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妈妈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女子。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衣柜里全是雪纺的碎花长裙。
我当时很喜欢用我的脸去蹭这些滑溜溜、清凉凉的布料。
妈妈从来不化妆,但是每天都会打扮得很端庄,踩着高度适中的高跟鞋去上班。
但我对她年轻时模样的记忆,也只停留在小学三年级。
后来出国了,妈妈为爸爸丢了工作,做起家庭主妇来,我就很少看到她朝气蓬勃的样子了。
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像莎希那么勇敢。
当儿子摔了一跤,她被丈夫责怪之后那一无是处的样子或许在我们看来过于脆弱。
不就是擦破点皮吗?
如果是我,我肯定反驳道,“那你干嘛去了?
凭什么怪我?
”但是对于一个尽心尽责的母亲,这件事不仅仅是小孩摔跤那么简单,她受到了强烈的责任心的谴责。
看到她深夜在房外抽泣,我真想跑到她身边,抓住她的肩膀对她说,你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有权利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你有权利,你有权利啊!
因为你也是个人啊!
为什么“母亲”这个让任何人心窝都暖和的词变成了这么多女人的枷锁?
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条件承担所有家务。
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抱怨为家人为儿女任劳任怨。
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迟疑放下她曾经所钟爱的事情。
因为是母亲,即使是被家人嘲笑,讥讽甚至是羞辱,她都只能吞声下气得去隐忍!
从片头莎希去送甜点时的幸福的表情,我们就知道她是个心灵手巧并且洋溢着热情的女人。
当丈夫让她不要再做甜点时,如果我记对了的话,她的原话是“难道最后一件我喜欢的事情你也要剥夺吗?
”。
对于她丈夫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我无从了解,可能是觉得丢脸,可能是心疼妻子太累,也有可能像他本人说的,不希望妻子的手艺能够被别人尝到。
男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些占有欲,这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并且很多女人所享受的。
但是,当占有变成了剥夺,婚姻的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
慢慢的,你会觉得你愈加一无是处,不值一钱。
甚至自己从小到大手把手拉扯大的亲身骨肉也会用那张你天天抚摸的嘴说出最恶毒的话,天天亲吻的脸露出最冷漠的表情。
莎希说,“男人做菜,那是艺术。
女人做菜,就是家务。
”我只能叹息,有多少男人能像那个法国人一样,说“不,那都是一样的。
因为爱,才能做出美味的菜。
”因为爱,才能天天为家人奔波劳累。
因为爱,才能天天足不出户料理家里的琐事。
无论男人做如何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女人做如何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是因为当初带上戒指那一刻时对彼此的承诺和爱。
有什么资格可以去嘲笑另外一方呢?
莎希最后以自己的毅力,证明给婚礼上所有的人,尤其是她的家人,她能够说英语,并且能够和他们说的一样漂亮。
愣的愣了,哭的哭了。
一切重归美好。
可是看完后心情仍然有些沉重。
比起现实来,这一切都太顺利甚至太戏剧化。
英语是没问题了,那么其他的技能呢?
对于圈子有限的她,去纽约待上四个星期这种事不是天天都有的。
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再次回归平静的反复的生活。
世界总是在不断发展着,在外工作的丈夫见识到的远远比她多。
之前他在众人面前说,“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的”,以后他就说,“我的妻子也就能说点儿英语了”。
或许有点悲观,我个人也希望她丈夫能够将那一份震惊与感动保存持久,可是日子一天天地磨着磨着,人也就变得健忘与麻木了。
记得一次妈妈打电话,激动地跟我说她去调动工龄所在地的全过程,最后她不忘加一句,“没有他的帮忙我也能做的很好啊”。
我心里五味陈杂。
思绪一下子飘到了10岁那年偶尔发现的旧相册,里面全是妈妈刚工作时的黑白照片。
头发齐耳,西装笔挺。
女人,不能太过于委曲求全。
《印式英语》哪能称得上是励志片,那也太大跌眼镜了,女主人公的一切努力,最终也未逃出她本国的传统。
在返程的飞机上,她丈夫对她的举动,完全展现了印度女人是完全没有家庭地位的不争事实。
其实,在我国,女性的家庭地位比之印度虽然要好很多,但是距离所谓平等,其漫漫长路却也是连高铁也跑不及的。
在我国,夫妻一旦离婚,人们总是高喊母爱伟大,孩子不能没有娘。
但又有谁能真正的站在公正的立场,去评判在孩子抚养问题上男方所因承担的责任?
因为一句孩子不能没有娘,就将养育孩子的重责强压在了女性的身上,使女性失去了重新开始新生活的自由,而出轨的男人,却可以晃着两只膀子去寻欢作乐另找新娘。
这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欺压思想居然依旧盘绕在国人的心上,真正是应了孙中山先生的那四个字——“民智未开”!
众所周知在印度女生的阶级并不是很高,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印度的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拍出家庭主妇也可以跟上社会的脉动的观念及想法。
沙希跟一般的家庭主妇一样,只懂得为家人的生活付出,每天在柴米油盐当中打转,。
因此跟社会严重脱节。
因此虽然他对家庭付出一切。
可是丈夫及小孩都看不起他。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很难以预测及想像。
沙希因为要去美国参加朋友的婚礼。
可是她的英文实在是一点都不行,还常常被丈夫及小孩嘲笑。
不让自己及朋友丢脸的情况下,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英文。
沙希本着强烈的意志力,以及不怕别人嘲笑的心态下。
利用了四周的时间去学习英文。
在这样的氛围底下,她也结交了很多不同有共同学习目标的朋友,展开了他不同的人生眼界。
最重要的是他把英文学好了。
在朋友的婚礼上面,不但不丢脸而且大展才华,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给了很多现实社会当中的有英文恐惧症的人,不论是求学的或者是已经离开英文很久的社会人士,很大的鼓舞。
语文其实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
所以,虽然这部片并不是拍得非常好,可是他的立意以及励志的效果是不容小觑的。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宝莱坞喜剧,女性题材励志电影《印式英语》,没有突兀的穿插歌舞表演,讲述印度一个做了母亲的家庭主妇还可以努力去充实自己,赢得了自信尊重和爱的故事。
在印度,财富、名声和英语知识这三要素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Shashi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尽心尽力照顾家人,渐渐的不懂英语的她便与社会脱节,这就造成了她与家人之间的差距,她与家人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了,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由于远在美国的亲戚邀请她料理一桩婚事,她便飞往美国,这个用英语交流的国家。
为了练习好英语,便于和家人沟通,零基础的shashi报名参加了四周的英语培训班,这个班里有人说汉语、有人说法语、也有人说西语,大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练习好英语,shashi日夜苦学英语,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看DVD来学习,最终,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找回了自信,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了,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这是最后shashi在婚礼上说的话,多有智慧多热爱生活的女人,“如果连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转去别的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女主角的一句台词,因为小孩子淘气而耽误她去参加考试,可是她却冷静的选择了重新做婚礼上的美食。
对于爱慕自己的帅哥法国厨师,shashi最后还是忠于自己的家庭和丈夫,作为观众是多希望她可以找到一个懂得她,能和她共同进步的爱人。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安娜卡列尼娜》,shashi这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最终也赢得了丈夫和家人的尊重和爱戴。
最近两个月的新闻里吵得沸沸扬扬的印度女性被强暴的案件。
这也说明印度女性地位低下,这些成因也是长久以来的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当今的世界大环境里,这样的陋习确实需要改观。
也需要多一些妇女可以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自强不息。
说这部电影是非典型宝莱坞电影,是因为中间没有那么多穿插的歌舞表演,很多印度电影里演着演着就会突然冒出另一个歌舞场景,而这部里面仅仅穿插了一些歌曲,在最后婚礼的时候有一段歌舞,算比较融洽。
饰演shashi的是印度女演员Sridevi(希里黛玉),她是活跃在60-90年代的印度女星,她 1967 年4 岁开始到1997 年包括印度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马拉亚拉姆语共排了300 多个电影。
她对印度电影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是当之无愧的宝莱坞女神,此次复出担任女主角,快到知天命年纪的女神风韵犹存,身段和美貌是不曾改变的。
于是她成功的塑造了shashi这个心地善良、独立又努力的女主角,shashi的魅力源自于此。
看完只有一個感想,果然是印度電影,一片河蟹。
老公不論怎麼不尊重女主,最後偷偷送一塊爛紅布就算了,女主要自覺家庭的重要性,要自愛,多麼河蟹;臭小孩每天只會罵媽媽,沒關係,最後掉兩滴眼淚就夠了,多麼河蟹。
有點性感的法國男主一邊去,不能破壞人家庭,在怎麼愛也最後有成人之美,多麼河蟹。
如果是好萊塢電影,老公偷偷準備的那條紅布一定是要送給小三,抓到老公出軌的女主傷心欲絕,最後毫無罪惡感的投入性感法國男主的懷中!!!!只會罵媽媽的小屁孩會因為發現爸爸是爛人,而開始尊重媽媽。
最後女主跟法國男主,在美國開了一間法國印度餐廳,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推荐电影《印式英语》,看情节好像是跟学习英语有关系的,这居然也能拍成电影?
抱着不怎么好看的心态看了一下,还算可以,确实其中有让人发自内心去感动的那种情节。
感受挺深的,学习英语必须有一个一定要去学的原因?
单纯一个我想去学习英语,这样是学不好英语的,比如女主长期的被孩子所嘲笑,在英语的世界里受尽嘲讽,不会英语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尴尬和烦恼,自尊心驱使着她想去学习,这是很好的开始,是学习的一个动机;然后进入的就是第二个阶段,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女主一直在家的话我相信或许某一天会去学习英语,但绝对不会这么快,由于她略有自卑的心态决定了她的性格不会在其他的继续嘲讽的状态下去学习英语的,而她姐姐家孩子结婚这一契机的出现,创造出了远离家人嘲讽的机会,增进了去学习的动力;最后就是辅导班的出现,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你的一生都变得非常的快乐,不单单是学习的那个时间段,我觉得她这400大洋花的是真值,戒毒所似的那种互相鼓励的学习方法无意是创造了一个无嘲讽的学习环境,即使是有些嬉笑也是善意的,这样的情况下就避免了使用李阳那种I love losing face的学习模式了,或许成功更加的快一些。
一段刻骨铭心的痛是让你去改变的唯一动力,没有找到这个东西,相信所有的坚持都是无意义的事情,曾经我也为了一个赚钱梦去坚持每天凌晨4点起床,然后晚上23点多才会去睡觉,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充实,每天叫人起床的并不是闹钟,而是心里的一个信念,那种感觉很值得怀念,因为过了那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情都变得麻木了,居然再也找不回那样的感觉了,冷眼看世界的感觉是除了眼是冷的,心也是冷,恐怖的无意识麻木。。
莎希因为拿手的杜拉球获得了大家的称赞,而由于儿子无意的一吓,导致为婚礼做好的杜拉球都需要重做而不能去参加结业考试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也非常的富有诗意:“如果我连自己喜好的事都做不好,其他的对我还有什么意义。
”最无聊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去做的话应该会让自己开心好多。
因为不错的原因认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这好像是最完美的社交模式了,想多认识人的方法就是找一个目标,然后因为目标而走到一起去的一群人。
最后一个那段类似毕业的演讲更是点睛之笔,喜欢的不得了。
好吧,我承认这不是我从电影中摘抄的,而是来自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814053/ 影评中的答案。
同样是喜欢这段话的人写下的。
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ll feel you'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be equal, that should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s are feeling, so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to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ira, Kevin, maybe you'll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family can never, can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they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ies are only one who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ies are only one place where you get love and respect.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看到电影中段,法国人对莎希表示爱意时,作为一个八卦的观众,心里想,快点好上吧!
一个女人,得到有尊重和欣赏的爱,心境会更加欢快和广阔。
一个看上去传统的印度女人,有自由思想,厨艺好,又温柔大方,而且肯学习!
觉得困在不懂欣赏和支持她的家庭太浪费了!
可是结局她说的那段致辞,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她跟法国人说:谢谢你让我懂得爱自己。
从一段爱情跳到另一段爱情,如果心境不改变,女人仍然会处于弱势的地位。
她说,这个时候,能够拯救自己的就只有自己。
她学英语是如此,做点心是如此,只想自己努力做好,不怪罪别人。
能够意识到自爱,这个女人就无敌了。
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她都有一颗坚强的心,不受别人的眼光约束,自然散发出自信的魅力(看到她老公最后看着她的眼神么?
)总的来说,是少有的让我感觉很美妙的印度电影。
莎希也真的很美丽,她的侄女也很善良美丽。
还有莎希紧张时候不断摇头的小动作也很可爱。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想被剧透的童鞋请自行忽略===============
印度点心拉杜球,是印度美食的一种,知道它也是因为《印式英语》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关于尊重、关于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一部电影。
电影主要主要讲述了印度一名家庭主妇莎希,由于不懂英语,在家中受自己的孩子以及丈夫的轻视,会错把jazz说成查兹舞,女儿的家长会也是一贯由英语说得好的父亲去参加,因为自己女儿认为母亲不会说英语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尽管她们的母语是印地语。
某天一个电话改变了莎希的生活,远在美国的亲人邀请他们去帮忙准备结婚的事宜,莎希提前到美国后偷偷报名参加了四星期的英语课程,结识了很多朋友,最后在结婚典礼上一番英语致辞让众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剧情看似简单,但是深刻。
首先说说生活,什么是生活?
有时候在胖圈看到复初师兄晒出一桌子家常菜,这是一种生活,平淡真实;当然胖圈也有人晒旅行、求投票、刷代购,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
莎希之前的生活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准备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天忙忙碌碌,做拉杜球是她仅有的爱好了,因为她享受制作的过程,享受别人对她厨艺的赞赏,就像她之后说的那样:“如果我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都做不好了,那么我转战其他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生活最好以一个兴趣点为圆心,不断的扩大圆的半径,自己置于圆内,享受这一切带给自己的感觉。
像我经常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我就在想,厨艺不相上下的两个厨师,做出来的菜有什么区别?
你就在等餐的那个档口看吧,油烟中露出紧锁的眉头,生生挤出一道道抬头纹,上下颠勺,快速拨动着锅里的“菜”,巴不得赶紧结束这项任务然后进行下一项,这叫干活。
另一种呢?
选择好适合的配菜、佐料,享受这一过程,哼着小曲,锅里的“艺术”随之起舞,舞毕,出锅。
这叫生活。
生活是不是一潭死水,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你是不是将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请享受生活。
其次说说尊重。
女儿不尊重母亲,找不到英文剪贴簿,想当然的认为莎希给她放在其他地方了,隔着电话对母亲大喊大叫。
“见鬼,我的剪贴簿去哪了,你又把它放哪了?
”“你为什么大喊大叫,冷静一下”“我怎么冷静?
”“你在睡衣下面看看,它就在那好好放着呢,这样就没人去看了”“那是因为你也看不懂。
”
一脸愕然的莎希丈夫不尊重妻子,高高在上,仿佛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理自明,气自壮。
手里吃着莎希做的拉杜球,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着:“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我这是在表扬你。
”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好意思,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后天选择的结果,谁一生下来就会做拉杜球?
有时候我们往往将别人的关心当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样不好。
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我在美国的公交车里看到用中文写着“让我们相互尊重”一样,如果在这个名为尊重的游戏里少了一方的参与,那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陶醉的闹剧。
我想,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并不是双方都拘着,一句一个你好谢谢再见,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体谅。
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去玩那场游戏,而不是一个开了挂的玩家和一个小白的身份,那样的话,肯定会有一方提前退出,零和博弈到此为止。
再者说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和尊重是紧密相关的。
如果你是“死猫扶不上树”,如何获得尊重?
为了赢得尊重,莎希报名了短短四周的英语课程,从最基础开始学起,晚上回去看英文报纸、新闻、推敲judgemental的词义...从之前在咖啡厅点餐时被人嘲笑为“stupid womon”到之后脱口而出标准点餐用语,再到后来婚礼上的致辞,莎希做到了,并不是说她做的有多么好,有的定冠词还是没有加,但是至少她做到让别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是别人给予她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她应得的,天助自助者。
这就是莎希,也有可能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个人,是你,是我,是他。
总而言之,做好我们自己,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值得你去为之奋斗的。
最后,将莎希在婚礼上的致辞送给大家:这场婚礼,真的很美好,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完美升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
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米拉,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一点,凯文,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米拉弱势一点,要相互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顾忌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相互扶持,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结?
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依旧美好,米拉凯文,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但是拥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
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judgemental)评价你,只有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祝你们美满幸福,谢谢。
英文致辞
几点感受:1. 印度中产阶级的生活还真是挺滋润的,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估计电影中有夸张美化的成分。
2. 印度、日本、韩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还有古乐、神社/寺庙,这些传统都为其年轻人提供文化认同的根基。
片中Shashi的外甥女即便出生在US,说着一口正宗的American English, 但是当她们穿上Sari, 跳起印度舞蹈,仍然回归到自己的本源文化,体会着一种骄傲的快乐,并且带动当地的老美一起跳,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输出。
再说日本,虽然很早就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从小的课外活动就是去参观其国家的各种古迹、接受其本国古文化的熏陶,年轻人去拜神社的仍不少。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号称5000年的文明古国,还留有什么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自己的文化认同?
中国人除了work like a dog, 一心奔现代化、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之外,既不会跳舞又不会唱歌(少数民族除外),还各种被钳制,想想真是还没有非洲兄弟姐妹活得快乐。
3. 观影过程中,不时闪现出好莱坞电影的标志性元素,最后一个结婚speech的场景最为明显:家属挨个讲话,其实很boring,下面听的人都无比感动、起立鼓掌,不知道是夸张还是真是这样。
美国人的泪点、笑点都那么低?
4. 印度人眼中的纽约真好,各种发达、活力、个性、自由。
5. 印度母亲没有教育子女的权利?
孩子都明显那样冒犯她,完全不理解她的付出,她都不能教训几句,只能独自抱怨、哭泣?
在这个家庭中,母亲的地位最低,这是印度的普遍现象还是电影为情节发展所特意的设置?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位母亲为之骄傲的,那一定是生下一个、多个胖娃娃啊,咿呀咿得喂,不管故事的前传与后传是怎样的 ,不管中间经历了什么刀山火海、什么美女画皮。
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不是也是。
虽然开篇的字幕声明提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是当你真正去看这样一部虚构出来的故事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画面都那么触手可及,都那么随处可见,都如她每天早上醒来的例行公事,如一手刚刚端到嘴边的早茶、一手拿起还未定睛的晨报,被小儿子哭声喊停,被放回亭廊下的餐桌,热气徐徐。
“你是我的小拉杜球”是这位看似传统的印度家庭主妇用自己最擅长制作的印度传统甜点打趣说自己的小儿子。
和对待任何自己喜欢的人或食物一样,一位母亲也会给她的孩子起各种她所喜爱的昵称,“大宝”“小宝”“小贝”“小心肝儿”“小甜心”……还有鄙人这种比较奇葩的,以食物和动物命名我孩儿的,比如“小红果宝宝” “水煮花生小朋友”“小企鹅——灰色的那种哦”“Trady小鸟”……而电影中的母亲也是这样的,拉杜球是她最引以骄傲,为之自豪,收人瞩目的拿手甜点。
而小儿子一定也是他的最爱,当然这位母亲还有一位大女儿,而为什么没那么喜欢大女儿了,在此不做透露。
对孩子的挚爱,体现在小别于孩子的泪流满面,体现在孩子受伤生病时候的痛苦自责,体现在孩子犯错之后的恨得直咬牙又心头一软的,体现在孩子知错后像只小猫偎在你身边时候,帮助你的时候的全世界都不叫事儿,整个世界都美好了,萌化了的感动瞬间,体现在在欲望和诱惑面前的悬崖勒马和淡定自若。
对于法国佬的美男画皮,(虽然法国佬胡子拉碴并不耐看,更不谈不上画皮了),印度姐姐怎么抉择的不剧透人也会猜到,姐姐并没有迷失在发自真心的花言巧语中,而是感谢对方让自己更加自信,爱自己,最关键。
这种隐忍的暧昧出于文化差异,却又不乏跨越国界的心灵沟通在其中,看似玄妙如读心,其实是最基本的沟通技巧——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照这个虚构故事里的女主审视自己,有雷同,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又想到长辈对自己的爱,不免心中一暖,又很惭愧。
剧透并不多,那么就透露一点——故事的最后,很有意味的是,女主给了老公两枚拉杜球,老公问,“你还爱我吗” (“有时候会忘了我依然爱着你……”)“你说呢?
要不怎么给你两枚拉杜球呢。
” (哈哈哈“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
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两个球,两个娃,爱你多一份。
)姐姐的那段英文演讲,真真切切是每个字都是那么简单直白,像是英语的26个字母一样简单,但是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却能表达出一样简约却不简单的英文句式和生活哲理。
最后,姐姐向这个英语作为国际主导语的世界和这个难免不带有斜视(偏见)、近视(势力)和歧视的社会说一句,只是说一句,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
回到进入故事画面之前的黑底白字 For my mother, 这终究是一部关于母子情深的电影。
我想是的。
(I think so.)
非常流水线且套路的工业电影,给3星是很难得连印度都有了女性主义的电影,但是并不彻底,女主最后依然只能回归家庭,臣服于自己的作为女性的家庭角色里。以及,看到最后,我就知道印度电影不可能没有歌舞。
女性独立与家庭尊重
家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最重要。三观很正。四个礼拜每天二小时就能流利讲英文,无处不开挂。那个拉杜球看起来好像我们的油佗佗,加了咖喱的油佗佗。
你相信希里黛玉快五十了吗?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2MDU2ODYw.html
自爱
印度女性好卑微
“如果连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转去别的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非常好,女主角有取有舍,有礼有节,自省又沉着,是非常智慧的女性。飞机上那个老头印象最深刻。
看一秒钟就知道结局。拥有拉杜球技能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各种土鳖,设定太夸张;连小孩都显得那么做作。
飞机上看的,不知道说些啥。
惊喜,故事本身是好看的,纽约不同文化的温暖英语课。印度12年的电影已经有女性意识觉醒了,而我们还带着刻板印象在嘲讽,不被老公女儿尊重不被理解的地位当然不止因为英语,但借着学英语能觉醒扭转地位很有爽文般的过瘾。印度歌舞配乐来到曼哈顿,怪异迷人的很有魅力。无所适从的来到大城市狠狠代入#天山电影院
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很有感触。“当我讨厌自己的时候,会讨厌自己身边的一切,从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当我学会爱自己,原来的生活也会焕然一新。”
6.5/10 太普通了 不太明白安排男配一见钟情的意义在哪 以及儿子故意捣乱撞倒奶油球只是为了让女主留家里不去考试? 学好英语本身当然是对自己好 但仅凭一段英语发言就能让之前不尊重自己的家人从此尊重? 我看未必 如果因为改善了英语才尊重则恰恰是违背了本意 真正的尊重是无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仍然尊重
难得没跳舞。女主很漂酿
最出彩的设置其实是女主已然拥有了世俗意义上近乎完美的家庭生活,只要忽略掉那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被尊重。“我需要的不是爱,而是尊重。”这恐怕是很多传统家庭所忽视的,我们常常靠血缘带来的爱去粉饰太平,却忘了恶语伤人六月寒。最难的是,片子将「尊重」从一个印度家庭延伸到了不同文化碰撞的方方面面。P.S.女主初次点餐像极了不管去几次米国都无法轻松order的我。
最后果然还是跳起来了...
哪里励志了?明明是自我否定。
最后所谓的尊重家庭,本质还不是妥协于印度传统?这就是现代印度伪中产自己作的一出好戏,跟《北京遇上西雅图》内核差不多,有闲时没文化的一类女性,在极力渴求外界的认可。苦学英文的她真是热爱英美文化吗?我仿佛看得到创作者内心的虚伪。
喜欢侄女和Kevin还有David,我还想吃甜品!我虽然感觉女主角最后说的要靠自己自尊自爱很重要,还有平等和尊重的爱,但是我不同意家庭的观点。而且我觉得最后她选择的也不是尊重她和爱她的人,只是选择了传统家庭的责任。一开始家人因为英语这样对女主,就让人很难受,感觉为了英语有些刻意,并且作为家人挺不懂尊重。除了女儿和丈夫的态度,可以理解女主有点畏畏缩缩,但是一直不说谢谢好像不太好吧…在回程飞机上也让人很不舒适,还是要回归原来的样子,顾及丈夫尊严的感觉,嘴上说着平等但是最终是什么都没有改变的。所以好像电影只是取巧地试探了边界,婚姻平等之类的,又安全地缩回原来的壳里一样,还是安全地迎合着传统受众的审视。
7.5分。又是一部为印度女性发声的电影。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女人为了家庭牺牲了很多,并不是真的比男人差。最后女主有了选择,在飞机上依然选择要印地语报纸,导演的这个处理很聪明。缺点有二:①跟那个法国男的关系处理有点尬,②女主气场有点强,不像一个天天受气的媳妇。另外,那个叫宋雨的中国小姑娘不错,虽然脸大,但还是挺漂亮的。
爱、尊重和希望。知道自己还有无限可能和鼓励他人去发自身蕴藏的无限可能,是幸福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