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八爷的「青冥宝剑」,真诚推荐。
这不是李安的卧虎藏龙朱玉在前,而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
看过前作的应该知道,李安讲的是“情”,也许有人会说八爷讲的是义,但我觉得,「青冥宝剑」讲的是孤独。
余秀莲也好,孤狼也好,雪瓶也好,都是孤独中守护狭义,责任,承诺-这些也是电影的主题。
新西兰的美景配上中国的武侠,的确是好莱坞才会想出来的搭配,但这种天地空旷唯我一人的感觉也只有在这样的航拍镜头下才看得出来。
李安拍得[卧虎藏龙]是好,讲求的是小格局中的“深”,八爷的[青冥宝剑]讲求的是大格局的“广”。
他们两个一个是要在竹子上飞来飞去,一个是在旷野中跑来跑去,意境完全不同。
我真心觉得,这是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然而[青冥宝剑]的天然劣势在于,他打着[卧虎藏龙]的名号,所以被大家拿李安那套来评价,但纵使如此,充其量也是评价“完全不似前作”而不至于到“狗尾续貂”这样偏激。
毕竟,新西兰的外景,八爷的武戏,简单的故事情节,搭配起来都不会太差,甚至其实就是化繁为简——而我们要知道,大道至简,八爷一直以来描绘的江湖就是这样孤独,而又充满道义的江湖,与李安的借江湖写文人情怀有着本质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的配乐,朗朗的钢琴独奏,如同用耳朵再「看一遍」电影。
遗憾的是龙之梦这个影厅居然提前关掉了,委实太过暴殄天物,观众们在正片结束后就走了,连主题曲“最后一秒”都没听,很替他们可惜。
文/扎瓦多尼日本电影配乐名家梅林茂早年是个摇滚乐手,曾担任过美国电声吉他大师埃里克•克拉普顿的日本演唱会嘉宾。
梅林茂受西方音乐影响颇深,早年间热爱爵士乐与摇滚乐,上了年纪后,音乐风格才趋向于古典了。
早在1985年,梅林茂便为名导森田芳光的《其后》配乐,当年的乐迷都以能拥有这张唱片作为个人品味标签,以至于此原声一度在市面失传,成为传奇。
之后,梅林茂开始了漫长的配乐旅程,他参与制作了三十多部亚洲电影配乐,在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配乐后,他声名鹊起。
梅林茂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为《卧虎藏龙:青冥宝剑》打造了配乐。
极具东方风韵的音符与节奏,为那个武侠世界里的爱恨情仇附上了一层厚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精致、考究的武打场面配上铿锵有力的鼓点,动感十足。
与坂本龙一、久石让等日本电影音乐大师不同,梅林茂是典型的慢热型选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为日本名导铃木清顺的作品《梦二》配乐,创造出了那首著名的华尔兹小调Yumeji'sTheme(也是《花样年华》的主题曲)。
该曲的创作过程极为艰辛,据说梅林茂在创作前搜集了大量的欧洲音乐素材,并闭关了半年左右。
《梦二》讲的是大正至昭和时代美女画家竹久梦二生平的幻想,是梦二的梦与人生的交融,将他对生命的态度、生活中追求美和享乐的行为、作画的过程、与女性模特的艳遇,用想象的方式融汇在一起,复写出来。
导演铃木清顺对梅林茂的要求是,要让音乐使影片富于感官的、肉艳的色彩,并让影片散发出非理性的、暧昧的气质。
历经8次修改、3次改编,Yumeji'sTheme这首主题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首次奏响在日本的影院里。
王家卫的名作《花样年华》里,他招牌的慢镜头下,周慕云(梁朝伟饰)与苏丽珍(张曼玉饰)数次擦肩、回眸凝望。
贯穿其间的乐曲,便是这首Yumeji'sTheme。
此曲将男女主人公的暧昧挑拨得令人头皮发麻。
无论是在节奏或韵律上,都与《花样年华》极为合拍。
旗袍的裙摆,街角的路灯,还有男女演员的脚步,令那几段经典的慢镜像是人物正扣着音乐的拍点,翩翩起舞。
梅林茂的音乐不仅是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感情交流的纽带,也主导了整部影片的走向。
它渗进了演员的眼神、动作、言语里,将原本割裂的影像,穿插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跃然于视觉与听觉之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反复出现,乐曲象征了两人之间的试探与揣测——他们的爱情,是个无法言说的谜题。
王家卫对Yumeji'sTheme爱到发疯,数年后,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蓝莓之夜》里,他请到了日籍音乐家续木力,令他用口琴和吉他将该曲改编为了爵士版。
在为《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创作配乐前,影片的制片人、好莱坞大佬哈维•韦恩斯坦要求梅林茂用简单的音符表达人类的爱恨情仇,并要在配乐中制造东西方的碰撞。
因此,不同于谭盾为《卧虎藏龙》打造的流动的中国之声。
梅林茂在《青冥宝剑》中添加了不少西方音乐元素。
影片中,在贝勒府守夜的蜀中飞刀李、湘西无影镖、唐山酒癫、山东铁臂鲁喊上雪瓶(刘承羽饰)一同畅饮,这场戏里,偏爱华尔兹的梅林茂配上了一首相对轻快的华尔兹,令影片呈现出了难得的轻松、愉悦的氛围。
其后,在刻画雪瓶与魏方(岑勇康饰)的爱情时,梅林茂第一次在华语电影中使用了钢琴元素。
这在他看来极为困难,因为钢琴是西洋乐器之王,如果处理得不好,它的音色与电影里古朴的时代感会有极大的违和感。
事实上,电影中极简的钢琴音符不但没有破坏影片的厚重感,反倒没有令雪瓶与魏方的爱情落向俗套,倒是将小情小爱的若即若离挑逗得恰到好处。
全程取景都是在新西兰吧,走魔戒的路子,别以为包了一层武侠的皮我就认不出你了。
话说在中土大陆,有一枚宝剑。
话说它是用青龙打造的,得之者用以控制江湖。
这把剑一直在武林的最大组织,武当派手里掌握着。
武当派,就是魔戒里头的索隆,都靠一把器物控制天下,本身人不错,就是有点拧...后来有一天慕白被秀莲折磨得烦了,说老子不干了。
在他之前,秀莲的未婚夫孟思昭早就烦了,甘愿去挑战大魔头制造假死,想要成全他们。
没想到慕白也不笨,于是他就把剑交给秀莲,准备啊跑路。
秀莲不傻啊,你也跑了老娘怎么办,于是利用玉蛟龙来偷宝剑,然后说慕白啊慕白,剑不见了。
其实慕白眼里哪里还看剑,就看中了国际章这小娘皮。
于是各种戏耍,竹林谈情.(哦,不是,是交锋)然后玉蛟龙的师傅碧眼狐狸实在看不下去了,拉着徒弟就走了,弄点迷烟,没想到慕白兄还追上来了结果给一针搞定之后秀莲出现了,秀莲说你呀,还剩一口气,就憋死吧。
慕白说不行,我要玩亲亲,人到死了,才知道外面野花再好,还是不如碗里的菜吧。
好吧然后过了许多年,秀莲还是没有找到新人,这时候江湖的魔头出现了,又要拿那枚剑。
于是秀莲要组织英雄召开护剑队。
这时候她未婚夫孟思昭从深山老林里头出来了,号称“孤狼”,我说你跑了人间蒸发,李慕白死了你也不出来,现在咋出来了?
我看也是林子里头憋坏了于是护戒队,哦,不是,是护剑队组成了,其实他们的战斗力和杂兵也差不多,主要是用来衬托魔头大BOSS手下的小BOSS有多厉害。
其实有没有他们也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最后都死了...最后活下来的孟思昭终于也领悟到了野花再好不如家花实在的道理,收收心,终于和秀莲在一起了.....
看过一个叫《武之梦》的动画短片,虚构甄子丹与李小龙比武,把两人的格斗路数还原地十分地道。
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大银幕看到真人版甄VS李,还是连续两场。
下个月的《叶问3》,少年李小龙就要出来跟叶师父闹别扭了,有没有动手暂时不知道。
反正在《卧虎藏龙2》里,两人确实是真刀真枪较量上了。
演戴阎王的李截,曾经演过《李小龙传》,是李小龙传记电影里评价较高的一部。
跟速激那一群硬汉秃子一样,李截光头不显老,依稀还留着几分布鲁斯李的音容笑貌,真怕他打着打着,阿达一声使出一个侧踢来。
这种想象中的穿越感遍布整部电影,时时在提醒我,这不是一部华语武侠片,而是网飞出品的合拍电影。
关于合拍,《卧虎藏龙》是最值得研习的案例之一,尤其袁和平就是前一部的武指。
但这部续集上马仓促,资金全花在大牌明星、新西兰搭景和武打特效这些面子上了,文化交融的里子不是创作重点。
平心而论面子部分做得不错,杨阿姨时隔15年仍有一丝风韵,甄子丹证明了自己在古装片也可以打得很好看(反面例子参照《关云长》),新西兰的原野和冰湖自《霍比特人》后别来无恙,袁八爷的武指功力未见老态,群殴、夺剑、冰湖茬架、宝塔砸四旧,都有可圈点之处,尤其是大侠溜着溜着冰刷的飞上天,宝宝看了20年武侠片,从没见过如此奇景。
只是少了个中国搭档,编过《功夫之王》和美剧《马可波罗》的约翰•福斯克,显出独木难支。
看得出弗编剧对中国文化颇有兴趣和研究,只是造诣不够。
《功夫之王》和《马可波罗》,都是西方视角看中国,主演也都是歪果仁,口味洋气一点不打紧。
而《卧虎藏龙》是中国故事,这中西合璧疗效好就没那么容易玩了。
2000年的《卧虎藏龙》,说透了道家奥义和江湖情怀,又拿下好几项奥斯卡。
能赢贯东西,很大部分要归功于两名编剧。
中国编剧王蕙玲负责把王度庐的原著提炼成电影语言,而美国编剧詹姆斯•夏姆斯则下了一番功夫,把所有可能产生文化歧义的中国元素,全部翻译或修改成西方人可以理解的,就连武打招式也做了精心加工,保证让欧美观众不会像在看虚无缥缈的超能力。
续集如果纯为迎合东方市场或取悦西方观众,也不至于陷入两头不到岸的窘境。
这个7000万美金的项目开初,就同时瞄准了两个半球。
还记得以前看80年代港片,里面的外国配角虽然说着字正腔圆的英文,遣词造句却一点也不像母语使用者,不伦不类十分怪怪。
《卧虎藏龙2》的江湖豪侠们,也给人类似的混搭错位感。
也许站在一个西方观众的角度,用一种猎奇的心态看“一群古代中国人飞来飞去打架”,更能品出足本的乐趣来。
不过,或许是之前的英文预告实在太糟心,我对成片的印象居然还不错。
虽然口型对不上,好歹不是满口译制腔的出戏台词,强烈怀疑有不署名的中国编剧参与了剧作。
“贝勒爷广施恩义,来祭拜的人很多。
”这种句子就没有一丝翻译痕迹,舒服得很。
“现在不是说故事的时候”,“那改日吧”,这种不知有意无意的网络段子,也足够博人一笑。
露馅的地方,几乎全集中在杨紫琼文艺女侠の大长句独白,有一种CW台美剧的矫情,恨不得全砍掉加快节奏。
约翰•福斯克也许不够精通中国文化,却绝对是合格的剧本医生。
少年男女斗嘴调情的俏皮话,信手拈来,什么你的杂念比头发还多,什么换个车轮子再练吧,都是神吐槽。
几位助拳的高手,围着篝火来了一段群口相声,后面又吃着小酒演了半个小品,气氛都是哈哈哈的。
其实俏皮话荤段子什么的,很少有文化隔膜,只是碍于武侠题材不能多用,看得出福斯克很克制,上一次《功夫之王》就不用憋得这么辛苦。
看完电影上网转了一圈,挺替袁和平喊冤的。
我更愿意相信,这电影差强人意之处,不是八爷的过失,包括他上一次砸锅的《苏乞儿》,编剧一栏的杜致朗三字足以说明一切。
要说袁和平不懂导演,那么《醉拳》、《奇门遁甲》、《洗黑钱》、《铁猴子》、《太极张三丰》这些功夫经典从何而来。
袁家班纵横香江三十多年,当然不是全靠拳脚兵器的。
看预告的时候,还有个地方让我哑然失笑:一把宝剑统领武林,这种过时的江湖观在21世纪怎么会有市场?
谁知竟然是虚晃一枪,开窍地瓦解了陈旧的唯武器论。
当然李截那句点睛之词说得太唐突,要不是版权所限,把古龙《圆月弯刀》的结尾改改才恰如其分:有些人,纵有宝剑在手,也是无法成为剑神的。
(文/方聿南)
武当弃徒戴阎王(李截 Jason Scott Lee 饰)为抢夺青冥古剑夜袭铁小贝勒府,俞秀莲(杨紫琼 饰)重出江湖,携手旧友孟思昭(甄子丹 饰)保护宝剑,被蒙蔽的魏方(岑勇康 Harry Shum Jr. 饰)助纣为虐,雪瓶(刘承羽 Natasha Liu Bordizzo 饰)告知魏方其身世之谜。
一场江湖混战,众人力擒戴阎王,保护宝剑周全。
影片改编自王度庐小说《铁骑银瓶》。
《青冥宝剑》的内容其实很干脆简单,正邪对立,硬性对决,人物转变比较少,基本是一条路走到底,典型的美国商业片拍法。
如果定位在商业片,大家也不必给这部片子过高的标准和期待,想扛起古装武侠剧的大旗没可能的,存在记忆里的经典哪是那么容易就能超越得了的。
看过李安版《卧虎藏龙》的观众都知道,杨紫琼饰演的女侠俞秀莲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东方女性的韵味,含蓄内敛,凡事点到为止。
在这部剧上面,多个主要角色的人设都没有立住,对于杨紫琼此次的表演在排除掉人物整体情节的话,还是可以认可。
按满分10分的话,我给《卧虎藏龙之青冥宝剑》的分数应该是在5-6分之间。
也就是说,摇摆在及格线上下的平庸之作。
影片的剧情在《卧虎藏龙》十八年之后展开,讲述玉娇龙和罗小虎的下一代的故事,据说是根据王度庐《鹤惊昆仑》五部曲的最后一部《铁骑银屏》 改编。
但熟悉原著的人都知道,按说这一部早就没有俞秀莲他们老一辈什么事了,依然保留了杨紫琼和甄子丹的角色纯粹是因为票房需要。
对武侠小说迷来说,唯一的意义大约就是在编剧一栏里看见“王度庐”三个字吧。
在我看来,《青冥宝剑》与《卧虎藏龙》最相似的地方是那种“文化混血”的气息。
影片依然是请的好莱坞编剧,台词依旧文艺缠绵,看得出有继续讨好西方女性观众的意思。
王度庐的原著小说一向以对人物刻画细腻见长,而对武术和江湖的描写则相当写实。
当年的《卧虎藏龙》虽然混血,在保留这些优点方面却做得可圈可点。
俞秀莲和李慕白之间那种欲言又止,发乎情止乎礼的怨侣关系,相当儒家,让人想起从《小城之春》以来的民国电影传统。
如果说《卧虎藏龙》是亦中亦西,那么《青冥宝剑》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中不西。
两个年轻演员都是西方长大的华人,眼中一片误闯武侠世界的茫茫然。
从口型来判断,影片甚至在拍摄时就是全英文的,因此听到“荣誉、责任、侠义”等肤浅直白的台词时,也不用太过惊讶,因为本来就不是讲给我们听的。
把此片跟《功夫熊猫3》对比一下倒是会很有趣,连动画都懂得给华语市场专门订做一套口型了,题材如此纯粹的一部武侠电影,展现给国内观众的却是一个配音版。
当年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少有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武侠电影。
镖局、贝勒府、酒馆、长街、大漠……每一个场景都出现得合情合理,充满烟火气,民国武侠的现实主义做派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迥异于当时盛极一时的飞天遁地的新武侠。
而《青冥宝剑》则走的完全是架空路线,盘踞古塔中的西莲派(显然是原著中“祁连帮”的谐音)为了抢夺“武林至尊”青冥剑在京城大打出手,而他们对手,江湖正派的总部居然是贝勒府……这简直是连还珠楼主都编不出来的“魔幻”剧情。
影片的外景来来去去就是两三处,质感完全不能与前传媲美。
至于一干男主角那不僧不俗的发型和从头到尾蓬头散发的春雪瓶,更是让人吐槽无力。
如果说“没文化”是在对一部武侠片吹毛求疵的话,那本片武打场面的平庸才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作为曾拍出过《醉拳》、《太极张三丰》、《黑客帝国》等动作经典的“八爷”袁和平,这次给《青冥宝剑》设计的动作场面几乎没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冰河一场能看出点心思来之外,其他基本上都只能算及格而已。
《卧虎藏龙》中的京城盗剑、酒楼吟诗、竹林论剑等动作戏都已经成为影史经典,可以说场场精彩。
对比之下,《青冥宝剑》则处处让人想起八爷的《苏乞儿》、《恶战》之类不尽如人意的近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梅林茂作曲,郎朗演奏,虽然比不上《卧虎藏龙》,但还算各部门中较为令人满意的。
片中几次响起《月光爱人》的旋律,让人不由得想起上一集在第73届奥斯卡颁奖夜的无限风光。
随着字幕升起,李玟演唱的片尾曲《如果时间剩一秒》婉转动听,这对于一路失望的观众多少是个慰籍吧。
ps:给新浪写的。
其实也没有那么差嘛。
如果装作没有看过李安的卧虎藏龙,也算是比较精彩的武侠片了。
剧情丰满,冲突激烈,风景优美,打戏精彩——如果对此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的话。
无奈,跟前作比起来,本片节奏把握的没有那么炉火纯青;爱情太流于表面,信任太过于轻易;该停下来沉默的地方,切向了下一个镜头,该点到为止的地方,却用台词和自白表达的一览无余。
这可能就是,镜头语言的功底。
记得上影视欣赏课的时候,老师说,影视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一样的,如果整片都要靠台词和旁白推进的话,这个导演就太失败了。
好的电影,应该是惊鸿一瞥般,冰山之下自在观者心中。
画面的呈现加上观者心中的想象才是一部完整的体验。
所以要有所留白,给时间与观者的心理活动,并用独特的镜头,烘托情感的生成。
从这点来说,本片做的并不出色。
俞秀莲话太多,少贝勒太邪,孟思昭太怂,复仇者联盟像刚从电视剧里走出来。
不过倒是被雪瓶圈了粉,颇有当年玉娇龙的风采,哦还有武功吊炸天的断魂莺,死的时候还有点小惊讶。
看完走出影院,我问朋友,为什么俞秀莲爱了李慕白几十年,又见孟思昭呆了不过几天,就又愿意以身相许了?
朋友说,你可以认为,可能是时候不对的时候遇上了对的人,到老了,也不在乎时候对不对了。
观众都发挥了这么大的想象力了,麻烦好好做点画面烘托一下吧。
来自订阅号[野评人]我是在网上看的清晰版。
因为过几天要去看《叶问3》,就没打算去戏院看《青冥宝剑》。
不想见到甄子丹先生太多次。
网上很多人批这个片子,说和《卧虎藏龙》比太差了,我觉得还好。
《卧虎藏龙》虽然好,但在我心里还没好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可能其实很多人也觉得是一般好,只不过大家都说好好好,他也就隐隐觉得必须要把这一般好拔高一下,以显得自己不差。
在我看来没有必要。
《卧虎藏龙》的音乐很好听,镜头很巧妙,画面很唯美,打斗兼具了中国画、舞蹈的韵味和力量之美,这些都给予我好感,但是演员们拙劣的汉语,罗小虎、玉娇龙两人生硬的爱情,让这个片子像一锅大骨浓汤里出现一块3分熟的牛扒。
虽然我也爱吃牛扒,但这样搭配多少有点膈应。
看《青冥宝剑》的时候没觉得这么膈应,它就是洋快餐,包了中国风这个盒子,虽然角色衣着举止都是中式,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偏西化。
语言毕竟是和大脑连着的,大侠们一个个英语说得那么溜,影片就很难是纯正的中国风,Netflix的另一部中国历史剧《马可波罗》也是这样。
插句题外话,对于想要把中国风做的很地道的片子来说,配音很重要,比如《功夫熊猫3》,它的配音很成功,口型全对上了,所以虽然骨子里依然是美国那一套,但整个片子的中国风比较统一。
《青冥宝剑》的内容其实很干脆简单,正邪对立,硬性对决,人物转变比较少,基本是一条路走到底,典型的美国商业片拍法。
它没有像《卧虎藏龙》那样营造悠远绵长的意境,讲述似是而非的道理,而是很直白的展现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它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有一个圆得上的故事,有不错的打戏(这一点值得赞扬,本片打起架来很认真,绝少嘴炮,而且死得很干脆),除了甄子丹,其他角色的形象不说血肉丰满吧,都各有特色,反派阵容还算可以,对于年届七旬的袁和平来说,能做到这样的完成度我觉得已经很值得赞扬了。
所以在我看来,割断和《卧虎藏龙》的联系(你看我标题里都直接写《青冥宝剑》了),这个片子还不错,只不过或许更适合年轻一点的观众观看,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觉得一股浓浓的游戏味。
上一定岁数的人看《卧虎藏龙》觉得意犹未尽,看《青冥宝剑》就差点意思,而小年轻看完打打杀杀,过把瘾,纯粹当娱乐,也没什么不好。
《卧虎藏龙》的最后,玉娇龙纵身一跃,终获自由,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
而这部续作的最后,俞秀莲、孟思昭带着新一辈的雪瓶和魏方放马海边,柔光镜下仿佛超级英雄回归家庭,等待着下一个敌人的挑战,简单直白的可怕,可也算抓住了真谛:宝剑仍在,侠义长存。
这部续作,导演不再是李安,袁和平无论是极力模仿还是另辟蹊径,都难逃口诛笔伐。
幸好最后也算是扬长避短,轻文戏,重武打,该杀就杀,当断则断,走的美式爆米花电影的套路。
文戏不拖沓,台词简单粗暴,虽然少了好些韵味,但好歹保证了节奏。
武戏还是有亮点的,最近看多了徐皓峰的硬派武打,是时候回来看看似乎好久没见的写意武侠了。
树林和王府的几场打戏是有些老套的,冰湖和宝塔的两场戏还算有看点,孟思昭和戴阎王的最后一招很棒,两人凌风而立极具意境和美感。
其实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雪萍和魏方王府盗剑,缠绵悱恻张力十足,对剧情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类似的,相对于竹林那场,《卧虎藏龙》里我也更偏爱玉娇龙与俞秀莲在城墙下的打戏。
至于九幽女,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武侠片整奇幻这不是扯淡呢么,好在最后死的痛快。
演员上杨紫琼和甄子丹气质上还比较合拍,其他人尤其是反派们真是特别生硬,不得不再次提到九幽女,简直是灾难,瞬间出戏到《权力的游戏》的红女巫。
特别说说雪瓶,无论是气质还是妆容都好像玉娇龙啊!
章子怡珠玉在前,刘承羽演的也不差,挺看好她的。
武侠二字,武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奇诡,侠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江湖儿女,快意恩仇,让多少少年有了一场任性的武侠梦。
在这里,我们可以逃离家庭和责任,可以来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也可以做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所以李安说:如何理解玉娇龙的纵身一跃取决于你内心的渴望。
外国人拍不好武侠,因为武侠是中国人的童话。
由此联想,除技术原因外,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好科幻?
我最喜欢这电影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试图讲那些虚无缥缈的道,只保留了侠义的内核,配合绝美的风景和契合的配乐,酣畅淋漓令人愉悦。
如果这片干脆直接叫《青冥宝剑》,评价想必会好很多。
毕竟冠上了卧虎藏龙的名字,没人会把它当成单纯的动作片来看。
扑的妈不认
片子里景色真美 哪拍的[微笑脸]
拍得这么好4.8,去你妈豆瓣
远眺是卧虎,近看是睡猫;遥望是藏龙,细观是潜蛟。
原版是英文,中文版严重翻译腔!男配听女配一席话就信了,连爹是谁都没问,万一你爹是戴阎王……还有,梅插瓶里正好,细思恐极……
约翰·福斯克之前的剧本《功夫之王》《马可波罗》好歹还是中西混搭,这次找他来做原著改编本就是错误的。出来的结果只能是给西方人看的武侠,拍不出民族的魂,一切都很儿戏。并且全片都在新西兰取景,满屏美图秀秀柔光镜,一票华裔水土不服,真是没sei了。
四星,是因为风景真的很美,很多比较宏大的场景,在电影院看很漂亮、真实。才知道,原来拍摄地大多在新西兰。打斗的戏,个人觉得画面切换得有点乱,观影时都有点眼花了。
看到演职员表里许多外国人就知道台词偏西化不足为奇了,除了杨紫琼和甄子丹,其他人的表演都缺少一点东方韵味,当然武打设计还是很不错,值得一看。
全程纠结刘承羽嘴形和话对不上,回来一查果然是外国妹子……
@柏林中国电影节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外(普通观众)表示非常好看,我很无力
第一部看了,空了18年看第二部,不温不火,温温吞吞的剧情,就给个三星吧,期望不要太高。新进演员都不认识,是我没跟上潮流。。。。
看完字幕才发现剧本是美国人写的。昨天才听同事看过功夫熊猫3后说道:“以后中国的故事不用中国人来写,让美国人来写”。电影特别是类型片,如果抓不到魂,抓不到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你就很难去诠释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行为,解读他们的喜怒哀乐。毕竟武侠不是超级英雄,薯条可乐那么简单。
我的妈呀好难看!整个变成好莱坞那种功夫片,连里面的演员相貌也变成ABC,原版英文对白,配的中文巨难听。。风景成了新西兰,完全没有中国的感觉,这什么啦!
你说你没事碰这个题材干嘛
台词写的好中二,和李安没法比,主角团所有角色的过去都和反派有关,都有仇,可以说这反派一出场就已经死了,太脸谱化了,纯纯的工具人反派。刘承羽的那种美剧式演技看着出戏,不过好在妆容和造型不错,可以弥补一下。
如果不说是“卧虎藏龙”可以勉强两星。
这部片充分说明卧虎藏龙是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只是这部离武侠二字偏离太远,忘记第一部,也不失为是一部武打精彩的古装动作片
4-李慕白挂了,俞秀莲最后和孟思昭在一起了。武侠情怀很好,但是有些情节真的过时了,如果是90年代的,这是一部佳作。
所有人都承认《卧虎藏龙》是一部经典,但正如某人所说,不能因为是经典,就永远没有挑战的勇气了,那样怎么可能还会有进步,会提升,只有更大的挑战,更多的点子,才会带来更多更好的经典,这不仅适用于一部影片,而适用于所有人,就这部卧2,我觉得虽不及经典,但仍可圈可点,不乏亮点,整片还算不错
節奏很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