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东西貌似晚了两年,一直想看来着,却也没有特为寻找,回家时附近的音像店无意看到便买来看了。
L'enfant, 05年Cannes金棕榈奖,比利时,Fabrizio Rongione和Deborah Francois主演。
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背景音乐,完全是真实的场景录音,朴素却很真实感人。
故事叙述的很细致,好像平铺直叙却拍摄的很巧妙,能吸引人看下去的并不是什么美丽的画面,而是那份故事的真实感。
主人公Bruno是个20来岁的小混混,终日靠各种合法救济或者偷盗度日,女友Sonia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Bruno完全没有做父亲的准备,瞒着Sonia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Sonia知道后晕倒在地被送进了医院,Bruno只能拿着钱换回了孩子,却被人贩讨要双倍的损失,Sonia也因此不再理睬Bruno。
Bruno无奈再度偷抢时被抓。
影片一开始Bruno和Sonia刚有了孩子,两人在草地上如同两只小兽般厮打嬉戏在一起的场景令人觉得无比真实而自然,仿佛这对年轻的父母还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起名为L'enfant的原因吧。
Bruno一定也是爱这个孩子的,却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将婴儿卖了,这种举动完全是一种孩子气的行为,Sonia对Bruno的祈求原谅置之不理也是孩子气的表现,他们显然只是无奈步入社会却都稚气未脱。
孩子总是在第一次犯错之前不知道错的,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环境,这仿佛有点行为主义的论调。
导演也许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他看待这个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的状态的无奈感和同情,同时反击那些对孩子漠不关心而造成的未成年犯罪的大人们。
影片中出现了一次Bruno的母亲,她改嫁了别人,对儿子的生存状态也完全置之不理。
同样跟着Bruno从事一些小偷小摸行为的14岁小男孩Steve家庭也一定存在着某种不和谐因素,导演虽然没有交代,但是家庭并不贫困的Steve为什么会跟着Bruno从事非法交易不由得令人思考。
影片结尾,Sonia到监狱探视Bruno,Bruno喝了一口咖啡抽泣起来,Sonia眼眶里也滑落了眼泪,两人簇拥着面对面的开始哭泣,看到这时,突然意识到Bruno虽然是个小混混做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事情却一点不令人讨厌,而能博得观众的同情,应该完全是出于他身上的那股令人怜悯的孩子气吧。
Sonia最终还是原谅了Bruno,就如同打闹后重归于好的孩子们。
真实是最容易打动人也最容易震撼到人心的。
导演没有用任何一首类似商业片中激情澎湃的交响曲,没有一个大场面,而是用最朴实的画面最真实的声音博得了05年Cannes评委的一致赞赏,赢在那股孩子般的真实。
由衷的为达顿兄弟喝彩。
昨天刚刚看完了港3区的这部电影,其中有李安与吴宇森的简单影评。
李安特别提到了简兄弟纪录与电影手法的融合,深有同感,下面这些片断中揉进的戏剧技巧让我难忘:1、布朗第一次把自己的儿子带到交易地点后,为了保证“买方”的信息不会被这个小痞子得到,布朗只能在另一个房间里等待。
这时有大约一分半钟的长镜头,我们看着布朗,听着隔壁的声响与布朗一同承受着这个漫长的煎熬。
也因这个镜头我们才真正把对主角的注意力放到布朗身上。
2、布朗赎回自己儿子时,同样的选择了一个互相遮蔽起来的场合。
但是这一次我们看到了“尊贵买方”的手,那是来自一个与布朗完全不同的阶级。
因此导演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细节:布朗踩在一个铁桶上才够到了那个高高在上的手。
布朗把钱递过去焦急等待儿子归来时我们又一次经历了一个长镜头,陪着布朗侧耳倾听了半分钟的点钞声音,并且明察秋毫的索要回了最后一张钞票。
3、布朗在决定交易自己的儿子前,不停的用脚踩着一洼污水并踹在对面的一堵墙上。
导演用这样一个场景表现了一个同样是孩子的父亲在做这么一个决定时的心理。
4、当布朗真正悔恨并决定再次挺而走险时,他换上了他在这部电影中第二件衣服,一件红色的运动外套。
上面的镜头在整部纪实风格的电影里十分出彩,张力十足,令我深深震撼。
电影没有限于其他草根电影的狭隘视角,一味表现阶级差异,控诉社会。
而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审视人性,我们的喜、怒、哀、乐,这四钟情绪在电影里都有充分的描述。
而另外阶级的出现次数只有三次,买方(2次)、警察(2次)、母亲(1次),也并非以压迫者的姿态出现。
但是都一样的冷漠,毫无人情可言。
向如此冷静甚至连一句配乐都没有的精彩电影致敬!!
是以前在书吧看的这个片子。
也是看达内兄弟的第一给片儿,并且是看了之后就各种找达内的片子,在电脑里设了一个文件夹叫达内兄弟。
我感兴趣的是,是不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都更容易然我激动,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
让我踏踏实实埋头干十年,我会干什么。
我一直在想,希望别想十年就成。
《孩子》让我激动的有不少地方,男主角用棍子敲打着水面,这个动作我想不是看小说的导演能拍出来的。
人活着不同的角色变化的时候,我们总是本能地消解掉角色间的差异,这就像伤口会自动愈合一样,这种心理机制和与生育来的生理机制一样让我们活下去,并且活得相对舒服些。
在这个片子里就是男孩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其实应该是很撕裂,很疼痛,破坏性很强的。
虽然常常听到女性朋友说他老公第一眼看见宝宝的时候哭了。
但是女人们,真的有想过男人仅仅是激动而哭么?
这个片,我觉得问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个。
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愈合机制在下意识地发挥作用。
《孩子》就是把这种机制撕开,清楚地看到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疼痛,疼痛,疼痛。
絕境是指什麼?
缺乏物質;失去愛;失去良心。
一、錢生存之必須;賣孩子不成,被黑幫追打;二、愛(關鍵道具:嬰兒車)生命之支撐,Sonia,賣了孩子失去了Sonia的愛;救贖一:贖孩子;三、良心(關鍵道具:摩托車)棄同夥于不顧;救贖二:于警署自首,救朋友在「C'est moi / I did it.」那一刻完成轉變。
救贖通過法律程序完成,最後一個場景在「監獄」里,在「愛人」的面前,通過「淚水」。
情節足夠。
簡潔。
趁着洗澡的功夫接着梳理一下本片剧情,也揣摩了一部分人物的动机,想到的有点多,但要写得深刻我也没这么多能力,现在单纯就是短评也放不下,就这么写长评吧!
当然难免有纰漏了,如果有些什么写得不好的地方欢迎友好指正啦4.5,第五部达内兄弟。
这个人物的成长脉络有些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人生大事》(主要是想起当时和长评区里面某位朋友对三哥将小文送回亲妈那段情节的辩论)。
本片完全可以作为正面教材,告诉我们高明的铺垫和处理相关的细节为何,毫无疑问的是两者的情节铺垫,起承转合之处理简直是天壤之别,说白了就是本作更“让故事里面的人物贴合情节,做符合他们这个年龄和阶层会做的事”,男主本身就是靠着不务正业和小偷小摸过活,缺乏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关怀,即便有个女朋友,但他们俩也都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觉得他当爸了会对更小的孩子负责,但另一个终究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迷茫,或许是想逃避,他内心都觉得偷钱是轻而易举的事,不重视养育的一切现实,你跟他讲去打工他还当笑话看待,接着不务正业然后继续大花洒,真没钱了倒好,连卖小孩这种常人理解不了的事情都干,但他觉得这些都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他只要钱,以为有了钱就能过上很长一段好日子,接着再要一个孩子,我敢说他女友要是原谅他然后再生孩子下来他肯定还会干这种勾当,人之本性使然,只会一直恶性循环。
全程都是基于现实逐渐预设的一个困境,并非是将其揉碎然后告诉观众只看表面如何感动,从而更让人信服男主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当然这种做法对不对就是另当别论了)。
往后的一系列认错、表明决心悔改的情节又是继续深度刻画男主的“孩子”属性了,男主并非坏到极点的人,他真的爱他的女友,他也真决心是和女友一起过日子,只不过生活的窘迫和经历了社会毒打后的他意味着他要负起相应责任,也是男主成长故事的关键转折,使得他不得不接着做这些不务正业的勾当,他并不懂得孰轻孰重,他只知道自己要生存下去,直到抢劫时小弟被抓走,或许他也为着小弟对大哥的信任(之前偷窃时也没缺了小弟的好处,这也是他本质不算坏透的地方),因此在逃跑过后又选择的自首,我会真切觉得他终于成了一个有担当的人。
而这一切,前面都有所铺垫会让我觉得他的动机会有成长转变唤醒良知的余地的,格外真实。
一语双关,片名“孩子”不仅指麦高芬道具孩子,也指主人公的人生状态,已为人父,但还是个孩子。
观影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特别深层次的矛盾,但是看完重新思考后,发现布鲁诺在赎回孩子后,也踏上了一条赎回自己的道路,他要找到一个「大人」版本的自我,但是用的手段又是那么孩子。
我判断这份立意不适合用相对简单的跟随性视听拍摄,并不是因为内心、个人、个人外的三维冲突集中于一个行动,而是因为布鲁诺和孩子的这种抽象关系,需要更丰富或者说更蒙太奇式的视听语言去呈现,跟拍的视听手段主要强化的是视点,放大人物内心,而面对抽象立意的表述就捉襟见肘了。
达内兄弟的片子总感觉少最后一下的华彩,比如本片一直讲述布鲁诺用孩子的方式去担负家庭的重担导致的灾难,在影片最后只是男女主角在探监室对面坐下,如果两人在探监室里有些许如之前的打闹,嬉笑,蜻蜓点水一下,然后瞬间恢复哀愁,那整个片子的调调多少会上升一点。
成片质量3星,立意➕1星
这是一部非常之牛的“说教”电影,以完全相反的手法。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很吸引人,节奏偏慢但是并不拖沓,当你由于投入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费解,愤怒,担心,紧张的心情在最后一刻释然的时候,片尾字幕也正好徐徐上升,而我的身体却在新东安影院7号厅的最后一排的8号座越陷越深。
片中的主人公布鲁诺是个非常讲信用的贼,整日靠卖偷来的东西过活,我不能说喜欢这样的贼,但是,他的灵魂有闪光的地方,对于他的偷盗同伴,彼此忠诚,义气得很。
但是他不是一个成年人,至少在心理上不是,更不是一个父亲,因为他完全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亲生骨肉时,眼神里一种迷茫与畏惧在晃动,也正是由于此,他才会把孩子当做兜里的DV一样变卖掉,并大言不惭的对索妮亚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
索妮亚活得更简单,居无定所的她只希望能和布鲁诺厮守一生,孩子是他们爱的见证与未来的希望,所以当她得知孩子被卖掉之时,她义无反顾的晕倒了下去。
布鲁诺为了索妮亚不得不赎回孩子,当他怀抱孩子到医院去找索妮亚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警察同志--索妮亚无法忍受,不能原谅的告了布鲁诺。
请出了自己的母亲帮助撒谎的布鲁诺刚刚摆脱了警察又被人口贩卖集团的打手找上了门,因为他把孩子赎了回去,导致这个中介损失了近5K欧元。
被一顿臭揍之后,布鲁诺叫上伙伴,骑着伙伴哥哥的摩托,做起了飞车党,结果第一笔买卖就宣告失败,在警察的抓捕之下,由于躲在冰冷的河水里,小伙伴险些被冻死,之后又被警察抓走。
此时此刻,侥幸逃脱的布鲁诺怀揣大把cash和一兜子钢蹦儿,无家可归:索妮亚虽然得到了孩子,却无法再原谅孩子那个混帐父亲;昔日偷盗战友也被抓走;凶得可以杀人的儿童贩卖集团的打手每天催钱,不给钱就要命。。。。。
无奈的布鲁诺推着摩托去找索妮亚,我猜他已经决定要去自首了,来见爱人最后一面。。
未果。。。。。
自首的场面的对白很简单:布鲁诺把抢来的钞票钢蹦堆在检察官面前,把摩托车钥匙还给正在收讯问的小伙伴 布鲁诺:是我干的,和他无关 检察官:你是头目?
布鲁诺:是的 导演还算仁慈,影片并没有在此时结束,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了观众一个温馨的场面:索妮亚到监狱探望布鲁诺,两人对坐,抱头痛哭。
一方面。
我真心希望现在的中学生们能够来看看这部电影:当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之后,监狱的大门却像天堂之门一样闪烁着拯救与解脱的灵光。
太黑色幽默了。。。。。
另一方面,虽说犯错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我绝不不相信人生下来就带有原罪,多少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生中的美好年华消耗殆尽。
他们需要帮助。
当一个个的青少年为成长的代价悔恨不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难道错的只是他们自己么?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社会的错么?
是国家体制的错么?
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罪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治标的,而只有人文科学才是治本的,我想,现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实在是难于言表冷静却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就如同平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 都是我最为欣赏的不愧能得到戛纳的金棕榈奖啊二十岁的爸爸 十八岁的妈妈 多么的美好啊本来我们就还都是孩子 不是么本来我们早就都不是孩子了 不是么
1 日 家门口Sonia找Bruno,发现房子租给了别人。
2 日 公共电话亭Sonia打给Bruno朋友,留言。
3 日 路边Sonia横穿马路。
4 日 河边Sonia到两人居住的棚屋去找Bruno。
5 日 公共电话亭Sonia再次打给Bruno朋友,得到关于他的消息。
6 日 路上Sonia坐上阿拉伯小孩开的摩的,去找Bruno。
7 日 餐厅门口找到Bruno,他正在策划一起偷窃。
Bruno对Baby漠不关心。
8 日 河边两人商议住到收容所。
在河边嬉戏。
Sonia介绍孩子的情况,决定第二天去注册。
9 日(暗) 棚屋内Bruno和两小孩分赃。
10 日 河边他们发现老人的遗书,扔进河里。
【时间跳跃】11 夜 收容所门前两人乞求管理员开门。
12 夜 收容所两人分居不同房间13 夜 收容所房间Bruno接到电话,出门。
14 夜 酒吧Bruno卖出DV以及帽子。
15 夜(雨) 酒吧门口Bruno听到卖孩子可以赚大钱的消息。
【时间跳跃】16 日 首饰店Bruno卖掉项链,戒指等赃物。
【时间跳跃】17 日 婴儿用品店门口Bruno把新买的婴儿车放进新买的车里。
【时间跳跃】18 日 车内两人听着音乐,打闹。
19 日 停车场两人拥抱打闹,吃Subway。
【时间跳跃,第二天】20 日 家门口Bruno的同伙来分钱。
Bruno给不出。
保姆来到。
21 日 家中保姆照顾孩子。
Bruno管自己泡咖啡。
22 日 服装店门口Bruno不赞成请保姆,用仅剩的钱为Sonia买了情侣装。
23 日 市政府两人为孩子注册。
24 日 马路两人推着婴儿车走在路上。
25 日 收容所门口两人排队登记。
Bruno带孩子散步。
26 日 路边向路人乞讨。
27 日 杂货铺门口买烟,接到电话。
Bruno动了邪念。
28 日 公共电话亭打电话,商谈卖婴交易。
29 日 小路Bruno等候消息,用鞋沾泥巴,飞踢墙壁。
接到卖家电话。
30 日 公交车站有人帮Bruno抬婴儿车上车。
31 日 公交车Bruno站着,望向远方。
32 日 住宅楼一层Bruno骗Sonia说在公园带孩子玩。
按电梯不灵。
33 日 楼梯Bruno抱着孩子上楼。
34 日 公寓门口Bruno推门入内。
35 日(暗) 公寓内房子里空空如也。
Bruno脱下外衣,将孩子放上去。
随后躲到隔壁房间。
等着,听着,直到他人把孩子抱走。
随后Bruno出来,取走钱,出门。
36 日 楼梯Bruno蹦跳着下楼。
37 日 公交车站有人帮Bruno抬婴儿车下车。
Bruno挂断了Sonia的电话。
38 日 河边公路旁。
Bruno打着电话,看见Sonia。
两人约在河边见。
39 日 河边Bruno告诉Sonia他把孩子卖了,轻松地说他们还可以再生。
Sonia昏倒,Bruno抱着她向公路走。
40 日 河边公路旁 Bruno抱着Sonia拦车。
41 日 医院Bruno打电话给中间人,想要回孩子。
42 日 诊室Sonia处于昏迷状态。
Bruno向中间人说明情况,让护士告诉Sonia别担心。
43 日 公交车Bruno拉着扶手,神色焦急。
44 日 车库外Bruno来到交易地点,拉开卷闸门,进入车库。
45 日(暗) 车库内高处传来一个声音,Bruno把钱和手机递上去。
静候车离开。
46 日 车库外他进入隔壁车库,抱出孩子。
一个陌生人抓住他,让他明天来这里补偿损失。
47 日 公交车Bruno抱着孩子坐着。
面露喜色。
48 日 医院Bruno抱着孩子想进诊室被挡住。
49 日 候诊室Bruno抱着孩子等待。
警察出现,带走Bruno。
50 日 警车上Bruno扯谎,把罪责推到Sonia身上。
51 日 医院外Bruno 匆忙跑进医院。
52 日 医院Bruno要求见Sonia,被拒绝。
【时间跳跃】53 夜 Bruno母亲家门口Bruno敲门,一个陌生男人来开门。
Bruno说了孩子的事情,请求妈妈给他作伪证。
54 日 河边Bruno修理婴儿车55 日 桥上Bruno推着空婴儿车走。
56 日 医院门口Sonia出院,Bruno跟上去。
Sonia不理不睬57 日 公交车Bruno问Sonia借手机。
Sonia依旧对Bruno不理不睬。
58 日 家门口Bruno强行跟进家。
59 日 家中 Bruno躺在床上,Sonia清洗奶瓶,放孩子上床。
Bruno再次借手机,Sonia不说话,进厨房煮汤。
两人扭打,Sonia让Bruno滚。
60 日 路边Bruno推着空空的婴儿车。
61 日 商店Bruno试图卖婴儿车,因报价太低而作罢。
62 日 路边Bruno休息片刻,又推着婴儿车上路。
63 日 另一家商店Bruno以低价卖掉了婴儿车和婴儿外套。
【时间跳跃】64 夜 酒吧Bruno点了啤酒和面包。
被46场出现的陌生男子抓走。
65 夜 某住宅楼门口陌生男子和一个中年男子拿走了Bruno的所有钱。
并要求他为他们抢劫。
66 夜 家门口Bruno敲门,道歉。
没人应答。
67 夜 家楼下Bruno靠墙坐下,缩着身子。
看见Sonia回来,抱住她的腿哀求。
68 夜 家门口Bruno表白,Sonia关上门。
Bruno说他饿了,想借钱。
69 夜 河边马路Bruno横穿马路,来到河边。
70 夜 河边棚屋Bruno裹着纸板睡觉。
【时间跳跃】71 日 学校门口Bruno靠墙啃面包,来找偷窃小伙伴Steve。
两人约好下午河边见。
72 日 破旧建筑前Bruno啃着面包走过。
73 日 桥上Bruno走过。
74 日 河边Bruno拿着一根铁棍在玩水。
Steve出现。
Bruno换衣服。
75 日 路边两人等待猎物出现,因为Steve放屁而调笑。
76 日 路上两人开摩托车,抢包,逃逸。
77 日 路上两人被一辆汽车追踪,不断绕路。
仍然未能摆脱。
Steve把包里的钱拿了出来,把包扔了。
78 日 河边角落摩托车被铁线缠住,两人跑向河边。
79 日 河边钢材堆Bruno把钱藏好。
80 日 河中两人下水,躲在铁梯下,冻得发抖。
等人走远后,两人挣扎上岸。
Steve冻伤,哭泣。
81 日 河边Bruno背着他走进废弃小屋。
82 日 废弃小屋Bruno帮Steve搓脚。
他突然离开,去拿钱和摩托车。
83 日 河边钢材堆Bruno拿走赃款。
84 日 河边角落Bruno解开缠绕摩托车的铁线。
望见Steve被警察带走。
85 日 路边Bruno推着漏气的摩托车前行。
86 日 家楼下Bruno推车到家中楼下。
87 日 家门口Bruno敲门呼叫Sonia,不应。
88 日 市场Bruno推着摩托车穿行。
89 日 桥上Bruno费力地推着摩托车。
90 日 警察局门口Bruno停下摩托车,走进警局。
92 日 警察局前台Bruno询问Steve下落,要求见他。
93 日 电梯工作人员带Bruno上楼,两人无言。
94 日 警局走廊两人一前一后走着。
95 日 办公室Bruno把摩托车钥匙交给Steve,而后自首。
96 日 监狱探访室Bruno穿着囚服,Sonia来看他。
Sonia给Bruno买了一杯咖啡。
Bruno喝了一口咖啡,哭了起来。
两人抱住对方的头,痛哭着。
我对于达登内,几乎是到了迷信的程度的。
意思就是,他们的每部电影都收,收到就立刻看,一看就毫不犹豫地喜欢。
[孩子]和之前他们的电影一样,风格写实,剪辑利落,演员本色。
这当中有好几十分钟,我会就那么沉浸在里面,看得动容。
其实随便什么样的电影分析对于达登内都是不适用的,这就好比你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从[罗塞塔]里的失业少女,到[儿子]中的普通工人,再到这部[孩子]里的年轻且非正当行业的父母,他们始终在关注身边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举个简单的例子。
被索尼娅赶出门后的布鲁诺回到经常与同伙接头的“小室”,用大张的硬纸板包裹住全身,席地而卧。
那时的布鲁诺,与我们这厢边常见的街头乞丐或者流落进所谓收容所的人已没有多少不同,可是他的实际身份却要复杂得多。
他是小偷,是流浪汉,是一名少女的男友,是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父亲。
聚焦在这么一个既普通又少见、既可怜又可恶的人身上,达登内的用意是更好地展示社会与人本来就都具有的单纯与繁复。
前一部分的布鲁诺,身上更多的是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气。
他不敢抱儿子,害怕将他吵醒;他用多余的钱为女友索尼娅买一件和自己相同的上衣;他租用敞篷车就为了带他们一起去兜风,然后与索尼娅尽情嬉闹。
然而,这快乐又没能持续多久。
当他发现身边的钱所剩无几,几乎只是稍微犹豫了一小会儿,就作出了令人发指的举动——他将自己的孩子如同一件商品般卖了出去。
就好比之前他卖过的珠宝、摄象机等等东西一样。
他的动机其实很单纯,为了钱。
尤其当他拿着一厚叠钞票在索尼娅面前开怀又颇有些不以为意地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的时候,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忍不住想有一嘴巴抽上去的冲动。
其实通篇故事更多地正是集中在布鲁诺身上。
如前面所说,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甚至分辨不出孩子与物品区别、贪图享受多过承受能力的大孩子。
他自己的孩子自降临人世那天起,却将一切矛盾聚集在了为父之人上,突然的失措和失控多少还是情有可原的。
何况很快他就遭到了报应——女友的决然离去,黑市人的挑衅,偷盗的失败,还有无家可归。
你可以说他纯粹是自作自受,但他的堕落若仅仅是个人为之,似乎片名的由来就过于单薄与无趣了。
布鲁诺与襁褓里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最初必定也是纯洁朴实的一个孩子,这自他与索尼娅的嬉闹中便可看出来。
只是有很多因素促成今日的他,至于究竟是什么,达登内却没有再给出多余的线索。
他们没有如同拍一部廉价的赚人眼泪的底层青年人的血泪史,只是把事情的过程展露给大家看,当然也是带着点微妙情绪的,所以结尾处才有了布鲁诺与索尼娅抵头哭泣的那一幕。
我总感觉这里稍微有一点点过,不如[罗塞塔]和[儿子]那样收得浑然圆熟,带了点立场,可以看出那是有同情心在的。
而要还原生活的初始状态,且又是用DV,倒还是什么不用放的好。
我一直认为,电影的最高表达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天才型,众多我们所熟识的大师都可以归在这一类中,从最早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到极负盛名的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等,这之中个人最热爱的当然是塔尔科夫斯基。
还有一种,就是源自生活且能真实反应生活的。
dogma95的出现曾让我确实为之振奋了一阵,一度极推崇也极喜爱的拉斯·冯·提尔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越走越极端,也越来越丧失他原本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如今在这个体制里,想要再出现大师或者天才型的导演可能已近乎渺茫,而那些敢于描摹现实的人亦愈加显得珍贵。
这个时候的达登内兄弟既没有走远,也不忘记最初拿起DV的动机。
所以不管[孩子]相比之前他们的作品有了逊色或者是退步之处,我却仍愿给足信任。
很简单的道理,还留着良心的艺术家用坚持给出的证明,哪怕只是一团黑暗里的一小束光芒,仍足够咱们惊喜。
生活在福利优渥的北欧国家还这么作,这么不懂珍惜,这让生活在疫情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情何以堪?看到男女两人在边开车边打斗真是气不打一出来。以前在BC北部一个小城里工作,当地那些土著虽然薪资不高,但是开销也不大,却总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太过于无聊和空虚了,白白浪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
孩子~ 2022.5.22 大银幕重看还是那个感觉,他们就是孩子。
面对青春我们能说什么
难看至极,一个卖孩子的事件拍成一部电影,走来走去,没有其他信息量。
一切未熟
srds这个逻辑 是我不能理解的没有思考的余地 生活的压力让他再而三地选错路 越靠近边缘 越只能堕落直到真的犯法去自首 失控的车轮才停下看着女孩泛红的眼眶 这个男孩什么时候能长大 ?
234th 法国人贩子好有契约精神……达内兄弟作品质量不差,但是二拿金棕榈真的奖运爆棚。电影观察的角度小,总让人觉得过于平淡了。
孩子
不待见达内兄弟 很讨厌DOGMA95
2014.5.15 资料馆。第一个镜头出来我才意识到我看过......上次应该看到男孩带着小孩上了公交车那里。结尾让人哑然——就没啦???青少年道德教育片。不喜欢。
年轻的代价
该片是如何金棕榈的?!我已经不懂这个世界了!
电影的结局方式令人赞赏,事实上一个灭有结尾的结尾,导演的稳与熟从中可见一斑
分明都还只是孩子
头晕。啥破玩意儿就获奖!
第一次听说这个片子好,是有人在贬低《三峡好人》。昨晚看了《孩子》,说实话,真没有俺们家小贾的片子强。影像虽然有风格,但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哪有小贾的片子那么有感觉。故事虽然很强,但也在现实主义的风格中,水平只能说不差。当然,片子确实是不错,绝对不是烂片,只是获金棕榈有点过分吧。
朴实
达内兄弟。戛纳金棕榈又如何?男主、女主、和男主一起抢钱的男孩、女男主的婴儿,都是《孩子》!是这个意思吧?好无聊啊🥱
无语,把自己孩子卖了。和女孩说再生一个。真是无语了。
社会问题型现实主义,看了开头就能知道大概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