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于这个片子就记得有个人胳膊安腿上,腿安胳膊上的那个镜头,长大了以后发现自己一是当时看的时候肯定也不是特小了,二是我一眼就看到了这片子最恐怖的一个镜头,亏我到各种盘店跟二百五似的撅着屁股在尘封的恐怖片里找它,越是找不到越是觉得可算让我捞着了,肯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禁片,可是,可是原本只是闻着重口味的味儿去的,最后给我一政治教育让我不禁小失望了,这就像你今儿特想吃包子,然后奔着一家叫东东包或者西西包的店去了,最后那家店不卖包子,只好吃炒饼,但意外的是味道实在是让你没法发脾气的那种憋屈的感觉!
所以冲着惊悚去的,您还是掉头换别的地儿吧,要不您就找个片看最后那个镜头满足一下您的恶趣味算了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因为垂涎于一美同学的美色而看了《末代独裁》,但是当片尾字幕出现时却我陷入深深的无法言喻的情绪中而无法自拔。
一个国家的命运只掌控在一个暴君的手中时,百姓万民的生存全由一个心智如同坏脾气的孩子一般的人掌握时,如人间地狱般的情境是可想像却让人无法面对的。
伊迪·阿明·达达(Idi Amin Dada,1928.5.17—2003.8.16),是乌干达总统1971~1979时期的总统。
从一个半文盲的厨子变身成一位非洲国家的当权者他花了26年的时间,而把乌干达从“非洲的一颗明珠”变成一个充满血腥与暴力的国家他只花了8年时间。
他把国家之间的外交当作孩童般的游戏,致信调戏英女王;他公开驱逐亚洲居民,抢夺他们的财产;他随意任免官员,对部下施以极刑;他自大称自己为苏格兰的国王,要让乌干达为地球的地理中心;他公开承认自己崇拜希特勒,暴虐专横、杀人无度,甚至以吃人取乐。
《末代独裁》用一个援非的苏格兰医生的个人经历,从他的眼中看到这位暴君。
苏格兰医生尼古拉斯从对阿明的崇拜,到为他救治成为好友,进而成为总统的御用医生甚至交心的朋友,剧情急转直下开启了恐怖模式。
当他被动的卷入阿明视为平常的屠杀时,尼古拉斯发现自己已经被完全困在这个杀人狂的身边再也无法脱身。
从常理上说,阿明这任意妄为的个性根本无法胜任一个国家领袖的职务,他处事逻辑混乱,荒诞到可笑的行经居然还能任职长达八年,直至被武装政变赶下台流亡至死。
他的心中只当自己是个唯我独尊的国王,整个国家是他的大玩具,民众与民意只是那些可以随意毁坏与丢弃的塑料玩意儿,他对周围的一切心生怀疑,生怕自己心爱的玩具被人抢走,他的内心根本就是个霸道无理的孩童。
当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心中没有把自己当做the leader,而是万人之上the king时,独裁永远不会结束。
Forest Whitaker在片中演技超群,将一个暴君的残暴、无知、懦弱、虚伪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媒体镜头前的虚伪、排除异己时的残暴,处理国事时的无知,面对自我内心时的自卑懦弱共同构成了那个泯灭人性的阿敏。
尼古拉斯初到乌干达时也是一枚热血青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
遇到阿明,看到阿明对世人展示出的表象让他更加热血沸腾。
然而与阿明的近距离接触让他看到了残酷的现实,让这个从自由国度飞来的年青人了解了独裁的可怕。
James McAvoy扮演的尼古拉斯也不是绝对的正面代表,他面对权力的崇拜而丧失了理性的分析、在靠近权利中心时的贪欲、对于美色时的迷恋让他一步步走向悲剧。
他身上更能反映出普通人在面对极权主义时的心路历程,让人对这个独裁的国家心生恐惧。
在片尾有一些阿明·达达的真实影像,看过之后会感叹福里斯特·惠特克的精湛演技。
举手投足间,举止神态上,都向观众展示了那个性格复杂多变的独裁者,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奖实至名归
什么是演技?
表演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似乎谁都能说上两句,看完一部影片,你可以说:“某某演的太好了,帅呆了!
”你也可以说:“某某简直没有演技,就是个花瓶。
”你还可以说:“谁谁谁的演技比这个某某某的强多了,要是让谁谁谁来演,肯定比某某某强!
”总之,似乎对于演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演技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演技呢?
演技应该是一种技术,在电影中装扮成别的人的技术,演员就靠演技混饭吃,谁装得像谁就混的好,谁装的不像谁就没饭吃,可能就是这么个赤裸裸的道理吧。
那怎么样才算好呢?
是不是要把剧中的角色能用三个层面,四个角度,五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展示出来就算高级?
还是不变应万变的把角色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阐释才深刻?
这些根本就没有标准,所以,我觉得对于演技,这种虽然是门技术但是无法确定衡量标准的手艺,还是老老实实的诉诸感性的好,这也是为什么谁都能对演技唠叨两句的原因。
看一部电影,演员的表演投射到你的感情体验之上,让你忘记了看到的是演员的表演,而就是角色本身,并且情绪能被角色带动,这就是好的演技。
我估计等我开始看《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时候,斯大爷应该就是在书里给我们说这些吧。
回顾这几年的奥斯卡表演类奖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虚构人物的演绎,例如《神秘河》中的西恩潘,追梦女孩中的哈得森,他们很好的研究了角色,并且赋予了这个角色生命力;而另一类就是演员对于真实人物的演绎,他们通过对原型人物的了解分析,然后在镜头前表现出来,赋予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真实感,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忘记了这是在观看表演,而是在潜意识觉得这就是人物原型,莎丽兹塞隆的女魔头,杰米福克斯的雷,海伦米伦的伊丽莎白二世,还有福里斯特威克特的阿明将军,都是近年来的例子。
《末代独裁》的结尾,导演安插了现实的阿明的画面,他的神态动作,我看过之后更加感叹福里斯特威克特的表演精湛了,甭说那套什么几个层次几个角度,他的表演就是让我觉得他是阿明,多牛啊!
瞧人着影帝拿的,真是货真价实,不像我们国内的表演奖……哎呀,不说了不说了,说起这个就伤心。
独裁者其实是个霸道的孩子看《末代独裁》就是冲着奥斯卡新科影帝去的,福里斯特所扮演的阿明我多少也有点了解,独裁者,吃人肉,03年才死在沙特阿拉伯,多触目惊心啊,看之前我做好了片子特血腥的心里准备,然而看过之后我却觉得阿明更像是一个霸道的孩子,虽然掌握着权力,为所欲为,但他心里最渴望的其实是信任和理解,而身在他那个位置上的人最不可能得到的就是这两样东西,于是他就更加霸道,更加扭曲了心灵,更加的为所欲为。
最终,即便他是个孩子,在人类公理和正义的面前,他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影片的故事从一个叫尼古拉斯的苏格兰医学毕业生说起,不想按部就班开始工作的他,随手在地球仪上一指,确定了乌干达做为自己新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初来乍到,一切都新鲜而兴奋,然而一次为阿明的治疗使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他成为了阿明的私人医生,也真正开始接近了这个独裁者。
在逐渐接触了解了阿明之后,尼古拉斯觉得自己不能再他身边继续呆下去了,于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突破了阿明重重的阻拦,离开了乌干达。
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
以此来表达在当权者身边的危险,其实我反倒觉得,伴虎有危险是理所当然的,老虎就是要吃人,你靠近它,它不吃你,那就是它的不对了,所以既然决定要伴君,就应该树立两条信念,第一:老虎会吃人;第二,做好随时被吃的心理准备,真的被吃了,也别埋怨,要怪就怪自己点儿背吧。
再换个角度来想“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你说老虎吃人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它是痛痛快快的,没心没肺的吃人嘛?
我看不是,它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咬着人的时候说不准眼里还含着泪。
但从《末代独裁》这部影片来看,阿明这只老虎在咬尼古拉斯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其实并不好受。
阿明是一个夺权者,自始至终生活在为了保护已有权力的警惕中,必然要怀疑身边的所有人,一点点潜在的危险对他来说都意味着毁灭,所以先发制人处理到任何威胁成了他必然的选择。
在他的这种“危险”笼罩下,他身边的所有人更加怕他,盘算着如何推翻他,这些在阿明眼里就更是威胁,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尼古拉斯,他放松了警惕,接受了他。
阿明真正接受尼古拉斯是源于尼古拉斯对牛开的两枪。
当时痛苦号叫的伤牛影响了尼古拉斯为阿明治伤,于是尼古拉斯随手拿起阿明的手枪果断的枪决了伤牛,世界顿时清静了。
枪在当时动荡的非洲就意味着争夺权力,相互杀戮,而此时尼古拉斯的这两枪却是为了行使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没有威胁的两枪,赢得了阿明这个独裁者的信任。
此后,两个人的交流好像两个玩得来的孩子一样,甚至有点两小无猜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只停留在与尼古拉斯的交往上,一旦涉及到外来的危险,阿明就重新还原成了一只老虎。
尼古拉斯也在变,这个当时逃离各种陈规束缚的年轻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成长了,他从周围的人那里体会到了眼前这个“玩伴”的危险,于是他想逃走,而这种想法却被阿明这个霸道的孩子用手中的权利禁止了。
最终尼古拉斯离开了,逃离了“玩伴”的虎口,坐上了回家的(也是回到现实)的飞机,地上的阿明眼望着天上的飞机,眼里渗出一滴泪,嘴角淌下一丝血。
超越与回归看《末代独裁》让我很容易想起《帝国的毁灭》,同样是关于独裁者的故事,同样是选择了回归人性。
的确,西特勒和阿明这样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独裁者,在人类正义和公理的审判庭上,不论怎么判,哪怕用尽满清十大酷刑来折磨都不会过分,但当我们有机会去靠近他们,了解他们以后,会发现对他们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另一个层面的认识:他们也是人。
人就有欲望和痛苦,也有选择和感情,而我们对他们进行公义审判,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同时,更客观的回归到人性的层面来认识他们,也可以算是一种冷静的超越吧。
今天下午吃完晚饭,打开iptv,随手点了冯小刚的电影联播,发现正在演《天下无贼》,正是刘德华死的那段,他用带血的手把装着钱的包放回傻根的枕边,然后死去,手里是没有发出的短信,此时阿杜的歌声响起,我突然觉得好感动,没什么理由就被感动了一把。
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刘德华的身份是个贼,甭管他长得多帅,在法律公理面前人人平等,照判不误,但问题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是发自善良的人性的目的,即便最终被法律审判,在人情上也是值得钦佩的。
谁让我们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有这么多说不清的事情存在的世界,也正是这些灰色的地方才有这么大的魔力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对于这些人和事,我们在公理是非的判断之外,从人性真情的层面再去理解一次,电影会因此而更加精彩,我们的思考也会随之更加深邃。
其实这部电影按照英文原文的话应该译作《最后的苏格兰王》,自作聪明的国内译者这一次又擅自改了片名,似乎更加切题,并且噱头更足了些,可惜每一次都弄巧反拙。
“末代独裁”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活脱脱的剧透啊。
电影剧情中规中矩,叙事方面谈不上十分流畅,重口味的画面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但是饰演乌干达暴君阿明的那位黑人演员福里斯特•惠特克一个人就令整部影片变得十分好看。
这部电影就好像是惠特克的个人秀场,从他饰演的阿明最开始登场,所有的光彩就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他将一个头脑灵活、心机深沉、手段凶残、内心孤独而又在性格上魅力十足的末代暴君演绎得无懈可击,有时候听着他那些富有煽动力的演讲,不光是片中的苏格兰医生,连观众都常常会着迷,恍如是看到一位魔神降世。
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争夺上,惠特克凭借这个角色令另外一位大热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黯然失色,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四位黑人影帝,在我看来,他实至名归。
好久没有看到好看的影片了,觉得现在很多电影只讲究外在的感官效果,无聊的很,走出影院后,痛惜2个小时的浪费。
《末代独裁》算老片了吧,2006年奥斯卡影帝,不知为何,在国内没怎么听说,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三天的小长假,每天下雨,很压抑。
刚好就看了这部令人倍感压抑的影片。
影片以一个苏格兰青年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乌干达独裁者阿明的事迹。
所有的独裁者,其实都有相似的特征。
全民崇拜,言论封锁。
如果再加上独裁者是军方,往往会伴有恐怖主义。
影片末尾,医生的一句话概况了阿明的性格:you are a child。
的确,阿明的喜怒无常,恐怖主义,不能听负面消息,无一不像是个未成熟的孩子,对人生充满了恐惧。
当一个恐惧、不成熟的孩子,不幸拥有权力时,他就会滥用权力,用暴力去化解心中的恐惧;这和一个声嘶力竭坐地上嚎啕大哭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影片暗示了阿明心理阴暗的由来。
备受欺凌的童年,对英国人又爱又恨又怕的感情(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这个英国青年做他的私人医生,并且时而对他表示信任,时而又百般羞辱)。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平民,最多给周围的人和自己带来不幸;而一个有心理问题的独裁者,则造成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心理问题。
阿明夺得政权的方式,则是造成他恐怖暴力心理的又一原因。
历史上凡是以非正常手段取得政权的人,很少不是心理阴暗的;这就像是一个暴发户,突然从一无所有到可以随心所欲,他会不知道怎么引导自己的欲望,他更会害怕所拥有的东西,会消逝得太快,就像来得太快一样。
篡权者,最怕的,是被人篡权。
再说青年医生。
刚毕业的尼古拉斯,不安于父母期望的安稳舒适的生活,选择来到未知的非洲国家,他认为人生是场游戏,let's have fun. 一个充满梦想,并且精力旺盛的青年。
年轻人总是充满梦想并且精力旺盛的,总要找个地方去释放精力。
所幸有大学,尽管无聊空虚,至少可以让一群精力旺盛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有个地方可去,有个实体可以抱怨;幸亏有那么多的选秀节目,可以让“有梦想”人去“实现”梦想。
娱乐圈的作用,对社会的安定功不可没。
竞争好斗是人类的天性,根据达尔文物竞生存理论,所有的人的基因中,都是好斗和侵略性的,因为没有这些基因的物种,都早已在残酷的“天择”中被淘汰了。
如果没有奥运会,就会有更多的战争。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是通过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阳光的地方必然有阴影,而阴影则证明了阳光的存在。
所以,每次看完这类压抑、反映黑暗的影片,都会觉得现实如此美好。
就好像噩梦醒来时就会感激,原来那不是现实。
影片结尾,黑人医生放走尼古拉斯时,脸上的表情让人很感动。
那是恐惧、痛苦的表情。
所谓英雄,并不是他不害怕,不怯懦,而是在害怕、怯懦时,依然选择做对的事。
如果没经历过悲观,无所谓选择乐观;没有拥有过,也就没有权利说放弃。
这部电影我看得还蛮早的,因为被医生制服给诱惑了(划掉)。
据说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而故事的创作者就是电影中的医生,尼古拉斯•葛瑞根。
当然电影对于原著小说的剧情做了很大的变动,不过我也没看过原著就不胡说八道了。
来自苏格兰的人妻控小医生尼古拉斯不甘心按部就班地生活,于是拿着地球仪随手一指跑到了乌干达,打算喝最烈的酒,睡最黑的妞,结果恰逢政变,新上台的阿明将军是个天启爸爸翻版,整天拿着话筒卖安利,不同之处在于天启爸爸基本没有安利成功而阿明基本没有安利失败。
年轻气盛的小医生觉得这个人讲话好好的就像是个为人民作战的共产主义英雄一样我好崇拜他。
后来他的追星梦实现了,巧合之下他救治了手受伤的阿明并且在他面前帅气地杀死了一头牛,阿明看他长得帅(划掉)手法好是个苏格兰人还对自己很崇拜的样子就邀请他作为自己的私人医生一路升官发财,期间阿明做了送钱送房送车等等一系列男朋友该做的事情把小医生骗得笑靥如花团团转的同时搞得我一头雾水……不过美好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尼古拉斯就被各种途径得来的关于阿明的消息以及阿明自己神经质的表现发现此人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英雄,而是一个残暴、没文化还间歇性发神经的独裁者,而且作为一个人妻控,尼古拉斯还睡了人家的老婆……他感到非常可怕并且渴望逃走,此时国际舆论也在向着对阿明不利的一方倒去,逃亡显得迫在眉睫……前面的剧情如果说是让人眉头大皱的话,那么在他准备逃亡之后的情节简直堪比恐怖片,各种分尸、处刑还有监禁的血腥镜头看得我胃里翻江倒海,同时又要大大赞叹两位主演神还原的演技,尤其是演阿明的福里斯特•惠特克,不愧是拿了影帝的人,把那样一个愚昧的暴君的形象演绎得实在是太还原了,还有那句“Because you love me.”……呃,我至今不是很懂那个语境啊是我淫者见淫了吗?
当然巨巨在里面也是演技爆表,演出了小医生那种自私人品差还很傻很天真不知民间疾苦的样子,虽然一点都不值得同情,但是透过他的眼睛,尤其是后期他每次都是略带惊惧地看着阿明的眼神,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独裁者的恐怖。
这部电影算是把史实和艺术融合得很好的一部作品,而且节奏感非常好,就是那种虽然阿明表面上笑眯眯但你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你不知道究竟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从头到尾我脸上都是大写的shocking,只有“胆战心惊”四字可以形容。
历史类的影视剧一般有三种打开方式:一种是纪录片,一种是像《康熙王朝》这样采用大开大合的演绎方法,还有一种就是以点带面,这类作品的叙述方式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切入口引入,循序渐进,然后豁然开朗,格局不大,但用的都是巧劲儿。
《末代独裁》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电影的开始非常像一个充满套路的言情故事。
他,一个年轻苏格兰医生,肤白貌美、面若桃花。
他每天都过着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虽然23岁便取得了医师执照,但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眼前的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终有一天,他下定决心远走他乡,他参加了医疗慰问团而来到乌干达,只为体验一把与众不同的人生。
他,一位行伍出身的大独裁者,伊迪·阿明,乌干达的总统,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对待政敌心狠手辣,用铁腕政策治理国家。
机缘巧合之下,年轻的医生有幸为阿明提供治疗,没想到这位总统却被他的美色深深吸引(误),强行将他收为私人医生,可怜的小医生不得不开启一段忍辱负重、“伴君如伴虎”的独特经历。
小医生在这个故事里虽然是一个主视角人物,但电影的主角毫无疑问应该是当时的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
电影借助一个虚构的角色,却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第三世界独裁者,并且由于观众不自觉地站在了小医生的视角上观察和经历当时的环境,所以它比任何一部同类电影都要引人入胜、牵动人心。
本片中饰演阿明的黑人男星福里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凭借此片荣获2006年度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演员奖,亦成为奥斯卡史上第4位黑人金像影帝。
饰演苏格兰医生的就是著名的欧美圈黄暴巨擘詹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当年他只有27岁,却长着一张18岁的脸,唇红齿白,眼中仿佛有星辰大海,说话还带着一点苏格兰口音,人美体弱易推倒。
你看着这样一副盛世美颜,实在想象不出若干年后他成长为了一个一本正经开黄腔、随时随地放飞自我的人。
或者说也许他本就如此,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他的外表欺骗了。
历史上的伊迪·阿明幼时家贫,只读过四年小学,因为先天身体条件很好,当过一段时间的曲棍球运动员,后来加入英国殖民军队,那是他当时唯一可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很快他就在部队里一步步升迁,并得到了当时的总统米尔顿·奥博特的垂青,但是奥博特后期却利用他打击自己的政治对立面。
1971年,奥博特因为忌惮阿明手上掌握的军权,打算“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阿明一不做二不休,纠集自己的军队,在乌干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上米尔顿·奥博特的政权。
《末代独裁》这个故事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当时的乌干达正在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阿明声称要带领乌干达人民争取独立,并且会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提高社会福利,修建公共设施等等,将经济权利还给人民。
上任初期,阿明通过处决和强行流放的途径铲除潜在的异己分子,还利用乌干达各部族的分歧搞分而治之,使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免威胁他的统治。
此外,他发动军队使得暴力合法化,以维护其权利。
1972年,他将7万多名亚洲人赶出乌干达。
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他号召灭绝以色列民族。
1978年,乌干达的经济一片混乱,阿明为了转移人民对乌干达经济的注意力,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侵略战争。
民间传言阿明会吃人肉,但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造势。
坦桑尼亚侵略战争失败之后,他被迫开始了长时间的流亡生活,最后于2003年死于高血压引起的多重器官衰竭。
当然我们所能了解的永远都只能是那些记录史册的大事件,对于电影里的小医生而言,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近在咫尺的独裁者。
阿明身上有着从原始部落里走出来的狠辣和残暴,这个人将他牢牢控制住并且企图迫害他,他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被阿明赶尽杀绝,一步步将他逼入绝境。
此时他所感受到的恐惧,像是被人扼住咽喉,可以直接从精神上将一个人摧毁。
电影的开头或许像是一部非洲旅游风光片,但随着剧情的深入,阿明这一人物带给观众的压迫感和恐惧感,会让人紧张得冷汗直冒,小医生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你的心,才发现没有刺激的动作戏、没有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竟然也会让人惊吓到如此地步。
这一节奏的变化也反应了小医生本人心境的变化,他带着一颗体验生活、感受风土人情的心来到乌干达,却让自己陷入到一场历史事件当中,最终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每次看这种电影,我就会一边感激主角带领着我体验了一把为时两小时的刺激人生,一边又庆幸自己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如果选择诗和远方就意味着面临如此危机,我觉得眼前的苟且也挺好的。
阿明(Amin,Idi 1928~2003 )乌干达总统(1971~1979)。
1928年1月1日出生于西尼罗河地区科博科。
卡鲁阿族人。
伊斯兰教徒。
1943年参加英国殖民军。
是乌干达1962年独立前极少数被提升为军官的乌干达士兵之一。
他与新独立的国家总理和总统密尔顿·奥博特关系密切。
1966~1970年任陆军和空军司令。
后与奥博特发生了冲突,于1971年1月25日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军事政变,成为总统和武装力量司令,1975年升陆军元帅,1976年成为终身总统 。
他进行直接统治,不授权他人。
他的反复无常的性格是众所周知的,经常表现为极端的民族主义。
1972年把所有的亚洲人从乌干达驱逐出去,从而导致乌干达的经济崩溃;还公开地污辱英国和美国。
他信奉伊斯兰教 ,改变了乌干达与以色列的友好关系 ,而与利比亚和巴勒斯坦友好。
主张部族主义,迫害阿乔利族、兰吉族和其他部族。
据说他共迫害和杀害了10~30万乌干达人。
1978年10月乌干达民族主义者和坦桑尼亚军队进攻乌干达,于1979年4月13日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他逃到利比亚,后隐居在沙特阿拉伯。
2003年8月16日,死于肾衰竭,结束了其24年的流亡生涯。
阿明曾经当过八年的乌干达总统(1971—1979年),他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倒不是因为他政绩突出,而是因为他暴虐专横,杀人无度,甚至以吃人取乐。
他公开承认自己崇拜希特勒,因为希特勒下令消灭了成百万犹太人。
阿明从不为自己吃人肉而感到羞耻,他公开向报界承认,“是的,我吃过人肉。
人肉像豹子肉一样细嫩鲜美。
” 人生阅历 阿明大约出生于1925年,具体生日不详,他生于今天乌干达的西北地区。
阿明自幼丧父,随母到处流浪,其母在甘蔗种植园打过工。
16岁时,阿明皈依伊斯兰教。
17岁时,在金贾的英国殖民军队中帮厨。
开始时,他什么活都得干。
他孔武有力,身高1.92米,体重100多公斤,强壮如牛,饭量惊人,一个人能顶两个人。
殖民军队中的耳濡目染使他学会了拳击和打橄榄球。
英国人对当地人效仿自己的风俗和习惯十分欣赏,因此,阿明也博得了英国人的好感。
1948年,阿明正式穿上了英国殖民军队的军服,当上了英国非洲军团第四营的下士。
他喜欢收拾,最喜欢擦皮鞋,由于身材高大,军装穿在他身上显得他相貌堂堂。
他曾经两次获得英国非洲军团的拳击冠军。
但他也有不走运的时候,比如,由于丧失警惕性,他的女伴给他传染上了性病,上级对他极为恼火。
直到1954年,阿明才晋升至中士军衔。
阿明引起上级的注意是在1951—1952年的战斗中。
当年非洲军团进入肯尼亚作战,作为非洲人,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气象等条件,他能准确地识别方向,准确地判定对手的行动路线和可能采取的行动。
他亲自参加了战斗,打死了游击队员。
为了节省子弹,他用拳头对付敌人,这一切被自己的军官看在了眼里。
当兵后,阿明尽管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头脑灵活,善于巴结上级。
他曾经上过英国威尔特郡步兵学校。
毕业后,他当上了少校。
20世纪60年代,独立风潮狂刮非洲,乌干达也不例外,1962年10月9日独立。
1966年,阿明获得准将军衔,成为乌干达武装力量副总司令。
1971年1月25日,趁奥贝得总统出国访问之机,阿明发动军事政变,自封为总统。
残暴统治 阿明有正式的儿子36个,女儿14个。
至于私生子女有多少则考证不清楚,也许数不过来。
他有13个妻子。
他把其中一名他认为“不听话”的妻子处死后,碎尸数段放入一个口袋中。
后来他命令人把妻子尸体从中取出,并摆到一个桌子上,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们看到,不听话的后果是什么。
为了对付奥贝得前总统的支持者,阿明使用了极为恐怖的手段。
他对“危险的”军官们判处极刑。
前军队总参谋长苏莱曼·胡塞尼准将被投入监狱后,被人用枪托击打而死。
胡塞尼的头被运回了坎帕拉的豪华宫殿里,阿明把它放在一个冷冻室里,时常从中取出欣赏一番,与**的敌人“对一对话”。
1972年8月某日晚宴,贵宾和外国使节如约而至。
阿明突然离席而去,不一会儿,阿明手提胡塞尼的头,回到了餐桌前,他对着人头破口大骂,并用刀子在上面乱捅一气,然后把所有客人轰出宴会厅。
按照阿明惩治“叛徒”的命令,凡被指控为“奥贝得的游击队员”的人要公开处死,临枪毙前要被扒光衣服,挖出眼珠,并且要把成百上千的人赶到刑场观看。
阿明统治乌干达的八年期间,至少有30万乌干达人死在他的手下。
阿明用五个月的时间消灭了几乎所有优秀的军官。
他用自己部族的人充任军官。
厨子、司机、看门人瞬间当上了少校和上校。
阿明也从不颁布任命状,而是简单地说:“你今天就是少校!
” 每当处死自己的反对派时,阿明就喜欢豪饮一番,一边纵情弹奏手风琴,一边唱着二战时期的歌曲。
他喜欢自称“伟大的父亲”。
他下令在全国逮捕姓“奥”的人,只要姓“奥”,那就意味着是奥贝得的人,三个月后,被处死的姓“奥”的人就超过一万人。
士兵们来不及挖坑埋死人,干脆直接把尸体抛入尼罗河或直接喂鳄鱼。
金贾水电站甚至多次停止发电,因为尸体堵塞了引水管道。
阿明甚至用死人的尸体做生意,他向死者的家属提出要求,如果他们肯出足够的钱,就可以收尸,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就剥夺他们全部的财产。
1972年8月4日,阿明向全民声称,自己梦到了真主安拉,安拉“要求”把全国的亚洲人赶走,因为他们是“乌干达的吸血鬼”。
而实际上,亚洲人勤劳致富,他们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做小买卖,开大商店,建了许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阿明宣布,亚洲人必须在九十日内离开乌干达,并且只能携带100美元离境。
当时在乌干达的亚洲人有五万人。
混乱包围着亚洲人,乌干达士兵闯入他们家里“帮助收拾东西”,这几乎是明抢。
阿明坐在夺来的豪华的轿车里看着这一切。
百万富翁马德赫瓦尼在金贾的豪华宫殿也被阿明夺去。
亚洲人被夺走的工厂、药店、学校、商店很快就萧条荒芜了,首都坎帕拉有一段时间没有了盐、火柴、食糖。
为了取乐,阿明还用新鲜的人肉招待自己的客人,在这方面,只有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能与他相比拟。
阿明认为知识分子对他有威胁。
于是教师、学者、文学家、记者受到排挤,大学教师纷纷移民出国,马科累累大学几乎半空。
曾经当过乌干达教育部长,后来逃到肯尼亚的艾德瓦尔德·鲁古莫约对阿明有如下的评价:“他不能在办公室待上一天。
他不能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半小时精力,他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会写,只会掰手指头数数。
他的智商水平根本不能参加内阁会议,他不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学不会在报告上签名。
由于他的无知,他完全想象不出国内正在发生什么事,他只能靠听别人的话来理解,也就是说生活在流言蜚语中,像个巫婆,阿明是男性中的血腥女妖。
” 国际交往 据2000年解密的英国政府的文件称,30年前,阿明的发迹得到过英国情报机关的大力帮助,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关也参与了此事。
英国的意图是扶植阿明中止对外国人财产国有化的进程,中止奥贝得总统亲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在一份文件中,英国外交大臣直言不讳地说:“阿明是一个和我们有关系的人,我们完全能指望上他。
” 阿明上台后,如英国人所料,立即取消了前政府对英国公司的国有化决定。
为了感谢阿明,英国政府立即给阿明提供了九百万英镑的财政援助,赠送了五十辆装甲汽车,并派了军事顾问帮助训练乌干达军队。
阿明曾口出狂言,宣布自己为苏格兰国王,还有一次称乌干达为地球的地理中心,建议联合国总部迁址乌干达。
不知为什么,阿明暗恋上了英国女王。
有一次,他给女王发电报,称“亲爱的女王,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男人,那就到我的首都坎帕拉来吧”。
当女王过生日时,他向女王提出了一个无耻的要求,要求女王把她的旧内裤送给他作为礼物。
英国人想把阿明控制在自己手里,但阿明却想单干,并威胁要镇压英国在乌干达的最高顾问和英国人。
乌干达与英国的“蜜月”很快就结束了。
美国和以色列企图通过财政手段对阿明施加影响的努力也无果而终。
分道扬镳后,阿明给英国女王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亲爱的女王,您能否为我组织一次与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的革命运动领袖的会见,他们反对你们的帝国主义侵略。
” 阿明也向美国及其盟友,向阿拉伯国家和苏联领导人要过钱。
为了要到更多的钱,阿明开始转变方向,他把手伸向了富有的阿拉伯国家。
他宣布全国实行伊斯兰化,尽管当时国内只有10%的人是穆斯林。
1972年,他宣布乌干达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
他把国内关键的岗位都给了穆斯林。
很快,先是利比亚,然后是其它阿拉伯国家把他看成反对犹太人的斗士,给了他大量的钱。
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访问乌干达时,为了从他口袋里掏出更多的“财政援助”,阿明派了豪华的大轿车和身材娇好、身穿迷你裙的长腿美女服侍左右。
看到这些光腿的美女,费萨尔吃惊地斥责着喊起来,“别让她们这样靠近我!
”阿明立即赔罪,并斥退这些姑娘。
后来他下令禁止乌干达妇女穿短裤和迷你裙。
两年后,阿明又下令禁止化妆品和戴假发,有人对阿明说,黑色的假发是用在越南阵亡的美国黑人的头发做的,阿明居然相信这种鬼话。
阿明还下令禁止在坎帕拉穿凉鞋,两个违规者被命令吃掉了自己的皮鞋。
为了让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把他看作自己人,他建议伊斯兰世界制定24小时毁灭以色列的总计划。
他对1972年以色列的12名运动员参加慕尼黑运动会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一事表示欢迎,并给以色列政府拍去了侮辱性的电报。
1976年6月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把以色列的一架航班劫持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阿明暗中给予了支持。
1977年,阿明亲自枪毙了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教区大主教亚纳尼·卢乌玛。
退 位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把乌干达称为“非洲的一颗明珠”,但阿明统治下的乌干达却成了一个充满血腥与暴力,毫无生气的半死国家。
1979年4月11日,在乌干达民族解放阵线的打击下,坎帕拉被起义者攻占。
在对人民的最后一次广播讲话中,这位暴君号召他的支持者在靠近欧文瀑布的金贾城坚决抵抗并战至最后一人,但没有一个人响应他,连他自己也没有出现在金贾。
他乘坐自己的飞机逃到了利比亚,受到卡扎菲的庇护,以后他还在伊拉克住过,最后到了沙特阿拉伯,过上了流亡生活。
1980年初,阿明突发奇想,想回国夺权,但被沙特政府制止了。
沙特阿拉伯早就厌恶他了,想把他赶走,但碍于面子,最后没有做出这个决定。
2003年7月16日流亡在沙特阿拉伯的78岁的阿明因患肾病死亡。
沙特阿拉伯政府的一块心病终于除去了,再也不用为阿明的去留操心了。
以色列千里奇袭:摧毁乌干达空军阿明曾是以色列的朋友,1971年1月阿明发动军事政变时,以色列军事顾问曾对他鼎力相助。
但是,自从以色列拒绝向乌干达提供用以进攻邻国坦桑尼亚的武器之后,阿明立刻翻脸,开始憎恨犹太人。
1973年赎罪日战争结束后,许多非洲统治者,包括阿明都断绝了同以色列的友好往来,不仅如此,阿明还把前以色列大使馆转赠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作为据点。
哈达德的“人阵”也获准进入乌干达安营扎寨,在首都设立了堂而皇之的正式办公室。
乌以关系急剧恶化。
1976年6月28日,一架从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法航班机被劫持到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扣下了一百多名犹太人作为人质。
劫机者要求释放被以色列囚禁的53名巴勒斯坦人,乌干达总统阿明支持这一行动。
为了拯救这批被劫持的人质,以色列特工部决定组织实施特遣行动,定名为“霹雳”。
摩萨德从乌干达的邻国肯尼亚报回了消息,肯尼亚国家元首肯雅塔原则上同意帮助以色列对付邻国。
条件是:以色列突击部队抵达恩德培后,请务必捎带着摧毁乌干达的空军。
停在恩德培机场的苏制米格飞机,早就使肯尼亚人感到十分头痛。
对乌干达人的袭击惟有达到突然性,摩萨德的这项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于是,保守秘密就成了核心问题。
这次“霹雳”行动的知悉者,尽可能地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内,他们即使对妻子也不得透露。
在特拉维夫以北的佩塔提克郊外,有一个废弃的空军机场,突击队长丹·舒姆隆正在这里率部进行突袭恩德培的演练。
舒姆隆十分担心:乌干达士兵如果看到一辆外国吉普车从一架外国飞机里冲出并径直驶向机场大楼,肯定会开枪的。
丹·舒姆隆灵机一动,突然想起了“奔驰”牌轿车。
因为在乌干达军队的连以上军官都配有一辆黑色的“奔驰”车,要是开来一辆这种车,一般的士兵便会自动立正。
7月3日23点,行动开始,第一架“大力神”运输机安全着陆,跑道旁的照明灯大都亮着,显然,乌干达军队毫无防备。
“出发!
”——丹·舒姆隆同8名突击队员挤在一辆“奔驰”轿车内,车子急速冲出“大力神”的机舱。
两辆越野车紧随其后。
突然,前方出现了一支乌干达巡逻队,一行三人,其中一人打了手势,让“奔驰”车停下。
两名突击队员端起了装有消声器的冲锋枪。
3名乌干达士兵倒地而亡。
此时,第二架“大力神”飞机着陆,当指挥塔射来的探照灯光熄灭时,第三架飞机正在跑道上空几米处徐徐下滑。
这几架飞机相互之间通过无线电通话设备进行联络,并同空中的一架波音707飞机保持着联系,这架飞机在整个行动过程中一直在恩德培上空盘旋,机上有以摩萨德首脑伊扎克·胡菲为首的一个“临战指挥所”。
“奔驰”牌轿车急驶到候机大楼旁,突击队员冲向机场候机大楼的3个进口,制服了几个恐怖分子。
乘第二和第三架“大力神”飞机抵达的突击队员们,此刻开始控制了整个机场。
在候机大楼二楼,突击队员遭到乌干达士兵的抵抗,经过短暂的交火,乌干达士兵被击败。
大楼外不时传来零星枪声,片刻之后,一切恢复了平静。
突击队长丹·舒姆隆向指挥所报告,所有恐怖分子全部被歼,可以开始撤出人质了。
100多名人质在突击队员的帮助下迅速登机。
在乌干达国土上打响第一枪仅仅几十分钟后,满载人质的第一架“大力神”升空返航了。
第二架、第三架“大力神”依次升空,当第三架“大力神”刚刚升空,远处停机坪上火光闪闪,爆炸声震耳欲聋,数架米格飞机爆炸起火。
“霹雳行动”取得成功。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末代独裁》:末代是否意味着结束 □文/火神纪 Power , Control ; That will be all . ——火神纪。
题记。
这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然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常有种接近于读小说的感觉。
很细腻,很安静;就算这并不是一部讲着细腻以及安静故事的电影。
类似于这种用第一人称视角讲叙第三人称的故事,不论在小说或者电影领域其实都并不少见;可是很少有一部作品,可以像这部电影一样,如此让人赞叹。
或者说,这是一部名人传记式的电影;只是,这部名人传记并且是我们常见的励志类的积极主题,而是一部揭示真实的残暴政权的人文主题。
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政治隐喻让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青睐。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弗雷斯特·惠特克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让人赞叹;当然,也无法否认这依旧是一部让人感触颇深的电影。
可是娱乐依旧服务于政治,这似乎是永远无力改变的无奈。
更大的无奈是这部电影背后让人冰凉的政治阴喻,或者说是这部电影对人文悲剧的冰冷预言。
《末代独裁》,只是我们知道,在战争频繁的年代里,非洲这片荒凉富饶而国际关系复杂的大陆上,也许,永远没有“末代”的独裁。
正如尼古拉斯带着青春特有的冲劲和热情来到乌干达时在阿敏极具煸动性的演讲之后和莎拉的对话。
“Obote也曾讲过同样的话,最后还是把国家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 “噢,拜托,给他一个机会。
” “我很认真,在这里呆上几年你就会知道。
” 这样的对话也许仅仅只是两个朋友在茶余饭后最稀疏平常的聊天,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对话其实是年轻的理想与洞悉世故的碰撞。
用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放置在一个大环境里来诠释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关系,这样的对话在电影里显得尤为重要。
以小见大,用细腻的最平常的平民百姓对待政权的看法来放大和投影整个复杂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然而,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冰凉的隐喻。
年轻、朝气蓬勃的理想和对新任总统的狂热,以及在这个地方呆了几年已经对政权完全失望的疲惫,这两种东西的碰撞除了梦想的破灭和让人绝望的现实,最大的悲凉是对这个新生政权的无奈预言。
尼古拉斯;年少气盛的外援医生。
阿敏;乌干达新生政权的独裁领袖。
这两个人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基本的人物关系的构建,这样的构建并不显得复杂。
从一种真挚的朋友关系到一种从属的工作关系再到最后那种利益关系,这样的转变,是用了一种最简洁的方式来投射复杂的大环境以及从侧面完成了对阿敏这个人物多种人格的完美描绘。
这一点在这部电影里显得非常成功。
或者说,尼古拉斯在这部电影里成了一个参照物,他总是用他那善良而美好的渴望想在这个对他来说也许完全陌生的国家里尽他的能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
可是,因为他总是保持着他的善良和美好,于是,他成了人性上一个固定的参照物。
他和阿敏两者的关系转变,阿敏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成了最关键的基础。
两者对比;铺垫、反差、侧绘以及不停变化的关系,这样所塑造出来的阿敏要远比直接的描绘来得更生动更丰满也更完整。
阿敏在这部电影有些时候看起来非常的无奈。
作为一个推翻旧政权的来自于贫民的新领袖,他不得不把自己更好地保护起来,而为了自我的保护,他变得残暴似乎并不是自我的意愿而仅仅只是一种祈盼安全的手段罢了。
扼杀一切对自己威胁的最好办法是,在威胁还没真正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掐死在襁褓里。
这成了他残暴的最直接的成因。
然而他也必须给自己营造一个亲民的、先进的、亲善的、有承诺的以及有成效的、有思想以及有理想的领袖那美好的公众形象。
他必须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后确保他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
于是在他圣洁的表象下,他不得不残暴地把一切反对他的政府的一切反对言论和人们镇压和扼杀。
Power;Control。
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非洲这个混战连年的大陆上确保住他的政权,以及那个看似廉明进步的新政府。
并不能否认他的政权充满了血腥和残酷的屠杀和舆论镇压。
可是身处在那样的政治环境里,阿敏似乎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多疑、善变、冷酷、残忍、伪善、疯狂、擅于心计、深沉而且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
这也许是电影最后给阿敏刻画出来的最终形象。
然而在此之前,这个深埋在深处的人物形象是如何一层一层剖开的呢。
在这部电影的大部分镜头流逝去的时间里,我们也许像尼古拉斯一样更愿意给他一个机会,也更愿意给自己一个虚妄而美好的愿望。
我们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将把乌干达带往富强之路的并且将会有卓越政绩的亲民领袖,像他自己曾经向他的子民所承诺的那样,有自由、有房子、有钱、有田地、有所有幸福生活的一切。
甚至在他怀疑自己是否被下毒暗杀的那个夜晚,在他害怕以及担忧的眼睛不停地闪烁着悲凉的光亮的时候,我们曾给过他怜悯并且跟着他一起忐忑不安。
这在电影的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强烈的反差。
一个美好的妄念最终殒灭了。
在非洲乌干达的政治舞台上,从英格兰人的镜头里飞进了法国巴黎电影院的首映银幕上,透过了美国好莱坞的颁奖典礼而最终定格在我们DVD的屏幕上。
直接刺穿了我们最脆弱的那根神经其实是这部电影里背后那些冰凉的绝望。
我们也开始跟着一起全身冰凉。
浪漫的爱情并不属于这个战乱频频的美丽国度,于是这部电影里有关的浪漫情怀最终也都无疾而终;善良和美好圣洁的情感也并不属于这个政权交替频繁的美丽国度,所以尼古拉斯空有的那一腔的抱负和一厢情愿的热情也都付诸东流而怆惶地逃离。
这是一部很让人绝望的电影。
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美好、没有热情和祈盼。
彻底绝望。
因为阿敏之后,是不是还有另一个阿敏呢。
如果不换射到现实中来,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这样虚妄的希望。
暴行将继续;血腥和屠杀将继续;独裁,末代的独裁之后,还会有另一个新的总统和国王,一切将继续前行。
我喜欢这部电影。
音乐、色调、镜头、风景、人物,这一切我都很喜欢。
可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这种鲜丽的色调背后那种阴凉的死寂。
奥斯卡的暖风吹响了非洲大陆上的最后战歌,我在想,但愿如电影的名字先预言的一样,《末代独裁》之后,天下太平。
被驱逐的亚洲人将回到那个他们熟悉的国度里继续生活,继续支持起那个国家的经济;被驱逐的苏格兰医生将回到那个地方,医治那些贫苦的人民。
死去的爱国的卫生部部长也许不可能再回来了,可是他将永远被人记住,而不是人间蒸发而永远消逝在人们的眼球里。
浪漫的爱情、圣洁和伟大,这一切都将回归,不再杀戮也没有残暴和镇压。
这样的愿望是否虚妄;我不知道。
也许,我应该庆幸的是我们自己有的这种和平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安静地享用着咖啡和热茶,以及这些让人悲悯的电影。
于是,我们很幸福。
2007-04-20;丁亥年甲辰月甲申日;谷雨。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译名:《末代独裁》/《最后的苏格兰王》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 ■主演:福里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西蒙·迈克伯尼(Simon McBurney)/凯丽·华盛顿(Kerry Washington) ■类型:剧情/历史 ■片长:121分钟 ■国家:英国 ■对白:英语 ■发行:福克斯探照灯公司 ■上映:2006年2月28日
伴君如伴虎,这是老话,多少世纪过去了,这句话变成了真理,于是,不相信这句话的人必然会为此付出代价,医生尼古拉斯便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
与《卢旺达饭店》不同,影片并没有直接描写有关卢旺达的局势,而是剑走偏锋,借着尼古拉斯这个人物将阿敏将军这个末代独裁的形象表现出来。
尼古拉斯是一个刚毕业的医生,抱着远大的理想来到了非洲卢旺达,这里新政府刚刚成立,领导人便是被人民称颂赞扬的阿敏将军,与所有的历史都是相同的,大凡统治者刚刚上台的时候,人民都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如《三国》中所描述的一样,夹道欢迎,顶礼膜拜。
在这种氛围下,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充满了激情的尼古拉斯很快就被迷惑了,于是,他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似乎可以让他大展拳脚的天堂。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尼古拉斯为车祸中的阿敏将军实施了救治。
这段情节对以后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尼古拉斯拿起手枪毫不犹豫地解决了那头受伤的牛时,这种冲动,这种毫无顾惜的果敢立即得到了阿敏将军的赏识。
对于尼古拉斯来说,这其实只是一个作为医生的必然选择,但放在阿敏将军的眼中,这却是一种精神,一种扫除一切障碍的果敢精神,他需要这样的精神,尤其是治国之初。
而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充分地体现出阿敏将军内心中所隐藏的那种残忍。
正如尼古拉斯的同事莎拉医生所说,这些领导人都很亲民,但那只是开始,后来就变得暴戾凶残了。
当然,尼古拉斯并没有想到那么多。
在这次偶然的相遇中,尼古拉斯与阿敏将军的对话里多次谈到了苏格兰。
尼古拉斯本身是苏格兰人,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对于英国的态度多少有些芥蒂。
而阿敏原是苏格兰的雇佣军,此时若不在卢旺达,他很有可能置身于苏格兰。
这绝不是阿敏与尼古拉斯两个人惜惜之意,而是一种苏格兰的反英意识在阿敏心目中的地位。
换句话说,阿敏自称苏格兰国王,实际上就是意喻着要摆脱英国势力的控制。
本身的残暴以及对大国势力的反抗造就了阿敏这个人物的一切走向,于是尼古拉斯为阿敏治伤这个情节不但推动了剧情发展,而且为以后事态的变化打下了深深的伏笔。
在阿敏将军的盛情邀请下,尼古拉斯摇身变成了阿敏的贴身医务人员,这种身份上的突变令尼古拉斯的少年心气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他对英国专员以及同事好友的劝告都置若罔闻。
而客观上,尼古拉斯也不可能拒决阿敏将军的请求。
于是,两个人成为了至交。
这种至交显然并不是平等的,但尼古拉斯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他只是一味地觉得阿敏将军从政亲善,而且与自己意气相投。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尼古拉斯开始注意到了阿敏将军暴躁与凶狠,对于那些试图反对自己的人,阿敏从来没有手软过。
而最令尼古拉斯感到自疚的是卫生部长的死。
无意中,尼古拉斯发现了卫生部长与某外国人在谈话,谈话的内容他无从知晓,便由于与阿敏将军的关系,他把这件事做了汇报,于是,卫生部长为这次谈话付出了代价,多疑,这是阿敏将军最为可怕的性格。
与此同时,年青的尼古拉斯由于同情阿敏的三老婆而发生了越轨行为。
对于一个已经发现阿敏将军真实面孔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自杀。
尼古拉斯陷入了绝望之中,于是,他开始寻求英国使馆的帮助。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使馆同样抛弃了他,原因是由于这个苏格兰人是阿敏将军的亲信红人。
这时候,我们通过尼古拉斯的眼睛看到了卢旺达真正的现状。
白色恐怖,民不聊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阿敏将军所造成了,而这种排斥异已的方式恰恰表明了阿敏将军极力想摆脱大国势力的控制。
事态变得越发可怕了,尼古拉斯的护照被阿敏将军收走,阿敏将军一意孤行地驱逐着外国人,卢旺达开始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尼古拉斯的命运更加悲惨,他虽然意识到了自己身处一种仅仅凭着血气与激情根本无法左右的危险境地之中,而且他还看到了自己情人(即阿敏妻子)的惨死。
为了报仇,为了最后一搏,尼古拉斯决定给阿敏下毒。
而在此时,著名的卢旺达劫机事件发生了。
最后机场一幕是影片的高潮所在,尼古拉斯的手段被阿敏知道了,于是阿敏决定处死这个他曾经的亲信,虽然所用的刑罚是非洲最原始也最古老的惩治通奸者的方法,但实际上,阿敏要处死尼古拉斯的最大理由是背叛。
其实,阿敏将军的暴政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在镇压背叛,无论是真正的叛军还是可能发生的叛变,卫生部长,阿敏的妻子,包括尼古拉斯,镇压背叛时的阿敏从来不留任何情面,手段也极其的残忍可怕。
尼古拉斯命不该绝,由于另一位医生的相助,也由于这个劫机事件的产生,他终于逃出了卢旺达。
影片也到此结束了。
尼古拉斯度过了一个与君相伴的日子,但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尼古拉斯也许就是另一个阿敏将军。
首先,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都有一种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与果敢。
其次,尼古拉斯实际是一个反对操纵的人,这就是他远离家乡来到卢旺达的根本原因,同时,他也反对英国对苏格兰的历史统治。
而阿敏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虽然借助外来势力成就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他却也极力想摆脱那些外来的势力,于是,暴力成为他统治的一个手段。
这两个都具有野心的人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尼古拉斯发现自己在强权之前其实是极其懦弱的,他所有的努力带来的只是伤痛,而阿敏由于掌握着权力,于是便将自己的野心任意施放,甚至无所不及。
于是,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相同的人不同的命运。
苏格兰最后的一个国王,我们不难理解导演其中最为深刻的含义。
比起《卢旺达饭店》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本片对人性的揭示显然更为残酷,同时,对其深藏的大国操纵也有些许的暗示。
2007-2-28于通州韩兮
都活该
对阿明一直很感兴趣,看到此片很兴奋,结果看完觉得,后面一半毁了前面一半。
非洲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你认为这是个游戏吗?可我们都是真枪实弹。”“你其实是个小孩,所以你他妈的才会这么害怕。”这部片好适合这个各独裁政权纷纷倒台的时候看啊。
独裁者Amin和偷情者Nicolas
真实
Forest Whitaker的表现堪称史诗级
用钩子把身体勾住然后吊起来。竟然还活着,而且还能走路上飞机-_-b
手舞足蹈的欢庆他的上台,手舞足蹈的欢庆他的下台。
最近非洲题材好火
五星级的表演。跑题的故事。独裁没表现出多少,倒是James一直在卖肉。
这是一段很沉重的历史 但却以这么轻佻的方式讲成故事 真的好吗? 作为电影 他很流畅 硬件几乎完美 但作为传记 他不及格 不是多几个刺眼的重口味镜头就叫沉重
可惜了本子
影片评分挺高,但并没有给我这高分的感官
医生的一切麻烦都是自找的,属于自我感觉超良好的那类人,跑到非洲找寻优越感,得谁上谁,最后上了独裁者的老婆引来杀身之祸。一部西方视角拍摄的非洲片,阿敏演得非常好,没有刻意丑化,反倒让人对他生出些小小的怜悯。
This is Africa.....非洲是个小孩的世界....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象个顽皮的小孩...因为幼稚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残暴
颜片
美国人把阿明当傻逼在演
剧情乱七八糟,
两个主演诠释的都不错,和《死亡实验》里感觉一样,惠特克就适合演这种反派。感觉非洲国家的电影永远是“惨”这一个套路,不够真实。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弱肉强食,不知中国何时才能在世界上站起来~~我感觉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别太色,别乱搞,别好人妻,要不你会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