悠由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出演的内地片商的戏(这个阵容让人想起前年国庆档的某部古装大片),作为香港知名导演中唯一没有向日益浮华的内地电影市场妥协的许鞍华,也是最有资格拿此事进行调侃的人。

而许鞍华多年来的寂寞坚守,换来的是来自整个华语电影界的尊重,《桃姐》中刘德华所扮演的roger的人物原型就是一个香港的电影制作人,影片中也有一些圈内众生相的描写,而众多圈内台前幕后的重量级人物都来打酱油,表示了对许鞍华的支持,其中也包括内地导演宁浩,当然他可能是为了报刘德华出资制作《疯狂石头》的知遇之恩的。

总之当这些场面出现,联想到背后的渊源,内心感觉还是很温暖。

其实在我心中我很难把《桃姐》当做一部普通的电影来看,因为其中的某些东西带给我的触动是很难用一般电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应来相提并论的,比起影片带给我的伤感和欢乐,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出于对那个每个人必经的离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惧,尽管在感情方面很节制,《桃姐》还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白描方式展现了这一生存状态。

即使是有儿女的环伺,但老人内心的孤寂依旧如洪荒一般笼罩着自己灰暗的人生。

影片中的桃姐会本能地拒绝来自他人的关照,即使是与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实这与很多父母的心态是一样的,既留恋着天伦之乐,又不甘成为儿女的负担,死亡的恐惧埋藏在内心独自面对……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处荒冢,而没有一处荒冢中的灵魂不是孤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归宿的途中彼此搀扶而已。

叶德娴在《桃姐》中的表演达到了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洗尽铅华,肢体语言和心理描摹都与人物高度合体,水一般的沉静和清澈。

刘德华也奉献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表演,没有偶像化的光芒,而是完全生活化的自然状态。

从《法内情》中的母子到《桃姐》中的主仆,状态完全不同的对手戏,却也有着穿越时光的情感延续。

秦沛扮演的坚叔则从一个略显戏谑的角度来表达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照和理解,着墨不多但栩栩如生,最后的结局也同样令人唏嘘,而影片结尾落在坚叔深情凝望的眼神中,则是一种别样的悲凉和惺惺相惜。

《桃姐》是我看过的艺术性和公益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它能让你在心灵上贴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并且告诉你一个绝对简单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观,那就是,善待亲人,趁活着。

《桃姐》短评

周岁礼是中国的习俗(¬ω¬)

5分钟前
  • 种田小懒包。
  • 推荐

影片很碎,没有姨妈的张力

7分钟前
  • 名叫郁郁的知了
  • 还行

溫馨小品,哀而不傷。繼續保持許鞍華一貫輕描淡寫卻笑中有淚的風格,這次把對生命的思索提升到更重要地位,衆明星加盟洗盡鉛華做回自己,水準有保證,值得一看。

12分钟前
  • Philia
  • 力荐

想拍温情却夹杂着各大名人的商业气味,无所谓的情节太多,罗嗦。这部电影应该是怪胎,学学《岁月神偷》好些。

16分钟前
  • Frankie
  • 较差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21分钟前
  • 狐狸牌葡萄
  • 较差

Roger是两地跑、做娱乐圈、有江湖朋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可刘德华演得太乖,没能表现出这丰富性。桃姐身体状况的变化与故事发展也不够贴合。骨架不够紧,导致了老人院里那些生动有深度的细节游离于故事之外,有喧宾夺主的意思。总而言之,电影还算不错,但没必要吹上天。

23分钟前
  • 鲁闽
  • 还行

看不出哪里好看

27分钟前
  • 芝心姐姐花面猫
  • 较差

真实 演技好

32分钟前
  • 还行

是我已经心如铁石了吗,完全没感觉。。。

33分钟前
  • 夜夜
  • 较差

很平淡却能温暖人心的真实改编

36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反戏剧的电影,,一路的政治正确到了无趣的地步。

38分钟前
  • 阿中
  • 还行

如纪录片一般的市井生活,香港的老年人日子也不好过啊

41分钟前
  • 全多多
  • 推荐

桃姐的一生让人看了感慨不已.

46分钟前
  • lesong
  • 推荐

平淡质朴,感人至深。几乎没有刻意的催泪镜头却依旧可以让人动容。

50分钟前
  • sen
  • 推荐

五年之内,应该不会有比「桃姐」更好的华语电影了吧?难忘桃姐的眼神,顺服又硬挣。顺服是对命运,不挑剔,不抱怨,逆来顺受,硬挣是在痛苦窘迫中,保持那份清白尊严。

51分钟前
  • 柏邦妮
  • 力荐

没有哭,但是不代表没有感动,节奏慢慢的,感情淡淡的,却都是真情实感。生活中的感情就如片子中的,其实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都是平平淡淡的就这样一生了。

54分钟前
  • amey
  • 力荐

静水深流,与海相若。在刘镇伟、马楚成、陈嘉上等急功近利赛着拍烂片时,许鞍华还能奉上如此诚意佳作更显弥足珍贵,还不算香港影人之幸吗。不是不妥协,只是择善固执。叶德娴浑身都是戏,状态与「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极像。

5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今天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全场几乎满座),有笑声也有感动温馨一幕。绝对是本年度华语电影的最佳之一。

56分钟前
  • MR.K.S
  • 力荐

许鞍华的又一部写实作品 还是那种平淡如水的感觉 桃姐演得很好

57分钟前
  • 梵高先生
  • 还行

我妈说我爸在电影院看这哭了,我爸跟我力荐此片。电影有很多的的小感动,小温馨,整个基调走下来都是暖暖的,镜头也是暖色主色调。这是一次对老龄人的关怀,香港作为一个相对于大陆讲人权的地方老人院尚且如此,想想大陆的养老院那得多寒碜。

59分钟前
  • 软蛋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