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什么地方说起呢。
有一段时间我痛恨自己的不成熟,以前。
在我的想法中,不成熟与天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通俗意义上成熟的反义词。
我的意思是说,不够世故,不够老练,不够装逼......事实上,这些词相对你们,对我而言,还有别的涵义,只是,原谅我,没法准确地将这些细微的难以言说的差别表述出来。
举个例子来说,我认为我抽烟的样子不够性感,如果你见过格里高利帕克抽烟的样子的话(suede的妖孽主唱也不错)。
Just kidding.(事实上我对吸烟本身一点兴趣也没有,也缺乏烟瘾。
但难免的,你需要一些东西来帮助你渡过那些难熬的时刻,你会发现,燃烧的不是烟身,而是你该死的肮脏的邪恶的矫情的高尚而纯洁的灵魂。
这话听起来就很矫情,并且装逼,但你们中的一些人肯定知道,这话是多么正确。
)如果你们真的知道我在说什么的话,你们应该会明白,我说的是我痛恨我自己看起来不够成熟,而不是痛恨自己不够成熟。
因为压根儿就没有“成熟”这回事,而只有“看起来成熟”这回事。
没有一个男人会自动成熟起来,天然地成熟起来。
所以老鲍勃迪伦才会唱到“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成熟从来不是一个男人的天然属性。
我关注的不过是外界的世俗的评价,而无关内心,因为我真切地知道,我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是“成熟”的,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
我内心深处全是些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现实在彼处无处安放,一地鸡毛。
看起来不够成熟这回事儿,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地体验。
说话总是掌握不了分寸,得罪所有人、情绪总是挂在脸上,让大家都难堪、扣西服的最下面一颗纽扣、脸上粉底的颜色和其它裸露部位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喝咖啡的时候忘了将勺子拿出来、和陌生的异性说话时候不敢直视对方眼睛,或者要不就是一直死盯着对方眼睛而不知最好将视线置于眉心或者是鼻尖、和陌生人上床时找不到对方的G点。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你没有办法应对一个稍微陌生的环境和境况。
或者更简单地说,你一看就是个雏儿,生理心理都缺乏深度开苞。
说到雏儿,想起假期回家,突然发现那帮难兄难弟,竟然连一个处男都寻不到了。
这真是一个人神共愤普天同庆的消息,这意味着又一批坏男人通过试用期的考察,开始批量残害祖国各地的花骨朵们(组织上还提出,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放眼世界)。
如我一个哥们儿而言,这还意味着,他们正式开始了新生活(彼时,适逢另一兄弟摆脱男孩这一稚嫩的称呼,这位先行者露出一脸淫贱的笑容,张开双臂,说道“欢迎开始新生活。
”)。
同时,我想,这大概也意味着我们的纯真年代正式落幕。
没有人会再为姑娘们写情书了。
在他们业已逝去的、漫长的、乍暖还寒的青春期里。
自慰是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唯一途径。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一颗被身体深处蔓延开来的欲望折磨得苍白无比奄奄一息的灵魂。
这是他们那时候追不到女生的重要原因,欲望让他们卑贱,让他们在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小萝莉面前摇尾乞怜。
如福柯所言,在今天事实上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真正能掌握的权力,当是拒绝男性求欢的权力。
在这个领域,她们能真切地让那些欲火焚身精虫上脑的男人感受到挫败,是的,性挫败。
这是女性之所以相较于男性矜持的根本原因。
不在于道德规训,而在于,这是她们所能掌握地不多权力,没有理由不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挫败和它带来的焦虑以及克服它的过程,是人类诗歌甚至是文学的两大重要母题之一,既是所谓的爱情。
另一个主题则是死亡。
不过这些东西都没有海明威给年轻人的建议来得中肯与实在,这位硬汉说“小伙子们,约会前先打个手枪吧!
当然我指的是你们初期的约会。
”现在,这都不成其为问题了,他们成功地熬过了严冬,但他们能在春季幸存么。
最近看了那部金狮奖获奖影片《The wrestler》,一个loser的故事,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摔角手的中老年生活,the fucking life of a man.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呢?
没有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能说是残酷,而应该说是操蛋,并且这样从过去操到现在,在可以预见地未来,也看不到停止的希望。
接受么?
米基.洛克不接受,所以他重回年轻时候的摔角场,并且选择了可以预料到的死亡。
他不能接受苟活,也缺乏在现实中混得更好的手腕,作为雄性荷尔蒙的化身,他也不能选择死在病床上,所以他选择在呐喊声中,聚光灯下使出自己年轻时候的必杀技,纵身跃下,皆大欢喜。
另外在看一部剧集《mad man》,讲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群纽约麦迪逊大街上广告人的故事,男主角酷似格里高利帕克,有型得没谱,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有很好的报酬和业内的地位,有漂亮老婆乖巧儿女,有甘当其止痛药的艺术家情人。
同时也有险恶的办公室政治、有见不得光的过去,有永远也缺乏精力去应付的生活。
不用着急,你们也有这一天,你们会成为冷酷精明的商人,口蜜腹剑的政客,大腹便便的成功人士,或者成为现实生活的失意者。
事实上,相比于过去,你们的麻烦大了。
但愿遥远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兄弟,你能像过去一样叫上我,抛弃这些俗事,我们去玩一盘实况。
虽然注定你们不能永远冒充彼得潘,可我还是衷心祝愿你们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处男。
My only faith's in the broken bones and bruises I display.大概五年前吧,看《爱你九周半》,那个穿着黑色风衣嘴角浅笑就可以秒杀无数青春少女的mickey rourke 几乎在我心里树立起sexy man的绝对模版。
于是就像好多花痴女生一样在网上人肉这个大帅,作品寥寥,而且还弃影玩摔跤去了,真是洒脱得很。
后来听说在《罪恶之城》里露了脸,匆忙找来海报,结果完全失去了兴趣,典型的黑社会丑老头儿,和sexy也完全不沾边儿了。
再后来,即使《The Wrestler》火热叫好时,也没冲动去看,索性又兴致盎然地重看一边《爱你九周半》。
不看,是因为不敢也不忍让这个曾经心中的典范形象被颠覆和摧毁。
那样一张完美的脸,不应该改变。
今天终于还是看了《The Wrestler》,当一张城墙般斑驳苍老的几乎看不到青春留影的脸和一副更加健壮却明显褶吧的身材出现在眼前,我发现我反而可以耐下心来关注这个过气的老锤的残酷晚年。
这部写实色彩的电影马上让我想起了刚看过不久的《8 miles》,同样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在表演舞台上观众掌声和欢呼声的无限渴求,对窘迫生活的无奈和挣扎,不过痞子阿姆毕竟是青春的绽放的蓄势勃发的,而Ram却是苍老的凋谢的精疲力竭的。
这个时候,这个年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已经遥远得不切实际和力不从心,没有稳定得收入,没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没有家庭老婆孩子,没有充实的物质保障,谈理想谈追求谈成就,就是扯淡,day dream。
偏偏有这样的人,即使年老过时,身体状况频出,曾经的荣誉和掌声也只留在二十年前,他依旧不能屈从现状,向现实妥协,为着那一片比赛开场时的欢呼声和战胜后的簇拥,而不遗余力不顾一切的坚持,虽然是演一出并不怎么冠冕堂皇的戏。
只为成为王者的那一刻凌空骄傲。
他是个贪玩的孩子,为了这样一个梦,年龄不重要,健康不重要,金钱不重要,工作不重要,家庭不重要,女人只是闲暇孤独时的调味品,女儿也只是慰藉受伤残缺身体的遗憾补偿。
没有了那一分钟的光荣,他没有信心和资本去享受感情的温暖。
一个为着战斗而生的灵魂,注定要在掌声中沉寂。
他是如此的可爱和不羁,这样简单执甚至粗暴浪荡的家伙,可以重伤任何一个爱他的身边人。
所以,孑然一身更加合乎情理。
当他真的去回归生活的时候,就是自由灵魂彻底放空普通平凡人生正式宣告开始的时候。
就像陈奕迅的那首个《阿怪》:我们自由自在选择着未来,我们选择选择不做阿怪,他有他未来我们学不来......廖一梅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我爱过的男孩们都已老了》,这句话同样可适用于mickey rourke,是的,他老了,老得不能和年轻帅气的正太们相提并论,老得面目狰狞足以吓哭小箩莉,老得让我几乎忘记了mickey rourke......岁月的沧桑都写在了这张脸上,不扭捏作态,不扮帅耍酷,不再仅凭那充满诱惑力的笑容和暧昧的眼神获取小姑娘的倾慕和追捧,这才真正叫做老男人,让豆瓣上整天聒噪自己熟男大叔的二十郎当岁的小P孩儿都见鬼去吧。
老男人的范儿,要想学来还差得远嘞。
写这篇影评时,单曲循环的是Bruce Springsteen沙哑的声音。
先说说海报,长发的摔跤手垂头扶在摔跤台的围栏上,像是要挣扎着站起,显的有些无力,显的有些悲壮。
片中的兰迪就是这样,在摔跤台上拼搏,在生活中挣扎,又频频倒下,最后还是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充满真实感的励志和感慨。
开场的片头以欢呼声和剪报表现着兰迪曾经的辉煌,这两、三分钟足以勾勒出一个曾经在摔跤场上不可一世的王者形象。
但是片头结束,影片正式开始的时候,就打出字幕“二十年后......”,不留太多铺垫,开始的这几个字幕已经透出沧桑,接着是兰迪沧桑的面孔,沧桑的背影,沧桑的嗓音,一个已经付不起房租的摔跤手,一个平时要打短工的谋生的摔跤手的生活,透出岁月的磨砺。
片中有个细节,当他辉煌不再时,当人们称呼他的姓氏时,他总会强调“叫我兰迪”,“兰迪”二字实际上已经不单单是他的名,那是象征的是一个绰号“大锤”的摔跤手的光荣岁月,当他变的苍老,当他因为心脏病眼看着要告别世上唯一能给他荣光的职业,他只能靠坚持这个称谓来保持他的尊严。
当人失意时,总会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本片的两条兰迪的情感路线以励志片常见的模式展开。
一是爱情,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身边美女如云,兰迪一定是纵情声色犬马,但是也有他心中的佳人,一个脱衣舞女卡希蒂。
而如今光荣不再,孤独的兰迪更是将她视为倾诉的对象,而红颜知己却与他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也是辉煌不再。
脱衣舞和摔跤,显然都是带些吃青春饭色彩的职业,从兰迪对卡希蒂的依恋也可以相见他们都还年轻的时候该是何等风光。
看似强悍的兰迪,在生命中灰暗的日子里面,其实感到孤独和无助,他需要有个人倾诉,他与卡希蒂在车上聊天,一起去给女儿买衣服的片断是片中颇为温情的时刻,男人间往往不会如女人一样在困境时互诉衷肠,抱头痛哭,所以,每个男人都需要一个他的知心女人,在他脆弱的时候,这常常是他情感的依靠。
另一条感情线是兰迪和女儿的亲情,事业风发时不顾家庭的故事已经太多,兰迪与女儿的关系从极其紧张到开始有了缓和,这短暂的日子,也是兰迪在心脏病发作后最开心的日子,忙忙碌碌于功名后,终于感到与女儿平静散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这个粗线条的汗子,在那一刻的细腻令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本片最让我感到出色的还是它在进入些看似俗套的剧情时,却不流于俗套。
当兰迪认为自己可以享受平淡生活时,他的情感依赖都产生的动摇,一种有些残酷,但是让人感到真实的动摇。
励志片很多故事都是虚幻的,并不是脆弱的男人都惹人怜爱,让女人一下子想与你共度一生,兰迪有他的尊严,卡希蒂也有她的原则,所以,兰迪的情感试探造成了他们关系的僵硬。
而恶劣的父女关系不是靠几次碰面,几次情感的冲击就能完全改善,兰迪和女儿的过去,在片中没有详述,但是女儿一句“我需要你照顾的时候,你在哪里!
”已经说明一切,开始缓和的亲情竟然那么脆弱,一次失约就能将之摧毁。
所以,兰迪再次陷入生活的低估,这是二次失意,却也是他抗争的开始,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归宿,他是兰迪,那个在摔跤台上可以摧毁一切的大锤,商场柜台不是他的舞台,摔跤台才是他梦想的载体,所以,带着脆弱的心脏,他回到了摔跤场,在后台,虽然面对着赶来劝止的卡希蒂,但身后那山呼海啸的呼喊才是最大的感召,正如他回到台上对观众所说,“我要告诉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大家!
”,片子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兰迪从高处以他的绝技跃下,他是生是死?
他是否与卡希蒂能重归于好?
他与女儿能否达成谅解?
这一切留待观众自己去遐想。
我喜欢本片兰迪最后的决然,他回到台上,可能会失去生命,但是他要有始有终,平庸窝囊的生活只能加速他的死亡,所以,抛去那些励志片常见的事业失意后情感上的温情虚幻,他从倒下的地方重新挣扎着站起,这让人感到心痛,让人有些沮丧,但是这才是感人的真实的力量,兰迪在摔跤台围栏上高高站起,他已经高于生活的艰辛,之后的一跃是多么振奋人心!
对我来说,《摔跤王》是一部充满感染力的电影,兰迪的艰辛和挣扎,都显的那么真实。
而主演米基洛克的表演确实很自然,毕竟之前他也是个进入低谷期的演员,而这个跟他颇为契合角色完成了他的再次辉煌,在我看这部电影两天后,他摘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虽然另一位提名的西恩潘同样出色,但是两人谁获奖我都可以接受。
更何况,正值经济危机的恐慌弥漫的今天,这样一个失意中奋起一击的充满真实感的角色确实充满了感召力,毕竟,比起兰迪,至少大多数人还有颗健康的心脏,面对生活暂时的困难,也如兰迪一般吧,挣扎着站在高处,纵身一跃,将它压个粉碎。
孤独。
生存。
中国人以前是以家为单位进行社会组织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没有任何孤单的时刻。
孤独,和孤单看来是两个意思。
人可以不孤单的和很多人热闹地在一起,但此时也可能同时是孤独的。
从心灵和身体两个方面,可以区分这两个词。
但是或许物理上人和人距离的接近,可以让你觉得,你不太孤独。
你试图想想,如果瞬间,这个世界完全没有了你的亲人,你现在是该如何的生活。
我反正是被吓到了,如果我是个男的,我可能没那么惊吓。
还好我们这个世界还有爱情,能自主添加你的亲人。
大自然安排的很好,家人是你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练习场。
就像开极品飞车时做练习,翻车了就翻车了,也不需要你修。
跑完一圈一圈,你总有机会重新开始。
而摔角手连这个机会也失去了。
你能想象,开个破车,不要练习就跑全场么。
刚刚看了豪斯医生第五季的一集,Not Cancer.一种病,像癌症,有癌症的症状,但是不是癌症。
用治疗癌症的方法治疗,刚开始有效,到后来这种有效只能加重病情。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试图物理上的接近一个人。
认为这样就可以治疗孤独了。
这时候,我们都在骗自己。
总有人信,一拨一拨的。
你总试图去找个人在身边,在电话另外一头,在网线另外一端。
不可否认,这样做前期有效。
当你是个看电视剧时鼾声大作的老头。
当你打电话的时候,需要戴着老花眼镜翻开电话簿,发现很多人的号码不再有效。
那些朋友,人呢?
我尽量,见到我孤身一人的爷爷时都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
只能给一点治疗孤单的办法了。
当然,我们可以到老了,再慢慢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趁年轻可以挥霍,就找人作陪吧,有多久是多久。
最近好像很流行说:我只活到六十岁就够了。
wait and see...“所以总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然有明天的忧虑。
一天的难处已经够一天担当了。
”我还是欣赏这个态度。
但是同时,你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宿命。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看到孤独两字从头到尾。
或许我们根本就不该落一滴同情的泪水,正如有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You deserve it.你只能说,命运如此。
看到他因为一夜放纵错过和女儿的约会,我就想起看颐和园的时候,余虹说了句让我惊艳的话:最不幸的是,我知道这种事还会在我身上发生。
如果谁愿意痛惜这样的人,愿意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他不是傻瓜,他是圣人,但是,他会最伤痛。
谁叫你是耶稣,就是钉你在十字架上。
他不懂得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或者不是最正确的法则,就是自我保护。
这一刻的你不是上一刻的你,人要成长,会改变,但别人对你的信任却不会随之改变。
你有勇气往前走,但是你却不能回到过去修改既定历史。
你在此刻请求宽恕,却拖泥带水跟着背后一长串的你。
都是你,你,你。
你随身携带你的历史。
尾大不掉。
自己还没有开始工作。
我竟然在这个电影里面,像醒过来一样,发现,我们需要有个地方住,有口饭吃,有衣服穿。
所以,当我考虑到如果一瞬间我的亲人完全都不存于世,我只感到发冷。
可能已经出身社会的人看到我的反应会笑掉大牙了。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再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
为身体忧虑穿什么。
生命不是比食物更重要吗?
身体不是比衣裳更重要吗?
你们细心观察天上的飞鸟。
飞鸟不撒种,不收割,也不在仓房里储粮,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们,难道你们不比飞鸟更贵重吗?
你们谁能靠忧虑叫寿命延长一点呢?
何必为衣裳忧虑呢?
你们该向野地里的百合花学个道理,看看花朵怎样成长。
”马太福音中,比较著名的一段。
但我们一开始就没有享有飞鸟和野百合花享有的自由。
当你意识到头上没有顶的时候,已经有点晚。
看一位女强人的博客,她竟然说,她二十二岁了,感到时间紧迫。
二十八岁她需要她的公司上市。
三年时间发展公司规模,三年时间准备上市。
然后,她就要结婚了,相夫教子。
我至今都无法整理出我对这么严谨的人生的看法。
我只知道,人,真的是会被生存折腾的。
孤独,并且,要孤独地生存。
接受这事实,必须有颗足够强壮的心脏。
否则,你做无数次搭桥手术都没用。
人到三四十岁,阶级跃迁的概率小了,像刮完的彩票,切开的原石,中不了举的孔乙己。
莫欺少年穷这个最后护身符也没有了,很多人对你不再掩饰,社会袒露更直白粗暴的一面。
男女不平等,男人有“年龄优势”,社会容忍男人的“穷困没出息”到35岁,而女性要更早几年。
如果在这之前,没有皈依马列主义,如何面对和理解真实的世界?
如何面对和理解自己的内心。
云何降伏其心?
愚昧的年轻是给资本主义的礼物。
所谓的人口红利。
智慧和真理才是给自己的礼物,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就是弱者的主义。
p.s.看了b站一个up主讲这部电影,才知道米基•洛克的故事。
米基•洛克年轻时候非常帅,演技很好,很有味道。
看过《摔跤王》已有好些日子,一直以来都寻思不出大幅文字来阐述我的喜欢,这电影和许多金狮奖片一样,教人胸口一闷,那“好”一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直到今天浏览到任悦老师的一篇文章http://renyue.ofpix.com/1062.html,思维从“行规”跳跃到这部片子,才发现影片打动我的不是“人性化”、“最后的光荣”、“真男人的角逐”这些煽情的字眼,而是一如本片一样朴实无华的“职业”二字。
男主角“兰迪”的饰演者米基•洛克本身就是一个职业拳击手的典范,从80年代初期的影坛俊美小生“沦落”到面容尽毁、四肢粗壮的拳坛大叔,成为该片最大也是唯一的噱头。
“我相信曾经退出影坛去当拳击手的米基•洛克,也曾有过片中主人公这样对时间深切的感受,以及对职业忠诚的理解和遇到的一切挫折。
要不然他绝不可能将这一切打扮得如此楚楚动人的真实。
他不断地寻找和社会的共鸣,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理解和反馈的温暖,但格格不入反复在打碎这样的一点小小理想。
一个年过五十的老男人并不是就不可以没有理想,但这个世界有冷漠,有金钱,有阶层的鸿沟,有太多不可逾越的围栏。
”——摘自萤火虫的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649812/的确,《摔跤王》描述更多的不是职场上的风光,而是一种与现实纠葛的困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体验。
兰迪除了摔跤,对外部社会束手无策,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搅得一塌糊涂,但他仍然值得钦佩,影片最后,兰迪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昔日的战场,面对他20年前的对手,纵身跳下,音乐响起……开放式的结局是导演希望给予观众一些被迟暮英雄鼓舞的力量。
除此之外,正如萤火虫的点评得好——影片“返璞归真,已经不再执着于外在的花哨的技巧性的东西……导演阿罗诺夫斯基抛弃了《圆周率》《梦之安魂曲》的乖张怪诞放荡不羁黑暗繁复,《摔跤王》的粗陋简略令人有些意外”。
这里讲到了“返璞归真”,和任老师的观点十分契合,同样适用于摄影界现状,在看了太多脸谱化、风格化的摄影作品后,评论家们更期待在艺术之路渐行渐远的业内人员能回归平实,正如前段时间听资深图片编辑陈小波老师谈到经典摄影作品往往“朴素”。
然而,“朴素”一如“繁复”,也是一种艺术风格,一味追求“朴素”也许会堕入另一个误区,丢弃已经搭建好的职场地基。
如同金狮奖和奥斯卡评判标准和喜好口味有所不同,评论家的话可能因为自身的影响力,成为一批职业人员努力前进的风向标:今天看到“粗陋简略”的《摔跤王》得了金狮奖,纷纷舍弃电脑特技、大腕明星,开始小成本制作,明天听说纪实摄影摒弃彩色照片,通通玩起了黑白胶卷。
看《摔跤王》更应看到一种职业精神,这让我想起了刘德华,这个唱歌不如张学友、长相不如黎明、肢体灵活度不如郭富城说实话没什么天赋的艺人,屹立香港娱乐圈三十多年,兢兢业业、不思婚娶、克己谦虚,实为可敬;又如汪明荃,前两天看TVB台庆,她一把年纪和一帮年轻人蹦蹦跳跳、扮鬼扮马,只为博得观众一笑,毫不介意自己唱《万水千山总是情》时的风华正茂、万千宠爱,比起那些一旦功成名就忙着急流勇退的聪明的“艺术家”们,他们更像影片的主人公兰迪,值得钦佩。
当然,除了娱乐圈,你还是在别的行当找到更多的职业偶像,比如李素丽、董存瑞、巴乔、刘慈欣……芸芸大众,多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多的是对自己从事行业的不热诚,多的是在众说纷纭中看不到十分光明的前景,少的只是职业精神。
也许我们都应该学习刘德华,纵然看不出有什么天赋,但可以修炼本分和热诚。
记得自己很喜欢一幅照片,拍的是一个摄影师自己种的菜地,一亩二分地,耕耘着自己喜欢吃的菜苗,十分可喜,我想这感觉大概就是以上老师们所希望见到的最本质的“朴素”吧。
08威尼斯的金狮奖得主,两天前刚刚颁布的金球奖,得了最佳男主角。
《摔跤手》讲述的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
这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愤怒的公牛》,然而本片的“摔跤”和拳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甚至不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一种貌似美国特有的变态残酷的秀,本质上和片中女主角的脱衣舞职业差不多,相当边缘和底层(片中最后那场比赛的门票居然只要3美元)。
米基·洛克扮演的这个摔跤手和《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的人物性格比起来也单纯的多,就是穷困、伤病缠身、极度孤独,作为一个职业摔跤手,年老的他已经无法适应其他工作,而情感上得不到任何关怀,只得选择在摔跤中自杀。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经历3年前被广泛嘲笑和贬讽的《青春泉》之后,这次选择了相当真实和记录感的影像风格,比如大量后背跟拍。
据说她原本想请尼古拉斯·凯奇出演该片,为此凯奇还仔细研究了摔跤比赛的片段,在凯奇错过该片之后,导演找到了米基·洛克这位从影前曾作过拳击手的演员。
这部片子最开始是同样对电影狂热的凯子小朋友推荐的,大意是说把他都看得要哭了。
于是上豆瓣看了一下介绍和剧照,第一感觉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还是看了。
事实证明,第一感觉是会太主观的。
电影说不上精彩,故事说不上生动,当然,它本来走的就不是温情路线,而是几近纪实路线。
当年的摔跤王大锤渐渐老去,风光也渐渐褪去,一次表演后(真够BT的表演啊,为什么那些老美们喜欢看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涅),他发现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如果再继续摔跤他直接有生命危险。
于是他告别舞台,试图去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
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与疏离的女儿重修旧好,向喜爱的脱衣舞娘示爱。
但是很快他发现,舞台下的世界却是他无法掌控的。
挑剔的顾客,再次对他绝望的女儿,拒绝他的爱的舞娘,甚至连任天堂的游戏,也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他实在无法融入这个正常人的冷漠的世界,他终于明白,那个给他掌声和尖叫的摔跤舞台才是他的归属。
再次登上舞台,他有一段让人心酸得足以感动每一个人的话。
只是镜头扫过观众,人群里并没有那个特意赶来的舞娘的踪影,是的,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需要她,不再需要她的爱,他只要自己那份可怜的荣耀,只要台下的观众仍然记得高呼他的名字。
“我想说的是……今晚你们大家……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很多人告诉我说,我再也不能摔角,我原本就认为我可以,你们知道,辛苦地活着,辛苦地表演,如果你过分透支体力,你就得付出代价……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会失去所爱的一切,所有爱你的一切……我现在听力大不如前,我会健忘,我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帅气……但,我操,我仍然在这里,我还是那个‘大锤’。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说他完蛋了,他完了,他是窝囊废,他得过且过,你们知道吗,唯一能告诉我,我处事有始有终的就是在座的各位,这里的所有人,上下所有人,我要告知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大家,非常感谢。
” 这段独白,不单是对大锤的,更像是米基洛克本人的心理写照。
难怪都说,这部电影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看过《爱你九周半》的人倘若不知道米基洛克这些年来的人生轨迹和他无数破事,简直无法把如今这张变形肿胀的老脸跟那张性感迷人的帅脸相关联。
比如像我,就是摆渡了数张他历年的照片以及八卦,才渐渐把这两张脸之间画上一条漫长而曲折的的等号,就像他本人这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大锤老了最后还是要回到舞台,是为了倒也倒在属于他的世界里。
米基洛克老了也回到了舞台,是为了什么呢?
也是为了他自己的世界?
不得而知。
但是他、他们都是有勇气的,起码还有勇气去选择,有勇气去有始有终。
我等凡人老去,等在前方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米基洛克我真是不太了解,当然,也无需了解。
罗嗦了那么多,我其实是受不了所谓岁月对这个昔日帅锅凶狠的蹂躏,如今眼睁睁看着他变成臃肿丑陋的糟老头,是个人都会唏嘘不已啊。
L说,《摔跤王》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影片,于是在这样一个无聊的上午许久以来只对“无所事事”感兴趣的我看了这部电影,狭隘的以为,因为充斥着暴力、挑逗、对决,所以L喜欢,然而这部电影拥有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坚持、征服、挽留,还有韶华的老去,胜利的远离,亲情的背弃,爱情的拒绝,生命的无奈……还有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可预见的模模糊糊自己的影子。
好多时候,都陷入了极深的自责与不满,诸如,生活中,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早十几年前就是了,没有鲜花,没有阳光,没有掌声,没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你一直劝慰自己说那就是普通人生活的所有,理应面对陆续而来的苦楚与无奈,挣扎也好,努力也罢,都不过如折翼的飞鸟,沥水的游鱼,瞎折腾罢了。
累了累了,就顺从了。
你知道吗?
时间在哪,财富就在哪儿,过去的20年,大锤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了他的摔跤事业上,日以继夜的练习,终日泡在那个充满血腥、掌声与口哨的坛子里,每每打倒对手裁判举起手告知胜利结果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征服了对手征服了全世界。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秀而已,只为博得观众的喝彩。
20年后,当这位胜利者以罗宾身份站在熟食柜台前被挑剔被指责被辨认的时候,他彻底愤怒跟绝望了:“原来……我还是被遗忘了,我曾那么努力,可生活还是给了一堆屎给我……”。
当所有的一切都离自己远去的时候,他能做的唯有重回那个让他激动,永远为他喝彩的舞台。
我该如何平衡我的生活,以便在各个领域游刃有余,而不是赢得家庭输了工作,赢了事业输了爱情,赢了婚姻输了丈夫,又或是赢了所有却输掉了自己??
我的精力好有限,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利益最大化?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看励志书籍,制作时间管理表格,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在浪费时间。
你知道自己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吗?
你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吗?
你知道现阶段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吗?
而要达成这些目标你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同时可能牺牲哪些东西,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些,你都想过吗?
可是,多少人只是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称之为随性,如摔跤王所见,最终是If you've ever seen a one-legged man then you've seen me,多么的令人心碎啊。
姑娘问,如果以后不做摔跤了,还会继续关注吗?
我苦笑,也许会吧。
2009年4月5日,美国休斯敦。
Mickey Rourke没有拿到奥斯卡影帝,他终于可以参加摔跤狂热大赛(WrestleMania)了。
我曾经就职业摔跤是否流行采访过很多外国人,因为地域及被采访者喜好等各种原因,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五五分,但无一例外地在形容职业摔跤时,他们都用到一个词:fake,“太假了”。
-“他们都说摔跤是假的……”-“好,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假的,1986年,丹佛体育馆,比利-鲍勃用木棒攻击我,上面的松钉将我的肱二头肌撕裂,留下了这么长的口子;还有更厉害的,这里,1988年,奥兰多市政中心,麦尼费森借助绳索坠落在我肩膀,导致我的锁骨裂成两半……”-“会痛吗?
”-“几乎无法呼吸,但是,你听到人群的欢呼声,你就得熬过去……”这是《摔跤手》(The Wrestler)中兰迪对脱衣舞娘Cassidy说的话。
坦白说我不爱这项运动,它甚至不能称之为一项运动,它是一场秀,一场娱乐的秀。
我们讥笑摔跤手是不解风情的肌肉男,我们嘲讽摔跤手是残酷冷血的杀人魔,我们鄙视他们是只懂暴力的大块头……直到一部叫“The Wrestler”的影片上映,直到,我们真正接触到这项运动。
2008年,“The Wrestler”上映,拿下金狮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并获得两项奥斯卡奖提名,等等等等。
在奥斯卡颁奖前几天,Mickey Rourke的吉娃娃小狗Loki不幸离他而去。
“这种感觉苦乐参半,与奥斯卡相比,我更愿意Loki活得更久一些。
”在接受采访时Rourke说,“但你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颁奖礼当天,Mickey Rourke带着一副大框墨镜。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是多么炽烈,他已经年过半百,却还像一个等待老师公布考试分数的小学生一样,他是那么渴望回到舞台中央,就像擂台上闪动跳跃的光芒,但在最后一刻,他败给了西恩-潘。
我再也不相信什么金球奖是奥斯卡风向标的屁话了。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我每次看这部影片都觉得有特别多的话想说,我想告诉更多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摔来摔去那么简单,他们还有更多东西……我停下来,不知如何下笔,我试图将脑中所有的想法都融合进来,却发现所有的文字都那么匮乏,那么苍白无力。
“……And this is in great due respect to all the nominees, but courageous artists, who despite a sensitivity that sometimes has brought enormous challenge, Mickey Rourke rises again and he is my brother.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当西恩-潘说完这番话时,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了,我们不开心,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我们的要求太多。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面对了太多的选择和诱惑。
让我告诉你一些事实吧。
职业摔跤手每年300天以上都在各地巡回演出,他们和观众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家人;虽然他们从事的是一项体育娱乐,但是他们每天都要刻苦训练,还要精通医学,以便在割伤自己时不会伤害主血管和动脉;而早期的硬核比赛中,更是如电影描写一般,钢钉,椅子,玻璃,木棒等等统统上阵……Tell me friends,can you ask for anything more?你可以说,是因为主流的排斥和不了解才使Mickey Rourke落选影帝,但毫无疑问,当年那个放弃拍戏去当拳击手的小伙子又回来了。
他渴望获得爱情,所以他把车上最值钱的东西给了心爱的她;他渴望重拾亲情,所以他放弃所谓的尊严面对冷若冰霜的女儿;他失去了一切,但他知道,有一个舞台还在等待他奏响生命的辉煌,哪怕那是没有天堂的地方。
他就是他,假如时光能够倒流,他依然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你有没有见过一条腿的人想要自由起舞?
如果你见过他,就等于见过了我。
”相信我,当年,他比布拉德-皮特帅。
1.角斗台是他的家,观众是他的家人,观众的呐喊是他的血液,“大锤粉碎压”是他的灵魂,“大锤”是他的称号也是他的生命,而这一切到最后都是被逼的。2.老壮男的苦逼与烦恼。
Get不到啥点,不知道为啥评分这么高
看不下去,無聊的比賽太血腥。
你是摔跤王,也是个失落的普通人,是会开玩笑的商店店员,是糟糕的父亲,是不愿离开欢呼声的孤独者。片子看的我太疼了。。。
四星半...大量背拍...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些背影里了...
口味太重了
纯爷们儿电影。兰迪最后对着台下观众的那番演讲虽然感人,却当不得真。他自始至终仍是孤独的,那些疯狂地为他呐喊欢呼喧嚣的观众,从来不是他的家人。但这无所谓,他原本也不是为这些观众进行表演。男人有时候需要这样一个时刻,不为任何人,只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有资格继续活着。
★美国电影学院十佳影片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第二名Mickey Rourke ★华盛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Mickey Rourke ★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十佳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Mickey Rourke ★《纽约客》年度十佳NO.4 【提名】金球奖(3项提名)最佳剧情类男主角Mickey Rourke/女配角Marisa Tomei/歌曲"The Wrestler"、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男主角Mickey Rourke/摄影、哥谭奖最佳影片
几年前的imdb.top250,看的实在太尴尬了,暂停无数次终于看完了。三观差的太多了,完全不能理解。人不是靠别人的欢呼而活着的,出了赛场,没有在乎你活得如何,而人毕竟是活在现实的。浪了一辈子,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了,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回到拳击场寻死。自己的人生自己不负责,怪谁呢?
竟然是《爱你九周半》里的他,难以置信。岁月怎么能如此残酷,把人声声催老,无法回头。
虽然剧情基本在意料之中 不过还是看得挺伤的。老摇滚听着就是那么来劲。片尾Ram Jam之前那一瞥 之后的微笑 真是让人为之心头一震啊。
It's OK....but just who said it was the film of the year????
封刀归隐天不甘,醉卧沙场尽笑谈。选上米奇去演Randy,可能因为他也曾放弃过演艺事业去打拳击(之前他的酗酒滥药伤人案实在太多),而可找到Bruce Springsteen为这电影谱出同名片尾曲就更加催泪了。米基与兰迪共同的边缘身份和从光辉到低迷的境遇赋予了影片一种无以伦比的迷人气质-并不是对孤独的反抗而是绷着一股劲沉溺于孤独中,灰暗和沉默退去后,尊严和荣誉浮上水面。这是一部成熟自然的电影,让你看到一颗敏感而饱经磨砺的心是怎样捍卫自己的尊严的。
这样大俗套的片子居然也能被奥斯卡评委会看中!我严重不理解!
生活的失意者想通过得意之地来结束生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在生活中却是虚妄的
从乱打一通的暴力血腥场面开始,主角的行为模式被预设为捍卫其基于所谓雄性力量感的尊严,这种尊严被置于一个不容辩驳的至高无上地位,随后开始走向千篇一律的美式人性亲情励志片,基于一种虚构的受害者逻辑,周围角色被安排出来矫揉造作地保持与主角若即若离的关系,为最后一刻贩卖苦情热血提供机会。
2008威尼斯金狮奖。1.疲惫而孤独的英雄,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2.没想到一贯飞扬炫技的达伦也能如此精准地驾驭写实风格,手持跟拍贯穿全场,朴实而震撼人心。3.米基·洛克本色出演,但与小金人失之交臂。4.“我老了,老成这堆烂肉,我只剩下我自己,我知道我罪有应得。”5.跃起的开放收尾。(8.5/10)
一个老男人的励志片。一个现实世界的失败者,他的魅力、自信、荣耀尽在舞台上展现,在那里被欢呼、被爱戴。想到了我们的奥运选手,他们能有更好结局吗?
最后一场的出场音乐是sweet child o mine。女主角是我喜欢的样子。喜欢看WWE,却受不了电影里的血腥。高分得莫名其妙。
美国版《阿虎》,剧情过于庸俗。Mickey Rourke本色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