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涂们第一次担任导演,获得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提名,并入围第26届大学生电影节,这些光环加身,勾起了我对电影《呼伦贝尔城》十足的兴趣,也有了很高的期待。
第一时间看了电影,发现和我预期的完全不同,却又完全不负期待,并收获了很多震撼和感动。
看这部电影之前稍稍做了下功课,剧情简介很简单,大清国西北边塞屡遭匪患挑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出索伦部将士奔赴陕甘北部补营,彻底消灭匪患,安抚边民。
本来以为是一部战争故事片,侧重点会放在索伦布将士和匪患的厮杀,保家卫国上。
没想到导演将故事聚焦在诰命夫人那丹的身上,故事的主线是那丹带领鄂温克女人们长途跋涉前往军营,为部落的繁衍生息而“取孩子”的过程。
电影让我对导演涂们由衷的敬佩。
当下的电影市场商业片占主流,太多有理想、有艺术追求的导演,想拍的故事在打磨剧本、找投资、选演员,以及商业考量的过程中,不断被消磨,自己也一步步妥协,最终呈现的电影可能早已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但《呼伦贝尔城》则不然,涂们自己监制、编剧、导演,能感觉到,电影在他的保护下,一直沿着他明确的方向走,并最终出色的完成。
不客气的说,这是一部违背主流商业市场的作品,也是涂们的一次执拗和冒险,但他成功了,他在电影里完成的挑战,让这部电影始终保持单纯且耀目的底色,带给我比绝大多数商业片都要多的感动。
那么涂们导演在电影里有哪些坚持呢?
首先是故事,《呼伦贝尔城》不讨好观众,没有刻意营造戏剧冲突,对各种元素有大刀阔斧的取舍。
电影的核心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除了必要的人物背景交代,最大程度的淡化了历史背景、战争元素,从而引导观众将注意力专注到那丹夫人带领的那一队女性上。
电影剔除了繁复的旁枝末节,战乱经年,部族内人口急剧下降,那丹夫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果断的带领女人们前往军营,为后面的艰苦跋涉埋下伏笔。
后面赶到军营,和亲人们短暂的相聚之后再返回的过程,涂们始终保持自然、流畅的剧情和氛围,没有刻意营造冲突,没有用煽情换取观众的眼泪,或许他知道,这个故事本身就饱含了足以打动人的人性、亲情、爱情,以及能够传递出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
于是,电影有太多真切、感人至深的段落,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比如那丹夫人的坚韧不拔以及对部族里女人们的慈爱,她数着48颗羊粪蛋儿(代表有48个女人怀孕),以及给伊兰别接生,看到新生命诞生时有光彩的眼神,让我为之振奋和感动;女人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或未婚夫受伤或战死沙场,自然流露出的悲痛让我随之难过;战士中戏份最多的萨雷是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啊!
他想对母亲尽孝,想和伊兰别厮守,又不得不奔赴狼烟四起的前线,眼看自己的母亲和女人踏上漫漫归途,这个被塑造的极为生动的角色让人难忘,哪怕我甚至记不得这个演员的名字。
另外,电影里还有一些前后巧妙呼应的桥段,藏在大巧不工的剧情里,要用心的观众才会发现。
比如前面那丹夫人讲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传说,后面伊兰别诞下一双儿女,取名呼伦和贝尔,于是母亲对新生命的小爱,升华为对自己家园的大爱,同时彰显了鄂温克族人的文化传承;还有返程时,那丹夫人坚持要带上牺牲将士们的战袍,因为她知道这对于那些将士的亲人们来说,是比金银财宝更重要的东西,但趟过一片湖时,一路上照料他们的有财叔为了打捞一件战袍溺水身亡,特别让人感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另一个坚持,是电影画面不讨巧,尽量还原了战乱时期草原人民生活的本色。
在观众的认知里,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曲高亢、优美的歌儿,是5A级景区,里面有绿油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牧民们欢快的唱着民歌,一派赏心悦目的景象。
但电影中的画面截然相反,除了片头展现过一次壮丽的草原风貌外,后面的镜头更多的是小景别,聚焦到人物,并削减草原上的绿意,用来呼应战争该有的底色,从而彰显电影中女性的坚强和独立,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断的在想,这该是多么绝望的旅程啊!
队伍中有人发高烧了也不敢休息,不然带的粮食就撑不到下一个驿站,从秋天走到冬天,在冻住的河里取冰时摔跤导致小产,在凛冽的寒风中临盆……经历了这么多磨难还能带着孩子们坚持回到呼伦贝尔城,这分明就是一曲壮丽的女性史诗!
第三个坚持,是导演用最诚恳的创作方式,给予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最充分的尊重。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拍了多久,但肯定花了不少时间。
电影全程都在草原拍摄,没有绿幕和特效,这无疑增加了电影拍摄难度;每位演员都精准还原了角色应有的气质和面貌,该骑马的骑马,没有用明星,所有的演员都用实力说话,唯一能讨好观众的两处“美景”,出现在那丹夫人和伊兰别的梦里,让人意识到和平的重要。
看过电影,我不由想到了并未在电影里出镜的涂们,以及让他拿到金马影帝的“老兽”,演员和导演不同的身份,却在电影内外有着同样的坚持,对得起电影、对得起观众,感谢导演,拍出这样一部独特的歌颂女性传奇的电影,并带给观众最深切的共鸣和感动,也希望大家都能去看这部《呼伦贝尔城》,它对得起你手上的电影票。
鄂温克索伦部落的男人征战沙场,一去数年,种族传承难以为继。
诰命夫人居安思危,带领部落妇女长途跋涉,踏上寻找男人的征途。
茫茫草原,风雪交加,前途未卜,诰命夫人和妇女们毅然前行,虽然不少人死在征途中,但依然一往无前,最终带着新生命返回呼伦贝尔城。
此种壮举不仅需要领头人的担当,也需要妇女们的顾大局识大体。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百转千回的爱情,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却在平淡中饱含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游牧民族常年幕天席地、风餐露宿,生命力、战斗力远远强于汉族。
这种最原始、最质朴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已荡然无存、无从感知。
这种生命力不仅是生存的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对自然的顺应和抗争,绵延千万年,绵绵不绝。
文/木易在近期上映的片单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部《呼伦贝尔城》,如果还没有看,那实属遗憾。
单从片名来看这部电影可能并不起眼,但这的确是一部诚意之作。
影片剧情节凑紧凑张弛有度,既有真实事件发生的震撼,又有改编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可或缺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民族风情。
一部优秀又非常有诚意的影视作品,不容错过。
《呼伦贝尔城》是由涂们执导,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等主演的作品,电影讲述了由于大清国西北边塞屡遭匪患挑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出索伦部将士奔赴陕甘北部补营,消灭匪患,展现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文化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导演涂们,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三十余年,俨然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戏骨,并凭借其主演作品《老兽》一举拿下第4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依然记得那个带着墨镜的糟粕老头老杨,与落寞的城市为伍,和寥落的霓虹相伴,涂们老师以极为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所有观众,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也是实至名归。
涂们老爷子虽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在导演的行列,他算是新人。
涂们导演凭借其多年来经验的积累与自己对电影的独到之处,这部《呼伦贝尔城》应运而生,独属于鄂温克族的文民族化,独属于导演自己的镜头影像风格,影片虽然也存在小瑕疵,但瑕不掩瑜,看得出的诚意满满,颇为让人惊艳。
并且于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涂们导演带着自己的作品《呼伦贝尔城》,在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中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以及获得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
看完《呼伦贝尔城》,无不让人感慨女性的伟大,实为震撼人心。
乱世之中清匪剿患,鄂温克族成年男人壮丁全部倾巢而出,身披战甲奔赴前线,在呼伦贝尔城中仅留下妇女老人和儿童,女人们不得不扛起每个家庭生活的重任,衣食住行,又到草原马场套马,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
然而仅这些又何止,男人们在外御敌征战沙场,多年来为得归还,在面临鄂温克族全族香火的传承,她们不远千里万里,历经千辛万苦踏出雪山冰地,走过荒原沙漠,甚至是付出死亡的代价,背负起整个民族存亡的命运。
她们每一位都有着独立自强的精神,她们以此为荣耀,实为可敬。
而抛开影片回到当下,民族的传承与兴旺,无论工作生活,这同样也是每一位女性的伟大。
总而言之,《呼伦贝尔城》真心一部不可多得的诚意之作。
影片无论是剧情节奏的把控还是各个小细节的处理,都是极为用心。
导演涂们以自己的影像风格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背后女性的心酸、责任与伟大,电影没有刻意戏剧化卖惨,却让人看得极为扎心,也没有刻意煽情而鼓动观众情绪,却让人内心万千感慨,动人又十足动情,推荐《呼伦贝尔城》。
提起呼伦贝尔,脑海中会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
试想一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马儿恣意地奔跑,牛羊成群结队地吃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而在这片广袤草原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故事,舍弃家庭保护一方平安的英雄儿女,无惧生死与大自然抗争的鄂温克女人……影片《呼伦贝尔城》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和偏写实的表现手法,透过女性的独特视角,撰写了女人与大自然之间顽强拼搏,书写了永不服输的悲情史诗。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由于边境匪患猖獗,为保一方平安,鄂温克族的男丁都被送往军营,一晃三年过去了,将士们渺无音信,而呼伦贝尔城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死的死、病的病,人口不断减少,生存都成了问题。
无奈之下,那丹带领着育龄妇女长途跋涉,前往军营与丈夫们相聚,为了部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了能将“孩子”带回来,而等待她们的是一场场生离死别的残酷考验。
都说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中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对战争加以展现,而是巧妙地采用女性的视角来揭露战争的创伤和后遗症。
当城里的男人都去参军入伍,剩下的女人肩负起生活的重任,赶着牛羊放牧、骑着马穿行草场,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可以说,她们用瘦弱的身躯和坚韧的品格,填补上了男人离家后的空白,长年累月做着和男人一样的工作,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保护着家人的康健地同时减轻将士们的家庭负担。
整部影片,犹如《北方的纳努克》一样,上演了人类与大自然像搏斗奋进的悲情史诗。
前往军营的道路困难重重,不光要克服粮食水源的难题,还有疾病的困扰,几个女孩染上了伤寒,为了不拖累其他人,偷偷离开了大部队,消失在冰天雪地里,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历尽艰辛来到了军营,等待她们的不光是欢欣和喜悦,更有悲伤与痛苦,期盼多年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失落、彷徨、迷惘全都写在了脸上,发人深省有催人泪下。
返程的路上,充满着艰辛与坎坷,孕妇为了取冰摔倒失血流产而死;为了将死去战士的衣物带回家,老管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生下龙凤胎的产妇永远闭上了眼睛;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由清晰逐渐模糊,消逝在返程地途中,活着的人除了心酸和泪水,也更坚定了与自然抗争的动力和决心。
《呼伦贝尔城》除了题材独到和故事感人外,汇集了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余忠、吉日嘎拉等人的演出阵容。
尤其是萨仁高娃饰演的诰命夫人那丹,既有面对爱人离别时的悲情时刻,又有对孩子奔赴军营的依依不舍,更有带领部族女人赶赴军营的英勇壮举,眼神、表情和动作中流露出的都是戏,不光让观众领略了老戏骨的风采,更是成为片中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提起涂们,大家都不陌生,凭借在《老兽》中的精彩演出,斩获金马奖影帝。
作为涂们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呼伦贝尔城》将镜头对准了以鄂温克为主的少数民族,透过他们的英勇不屈、与大自然的残酷较量,刻画了他们坚强勇敢、隐忍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格。
整部影片的完成度相当高,主题明确、人物突出、故事抓人,感情真挚,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摆脱了人物脸谱化或群像化的常规设置,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说,涂们导演的处女作相当成功。
《呼伦贝尔城》凭借独到的女性视角,从侧面揭露出战争的残酷无情,特别用写实的手法展示了战争对战场之外的女性造成的伤害,以及女性在战争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谱写了少数民族的。
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首执导演筒的涂们,已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开始,看到电影片名《呼伦贝尔城》没什么感觉。
提到呼伦贝尔的印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必然是驰名远近的草原,以及成群的牛羊。
但看到电影的导演是涂们,我反手就想点个赞。
不是为了老爷子曾拿过金马影帝,而是为了去年金马奖的记忆
在去年的金马奖上,台湾女导演傅榆大放厥词,祸害金马奖的气氛,她的思想让全场冷到极点,李安导演鼓掌到一半的动作迅速停下来,那几秒对所有人都尴尬。
而电影界大侠涂们老师出现了,他说:“大家晚上好,特别荣幸再次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做颁奖嘉宾,这次见过很多熟悉面孔,也接触了很多的新朋友”,这番表态不仅拯救了在场尴尬的嘉宾,也拯救了在线观看直播的媒体朋友们。
所以,我力挺涂们老师。
而这部《呼伦贝尔城》是讲述了:“遥远的鄂温克族连年饱受战争的痛苦,为了保家卫国,男丁都派往边疆戍边,呼伦贝尔变成了寡妇城,只留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
族内口急剧下降,鄂温克女人们穿越沙漠,前往军营,为了部落后代的繁衍怀孩子的故事。
”千百年来,鄂温克人用口传的方式传承自己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根据历史真事改编的电影对未来的文化记忆非常有价值。
透过古老的家族生活史,从另一个角度看,鄂温克族是一个凝聚力非常强的民族。
片中,所有女孩子们齐齐向往军营“取孩子”,其实这样的经历等同大磨难。
一路缺水少粮不说,野兽袭击、敌人突袭、天气恶劣等诸多因素都是无法避免。
但她们心中有一个集体的目标,就是见到心爱的人,繁衍家族,兴旺呼伦贝尔城。
开头的主线情节涉到了鄂温克族经历过的痛苦的抉择,人口的衰落、集体大迁移等等。
在这场保守家乡的过程中,女子虽然没有参与上阵杀敌,但她们的行为蕴含了最本质的民族心理,具有了民族性格。
这是一群为爱吃苦的女子,如果具体的看,每一个人的感情都是不同的。
比如,为爱退婚的伊兰别、穿上他最喜欢衣服的海烈尔......从电影里流露感情出来的是丰富的,有坚韧的、有疲惫的、有忧伤的、也有温柔的在这部民间文学电影中,有许多镜头都独特的部落美学追求。
尤其是她们的衣着以及饱经风吹的沧桑,荒芜的沙漠、所行用的器皿、舟车等等都植根于鄂温克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别具一格的审美令人有着置人实景的错觉。
有一个镜头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关于诰命夫人那丹做的那场梦。
在梦中,她梦到阳光沐浴着皮毛,一群孩子在她身上爬来爬去。
这个镜头具有着高度的隐喻性,它暗示了鄂温克族妇女的爱情观、家庭观和价值观。
女人和孩子的和谐构成了这个民族鲜活的传承感,是女人的梦,也是她们的梦想。
有梦想当然是好的,上述部分也是全片最幸福的前戏。
鄂温克女人时稳重含蓄,有时激情如火。
而守护呼伦贝尔城中,她们同样要扛起男人的事情。
当39名妇女“取到孩子”后,就是生孩子。
电影的下半部分有凄美,亦有史诗的叙述。
有人为了孩子流产死掉;有人在蒙古包里满头汗的硬挺着生下了孩子;还有人没能熬过命数保住了孩子,没能保住大人,此时仿佛是一个生命的万花筒在片中,勇士们的敌人是侵犯者,而女人们的敌人是子嗣不能够繁衍。
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史歌,也是一个民族的挽歌。
当然,蕴含着古老鄂温克曲折的历史还需要一代代人研究。
而这段过去,你我看见了、听见了、启发了,即是获得
文/张建雄少数民族史诗电影《呼伦贝尔城》用原生态的方式讲述了呼伦贝尔建城的一段历史,着重突出鄂温克族的英雄情结,特别是以诰命夫人(萨仁高娃饰演)为代表的妇女们在特定战争背景下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维护了这个种族的延续,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尊严,从女性视角深度揭示战争之殇,电影质感如泣如诉、如诗如画,韵味悠长。
《呼伦贝尔城》是影帝涂们的导演处女作,涂们是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奖得主,三十余年的演员生涯,涂们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譬如《老兽》中的老杨、《告别》中身患绝症的父亲等等。
影片《呼伦贝尔城》由萨仁高娃、余忠、阿茹娜等主演,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清朝末年鄂温克族人传承生命与民族的故事。
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揭示战争之殇,影片中的女主角那丹(萨仁高娃饰)讲了好多次的经典台词“战争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凸显了“止战、和平”这一主题,战争让鄂温克族的男人们流血、肢体残却甚至牺牲生命, 战争让鄂温克族的女人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守护家园、放牧、照顾孩子老人……长期的征战使鄂温克族内男丁数量急剧下降,繁衍子嗣面临危机,族中的诰命夫人那丹决心带族中妇女前往军营,让民族血脉生生不息。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电影里面文化内涵形象的展示独特、新鲜,草原民族对“长生天”的信仰贯彻全片,神秘的萨满仪式极具民族特色,人物的命运也因此增添了一丝厚重。
辽阔草原上“长生天”的滋养,呼伦贝尔城的姑娘小伙浪漫、真诚、奔放,他们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也把生育作为神圣的使命。
影片中的萨雷和伊兰别正是这样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他们青梅竹马,长大之后却被乱点鸳鸯,勇敢追求爱情的萨雷跟好兄弟一起去抢亲,并且用自己的财产安抚情敌一家之后最终和心爱的姑娘结成连理。
刚成婚不久就因战争被迫两地分居。
在“取孩子”的路上伊兰别不幸染上风寒,为了不连累大家,她和几个妇女主动脱离大队伍,误以为妻子已不在人世的萨雷悲痛万分,死里逃生的伊兰别与萨雷相拥的一幕唯美感人,而生下双胞胎之后不幸离世的伊兰别犹如天使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飘然而去,从出走呼伦贝尔城,到带着生命的延续回归,从生命之终再到生命之始的循环,彰显着女性的伟大。
作为一个勇士,无论他是丈夫或是儿子,他都可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战死即是英雄,回归即是凯旋。
但妇女不是,面对丈夫或儿子的牺牲,苦难只能由女人独自承受。
她们送丈夫从军,送儿子从军,留下来的所有一切则自己承担,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悄无声息的、不断渗透的、隐忍的,也是不为人知的。
涂们执导的《呼伦贝尔城》整个影片镜头通体欢畅淋漓,画面非常精致,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
影片角色塑造立体,细致刻画人性,着重表现鄂温克族人尊重生命的崇高品质,非常打动人,高质量的创作让涂们的电影处女作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导演涂们也凭借此片获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
文/ 赤叶青枫2017年的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曾经众多影视剧中的“草原王爷专业户”涂们凭借电影《老兽》一举斩获影帝,风头一时无两。
如今,他又有新作问世,不过这一次他是首次以导演兼编剧的身份进行创作,而这部电影便是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等多项提名,同时涂们本人也凭借它斩获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的《呼伦贝尔城》。
呼伦贝尔不仅是当下的网红旅游胜地,同时也是涂们的家乡。
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以此为主题及片名,对家乡故土的一片深情不言自明。
影片讲述的是根据一段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倾城”传奇。
清朝年间,为了抵御外侵,以鄂温克族为主的索伦部青壮年男子都被派往西北边疆戍边,且一走数年,呼伦贝尔城中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
战乱经年,族内人口急剧下降,传宗接代已成大问题。
为了种族的繁衍生息,诰命夫人那丹(萨仁高娃饰)毅然带领一群索伦部适育妇女前往战争前线“取孩子”,由此展开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特殊征程……作为一部以有着“世界上最早的战斗民族”之称的鄂温克族为主体展开的电影,而且剧情又与战争密切相关,因此想必很多人观影前都会以为片中定是金戈铁马与乱世儿女情相交织。
而实际上,影片巧妙地避实就虚,没有直接出现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战争戏,而是把视线放在了看似相对安全的后方、军营以及诰命夫人那丹率领一众妇女“取孩子”的长途跋涉等相关桥段上。
无论是呼伦贝尔城内的老幼妇孺一边辛勤持家,一边不时焦急地打探自家儿郎的消息,还是诰命夫人那丹一行人在前往军营途中的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亦无论是那丹等人对阵亡勇士的血衣战袍的重视,以及对战场异族遗孤无条件的爱心接纳,还是几对有情人各自不同的虐心命运……乍看起来,这些桥段都比较偏生活化,没有战争戏那般紧张刺激、赚人眼球,不过细品之下,却充满了无限深情——这其中不仅仅有母子情、男女爱,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包容与期盼。
与此同时,影片也如留白一般,不见一枪一刃,但却道尽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离人的伤痛以及战争的残酷。
所以,《呼伦贝尔城》一片是一曲意味深长的生命颂歌,是一部厚重内敛的草原史诗。
作为观众,刚开始看这样的一个故事时,你可能会暗暗感叹片中鄂温克族妇女们主动上战场“取孩子”一事多少显得有点民风开放,但看着看着,相信你会被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性、传承责任感以及对家人、家园的深情厚爱所感动。
尤其是鄂温克族的女人们,她们虽然没有直接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但她们为了种族延续血脉所作的牺牲和斗争,一样可歌可泣。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她们亦是英雄与勇士。
至于那丹这位女主,在她身上,更是凸显了女性独立自主、柔韧坚强的精神与特性,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乱世红颜,深明大义。
探营“取子”,感天动地。
生命可贵,大爱无疆!
文/满囤儿我们一提起史诗片,大都会想到战争,以至于很多人更习惯称之为史诗战争片。
比如《天国王朝》这样的史诗片总会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战争场面。
可是还有一些史诗片,会采用一个非战争的视角去切入历史上的悲壮,比如《印度往事》里就找到了板球这个载体。
在上海电影节拿了数个提名的《呼伦贝尔城》就是一部很极致的史诗片。
这部影片里没有一个直接的战争场面,却营造了很浓重的战争悲壮。
让观众体会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很多无奈与痛苦,以及人被战争所激发出的超越胜负的意志力。
《呼伦贝尔城》故事的时代背景在清朝。
由于西北边塞屡遭匪患挑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出索伦部将士奔赴陕甘北部补营。
当索伦鄂温克族男丁都被派往西北边疆戍边后,呼伦贝尔城只留下了老人、妇女和小孩。
战乱经年,族内人口急剧下降。
在诰命夫人那丹(萨仁高娃 饰)的带领下,鄂温克女人们长途跋涉前往军营,为部落的繁衍生息而“取孩子” 。
由此可见,战争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背景,是诸多人性光辉能被激发出来的导火索。
本片的导演是那位敢在颁奖礼上打瞌睡的史上最霸气影帝——涂们。
在演《老兽》之前,涂们既是饰演草原英雄成吉思汗的专业户,也是金庸武侠野心反派的专业户(《笑傲江湖》里的左冷禅和《鹿鼎记》里的吴三桂)。
总要用演技镇场子的涂们,首执导筒就秀出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神操作——战争题材却不拍战争场面。
没错,《呼伦贝尔城》从头到尾竟然没有一个对战争场面的直面描写,却让人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窒息的战争氛围,甚至还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残酷的真相,体会着战争最悲壮的一面。
在男人都奔赴战场后,呼伦贝尔城不时有阵亡消息传来,留守的人们经受着生老病死的考验。
本来囤儿以为涂们这是在例行公事地拍摄战争的大后方,不料他视角一转,专注在了部落繁衍问题上。
对于汉族而言,我们似乎从来没想过战争会带来繁衍问题哦。
老爷子果然毒辣,一下就抓住了战争这个普遍事物对不同民族伤害上的不同点。
对于鄂温克族而言,战争最悲壮的不是这一代人的牺牲,而是对下一代、下下代可能性的抹杀。
独特的视角带出了独特的故事和独特的人物,诰命夫人带着一群鄂温克女人们的这次“探亲”,带着浓烈到溢出的使命感。
战士和爱人在军营的相聚和分离,也成为了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
亲人就在身边,战士们却还要一次次出战。
每一次都会有人等得到重逢,有人等不到重逢。
这种感受实在是太撕心裂肺了。
而其后的历史延续也证明了诰命夫人这次搏命式的决定意义重大。
这些边境的小战斗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但鄂温克族的文化和文明都传承了下来。
因此说,没上战场的诰命夫人才是战争的胜利者,没有战争场面的《呼伦贝尔城》才是最值得一看的战争片。
涂们老爷子明年就六十了,他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应该还是17年拿到金马奖影帝,以及隔年在颁奖礼上那番义正辞严的发言。
但其实,从1985年开始,他就已经活跃在大银幕上,最早是以参演《成吉思汗》出道,早年曾经跟第四代导演吴子牛,塞夫和麦丽丝合作居多。
因为他那张带有典型草原特征的面孔,他也分别于85年,97年和13年分别三次扮演成吉思汗这个角色。
15年之后,他因为主演《告别》获得First影展最佳演员奖提名后,开始成为新导演们的爱将,直到凭借《老兽》中执拗、不近人情,其实又有着自己特有生存之道的混蛋老杨这一角色,一举获得金马影帝。
让人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刚刚在表演领域触到天花板的时候,他已经悄然转身,成为一名年纪很大的新导演,带来了这部最温柔的《呼伦贝尔城》。
《呼伦贝尔城》讲述了鄂温克族成年男丁响应军营征召奔赴陕甘北部补营打仗,由于鄂温克族原本人丁并不兴旺。
经年累月的打仗带来的只有男人们阵亡的消息,却丝毫没有凯旋归来的迹象;留守的老弱妇孺又不得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考验,生命的繁衍生息成为了鄂温克人面临的大危机。
为了避免鄂温克人灭族亡种的危险,因丈夫战死沙场而获封诰命夫人的那丹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带领着索伦部适龄的妇女们穿越重重艰险前往军营去“取孩子”。
整部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这群不同寻常的女人完全不输给男人的英勇壮举。
“取孩子”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在涂们导演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变得理所应当,而且自有另一种悲壮。
在这里,必须要注意到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历史、民族等等特殊的背景。
有媒体评价,这是一部讲述鄂温克族“亡存绝续”的电影,不得不说,这个评价十分的精准,今有和平年代的“过日子就是过人气”,古有“沙场亦有柔情”的民族血脉延续。
在《呼伦贝尔城》里,你看得见涂们等编导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影视作品,更是一个民族的高光历史时刻的完美还原。
与此同时,顺应当今影视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想法,这部《呼伦贝尔城》规避了冷兵器战争片习惯展现战争残酷的大场面的惯例,继而转向对于民族精神的展示与思考。
文戏的细腻与影像的升级齐头并进。
说起文戏的细腻,第一场戏就打动了笔者,当得知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萨仁高娃扮演的女主角表演很突出,不仅情感的递进层次分明,而且最终的爆发悲恸天地。
这种好演员好演技催生好角色的做法,让人十分佩服。
而片中一众中青年演员如阿尔萨那和余忠等人,也很好的诠释了鲜活的角色,让这个历史故事的厚度显得顺理成章。
再者,刚刚提到的视听影像升级,则是完成了大银幕作品应有的质感。
很多青冷或昏黄的色调,配以天辽地阔的的空镜头,展现了草原的丰饶与自然的瑰丽,让人过目不忘,是为极好的视听享受。
从当年轰动一时的《悲情布鲁克》,再到拿下金马影帝的《老兽》,涂们这个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汉子,终于在《呼伦贝尔城》中,将镜头对准了鄂温克族三大部落之一的索伦部,通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女性运动,向观众揭开了索伦鄂温克历史文化的另一面。
索伦部堪称史上最早被称为战斗民族的群体,清代历史上所有较大的抵御外部侵略的战争,都有其族人参战的身影。
影片以一场战死疆场的将士回归打开索伦部艰苦卓绝的历史扉页,也为被加封为诰命夫人的那丹在多年后做出的一个“伟大壮举”,奠定了强大的动因。
《呼伦贝尔城》讲述的故事极其震撼人心,因为战争需要,索伦部几乎所有男性全部奔赴战场,只剩老人和妇女的索伦部因此面临巨大生存危机,不光是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男人的索伦部无法“传宗接代”面临灭族的危险,和官员沟通无果后,诰命夫人做出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发动全族所有育龄妇女一起,奔赴战场“取孩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甚少有哪一次运动,可以将女性、战争、爱情、生育这种极其矛盾的事情如此紧密关联起来,但这场跨越草原雪山,赶赴战场“取孩子”的行动,真的令人在猝不及防之中,神魂为之一荡。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充满史诗般的瑰丽,那芦苇瑟瑟的草甸中,尚未平息的青春和爱情,在遥遥无期的盼望和惦念中,越发清晰起来,因为开场阵亡将士而荣归的戏份,那些生机勃勃的妇女们内心缺充满了忐忑,她们生怕听到前方传来不幸的消息,这种期待和牵挂,让长途跋涉中的风刀霜剑显得并不可怕,军营中女人和男人的相遇,打造出了另一场震撼人心的场景,陡然和自己男人相见的欣喜遍地开花,在土坡上,在草堆里,激情四射,毫不回避。
不单单只是为了生育,可以说,这是一场女性的战争——从来没有想到过,女性可以通过生育,反而将其独立、自主的精神展现的如此酣畅,那些从战场上取回来的孩子,真实写照了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
《呼伦贝尔城》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一举拿下多个大奖,包括提名最受传媒关注影片,以及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大奖,导演涂们通过女性舍生忘死的取孩之路,成就了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伟大壮举,同时,也为影片披上一层反战的神圣光辉——在战争面前,生与死,都是如此之艰难。
演员的精彩演出,也给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注入一丝悲壮的意味,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余忠、吉日嘎拉……每个人物俱都有血有肉,他们,让“呼伦贝尔城”有光芒闪现。
题外话 那个时候人的约束靠的的道德和感情 这个时代只能用法律来约束 社会确实进步了 人都退步了
可以看得出诚意,但看不到灵气。节奏挺糟糕,没有明确的高潮低谷;台词时不时有点尬,欠些雕琢;煽情不成功,功力欠火候之余OST也得背锅;剪辑没有灵魂,平平无奇匠气十足。演员们的演技倒还不错,阿姨有点端着,伊兰别很出彩。没有大战场面,寡淡的就像情景剧。最值得看无疑就是草原风光了,好莱坞有西部大漠,我们也有茫茫草原。这类片子应该再多些,再好看些。类型加一星@大影节
一个民族要记得自己的语言
不如努努力去纪录片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感觉不是太好,但是鄂温克人第一部电影,还是要支持一下,观影过程中在群演里也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还挺亲切的。一星是感情分,一星是鼓励分。
气氛渲染可以,故事也很清晰。呼伦贝尔城几个字很跳戏,剧情过于流水账,比较拖沓。
讲女人军营生孩子的故事~唉~为什么没有三倍速四倍速~既没有战争画面,也没有爱情画面~啥都没有
20190427,导演想表达的是很好的,但拍出来就显得很糟粕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草原民族对于“长生天”的信仰贯穿全片,人物的命运也增添了一丝厚重。从出走呼伦贝尔城,到带着生命的延续回归,从生命之终再到生命之始的循环,也在彰显着女性的伟大。
有关鄂温克族“亡存绝续”的传奇故事,城里妇女千里赴战营,以传续香火。堪称鄂温克族版的“杨门女将”。虽非上一线战场厮杀,一路上也是艰险重重。歌颂了该民族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也有对生命的礼赞。影像质朴泛黄,有油画质感。不过,整体拍的还是较为四平八稳,更像一段历史文献。另外,或许限于制作成本较低,全片没有正面展现战争的大场面。。。
今天看到大家纪念涂门老师,想到他的老兽,突然想起来我居然也看过这个电影
好难看
无论电影技法怎么样,我都被感动了。第一次看到低成本国产电影塑造出了历史照片般真实的场景。无论妆容服装,包括日常生活动作,真实得好像是回到清朝拍的纪录片。就连群演的表情也自然得舒服。北风般坚韧的女性。肃然起敬。
像是念台词 女主角像极我初中英语班主任 慈祥伟光正
苦死人
虽然我挺喜欢涂们这个人的,但这部电影引起生理不适。
呼伦贝尔城:喜欢这个“圣母们”要不远千里来到营地“取孩子”的故事,处处彰显水之柔、冰之坚,“老兽”涂们,居然整了部女性史诗,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史,我是又意外又惊喜。
《呼伦贝尔城》的着眼点却不在战场,反而放在战争中部落女人的身上。用战争背后的角度去展现战争的残酷,女人们长途跋涉奔赴战场,为的是生命的延续。将惯常的男人们浴血沙场,变成了女人为延续血脉所做的牺牲。这在关于战争的古老叙事里,增添了一丝现代的意味。
鄂温克族男人们连年出征,“薪火传续”堪忧,故女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奔往前线“取孩子”。故事简单动人,镜头流畅优美,值得一看。
很干净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