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评论说这是一部没意思的MTV为什么我觉得它像一颗珍珠,都可以排Top多少名了根本没有因为他们有纹身就是’妖艳贱货’,更没有认为他们这样就是浪费生命,谁能说谁做的事是浪费生命谁的不是无用的快乐也是生命的一种意义看过以后深感片名取的点睛之笔,就是honey很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拍摄手法,镜头和人物场景融为一体,感受起伏也一起阳光很烈,暴晒 一无所有 但年轻无畏每到一处都燃放烟花 好像在燃烧青春还没有去过美国,公路片 - 所以一路开过很多地方,看到图3好像听到朴树唱,我跨过山和大海。。
阳光下的年轻脸庞 熠熠生辉心底善良遇到的都是善良心底无所畏惧遇到的也是无畏她应该是很喜欢小虫子,或者是关注细节,抑或内心非常甜美,所以保护了很多只小虫她和小虫子很像,很弱小,也一样没受到伤害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她从水里出来,周围瞬间安静了,嘈杂消失了,就像突然长大了
这样的片名有着反讽的气味,可是,看完全片,即使在黑暗的故事,也会感觉有一丝甜美。
这大概就是青春的魅力。
迷茫过、黑暗过、绝望过、无助过、回头看却有一丝宠溺和蜜意。
每个女孩无论什么出身和阶级初恋的气味却都是相似的,带着淡淡荷尔蒙的芳香,无从言语。
谁还没爱上过一些让自己匪夷所思的人。
过山车的心情,无法自拔的沉浸,痛苦的失眠,不明所以的举动,让我们不断思考着自己,思考的人生。
甜蜜后的冲动,另有别意的投怀送抱,我们以为这是真诚,然而真诚过后却是无尽的城府。
那一刻,我们煎熬忍受,期待下一次的雨过天晴。
青春大概就是那么多的“不得不”和那么多的“第一次”才让经历那么五味杂陈。
后来,在某一天突然回眸,站在路口,发现了某个人似曾相识,好像从前的自己。
在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的镜头下,密苏里州的高速公路永远笼罩着琥珀色的黄昏,风景如画般。
当十八岁的星钻进那辆贴满廉价贴纸的破旧面包车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踏入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美国寓言,这里是充满廉价香水味的移动监狱,也是承载着青春躁动的自由。
电影将摄影机对准了在资本主义褶皱中挣扎的年轻躯体,在持续晃动的电影镜头里,破碎的梦想折射出了彩虹般的魅力与想象。
导演阿诺德以近乎暴烈的真实感构建了这个杂志推销团伙的生存。
十二名青年挤在散发着体味的车厢里,像迁徙的兽群般穿越中西部荒原。
导演刻意模糊了剧作的时间线,让昼夜在廉价旅馆与加油站之间无限循环,这种时空的混沌也映射了后工业时代临时工的生存状态。
当杰克教导星儿如何用谎言敲开中产阶级的大门时,看到的不仅仅是销售话术的传授,更是阶层在生存游戏中异化的寓言。
他们可以把销售当成游戏,像游戏一样有趣,快乐,像在游戏里感受快乐时占时的忘记当下和本来就不好的生活与事实,但是他们把销售当成游戏的目的只是为了隐瞒那些虚伪构成的销售话术,无论有没有当成游戏?
也只能靠这样得到安慰。
这些年轻的人们成为了流动的资本符号,他们每日必须完成的杂志订阅量,将人际互动异化为精密的数字游戏。
导演阿诺德用特写镜头捕捉成员们点数美钞的手指,纸币在汗湿的掌纹间粘连的质感……团伙首领克里斯汀时而母亲时而暴君的复杂形象,揭开了新自由主义神话的残酷真相,在这个临时家庭中,剥削包裹着温情的糖衣。
当手持摄影机以近乎侵略性的姿态贴近人物面庞时,那些不断溢出画框的肢体、突然闯入镜头的飞虫、在挡风玻璃上的雨滴……共同构成了拒绝被规训的视觉宣言,也是对青春本身的隐喻,被现实挤压却要坚强的生活着和愈发鲜活的状态。
星儿在玉米地里追逐野马的场景,与其说是剧情的断裂,不如说是阿诺德精心设置的视觉诗行。
当工业文明的噪音暂时退场,那些突然降临的魔幻时刻,暴雨中起舞的少女,月光下闪烁的油井,便利店外燃烧的烟花……都在提醒我们,野性的生命力永远在资本的裂缝中不断顽强的生长。
星儿最终没突破阶层的壁垒,成为励志的典范,也没有堕入黑暗深渊。
星也始终保持着善良,她去卖杂志的时候,看到了一户家庭困难的人,本来也很穷的她也会花钱给那个家庭困难的人们买一些食物的和生活用品,她这么做也许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为了食物去翻找垃圾桶,父母也不管不顾,小小年纪就扛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当她在故事的结尾依然选择留在车队和走向河里以为要自杀,事实上的她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重新开始生活,这样反高潮的处理撕碎了类型片的陈词滥调。
导演阿诺德让我们看见,在系统性的压迫下,保持尊严本身已经是最好的了。
同伴们在汽车后座分享着电子烟,聊着天,大声喊着口号,唱着歌,这些都是卑微者对生活的反抗与坚持。
在这个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的公路寓言中,当镜头掠过那些被遗弃在公路边的死鹿,扫过汽车旅馆泳池里漂浮的塑料杯,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社会的切片,更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对青年的困和缩影。
星儿和她的同伴们注定无法抵达应跨越阶级的界限,但那些在废墟中成长的瞬间,那些在暗夜里闪烁的廉价珠片,已经是对异化世界最动人的抵抗。
正如电影中不断循环的歌曲《We Found Love》所暗示的是爱与被爱的渴望,终究是穿透铁幕的永恒星光。
故事如同另类的女性成长,透过认识亦正亦邪的男主,慢慢认识不同的社会现象,透过推销(诈骗)杂志,来获取钱,以及逃离自己破碎的家庭。
故事每每会让我们去担心,少女的安危,这也让我们一直留意故事的发展。
这点很厉害。
主角最后与男主的性关系,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桥段。
对主角的压力:Loser night,其实很像一般公司内部的业绩比赛探讨:社会上富人与穷人的阶级道德的争议:推销如同骗术伏笔:男主角身上的枪,代表角色的某种性格主题:what is your dream?
以下都是我个人对电影的一点理解。
首先,女主的家庭是美国典型的阶级分化中的一种非常典型化家庭,糟糕的父母,糟糕的生活,迷茫的自我。
这样的家庭可以在很多美剧和电影中看见比如《无耻之徒》和《我私人的爱荷华》(以下称《无耻》和《爱荷华》)。
在《无耻》中弗兰克一家,同样糟糕的父母,糟糕的生活,以及每个不同人迷茫的自我。
在《爱荷华》中男主甚至是母亲和哥哥乱伦所生。
在这样家庭下成长,没有办法去渴望什么,卖杂志(我认为这是一种剧情的媒介它具有象征意义)让女主不断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就好比电影中女主被问及有什么梦想吗,她说"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她"然后她又说起了她的梦想,非常简单和朴实,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她在面临男主以及女老板时总是一副不信任不屑的样子。
这种情绪的来源正是她的家庭带给她的天性,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自我的过度保护。
就好比男主随身会带枪同样是因为不信任他人,卖杂志团伙里的大家都一样,出生在不富裕的家庭或多有些不愉快的成长经历。
正是性格上的高度共鸣才能让他们对彼此会产生联系。
同样在不同社区的"推销"也反映了这种阶级冲突,电影中总共提及了三到四个社区,有一个在城市中而且像是知识中产阶级(电影里也提到这个社区应该都是住的些律师之类的人)所居住的社区,其中详细描写了一户家庭就是男主带着女主培训的第一次"推销"。
这户家庭也有着一定典型性的美国家庭象征,典型中产阶级的咄咄逼人,以及传统基督徒中产阶级的自大。
这些都体现在了女户主对男主说及其所学专业的嘲笑和对女儿的教导以及说男主和女主口出fuck这个词是被恶魔所困。
这样一些细节都在电影中是轻描淡写的,但是它不可缺失,因为这更能体现这种阶级和阶级中的互相鄙视和轻蔑。
虽然这并不是电影说要说明的主旨,但是这是一个背景。
在另外两个社区,有一个以工人为主的社区,电影中也提及说这些人很有钱但他们也是从低产阶级做起,所以他们会很怜惜那些"垃圾白人"。
这在电影中算是一个阶级过渡。
最后的一个社区是不富裕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女主也看到了和自己类似的家庭,电影中也不断给了和女主家相同的家庭照片特写,这也就是在暗示女主在买杂志的路上从大城市到一般的工业乡镇再到一无所有的贫困村野的轮回。
这表明了女主从自己出发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然后迎接全新的自己,所以也有了最后女主放生海龟跳入水中又从水中涌起的场景,这就是在表明主旨,人的不断成长。
女主通过遇见不同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逐渐成长,这也像是导演喜爱在电影中体现的主题,少女的成长。
在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鱼缸》中也有体现。
也许这样的青春是很多人向往也是很多人所鄙视的,但是电影所要讲述的终究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形态。
女主的一切难道不是青春吗,难道这样的青春就是要被鄙视的吗。
这都是生活,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罢了。
这个女孩,巧妙地躲过了一切的危险,而截获了堪萨斯州所有的美丽 如此天真、清纯 又 甜蜜#。
把爱和信任轻信地分给每一个沿途陌生人。
把青春和爱情寄托在摇摇欲坠的罩衣上; 让我有点疑惑是现在这样活着好,还是你那样的生活更好。
别人问她,为什么你的18岁这么颠沛流离。
她回答,可能是我把我的青春韶华全都融在,堪萨斯州耀眼的阳光中了
个人觉得是个不错的片子,单从摄影的角度看每一个风景的镜头都美得令人向往,而且音乐real好听。
影片的开头部分故事冲击强:不管三个孩子并大胆透露对女儿欲望的父亲 ;不愿抚养孩子的母亲;利用“恋童癖”的“弱点”得到零食的小孩子。
故事的开头就展示了美帝人民的真实情况,给不明美国情况的吃瓜群众扔下了一个“炸弹”。
然而当Star开始她的旅程时与Jake穿插的感情线略微臭长,但是影片大的故事背景与走向还是挺喜欢的。
贫富差距的悬殊,毒品的泛滥,底层人民失去生活信念从而沉醉于吸毒与酗酒编造的美梦,都可以看出 American Dream 的难以实现(起码对于这些“问题青年”)。
故事的最后是开放式的,这也符合了Star(与许多其他美国青年)的命运仍然是个未知数,并暗示了美国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美国甜心》是今年开年才看的片子,4:3的电影画幅,大量优美的逆光画面,主角少女Star的性感厚嘴唇和身材,长达152分钟的时长是一次尤为酣畅淋漓的体验。
《Indie Wire》称它为“阿诺德正在怒放的导演生涯中,最接近完成代表作的一次”。
因为《美国甜心》,第一次正式接触这位英国独立女导演,这之后紧接着又看了《鱼缸》和《红路》,手持摄影镜头、docu-fairtale式风格让人不禁联想到娄烨,同样聚焦被边缘化群体,只是Anold的故事都是围绕女性。
尤其是《美国甜心》中的Star和《鱼缸》中的Mia,成长于环境恶劣的贫困家庭,真实贴近周遭许多人的生活。
尽管被誉为探究普遍角落的现实主义力作,但Anold表示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要去反射有关贫穷生活状态的方方面面,只是希望展现那些少部分人经历的特定时期的一个人生阶段。
隐藏在电影背后的荒芜感也许正是Anold作品的力量所在。
Anold尽可能还原现实人生的荒凉,聚在画面背后的是并不坦途的人生。
她透过电影坦言人生原本就没那么美好,一次又一次打破青春时期极易深陷其中的爱情假象。
而当你回想起青春路上受到的情感挫折,你会发现全都是生命的洗礼,于是一切又回归于平静。
【对记忆角落中的青春的一次探究与告别】Andrea Anold同样出生于工人家庭,是家里四个小孩中最为年长的。
她出生的时候母亲只有16岁,父亲只有17岁(WIKI),这样年轻的父母自然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母亲独自抚养她和三个弟妹长大。
《鱼缸》里不到15岁的Mia跟着单身母亲长大,与家人恶语相向,和妹妹Tyler动不动就相互嘶吼Bitch,对母亲新交的男朋友Conner心生好感。
尽管她并没有道明Mia的故事创作来源,但我总觉得Mia或多或少掺杂了Anold青春年少时的影子。
Arnold won’t say where the story of Mia comes from, but she admits there’s something of her own background in the film. ‘That whole world was something I felt I needed to get off my chest,’ she says.《鱼缸》中的Mia因为父爱缺失,很容易被生活中出现的温柔体贴的成熟男人Conner所吸引,用自己青涩的方式去理解爱情。
发现Conner已婚还有个小女儿的真相让她猝不及防,甚至于手足无措到直接在他家里小便失禁(一开始我还以为是Mia那么做是为了报复故意的,后来看了一篇评论这么说后又仔细去看了一遍。
她蹲下来之前是环视房间随处都是Conner女儿东西的眩晕镜头,带着重重的仿佛快要窒息的喘息声。
)<图片3>她在2003年的短片《Wasp黄蜂》的人物关系设定更是直接采用了自己的家庭背景,讲述的是一个带着四个小孩的单身母亲的故事。
(片子我还没来得及看,只看了简介。
)历经一切后,Mia最终离开了家,和认识的吉普赛男孩踏上自己的旅程。
《鱼缸》也许正是Anold对自己多年以来深藏记忆角落中的青春的一次探寻与告别。
【与现实建立情感联系,才知道情感如何透过电影宣泄】《美国甜心》是Anold拍摄的第一部美国电影。
《鱼缸》和《红路》中沉闷脏乱的街区、阴暗的住宅和幽闭的室内景消失不见,被美国中西部广阔的平原、无止境的高速公路所取代,故事从对“当代英国的工人阶层的残酷现实的描绘”转向美国“被边缘化年轻人的庞大写照”。
《美国甜心》最初的灵感来自于2007年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关于杂志订阅销售员的文章。
在美国这样的现象真实存在,虽然现在已经转变为数字时代,年轻小孩们每天靠10美金为生,三人挤一间汽车破旅馆,还会遭受时不时的暴力威胁。
原文章中还写到“几起备受关注的报道中的致命事故和暴力事件都与这群杂志销售员有关。
”
业绩最低的两个员工要相互间搏斗,糜烂毒品,从主顾那偷东西这些情节都在电影中保留和展现,但都被一定程度上的美化。
《美国甜心》里的销售员们显得浪漫主义多了,他们几乎通通都是素人,算是本色出演。
Anold和她的侦查助理在商场、轮滑公园和市区海滩边发现这群人的。
他们中的22岁的Raymond Coalson还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当Anold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还非常质疑“确定不是色情片?
因为如果是,他是绝对不干的。
”Anold真正动心要拍这部电影的瞬间,则是2012年她在犹他州凌晨5点离开酒店通往机场的路上,被太阳升起后逐渐显现明亮的地貌的景象震惊的时刻,那一刻无限欣喜汹涌袭来。
于是她到达机场大厅后就马上租了辆车and let go of the fight,开始探访美国的旅程。
In 2012, Andrea Arnold was en route to Salt Lake City airport after an intense two days of press interviews at the Sundance film festival in Utah, where her adaptation of Wuthering Heights had just had its American premiere. It was still dark as she left her hotel at five in the morning, but as the shuttle bus rounded a bend in the road, the sun rose and the elemental landscape around her was suddenly revealed. “I had a bit of an emotional moment,” she says now. “It just hit me that being in this beautiful place for only two days felt so wrong.”At the airport, she checked in her bag, but immediately went to the only car hire desk in the concourse. “When they said they had one car available, I immediately went and got my bag out of the hold and let go of the flight. It was all very impulsive, but it felt so right. I got in the car and decided to explore America a bit. I needed to connect emotionally with it somehow and a road trip seemed the best way to do that.”这之后她花费数年多次游历美国,体验美国真正的公路之旅,在路上遇见“Mag Crews”,呆他们呆过的地方,走他们走过的路线。
这才有了无论于情于景都近乎写照的《美国甜心》中这群颓靡无根的年轻人。
【没有强情节,人物本身自具张力】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Anold长于花大篇幅捕捉人物的生活细节,主角的生存环境化为具体的人物关系。
《红路》中的Jackie与情人间的性爱冷冰冰,参加小姑子的婚礼仿佛像个局外人,在婚礼上对公婆抗拒不愿过多交谈眼神闪躲逃避,她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城市之眼”的监控室里观看监控器上的城市中其他人的生活。
当她决心要诱引一个叫Clyde的男人时,她才像是许久以来第一次细看自己的身体。
Jackie紧紧抱着已逝丈夫和小孩的骨灰入睡时,把安全套上的精液抹进自己的下体,拿起砖头往自己头上猛砸伪造被强奸的假象时,对着Clyde嘶吼哀求他告诉她丈夫和小孩临死前的情况,痛哭悔恨自己在他们被Clyde撞死之前是被自己轰出家门的时候,你的情绪被一路牵着走,你跟着镜头一同洞悉她冰冷世界的全貌。
《美国甜心》中Star颇具“特色”的嘴唇让人印象深刻,毫无专业背景的该角色扮演者Sasha Lane荧幕首秀便与影星LaBeouf演对手戏,却毫不露怯。
她将被喜欢的人偷亲后的那种内心压抑着的小狂喜,不断探听喜欢的人的小消息,确认对方没有和别人上床后松了一口气时窃喜的心情演绎的非常到位。
不管是Jake还是荧幕前的我们,随处都能看的明白Star遮遮掩掩的对Jake的喜欢。
电影外的Sasha Lane22岁,与电影中的Star同样处在青春的迷茫期,带着青春的张扬与无所畏惧,将青春最好的样子和最好的经历带给了我们,怎能不迷人?
《鱼缸》里的Mia喜欢跳舞,常常跑到无人的空房间里一个人练舞,但水平实在不怎样;个性冲动不善言辞于是习惯性防御式反击,爱的像个刺猬想要被拥抱却总是伤人最后伤己;有个行为粗鄙较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粗野妹妹,在房间抽烟喝酒动作娴熟,谈论起一切事物来头头是道,就像个早熟的大人;她奋不顾身不罢休的追赶,而最终她所喜欢的街舞,她的青春热恋,她的骄傲和勇敢, 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中变得不堪一击,从女孩到女人一夜成长,经历的不只是性,还有爱情的挫败。
可能因为自己有着去美帝的念想 所以看的时候都在时有时无的对号入座。
记得朋友给我说不要抱有幻想 不是处处都像曼哈顿 我说我懂 我应该可以接受 可我越看越慌 越看越怕 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年轻 年轻到连自己的底线和极限都没有摸清 就想匆匆上路。
我很怕。
说实话看到贫民窟与富人区的差距 我并有震惊或者无法接受 之前看过《反社会的人》 对德国的两极分化平行世界也算心里有个底 只是我不知道 对于想在美国生活的我来说 如果这样的街区供我选择 我会不会动摇我的目标 我的投入会不会成了泡沫 太多问题一下融入脑中 都是因为美国这个有好有坏的DIVERSITY 我不想去想了 就像影片中的star 平淡而知足的活着 积极快乐的融入 做不到适应 就达不成梦想 就像Jake和Star 爱情并没有多伟大与圣洁 可以为了1000刀就买了身 即使想着我们的未来 可还是不会有未来 即使我们一见钟情 可还是金钱驱使 屈于金钱 爱情没那么伟大 我们都是太渺小太平淡的爱着 波澜不惊不起涟漪 淡淡一笑突然发现没那么爱
这是一部有温度有五感的电影 触觉 味觉 嗅觉 知觉流浪少女离开原原生家庭 奔向属于自己的 不完美开始折腾的生活原生家庭离异缺钱缺爱 使得她刚18岁就担负起照顾弟妹家庭的责任 甚至带着弟妹一起在垃圾堆里面翻食物 做给弟妹吃 一只过期的冷冻的整鸡在太阳下已经晒化了 却被这姐弟们当成宝物 带回了家也许这只冷冻的鸡肉就是困在家庭没有觉醒的她 18岁了 在秋千上飞速的荡了半天 她终于决定离开这里 去和一群只在超市一面之缘的看上去青春不羁的年轻人去其他城市去闯闯。
她终于开始了自己选择的世界。
这份事业不完美 就是挨家挨户的敲门推销杂志 然后能留取点利润给自己。
当然了 可以随意编造一些谎言 换取别人的同情心 换的他人的同情。
当然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敲开的门是什么人?是体面的白人富人?还是体壮如牛的工人?还是公路上奔波的司机? 自己是否会身处危险?没人知道。。。。
毕竟这是自己选择的世界 不完美 但是他很真实有小伙伴们的烟酒味 有high了的叶子味 有善意的好人 也有不是那么坏的坏人女主角不屑于他人编造父亲牺牲在阿富汗那些谎言 那些虚无缥缈的技巧推销自己的杂志 当然了 这样的钱来的多容易 。。。
她只是谈谈别人感兴趣的 谈谈你喜欢的乐队 谈谈年你工作的环境 然后谈谈自己身上和他们相符合的 比如 和一个长途运输疲惫的卡车司机谈谈自己的梦想 和一群出去兜风找乐子的白人老男人一起拼拼酒 和一群身上脏兮兮马上要开工去的石油工人一起搭车去看看油田 然后这些人竟然订阅了她的商品! 真诚 和善意让她得到了回报 所以 这个世界没有童话里面说的那么美好 也没传说中那么邪恶 离开家的世界的确要靠自己打拼 但是她已经知道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给克里斯托交的份子钱里面 不再那么诚实 如实上交 用小小的谎言熟练的遮掩过去。。
比如她愿意给一个和她的家庭相似的一个家庭的孩子们送去吃的 听完小姑娘唱的一首流行歌 把爱和善意传播下去。。。
生活带着她流浪 但是却考验了她的善良和生存能力 她坚强的活着 去感受一切 去嗅触一切 去知觉一切 我们所以才能看到女主眼里那么多可爱的动物 那么多植物 泥坑 阳光 草地 树木 随风摇摆 还有一些不那么可爱的人。。。
女主心里也有一个梦想 想要稳定下来。
有自己的房子 但是她还是继续流浪 继续选择真实的生活 为推销杂志发愁 和这帮小伙伴们挤在一起 。。。
电影镜头最后是她放生了一只小乌龟 虽然她之前不会游泳但是这次她主动潜入湖里 甩头 出水 一切都是新的。
她没有选择退出 她还在这里。
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奔跑。
(对于Jake我认为这种爱情太懵懂 不能算爱 她还没有遇上和他相配的人 少女对于世界的探索还有很长的道路)
是梅尔吉普森给了你一颗勇敢的心吗你把这坨屎拍到160分钟?要是90分钟还可以勉强给个两颗星。女主真是从长相到性格透着极端的讨厌!这样的电影,包括《佛罗里达乐园》真的让我觉得,这个社会是有阶层的,而这个阶层里的某些人真的是因为脑残跌入的。
90分钟能讲完的故事非得扯到160
浮生一日,浮草一生。
不在美国生活的人可能会觉得《美国甜心》对其中角色的刻画是对美国年轻人刻板印象的重复,但其实片中这个阶级的年轻人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会在真实生活中见过或者认识跟片中一模一样的年轻人,《美国甜心》最优秀的地方就是这群角色身上的真实。
没有期待中那么好看,算是另类一点的公路片加青春片吧。
对老美国梦生活(Trump的选民)的一撇和向往,没有批判和狗血戏剧化,如真人秀般的散漫客观呈现,心理描写却非常敏感细腻。女主角的眼神让观众特别有团队new girl的代入感,这个销售团让人想起60s反战大串联的嬉皮士生活,又有财产权利的暗潮涌起,让人幻想我年轻不懂事时被骗去传销窝点会过什么生活
又是robbie ryan + andrea arnold,像呼啸山庄那种拍法,镜头能舔上拍摄体,汗、纹身、发辫、自然光。话说,这种公路电影选对音乐是不是就成功一半儿了。旅行传销团,不是不可能。
走到哪里都是荒芜
假装流动的枯水
不愧是美国甜心,非常玛丽苏了:嫉恶如仇的圣母女主一路巧遇各种真爱、富豪、绅士、好人,痛斥富婆、放生昆虫、接济穷人,蚊不叮熊不咬内射不孕,真善美洒满人间。
向来不喜欢工作不认真的人...
oh no
这种所谓不羁的青春的电影真的看不下去 原声带倒是选的很好
将自己腾挪到美国后,阿诺德仍旧保持着对青少年亚文化题材的浓厚兴趣,动物语言与无处发泄的荷尔蒙躁动,在手持摄影与灼热离家路途中得到释放。兼具工作与游玩状态的公路旅行不落窠臼,美国风情大有可观。相似段落在不同的地点同义反复,许是想让观众对于青春的冗长无聊感同身受,却产生令人生厌的冗长
一群奇奇怪怪的小动物卖着没有人看的杂志,混乱的欲望荷尔蒙支撑着生活继续,潦倒阶级的人们在这个时代里,仍然天真的,甜蜜的,破碎地,饱满的爱
看不出来哪有甜心,一群卢瑟的所谓青春,喜爱不起来。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太做作了
各種髒亂差與生活的便便,講想要這樣體驗青春人當真這樣去過過看?我不懂這有什麼值得歌頌,是不是還要感謝導演原來她不是被騙去做hooker?
希亚拉博夫真是个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