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安娜父母死的早,安娜那时才一岁多,对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爱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外婆玛妮在安娜1岁-2岁的时间段抚养她,那时的安娜虽然还不记事,但安娜照顾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到她的潜意识里,也就是灵魂深处,这也是安娜对于亲情的最早的记忆。
安娜在婴儿床上听玛妮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少女时代的事,但安娜能记到潜意识里的只剩下海里月下泛舟、舞会、和卖花小孩跳舞、在谷仓和未来的丈夫增进了情谊,肯定还有别的故事,但她太小,能有印象的就这些了。
另外外婆给安娜的别墅的照片她婴幼儿时视为宝贝,(继母说她刚来家时就握着这照片),这别墅的形象也进入潜意识,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片中数次出现外婆刚去世,安娜还没被领养时的情景,幼小的安娜都在怀里抱着一个穿蓝裙子的金发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关键,后面会讲,外婆给婴儿床上的安娜哼婴儿曲入睡,这声音是安娜小时候听了最有安全感的音乐,是对亲情的美好记忆也进入潜意识。
总之,这些事长成少女后的安娜平时是记不清的,只在灵魂深处藏着,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出来,但命中注定的是,安娜来到了外婆给他讲的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在灵魂深处里的故事便思如泉涌,这时的她还没有将这些记忆和幼儿时期,和外婆联系起来。
安娜是个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的孩子,她坐在海边、在别墅里、在谷仓里,深深的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梦里,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玛妮一起经历那些故事。
注意,玛妮少女时代的形象安娜是不知道的,安娜是用幼儿时的洋娃娃形象代替的,金发碧眼和玛妮很像。
安娜和玛妮在月光下跳舞的音乐也是玛妮在婴儿床上给安娜哼唱的,安娜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现实中的悲惨结局也影响着她的虚构世界,她虚构出来的玛妮也会像真实的玛妮外婆那样离她而去,安娜不能释怀,她让玛妮在虚构的世界里请求她的原谅,她也原谅了玛妮,她说她最喜欢她了。
其实,这也是潜意识活动,她最爱外婆,她原谅外婆离开她。
后来,她找到了她幼儿时代拿着玩的别墅的照片,明白了一切。
本来她那时太小,对外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模糊,只存在于灵魂深处了,但通过这次旅行,外婆和她的亲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安娜对自己说,她会思念外婆一辈子的。
另外,她也找回了自我,本来她的状态有变成她亲生母亲的趋势了(问题少女),她以后会好好的生活,她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上了,爱着她的继父继母就是她的亲人,她会好好珍惜她,最后,祝愿安娜长大成人后找个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这样她就又有真正的亲人了!!
热泪中。。。
电影把我们带入一个油画世界,吉卜力的电影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美丽的画面。
故事情节在杏奈(小说中的安娜)和玛妮一次次的相遇推进,直到后来才突然明白这是一个孙女和外祖母的故事。
忘不了电影的音乐和月光下的那场舞,也许以我们的眼光去看电影总有些不完美,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她们之间的感情是动人的。
从宫崎骏退休后,米林宏昌顶这巨大的压力去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作品。
我们应该为他的勇气而赞扬。
他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摆脱宫老的束缚,这样宏昌才可以完成蜕变。
Ghibli的作品画面、音乐、人物造型甚至配音都一如既往地让人倾心。
这部玛丽在这些方面也保持了Ghibli的一贯水准,但故事精髓却拉低了分数,算不得一部上乘作品。
故事前三分之一非常地难挨,边看边想如果不冲着ghibli的名头我早弃了。
一部细腻忧伤的作品并不意味着沉闷无聊,而且反复烘托的女主性格实在太矫揉造作,令人生厌。
在女主用铅笔戳穿了笔记本时我就有了不好的预感,等她妈妈第一次说普通这个词我就更加确定Ghibli这次劲使大了。
其实在哈尔的城堡里Ghibli这种矫揉伤情的叙事就已经很明显,到了这部玛丽感觉像集中爆发了。
(我还没翻原著,很想看看原著用的什么词。
但就汉语语境来说他妈妈这样说非常地造作和不明所以。
)之后多次女主本人也提到普通一词,真的很费思量。
她的生活其实非常普通:同学很友善,主动送书包去她家;老师也一碗水端平,对这个别扭的小孩同样关爱;爸妈虽然是养父母但非常疼爱她;连她自己也很普通,虽然极力压抑自己显得很狷介,但老师一向她伸手她就羞怯兴奋地脸红了,说明她内心还是很渴望关爱也喜欢他人的关爱。
本就普通的她却希望自己普通,就变成了追求“遗世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介。
再之后女主又有了"我又丑又笨"的评价,这就更奇怪了。
首先每个人对自己相貌都有自知,Ghibli向来追求俊男靓女,这“丑”字就来得蹊跷。
再者细节体现女主不笨且有才艺,情商低并不是笨,这点女主也应有自觉。
关键的关键,没任何人说她丑、笨诋毁她,她何来这样的自怨自艾?
这样的想法不但莫名其妙而且如何让人对她喜欢得起来。
再有女主最过分甚至是没心没肺的几处:一、小姑娘自己在家里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养母送她去乡下休息也是医生提议,在她嘴里明显就变味了。
一副把恩人当仇人的姿态。
二、养母的朋友好心义务照看她并出借衣服让她认识新朋友,她一出门就怪对方多管闲事(此处我又想翻原文怎么写的了,因为这几个字眼在汉语中分量很重,已经属于骂人的范畴),简直有点恩将仇报的味道。
三、女伴看了她的祈愿纸。
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一般人虽然心里不乐意,也就盖过不提,最多抱怨几句怎么偷看然后一把抢过来,因为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女主的做法却非常具有侵略性,而且是在对方诚心诚意夸赞她漂亮之后。
对方后来主动寻求和好她又打开别人的手负气而走,到此处,女主的性情只能用“乖张”二字形容。
总之,如果Ghibli是要塑造一个令人反感的女主,那它成功做到了,真的是一个让人实在爱不起来的小女生。
熬过了沉闷又让人激愤地三分之一,接着开始她跟祖母的奇遇。
这里的感情处理也欠妥当。
小姑娘周围都是亲切友好的长辈、女伴,她偏偏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一看到阔绰的别墅、精致的贵族小姐就立马倾心不已了。
显然她不光对自己、对他人也极为苛刻,等闲不配做她的朋友、亲人。
到此女主的性格性格刻画更趋阴暗。
日本评论人提到《冰雪奇缘》,那我也以二者比较:冰雪里面的公主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是让人觉得鲜活可爱,这里面的女孩则是实实在在令人厌恶,人物刻画高下立现。
不过也亏得女主和祖母的奇遇,故事终于从沉闷、矫情转向了悬念丛生。
不过很多地方还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很明显祖母和大宅是幽灵和鬼屋,如此瘆人,女主也有自觉但竟然毫不在意,很不合常理。
后来跟大宅里的眼镜小姑娘认识后女主又直言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明明有日记为证,怎么又是幻想?
到最后玛丽和情人走出仓库女主怨恨她抛弃自己,导致高烧不退,既然自认是幻想干嘛要跟幻想中的人置气?
最后谜底揭开,我终于理解女主为什么说自己笨了。
生活在一起的祖母她连名字都不知道?
玛丽是名不是姓,嫁人了也不会变,真亏她还如此思念祖母。
自己的身世自己最清楚,看电影的早就猜到了,女主自己却一直懵懂无知,实在不符合影片要塑造的纤细敏感的个性。
至于她疏远养父母的理由也非常做作。
首先补助这个事情在欧美非常普遍,所有小孩成年以前政府每月都有补助;而且欧美人每年要报税,这就意味着凡有符合要求的补助退税项能申请则申请,不申请才是大傻子。
原作者是英国人,拿这个说事有点说不过去,不知是不是ghibli动刀改了;若这放到中国更不是个事,中国人出了名的有便宜就占。
日本国这个需要公布个人财产实行报税并有良好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情怎样还望清楚情况的高手赐教。
其次,女主去新家庭的时候年纪很小,从回忆能看出来。
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改口叫父母不算是特别难的事,但是女主看上去都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生了,仍一口一个阿姨,反而指责养父母领补助,真的是冷面冷心、让人亲近不起来。
最后女主的自我成长也非常奇怪,从她向玛丽喊"我原谅“开始就看开了,能原谅玛丽的抛弃,也能原谅受父母和外貌不漂亮的女伴了,因此也成长了。
真是可笑!
人家有什么需要她这个思想狭隘、偏激、处处与人不痛快的小孩原谅的?
Ghibli改编的是儿童文学,画面也是一贯的清新、美好,我相信它的创作初衷也是要刻画一个敏感孤独惹人怜爱的小姑娘敞开心扉大胆成长的故事。
但是这样一个女主,你能说她惹人怜爱吗?
她的成长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吗?
虽然票房不代表一切,但日本本土的评价和反应倒真的很中肯。
希望这部缺憾多多的作品不是伟大的Ghibli的告别之作。
[记忆中的玛尼]是我从记忆中找寻到的一部动画。
三四年前,我在健身房跑步时无意间看到这部动画的片段,那时候德语不好,看不懂上面的台词,只是隐约记得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在黑暗的湿地中划船的片段。。
短短的这一个片段几乎都从我的记忆中擦除了,今天却无意间在Netflix中翻到了这部动漫电影,我才确定原来三四年前看到的那个片段居然是它!
每个人都有类似于梦一般的记忆,它似曾出现,但是又仿佛从未发生过。
等到终于有一天找到真相,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记忆中的玛妮]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岁便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在一个偶然的巧合回到了童年和外婆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儿时隐约的记忆带她一点一点找回外婆的童年的一生。
所以,那个神秘的玛妮到底是谁?
在片尾我们才同主人公杏奈一起恍然大悟,原来玛妮是在她不记事时抚养她,给她讲床边故事的外婆;是她婴儿时最喜欢搂着一起睡觉的洋娃娃;是她从婴儿床里第一次睁开眼所观察到的模糊的家人的印象,所听到的来自于亲人温柔的声音;更是她似已忘却却始终没有离开过的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也是由外婆抚养的,现在怀着自己的孩子再来看这部片子,泪如泉涌。
虽然外婆仍健在,但是我无力地感到岁月逐渐在侵蚀她的身体和大脑。
现在的外婆会让我感到陌生,和记忆里那个带着我去田里挖野菜,在庙会上给我买豌豆黄吃,为我讲她童年故事的外婆仿佛不是同一个人。
外婆仍是我最爱的亲人,但是我儿时的外婆却仿佛在离我越来越远。
所以,当时间慢慢从我们身边夺走最亲爱的亲人时,我们到底要如何与他们道别?
我想杏奈的最初的痛苦和最后的和解,都是源于这样一个道别。
从杏奈身上我能看到妈妈的影子,她在11岁时丧失了父亲,這是她一輩子都不愿和別人分享的悲痛。
很多事情她只告訴了我,她一遍遍跟我回忆她童年坐在外公的自行車上陪他下班回家的碎片,回忆外公卧病在床时拿出珍藏多年的笔记本送给她,嘱咐她好好学习。
她在上世纪70年代很争气的考上了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流着泪偷偷给外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她要去上大学了,然后一个人把信烧给了他。
这是妈妈自己对外公做的最后的道别,她说自那以后她再也不跟别人提起外公,包括舅舅,爸爸和外婆,她把这段回忆永远封进了自己的内心,直到我懂事后她才开始主动对我敞开心扉。
扯的有些远了,重回到这部电影。
杏奈三岁就被送至孤儿院,再被养父母收养,她内心一直极为自闭,敏感,脆弱。
她内心无法原谅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跟她好好道别就离开了她。
她恨自己被他们抛弃,所以她对养父母和周围朋友锁上了心门。
她开始习惯幻想,幻想出一个叫玛妮的金发碧眼的同龄小姑娘,玛妮是她最好的伙伴,她保护她,陪伴她,同她一起分享内心的秘密。
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一閃而過的童年片段隱約暗指了這裡玛妮的形象,其实来源于她婴儿时期最喜欢的抱着的那个洋娃娃。
后来她无意间得到了玛妮的日记,她开始困惑,难道玛妮是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她对玛妮的故事这么了解,为什么她似曾来过玛妮的家,带着这些疑问她开始从日记着手寻找玛妮。
找寻中她开始慢慢与内心和解,开始意识到所谓不打一声招呼就抛弃她的亲人,其实并不是没有同她道别,而是他们在道别的时候她并不在场。
三岁前,她只是个婴儿,怎么能够理解父母和外婆在被迫离开她时的那种心碎与不舍呢?!
最让人心疼的是,她的亲人根本没有机会亲口告诉杏奈他们其实有多爱她啊。
杏奈在童年时会责备亲人抛弃了自己,但等她成年后就会理解父母和亲人含恨离世时,内心有多放不下她了。
所以在成年后,杏奈在自己的内心正式同外婆作了一次道别。
我想[记忆中的玛妮]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唤起了人对于亲情的重新理解。
很多孩子会因为童年创伤,在成长之后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无法和解,成为一生的阴影。
这个现象很普遍,但是以此为切入点的作品实在太少。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被弃养的婴儿以及被拐卖的孩子,他们对于童年记忆中父母的印象是怎样的,他们最后又是如何同自己和解的?
相关的报道和调查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的孩子在一个月后就要同我见面了。
我为她早已布置好了婴儿房间,她白色的小床上面挂着伴随音乐旋转的彩色玩具小熊,夜里,睡眠灯会把星光洒满整个房间。
她有温暖的包被和裹单,也有柔柔的毛绒玩具,我希望她降生后来到这个世界会觉得安全,不会惊慌。
我也希望这段婴儿时期的记忆会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给予她足够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面临迈入死亡的那一天。
短短的人生旅途上,亲人会离开我们,爱人会离开我们,终究需要我们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
也许在最后一刻陪伴我们的只有记忆中家人的温暖,虽然很不舍得,但是还是要好好同他们告别,开启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杏奈最后的放下,和她开始称呼赖子妈妈的释然。
终有一天,亲人离别的痛苦会远离我们,但记忆中的爱会一直伴随我们,给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起风了,生活仍要继续。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所做的不过是,恰好在潮落的时候经过,恰好在潮湿的清晨里,从浓雾的回音里看到了一所房子。
这时的你,还不知道你曾在这份荒芜里,拥有一个陌生的名字。
记忆自己不会排山倒海,不会自己诉说,但它们会借用一个声音将你搁浅,让你在没有方向的远方里,将目光授予它。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但当你听到,当你选择用泪水做成的船驶向它。
它便成为了你的记忆。
文 / 柜子 阿崽排版 / 唯唯特别感谢Oreo、夏萝为本文提供的宝贵灵感。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7分钟 清醒时,你试图抓住一点残存在记忆里的梦境的线索,你发现仅是试图想起,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你忽然不安,慌忙在记忆的湖畔寻觅,明明感到那残存的视觉片段曾和你有过更无间的距离,甚至仍留有余温,而周身现实的空气已推着你一点点远离。
言语从未如此不可靠,呼之而未出的字节已然变得口吃。
但你几乎确信那此刻陌生的一隅就存在于你之中,成为了一部分的你。
“距离涨潮还有两小时。
”你一路小跑着前往湿地,为一场约定好的相遇,如你所愿,一只小船从远处徐徐漂来,划船的是另一位和你年纪相仿的少女——她拥有一头长长的金色卷发,以及一双和你一模一样的蓝色眼睛——她正准备接你去野餐。
她教你划船,她立在船头稳稳当当地张开双臂——你不知道她如何做到的,远处的夕阳与广阔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
泊船后天色渐暗,你们玩起了互相问对方问题的游戏。
当她问起:在大岩家的生活是什么样?
你突然惊觉于回忆的困难,周围的环境在你眼前忽地溶解了,如同记忆断片一般地,你喃喃地说,我想不起来了,仿佛身在此处(梦境当中),而另一边的生活才变成了回忆。
原本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的我们,忽地踩空、下坠,迎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出神时刻。
这个场景无疑是揭示性的——原本被划定为“魔法的圆”的沼泽浅滩,此刻边界却消融了:属于回忆的语气,或者说过去的时态从这片沼泽地扩散到了整个乡间生活,扩散至电影的各个角落,在本作一般现在时的平滑日常之上制造了孔洞, 消解着“此刻”的坚实性。
由此,《玛妮》当然是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电影成了回忆所生成的场,而回忆本身的质地也扩散为了电影的质地。
你睁开双眼,那个女孩从你眼前消失了,半晌过后,她自远处气喘吁吁地向你跑来,方才发生了什么?
在《玛妮》里,如这般自孔洞中跌落的出神时刻还有很多:湿地堤岸上的一处密林里,当她自顾自地走下一处陡坡,你以为她即将跌落,惊恐地往前看时,顺着你俯瞰的视线我们看到她依旧安然无恙地行走在沼泽之上,轻盈地跨过沙洲上一道道坑洼……她回头对你微笑,如同天使,有关她过去的叙述环绕于你的耳边;当你牵着她的手前往山顶上的谷仓时,她却叫起了别人的名字——她总是把你的名字和另一个男人的名字混淆——然后松开了你的手自顾自地向前走……一声来自现实世界的呼喊把你的思绪带离此处——是邻居彩香在远处叫你的名字,她找到了日记本的剩余部分,你们的探索仍然在继续——而再往前望去,她便消失不见了。
这样奇幻的一幕几乎立马能让人想起《双峰:回归季》最后一集中那俄耳甫斯式的场景:库珀牵着劳拉带她回家,摄影机往后摇时,劳拉消失了,树林发出尖叫;在这里,物候也很快起了变化——动画总是更能轻易地做到对于物候的操控:雷声滚滚,暴雨将至……正如在此之前她对你所讲述的那样。
Twin Peaks: The Return (2017)那个叫玛妮的女孩存在吗?
这些亦真亦幻的情境似乎都揭示了她作为一个似乎并不实存的“他者”而在场,且这一形象由多重经验所塑造:你对另一个存在的虚构,外祖母遗留的记忆(如结尾所揭示的那样),日记本的记述,他人的口述,等等,在结尾宣告所谓的身份真相,进行拼图的补全之前——大可批评这所谓的反转和补全多少是有些笨拙和过分圆满,像许多以闭环和自洽为目标的糟糕情节剧——她的形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被落实,她依然可以是那多种身份中的任意一种,本作始终没有告诉我们这场相遇是否实存,也没有告诉我们时空交接是魔法、是主人公的虚构,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无论如何,玛妮都已经实存于我们的观看中,我们无需为这种“什么都不是”的实存命名,只需寄托于一种简单的相信。
她是一道幽灵,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女性,但她却并不像许多黑色电影和御宅作品里描绘的那样充满所谓的“女性魅力”:那无非是一道危险的引诱,抑或(精神分析意义上)空洞或缺失的象征。
她不存在于哪个具体的时空,她什么都不“是”,但她的存在却先验地本有于你,她于你而言是你的一部分,如此亲切,如此令人安心。
这种先验的母体联结,后来也出现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然而在那里,塔楼之下成了空荡荡的幽魂居所,而非共享创伤的密穴;世界坍塌之必然成了母亲需要奔赴的命运,而非窖藏于此在之关系性的忧郁。
不再信任启蒙主义的宫崎骏选择了将创伤内化,却以弃绝想象为代价。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2023)我们或可以得出这样的观察,在《玛妮》中,至少存在四种叙事:你作为第一叙述视角的叙事,外祖母遗留给你的记忆叙事,她作为第二主角与他者的叙事,旁观者的记忆叙事(“被关在蓝色窗户后面的少女”,以及久子关于童年她的记忆);至少存在三种时间知觉:“现在时”时间观,记忆的时间观,以及梦的时间观。
三种时间知觉、四种叙事的语气交替混杂,无法区分,形成了一个美妙的繁复体。
正如你与她的第三次穿越湿地的会面:你抱着你的画,带着对于她的思念在夜晚沉沉入睡,之后我们便看到你坐在一片烟雾缭绕的沼泽地上画画,你似乎在做梦,似乎又只是拂晓之时出门写生——剪辑点的模糊导致我们已经无法断定这些是否发生在梦境中,突然,你画中的那位少女不知何时悄然站到了你的身后——你们已经整整一周没有见面了。
现实、梦境和记忆的轮廓消融为连绵起伏的地形:一片湿地,通往一座神秘的大宅。
眼前仍是最寻常不过的风景,一如遥远的乡愁。
那些画面冲破遗忘的阻力无论如何重又向你走来了,踉跄着,拖曳着涉水而滞缓的步伐。
曾经熟悉的知觉此刻重新包裹住你。
在水草蔓生的湿地,记忆正发生。
正如其所展现的空间结构:你和她一直在宅邸的背面见面并约会——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许会误以为那才是正门,直到彩香领着你去往湿地大宅另一侧真正的正门,我们才又一次确证了前者的私密性:心照不宣的暗语,是“涨潮之时请务必来见我”的密契。
一本撕毁的日记人为地将女性经验切分为了两部分,而这一切,都记录于那未被撕毁的部分,发生在她成为“女人”走上既定的命运轨道之前。
湿地大宅的背面,是采蘑菇的时候,阳光透着青绿色的枝叶缝隙照进来,是被潮水冲垮的沙堡,是数不清的拥抱与私语,是我们的“秘密花园”,是我们的“跨代密穴” (transcryptum)* —— 在这里,我用我的想象改造了你赠予我的记忆。
在此,《玛妮》构成了一个绝佳的母体记忆之地形隐喻:一个混杂了虚构、记忆、叙述以及湿地地形学的场域,两个少女在这里建立了跨越代差和时间形式的友谊,共享了同一份创伤与孤独。
还能再见到她吗?
在谷仓失去她之后。
又一次涨潮的时刻她并未按约出现,这一次你坚定地涉水而行踱过湿地,走向沼泽另一头被关在房间的少女,她看到你,奋力砸开了紧锁的窗户,你哭喊着质问她为何丢下你,她请求你的原谅,豆大的眼泪漫溢出眼眶,潮水漫过头顶将瘦弱的你冲上沙洲,这是你们最后的告别,未竟的话语怀有无穷的歉疚与遗憾。
刺眼的阳光将潮水般奔涌的情绪拉回现实,再次地,从回忆中醒来,陆地干燥而温暖。
即便知道那些画面依旧会如雾般消散,但你感到一阵风,来自水陆间环流的耦合,经由湾岸,裹挟着湿气和热量,一同吹拂着彼处的记忆和此处的你。
请允许我像杜拉斯篡改《猎人之夜》的剧情一样,以记忆之名篡改这部电影的尾声。
我忘记了玛妮真正的身世如何以闪回的方式作为反转被缝合在结尾处,也情愿忘记成人世界如何被浮夸地描绘为了童年的对立面。
我记得在那个夏天,尖利的言语、颠簸、临场的不妥帖,都在记忆般平静的水域里消散了涟漪。
我记得与杏奈、彩香和久子站在水边,无需确认什么,“是玛妮让我们彼此相见”。
“玛——妮”,喃喃的音节传递在我们的唇齿间,合着风的呼吸久久回响于山谷里。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注释:*以色列女性艺术家、哲学家 Bracha Ettinger 提出的精神分析术语:“在我们称之为母体的精神领域中,主体中的一个隐穴可以成为一个空白,它与一个未符号化的祖先事件相对应…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传播链:一个主体‘窖藏’了一个客体/他者/m/Other,而这个客体/他者/m/Other又窖藏了她自己的客体/他者/m/Other” (此段为机翻)Bracha L. Ettinger : Matrixial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Ethics, Volume 1, 1990-2000. palgrave macmillan. 2020全文完评分表
往期推荐长评 | 我们必须站在一起长评 | 午后的呢喃(1)长评 | 现代性与自然的二分法
看完吉卜力工作室的《回忆中的玛妮》,很久没有这么感动过了:里边有海湾、明信片、屋檐下小鸟啄巢,最令人忘怀的是美如仙境的湿地大房子,一扇朝着湖泊开着的窗里透着灯光,少女玛妮宛如广阔湿地中的一叶扁舟孤独而努力地活着看的过程有点悲伤,如玛妮出身富贵父母却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被仆人虐待;杏奈虽被养父母爱着却老是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养父母是为了抚养金才收留她;玛妮的女儿因为玛妮进疗养院无力抚养将其从小送到寄宿学校导致性情大变,冷漠自私。
而这种种,很多却是由于误会,如何让孩子理解大人的爱与付出呢?
……想起我的小宝,如何设身处地地理解小宝眼中的世界,如何了解小宝看待世界、对待亲情和友情的方式?
毕竟童年的美好,那只是成年后褪去各种负面后的印象,其实童年少年也有颗敏感、孤独不安的心,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有成长的不安、父母一吵架就怕他们离婚、对自己的不自信、合群的压力、父母老师责备的压力和学业的各种压力,但正如原著所说的“爱是有魔法的,可以战胜成长中的一切不安与孤独”。
我决定去整本插画版的原著来看!
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也很赞!
19号去看了首映的。
其实电影中安娜并不是被海边村庄的老夫妇收养,而是去海边的小村庄去疗养的。
看吉卜力的作品,很多时候并不是冲着剧情去的,而是因为喜欢美美的画面,感觉作品就像一条小溪缓缓的流开来,细腻优美,海边村庄的场景也真的就跟自己见的海边小村一样,真的就是现实中的场景搬到动画里了,其实福冈也是这样一个小城,不知不觉中,海边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安娜从内心封闭,不愿人交流,把画画当成唯一的寄托,有太多心结,但是因为身边温暖的人们而慢慢学会分享快乐与不快,并且变得阳光,学会了努力的生活并接受身边人的关心。
这样一个暖心的小故事应该时常在我心头徘徊吧,因为贪恋着这种慢节奏的美好。
佐佐木杏奈是一个很小就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被赖子所收养,赖子一直努力想让杏奈快乐,但杏奈却一直郁郁寡欢,她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总是把自己排斥在同学们的圈子之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暑假来临,为治疗杏奈的哮喘,赖子安排她到札幌乡下朋友家疗养。
在那里,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一片醉人的湿地,杏奈喜欢去湿地写生。
一天,她意外地发现了湿地中的大宅,虽然她第一次来这里,但感觉自己对大宅是那么熟悉。
每晚,她都独自来到这里,与亦真亦幻中的玛妮共度美好时光。
但终于有一天,这一切被一个同样喜欢大宅、喜欢玛妮的女子唤醒。
原来玛妮早已不在人世,她在世时非常不幸,早年丧夫,为了生活,她需要工作,迫不得已把女儿送入寄宿制学校,但女儿却一直认为是她抛弃了自己而不能理解她、原谅她,直至车祸致死。
玛妮在伤心中想努力把外甥女抚养成人,但因为心中伤痛太重,不几年也去世了。
杏奈突然在这一刻长大了,她意识到自己以前不快乐,是因为内心一直在恨着狠心留下她一人的父母,在她看来,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都不该留下她一人活在世界上。
但听完这个故事,她醒悟过来:她那么喜欢的“好朋友”玛妮,竟因她女儿不理解、不原谅而过得那么痛苦,自己的行为不正像玛妮的女儿一样无知吗?
从此,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赖子来接她的时候,她竟然不自觉的把“阿姨”改口为“妈妈”,对赖子一直隐瞒她领政府补助的事也释怀了,反而是赖子主动和她讲起,杏奈这时才明白,养母并不是故意瞒着她,而是想尽量让杏奈不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杏奈还主动去和吵过架的朋友道歉。
杏奈成了一个和其他花季少女一样的快乐女孩。
恨,是最不划算的一种情绪。
你恨一个人,那人根本没有任何的损失,伤害最大的只有自己。
因为你一旦产生恨的情绪,快乐就会离你远去,身体就会产生一些毒素,对自己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原谅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影片的开始,只是平平淡淡地讲述杏奈的假期生活,让人感觉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不是同事推荐:“耐心看完,你会收获很大。
”我一定不会看完的。
但影片的最后,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是我完全没有意料到的结果。
在这儿我就不说了,想知道结果的自己看哦。
补充:非常喜欢影片中的大岩夫妇,他(她)们两人的婚姻生活是那么和谐,晚饭后,大岩在做工,阿正拿了一大袋零食边吃边和他聊天的镜头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
他(她)们对杏奈非常疼爱,但从不限制她的自由,从不会强制她不准去这、不准做那,即使是杏奈和邻居的女儿吵架,被邻居找上门,他(她)们还是坚持认为杏奈是个好孩子。
在饭桌上,杏奈讲一些村中见闻的时候,他(她)们会认真倾听,一起感受杏奈的快乐与忧愁。
一天晚上,杏奈晚归,发烧而晕倒在外,他(她)们也并没有责备杏奈,只是焦急地抱了她去看病。
我感觉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会非常地快活。
最后,赖子在看到杏奈的巨大变化而感谢他(她)们的时候,他(她)们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们什么也没做。
”正是在他们看似“什么也没做”的自由中,杏奈才有机会成长起来。
我也要努力像他(她)学习,营造一个这样的家庭氛围。
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记忆中的玛妮》,也被翻译成《回忆中的玛妮》。
吉卜力又一治愈系佳作,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12岁的杏奈居住在城市里,她经常独处,躲在别人看不到的阴影下,她把自己称为“圈外人”。
在同学和老师看来,她是一个内向,甚至有些社交障碍的人。
在家长眼中,她是一个冷漠又爱生病的小孩。
在邻里中,她是一个缺少家教无端发脾气的怪人。
没人知道杏奈十分渴望融入“圈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普通”的生活。
但是她做不到,对自己身世的疑惑,被领养的身份,以及养父母由于抚养她可以得到政府补贴都带给她极大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像一只猛兽吞噬着她,让她变得沉默寡言,阴晴不定,圈内对于她来讲愈加的遥不可及。
与玛妮的相遇,是杏奈重新认识自己,救赎自己的过程。
年幼的杏奈坐在角落里,看着亲人互相推诿。
她十分惧怕的紧紧的抱住洋娃娃,像是一个快要被淹死的人抓住岸边的一根稻草。
那么多亲戚,在父母和外婆相继亡故后,居然没有人愿意收留她,所以杏奈很自然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又丑又蠢导致她特别让人讨厌。
一切这之前的回忆变成了她不会愈合的伤疤,她把这些记忆埋到了最深的地方,不愿再触碰。
玛妮的出现给杏奈的生活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她与杏奈聊天,野餐,很快她们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其实杏奈知道玛妮只活在她的想象里,玛妮只不过是她当年唯一可以依靠的那只洋娃娃。
但是她仍然要继续下去,因为她太寂寞了。
由于杏奈的生活里只有玛妮,当她看到玛妮和另外一个人笑逐颜开并翩翩起舞的时候,她嫉妒也很失落。
杏奈极度敏感的内心告诉她玛妮有可能像其他人一样离她而去,而自己会再次陷入黑暗中。
但当玛妮轻轻哼唱着并带着杏奈跳起舞时,杏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
“她不会离开我,玛妮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随着交谈的深入,杏奈向玛妮倾吐了她深埋在心中的记忆:父母很早就离世,而且杏奈觉得这没准是和自己有关系;抚养自己的外婆也在她很小的时候撒手人寰;亲戚没有任何一家对她敞开大门,所以她被分配到了一户人家抚养,但是前一阵她发现养父母在领取政府的补助。
这让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即便是抚养她也是因为可以得到钱。
杏奈觉得一定是自己有点什么问题,才会被全世界都抛弃。
这时玛妮也讲起了自己的故事:父母常年不在家,她经常遭受仆人的欺辱,在她很年幼的时候仆人带她去谷仓把她吓的半死,外表光鲜亮丽的她其实生活的并不快乐。
她们为彼此打开了大门,两颗冰冷的心依偎在了一起,直到和彦的出现。
又是那个跳舞的人,杏奈曾经担心过玛妮最终会和他走,现在这个噩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杏奈愤怒的站在窗下质问玛妮“为什么离开我!
为什么背叛我!
”玛妮无法给出原因,能说的只有她现在不得不离开,并恳求杏奈的原谅。
看着玛妮饱含泪水的双眼,杏奈决定原谅她,这个世界上她最喜欢的人,一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
杏奈对玛妮做了最后的道别“当然,我原谅你。
我喜欢你,玛妮。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这时乌云散去,杏奈原谅了玛妮,同时也原谅了所有离她而去的人。
她终于意识到两个喜欢的人不一定会永远在一起,无论他们多想陪伴在她身边,由于种种缘故他们被迫退出了她的生命。
这不是她爱的人的问题,更不是由于她自身的原因,命运安排了他们的相遇然后在某一个时间又将他们分离。
虽然杏奈还没有意识到玛妮就是外婆,但是她已经释然了。
她原谅了玛妮,也原谅了自己。
整部电影最感人的一幕其实到最后几秒钟才出现,当杏奈用目光告别老宅时,玛妮再次出现在了蓝色的窗前。
与之前脸上时刻被淡淡的忧伤所笼罩不同,在阳光下玛妮笑意盈盈的向杏奈挥着手,那笑容跟洒在玛妮身上的阳光一样明媚。
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原谅的第二层是原谅父母,而最高境界是原谅已故的父母。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父母的行为影响着,随着个体不断成熟,我们觉得自己身上很多不足甚至不如意的人生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决定造成的。
我们会责怪父母,但是对于那些父母已不在世上的人,他们的脑中会一直盘旋着“你们凭什么.... 你们怎么会....如果,那我现在就不是这样...”。
他们在黑暗中不停的兜圈,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就像杏奈一开始在回忆起幼年时,她能想到的全部是灰色的令人痛楚的画面,而外婆的床边小故事,外婆的安眠曲,外婆慈祥的笑容完全被这些灰尘所掩埋。
一如两个在一起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分手后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分开时的感受,几年的美好回忆只会让分离显得更凄凉,人们不愿意去触碰与这个人的任何回忆,把它打上永世不得翻身的标签藏在最深处,有时不小心稍稍一触碰便伤心愤怒。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我们走完人生,父母会提前退场,即便伴侣都对彼此忠诚不二,也绝少有人有足够的运气和爱人相伴到最后一天,孩子会陪伴我们十几年,挚友会由于种种原因淡出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竞技场,过程来的比结果重要的多。
既然每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只会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旅程,对于渐行渐远和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人,我们能做的,和杏奈一样,在心里好好的跟她们道别,原谅她们,并带着最美好的记忆继续前行。
“谢谢你,外婆,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被关爱,有过如此幸福的时光。
我现在又找到了感受爱和去爱的力量,我很幸福,你是我最喜欢的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玛妮。
”“我的宝贝孙女,是你没有放弃自己,是你找到了我。
外婆之前克服过很多恐惧,相信我的杏奈一定也可以做得到,因为杏奈可是外婆唯一的孙女。
你要记得外婆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
So I just sit in my room after hours with the moonAnd think of who knows my nameWould you cry if I diedWould you remember my faceYe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吉卜力画食品的功力登峰造极,馋死了。可惜片子本身不过关,吉卜力本身锻造普通人生活是细节中见真章,有很多会意的小幽默。这次被女孩的心路与回忆所掩盖,这种心路带有很重的童话完美意味。偶遇桃花源,与梦幻街少女的走心流程很像,可惜少了太多情怀。吉卜力风格的匠气太足,完全不喜欢
越来越无聊了```片尾曲加一星,虽然很早在虾米听过
看了一半 弃 有点无聊
作为一个理性爱较真的人,这个剧设真的好奇怪,风景挺安静美好,其他还是忽略吧
“记忆中的外婆”
8/10.不是童话和奇幻,只是记忆在作祟。以为是百合,其实是亲情,治愈了心理创伤,知道了真相的我很感动。画风还是那么美。
被领养的少女佐佐木杏奈与记忆中的玛妮互相解开心结的故事,位于溪地中的老旧建筑,在水面上划坐小船,茫然走在雾中的溪地,雨中的灯塔,玛妮推开窗户招手,都是梦幻美好的记忆。
节奏略显拖沓。而且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标注同性?且不说是幻想出来的直系亲属这事儿,一起玩儿的来的俩孩子,难道不是真挚的童年友谊么?非得看啥都是姬呗?
这种少女闷片给我这种怪蜀黍看真的适应不了
20150524 720p
一般
抱歉完全没有共鸣。悬念铺垫到最后已经嚼干了,对杏奈的转变完全没有准备,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通了。一下子想通了显得前面的想不通太矫情了。
雖然女主們的個性另我非~常~討厭 但拿著照片回憶外婆那段還是有被觸動(但還是覺得要不要這麼自我中心a
一个身体有恙,没有朋友,过于自卑,冷漠拒人千里之外的小孩。好像找到了能交往的朋友也是幸事。虽然她们看起来很不一样。童年总需要陪伴,孤独可以用依靠来温暖。
卧槽??这个reveal可以啊!!!怎么觉得slightly怪怪的虽然裹着文艺清新的糖衣……PS this is precisely the kind of lesbian invisibility and queer otherness we're talking about!!! 不能因为有incest的嫌疑就deny它的lesbian undertones啊,拉拉片和亲情片为什么不能共存?same goes for Carol
平庸的落幕
想象里的少女
日本的乡间生活真是令人神往啊!室内的格局就大气了很多,空间长宽高的比例非常对劲儿。搞的摆什么家具,内饰都好看。
女主的玻璃心和公主病需要好好治治了
1可能真的是吉卜力最后一部片,在a站看的时候,大家各种觉得眼熟,有好多小细节都在向之前的经典致敬2童年期真的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