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合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有一段山中日出的实拍,我看得泪奔了。
好像就是人在最绝望的时候,老天爷睁开了眼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我古代文明表达太阳,他们都是有芒刺的,在我们仔细观察之下,你会发现一半的太阳就有六根芒刺,随着太阳越来越大,芒刺之间也融合起来变成了光的海洋你看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的象征物就是带芒刺的,玛雅文明也是,埃及文明也有类似的但最感动的是日本人在山中的这种生活态度,认认真真活着,认认真真死去里面有个老演员,是老奶奶专业户。
看过她很多次,但是在这一部中,她也格外的生动有趣。
每天都要想一想,我应该感谢谁,然后认认真真地告诉他,这是认真活着的第一步吧这个阿弥陀堂其实就是村庙,加上村里的灵牌存放地,所以人人都可以来。
老太太寄居在此,一步不离,一因为她是属于村里的底层,没什么劳动力。
第二就是她非常信佛。
所以梅奶奶和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联系。
一个有惊恐证心病的精英医生妻子,一个不得志的小说家丈夫,离开大城市回到丈夫乡村的家乡。
家乡里有独自守在阿弥陀堂的96岁高龄且朴素智慧的梅奶奶,有身患癌症却心态豁达的老师,有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层层的稻田,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耕秋收寒来暑往的平凡日子。
慢慢的,丈夫提起笔开始了新的小说谱写,妻子放下了心结不用再依靠安眠药入睡。
——你怎么看待人的一生?
就像老师说的:“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把被褥晒干。
自身是否有价值,就算我到了这个年龄也没有答案,不过这个问题根本无需在意。
总之,自己选择的路就要无怨无悔地走到底。
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予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
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
”就像梅奶奶说的:“田里什么都能种。
从春天开始,我就忙着种植灌溉——茄子、黄瓜、番茄、扁豆、西瓜、南瓜。
就这么一心注目着眼前的事,不知不觉就96岁了,和见多识广相比,这么短浅的过活,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恼,到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说长寿来源于长期朴素的饮食的话,我的长寿大概是因为没有钱,这都是贫穷的恩赐。
”就像丈夫的感慨:“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的死去。
”就像生前无名,不被世人理解,死后才被重视的诗人、童话家、农业家、佛教徒、悲悯者的宫泽贤治的《不怕风雨》:“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欲望,绝不动怒,时常静静地笑着日食糙米四合,配以黄酱和少许蔬菜对世间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入微观察洞悉世事,并铭记于心深处原野松林庇荫下,狭小的茅草屋中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为此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劝慰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执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被大家称为傻瓜不为人知,不以为苦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是的,我想过那样的人生:有修士般的心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心若镜,物来则应,应而不藏;不执着如意,不分别苦乐,安住于当下。
简单朴素衣食住行无忧的日常生活——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室,惟吾德馨。
自在自洽,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他是说人生于世,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准则。
你有准则吗?
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呢?
——2024.11.28晨7:34
《阿弥陀堂讯息》,是像诗一样优美的电影。
过气小说家孝夫,带着患了恐慌症的妻子美智子,回到信州乡下老家谷中村疗养。
夜晚枕着溪水声入睡,困了去泡村里的温泉,外出能听到鸟儿的歌声,闲暇时尽情与孩子们玩耍,还有村里的小报可以阅读。
美智子的恐慌症不药而愈,孝夫也重新开始写小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美智子听到乌鸦的叫声都会恐慌症发作,是这个村子的环境和气息慢慢治愈了她。
她会与孩子们玩耍,依依不舍送别,等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留下幸福的泪水。
她会在给梅奶奶测量血压回来的路上,抱着粗壮的大树,感受树的呼吸,感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能量。
她会非常耐心地去钓鱼,提着钓到的鱼,拿着孩子们送的野花,一路吹着口哨回家。
美智子不再是追求完美的精英医生,她在优美僻静的谷中村成为了自己。
孝夫年轻时写的小说得了新人奖,之后再也没有出版过作品。
他每天在家中做家务、煮饭,给村里人送报纸,和老人们聊天了解她们的过去和现在,帮助她们插秧割稻。
陪着美智子上下班,陪着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
看望癌症晚期的老师,和老师一起喝茶,静观老师写字,被老师的生活方式和看待生死的方式激励。
去阿弥陀堂找梅奶奶聊天。
这样的生活让他重新拿起了笔。
他写下了在这个村子里的所见所感,用心体悟现实的沉重,将芸芸众生的世相不加雕琢地写入了自己的小说中。
美智子和孝夫在村子里遇到了两个对他们影响很大的人。
96岁的梅奶奶和患有喉疾的女孩小百合。
小百合三年前喉咙生病,无法说话,但她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灵性的女孩子。
孝夫想跟梅奶奶解释自己写的小说属于哪种故事类型,解释不清楚。
小百合在纸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小说就是将阿弥陀佛的话转为人可以理解的故事。
梅奶奶瞬间懂了,我也懂了。
小百合喉咙的肿瘤转移,病情加重,美智子克服心理障碍,到县城综合医院和主治医生一起治疗小百合。
小百合手术成功的时候,梅奶奶激动地哭了一次,不停感谢阿弥陀佛。
小百合康复出院看望梅奶奶的时候,她抱着小百合又哭了一次,她衷心感谢自己信仰的阿弥陀佛,让小百合康复。
电影之所以叫《阿弥陀堂讯息》,是因为梅奶奶住在阿弥陀堂旁边,96岁的她有很多人生感悟。
小百合将梅奶奶随口说的话,整理成优雅动人的文字,发表在谷中村小报的《阿弥陀堂讯息》专栏,非常打动人。
电影还探讨了生死的话题。
第一个生死的故事来自孝夫的老师。
老师癌症晚期,但他依然平静地生活在村中,看书、写字、喝茶。
他说,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把被褥晒干。
他说,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地死去。
弥留之际,老师对妻子说,你能受得了吗?
妻子说,我可以了。
老师说,那我就先走一步了。
老师用自己的意愿停止了自己的呼吸,静静地归去,留下无尽回忆。
梅奶奶对生死也有自己的感悟:八月的盂兰盆节,死去的人回到阿弥陀堂。
我用火光为他们照路,和他们交谈到天黑,我们交谈时,我都不知道,我是属于这个世界,还是到了他们的世界。
我年轻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我不怕他们,假如就这样永恒的睡去,我也会非常的幸福。
第三个生死的故事来自女主美智子。
美智子原本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在东京医院见证了三百多个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刻。
最后一个被美智子下死亡诊断书的病人,是个76岁的出租车司机,美智子坐在他的床边,看着他的呼吸渐渐微弱下去。
他呼吸停止的那一刻,夕阳从林立的高楼间照进了病房,美智子感觉自己的身体里,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那束光带走了。
后来美智子才知道,那时候从她身体里消失的东西应该是气,精神之气。
那时候美智子在孕期,胎儿死在了子宫里。
自那之后,美智子的身体就垮了,她感觉生的能量被死亡吸干了。
她只想着死亡的事情,再也无法乐观地面对明天,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恐慌症。
在谷中村,因为每天脚踏实地生活着,经历了一些事,遇到了一些人,没有压力,美智子的恐慌症被治愈了。
她选择留在谷中村,成为村诊所的所长,更好服务村里人。
她打算像日本诗人宫泽贤治《不畏风雨》中写的那样去生活: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告诉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吵。
不畏风雨 宫泽贤治,1931年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欲望,绝不动怒时常静静地笑着日食糙米四合配以黄酱与少许蔬菜对世间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入微观察,洞悉世事并且,铭记于心身处原野松林庇荫下狭小的茅草屋中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告诉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吵我独自一人时伤心流泪常在冷夏之季踽踽独行被大家称为傻瓜不为人知,不以为苦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在城市里发展遭遇瓶颈和焦虑的中年夫妇,回归乡野转换另一种生活方式,再次怀孕也预示着另一种可能的诞生。
城市化的快节奏向钱看,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以及乡村的空心化,其实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比我们先走一步,这片子成于22年前的日本。
既然作为先行者,自然会留给我们一些经验启示,如果我们虚心学习,或许能避免一些坑坑洼洼。
那作为时代的个人呢,从小不喜欢被大人跟其他孩子比较的我们,长大后却无时无刻地主动找寻比自己厉害的参照物做比较,好像不比较就失去意义一般。
要比也得自己比哈,累了就休息,闲了就找事干,不强求不奢望,既要又要还要要不得。
芸芸众生世相,最重要的就是形态,形态反映出一个人的灵魂。
自治三诀“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与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正是因为有这些祖先,才有今天的你和我。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祖先,该多好啊!
”胎死腹中“是孩子选择生育她的父母,而我,没有被选中。
”“生的能量,被死亡吸干了,每天只是想着与死相关的事情,再也无法乐观地面对明天。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有的人即使身患重病,由于心没有生病,也和没有病一个样。
“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应该会随着不同年龄而变化吧!
”“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的死去。
”“孩子他妈妈,我不想要葬礼,给我点一支线香就可以了,之后,你就照常生活吧。
”“好,我知道的。
”“这么长时间,给你添麻烦了。
”老师用自己的意愿停止了自己的呼吸,静静的归去,留下无尽回忆。
一部節奏非常慢的小眾電影。
平淡的人生,坦然面對死亡,無欲無求,尊重不分貴賤的生命。
影片中透露著這樣的氛圍。
不知道日本的鄉間,是否人們真的像影片裡那樣,相敬如賓,真心,用心,在最簡單的生活裡,也洋溢著幸福。
其實他展現的就是編劇的人生態度。
奶奶就是一個寶藏,她用她長壽的人生閱歷,煮了好多心靈雞湯。
宫泽贤治《不畏风雨》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和酷暑/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多听多看/洞察铭记/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予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
---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把被褥晒干。
---成名并不是什么好事,并不能使人变得高人一等。
创造并不为了他人的评价或者自身的成功,稀里糊涂成为别人闲谈的话柄,应该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小说是为了传递真实而虚构的故事。
我想小说就是将阿弥陀佛的话转为人可以理解的故事。
---睡不着的时候要怎么办呢?
下雨时候,那里就会有水流。
我听着流水的声音,感觉自己也变成了水,这么一直想象着,流淌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您想象自己变成水流,要流向何处呢?
就这样和水一起流动,流呀流,感觉正在流向大海,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我既想成为别人眼里完美的人,又想在自己心中成为自己。
---最重要的就是形态,形态反映出一个人的灵魂。
---《阿弥陀堂讯息》一:世人总说别一味只顾着眼前的事。
从春天开始,我就忙着种植灌溉。
茄子,扁豆黄瓜,就这么一心注目着眼前的事,不知不觉就96岁了。
和见多识广相比,这么短浅地过活。
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恼,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大概就是长寿的秘诀吧!
二:田地里什么都能种,茄子,黄瓜,番茄,南瓜,西瓜,想吃的东西都能吃个痛快。
如果说长寿来源于长期朴素的饮食的话,我的长寿大概是因为没有钱,这都是贫穷的恩赐。
三:到了盂兰盆节,死去的灵魂都会纷纷重聚在阿弥陀堂。
点燃迎神火相迎,一直聊到灯熄火灭。
聊着聊着,恍惚间,不知自己是身处阳间,又或是阴世,我还稍年轻一点的时候,未曾有这种感觉。
我一点也不害怕,就这么在梦里长眠,也未尝不可。
四:我小时候经常发烧,不能帮家里什么忙。
我家人甚至村里的人,都觉得我也许活不长了。
然而,如今我仿佛已经被死神遗忘,活了那么长时间。
正所谓世事难料。
随着年龄增长,无法理解的事也越来越多,在这其中,最搞不懂的就是自己为何如此长寿。
五:下雪后,山乡融为一体,到处都白茫茫一片。
在山里祖先们居住的那个世界,乡里我们所在的世界之间的边界消失了,无法分清此界彼界,这就是冬天。
春夏秋冬,境界分明的山乡逐渐融为一体,就这么一年年周而复始。
在这一年间,我更深地体悟到,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电影《阿弥陀堂讯息》中名诗意译诚我所愿,成所愿人。
宫泽贤治,1931年雨打头不低,风吹腰不弯,冬暑夏寒入我体,无欲舍嗔正适意。
白饭四碗谁有菜,好奇未必下好棋。
耳聪目明能耐事,烂掉肚里恐天知。
松下若无童子问,去捡茅外两三枝。
东小儿,西高堂,南无佛,北无常。
天地悠然独泪怅,夏日冰语自然凉。
洛阳亲友如不知,叫他自挂东南枝 。
此诚我所愿 必成所愿人
美智子与丈夫散步中有个细节吸引了我,二人刚从繁华都市回到乡下,村里举行了个简单的欢迎会,欢迎会结束夫妻散步回家,享受着乡野间的新鲜空气,妻子突然旧疾复发猛烈咳嗽起来,疼痛地缓缓蹲下,而丈夫看起来像个木头疙瘩,一句话也没有,空气里几乎可以听见安静悬在凝滞的空中。
我本以为丈夫会嘘寒问暖“你怎么了?
是不是特别疼?
要不要紧?
”这一类的话,因为我们现实中的情侣间所谓的爱也是这么一些假把式,并以此为爱意的显性表现。
可是美智子的丈夫安安静静,一句爱意的话语都没有,却出现了两个胜过万千爱意的小举动,第一个举动沉默着为妻子轻轻地抹背,舒缓妻子的疼痛感,第二个动作接过妻子手中的鲜花,请注意鲜花这东西在人得意的时候那是锦上添花、风光明媚,在人病痛难受时就是手上的负累,身上多余的一片纸都是造成身体更加难受的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个欢迎会上,村里的男人们打趣地问美智子这么著名的医生为什么看上了丈夫那样的家伙?
这家伙要是没有出去外面闯荡,在我们村里指定还娶不到媳妇呢,我们都教育自己的女儿别招惹他那样的男人,哈哈。
正常的妻子一般这时候应该很难为情,甚至会火冒三丈,回家后估计还得数落自己的丈夫让自己在村人面前难堪,对不对!
美智子也难为情了一下,不过他却说了一番丈夫的内在美的魅力,一个爱幻想专注沉醉在樱花里的农夫,她还蛮喜欢这样的男人的。
农夫是讥笑语,事实上村里的男人们都是农夫,不过美智子的丈夫阿贵这个所谓的“农夫”是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畅销书作家,虽然阿贵感受到的是成名的烦恼与痛苦,但村里的讥笑似乎带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显然村里的男人们听到美智子那样赞美丈夫的回答必定不满意,还打算打压一下这对东京都来的“金凤凰”的尊贵气焰,美智子也看穿了表面上是欢迎会,其实就是下马威。
潜台词“既然在外面混不下去滚回来了,在我们村里没什么著名医生专家,也没什么著名大作家,都给我老老实实地为村民服务,别给村里找麻烦。
”美智子知性识趣道,我是因为胆小、也不聪明才选择医科这样实际的科目的。
村里男人们就坡下驴,所以我们才选择最实际的当农夫嘛,全场大笑。
这才在“羞辱会”上放过这对夫妻,参加这样的欢迎会,真是对夫妻心理素质的一番考验呢。
回过头来说,片名《阿弥陀堂讯息》真是个糟糕的翻译呀,第一眼看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英文片名"Letter from the Mountain"直译过来最好,淳朴简洁,《大山里来的信》,是山里来的信,也是夫妻俩给山写的信。
乡下给夫妻俩健康,给其心灵以滋养。
虽然妻子是医生,但感悟人生点点滴滴的细腻之法,显得夫妻俩都极具作家潜质,恰好男主职业就是个畅销小说家。
这对夫妻表面看起来有疏离感,其实恩爱不以言表。
丈夫阿贵陪着妻子美智子给村里一善良的老奶奶量血压,问起来血压什么时候开始升高的,老奶奶回答去年挖茅坑时,丈夫阿贵主动说您老太不容易了,这么大年纪上个厕所还得自己亲自挖坑,要是你不嫌弃我帮你修个厕所吧。
老奶奶说,你那么强壮的好身体修那小厕所真是浪费了,要是你愿意那就太谢谢你们了。
完了老太太吃力地说我没钱,丈夫迅速说钱的事儿您不用担心,修的材料什么的我那都有。
瞧,这对夫妻才一回村里就做好事,果然是善良的丈夫才能配得上善良的妻子啊。
量完血压返回的路上,夫妻手挽着手穿过一片树林,呼吸着树林里的新鲜空气,妻子拥抱树杆,那阳光洒下的味道都是甜的哦。
也许在农村人习惯的阳光空气树林,对倦了累了的都市人却是一种奢侈,妻子的焦虑症在这样的乡村环境下显然是对身体最有利的,丈夫也必定是这么想的。
夫妻在村头看见一群孩子游戏玩耍,竟然放下“他人的不认同感”参与了天真活泼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妻子跳绳是那么的开心雀跃,这是人性返璞归真啊,卸下成人的面具,童真又找回来了,愁眉与紧张也片刻间烟消云散了。
有人愿意花钱买快乐,却没人愿意花钱买悲伤,这是老太太的看法。
可是老太太也并不能理解真正的作家就是买悲伤的人,快乐不过就是兴奋剂 ,打一针兴奋一次,一次过后接着再打,然而这并不是作家的工作,作家的工作更像是制造能持久的蛋白质、维他命。
因为外物快乐也将因外物失去而不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相对持久的快乐。
阿贵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小说家,他自从十年前得过文学大奖后再也没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对他来说耀眼的奖项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使他忘记了文字的纯洁来自于内心的纯朴。
夫妻俩到山溪里钓鱼,对于从不碰鱼竿的人,溪水里那种难度钓不到才是人生常态,钓到了那是惊喜,我没想到竟然钓到了。
妻子直接乐开了花,激动得不行。
好吧,我承认这片子背后的老男人是个高冷而又温暖的导演。
这份温暖持续到了妻子吃了那鱼再也不用每晚吃安眠药了,持续到她娇羞地伏在丈夫耳朵前小声说,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村子,特别地来对了。
丈夫问为什么小声说,妻子答大声说就不灵验了呀。
瞧,这女人开心得甩着手提包下山坡,像自由飞舞的蝴蝶,笑得灿烂极了,还真是个不大合格的焦虑症患者呢,我隔着屏幕都想建议焦虑症队伍开除她。
兴许是隔着屏幕的喊话都显灵了,美智子与丈夫竟然找到了活着的喜悦,43岁的美智子竟然喜添孕身。
欸?
不对,一个信仰科学的女医生性格怎么可以被宗教艺术熏陶得这么安静美好呢。
可是如果光靠功利计算,恐怕美智子的焦虑症要加重进精神病院了。
这世上除了谈钱时的理直气壮外,其他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万物保持敬畏和谦卑。
这对夫妻除了找回了健康,也找回了精神家园,收获了活着的喜悦。
夫妻间这样知冷知热,心灵相依,分食一条鱼,共生一个娃,精神与物质都有,还有什么样的婚姻比得过这样呢。
治愈系日影,中年夫妇远离城市喧嚣,在乡村重新找回自我,影片把日常拍出了温暖恬静的质感,把乡村拍成了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林中漫步,溪边垂钓,山间温泉,依山而眠,嬉戏打闹,抛弃所有现代化,与大自然共存。借96岁的梅奶奶讲述“人生无常活在当下”的处世哲学,不忧虑将来,也不留恋过往,人生有时就需要放下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轻盈。结尾恩师的死亡与孩子的新生悄然发生,象征生命的旅程周而复始,“完好的死去是完好生命的一部分”
重看一遍。這是一部桃花源童話,隱去了凡人的庸俗,也不說鄉村的侷限,甚至這裏的生老病死都可以那麼優雅和燦爛。其實並不喜歡這樣離地的故事,電影中許多場景的設計感也很明顯,但還是樂意偶爾接受童話的調適。四季輪替,山川河流,承載強大的生命力,治癒了患上驚恐症的女主,光是這樣的情節設定對我就有極強的吸引力。從頭到尾的配樂只有一首,但用上了提琴,頓時變得宏大了,不再是《步履不停》配樂那樣清淡的敘事風格,你會感覺到電影想傳達的,確實是生命的力量。
春雷滚滚,溪水潺潺,落叶萧萧,冬雪簌簌。四季往复,死生如一。逃离城市,归隐山林,寻片刻宁静,终究只是中产阶级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幻想。还是陶渊明厉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在出世、入世之间循到了点真知,让人神往的生活态度。他在讲盂兰盆节的段落,“聊着聊着,恍惚间不知自己是身处阳间,又或是阴世。我还稍年轻一点的时候,未曾有这种感觉,我一点也不害怕”。从盛夏萤火里的夜到等风来的午后,从节日祭典到下一个节日的喧嚣,人生本无大事,大雪覆盖下来便模糊了时间的边界
看完之后想把陶渊明诗集拿出来,念一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转念还是算了,人不就是这样吗,生活在此处,心却惦记着远方,如果有一日终于脱离红尘,会不会又开始怀念尘世的繁花似锦
3.5 生老病死和岁月流转,推门就是山野的感觉真好,远山林木像是被园艺师打理过似的,有种日式禅意,场景构图都很美…(和小森林/李子柒的感觉很像,在乡村中觅得岁月静好…
把日本乡村的生活拍得十分平淡、祥和并且富有诗意。确实是少见的文学化表达,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么活着可太累了,但是依然得承认它的存在很新奇。
这是什么逃离北上广宣传片LOL继续学习空镜
跟黑之雨差不多啊……
《小森林》古早版……这样的日子还是太平静了
自然是人类最后的依托 累了病了老了 就回到春夏秋冬中去
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就看得津津有味。不过还真是慢。哪里似乎都可以不要。但哪里不要了又都会差点意思。
拍的很古典。故事也很古典。摄影真美。没有大城市喧嚣,生活回归到生活本身。非常治愈。
关于生命的如歌的行板
一对夫妻,丧肚中子,女的出现精神问题,男的写不出小说,然后回乡下生活的故事。期间目睹了健康的老奶奶,平静死去的师傅,癌症哑巴女孩。感受生死,病痛。步行乡间小路,感受春夏秋冬,闲时溪边钓鱼,睡时听溪流声。最后女的当了好医生,男的写出好小说,女主再次怀孕了。这种归隐山林的故事,没点经济基础和工作还真不行。
快送我进山
禅意到一个不行
68/100
吃了看得晚的亏,现在已经喝不惯鸡汤了,且真的很“日”;优点是景好看,且不用动脑子
no feel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