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吧!
他叫小祥,他的大哥叫小韶,他是我见过最懂事的孩子,真的是懂事得让人心疼。
影片从两兄弟玩扔石头开始,哥哥没打中他,他却赢了好几次,他还让着哥哥,哥哥心有不甘,使用诈降的手段以至他头破血流,他却丝毫没有责怪哥哥,因为他一直很崇拜哥哥,认为哥哥很厉害,在学校里,哥哥被恶霸“小六子”欺负,他帮哥哥出头,小小的身板怎么出头?
哈哈,他说:“智取!
”他只用了一个小小的指甲刀就让恶霸"跪地求饶",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是很机智聪明的。
他还是一个很重情重义的孩子,“谷苟”被抓去煮了粥,失去了一个好伙伴,他知道后伤心悲痛了好久好久。
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哥哥误会他和小敏一起吃"鸡翅"(其实是在玩过家家)一时冲动拿起烧火棍就往他身上打,打到村里的医生无能为力,父亲无奈只好卖掉家里唯一的牛,让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可镇里的医生也没办法,家里值钱的东西也卖光了,但他还强忍着剧痛在哥哥去找爸爸之前叮嘱哥哥不要说是他打的,而是自己调皮爬树摔下来的,天啊,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可是又多么不幸。
之后便是漫长的恢复之旅,在这期间不知道他哭了多少次,虽然影片中只有一次,而且还是在晚上偷偷地哭,他不愿哭出声,不想让爸爸妈妈担心,不想让哥哥自责,不想让世界知道他现在只能一直躺在床上,哪怕是站起来都是奢望。
可是他还是做到了,因为他纯真美好的心灵,他的信仰,他相信自己是“驸马”,他相信只有站起来了才能和自己的“公主”一起玩耍,那个身穿黄色裙子的和《青蛙王子》里面的公主一样漂亮的公主,一直鼓励着他。
他的“幻想”是哥哥不太理解的,甚至还怀疑他得了精神病,而最后小祥在知道没有“公主”自己也不是“驸马”时,心里必然是伤心的,但看见小伊公主清醒之后,勇敢面对自己不是“公主”的事实的时候,从他的表情上看想必他也是很欣慰的,之后小伊跟着爸爸走了,他也不再去拼命追求,而是在小伊回头向他挥手告别的时候留给她一个微笑,而就是在那一刻,他成长了,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比拟的, 又怎能单用美好来形容啊!
我认为这份童真的是很宝贵的东西,也许每个人都会从相信童话到不相信童话,甚至是不相信这个世界,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事情会打破我们对童话的幻想,这些事情越累越多,慢慢堆积起来就像是形成了一个坚硬的石头,把我们的“幻想”打得支离破碎!
2015年越南金莲花奖 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剧情片获奖影片。
故事发生在 1980 年越南中部的一个贫穷农村,讲述了两兄弟之间在成长过程中的系列故事。
一同玩耍、看家、相扶相助,弟弟崇拜哥哥,但哥哥却嫉妒弟弟因聪明多受父母夸奖。
直到大火烧毁了邻居的房子,兄弟情面临崩溃……他们要如何来修补破碎的感情?
跟随两兄弟的回忆,亦可领略越南小城镇简单纯淳朴的慢节奏生活。
4.515年的片。
大体是小清新和文艺方向,讲述80年代越南一个落后的小村庄里兄弟两成长的故事。
没有无来由的恶,源于头是嫉妒。
哥哥到了略知情事情窦初开,但青涩懵懂,不知如何表达心意的年纪,活泼机智的弟弟看起来好像更博父母和心仪女孩的喜欢,由于嫉妒和误解才引发之后情感上的单向伤害。
弟弟真的是我见过最懂事的小孩了,真的是最没有之一,在他身上看到了活泼与善解人意最完美的融合,我完全不相信现实中真的有这么可爱的小孩子。
影片中他哭过两次,一次是得知蛤蟆被剥皮煮粥了,因为友情。
第二次是在病榻上默默得流泪,或许是为了被身体阻碍的行动自由,或许也带有对哥哥的责备。
第三次,目送小伊公主离去的身影,弟弟的脸别提多伤心了,如果小伊没有回头的话真的下一秒会哭出来吧。
小伊公主的故事,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引出的另一个伤心的故事。
另,父母方面。
喝粥时他们有所迟疑地未开口,我猜想那粥应该是用蛤蟆熬的,村民爷爷在自家抓的蛤蟆,分点粥也是正常,但父母未说破;另外,从树上摔下来的伤痕和棍子打的伤痕怎么会看不出来呢,父母也没有说破。
景别的切换,影片的色调配乐,最后ed的动画处理我也很喜欢。
两个慢镜头,分别是兄弟俩的两次奔跑,即使是小孩子也会为了所爱之人勇敢向前。
对弟弟病床前小摆件的特写镜头,哥哥的面部表情镜头,都挺好的。
虽然这部片子,叙事手法平平稳稳,大致都猜得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摄影也是挺平淡的,看似没有什么亮点,亮点还是内容本身,真实且不作,能让人感动。
此外融合了神灵童话等元素,巧妙得增添悬疑之外,也不禁令人,对孩童专属的那个干净透彻的世界,心生向往。
几个小演员演的很好,哥哥的眼睛似含柔水,是诗里“河岸上吹风的忧郁少年”,弟弟笑起来灿烂得可以融化整个世界。
说起来泰国的《天才枪手》,中国的《嘉年华》,小孩子演的那版《红楼梦》,青年及儿童演员有灵气是难得的事情,也是让戏精的诞生节目组自惭形秽的事情吧?
越裔导演镜头下的越南总是有一种对乡村,对传统的追溯,无论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漫长而连绵的雨季还是中秋节的大红灯笼,身着奥黛的姑娘。
他们有一种欧式的,学院派的对画面美感近乎完美的追求,饱满的色彩,明亮与昏黄的光影交替,别具一格的拍摄视角……全片有着温柔而恬静的主题音乐。
可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家太久了吧,记忆中的家乡或是祖辈口中的家乡永远都是自然而古朴的世外桃源。
顺便提一下陈英雄导演的《青木瓜之味》。
影片带着谜一样的异域风情,细腻的镜头下是一个安宁静谧的越南,仿佛时光在那里被冻结了。
这大概就是乡愁( nostalgia )吧。
家乡的模样像琥珀中的苍蝇(the fly in the amber)一样,不受外界纷纷扰扰世事变迁所影响,时间将其洗刷,记忆为其添上滤镜,在电影中呈现出一片与世无争的美好乐土。
那可是爱与思念的笔触啊!
五星推荐!
第一次看越南电影,真的特别小清新,即使是破旧的农村,也让人感觉如片名一般遍地绿树黄花。
题材也非常真实温暖,是农村和城镇孩子的“那些年”,为喜欢的TA、为手足、为孩子,只要为你,都可以“千千万万遍”。
简单的把电影分成几段:1、讲童年对鬼怪的恐惧写小韶和弟弟听叔叔讲白虎的故事,吓得去买个花生都连滚带爬,这是我小时候的懦弱和“怂”;2、讲年少单纯的情窦初开写弟弟给叔叔和荣姐姐做“青鸟”—信鸽使者,帮忙送情信,然后小韶问你有打开过吗,偷偷记住了两句情诗“晴雨是老天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并写在小纸条送给小敏。
这段的故事情节真的是童年再现,还记得那些年你上课传过的纸条里有多少秘密的情愫;3、讲手足之情非独生子女家庭应该看了很有感触,对待我们的手足,我们大多数是一起欢笑,一起奔跑,一起成长,分享和大人和别人不能说的秘密,但有时候我们也小心眼,嫉妒他成绩好,嫉妒他聪明,有时候在爸妈面前给他告告状,有时候气愤的毁灭他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是小韶,他放任弟弟最喜欢的青蛙被邻居拿去煲汤,却又懊悔的给他抓只新的;在小敏和小韶弟弟的互动里,小韶吃醋、愤怒,他还气的一棍子打在弟弟背上,却又比谁都心疼和悔恨……4、讲温暖的家庭陪着小伊装疯卖傻的八伯,卖掉老牛为子看病的爸爸,他们对孩子的爱,浓厚又无私,是我的爸妈,是你的父亲母亲。
很多电影关是描写好一方面就已经很不容易,而《绿地黄花》,非常清新的都呈现出来,“晴雨是天之病,而相思是我爱你之病。
”谢谢导演,带我走过小韶的青春,也带我重新走了一回我的青春。
片尾的动画也非常有特色,不要错过。
这是一部越南电影,至少在大陆的搜索引擎上还没有标签备注,2015年出品,导演叫武国越,不是陈英雄。
对于这部电影,有人这样评论它:按照中国这尿性,在电影方面,继韩日印之后,越南也要超中国了。
这个倒没那么绝对,但说实在的,看完了这部电影你确实会忍不住把它和这两年在国内被消费过度的青春电影来个比较,然后不自觉的得出以上结论。
八十年代末的越南,三家人,两兄弟,一个暗恋对象,茂盛的甘蔗林,平整宽阔的田野,盘根错节的老树,蜿蜒曲折的溪流……和《青木瓜之味》一样的,导演运用了大面积丰富明艳的色彩来构筑他的影片,然后记忆里的童年、苦涩挣扎的成长、青春里隐隐的悸动、父母兄弟邻里间的真挚感情甚至浓厚的越南传统文化,都在这深绿、浅绿、嫩绿、明黄的色彩里扩大、变深。
一幅属于八十年代末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越南乡村怀旧图画就这样被细细临摹出来。
无比纯真,无比美好。
【兄弟】阿韶和小祥是两兄弟,阿韶内向安静用功,小祥外向开朗聪明。
即使是作为哥哥,阿韶也无法平衡弟弟总比自己聪明并善与人交流这个事实,游戏、运气、勇气、性格……所有的一切小祥都胜于阿韶。
于是生活里的各种小嫌弃、小报复心理频频在阿韶身上上演,玩游戏耍赖让小祥受伤还要义正言辞说这是战场里的规矩;眼睁睁看着小祥的宠物(蛤蟆)被邻居伯伯拿走炖汤无动于衷;最后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打得小祥卧病在床好长时间。
这样的哥哥真是讨厌啊。
但是,所有有过兄弟姐妹并且贫穷着长大的人对于这一点多多少少是能感同身受的。
因为贫穷,所以资源永远分配不均,在只能保持最基本生存的生活里,多了弟弟之后,父母的关注、日常的吃穿住行全都被瓜分了一半;况且小祥作为弟弟却处处优异于自己,所以自身的存在价值也被夺了过去。
我虽然懂事不代表我不介意。
因此阿韶会不时的发泄内心的怒气,直到最后的情绪大爆发。
不过即使有这一层不满,他们兄弟仍旧是相亲相爱。
小祥每次被阿韶伤害后第一时间都是为阿韶开脱;阿韶不敢走夜路要小祥陪伴,但小祥要给同村的哥哥送情书,不得不分开走,阿韶说你要是不陪我的话,我就不和你玩了。
小祥说你不跟我玩,过几天自然会跟我和好。
阿韶问小祥的秘密,小祥说不能说,阿韶说我是你哥哥,有什么不能说的;阿韶有秘密,对小祥说你是我弟弟,可以和你说;阿韶被学校小霸王欺负,小祥便“设计”圈套收拾小霸王;为了给小祥找吃的,总被欺负的阿韶终于不顾一切地和小霸王打起来……这些片段如同整部影片的色调,温暖,清新,可爱。
最后阿韶终于冲破心里的障碍,放下所有心结,处处维护小祥,看着真是令人感动。
【相思病】虽然还在处于戴红领巾(看到一半才突然意识到越南的共产主义身份,那一条条鲜红的红领巾看着真是让人倍感亲切呢)的年纪,但阿韶已经对小敏情窦初开。
从不经意的问起小祥传送情书的内容,到后来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再到课间休息时间聚集在小敏身上的目光。
阿韶走在路上看到约会的檀叔和荣姐姐,自己的小爱情也随之萌芽。
然而给小敏的情诗被小敏交给老师,老师拧着阿韶的耳朵恨铁不成钢:相思……爱……不好好学习,看你还相思。
回家的路上小敏道歉,阿韶问你理不理解里面的内容,小敏无辜地说我哪能理解呢。
晴雨是老天爷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
都还在跳橡皮筋、玩玻璃球的年纪,哪里懂得这些情情爱爱。
少年先一步迈进青春的旋窝,因为少女没有同步而暗自伤神。
可是男女生的青春原本就很难同步,不是快一点就是慢一点,因此才那么多遗憾,才那么让人在往后的时光耿耿于怀。
后来小敏问阿韶为什么最近对她那么好,阿韶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就是很想和你一起玩。
小敏说我很早就喜欢和你一起玩了。
小敏伤心难过的时候,阿韶去安慰她;在小敏的妈妈进城去找小敏的爸爸的时候,阿韶去陪小敏过夜给她送饭;因为小祥可以肆无忌惮地和小敏一起玩而吃小祥的醋;犯了错怕被小敏讨厌……青涩的感情萌芽在一个小村庄里,在他们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在满眼的绿地黄花里,阿韶品尝着连绵不断的酸甜苦辣。
他悄然成长着而不自知,所以闹别扭、闹情绪、像个刺猬一样怕冷却又竖起尖锐的刺。
小敏整天和小祥玩在一起,阿韶除了嫉妒便是越发的孤独,直到小敏搬走后,阿韶翻开小敏留下的最美情诗集,夹着花朵的那一页正是“晴雨是老天爷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这一首。
于是所有小敏的小心翼翼与默默不语都有了解释。
谁说小孩子不懂爱,他们分明是最懂爱的人啊。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被导演刻画得很细致,和《小情人》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又比《小情人》更明朗,色调更柔和。
【亲情】阿韶一家,小敏一家,八伯一家都是那个年代贫穷而平凡的家庭。
雨季的洪水过后,只能煮稀饭维持温饱,阿韶的爸妈看着锅里寥寥无几的米粒,看着阿韶、小祥与小敏饥肠辘辘的样子,便把自己的一份留给孩子们;小祥要看病,爸爸虽然生气,但还是把家里的牛、所有值钱的东西拿去换钱给小祥治疗;小祥在河里捞到一块铜,大家以为是金子,排着队在路口等着拿给妈妈看,幻想着有钱之后的生活……贫穷但温馨,平凡但温情;小敏的爸爸以为自己得了麻风病而将自己关在家门口的仓库里,一场大火过后消失无踪,小敏的妈妈砸锅卖铁也要去城里将他找回来;八伯的女儿小伊因为妈妈的意外身亡而神志不清,八伯就将家搬到树林深处,处处配合着小伊活在公主国王的童话故事里。
八十年代的越南吃不饱穿不暖,大家都活在贫穷里,但他们活得很用心,隆重地对待节日,街坊邻居永远相互帮衬,所以整部影片能给人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桃花源记感。
物质上的困顿没有扭曲我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这可能是导演武国越从美国回越南发展的深层原因——童年奠定的记忆在我们成人之后会处处左右我们的选择,会是我们整个人生发展的出发点。
电影用一个男生的成长串联起整个八十年代的越南乡村生活,既打了情怀牌也复刻了秀丽的越南美景;既展示着越南特色也表现了普世的青春、亲情与青涩;明明是一个在贫穷岁月里成长的悲愁回忆,但被导演用明艳的色彩以及无处不在的小幽默包装成一部笑中有泪的故事。
确实不可多得。
2015年越南金莲花奖 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剧情片获奖影片。
故事发生在 1980 年越南中部的一个贫穷农村,讲述了两兄弟之间在成长过程中的系列故事。
一同玩耍、看家、相扶相助,弟弟崇拜哥哥,但哥哥却嫉妒弟弟因聪明多受父母夸奖。
直到大火烧毁了邻居的房子,兄弟情面临崩溃……他们要如何来修补破碎的感情?
跟随两兄弟的回忆,亦可领略越南小城镇简单纯淳朴的慢节奏生活。
晴空雨是老天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
柠檬辣椒小情书,溪流细雨同床寐;蟾蜍红薯吃飞醋,摩托公主黄花路。
屋顶岛屿,田间土墩,亚热带的童年乡愁,天真浪漫又温暖。
很少看越南的电影,《我看见黄花在青草中摇曳》,可能这样翻译过来简单粗暴,但却是一部很优秀的片子,青梅竹马,兄弟情义在这样一个纯粹的环境中生根萌芽长大。
去过泰国、柬埔寨、印尼,提起东南亚,满脑子都是:濡湿、温热、浓密、粘稠、混乱、拥挤。
说实话,这几个词在我眼里都蛮色情的,至少是暧昧。
看过的东南亚电影基本也符合这个模糊的印象,就像《晚娘》,风扇在热带午后无力地晃着将死的头颅,疲惫地置换另一处同样闷热的暖风,吱吱嘎嘎,如同人声的咿咿呀呀。
即便是冰块,也会被融化得充满情欲。
模糊得多了,就成了恶毒的刻板印象。
幸好,武国越的新片《绿地黄花》及时扭转了这个越来越歹毒的念头。
《绿地黄花》里到处都是大面积明亮却不刺眼的温柔色块,各种深浅不一的绿,各种若有若无的黄,提示着这片闷热地带晴雨后,情欲之外的清新。
看完我忍不住打了五星。
故事关于一对小哥俩。
哥哥阿韶安静用功,弟弟小祥顽皮聪明。
很多时候,聪明不是你用功就追得上的,所以你能看到各种轮番上演的小嫌弃、小报复,玩游戏耍赖,眼睁睁看弟弟的宠物被邻居做成盘中餐,甚至爆发到令人发指地一棍子把小祥打得卧病在床。
阿韶好像是恨小祥的,要不然怎么能下得去这个狠手呢?
但其实我蛮理解他的。
我小时候就装过哭,害我弟被舅舅、舅妈一顿卷。
“卷”这个字在我们那方言里,比“打”恐怖一万倍,你就想象成把活人填到车轱辘下面压吧,大概就那个恐怖程度。
嗯,从小我比他成绩好,但是打不过他,那次我就装被他打过分了,其实根本不疼。
起因是为什么扭打成一块早想不起了,小哥俩反正就那点事,不打不正常。
但我还记得为什么装——人就是贪呗,不光是贪财贪色,还贪爱。
准确的说是失落,失落于有人会跟你平分什么。
最可怕的,是跟你平分这一切的人,恰好是你爱的人。
心智不成熟时,会误以为这种失落就叫恨。
但你渐渐就是能明白,这“恨”有多可笑。
武国越把阿韶和小祥间感情线索的起伏,置入到看不过来的绿色中。
茂盛青脆的甘蔗林、青郁浓密的棕榈树,绿色蔓延到天际,跟远方的山抱成一团。
我不觉得他只是在单纯地展示越南静谧的乡村景色,在我看来,绿色象征着鲜活生命力。
阿韶不敢走夜路要小祥陪伴,但小祥要给同村的哥哥送情书,不得不分开走,阿韶说:你要是不陪我的话,我就不和你玩了。
小祥:你不跟我玩,过几天自然会跟我和好。
有点不可思议,转念一想又畅通无比。
阿韶那一下,把小祥打得卧病在床,急得扭头就跑去叫医生,还没等跨出房门,却被小祥叫住:哥,你别跟爸妈说是你打的,就说我爬树摔的。
没有比这更直白的少年兄弟情了。
绿色蕴涵着的生命力,不就是所谓的“成长”么。
噢对,成长的经历,大约同期于明白的过程。
在鲜活的绿色之外,其实你还能看到一股说不清楚的蓝色。
通常我看到蓝色,就会感到孤独。
后来单独听影片中贯穿始末的BGM,越来越确信我感觉的没错,这首越南民谣不要太好听,这几天我在楼梯间抽烟一直都在吹这曲子的口哨。
听下你就明白我说的了。
从第一声开始,它就一直疏离着一层孤独——网易云:http://music.163.com/#/program?id=906932342 当一个人由恨转爱时,难免会带着孤独的愧疚。
哥儿俩的感情修复之路当然没那么轻松,而是经过了一次负罪感爆棚的波折。
小祥并不知道,他失踪的宠物青蛙是被邻居大叔捉去熬粥了。
可阿韶知道啊,就是他放邻居捉的,当时失落于被小祥夺走一切的他,心里不要太爽。
可小祥是他亲弟弟啊,他又后悔了。
阿韶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显得特别“孤独”,就是因为他砌墙于嫉妒和愧疚的两边。
嗯,跟现实中一样,多数的孤独都是自找的。
他偷偷捉了一只青蛙,想趁小祥不注意放回去,假装青蛙自己跑走又自己跑回来。
然后,阿韶撞见小祥哭成了小鼻涕泡(影片中小祥第一次哭),他知道青蛙已经被邻居吃掉了。
阿韶一个人孤独地跑向竹林,放生了青蛙,在大雨中蹲坐,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绿色当然还在,但被雨水浇得无比冷彻。
热带的雨,有什么好冷的诶?
电影里有两句越南小诗:晴雨,是天空生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我猜,他在想小祥。
这才是对“成长”最好的注脚。
区别于堕胎、撕逼、打架的烂俗青春片,《绿地黄花》里的青春,格外清新。
即便是少年的多角恋,也被处理地非常清新,毫不做作,就是因为这层隐约存在的淡蓝。
烂俗是尽全力拳打脚踢,清新是安静地与自己独处。
成长,是石破天惊风云际会?
不不不,成长安静又乖巧。
知乎用户@Seasee Youl 有段关于“成长”的解读我深以为然:某一刹那,我们能怀念自己的单纯,释然自己的可笑,放下自己的执着,慢慢的成为更好的人,那应该就是我们灵光一现的成长吧。
就像,就像阿韶独自蹲坐在雨过竹林的石头上时。
悄然发生。
一个关于猫与电影的公众号名字起源于一只叫牛三斤的猫
苦难这个词,说起来太苦太痛,仿佛预示着不祥,让人不安,人们是不会轻易谈起它,更不会轻易把它安在自己身上的。
只是它,如蛆附骨,挥散不去,离它越近,越难抬头凝视,隔着年岁,反而可以细细打量它、雕琢它了。
故而这部看似文艺小清新的电影,给上世纪80年代末的越南农村添加了太多的高光和滤镜,苦难隐隐约约地藏匿其中,并不想给人过多的苦涩之感,可它,终究还是苦的。
我想影片中的黄花是有某种寓意的,在死亡、疯魔、灾难中,它是一朵一朵盛开在人们叹息里的哀悼之花,寂寂地藏在草丛下。
风吹草低,黄花现,一朵又一朵,星星点点地连成海,才恍然,它疆域的广阔。
片中那朵被特写的缓慢掉落的花,脆弱无助,孤零零的。
后来我想起汶川地震那年,在网上看了太多的惨痛,而眼泪,在一幅以黑衣为背景、苍老的手持一朵灿烂黄菊的照片前崩溃,花开得恣肆,就像曾经盛放过而如今已逝的故事,如此宁静又刺目。
可谁又能避得开它呢?
有失去至亲的人觉得命运不公,于是上苍让他去寻没有亲人逝去的人家要点芝麻,他跑了很多地方,敲开了无数的门,可是,找不到能给他芝麻的人。
没有人会一直处于苦难之中喘息不得,可也没有人幸运到未曾尝过它的滋味,它总会过去,也总会到来,避无可避,像影片中邻家的灾痛,突发的洪水,意外的伤害,孩子们处于这难言的境遇中都是哀伤到不能自已的,幸而还有那些亲情、爱情的丝丝温情。
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多灾多难的双水村,《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一家人,《牛棚杂忆》中年老又被祸的季羡林,想起在我成长的塔沟十三队,小小聚落,一二十户人家便有一二十种不同的伤痛,同样有着《绿地黄花》里所有的那些疯狂的人、痴呆的人、病痛的人。
可以选择无视那随在左右的阴影吗?
至少我还没有强大到那样的地步,它们又岂是说一说“坚强起来”“想办法化解”就可以消解得掉的?
从前,有一片绿草地,一朵一朵的花悄悄开出来,看不见的时候是它们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也许是我们自己无意的选择,初见惊心,痛苦不已。
只是,别忘记了呀,阳光能照耀到青草地,也能拂过斑驳如繁星的黄花,还有清风、雨露,还有蝶和蜂,还有笑着的孩童,还有闻香的路人。
它确是哀愁又孤独的,不被人喜,易被忽视,花瓣是一片一片的伤痕,枝叶是墨绿的暗影,可谁也不能将它从大地上尽数除去。
虽然它是苦难的代表,偶尔的,回望轻轻摇曳在草丛中的它,想到它跟自己一样顽强又平凡,或许也不那么憎恶它了。
无际的绿地上,无尽的黄花,它暗示不了全部的际遇,盯着它太久,会错过些更美好的事物,而阳光终会眷顾它,不是么?
黄花太好看了
我看见黄花在青草中摇曳,更喜欢这个译名。越南乡村的童年很美。
似乎该片的打分偏高啊,平心而论,该片的整体水平略显青涩稚嫩,小演员的表演有欠自然,镜头画面其实还不够体现出其乡间水木之美,而这种青涩稚嫩的风格,或许也是打动很多观众的原因之一吧。
跟陈英雄比功力还差了一点,但胜在题材讨巧,绿地黄花,两小无猜,民间传说与乡间百态杂糅,整部电影的风格非常清新灵动。“晴雨是老天爷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这部电影,也是导演回归越南后为父辈的家乡写的一首情诗吧。
画面极其精美,可也是基本靠画面撑起来的电影。前后两个故事有着挺深的分割感
第一次看越南电影,还不错。
晴空雨是老天的病,相思着你是我不幸。柠檬辣椒小情书,溪流细雨同床寐;蟾蜍红薯吃飞醋,摩托公主黄花路。屋顶岛屿,田间土墩,亚热带的童年乡愁,天真浪漫
我还是讨厌原谅片
越南 成长
个人的第五部越南电影,清新到一塌糊涂。温柔的小祥与自负的小韶妥妥的绝搭。而且可以负责任地讲,盛越的手,是全天下所有小鲜肉的手中最美的一双。剧情、节奏都是我的最爱,更别提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了。非常好的电影。
看得一头雾水,明明是儿童题材,这台词这情节设计,甚至镜头和音乐,怎么全是一股浓浓的古早琼瑶剧的味道?哥哥嫉妒弟弟,弟弟无论哥哥怎么伤害都无怨无悔原谅哥哥,我的天,尴尬得头皮发麻。快结尾时讲述小伊母亲那一段拍得节奏还行,最后的动画有点意思,除此之外整体非常平庸。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使我想起童年和少年时的村庄记忆,记忆中的夏天,蔓延到天边的绿野,忽至的暴雨……跨越国界的童年,平淡地几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一切波涛都在少年的心中汹涌过了,我们都知道。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7.3分。年尾莫名丧,看个小清新。家贫百事哀,竹马绕床来。有灵气,惜表演指导呆板,贵在纯真,混搭乡土东南亚必不可少玄幻一味。乡村景美有虐点;音乐解郁,特别扫弦开篇和32分处神似SATC版Auld Lang Syne的那首歌。
晴雨是老天爷的病,相思是我爱你的病,引用诗句,
按照中国这尿性,在电影方面,继韩日印之后,越南也要超中国了。
两小时的纯真puppy love
一部很容易就能看进去的电影🥲🥲🥲
城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