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上企图高度还原魏玛共和时期,这点成功了。
看到了色情演出,包豪斯建筑,Art Deco 风格的家具和装修。
还有萎靡的爵士乐和乌发电影公司。
美术道具化妆服装上这部电影可谓下足功夫。
加上穿插1930年代柏林夜生活纪录片。
还原出二战前德国花花世界。
故事发生在1931年8月,当时德国经历经济崩溃,纳粹势力将在1932年崛起。
纳粹思想已然开始燎原。
学校里那个的"一心只有祖国"的坏种之后会穿上褐衫,横行校园横行欧洲。
教授忌惮高涨的爱国浪潮违心地发表骑墙言论。
男主的名叫雅各布,却喜欢别人称他的姓,这里可能暗示他是犹太人。
最后一个镜头他的笔记被焚可能也是呼应他是犹太人。
当时还未迫害犹太人,只是喊"德国觉醒"。
1933年开始才喊"厉害了我的德"。
电影的气质非常像德西卡得奖电影费尼兹花园的前半部分。
费尼兹花园把史诗题材拍得过于潦草,而法比安却补足了这种遗憾。
全方位展现巨大社会变化前的溃烂,伤口,绝望和希望。
男妓院,女同酒吧这种有违日耳曼民族高贵气质,伤风败诉失德行为很快就会被荡涤。
呼唤底层工人意识觉醒的努力也在进行并失败告终。
所以男主法比安,不会游泳的作家以溺水身亡的结局也隐喻了文人在时代浪潮中无法防身自保,更别奢望救人。
所以在纳粹上台前就谢幕了。
另一个男主,拉皮德崇拜莱辛的富二代。
崇尚自由却又受不了爱情事业双杀。
也暗示这届年轻人不行。
前半小时眼花缭乱的摄影语言非常贴导演想表现的时代气息。
三个小时的有点长,而90分钟的费尼兹花园又太短。
WWI和WWII之间的德国。
混乱夹缝中的爱情、友情、亲情。
然后在战争来临前被淹死了,当时的人会认为不幸,但活到后面的人一定会嫉妒法比安的幸运。
技术上,粗粝的摄影质感、贯穿全剧的混乱而嘈杂的背景声、随性而恰当的剪辑,“垮掉的一代”的典型。
在见到爱人的那一瞬,旁白停止,未来闪回。
太爱这一段,我一定会把它加到未来某个剪辑里。
男人邂逅了一个美艳妇人,妇人把他带回了家。
然而,就在两人下象棋时,妇人的老公回来了。
别误会,这不是仙人跳,老公也不是来捉奸的。
面对男人,老公是这么说的:我满足不了妻子日益高涨的需求,也不在乎自己被绿,你跟我签个合同就行!
不行的话,我还可以给你开工资,咱不差钱!
怎么样?
是不是大受震撼?
经历如此奇葩遭遇的,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的男主,而影片的片名也正是男主的名字:法比安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德国,男主法比安32岁,是一家香烟公司的广告文案。
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虚无与怀疑,找到不工作和活着的意义,每日下班之后,他总是游荡在柏林的艺术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等地。
开头提到的美艳妇人,正是他在一个在地下俱乐部里遇到的。
不久后的一个周日,在好朋友拉布德(是个富二代)提议下,两人去了一个匿名歌舞厅。
在那里,舞台上的人疯狂地跳着舞,而舞台下的人们则在花钱为这种“兴奋的观赏”而买单。
就在观看表演期间,一个名叫科妮莉亚的女孩引起了法比安的注意。
离开歌舞厅后,法比安特意找到科妮莉亚,和她边走边聊,压了好长一段时间马路。
通过两人的对话可知,科妮莉亚是学法律的,虽然有个电影公司的法务部录用了她,但她真正的梦想是当一个明星。
接下来的剧情就非常套路了,科妮莉亚邀请法比安上楼坐坐,然后两人顺理成章地做了爱做的事,接着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恋人。
这段恋情,让法比安的生命仿佛被照亮了一般。
他和科妮莉亚在一起总是亲密无间、快乐满满,虽然每一帧画面都是不打码没法播的那种,但当中却透漏着孩子般的真挚与纯粹。
哪知道,好景不长,几天后,老板一言不合把他解雇了。
尽管面对科妮莉亚,法比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还用仅有的钱,给科妮莉亚买了一条裙子,可他的内心里,却开始担心有一天科妮莉亚会离自己而去。
没过多久,法比安所害怕的事还真就发生了。
一方面,他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找到,另一方面,科妮莉亚不是有个明星梦么,她最近被某著名制片人看上了,对方想让她搬出去住,还说会给她租个公寓。
这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科妮莉亚爱着法比安不假,但圆梦的诱惑,让她无法不心动。
而此时的法比安连工作都没有,对于科妮莉亚,他没有挽留,而是选择了一首老歌所唱的方法: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终于有了“工作”——在路上给有钱人开车门赚赏钱。
不是,好歹法比安也是个文字工作者,怎么就沦落到像有些流浪汉一样的地步了(无歧视,纯对比)?
更让人吃惊的是,凭借不错的外形,就在法比安“开车门”期间,有个富婆还看上了他。
富婆自己是开鸭店的,她倒不是想让法比安去做鸭,而是说要让他做自己的私人秘书。
得,又一桩“包养”生意。
好在,咱们的法比安意志比较坚定,当场就拒绝了富婆。
又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依然没能找到靠谱的工作,科妮莉亚演艺事业则已经有了起色。
而恰好在这时,他的那个富二代好友拉布德失踪了。
于是,为了寻找拉布德,法比安去了各种地方,最后还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城外的一家电影公司。
此时,科妮莉亚刚好就在那里试镜。
法比安偷偷地看着科妮莉亚,她说的话仿佛就像在说给法比安一样: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吗?
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
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斯咖啡馆等你……
时间来到周日,科妮莉亚果然就在那家咖啡馆,而法比安此时,也鼓起勇气去见了她。
科妮莉亚依然深爱着法比安,虽然她现在还离不开那个制片人,但仍想要与法比安重归于好。
这种“要求”,法比安一时半会实在难以接受。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一个重大的打击向法比安袭来,他得到了拉布德自杀的消息。
拉布德是个研究生,最近写过一篇论文,他自杀的直接诱因是某同学谎称他的论文没有通过。
一时之间,法比安整个人彻底崩溃了,他找到那个同学痛打了对方一顿,然后离开柏林回到了妈妈家。
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让法比安开始更加地思念起科妮莉亚。
于是,当联系到科妮莉亚后,他决定重返柏林,到对方说的那个咖啡馆与她相见。
结果没承想,就在回去的路上,法比安看到一个小男孩高空跳水,便跳入水中去救小男孩。
最后,小男孩没事,他自己却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水身亡。
在影片结尾,科妮莉亚穿着法比安送给她的裙子在咖啡店里等待着法比安的出现。
日复一日。
以上就是这部《法比安》的主要剧情。
整部影片长达176分钟,我相信,单看这么个主线故事,你会觉得这片狗血而无聊、冗长而流水账。
但你绝对想不到,它不仅获得了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国内某瓣上在某瓣也被打出了8.4的高分。
要知道,这片子根本不会在国内上映,基本也不可能会有水军跑到某瓣上刷分。
那么,是别人口味太独特?
还是这片真有些水准呢?
我的看法是后者。
影片根据埃里希·卡斯特纳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改编,该小说出版于1932年。
熟悉德国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那个时期的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
在随后的1933年,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及纳粹党的上台执政而结束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柏林生活有着精准直观的描述,在白描与超现实之间充满了智慧和不同寻常。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我就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下对影片的个人感受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不认同,欢迎小伙伴们理性留言讨论。
从风格上来说,本片的处理是非常艺术化的,有着一种文学性的影像特质。
首先,它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以及跳切、分屏、快进等剪辑手段,在画面上适时地采用了史料质感的黑白影像,并结合了年代感十足的报纸、广播、海报等等元素。
这些处理,不仅给人一种重回魏玛共和国的沉浸感,同时也把那一时期整个德国社会的疯狂堕落、颓废沦丧、政治动荡和焦躁迷失,全方位地传递了出来。
为此,影片还设计了大量男女全裸的戏码,那些迷幻腐朽的歌舞厅、酒吧、妓院,仿佛就是整个社会价值崩坏的真实写照。
另外,影片在叙事上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男一女两个旁白,旁白采用了一种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
有时,它是在讲述历史和时局;有时,它是在补充人物行为前因后果的信息并加以评论;还有时,它是在阐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
如此这般,同样给人一种聆听小说一般的阅读式体验,而也正是通过这些旁白,在主线剧情之外,我们才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当中。
以男主法比安为例,套用原著小说副标题的话,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道德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准则,对社会和自我充满了反思和悲观。
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他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容得下体面吗?
显然,在他的内心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曾经,他与富二代好朋友拉布德讨论过改变社会的问题。
拉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崇拜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莱辛,他的那个论文写的就是莱辛,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非常具有独创性。
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却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积极组织各种社会活动。
在他看来,只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们就会自己慢慢适应。
而与他相反,法比安则是悲观的态度,表示并不相信理性和权力可以兼具。
当拉布德反驳只要用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就可以兼具时,法比安是这样说的:如果人民不开化,你这套非凡的制度是没卵用的。
可以说,两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这样不同的两个人,终点则都是幻灭。
拉布德是死于自杀,论文“被否定”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遗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绝望。
他的未婚妻出轨离开了他,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荒唐可笑的存在。
法比安是死于意外,虽然他不对社会抱有幻想,但爱情和友情支撑着他苟活于世。
无论科妮莉亚离开和拉布德的自杀,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把他带向更深的颓废和绝望。
到了最后,好不容易能够与科妮莉亚复合,却没想到命运却在这时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想要救人的善良之举,竟然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这个结尾,无疑隐喻着道德主义者在混乱时代的无能为力。
所以你看,当一个社会走向溃败和坍塌,悲剧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科妮莉亚倒是看似成功了,但她所出卖和放弃的,却永远也不能再找回。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一定门槛的片子,如果你想要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所有内涵,需要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
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可以不需要看懂的片子,你就顺着导演的节奏沉浸其中,即使讲不清楚,也会被它的悲戚和诗意所感染。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片。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这是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足够的耐心会看不下去。
讲真的,前一个小时在硬撑看下去,不知道影片想让观者知道什么,那个糜烂不堪的社会、国家、年代吗?
唯一好奇的就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法比安的命运走向何处。
但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带给人惊喜的故事。
影片用一种老电影的方式,夹杂着黑白片段将时间定格在在1931年。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距离今天将近一个世纪)那是一个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规模失业的年代,那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很糟糕的年代,德国的情况最糟(也就是影片的选取地)。
1. 这是一个为爱奔走的故事吗?
两个少男少女相遇,男人帮着女人推着车,散布在城市的夜晚中,看似是一帧帧浪漫图景,但来自灵魂深处的问题、思考与对话,却稍显沉重。
没错,他们就这样相爱了,原来真的有一眼定终生,对,就是这个人了,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发誓,我将一生一世只全心全意地爱眼前这一个人,绝无他人。
”他拿着失业的抚恤金,连房租都没有交全,用了大部分的抚恤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件她喜欢的衣服(包装的精致点儿);她没有钱,但却用心布置了一份温馨的“大餐”;他想留住她,为她写了试镜的台词;她对别人说,他们订婚了;面对贫穷与失业,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可以的”!
2. 物质和精神没有交叉点吗?
用猪肉冻和土豆代替一份大餐,她说:“把它们想象成别的东西”“炸肉排”想象它们的做法和味道;面对诱惑,她说;“他可以给我一份事业,租合适的公寓”好像那里什么都有;诱惑?
他没有吗?
两次本可以接受少妇莫尔的“帮助”,但他想体面的生活,他觉得,他可以。
物质和精神有交叉点吗?
可以跨越这道鸿沟吗?
理想主义者永远在天上,那么耀眼、光彩夺目,那么难以到达;现实主义者永远周旋在地上,一副俯首称臣的样子。
天与地可以相连吗?
海天相接?
还是一个混沌状态?
“只有我沾染了泥土才可以离开”3. 是什么在走向毁灭?
莫名的失业?
好朋友拉布德的死?
柯内莉亚的离开?
除了法比安,都在走向毁灭,充满乐观的理想主义者法比安在走向那个充满阳光的咖啡厅,他明明在走向去爱她的路上,毁灭的是什么?
不是他,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年代。
这是一部可以反复品观的电影,影片讲述的内容太多了(忠诚:这是反复提及的词。
从哪开始说起,他质疑她的背景;她怀疑裙子是用偷来的钱买的;死亡:秩序是死亡的开端;贫穷:挨饿都是因为口味挑剔……)
20250119这一天平常但又不普通,联想到2010年1月份的类似事件,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东西颠倒,有些事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居然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片子印象之前看了个开头的长镜头就有点被吸引,但是也不知咋的后来这片子没看完,因为没记录,会不会因为太长了?
不过看完,还是能有不少的回味无穷。
该篇又名走向毁灭,主角当然因为最后不会游泳结束了生命,不过这时间点把握的也确实别具一格。
从老家在去见成名的前女友,不料却在途中想要救从桥上跳下的小男孩,你道是他在自杀而他却是在冒险,小孩爬上岸来,你却随那水流而去。
还有那事业和感情都受挫的哥们居然寻了个短剑,窝囊。
看看这女主,人生如戏,生活不过是她的排练场,多大点事哈,人家活的好好的!
只是你想重新认识她,已经没机会了。
法比安最好的结局是溺亡,这样法比安还是法比安,即使他的生活再糟糕,他还处在生活当中。
爱情、文学、事业以及政治——这些在大萧条下疾速蓬勃又猝然凋萎的“宏观词汇”——证明了诗人的生命周期,法比安之所以还挣扎活着,是因为斯蒂芬和科妮莉亚不愿意失去理想主义,这些支撑了法比安的世界,因此他是完全幸运的。
我们看到了台尔曼、希特勒的戏份,因此我们不得不将以上的词汇(生活、爱情、文学、事业、政治)和时代联系起来,彼时彼刻。
关于内容我不能说得更多了,再说要犯忌讳了。
关于风格,我感觉很像黑塞的作品,尤其是前面,那种在一个方格子里面讲故事然后用日记告诉我们所有人在想什么的方式,但是那种手持摄像机摇晃和分镜的手法又让我们意识到这是在一座城市里,一座充满欲望的城市。
但我没有记笔记,我只能凭借回忆来描述,总之风格很让人印象深刻。
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部最近的德国电影,2021年上映,电影尺度真是不一般,1931年的柏林应该被人铭记。
很喜欢的角色是拉布德,外表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内心却有最敏锐的感知和深邃思想,豪门子弟的身份真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在权势社会下,一样在生活的深渊里挣扎,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学识和思想洞见而尊敬他,反而介意他沉迷在纸醉金迷浪荡生活之下,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不负责。
被痛苦所腐蚀,被迫接受爱人的背叛,理想破灭,对他来说,都让他对自己厌恶至极,因为他心中有着对人最真挚纯真的感情,和解救世人的崇高理想,一个心中装满正义和光的人,也因为身处黑暗四壁,再也无法触碰光。
很喜欢电影中的黑白胶片的插叙叙事,有年代感过去,也可以以某种方式在现实里重播,有理想的人都在放纵自己,就像法比安,他跟拉布德太相似,博士毕业同样也会为了那几十块的小费,而低头为上流人士开车门,无疑是一种来自阶级的嘲讽,同样的迷失和追问,却在遇到Battenberg 之后,爱欲让一切又燃起了希望,两人为失业和金钱发愁,最终却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Battenberg爱法比安,是一个热情童真的人,励志想做电影明星,这个理想就注定了两人的不同,为了梦她确实牺牲了一切,包括爱情,可她也最终发现,她永远无法掌控她的生活,她想要的角色,甚至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去攀附导演,换来的也只是无止尽的被摆弄,可她却已对有钱人的生活无法自拔,尽管想摆脱污泥,却最终成为了污泥。
法比安由始至今都在坚持,在泥潭里残喘苟活,因为这里至少还有爱的人和珍惜的朋友,一切发生的太突然,朋友离世和爱人的离去,让他开始怀疑一切,对这个城市产生了随即而来的陌生感,他并不贪婪,只想找个依居之处,却被未知打乱步调,伤心绝望的离开了此地,回归故乡,但他永远忘不了布拉德的离去,放不下自责,最后死于那场为救人的溺水。
救人于水火,却忘了自己不喑水性,多么无畏的爱和勇敢,他才是最英雄的角色,为生命献身,做最坚定且最清醒的人间思想家,先锋主义也注定了荒唐。
为什么战争和社会留下的时代诟病,要让一群无辜的人民来解决?
因为一个国家的错误决策,最终承受后果的却是苦难民众,电影里无情揭露了那个让人惶恐的社会氛围,贪婪嗔痴深植人心,大街上人潮流动却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的傀儡,早已没有灵魂,肢解掉自己的身体,所有人只是在等死,或者虚无的好死赖活着。
电影结局并不悲恸,好似读完一个故事,借用拉布德的临终遗言,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看完《法比安》有半个月了,才渐渐能够猜测导演最后的安排。
看剧时,非常不能接受,为什么要让法比安在救人时意外的死去,他正在奔赴他日思夜想的爱人。
大概导演的想法,接下来的时代,以及他的爱人,都不配拥有法比安,不如让他带着对世界最大的善意离开吧。
1931年,魏玛共和国,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刻,社会癫狂混乱,快速走向崩溃,在一片光怪陆离的景象中,法比安依然保持着清醒和疏离,用心的维系着自己小世界中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
与柯内莉亚的相遇简直是天作的浪漫之约,他让一个正在攀附高枝以出人头地的女人,同时也为爱情所挣扎。
他的朋友,出于对世界的绝望,离开了,留给他的话是好好写你的小说,记录下这个时代。
法比安与母亲送别的一段,实在太感人了。
在母亲临别塞给他钱时,他悄悄的也把一笔钱放入了母亲的提包,旁白说,他们之间从经济上是零和,但是善意不会抵消。
这个场景,放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有意义。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为别人活着,希望别人活得更好,周围的人构成了我们生活最大的意义。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话剧,不记得剧名了,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子,他们由于各自的原因,都对生活绝望而想到了自杀,但是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对方的想法后,都是鼓励对方活下去,要生活的更好。
恰如去年读过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无论是否被外界所伤害,只要我们这些善良的人与彼此在意的人们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相互爱护,也就够了。
一百年过去了,回看那个时代,对比当下,虽然有一些困难,但是现在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世界总体太平,每天都有非常多有趣的事情,虽然多到有些让人疲倦。
作为一个小人物,还是可以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以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在有限的视野中享受这个世界的种种进步。
又是一部二战片,大量情欲片段,文青的拍摄手法与台词,看开头时我担心这部电影会无法好好结尾,因为单单以无主题的情欲故事为主线,说服力会不够。
电影演到一半后,精彩纷呈,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台词都不容错过,忧伤的情绪通过一次次事件堆积,到最后沉甸甸地填满心头。
Fabian这种偏意象的风格,把二战带给人具体的破碎感巧妙地演绎出来了。
混沌和混乱只要到达一定程度,便成了一种不是在清醒中迷醉,就是在迷醉中清醒。
人人心理都有一个徘徊在深渊边缘的临界点,就像那个期望有人来暴打自己一顿的画家妓女,只有那样,她才能证明自己还活着。
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拉希德肯定没能想到他的死亡,最后竟然成为他自己“必然”的“一项成就”,未免也太讽刺太悲哀了。
还是悲壮吧,悲哀这个词不应该放在他这样的人身上。
有谁能不爱法比安?
有谁能不爱汤姆希林?
还有梅雷特·贝克尔,简直惊艳到即便只是一个配角也无法遮挡住她的光芒。
“亲爱的朋友,走得太早是不是比太迟要好?
刚才我站在沙发旁,站在你身边,你在睡觉,我在写信给你的时候,你仍然在睡觉。
我也想留下,但如果我那么做了,几周之后,你就会不快乐。
当你孤身一人,而我不在身边时,你并不会怎样,一切都会和原来一样。
你非常难过吗?
另外一个男人有五十岁了,他看起来像一个衣着得体的退役摔跤手。
我亲爱的朋友,我感觉我已将自己的身体卖给了解剖科学,我应该再次走进你的房间叫醒你吗?
不会,我会让你继续睡。
我不会崩溃,我会想象医生在这样明亮的世界里检查我的身体,他想要研究我的躯体和心理,一定是这样的。
你只有弄脏自己才能摆脱污泥,而我们要出去,我写的是“我们”,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我吗?
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
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兹咖啡等你,如果你没有出现,我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你没有出现,我会变成什么样.......”结局是因为附和这首诗吗?
太不可爱了。
@2024-06-01 22:14:48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惊喜万分。完全想不到时代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电影也能拍得如此有现代感和活力。用最直接的手持摄影呈现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营造出角色生活的种种细节,仿佛触手可及。开场以长镜头瞬间完成年代的切换迅速入戏,叙事剪辑很飞很炫,直至女主角出场随即进入正轨、渐入佳境,并逐渐叠加更多的温情。三小时篇幅描绘1931年山雨欲来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也渐而塑造男主角的真诚、纯粹、可爱与坚守。友情、亲情、爱情每条线索都有动人的时刻,直击心灵:为好友的生命名节奔走呼号怒斥学术不正、和母亲无意间互换钞票饱含关爱、与恋人轰轰烈烈相爱&心心相印分离。上司、鸭店老鸨等配角也同样个性十足令人难忘。旁白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和画龙点睛的妙评。散场时就像看完《横道世之介》一样,内心泛起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我爱这部电影。
真的有必要3个小时吗?叙事非常值得研究。前半小时更像是发泄,但才华洋溢。后面两个多小时就是喜欢叙事,又拖沓又无趣。但还是蛮值得研究的文本。
太沉闷了,似乎德国电影除了拍二战前后那点事,就很难出圈。
甜点我想要吻,三个吻
一种奇怪的脆弱感,在荒诞中,一切都要随时碎落一地的感觉,最后碎在了开头,一场醉生梦死和癫狂。我们走在熟悉的街区,假装自己并不识得路,在任性带来的贫穷袭来时,一切都结束了。直白而赤裸,太赤裸了。可能我看不了年轻人的矫情了。
吸引我的部分仅占1/3篇幅,却勾起我对自身处境3倍的难过。
8.0 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样,成为历史的注脚,前面手法太过于惊艳,以至于中后期保守的镜头使这段非常“文青”的爱情故事走向庸俗,好在有死亡,改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活着是无力的,唯有死亡可以力挽狂澜”
看不懂
时代洪流,浮沉皆溺。3.5
手持DV的拍摄手法,纪录片感没多少,让人头晕是真。。裸露太多了,毫无美感可言
当两人隔着话筒相约的那一刻,就有点预料到结局了。对于男主来说,诀别是不幸的。而对于世界来说,他没有经历那糟糕的时代,是幸运的。地狱之门打开,爱情戛然而止。真的好希望有谁去通知那个每天下午3点静候在咖啡馆的女人“他,来不了了。”
一直没能看进去
弥补了马切罗在《马丁·伊登》中留下的遗憾。
味同嚼蜡,三倍速看都觉的是浪费时间,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看不懂,太高级了,冗长且夯杂……
三分之一过去后,迷乱的气质逐渐消失,被更为平和的叙事所取代。可是越是平和越是悲怆翻涌,在更大的混乱到来前,法比安死于昨日的世界。是拍时代也是拍城市,摄影极美,颗粒带来的疏离感分外美妙。偶尔闪过的纳粹、广播和报纸皆是时代的侧写,想要成为电影演员是为一点无意义的美,等待不来的爱人亦是如此。可亲爱的,至少我们拥有欢愉的昨日。
背景是魏玛末期政治混乱的德国,文艺青年法比安在新纳粹价值观面前头破血流的故事,笑。可以接合《巴比伦柏林》来理解。但是,太琐碎跟文艺了,三小时说了点啥,失恋,失去至交,我承认看到后面几乎六神无主,被商业电影的声色犬马荼毒以深,笑。再有一比最近的《巴比伦》,虽然叙事也很杂乱,但后者还有许多劲爆的场景分镜,小号音乐也超级提神。法比安这种电影将会越来越没市场的吧。
没啥意思
一个人的史诗,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风雨欲来之前那些细微的感知,无论你信或不信,都会被它裹挟着飘入深渊,当你幡然醒悟时一切都已太迟。没有谁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它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是那样微不足道,在这个世界即将沉沦之前做自己的英雄,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充满魅力的光影,让人心疼的表演,2021最被忽视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