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的《网》##国家即谎言迄今为止没有哪部金基德电影比《网》更加直白。
如果没有他的署名,人们甚至会怀疑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某个急功近利的新手——可惜人对作品的判断往往在看到署名的瞬间就已完成大半。
一面渔网缠住了朝鲜渔夫的船引擎,致使他漂流过38线,他先后被南北双方捉住,扣押,南北朝鲜的审讯,逼供竟然如出一辙。
他极力求生想奔回家人,然而这趟求生之旅同时又是一趟毁灭之旅,因为发生的一切足以让他的精神壁垒土崩瓦解,导演借由渔夫口吻极不相称地道出:"人就像落到网里鱼一样,怎么也挣不脱。
"当渔夫从夹道的鲜花掌声中裸身归来,朝鲜警察给了他一面国旗,他一把扯过来,不是披在身上,反而是裹住了裆部。
这种知耻的本能反应瞬间战胜了一切忠党爱国的誓言。
什么主义,又什么理念,国旗仅仅是块遮羞布————遮住的是人最脆弱最羞于暴露的地方,而国旗的遮挡又会一戳即破,只是上面被赋予意义的图案时常成为思想枷锁。
尽管多了一些韩片里常见的张扬,但柳承范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
渔夫在片中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结合体,他一方面是落后愚昧的一方,无师自通地使用一切服从主体思想的姿势和套路,对朝鲜绝对忠诚以至于不敢在韩国睁开眼睛,面对国旗条件反射式的鞠躬敬礼;另一方面则保持了全片最高贵的姿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至少他从未向审讯人员屈服,遇到被侮辱的妓女还敢于出手相助。
片中的角色设置和文本同样指向性很强,为凶恶的韩国审讯员安排朝鲜战争遗孤背景,以妓女的口味控诉金钱社会,但影片却没有展开一些小的线索,比如"开了七朵金达莱"的儿歌究竟是情报还是家书?
同时被审讯的人里面究竟谁是间谍?
金基德也许为了保持渔夫的主观视角,也许仅仅是为了用神秘感去营造荒谬。
人们往往习惯从《漂流浴室》,《空房间》里寻找金基德,而往往把《呼吸》《海岸线》匆匆带过,似乎拒绝承认那些是他的作品。
然而《阿里郎》开始,患过社交恐惧症亦苍老许多的金基德愈发任性固执,甚至愈发愤怒。
他执着于密室审讯,逼供体罚,当然也不乏两个人最直白纯粹的精神博弈。
这种偏爱从《漂流浴室》《空房间》初现端倪,直到《一对一》变得愈发露骨。
这些各个影片中审讯的戏码就像一张张图层,一一铺陈在金基德之上,审讯的双方像是金基德幻化分裂出的两个人,他们都企图在对方那里获知些什么,原因,经过,结果,食物,自由。。。。。
最残忍的并不是拷问方式本身,而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你无法确定对方能够给你你想要的东西,只能将他逼近忍耐的极限,让他退化为最原始的人,一个赤裸裸毫无秘密毫无顾忌的人。
而这种扪心对问,或许是金基德自闭分裂的形象化,我们可以看出金基德的严苛与冷漠,他也丝毫不避讳地在《阿里郎》里体现了这一点。
愈发年老的他像个游走世间喃喃不停的怪物,但不要由于他的安静而怀疑他的残酷,因为一个对自己残酷至此的人,大概是什么都可以拍出来的。
早先镜下的男女性事,少女身体,压抑而疯狂的都市心魔慢慢在消隐,取而代之的是抨击时弊,揶揄政治,对大韩民族身份穷追不舍的诘问,他甚至开始将这种政治关照自信满满地丢到周边国家(《中国制造》,《停止》)————这种笨拙换来的全然是影迷的困惑。
在这个以西方审美为主视角的世界,本国政治题材时常被东方新晋导演用来博取眼球;而作为早已封神的金基德,其实完全不用这般如此。
人们并不会由于《网》《一对一》此类作品而对他的疯狂大胆盛赞更多,然而金基德已经认定"政治比性更疯狂",让人不禁担心,他的固执是否会像他镜下的大多数角色一样,将自己的艺术道路引向毁灭?
原本定于TIFF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的《网》提前挪到了威尼斯,他在这里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是将近10年前。
在首映场上,人们将他团团围住,欢呼声此起彼伏。
而在大多数眼中,他也几乎半步迈进赫尔佐格等"沦落大师"一列,与后者不同的是,金基德还有更多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疯狂因子。
接下来,一部由中国私人投资制片的《无神》(但被拒签)似乎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是糟糕的终结,还是更糟糕的开始,除了那个少言寡语白发苍苍的脑袋,恐怕谁也琢磨不透。
——原刊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这是一个关于脱北者的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算叛逃,只是不小心误闯,路过。
但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这趟路过绝非走过路过打个酱油的轻描淡写。
第一次觉得金基德的电影这么好懂。
语言粗暴直白,人物也刻画得近乎脸谱。
原来一贯的惜墨如金的对白,如今变成了话唠。
这感觉,好像不再戴墨镜的王家卫,气场就渐渐变成了邻家大叔。
韩国描写朝鲜生活的电影,自然而然的有大量抹黑和妖魔化的存在。
日本韩国的电视报道里,朝鲜人永远是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模样,疯癫的人群目光麻木而狂热的高呼着爱国口号。
朝鲜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必定是近乎于嘶吼着的义愤填膺义正言辞的播音员。
“我们伟大的金将军…!
”这种刻薄的印象。
里面有一个地方我很是赞同:当韩国官员想游说柳承范大叔归化韩国,说朝鲜是个邪恶国家,你在那边怎么可能幸福呢?
他反驳道,你来过朝鲜吗,你怎么知道我们过得不幸福呢?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同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首尔满街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但他们幸福吗?
我只有一条船,一间房,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存来得实在贴心。
你们嘲笑我们对金氏家族的崇拜,但最大的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心的满足。
多少万贯家财的人,却难得会心一笑,因为经历过越多的星辰大海,就越欲壑难填。
虽说少了寡言,但金基德的另外几个标志性的标签在电影里还是有所体现。
流水,湖面,雾气,暴力,女色。
首尾呼应的两场床戏,男人从意气风发到萎靡不振,女人从娇羞嗔嗲到呜咽垂泪。
性的雄风丧失,也意味着这个意志的崩塌,生命的终结,这个家庭的毁灭。
南北韩朝什么时候能统一?
这可不是1+1=2的简单算数,如同从父辈开始就高喊着的解放台湾,并不是简单的一句革命口号。
任何地域纷争,说白了都是周边国家军事经济势力的博弈。
朝鲜韩国围绕着四大暗黑力量,老毛子山姆大叔鬼子和熊猫。
合并,对这四个国家并没有好处可言。
除非发生某国天变,不然他们必须要让这种分裂状态持续着,才能互相制约,相互牵制。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他们的命运,犹如边境上这来回徘徊漂泊的小船,坐着诚惶诚恐的人,周围是深不可测密密麻麻的眼睛和网。
电影讲述了一位渔船出现问题的朝鲜渔夫越过国境线到了韩国的故事。
片中的渔夫哲友(音)被韩国政府抓住,面对韩 国的调查官,他已 经筋疲力尽,心中顾念着在朝鲜的家人,只道出了想 要回家的愿望。
他被调查官用许多方法折磨。
韩国的调查人员真友(片 音)是唯一一位对渔夫真诚相待的人。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韩国电影《网》,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很讽刺的一部电影。
讲述的是朝鲜渔民南哲宇,原本来南北交界打渔为生,但是一次意外,因渔网卷进发动机引发渔船故障,漂流到韩国国界,被韩国带回后一番审问,屈打成招,糖衣炮弹,车轮审问等等方式,主人公南哲宇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只有留在朝鲜的家人,其实开始看到一半,觉得讽刺的是韩国草木皆兵的国度紧张,当然对于间谍问题确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行为思想太左了,也未必是好事,在韩国幸好遇到好心的保安真宇,才有了后来能回到朝鲜的机会 对于韩国而言,富足的生活,经济的领先确实将归顺作为一种优待待施加给别人,但是南北问题一直以来的根源,是敌对的政治立场,经济是一方面,所以在于归顺问题上来说,韩国所持姿态就自高了起来 真正击溃南哲宇的,是回到朝鲜后的态度,当历经劫难回到祖国后,得到的是比韩国更屈辱和不公的对待,所以,当心理的希望破灭之后,带来的就只有绝望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个亮点,1,当南哲宇被带到首尔后,一直闭着眼睛,他的信念是看的越少麻烦越少,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事实是回到朝鲜,是否睁开眼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被认为比自己认为更现实,2、韩国将南哲宇放到首尔街头,妄图让他归顺,其实这种行为和可笑,没错,很多人流连花花世界,那是对于向往的人而言,不是所有的花花世界都令人向往,就如同南哲宇说书,人们浪费粮食,酒没喝完就扔到,女同志出来卖身,富裕的国家怎么这样?
没错,金钱和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享受,同时我们也面对的是道德的缺失,所以,事物正反面的关系吧,3、回朝鲜的时候,南哲宇脱掉所有衣物,代表着决心吧,也更多是是为了避免麻烦,不确定里面的爱国心有多少,但是确实是很明智的行为。
4、回到家中后,南哲宇绝望了,因为他不在确定自己坚定的信念是否值得坚守,不知道是否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坚持捕鱼,被枪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吧,毕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 挺现实的一部电影,南北朝鲜问题是主题,现实远比我们电视看到的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许只有朝鲜和韩国人民才有判断和发言权吧,作为旁观者,中立的去看,认真的感受吧
一般人听到这句话时,总是会想到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濠梁之辩”中的著名语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但是,我却斗胆想改动一下,子非鱼,焉知鱼之苦也。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习惯于站在高处,指点江山,总有种好为人师的表现欲。
但是,面对别人的苦难,却总是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片子中的渔夫,因为一场意外穿过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在这两个原本应该是同根同源的国家里,却无法达成回家的愿望,而回到祖国后才发现,他已一无所有。
且不提影片中的政治立场,究竟是独裁还是民主更适合,到现在也无定论,而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彼此隔空对话的情景我们也屡见不鲜,但是关于影片中作为代表人物出现的双方政府人员,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影片中,除了看守人员“真友”外,没有一个政府人员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无论是南韩还是北朝鲜的官员,在“政府”的外衣下隐藏着都是个人的私欲。
无论是暴戾还是贪婪,在其背后,都是对普通民众的俯视,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俯视蝼蚁般苍生,人民的艰苦,他们假装没有看到。
南韩的官员因为自己的家人丧生在某场战役中,从而对所有从北朝出来的人都非常仇视,不惜采用屈打成招的方式对待他人。
而北朝鲜的官员却是异常贪婪,用尽手段从渔夫手中拿走了原本属于他的钱。
也许在他们心中,从未将民众视为平等的,他们是上位者,民众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政令出自于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政府人员口中,上司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也屡见不鲜,究竟何时双方能够坐下来平等的对话?
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电影一直在讲南北的事,南北差异,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比如最近几年的抗病毒。
大家都在按规定办事,但最终导致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规则是网,小虫黏上就难逃电影中南北双方的人都是按照规定办事。
而这个规定又是必要的,甚至是高级别的安全协议。
从整体角度,这些审问是必须的步骤。
主角不肯弃船而越界那一刻,就如同小虫误入一张巨大的网,陷入才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苦难。
两边的人都在高高在上的规则下,粗糙地对待主角,没有余地,甚至还有一些南边情感上的、北边经济上的假公济私。
程序多了,体系就会出现bug人们总是在用有限的条款,约束几乎无穷的情况。
即使上万名盲人一起摸出上万像素,也无法还原大象的肌理。
在一个巨型高速运转的机器下,只要进入机器的一端,无论必要与否,都要与内部每个滚轴摩擦,接受每个灯光的检查,打上未曾想到的文字,最后变成预设的模样。
必须要说,这样做是必要的。
只是机器设计的有好有坏,处理的情况有难有易,有的能中途退出,有的能走内部小路,但大多数都要完整走完。
如果运行中不匹配,就像男主的情况,结局只有被碾压。
自由还是计划,不管怎样人心不变关于电影的南北差异,有一个细节印象最深:男主说你们自由富足,东西没等用坏就扔掉,食物没有吃净就扔掉,但另一方面还需要失足来供弟弟读书。
这很好的说明了两边的形态与导致的结果。
自由与计划,本就各有利弊。
自由追求的是机会公平,会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计划追求的是绝对平均,会导致缺少竞争,整体落后。
永恒的话题,不止在南北。
但审问的形式连同细节,如出一撤,比如都坐到主角的后面进行试压。
电影剧情安排巧妙,细节出色,全程在线。
精巧的故事结构 犀利的视角 用一个恰好是朝鲜渔民的人物 恰好漂过了国境线之后的荒唐遭遇 撕开了关于国家的谎言 所谓的民主和所谓的专制在一个“人”面前都毫无人性可言 而且带着一模一样的虚伪嘴脸 “国家在我们存在之前就已存在,而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到没有国家之前的状态” 最近看库切的凶年纪事 老爷子借人物之口忿忿地评论政治 (特别是西方民主) 其姿态立意竟与年事渐高的金基德如出一辙 而且年纪越大似乎反而越直白偏激起来 这部电影在视觉风格和叙事处理上也呼应了这种变化 简单直白到有些地方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但是故事设定的张力和叙事技巧本身让这部电影依然不失为一部佳作 结尾的处理也许是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 失掉了金基德一贯的硬冷 但在这种题材面前 唯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调才能让“人”在巨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保全一点人的尊严 和一点美好的愿想毕竟 我们都不傻 只是委屈求全地想让生活维持原样而已
虽然不是金基德的狂粉,但还是对他这种特立独行的导演心存尊敬,于是赶在新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跑来看。
然而大学路首日的排片却只有可怜的三场,三场,想想小姐和哭声上映的时候是什么排片量,而且我看的这场连三分之一的上座率都没有,问过身边爱看电影的韩国朋友,他也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
虽然我最爱的是朴导,但也并不觉得金基德和朴赞郁之间差了这么远。
一个在国外获奖无数的导演在韩国电影界像个圈外人,观众也都觉得他是个怪老头,指责他太犀利露骨却又读不懂看不透。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电影里台词少,大段的镜头写意,露骨的情色场面,发指的暴力美学,难以接受的乱伦关系吗?
也是,也不是,总觉得这是表象,内核还是因为他电影里传达的思想内容,不是主流的东方文化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只顾自己的文艺,不考虑大众的商业性,各种恣意的天马行空,管你们别人看不看得懂。
实话说我就是欣赏不来他电影的那类人,但我还是充满了尊敬,一个怪老头想用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风格。
于是我依然抱着这样的期待来看그물,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把我带了进去,然后边看边开始胡思乱想,有不少触动我的点,却没有一拳揍醒我的痛感,金基德放弃了他的极致暴力惨烈,放弃了天马行空,在认真安静的讲一个故事,一个像他又不像他的故事。
于是有几个地方觉得生硬了,刻意了,可能是因为他还不适应这种叙事吧,快结尾的时候一系列对比让我嗅到了味道,然后又在结尾真正到来的时候稍显突兀又不出意料地戛然而止,于是结尾字幕打出来的时候有种虚无感,不过瘾,看了一眼身旁刚才呼呼大睡的大叔揉着惺忪睡眼,我拿起衣服第一个离开了座位。
不是说电影不好,很值得一看,但总觉得不像我印象中的金基德,总觉得他多多少少做了点儿妥协,或者厌倦了从前的自己。
不过都是我的猜测,都是我主观的感受,希望都是错的。
电影里有不少人性的东西,最触动我的两句话“슬프면 꼭 눈물이 나야 합니까?(伤心就一定要流眼泪吗?
)” “자유는 행복을 보장할 수 없습니다.(自由不能保障幸福)”希望多点儿排片,有更多人去看!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所以对于片中政治话题百分之百的客观实在谈不起。
南北韩保卫科办公室,人民穿着,建筑民生无一不成对比。
但金基德也通过韩国妓女的故事揭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韩国官员"解救可怜北朝鲜人"的想法未免可笑。
一开始觉得对南哲宇实行调查的韩方官员面目十分可憎,到后来才发现回国以后,对他严刑拷打逼供,并私吞美元的清廉的"northkorea社会主义官员"更令人厌恶。
影片中唯一一个令人感到光明的"旁观者"竟是南哲宇在韩国的警卫。
而影片中对朝鲜讽刺最大的是南哲宇这个历尽磨难的平凡渔夫--在回到朝鲜以前还对着岸上所有韩国人高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的渔夫南哲宇,艰难险阻回到家中后由于身心创伤面对老婆"不举"的南哲宇,最后没有死在韩国,竟被射杀在他的万岁祖国。
最后要补充,金基德利用李斗春的伪造间谍档案又黑了一次中国造假。
如此帅气的渔民,大胡子,演古装戏一定很好看。妓女在韩国有自由,但是没有钱,只能卖身,还被人打,反而是北韩人有正义感,要救她。在所谓民主自由的韩国,也有暴力拷问啊。“我只是一个渔夫,没有任何力量”。被迫不停地写材料。两边的审讯人员都是一样的嘴脸。如此正直朴实的一个人,他做错了什么,要遭到如此待遇?
金基德平庸之作,但依然工整,引思。
说着没接收国安部调查的妻子,脱了衣服满身的伤痕。南韩的小部员塑造的太影视化了,说白了就是太正义了,正义到不真实(先是在南韩那么自由的国度见识了那么多肮脏的事,回来时喊出的金万岁事发自内心的,到朝鲜后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和南韩一样的重复写交代,被暴力拷打,又目睹守卫昧下美金放走他,回来时邻居的闪躲,种种所致男主心里那紧绷的弦断了)
雖然現在已變成了直白的金基德 但個人還是很喜歡 劇本竟然還蠻工整的 暗喻依然存在 而且批判還是依然的犀利 柳承范實在太讚了~ 金英民也一直在金基德的電影里無限發揮 相比之下李源根還是嫩了點啊~
这真的是金基德?😰
深揭民族历史疮疤,南北本质都只是世界意识形态对立的缩影
非典型金基德的主流作品
南北都差劲
金基德越来越不像金基德了,难得在电影中正常的叙事一次,可故事生硬牵强的很,只是一味地挖苦讽刺。
刻意,生硬,脸谱化。
“我大概是用网子抓过太多鱼,现在变成我陷在网子里逃不出去,鱼只要被网子套住就结束了。”
不是以前的金基德了,碰意识形态题材就得砸。和上一部一样,得靠演员来撑起100多分钟的平庸。感觉圣殇之后金基德就不再犀利了,笔越挥得远,纸就越染得乱。可惜了柳承范。
两场性事之间,一场荒诞又讽刺的现实,一次不那么金基德的尝试,导演没有在前几部偏执的套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回归了某种紧凑的叙事。柳承范演的很好。一个疑问,这片是Under Armour赞助的吗?
政治题材刻意讨巧,吸睛力十足,然而分外别扭,无论南韩看似宽宏,或北朝吃相难看,都显得生硬局促,整体过于直白,无惊喜无感触;南北双方对比与互照明显,无论哪种体制,均无自由可言;首尾呼应的性爱戏全片最佳,性力丧失意味丢弃(官方)身份,殊死一搏挣回心愿。
太讽刺了 拼尽一切回到祖国的结局却是死在边防军的枪口下...
可收... 最黑暗的一面.....
南哲宇的发型不仅像孙海英,也像《摩登如来神掌》里的邪派高手天残。传暗号给杜鹃那一段且被韩国安保人员发现这一段,交代得没头没尾。
很失望 剧情犹如韩剧一般狗血和弱智 平铺直叙 结局更像是导演的意淫
台词剧情可笑,镜头画面无趣,看不下去的难看,金基德已废
“我只是个打鱼的,能有什么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