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参政论者

Suffragette,女权之声(港),女权之声:无惧年代(台),妇女参政,The Fury

主演:凯瑞·穆里根,海伦娜·伯翰·卡特,布莱丹·格里森,安-玛莉·杜芙,本·卫肖,梅丽尔·斯特里普,萝玛拉·嘉瑞,杰夫·贝尔,萨缪尔·韦斯特,摩根·华金斯,娜塔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妇女参政论者》剧照

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2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3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4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5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6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3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4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5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6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7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8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9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20

《妇女参政论者》剧情介绍

妇女参政论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妇女为了争取选举权而不懈斗争的故事。斯特里普在片中饰演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一位著名的妇女选举权倡导者。她与几位同盟者发起成立了“妇女议会”,在国会开会时,她们也开会,与议会唱对台戏。由于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措施,潘克赫斯特同她的同盟者们曾多次入狱,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反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舞动奇迹熟女镇第五季美狄亚的诅咒谎言屋第四季讲究人之有求必应蚂蚁乡村探案之外来者熊猫总动员高玩救未来第三季三袋米完美婚姻的定式飞向蓝天式守同学不只可爱而已狂飙支队朋友永远是朋友津轻涂的女儿堕落天使人类宇宙房东妹子青春期!梵蒂冈少女:艾曼纽拉·奥兰迪失踪案第一季旅人恋恋花颜御捕双胞胎历险记2异种3黑暗漫步杨贵妃秘史生死停留爱上试睡师逃出无人岛那些曾经

《妇女参政论者》长篇影评

 1 ) never surrender,never give up the fight

永不投降,永不停止战斗。

这是一场漫长的道路。

相比那时的英国,妇女权利确实得到了提升,只是还远远未到我们所追求的equal right。

影片中的艾米丽,在悍然赴死前对莫德所说的“never surrender,never give up the fight”久久的盘旋在我心间。

莫德从开始的麻木,到后期坚定的妇女参政论者。

能看到资本主义的压迫,男权的压迫,夫权的压迫,她艰难的跨过那趟苦难的河流,将麦琪从洗衣房中救出。

她不想让麦琪重复她的命运。

而麦琪在影片的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妇女参政论者,帮助布置葬礼游行,站在埃米琳的身旁。

仿佛能看到一代代的女性,为争取女性群体的权利而战斗。

像流淌的河水一般。

正如莫德写给探长的信上所说i am worth no more,no less than you讽刺的是,在莫德烫伤厂长后,与探长虚伪的交谈,这是一场单向的交谈——探长理所当然的打断了莫德的话语。

平和的抗争男人是听不到的,战争是唯一和男人沟通的的语言。

 2 ) 女性该有的权利。

不出意外地编剧导演全是女性。

很难相信女性活得如此被动、卑微只是一百年前的事。

女生该看看,看看今天的我们是站在了谁的肩上。

男生更该看看,看看女性走过怎样的一段路才争取到对他们而言天生就有的权利。

这不是性别的对抗,只是对人造的不公发起的反抗,只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要求平等的生存权利。

很容易挑起情绪的女权电影,揭开了英国人权史上最丑恶(没错,直男癌只配这个词)的一页。

妇女、黑人、同性恋...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要靠自己去争取,哪怕在当时看来是激进和犯罪。

可惜群像没刻画好,所有配角似乎都比女主做得要多...Your mother's name is Maud Watts, don't forget that name, cause I'll be waiting for you to find me. Will you find me George?英国每年固定一部好卡司复古色调讲英国历史的电影;对于女性劳动者的刻画还是很有力的,女主角刚开始几次参加街头活动也相当燃,第一次入狱出来还要发勋章和花有点萌,最后觉得有点戛然而止,节奏不顺畅;全明星卡司的弊端:当HBC端茶出来的时候,难免觉得那茶喝了要么会死要么会变成什么动物……反抗并不是成为对抗者,只是想成为参与者;奋身呐喊并不是想得到更多,只是争取本该拥有的平等;抗争并不想付诸暴力,可这是男权社会唯一会被聆听的语言;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伴随着无尽的鲜血和牺牲,事到如今,你问我为什么依然感同身受,因为如今的现状并未改变,希望我们不负我们已拥有的一切。

Freddie Lyon坐在门阶上远远望了演讲中的Bel一眼。

我要哭了。

这段太让我印象深刻了都TAT。

 3 ) “I'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

虽然是背景是1912年的伦敦,但我相信任何一个女人看应该都会有代入感。

“We don't want to break the law, we want to make the law."没有刻意的狗血和煽情,只有沉重。

这个电影提醒了我,现在的我们在享受着的权利根本不是理所当然,是靠着少部分人的奋斗和牺牲争取来的。

她们的工时比男人多,得到的工资比男人少,回家后工资被丈夫收管。

她们无法学习,无法作为独立个体做决定,只能被父亲,丈夫,兄弟,儿子代表。

她们被老板性骚扰,被丈夫家暴,没有人听她们的申诉。

她们站了出来,想用和平的方式呼吁平权,却换来一次次的失望,被威胁,被暴力镇压,被关进牢房虐待。

而社会回报她们的,是冷眼和奚落,这其中还包括了本该亲近的丈夫家人,和其他的女人。

所以她们只能采取更加激烈的方式,砸窗户,炸邮筒,因为只有掀起WAR,才能让自己被听到。

女主Maud Watts的心态转变一点也不突兀,从一开始不想惹麻烦,在警官审讯时强调自己不属于Suffragette,再到决定加入Suffragette的行动时,她写信给警官(不确定职称):“I'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看之前我以为电影里会有胜利喝彩的场面作为高潮,然而错得离谱…电影从始至终只有她们遭受的痛苦,压迫,最后以Suffragette的成员Emily的葬礼结尾。

为了让国王和记者们注意到,Emily冲进了赛马场,她的死亡在全世界范围被报道,最终英国一步步通过了女性投票权。

电影刚开始不久还和小伙伴笑着说Suffragette成员们拉Maud Watts进去说的话好像邪教,慢慢就笑不出来了。

没有那样“邪教”一样坚定的信仰和坚持,她们的女儿依然会在12岁进工厂开始工作,被性骚扰而不能发声,她们的孩子依然会是丈夫的物品,由丈夫随意处置。

为了本来就该有的权利,她们suffer,甚至死,才换来了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right。

所以,如今看到有人上街举着条幅呐喊,呼吁平权,游行,饥饿抗议,如果做不到加入和支持,也不要站在一旁说风凉话笑ta们歇斯底里。

随意把ta们边缘化妖魔化,就等于站在了压迫的那一方。

 4 ) 说说潘克赫斯特真人

去年在曼彻斯特多处看到埃米琳·潘克赫斯特(1858-1928)的雕像或画像,就明白潘克赫斯特在曼城人心中的英雄地位。

Emmeline Goulden于1858年7月14日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有着激进政治传统的家庭。

这个家庭政治活跃,祖父曾目睹了1819年的彼得洛大屠杀,她的祖母曾参与反玉米联盟,她的父母都是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支持者,父亲一直对政治改革充满热情。

1879年,她嫁给了理查德·潘克赫斯特(Richard Pankhurst),他是一名律师,也是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支持者。

他是1870年和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案》的作者,该法案允许妇女保留婚前和婚后获得的收入或财产。

他在1898年的去世对艾美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1880年曼彻斯特这座老工业城市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妇女游行,潘克赫斯特为首的女性集结在自由贸易广场大示威时,非常强烈地表达这样一种观念:“所有抛弃妇女,构成对妇女最大伤害。

如不公平的法律、教育、工作 等因素只有通过妇女选举权才能解决。

”潘克赫斯特家族与争取投票权的激进运动有密切联系。

1903年,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和其他人,对缺乏进展感到沮丧,决定采取更直接的行动,并成立了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WSPU),口号是“要行动,不要言辞。

”潘克赫斯特向下议院递交请愿书被捕,女性参政者们将自己的手铐在唐宁街的栏杆上。

年WSPU组织直到1918年解散。

在她的领导下,WSPU是一个高度组织性的组织,和其他成员一样,她被监禁并进行绝食抗议。

妇女保护联盟的成员只限于妇女。

Emmeline Pankhurst的女儿,Christabel, Sylvia和Adela都是忠诚的成员。

WPSU的成员决心通过任何手段获得妇女的投票权,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以暴力手段。

他们认为,和平战术的影响似乎已经用尽,需要一种不同的、更彻底的办法。

起初,WSPU的策略是制造混乱和一些非暴力反抗,比如1908年10月对议会的“冲击”,当时它鼓励公众加入他们,试图入侵下议院。

然而,由于缺乏政府行动,西太平洋保护联盟采取了更多的暴力行为,包括袭击财产和违法行为,导致监禁和绝食抗议。

这些策略引起了人们对争取妇女投票权运动的极大关注。

并不是所有争取妇女投票权的人都支持军事行动。

温和的妇女组织,如由米莉森·福西特领导的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联盟(NUWSS),在建立法律和宪法上对妇女选举权的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她们的贡献往往被争取妇女参政权者高调的行动所掩盖。

1914年战争爆发后,这段战斗时期突然结束,埃米琳把精力转向支持战争。

1918年,《人民代表法案》赋予30岁以上妇女投票权。

1928年6月14日,在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投票权(21岁时)后不久,Emmeline去世。

 5 ) Suffragette

一部電影最強烈的感染力並不是多美麗的畫面、多麼感人的故事。

對於我來說,一部最完美的片子是讓我看過以後想要做些什麼,為了更好的自己,為了更好的世界。

其實我一直反對女權主義,因為那些吶喊著平等的人中不乏「女性沙文主義」。

這種過猶不及的東西,我之前寧可選擇不及。

但這部片子著實改變了我狹隘的觀點。

在眾多的吶喊聲中,有那麼多,千千萬萬真正為了平權而奮鬥的人們。

為了他們的努力不付諸流水,為了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為了她們慘痛的遭遇不再重複,我捍衛女權。

If you are a woman, you have to watch this movie because you will realize how fortunate you are and utilize the rights you have and fight for others'; if you are a man, you have to watch this film also, because i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view women: not only the beauty on the surface but also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they have within. It has been a long since I saw such a powerful, appealing and impacting piece like this. I could say it makes me think and rethink and I would love to share that with you. The world is unbelievably beautiful and gorgeous; we have the right and duty to make sure everyone sees the way we do. 以上。

 6 ) 《妇女参政论者》:所有女性都该看的一部电影

又是一年三八妇女节除了买买买之外,我想推荐一部电影《妇女参政论者》,这是英国2015年的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的心一直在疼,女性拥有投票权,拥有财产权,拥有子女的抚养权,不过才一百年而已。

而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是理所应当的权利,却是一代又一代人拿命和鲜血换来的。

1912年的伦敦,一战还没有爆发。

当时的伦敦已是世界工业化的先驱。

而当时女性的处境却堪忧,主流人群认为女性在智力上是弱于男性的,其实从柏拉图到亚里世多德,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女性是弱者,不如男性的理念从古希腊哲学中就早已开始了,即使卢梭也认为女性在理智与理性方面是弱于男性的。

当时社会的主导者认为:妇女的父亲、兄弟和丈夫完全可以代表他们,一旦给了她们选举权,她们就不会停手。

因为她们的智力不够,没有男性的监督和教导,容易犯下错误和罪行。

无论是上流社会的淑女还是穷苦的女工,无不如此。

影片以一位年轻女工莫德 沃茨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社会,当时人们是如何对待那些妇女参政者的。

莫德是一名洗衣厂的女工,24岁,丈夫也是这家洗衣厂的工人,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乔治。

车间内到处是熨烫衣服的蒸汽和染缸,一不小心就会断掉手指,烫到血肉模糊,就算极为小心和手艺熟练,这份工作也干不了几年,因为剌鼻的汽体会让她们胸疼、不停的咳,当无法干活的时候,就会被辞退回家。

女工拼死累活,她们一周的薪水只有13先令,并且工作时间至少比男工多出六个小时,而男工工作时长比她们短,还可以常常呼吸到新鲜空气,男工每周可以拿到19先令。

这样的生活莫德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身边的人都这么过。

劳碌了一天回到家,和儿子玩耍一会儿,一家人一起吃饭,都让她觉得无比满足。

她将所得的工钱都如数交给丈夫,当时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听从丈夫,顺从他,照顾他。

她甚至计划着夏天的时候可以带儿子去海边看看。

丈夫不同意,但是提议周末可以带儿子去看电影。

底层生活也偶尔会有快乐的时刻,日子就这么过吧。

此时,她坚定的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妇女参政论者,那些街头的女权运动也和自己毫无关系。

甚至当议员夫人站在工厂门口大声呼吁她们能否和她一起为女工争取权益而作证时,莫德只是好奇,但仍然没有想加入的想法。

直到她撞到工厂女工刚刚12岁的女儿,才第二天上班,就被老板泰勒强行侵犯时,她滴汗如豆,想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她的母亲十四岁就在这家洗衣厂工作,所有的工厂都要求女工一生完孩子就要回到厂里上班。

莫德几乎就是出生在这家洗衣厂的。

她出生后,她的母亲用背带背着她在条件恶劣的工厂里干活,她四岁时,母亲由于劳累,打翻了染缸,被活活烫死。

母亲死后,她七岁起就开始在这家工厂兼职。

12岁时成为这家工厂的全职女工,那时老板泰勒就开始不断的侵犯她、胁迫她。

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可是当泰勒靠近她的时候,她都会背上一僵,浑身战粟。

而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就如同她当年,可是即使这样,也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

小女孩有个酗酒打人的父亲,她的收入是全家唯一来源。

晚上,莫德问丈夫,如果她生了个女儿,女儿将来会怎么样?

丈夫回答:会和你一样。

和她一样?!

她的女儿也要十二岁就去工厂洗衣,会被烫伤,手指会烂掉,还会被恶心的老板强奸,然后辛苦赚来的钱都要交给丈夫,也许还会挨丈夫的毒打。

在此之前,莫德从未想过她们还能有另外一种生活。

莫德愿意去上庭做证,说出女工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接触了当时女权领袖潘克赫斯特夫人所带领的一群人。

她听了潘克赫斯特夫人的一次演讲:我们现在抗争,是为了以后每一个来到这个世间的小女孩,都能与她的兄弟们享有同样的机会。

永远不要低估女性所拥有的,决定我们自己命运的力量。

做了,才能改变!

而当莫德参加了集会之后,给她带来的则是失去工作、被捕入狱,遭到一条街所有人的歧视,被丈夫赶出家门,并且不允许她探视孩子。

因为在法律上,女性没有孩子的抚养权。

她冒着雨,在窗边痴痴的等着,等着她的小乔治发现她,母子两人只能隔窗摆手,打招呼,她浑身湿透了,却满眼都是笑,至少能看到孩子,不然她会发疯。

可是,很快丈夫就将乔治送给别人收养,甚至不需要通知她,也不需要获得她的同意。

当时的女性,没有财产权,不能离婚 ,没有受教育权,没有子女抚养权,即使忍受着家庭暴力,也无法离婚,薪资不平等,这一切解决的关键就是女性要拥有投票权。

莫德曾与法官有一次对话:选举权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得到选举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有什么意义。

那你为什么来做证?

也许,这辈子我们会有另一种生活。

她们要求的,不过是最基本的权利。

然而,这样的抗争,却几十年都没有结果。

最开始,她们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为自己发声,希望引起政府关注。

但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她们一次次被关进监狱,被强行用鼻饲喂食,她们失去工作,被丈夫赶出家门。

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不断的抗争。

最后逼得她们不得不砸玻璃、切断电路,采用一些暴力手段,而即使采用这些手段,她们也选择在深夜和清晨,确保不会伤害到别人。

因为,只有战争才是男人唯一肯听的语言,她们采用和平方式时,换来的只有取笑和敷衍。

最后,是艾米丽手中捧着Votes for women的紫、绿、白三色旗帜拼着命冲到国王乔治五世的马前,当即丧生在马蹄之下,这才被世界媒体广泛报道,引起政府关注。

当时,有一位父亲,拾起旗帜,轻轻搭在怀中的女儿身上。

艾米丽的葬礼有成千上万的女性自发参加,这样惨烈的死亡终于引起了全世界对于女性基本权利的关注。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英国终于在1918年2月允许3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获得选举权,而男性21岁就拥有选举权了。

十年之后,到了1928年,英国女性才拥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投票权利,都是年满21岁。

1925年,法律认可了母亲对孩子的权利。

最早拥有女性投票权的是新西兰-1893年。

1902年,澳大利亚女性也拥有了投票权。

1949年,中国女性也在法律上拥有了投票权。

即使是在今天,权力仍然有着男性的面孔和声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有人觉得理所应当才送给我们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勇敢的女性,冒着一无所有,鲜血四溅,失去性命的危险一点一点为我们争取来的。

感谢她们曾经为我们所做过的一切,我们也将会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能有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世界而继续努力。

做了,才会改变!

这部影片是采用记录片的手法,女人是虚构的,但事件全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回顾一战前的女性,从17世纪的英国革命到20世纪初俄国和中国所有国家的现代革命中,女性都了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但从结果看,却是有好有坏,其根本原因在于,女性没有坚持要求革命纲领正式接受和体现她们的需求。

相反,她们满足于做男性控制运动中的辅助者。

在权力斗争中,她们的支持会受到欢迎,但在赢取胜利之后,她们就被忽略了,并被迫回到革命前的从属地位。

以十八世纪法国革命为例 ,革命之前,法国妇女和全欧洲的妇女一样,婚前接受父权,婚后接受夫权。

孔多塞候爵是当时为数不多公开主张女性应该拥有与男子相同的财产权、投票权、工作权和拥有教育权的男性。

但他的观点并不为主流所接受。

高层领导人全都认同卢梭的观点,女人应该衣着俭仆,在家辛苦劳作,永远不到需要讲话的公众集会上去。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看到被孩子们围着,为丈夫谋得幸福生活,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这样的情景才是最让人尊敬的。

当法国革命开始后,中产阶级的妇女提出了她们的主张:1、确保妇女的嫁妆不被丈夫挥霍2、确保妇女不受丈夫虐待3、要求国家建立为妇女增 加就业机会的公共教育制度。

但是,因为中产阶层女性没有将她们的诉求坚持到底,所以1789年8月通过的《人权宣言》中并没有提到妇女的权利。

而底层工人阶级的女性则更加无畏和强硬,因为巴黎没有面包,她们在饿肚子。

1789年,她们向凡尔赛进军,并将皇室带回巴黎。

1793年春,当国王以叛国罪被处死,法国遭到5支外国军队入侵时,处于困境的巴黎政府号召妇女参加保卫国家的战争,女性们热情响应,她们在医院里卷绷带,为士兵制作衣服、帽子、袜子、手套。

共和政府为了感谢,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使离婚合法化,承认妻子拥有一部分家庭财产,为女孩们提供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

但在一年后,当外国入侵的危险过去后,对妇女革命者的反击又开始了。

1793年的民主宪法被终止,刚刚授予大多数女性的各项权利也被废止。

拿破仑通过他的《法典》重新巩固和加强了丈夫和父亲的绝对权威。

革命结束了,法国的政治领导人又发表演说,认为女性的贡献应该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外面。

但法国革命形成的女权主义主题在以后并没有被完全忘记。

整个19世纪,欧洲中产和上层的女性都为奔走抗争,她们拥有自己的书刊和杂志,建立了国内和国际妇女联合会的网络,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因此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女权运动的积极份子们认为,除非女性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和男性同样的政治权力,否则目标永远无法实现。

所以,妇女选举权成为一个主要目标。

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很好的重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勇敢和抗争,以及这条路上的痛苦和艰难。

事实上,选举权并不是象她们当初所预想的那样是解决女性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投票日投下的一票并不会自动授予政治权力。

当19世纪和20世纪初,几乎没有妇女被选入代表机构,而残酷的事实是国际妇女运动在赢得选举权后活力大减。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一一战和二战爆发后,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因医学技术上避孕措施发展,使得女性能够控制自己的生育机能,母亲这一身份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才使得她们在工作上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还有二战以后女性普遍可以接受教育,使得她们可以走出家门,参与户外的经济活动,开拓了眼界,提供了实现她们潜在能力的很多新机会。

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后,女权运动又开始了蓬勃发展。

整个社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几种力量的较量,最后的选择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为了避开了最差的。

所以,在我国如今还有各类女德班四处开办的今天,面对各种物化和矮化女性的言论,不退让,才是至关重要的。

 7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这学期上了一个讲美国suffrage的课,只很简单的提了英国的情况,但是美国suffrage movement后期的millitant methods都是跟英国学的。

美国的第一代suffragists都是在室内开集会,因为女性根本没有上街游行的权利。

虽然也有逮捕事件,但是远没有后面这么激烈。

后来从第一波suffragists传到第二波,在1910年代millitant methods才被National Women‘s Party的Alice Paul吸收,开始成为除了lobbying以外的第二个方法。

后来,美国19th amendment的通过绝对有NWP的功劳,因为她们面对警察的虐待不屈不饶的精神打动了社会大众。

就像电影里说的,她们知道她们要做什么。

虽然游行的时候、砸窗户的时候街上还是会动乱,但是这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我们上课其实都只是读书看图片然后讨论,虽然知道了很多历史,但是远没有电影来得激烈。

我看到警察痛打那些游行的suffragette,看到她们被所有人排斥,看到她们hunger strike的时候被force-fed的痛苦,还看到这些女性如何团结在一起,宁愿牺牲自己也要革命继续下去。

那个年代的女性什么都没有,法律没把她们当人看,甚至连自己的孩子的抚养权都没有。

Maud的儿子被送人那里我哭了,我真的觉得非常无助。

女性一点人权都没有,可能连3/5个男性都算不上。

明明她们占了一半的人口,她们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为什么她们赚得比男性少,要经历骚扰,要被这样对待?

因为她们不想自己的女儿也活得和她们一样,站起来反对为什么还要遭到其他女性的耻笑?

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是Maud拒绝出卖自己的同伴,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suffragette。

她其实要求的也不多,她就想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想工厂不要剥削童工。

但是社会连这些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她,那她只好站起来反对了。

警察笑她说她会成为炮灰,她的声音不会被听见,但是全英国有这么多女性,还有愿意牺牲自己的人。

战争是男性唯一会听进去的词,所以她们肯定要战斗,要相信总有一个人的声音会被听见。

虽然第一次女权运动并不是完美的,比如受压迫的有色人种仍然没得到投票权,社会变得更加等级分明,但是它标志着女性从零到有的第一步。

其实在第一次女权运动结束以后,Alice Paul就提出了ERA,但是因为当时美国男女劳工工作环境实在太艰苦,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提升所有人的工作条件,女性组织内部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她们希望在劳动上被剥削的女性能继续享有政府提供的一些保护政策。

ERA后来一直搁置到第二波女权运动才被提及。

虽然它没能在1982年达成ratification的要求,但是它并没有被否认,还在等待重新被提上日程。

所以,即使在今天,平权战争还是没有结束。

上周我和我父母因为别的事情争执,他们让我顺应时代的变化,因为我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如果时代对女性是不公平的,女性忍住没有反击,那她们的后代也要过和她们一样的生活,我们永远低人一等。

所以有些时候时代的潮流是可以被改变的,只是它需要很多人的力量。

现在国外的很多游行在我看来都成常态化了,也没什么人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如何让上层做出改变。

大部分人因为拒绝给各种事情下定义,所以没有了目标。

我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再次团结起来,定一个目标奋斗,而不是各自行动。

不然这群人就会被政客利用,就会被类似我父母一样的人说很傻而且没有价值。

在这里贴一下我课程的题目以及一些课上看过的照片。

老师也说how we remember it才是课程的重点。

我们要接受这次movement并不是完美的,但也要理解女性迈出第一步有多不容易,要让这些先驱激励我们继续把斗争进行下去。

课程的名字

1915年的NY Parade,suffragists穿着已经给女性投票权的western states的衣服

在游行的女性

讽刺漫画:穿bloomers的女性

讽刺漫画

 8 ) 是谁将女权运动“激进化”?

那些由女性主导的社会变革,往往被视为“激进”。

比如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女性争取选举权”,就曾被当年的主流媒体用“激进,歇斯底里”来形容;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堕胎合法化”,“男女同工同酬”等,也曾招徕同样的嘲骂。

多年来,“激进”这个词被用得屡试不爽,以至于有人一提起“女权”,或任何与妇女权益相关的议题,一群女汉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无理取闹的形象便在看客席上脑补起来。

怎样才算“激进”?

影片《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也许是评判“激进与否”最好的例子。

它的女主角是凯瑞·穆里根,全球公认的“邻家女孩”,长着一张艾达·克莱尔(Ada Clare)”式的小白菜脸。

艾达·克莱尔是狄更斯小说《荒凉山庄》里的孤儿,成年后本可以和相爱的表兄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却因维多利亚时代司法江湖的黑暗迂腐,在一场遗产官司中失去了爱人及全副身家。

20出头就成了孤鸾照镜的寡妇。

2005年,20岁的凯瑞·穆里根在BBC制作的电视剧《荒凉山庄》里,成功地饰演了艾达·克莱尔,那位人见人疼,命运凄惨的小美人。

十年后,凯瑞·穆里根从电视剧《荒凉山庄》中的可怜小寡妇,变身为电影《妇女参政论者)》中为了争取女性选举权而被丈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的洗衣女工莫德·瓦(Maud Watts)。

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是欧洲资本主义血汗工厂蓬勃发展的年代。

女人们一方面必须遵循“家庭至上”的维多利亚社会规范,以“老公和孩子最大”的维多利亚女王为偶像;另一方面不得不从事那些“洗衣、制衣、清洁”之类的低薪低技术工作来帮补家用。

因为男人们认为女人只配干这类活。

1911年,英国有28%的女人在从事这类工作,并接受男工头的监管和凌辱。

莫德·瓦就是这百万女工中的一员。

每天清早,她在束腰内衣上套上一条工厂女工的廉价布裙,侍候丈夫和儿子用过早餐,便直奔洗衣厂,为那些同样得穿束腰内衣却不用自己动手的贵妇们洗衣烫衣。

像她那“响应工业革命的浪潮,出门打工挣钱”的贫苦母亲一样,莫德·瓦生下来就与洗涤剂,烫斗,健康环境极其恶劣的车间为伴。

从童工做到熟手工,世界虽然很大,却哪也去不了。

她的薪水也低得仅够果腹,且时不时还要忍受男工头的性骚扰和性侵犯。

想不被性侵,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一位男工人结婚,越早越好,然后生子,随后把“过另一种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是谁将女权运动“激进化”?

血汗工厂对待工人如同吸血鬼,加上恶劣的环境污染,当年很多女工往往活不到40岁就死去了。

根据当时一位英国史学家的著作记载,诞生在19世纪中叶工厂区里的贫民,能活到 30岁就已经是万幸。

为什么要挑凯瑞·穆里根饰演洗衣女工莫德·瓦?

影片的寓意是明显的:不是因为英国没有比她演技更出色的演员,而是因为她长着一张艾达·克莱尔的脸,一张让人心疼的脸,悲伤起来,眼泪像泉水一样流淌不止的脸。

这张脸更能还原那场运动的真相:“争取女性选举权运动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些被压迫在底层的女工们,因为她们实在无路可走”。

在狄更斯的小说里,艾达·克莱尔纵使内心如何惊涛怒浪,也无力改变19世纪初叶的社会。

19世纪初叶,仍是一个对女人相当苛刻的时代。

中国女人仍被缠足,印度女人仍被殉葬;英国女人一旦结婚,财产就要列入丈夫名下,一旦离婚,就会丧失孩子的抚养权;法国第一个女学生产生在1861年;1864年以前,瑞典的未婚女性在商业贸易中,不具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力;意大利的女性无法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遗产继承权;美国女人不能支配她们自己挣的工资……到了20世纪初,即洗衣女工莫德·瓦的年代,虽然女人的境遇有些许好转,但仍未见很大起色。

原因很简单,因为女性在公共政治领域仍未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争取女性的选举投票权,是民主公民社会,女性获得话语权,从而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长得与艾达·克莱尔一模一样的洗衣女工莫德·瓦,终于有一天,厌倦了这种在代与代之间复制粘贴的悲苦生活,于是想到了“转变”。

她看到女性工友们在街上偷发传单争取女性选举权,觉得这不失为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捷径”,于是便把自己卷了进去——如果这也算是“激进”,那么艾达·克莱尔和莫德·瓦的出路在哪里?

讽刺的是,男权精英们一方面认为女人反抗压迫的理想是“激进”的,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地把这种理想“激进化”。

这一悖论,在洗衣女工莫德·瓦的遭遇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平日胆小怕事的莫德·瓦,阴差阳错地获得了到议会发言的权力,终于可以将她作为女工受压迫的事实,一五一十地,当着男性议员的面说出来。

如果男性议员们倾听她的诉求,并着手修改劳动法,改善她的工作环境,那么她的抗争就不会“沦落”到“街头运动”的层面,她就不会被警察抓进牢房,被迫以绝食相逼。

然而,他们没有,他们既不愿倾听也不愿改变;如果她的丈夫足够爱她,在她被警察押送回家后,仍然接受她作为妻子和亲人的事实,她就不会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甚至失去儿子的抚养权,成为众人眼里“抛家弃子的激进分子”。

然而,他没有,他既不接受也不支持,反而把她的抗争看成是家门耻辱,一脚把她踢了出去,导致她最终被工厂开除。

失去了妻子的经济支柱,同样作为底层工人的他,根本无力抚养儿子,最后不得不把儿子送人——这么基本的觉悟,他却宁可抛弃妻子和儿子,为了他那颗“男性的自尊心”。

洗衣女工莫德·瓦们再“激进”,她们也只是上街游行,砸了几间商店的玻璃窗,在空地抛了几枚自制的炸药而已。

那场运作中“最激进”的先锋人物,先后9次入狱,绝食49次的艾米莉·戴维森,也不过只是想将“让女人投票”的条幅套在赛马上而已。

没错,她被国王乔治五世的赛马踢死了,这并不等于说她一门心思地寻死。

如果国王和贵族们倾听她的建议,和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说服议会接受女性投票权,她就不会自酿一场“艾米莉·戴维森的悲剧”。

可喜的是,那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女权运动终于以胜利告终,它为西方国家带来了从经济到思想上的巨大进步。

感谢那场胜利带来的女性在全球内的思想解放,今天,我们才可以公然批评“校园春药案”,“三七条幅事件”,而不怕被套上“激进”的帽子。

设想一下,在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里,如果女性的处境始终得不到改善,尤其是底层女性的处境,她们会不会效仿起男性的癫狂,成为公车爆炸事件或幼儿园砍伤事件的嫌疑犯?

如真到那个程度,纵使骂上一百遍“激进”,想必也于事无补。

(文/ 王梆,资深媒体人、电影导演、作家。

出版电影文集《映城志》和多部小说集等。

拍摄有纪录片《刁民》等。

在《南方都市报》等开设专栏若干。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lovemattersCN,和荷小爱约起来!

 9 ) 看了這部電影我過去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變

參與抗爭的個人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和抗爭組織者聲稱他們在做的事情,和政府給他們扣上的罪名,往往都是不一樣的。

而且,平權的真正實現,究竟有幾分是抗爭的結果,這在不同的敘事者來看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這部電影從個人經歷的角度出發,倒是一種很貼切的視角,告訴觀眾,這個人不是被某種觀念洗腦的愚民,也不是被別有用心的煽動者利用的庸眾,她是切切實實感覺到了社會不公義給她的生活帶來的切膚之痛,並且她願意為了自己所相信的,去付諸實踐,去行動,去犧牲。

讓我這樣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麻木的犬儒,高傲的嘴炮家和無畏的鍵盤俠感到了深深的觸動。

所以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對於革命,對於示威,對於爭取權利的種種做法,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認識。

你怎麼看votes for women,怎麽看Occupying 中環,怎麼看反日愛國遊行,怎麽看人民民主主義革命,怎麽看另外一些發生在春夏的故事,是否都有同樣的出發點和評判標準?

老實說,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些是受小夥伴 @yoko 啓發得出的想法。

 10 )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想想这些伟大的女性为你所付出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性别女的缘故,这片子我一开始非常抵触,从海报的画风到这个名称,《女参政论者》?

难道不是在说一群居委会大妈的故事么?

而且我本人不是女权主义者,作为一名女生,我并没有感到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那些性骚扰,那些同工不同酬跟我离得很远,远到我都感觉不到这种东西的存在,或者,我只是选择视而不见。

但是,鬼使神差的,我还是看了。

我把房间仔细收拾了一番,把窗帘严实拉好,把灯光全部关闭,洗好了葡萄,拿出了芒果干,敷好了面膜,把老公安排到楼下的影音室,把孩子哄睡,关闭手机,锁好门窗,然后如朝圣般打开了这部电影。

女性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生物,没有强壮的肱二头肌,没有宽阔的肩膀和强壮有力的大腿,甚至身高也没有优势,力量上非常的弱小。

光看健身房里面力量区的杠铃,都是一个个壮汉在扛推。

但是就这么脆弱的、渺小的生物,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爆发,让人敬畏。

想起前一阵看到友邻分享的一个姑娘在办公室被性骚扰的经历,当她被摸了屁股之后,一巴掌扇了回去,毫不留情。

没有同事之间的伪善和所谓的情商,直接一巴掌扇了回去。

我真想叫好,真想鼓掌。

不管这种处理在公司文化中是否妥当,这都是以为非常勇敢,非常棒的行为。

我想起我刚入职的时候,作为一个新人确实有些谨慎小心。

一位老员工经常接着指导我的名义靠的很近,近到让人不舒服的程度。

当时作为一个新人,并没有发声,只是尽量离那位员工远一些。

后来升职了,那名老员工再也没有靠近我周围2米以内。

职场上,总是在权衡。

在翻脸和忍耐中计算着尺度。

以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对方的身份和位置,在领导中的印象等等方面进行衡量,看看自己翻脸的胜率能达到几成。

是的,这就女生在如今职场上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100年前就有了。

一个巴掌,一把燃烧的烙铁,打破了这种权衡,打碎这种算计。

那烙铁砸下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心口出了一股恶气。

这真的是为憋屈的无数现代女性出的一口气。

实际上,我对男性的鄙夷怀疑抗拒都没有感觉,我难过的是女主为了女性的权利斗争的时候被女性攻击。

但我又理解这种状态,攻击她的不是女性,而是多数人,她实际上是作为少数人而被攻击的。

而攻击她的人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是女性,也不是没认识到女主是为了女性的权利而在奋斗,只是多数人的思维占据了“她们”的内心。

“她们”在每一个地方,在公司的HR部门,在被性骚扰敢怒不敢言的人群中,在被家暴还委曲求全的家庭里,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总有在你反抗时候嘲笑你,鄙视你,甚至比男性还落井下石的伤害你的一小群“同胞”。

在很多乡村的村委会妇女联合会里,有一些大妈劝慰被家暴的你为了孩子忍忍;在很多公司的公会或者人事部的职场投诉中心,总有一些冷血的白骨精面对遭受性骚扰的你不要惹怒公司领导,不要给自己找事;在很多公司,总有一些被骚扰习惯的女白领轻蔑的看着作为新人的你被老板骚扰,还在茶余饭后骂你裙子太短或者V领太低。

但这并没有什么,你要做的只是用实力证明,你,没那么好欺负,如果你够勇敢,就一巴掌甩过去,如果你有顾忌,那么就努力变得更好,优秀到公司没有人敢忽视你,敢委屈你。

最近,我领导找我谈话,想从我团队里调出一个人去综合做文秘的工作,他问了我的意见,并给我几个建议,无一例外全是女生。

我一口回绝:“虽然XX是女生,但是并不意味着XX不适合客户经理的工作,另外,选择都是女生,为什么不找男生过去呢?

难道女生不擅长和客户沟通?

女生不擅长谈单?

女生不适合销售?

您看看我们公司,出色的客户经理都是女生,不靠应酬,不靠喝酒,照样拿下公司的几笔百万大单,为什么女生就要去做文秘工作呢?

这样吧,您直接问问XX本人,再决定。

”毫无悬念,XX选择继续留在团队做客户经理。

那份看似舒适没有压力坐办公室的工作并没有吸引到她。

那么这些偏见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片子中的女生都在做着洗衣服、文秘、助手的工作,那么谁规定女生要擅长什么工作呢?

里面的药剂师夫妇,男的并没有化学师的文凭,但是女生有,女生的梦想职业是医生,她的梦想断送在了那个残酷的社会,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给了女生机会。

在这个社会,女生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的比男生取得成绩要难一点,但是这并不阻止你变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完成自己的梦想,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里的母亲,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她还是离家出走了那么长的时间去尝试考试尝试靠近自己的梦想。

刚生完孩子的那两年里我真的如同入了地狱,全是孩子,没有自己,放弃了自己无数次,但还是觉得不能就把自己埋葬在26岁,从地狱里一步一步的爬了出来。

我创立这个教室,也是想帮助其他人从自己的地狱里爬上来。

生孩子不仅让女性面临生命的死亡,更面临着灵魂的死亡。

那种放弃自己、放弃梦想的感觉真想让我抓住你的肩膀猛地晃动,醒醒,快醒醒,疲惫只是暂时的,忙乱只是暂时的,甚至抑郁只是暂时的,会好的,只要你没有放弃自己总会活过来的!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当你想放弃自己的时候,想想这些女性为你现在所取得的一切的基础所付出的。

你就没有理由颓废,没有理由放弃。

============================这篇文章,真的是体内洪荒之力的爆发,没有那么多客观冷静的分析,没有那么多引经据典,没有满篇PO数据,整篇的话都是我想对现在职场劳苦功高的姑娘们说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已经有想法,想成立一个club,集合上进努力的姑娘们,一起互相扶持,一起前行。

看过之后,更觉得应该让姑娘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奋斗,在坚持。

《妇女参政论者》短评

I a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

6分钟前
  • 碧荷生幽泉
  • 还行

“男人唯一能听懂的语言是战争。”

8分钟前
  • 一面镜子
  • 推荐

看了开头 故事的过程和结果都猜到了 拍的也不是很精彩 有种红色主题电影的感觉 为了看而看

9分钟前
  • a
  • 较差

感谢主创没有塑造诚实的政客、悔改的丈夫或是怀有恻隐之心的警察,只有九死未悔的斗士、绝不放弃的先驱。前进的路上也许有人停下,可是只要有更多的人跟上,斗争就没有结束,她们、我们终将胜利。

13分钟前
  • Bluelululu
  • 力荐

有点散

16分钟前
  • 木生
  • 较差

从电影上来说其实比较无聊,故事性不强,节奏沉闷。电影先在几个层面展现女性地位的低微:工资少,从夫,没有对孩子的权利,没有投票权等等。然后,女权联盟就争取女性投票权发起运动,不过运动都极为激进,所以也有入狱的情况。最大的不懂是,怎么引起关注就能获得投票权了呢,这中间至少还有一万步!

21分钟前
  • Jafe
  • 较差

史诗正剧,场面性、批判性与人物驱动设置比较有看头。可以作为真实历史中挖掘故事空间的案例。

26分钟前
  • 莫小巧
  • 较差

从电影角度很平庸,到那时看一次哭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27分钟前
  • 罗马法王章北海
  • 力荐

海伦娜-卡特演弱势角色反倒更出彩。

30分钟前
  • 都柏林人
  • 还行

结尾的留白淡出像是交棒给电影之外的人们。

32分钟前
  • 香辣粥
  • 力荐

先说一个题外话,这个标题的翻译糟糕,完美地体现了在低水平翻译中文字看似正确,却拗口不像人话的特点。回到本片,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作为一个传记类型的电影,把女主从置身事外到如何积极参与其中,一步一步展现的很恰当。缺点就是教条,缺乏有想象力的表现。不过本片的重点也许是希望引起观众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同时契合当下的热点。这些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在一百年前是离经叛道,不为社会接受的错误观念。由此可以想象一百年后的人们如何看待今人笃定的正确呢?

34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较差

永远不要对既得利益者抱有任何幻想,永远不要试图用服从来掩饰糟糕的处境,永远不要停下来。we’re alone, always.

37分钟前
  • 黄金梅丽号1999
  • 力荐

很温柔,不卑不亢的,曼斯条理的说:以另一种方式过此生!

42分钟前
  • L.L
  • 还行

明天就是妇女节了,想起这部电影。看着票圈里一片女生节的气氛,觉得悲哀。女生节的本质就是age shaming,认为“妇女”意味着“老女人”,意味着女性的“价值折损”。很多女生竟然也乐得在众星捧月的假象里被消费被剥削。姑娘,你的价值,只有年轻的脸蛋和身躯了吗?那我们和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其实这部电影我本不想打五星,情节比重安排有些不妥,主角的光芒被众多配角淹没。但在此刻,我愿意给它满分。我希望这种主题的电影能够为更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希望它是世界平权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力量。希望我也是。

45分钟前
  • Wildfire
  • 力荐

Be militant, each of you in your own way. I would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 “1925年法律承认母亲对她的孩子拥有权利” 哈哈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雌性动物的历史像人类这么荒谬

46分钟前
  • 非常好的油桃
  • 力荐

很主旋律的女权电影,主旋律的缺点它都有,颁奖季不待见很正常,显然是为颁奖季量身定做的平庸之作。

48分钟前
  • SpyLiu
  • 较差

这不仅是女权,这是女权和阶级矛盾啊!不过叙事有点散了,可惜(女主行为的动机没反映,因为女主演技……手动再见)

49分钟前
  • 金刚铁臂萝莉🌈
  • 还行

买张票纳个投名状...卡司立意都很好很正确,但是片子是真的不好看啊。

50分钟前
  • 羅睿七ETO
  • 较差

剧情很没用说服力,女主角遇到的都是阶级问题,怎么就扯到女权上来了??

52分钟前
  • 莫其
  • 很差

意义大于内容, 而内容拍得还真是无味啊...Wiki了一下真实历史发现电影只字未提不久后的一战对suffrage的催化作用,could've been a more interesting story.

55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