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子的消息,所以看到了就看到了,居然也被感动了好几次。
诚然,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当然看得出破绽,挑得出毛病,而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大可以表示嗤之以鼻难以理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这部片子会不会拿奖,有没有得到普遍的好评与认同,对我而言,都无所谓,我看中的,就是从中透出的温暖与人性,而我相信,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善良,如此温暖人心。
那个活泼天真的春芬,狼吞虎咽地吃着老崔给她的红烧肉和烧鱼;老崔将春芬撕碎的刘医生的信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并且按照刘医生的意愿,为春芬买红围巾、带她去坐火车;老崔善良地去接刘医生,想让他最后再和春芬见上一面,却最终变成了植物人;春芬无怨无悔地接替老崔,开起了“向阳号”,并像老崔那样爱护着这辆车,把它从废品站又扒拉了出来;春芬照顾老崔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倾注了所有心血;……至少这些,已经足够感动我了!
而演员们的演技,无论是范伟还是张静初,在我这里都已经成功了!
也许他们的演技的确还可以提高,但,这种话是局外人从理论上说的,况且,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演员想这样演绎,而我又觉得可以,这就够了。
当然,在他们的演绎之外,我还自己想到了些什么,这个是属于我的思想,是属于我的感觉,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和我拥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他们也有自己体会的权利。
粗粗算来,春芬的年龄和我妈妈差不多,所以我更愿意从试图了解妈妈的角度来感受这部影片,原来她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原来她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虽然我永远不可能和妈妈感受到的完全一样,但是我为我能对妈妈的生活“断章取义”而感到兴奋,感到窃喜。
妈妈生活的年代,我也略知五六,足矣。
路两旁的油菜花,我很喜欢。
雪山又高又冷,我也很喜欢。
人生是苦多乐少,那雨中的红围巾,永远开在了我的心头上。
影片开头哦,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憨厚内敛的司机、抱鸡提鸭的百姓,以及好看的售票姑娘。
从大大的车镜里,司机师傅老崔总是装作不经意,看看那个可爱的春芬姑娘。
在路途之上,春芬开始了青春的旅途,她的一颗心也活动起来了。
情窦初开,公车相遇,可爱秀丽的春芬和年轻俊朗的医生互生好感。
无奈命运,刘医生被下放至采石场改造,本应前途大好的年轻人成为采石工人。
岁月沉淀,春芬嫁给了年长的司机老崔,可是,谁曾想到,老崔却因长日开车丧失了性功能,春芬从未享受鱼水之欢。
灯光照着春芬娇弱的身躯,让人无比心疼。
油菜花、红围巾、小镇姑娘明媚的微笑,中年女子刚毅坚韧的表情,像一根刺进人心里的针。
虽然没有和心爱的人走到一起,但是春芬并没有自怨自艾,她很快释然,并接受了上天给予她的这个世界。
其实张静初还很年轻,但是不知为何,每次她演起这种苦涩悲情的角色就会觉得她像一个饱经世事的妇人,而且每个细节都非常出彩,是难得的好演员。
其实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春芬和老崔婚后生活的描述,老崔“不行了”,他没能让春芬享受到最美妙的东西,可是他也是可怜的,他的“不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劳动带来的,我本想苛责这个自私的男人,但是又可怜他的无私。
不能否认,本片在剧情叙述上有些薄弱,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演员的表演却让观众心头十分温暖。
而且各方面的处理都比较节制,记得,上高中时,无意间看到电影频道在采访这部电影的拍摄,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电视里大片的油菜花深深吸引了我。
直到最近才找来看,还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张静初裹着紫粉色的小围巾,头发上有秋天太阳的味道,她的表演令人心痛。
老崔成为植物人之后,春芬俨然化身成为了第二个老崔。
她不仅开起了大客车,还穿着男人式样的制服在小路上瞪着自行车。
从前梳两个麻花辫的小女娃转眼间就成为了一个有点男人气的中年妇女,我看着她坚毅的眼神,怅然若失。
那辆全国先进“向阳号”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废”字,在90年代被当做废铁扔进了垃圾站,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讽刺。
春芬心情郁闷,她把这辆车开上了街头,可是拥挤的街道再也容不下这辆“向阳号”了。
有人分析过,说在那个风霜严苛的年代,这样的故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是我欣赏的是电影的基调,文艺冷静的基调,这样的影片无需过分纠结于历史的严谨框架,我们想要从中获取的就是其悠悠的动人之处。
影片看完,再次想起那一片春晴黄花,觉得如刮心般的难过,我好害怕那个时代,那个渐渐远去的时代埋藏着多少哀怨的往事,我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哭了半个多小时,不知是为谁。
甜亮的嗓音,灵动的倩影,飞扬的发辫,红色的围巾……你是否将这些鲜艳美曼的符号归认为是青春的印记。
朝气,活力,最主要的是还有着可期待的希望。
这希望较之于年少的春芳来说,是任其遐想的未来。
当与刘奋斗这个拥有与众不同气质的人邂逅在“向阳号”上之后,这个遐想开始插翅飞翔了。
他们的眼神在这辆纷纷攘攘的长途客车里无意而又有意的碰触,向阳号里碰撞出了微妙的情愫。
春芳因为痛经在那咕镇被送到了卫生所,恰好碰上了在那里当医生的刘奋斗。
他带着春芳去抓药,药师的问话却让俩人尴尬不已。
春芳忸怩的跑开了。
向阳号继续向前开着,但这次车后多了一个追逐的人,刘奋斗骑着自行车拼命追到车窗下,举着要大声的叮嘱春芳:大片一次四片,小片一次两片,记住,千万别喝冷水!
那一刻,俩人碰触的眼神中交融着关切,问候,还有一点点不舍。
那一刻,俩人之间最后一点隔阂和忸怩便荡然无存了。
只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怎么允许你开花结果。
春芳去看望被下放到采石场的刘奋斗。
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两人因避雨躲进了牛棚。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荷尔蒙极具聚集,直到毁灭了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爱情原来这么伤,这个伤,伤了春芳一辈子。
沉默了的春芳很少再有甜蜜的笑容和高亮的歌声。
车队的领导要给她介绍对象。
春芳带着忐忑的心情坐在电影院里,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自己的师傅老崔。
放映的是朝鲜非常有名的《卖花姑娘》,电影院里人们哭成了一片。
黑暗的影院里,只有屏幕上反射的光线在春香的脸上不断地变化。
春芳突然发现老崔的眼里也淌满了泪水。
那一刻,她默许了命运。
袁惟仁的歌里唱到:后来,听说你嫁给了习惯,虽然你心里并不是那么地喜欢……婚后的生活就像老崔开了几十年的那辆标兵客车“向阳号”一样,平淡安稳,却毫无激情。
春芳平静地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生活仿佛已磨掉了她所有的色彩。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刘奋斗的信。
她用痛楚的勇气展开了信,灯下,泪水慢慢地在她的眼眶里蓄成一颗泪珠,挂在睫毛上随着眼睛眨啊眨。
这样的眼泪看得让人心碎。
人生有时候的难题在于,你到底是选择去追逐梦想还是选择面对现实。
老崔有着自己的温柔,对于年轻美貌的春芳,他憨憨地把感情含蓄在心里。
而自己的性无能使得他对春芳的爱更加小心翼翼和带着愧疚。
然而他终究是男人,他受不了春芳与刘奋斗的过往。
他用自己的方式偷偷地坚守和维护这自己的爱情,诚然,这依旧让他觉得无助和恐慌。
这是一个善良而又矛盾的男人。
但是他是那么地爱春芳。
这个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做了一件模范的事,他要让春香觉得“他的男人在身体上不是男人但在精神上绝对是。
”多年后,当春芳握紧他的手对他说到:是我错怪你了。
回光返照的老崔流下了他在这世上最后一滴眼泪,带着不舍终于释怀了这个世界。
许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春芳带着祭品去看望老崔,公家车上,窗外沿途的风景已更改了颜色,变换了山形,窗内昔日之人如今也已满头白发。
恍惚间,春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向阳号”内。
车厢内挤满了乘客,熙攘的人们带着朴素的笑容,还有那么年轻的刘奋斗,老崔和自己。
春芳面带笑容地看着这一切,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苍老的脸上流满了泪水。
生活仅是生活,没有什么悲剧与戏剧。
无论过程怎样,它总将走向结局。
这个结局好像并不确定又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
生命就像是一颗青核,由最初的青涩渐变成坚硬的果实,那粗糙表面上的每一道棱每一个沟都是岁月摩挲的结果,纵表面丑陋,但内心实则早已结满了饱满的果实。
芳香之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芳香吧。
虽然这个旅程之中是那么的无奈、酸楚、无助和绝望,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世事对生命极尽疯狂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当一个鲜亮的少女坚受住了这一切熬成了一个暮年的老妇时,也许她的内心已然收获了生命馈予她的芳香。
这个芳香,可以让她面带笑容回望自己这一生的非芳香之旅。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春芬在长途车上屡屡遇见一个让她心仪的男人刘奋斗,旅途因此变得美好……,当两人终在一个滂沱雨夜得以亲近彼此,命运却将这段可能修成正果的情愫戛然掐灭。
惶惑、落寞之下,春芬脸上青春的颜色黯淡了,但内心依然对情爱有着隐秘的憧憬。
长途车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依旧,春芬的一颗女人心虽然怦怦跃动,但命运再次翻覆,她最后选择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师傅老崔。
有了婚姻的春芬,身体却如花苞,从未绽放,直到不能给她肌肤之亲的老崔去世,春芬才恍然明了,肉体上做不到男人的老崔,曾经穷其所能证明,在春芬面前,他精神上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寂寥一生之后,春芬最后释然,每一个年代,每一段经历的情感,都无异令人感怀万千的“芳香之旅”……老崔和春芬一生都在追求表面的完美,诸如:六十万公里无事故、比如和谐的婚姻。
实质上这样的生活早就畸变成一种病态,总有一天会因微小的变故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人物会因执拗而可爱,也会因顺从而面目可憎。
老崔和春芬便是这种小心翼翼、善良懦弱却让人怒其不争的角色。
而刘奋斗恰因为他的自私、卑琐而生动鲜活,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抗争,只可惜这个人物的戏份太少,而聂远的表演太过僵硬,刘奋斗只能给观众浮光掠影之感。
对春芬而言,刘奋斗也是浮光掠影,再美好的记忆也只是生命中一次意外的惊喜。
刘奋斗是她人生之旅上短暂同行的乘客,老崔则是她命定的旅伴。
刘奋斗让春芬有了梦想,老崔则帮春芬实现梦想。
老崔让春芬戴上了红围巾,也让春芬坐了一次火车。
只要是春芬想要的,老崔都尽力满足。
刘奋斗只是沿途的风景,崔师傅才是春芬的归宿。
无论这归宿春芬是否想要,无论这归宿对于春芬是悲是喜,既然和老崔一路走来,那么来路即是归途,她也注定要和老崔携手归去。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慨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无奈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向阳号”之旅更是时代之旅。
导演并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片中他明确表达了反思时代的野心。
那是一个极度压抑个性的时代。
人们以喊口号的方式释放激情,以领袖的名义检讨自责和责难他人。
整个时代集体的心灵压抑在片中夸张而戏剧性地表现为性压抑,而性压抑又反过来成为整个时代心灵压抑的显著表征。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春芬习惯于这种压抑,直到心灵麻木,直到她也去压制和她当年极为相似的英子。
英子是春芬这一生的转世和投影,她压制英子其实依然是压抑自己。
张静初成就了《孔雀》,却无力托起《芳香之旅》的长途跋涉,剧情、表演、语言、镜头都缺乏张力的电影,符号化的时代分割,最后只能流于平庸和苍白。
末了,车身上大大的“废”字暗示着被时代遗弃的不仅是汽车,还有开汽车的春芬——那个依然活在对领袖崇拜中、依然活在刘奋斗给她带来的梦境中的春芬。
这是文革时代扭曲错位之下的爱情、婚姻与生活。
是压抑和真实的,最重要的,是善良的。
无法去评说谁对谁错也没有谁对谁错时代不是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出那样的问题在人性那么扭曲的年代,人可以承受高压顽强生存在现在这个各种价值观肆掠的时代,人也可以轻飘飘弃上帝而去。
最重要的是,善良的、平静的在世上生存承担那些属于你的责任。
在浑浊的人世中保持清白的良心。
才能安然的度过免受内心无处不在的折磨。
回到电影本身,范伟和张静初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尤其是张静初她似乎有贴近生活本质的天赋把一个年轻善良充满活力的小女孩演到艰难坚强承担责任的中年妇女再演到平静平和的老妇人这其中的转换非常的自然没有矫饰电影有些画面是让人印象很深刻的张静初和师傅在小河边洗车她欢乐的唱着歌儿,在车上爬上爬下,干劲十足,青春的那股味道甚至能穿破文革时代那厚厚的壁障,给生活带去美好的感觉,这应该也是历经世事的老崔爱上她的理由,简单、干净、活力、美好。
张静初和老崔在油菜花田地里面做完爱之后留下张静初一个人恍惚在油菜花田地躺着他们将油菜花田压出了一个半圆的形状天地辽阔,花香四溢。
那一瞬间,有神性的味道。
张静初开着那辆具有历史意义而现今将要当废铁卖掉的大车在90年代的大街上被喧嚣的人群和车流所堵一个大大的废字写于车头而张静初彷徨无助的手捧着脸仰望天空这个画面的冲击力和寓意是非常强烈的被废弃掉的,不仅仅只是这辆车还有那个时代的人们、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生活、爱情、婚姻都被历史的离心力高速转出社会主轨道甚至没有留给人们喘息的时间,错愕已经写满他们的额头但是扭曲的痛苦已经伤害了每一个人再说说我自己。
正是一个人午餐的时候,看完电影。
秋日灿烂的阳光流泻于屋外,我在沙发上披着毛毯,时光缓缓而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喧嚣和不合理但内心清白良心所带来的信仰让生命回归本质的清清静静自自然然这不过就是,生活而已。
嗅不出芬芳,只是平静。
老崔明明是因为新婚之夜即将入港之时打碎了毛主席像章,被吓的失去功能的。
不是车祸。
那年代,打破毛主席像那可是大过错。
所以要晚上偷偷去找个地方丢掉呢。
<芳香之旅>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影片里大片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地;也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主角是演艺大腕范伟和张静初.而是电影所讲述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以及她的一生.七十年代,我刚出生.那时中国的物质平乏,领袖人物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一个人的粉丝.所以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领袖就是信仰,就是生命,就是惟一.那是一个没有个性、压抑人性的年代,大家都盲目快乐的活着,穿着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同一位领袖的语录,连思想也是同一位领袖的思想。
那个时代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年代;人人都争当先进,争着为社会主义多拉快跑.那个时期的爱情呢,自然也要听党的话,党让你嫁给谁你就要满心欢喜地跟着谁一辈子. 片子里的春芬是名售票员,因为表现好,被领导派给曾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劳模司机当徒弟.她青春、美丽、热情、能干。
后来她与经常坐车的下放改造的医生彼此产生好感。
那个年代,一个根红苗正的人爱上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人是需要有很大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再加上,那个雨夜,他俩的亲昵又暴露在广大工人阶级的面前,这场爱情便以失败收场。
医生被带走,春芬差点也因此失去工作,更残忍的是春芬的爱情变成是一生的伤痛记忆。
此后,领导充满关切地让春芬嫁给了师傅,师傅成了自己的丈夫。
再后来,丈夫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春芬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直到他死去。
而春芬已人近中年,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就这样随着那个年代逝去。
做为女人,我从心里替春芬难过;做为女人,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片子为什么取名叫芳香之旅呢,是不是说女人像是花朵,她的一生就是花朵开落的一个过程,春风过春雨落时,她含苞欲放;然后花开绚烂,之后凋落,化做泥土。
那些曾经的香气只留在时间的过往里。
现代人再拍中国这个时期的电影充溢着大男子主义,所有人的愚昧仿佛都要让女人来扛,才显得我们的导演和编剧们有多么多的关怀。
正是男子的大男子主义,所以喜欢一个人第一就是想要得到她,不管她爱不爱自己,更何况像老崔这样一个男人。
这算一部女性电影,且不说春芬的命运是否合理,但若是有个人真的经历了这么多,变成了一个怪胎,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我是先从春芬和刘奋斗的那个雨夜开始看的,看完之后才从头开始看春芬年轻的时候,所以没觉得张静初演得有多夸张,我能理解那种干劲十足、善良坚持的人应该有的这种状态,而且颇为感慨:大马路上开着废车的老太婆,年轻时候竟然是这样的,那些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她年轻的时候单纯、善良、爱生活。
传说范伟的母亲看了这部电影说,把苦日子当做好日子过的,就是幸福的日子。
看完电影,我现在还感觉不到春芬的后半辈子那种幸福。
很少看国产片,但这部《芳香之旅》却引起了我一些兴趣。
相对来说,更喜欢英文名《THE ROAD》我从来都是靠自我喜好来选片看的人。
而对片子来说,只要是真诚的,即使可以给我一点感动的,我就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喜欢。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
最开始范伟饰演的劳模老崔对张静初饰演的春芬颇有好感,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老崔把肉和鱼省下给春芬吃,当时的春芬完全是个纯真的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到老崔的苦心和关心。
而到后来的保护老崔那辆老式汽车。
这也就是一个旅程吧。
另外春芬喜欢的那条红色围巾,老崔结婚时穿的衬衣领口,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透过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明显感到温暖。
一辆向阳号,一个憨厚勤奋的模范司机,一个纯朴天真的女售票员,几十位阶级不同身份不同的乘客,故事的场景很简单,但就在这一来一往的路上,爱情上演了。
刘医生一出场,就意味着爱情的开始,这种才子佳人的套路谁都能预料到。
但却不太能想到崔师傅后来与春芬的故事,因为一开始应该是那种长辈对小辈的疼爱。
于是,车晃来晃去,才子佳人的眉目传情,导致了刘奋斗后来的大批斗;搭档的默契合作奠定了春芬婚姻的基础。
年代毫不留情地打倒了小资产阶级的爱情,热热闹闹地成全了全国劳模的婚姻,而春芬成了夹在其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电影与《廊桥遗梦》讲的是一回事,可我看的这版是以春芬在长途车上回忆结尾的,她再也没跟刘奋斗联系过。
不知导演是教导我们顺从并热爱现实呢,还是大胆地追求爱情,原来的春芬不是很大胆吗,怎么后来却猛然间想通去做了他人妻。
就算是导演要传达一个矛盾的心理,也应该表现出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吧,最重要的部分只以电影院里的几滴泪来解决,未免处理得太草率了。
不过还好,春芬最后的选择总还是跟“路”搭上了关系,没亏了片子的英文名。
再插一句废话,中文名莫名其妙,不知道“芳香”是什么意思。
范伟老师的演技确实厉害!
张静初的演技可圈可点
我们那段美好的时光 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梦
范伟是个好演员
喜欢前半部分,一种特殊年代的安静感觉。
马马虎虎,演员表现很不错
倒霉女人被迫害的一生
矫揉造作*2
油菜花的芳香生命之旅。
垃圾,浪费我的时间。
很久之前看的,除了高原那种呼吸不上来的反应,基本上记不住什么了。当时也不觉得搞笑。这就是电影留下的。
两个极其优秀的演员加上一个不算太烂的本子怎么就等于一部俗不可耐的片子啊
这个组合~很叫人崩溃
张静初长的有点像丹丹
刘医生真是个没担当的绿茶,嘴上说着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但是见一面怎么能不打扰,茶言茶语。邻居也是,吃人家嘴短,净说那些P话,撺掇人家家庭不睦,真是挨千刀,缺了大德,造了大孽。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俗到平庸,角色情感太单薄,重点全放在尴尬生硬的情欲上,不思进取的鸡肋片
大概看了一遍吧
演得有点假
我觉得范伟不放张静初,即使对她再好,再善良,也是一种自私。虽然聂远的角色也不是个东西,但是范伟骨子里其实也这种人。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