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克罗姆胶卷

Kodachrome,拾光人生(台),柯达胶卷,Fotojuostele

主演:艾德·哈里斯,杰森·苏戴奇斯,伊丽莎白·奥尔森,布鲁斯·格林伍德,温迪·古逊,丹尼斯·海斯伯特,格辛·安东尼,罗伯·斯特尔特,弗拉基米尔·乔恩·库波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柯达克罗姆胶卷》剧照

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7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8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9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0

《柯达克罗姆胶卷》长篇影评

 1 ) 不恰当的矛盾

还可以的公路片。

赞美摄影、摄影师那段,诸如保护主义、定格瞬间那一套东西,虽是老生常谈但也让人动容。

但我对于捧高胶片贬低数码的那一段相当不适。

引出那一段独白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儿子对老爹说如果你拍数码,那我们就不用这么麻烦跑这么远冲胶卷了。

首先老爹要冲的胶卷是数码相机还没发明的年代拍的,只是一直放着没冲;其次只是这款柯达克罗姆需要专门跑这么远冲,普通胶片并不需要。

只需简单的剖析就能发现以上完全不是胶片和数码之间的矛盾,而剧本还是这样简单粗暴地制造了这个矛盾,然后通过老爹表达“数码照片是 electric dust,留不下任何印记”这样的观点。

1 胶卷有硬盘可靠?

2 我就问问咱把 jpeg 文件晒成照片阁下该如何应对???

怀旧是高雅,现代是俗气,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如果想讨好胶片佬等潜在观众,手段要高明点,硬去批判现在的照片载体是说不通的。

 2 ) 太俗套的剧情,快进看完的

太俗套的剧情,一开始我就知道了那四个胶卷里拍的是什么。

剧情编造的很牵强没有逻辑性。

比如老爸因健康原因不能坐飞机,就很难让人信服,明显就是编剧为了展开这段公路之旅而生硬编造的一个借口而已。

最后摄影人用闪光灯给老爸送别的场景,说实话,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恶心到的。

红女巫和儿子的演技太差,什么片子都是本色演出。

就老爸演的还有点到位。

 3 ) Shot On 35mm Kodak Film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之前偶然在淘宝上看到柯达幻灯片,带有柯达红色字样的白色框内的一张胶卷,一张卖2-6块钱不等。

当时很好奇这种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几个月后非常凑巧地在这部剧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所用相机和普通胶片机是一样的,所用的胶卷是柯达克莱姆胶卷,应该只是最后的冲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剧中的胶片机

胶卷盒子

放映机

投影剧中的取景、色调以及构图真是赏心悦目,背景音乐也是恰到好处。

人们从前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把时间停下来,定格在那一刻。

而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镜框内少了些深思熟虑的构图,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饰,快门变得廉价,拍照没了仪式感。

所以现在很多博主会去买胶片机摆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类的,使得胶片机又重现在大众面前。

很难去评判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胶片机而言,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时的人又怎能想到,柯达这样一个公司最终的结局竟是被时代淡忘。

这有点像传统纸媒的没落,每次看到某家书店倒闭亦或是报刊亭荒废,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

希望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对胶片、对报纸、对cd的那份仪式感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实时更新的热搜淹没。

——时光或许会带走过去的印迹,但你可以选择保留。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剧末的几张照片吧。

 4 ) 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如果说早已逝去的2017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原文载于公众号:yuanfangfm 关注城市和旅行看过一种情景,某个排队的门口,总有人焦躁不安,然而他们一旦通过了闸口,又突然变得闲庭信步。

——我们似乎想尽办法节省时间,却不知道时间到底何用;我们有了无数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2017年过去很久了,我很怀念她。

如果说那一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克罗姆胶卷》《柯达》的剧情灵感,源自于2010年的真实事件——由于数码时代的冲击,柯达即将关闭所有的冲印业务。

电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摄影师父亲作为胶片时代的留守者,和儿子横跨半个美国,寻找最后一家冲洗店。

喜欢本片,并非因为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只是很久没有享受不赶时间的旅途了抛开电影里的亲情爱情不说,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旅程的慢,慢慢摄影,慢慢旅行,仿佛人生没有deadline一样,即使片中的老父亲已经罹患癌症。

和如今动辄2小时的电影相比,本片只有105分钟,但他特殊的慢节奏,会让你在看完之后,还沉浸在漫长的旅途中。

慢摄影摄影本应是一门缓慢的艺术,比起绘画,虽然可以一键成像,但是调试、采光、取景到后期的过程,并不比绘画简便。

数码相机的出现,仿佛简化了这一切,而节省出的时间,人们真的是用来思考艺术么?

片中有个细节,每到一个停靠站,父亲都会整理相机,繁琐的享受儿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父亲反问,你摸过假胸么?

在考究的人眼里,很多数码相片,就是一份数据,一抔电子尘埃,是夺命连环拍之后,从几百张里撞大运蒙上的一张还说得过去的照片而已。

机械相机的浪漫如枪械一样,看似结实,实则需要细心保养。

有一瞬间,老人特别像印第安纳·琼斯在取景器里足足瞄上几分钟,然后颤抖的摁下快门,最后等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那种集考究、创造、惊喜于一体的情感,才是摄影的灵魂。

发哥最有发言权,甚至怀疑《寒战2》这段台词是他自己加上的有人说,艺术就是浪费时间。

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慢工细活。

所以有些东西终究不该被替代,因为淘汰他们的时候,不是他们落伍了,而是这个世界急躁了。

就像数字媒体横行的时代,我们聊热点和效率,而品质和原创已经逐渐遗忘。

慢旅行主人公们的旅行,同样很慢。

GPS和地图的冲突很有意思,习惯了最短距离到达目的地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走错路时遇到的惊喜。

生命究竟在于终点,还是在于过程同样在旅途中,有些人会因为一场暴雨懊恼不已,有些人则自得其乐。

这世界给予人们东西是相同的,不同的心境,取决于不同的领悟。

年轻人在焦急的等待雨停,老人在寻找下一个作品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由行才是旅行的真义。

然而当海外代购、打卡网红地、种草热门餐厅占据了旅行时间表,我又忽然觉得,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跟着长途车随遇而安才是我想要的。

仔细想想,有多久没有在旅行路上肆无忌惮的睡觉了有一年在去往凤凰的路上遭遇了堵车,于是我终于有工夫处理了相机里的几十张照片,看了一部电影,随后美美的睡了一觉。

虽然到达凤凰已经是晚上,我反而精神饱满的去感受夜生活了。

致敬柯达胶卷看过《逍遥骑士》,看过《在路上》,我们在歌颂生命和自由。

而《柯达克罗姆胶卷》更多了一重含义,歌颂那个有柯达陪伴的岁月。

父子到达了目的地,前来洗照片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对胶片时代落幕的道别,又像是一场摄影师版的毕业典礼。

摄影究竟是什么,也许看完本片,你会有新的理解最后,庆幸未曾错过的胶片时代,致敬那个缓慢的从前,致敬柯达。

原文地址: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5 ) 胶片时代在这个数码时代已经卷土重来了

单反时代,胶片依旧永恒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

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

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在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

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

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6 ) 旅程治愈

男主婚姻不顺,父子关系不好,事业遇上挫折。

通过一段旅程与父亲达成和解,捡回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的爱人。

传统叙事,对吧。

钱钟书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暗示了旅行中的磕碰与曲折,也是旅行题材可以承载生活、治愈、爱这些永恒的元素的原因。

我很羡慕剧中男主为了父亲能果断拒绝自己的事业机会,我想要是我,恐怕会苟着,何况是来之不易的说服。

从电影的角度看,妹子的作用似乎倾向于粘合剂/中介,使这对“冰冷”的父子能够连接起来。

但似乎工具人属性较强,情感厚度不够。

整体上这个治愈也有点牵强,看过白日梦想家的人很容易猜到结尾。

我也曾相信旅程有如此魔力,仿佛走到最美的地方,看到壮丽的景色,会印证自己的渺小,会忘我,以至于忘却烦恼。

然而当我真在那景区时,我才发现我所焦虑逃避的,始终萦绕在心中,一个工作电话,我还是会打开后备箱的笔记本;导游催促的话语“几点前要赶回去”一直在耳边,仿佛有个巨大的倒计时。

男主说前妻抱怨他一直生活在过去,而不是活在当下。

她说的不对。

也许她说的对,也许丢掉过去,活在当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想改变,便可以改变。

炒鱿鱼就被炒呗。

 7 ) 胶片不死

-《柯达克罗姆胶卷》送给胶片迷的一封情书。

温馨又怀旧的公路小品,胶片末时代背景下的父子和解之旅。

尽管套路很明显,叙事很平淡,但细节之处仍然可见生活流电影的自然和质朴。

每一次换镜头、装胶卷、按快门、手动过片,都能让胶片爱好者为之落泪。

影片中胶卷代表着短暂的时间,代表一个时代,也代表老父亲本身,父亲离开的时候,也正是最后一间柯达实验室关闭的时间,以致于影片最后男主观看幻灯片的时候,才最终达成和父亲的和解,才发觉未曾珍惜的都弥足珍贵。

影片硬伤也很多,艾德哈里斯靠演技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但影片立意模棱两可,既怀旧又似乎反怀旧,导致角色和故事都不够立体。

摄影和音乐大赞,每首歌都好听,每一帧都是画。

最后父亲以摄影师身份的陈词堪称伟大,也是全片最催泪的时刻。

感谢35mm胶片给影片带来的厚重,也庆幸自己踩在了胶片时代的尾巴上,嗯,胶片不死。

 8 ) 柯达克罗姆胶卷42

这部电影还是挺感人的。

有的人一生都无比专注和热爱一件事情。

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人的内心,一定是细腻又强大的。

爸爸的这个角色,我觉得他演的非常的好。

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的背后,也有非常温柔细腻的情感。

尤其是他在医院非常脆弱的时候对他儿子说的那段话,很感人。

他很怀念他在很小的时候,靠在他身上睡觉,他能感觉到他的呼吸和他的baby smell。

他也曾许下很多的诺言,要爱他,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任何的伤害。

但是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心里破碎了。

他泪流满面。

好感人。

后来儿子决定带爸爸逃出医院。

他们父子第一次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密感。

来到冲洗柯达胶卷的点,很多的摄影师集聚于此。

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家交卷店要永远的关门了吧,他们都在这里守候,相信很多人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冲洗他们手头的胶片了。

他的老朋友很高兴他能来,他说自己留了一些药水,just in case他会来。

其实早在一开始我就知道这几卷胶卷是关于他儿子和他的母亲的照片,我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个悬念,因为人最珍爱的东西,永远不会是非洲的某一场战争或者阿富汗的难民,一定是和你的人生最密切的那些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定不会是和你在床上滚了两天的情人,一定是你觉得亏欠的妻子或者孩子。

很奇怪,人就是这样。

剧情到了最后也是这样。

《骡子》也是这样。

最终你发现你多么的爱你的妻子和孩子。

well,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观众的心里预期。

我觉得这个演员最打动我的就是最后的那个晚上,他在酒店,他的儿子在洗漱,然后他擦拭着他的胶卷,然后他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他说,你听,然后他眼中散发出那种炯炯有神的光芒,我到现在都没有忘记那个眼神里充满的智慧,这足以让我给这部电影打上满分。

然后他儿子从卫生间走出,计划着今晚的出行,他已经安静的闭上了眼睛。

然后他的遗体被搬出去的时候,外面站着两排的摄影师,他们拿着相机,很多人喜欢拍照正是因为这个老头儿。

他们尊敬他,他是他们心中伟大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一直影像着他们。

他们将相机朝着天花板的位置按着快门,以示对这位摄影师的敬意。

很感人,这个画面。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失败的部分就是最后他看小时候的照片那个护士的出现。

很破坏画面,一个多么感人的场景,他和他的回忆,他的母亲的回忆,和他的父亲对他的所有的爱,你都能从那几张完美的照片中看到。

我觉得最后几张照片,拍的真的好极了。

只是这个女人的出现,真的大煞风景。

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推荐。

 9 ) 影感

为什么叫影感呢,电影+阅后感吧,真的听起来很像小学生暑假作业的读后感,10+年前没写的读后感现在还债吧。

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呢,是因为短视频的标题真的很唬人“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很值入骨”,在这种好奇的窥探欲下耐着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中规中矩的“将死之人救赎之旅,救赎自己救赎亲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因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背原谅么,他的报应就只是死亡而已么?

”。

我带着些许的兴趣继续报读了下去,结果导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还是不得为大众低头,索然无味,弃之可惜,趁着自己忘掉他之前写下点东西吧。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儿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账父亲。

什么是恨呢,一种解释是“对于别人不能满足自己之后的愤怒”。

看到一种说法,焦虑型依赖和回避型依赖,都是无法表达恨,前者是焦虑表达过后的代价,后者是对于表达的无能为力,最终选择回避。

确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好像父母就应该鞠躬尽瘁,反过来子女就应该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从血气方刚的小孩一路走过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个破碎的你呢”。

好像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个父母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铺天盖地的甩给我,可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他们脆弱的样子也只能暴露给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让父母会有一种错觉,这种无条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们觉醒自我意识后,仍能拥抱并且治愈他们。

“你我都在下沉,但是你却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们只能越陷越深”。

有时候,觉得一些父母,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他们桀骜不驯,做下一些不被原谅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时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谅得到救赎。

有时候很疑惑,是他们真的反省之后悔不当初么?

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将死对于相较他们更年轻力量的恐惧,是的,人类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老年人对与年轻人是自带恐惧和讨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毕业后再返母校老师脸上的客气与讨好,那是对于年轻未知未来的恐惧,恐惧驱使下的市侩谄媚,让人动容。

这个逻辑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这个电影另一个主题就是原谅,这两年我发现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逻辑链,希望后来的我自己能够解开。

当曾经的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施予苦难的人帮你度过,也不是那些喊着加油口号的人帮你渡过,只有你咬着牙憋着劲闯了过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连已经度过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评价(好像大家都会飘飘然的提一句“哦,是有点难熬,但是也还好啦”,好像那段苦难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你提出所谓的“原谅”,“放下”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曾经那个弱小无助的你,他创过来是为了你一句“都已经过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会哀嚎吧,它哭喊着问你为什么不去死,你这个叛徒,为什么不和着那些苦难一起去死,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你凭什么原谅?

你凭什么放下?

你就应该记着这些痛苦,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品尝那些让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铭记住那些阴魂不散的你自己。

是啊,听起来想执念的恶鬼,但是自我折磨是会上瘾的,之所以会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怜自艾也好,通过鞭策坚强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水杯足够烫了你自然会松手”,同理,足够痛苦了你也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逻辑呢。

不知不觉又是一顿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说总是重复在自己的虚幻的感悟和缅怀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对于生活保着保守和悲观的心态,总是活在过去,拒绝感受现在,直到现在也变为过去。

感受当下真难,“人人都种土豆,我偏不,我要种玫瑰,虽然不食会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

(希望未来的我能给我一个答案,附一张点题图片)

 10 ) 我们知道的太迟了

小时候,我爸拿着棍子打我哥,棍子都断了,当时我很害怕。

所以打心底很讨厌他,很讨厌他抽烟、喝酒。

但他并没有家暴,他与我妈相敬如宾,性格也和我妈差不多,柔软,很少会发脾气。

长大了,才知道抽烟喝酒是社交行为,有次过年他给了一包烟我,说你不抽烟,但必须给长辈派烟。

学生年代,他很少过问我们的成绩,也少过问我们的事,所以我就“野蛮”生长,放飞自我。

也不听他的话,自己倔强地做事。

两年前,他身体抱恙,去医院检查,胃癌晚期,然后一系列的化疗,本是瘦弱的身躯变得更瘦了,在医院陪他,那是我们仅有的长时间相处,我们聊得也不多,有一句没一句的,他那时像个小孩一样不想吃药,只能哄他。

身体好些后就出院,有次陪爸妈散步,我爸走得慢,看着瘦弱的身躯在慢慢行走,我内心有点难过,他太辛苦了,也恨自己没有能力让他开心地生活,那一次散步,想不到是我们最后一次散步。

《柯达克罗姆胶卷》短评

怎么拍出来的

7分钟前
  • 较差

父子疏离父子恩怨,是简简单单的一趟公路旅行就可以解决的吗?可以如此之药到病除吗?把复杂的生活抽象成一个过于简单的模型。程式化到一眼望到结局。

8分钟前
  • Y门食客
  • 还行

虽然剧情cliche,但还是有点戳动我。Ben有句话说得很好,原来的胶片真的是记录的美好,现在数码相机记录的不过就是一堆electronic dust。啊,对奥妹真的没有抵抗力啊,太喜欢了,怎么都好看!

10分钟前
  • Carmen
  • 还行

全靠对胶片的情怀看完全片,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俗套的公路片,你可以从中看到各式公路片元素,和解/绝症/谅解/爱情/美景/生命感悟,甚至还能看到对《白日梦想家》极其相似的“致敬”,真就是毫无惊喜看完全片,结尾的胶卷的内容也是如此好猜,都是“致敬”。唯一让我慢下来仔细看的就是片尾字幕时候的摄影作品,拍得真好,那一瞬间算是有些慰籍。对了,柯达和富士还有国产卷都复产了,新的胶片机也推出了,算不算给缅怀那个时代的人一种慰籍呢?再补一句,国内真的没发现药剂短缺不能洗的时候呐,完全没有危机感。而且这部片给柯达的镜头不超过五分钟吧,如果是奔着柯达看的别被骗了。

15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

18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公路父子,家庭救赎,偶遇爱情,好莱坞公路片三件套。

20分钟前
  • Neutralization
  • 还行

毫无悬念修补亲情的公路片。但穿插着很多关于摇滚的回忆真是太赞了。

2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公路电影“触不可及”:摄影师的父亲与音乐经纪人的儿子对于往事耿耿于怀几十年,癌症晚期的父亲期盼和解,这份临终关怀来自早年的摄影底片🎞️,是自我救赎,也是化解儿子的职业危机;是回顾往事,也是亲情融化;是儿子的自我原谅,也是儿子的自我和解,惟其如此,一切才有可能。意料之中,最后父亲病亡,洗出来的照片就是父亲眼中的家庭与儿子的成长记录,然而儿子和父亲的女助理最后在一起了,差强人意。

30分钟前
  • 蔓越橘
  • 推荐

音乐好听画面好看,老爹演的很好,但是文本一般,俗套又煽情且不够合理,结局通过放映机的声音做景别切换的设计有点意思

35分钟前
  • 还行

音乐、公路、原谅和和解的感情戏,美国文艺片的必备元素一样不少,老套的让人直掉眼泪

40分钟前
  • ArenA
  • 推荐

这演员搭配实在有够怪异

4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太太太一般太套路了,要不是演员演技好。

49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让人性成形

52分钟前
  • 刹那。
  • 还行

非常套路,每一步都公整异常,女主的爆破音留下了深刻印象

53分钟前
  • Onehappy
  • 推荐

好干的电影 基本毫无剧情,看了跟没看一样

58分钟前
  • 橘生淮北则为枳
  • 较差

类似的本子有点多

1小时前
  • 非灰
  • 还行

数码照片都是电子尘埃,胶卷才是真理。

1小时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3.5 抢救逝去的时光和我们的记忆。最后十分钟真叫人流泪,摄影师凝视相中人,而相中人各有自己的凝视。想起爸爸去世后,找到他珍藏起来的底片,是我们一起在我的幼儿园里拍的,当时我全托,大概是他去看我吧,具体也忘了,反正就只有我俩,或只有他拍的我;他妈的这一刻好想他啊!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胶片放几十年也会被淘汰,人情就更不持久了。

1小时前
  • 那个小邓
  • 较差

俗套的父子和解的故事。一个这么自大刻薄的老爹确实不咋地。(胶卷、黑胶这些东西,可以怀旧,但你要非歌颂它比数码好,那就是扯鸡巴蛋了,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替代的)

1小时前
  • 哈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