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粉丝》一个疯狂的粉丝,不仅是当地三届模仿秀的冠军,还为了偶像威胁另一个明星。
因为自己的偶像没有“知恩”,没有给他“赞赏”,反而叫来警察,教训了他一顿。
这使得他非常愤怒,甚至利用自己逼真模仿能力,给粉丝制造了大量的麻烦,甚至影响到其名誉和家人的安全,最终在冲突中,坠楼死亡。
这样的故事,估计现实中也有版本。
怎么样追星,是否追星,不是我想考虑的问题。
我考虑到的是明星如何对待粉丝的问题,片中明星的态度应该说是十分“正确”的,既没有让警察抓走他,送进监狱;也没有纵容他,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做错了要得到教训。
但是,恰好这样却引起粉丝“由爱生恨”的极端行为。
因为粉丝沉浸在自己的“贡献”里,抛开一切的道德法制,自然也就没有了丝毫理性。
所以理性的方法并没有收获正确的效果。
所谓因材施教,因人施法,恐怕同样重要。
而具体有效的方法,可能需要明星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也正如明星所言,我有我自己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都吝惜自己的时间,这似乎是当代世界的问题。
17.1.11
三星半,如果把中间追逐打斗戏在缩减精髓就更好了。
影片中途让人想到《变脸》,同样的题材,变着花样写。
剧本的设定不错,两个人有两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理性一个感性。
明星的阿利安是不会理解感性的高瑞夫的,也正因为理性,阿利安才能脱离街道,才能独自一人成就了他的明星道路,这就是为什么高瑞夫无法成为阿利安,而阿利安又无法理解高瑞夫。
两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对于高瑞夫来说他自己到底是“高瑞夫”还是“小阿利安”其实无所谓,因为他只是想要寻求快乐,而他的快乐来源于阿利安的荣耀,快乐,在于得到自己偶像的认可,希望能存活在偶像的心里。
但是对于阿利安来说无所谓快不快乐,就如他被请去婚礼表演一样,只要是有钱的,有利于自己的都是爹。
他是在寻求一条脱贫的道路,一条不会让他在倒退回街道的生活。
他的价值观里只有成功学,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惜电影对这点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如果能加重阿利安的过渡理性就更佳了,补充上阿利安生活中的部分缺失)。
此外高瑞夫的疯癫,执着在前面的铺垫也是不够的,这导致监狱见面后的转折不够顺理成章。
此外对于法律和破案的漏洞比较多,都这个年代了,像指纹这些应该要考虑进去的,还有旁人的过于冷漠和理性。
可惜了高瑞夫的塑造还是欠缺了,不够丰满,其实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的脑残粉,一根筋的人,这些人就是愿意活在别人的身影下,他们虽然傻逼,但是他们只追求自己的快乐。
这群人其实更多是集中在叛逆期的初中生,或者如影片中未开窍的年轻人。
影片很多时候更注重于他们的行为描述,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内心活动变化,这点比较可惜。
另外就是说好的人物成长呢?
excuse me,人物弧光呢??
不过对于两个角色整体的情感把控和表达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最近迷上了印度电影,印度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他能抓住社会热点,进行逐层剖析,进而找出根源,最后开出一剂“治病救人”的良方,这就是印度电影的魅力所在。
2016年上映的《脑残粉》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骨灰级脑残粉(高瑞夫)被自己的偶像(阿里安坎答)拒绝后,由爱生恨180度大反转,对偶像展开疯狂报复的离奇故事。
明星:阿里安坎答 偶像可以高于生命,可以立即停业只为看偶像的演出,可以不要命跳火车去见偶像,宁可逃票也要花高价体验偶像住过的房间,生活中处处模仿明星,谁敢说偶像一句不好立马出拳揍你,这就是我们的骨灰级粉丝,影片男主高瑞夫。
也许你会说这是电影,有艺术夸张成分,但现实中我们身边的确有这样的人,痴情刘德华30年的杨丽娟,四万条微博疯狂示爱王力宏的高瑞霞,“风里雨里,不工作不学习,就在机场蹲你”的龚玉雯。
偶像成了她们的命,让偶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可以病也可以不要自己的命。
这一切都是虚荣心在做怪,说到底追星追的不是明星,是明星身边的镁光灯。
如果被照进去,就会像明星一样扬名天下,而付出的成本最低、代价也最小,俗称蹭热度。
假如你和明星一样知名,可以平齐平坐,你还会去追星吗?
天差地别造就了骨灰级粉丝的狂热,她们追的本质就是名和利,只是借明星的势而已。
偶尔几个成功的案例,更让数以万计的粉丝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模仿小沈阳,模仿刘德华,模仿范冰冰的都小有成功,我也可能成功。
明星脸 明星也是人,名利就是钱。
因此明星也要维持热度。
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频繁出现的蹭毯现象,腿脚不利索的人三分钟都能走完的红毯,明星们愣走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觉。
每每新剧要上映的前夜,深夜看夜光剧本的花边新闻就会不胫而走。
飞机场、火车站的照相技术堪比罗伯特卡帕,都能拿国际大奖。
利用粉丝制造狂热接机场面更是小菜一碟。
追逐名利是人的本能,明星和粉丝没有本质区别。
不反对追星,哪个少女不怀春。
有个偶像还是很美好的事情。
但更应该保持理智。
明星也是人,他们有生活有家人,如果每个粉丝的愿望都要满足,真的做不到,哪怕亲手签个名或亲自接个见,所以爱你的偶像就不要打扰他的生活。
追星要量力而行,倾家荡产不可取,带上全家去追更要不得,绑架自己再绑架别人的人生,偶像也会被你吓死。
树立自己的名利关,不要指望借势捞取好处,不劳而获来终究昙花一现,只有辛苦付出才能获得名利。
明星的成功,是他们背后努力付出的结果,我们只是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揍”罢了。
奉劝大衣哥的邻居们,不要成天举着手机拍摄了,不劳而获,迎接你的只有牢固无情的大铁门。
明星带动了粉丝经济,粉丝造就了明星的轰动效应。
本来这是一个良好的互惠机制。
但某些明星的言行举止未能起到示范作用,相反推波助澜,甚至突破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就怪不得被有关部门禁足了。
相对于粉丝,明星造成的影响更大,他们代表的是一群人的美好追求,因此他们需要更完美,起码比普通人更周正。
像诈捐、圈钱、洗钱、睡粉、骗粉这类人必须严厉打击,先教育好做人再做明星吧。
阿里安坎答如果当初不依仗权势关押、殴打高瑞夫,也不至于被疯狂报复,如果他能及时道歉,高瑞夫也不至于荒唐到自杀跳楼。
粉丝们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要求往往很简单、很单纯,明星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对待。
失去生命的粉丝 高瑞夫狂热的追星,最终换来的是生命的戛然而止。
这样的追星观很悲惨,生命高于一切,青春本不应被浪费。
试问,一个明星的价值难道比一个科学家的价值更大吗?
科学家成就了国富民强,袁隆平让大家吃饱了,脑残粉们才能去疯狂的追星;屠呦呦研发了抗疟药,才让大家放心的满大街闲逛。
但国家精神成就奖竟然被授予一个明星,改革开放四十年人物评选明星竟占三分之一,诚然粉丝们真的恨捧,但中国的富强崛起绝不是一帮戏子造就的。
英雄先烈、革命战士、科学巨匠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正视、被提倡、被追求的大明星。
我觉得这一点做的最好的是俄罗斯,很值得我们学习。
放弃盲目,热爱生活,做一个理智的粉丝,不让浮云遮了双眼。
1 对于我这样800天一次才会想招看爱豆本人的粉丝,过多感受的是高瑞夫进城第一见爱豆时候的既像梦幻又像目标的燃烧感2 这片子亮点是反常规,从低往高看待爱豆生活,谁都不知道对于粉丝的追捧他真的在不在乎,喜不喜欢,因为那句任何人的艺术都不是为了取悦谁,那么同理可证,也没有人真的会喜欢自己是被取悦的艺术!!!
3 追星最大的乐趣是需要尺度的,如果超越了,我们就失去了乐趣本身,因为生活告诉我们追星不是全部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有一个叫高拉夫的男子,非常崇拜一个叫阿利亚的明星,他希望阿利亚能抽出5分钟给自己,让自己得以完成近距离接触偶像的心愿,阿利亚拒绝了,结果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5分钟的请求”中双方的矛盾整个剧情以“5分钟的请求”为分割线,划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高拉夫如何热烈的崇拜着阿利亚,后半部分则描述他在请求拒绝后,如何疯狂的报复阿利亚,显然,“5分钟的请求”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它让一个粉丝因爱成恨,酿成最终的悲剧。
“5分钟的请求”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
首先,高拉夫对阿利亚的崇拜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从小到大的一种热爱。
他的房间里贴满了阿利亚的海报,放满了各种阿利亚的周边产品,从火柴到项链,不但如此,高拉夫还学会了阿利亚的所有歌舞,并擅长模仿他的神情与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高拉夫习惯时不时的以阿利亚在影片中的动作来表现自我,以阿利亚在影片中的台词来表达自我,他甚至参加了社区的明星模仿大赛,并以对阿利亚的传神模仿,获得了三连冠!
对于一个从小学习成绩差,长大依靠开网吧谋生的小人物高拉夫来说,这是他人生唯一值得骄傲的荣誉。
可见,阿利亚对高拉夫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魅力四射的明星,更是他的整个人生。
“5分钟的请求”对高拉夫来说,是一个梦,更是一个理想。
<图片1><图片2>其次,高拉夫认为,没有粉丝的支持,就没有阿利亚今天的成就,阿利亚也曾多次在媒体上表示:没有粉丝,自己将一无是处。
并且高拉夫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粉丝,而是一个少见的铁杆粉丝,对他这样一个铁杆粉丝来说,“5分钟的请求”是一个合乎常理的请求。
<图片3>然而,阿利亚拒绝高拉夫的理由同样充分。
首先,高拉夫提出请求的方式非常不合适。
在没有机会接近阿利亚的情况下,高拉夫去威胁、殴打了一个曾对阿利亚出言不逊的明星,并强迫他拍摄了一段道歉视频。
高拉夫这么做,一来是替阿利亚出气,二来是希望引起阿利亚的注意,获得相见的机会。
但这种行为是非法的!
阿利亚年近50,混迹娱乐圈多年,成熟如他当然不可能支持这种行为,这不但违法法律,且毫无理智。
如果,他因此而接受“5分钟的请求”,那将成为一个错误的示范,诱导更多粉丝采取极端方式来接近自己。
<图片4><图片5>其次,阿利亚也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上班后,会下班,明星也是一样,他确实是为观众服务没错,但不可能24小时,365天的守候在岗位上,他也要下班,回家去做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
如果每个粉丝都提出这样一个“5分钟的请求”,那么以阿利亚的号召力,他将永远无法下班。
明星的经济公司会定期办一些粉丝见面会,搞一些明星和粉丝的互动,其实已经考虑了粉丝的心情,粉丝不能得寸进尺的一再索要,明星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属于明星的私人生活,就像阿利亚回答高拉夫的那样:我人生里的5分钟,为什么要给你?
<图片6>
阿利亚一口拒绝所以,“5分钟的请求”对阿利亚来说,是一个严重违反原则的行为,他不能妥协。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而无法体会到对方的心情。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观众还是会选择站在高拉夫这一边,毕竟大部分人只有做粉丝的经验,而没有做明星的经历,大部分人非常容易与高拉夫产生共鸣,却无法感知阿利亚的难处,何况“5分钟的请求”看起来是一个多么低微的请求。
阿利亚的失败沟通——论明星的本职工作其实,不仅仅是粉丝与明星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又何曾能互相理解?
譬如学生与老师、医生与病人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说,理解万岁!
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不容易,要互相理解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矛盾产生后,高拉夫与阿利亚欠缺的就是良性的沟通。
监狱里的那次照面,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个人认为,阿利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毕竟,他的社会地位、见识、阅历都要远胜高拉夫,高拉夫只接触过他这么一个明星,他却有无数与粉丝打交道的经验,他本该表现的比高拉夫更好才对,结果他表现的和高拉夫一样差劲。
面对高拉夫的热切表白,他无心倾听,对于自己的难处,他又不屑表达,并以严苛的语气,批评了高拉夫,以命令的口吻,让高拉夫远离自己,整个过程表现冷酷,这直接刺激到了满怀热情的高拉夫。
<图片8>为了心爱的明星,不惜犯罪,高拉夫很明显已经失去理智,这样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安抚,而不是批评!
何况,高拉夫是为了阿利亚才去犯罪的,阿利亚就算不支持这种行为,但起码得领情吧?
与此同时,即便不能真正感受高拉夫的心情,阿利亚也该知道“5分钟的请求”绝对没有恶意,而仅仅出于一份热爱,他不该用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高拉夫。
这些,阿利亚显然都没有意识到。
<图片9>其实,阿利亚对高拉夫是善意的,他特地关照警察不要拷打高拉夫,不要给高拉夫留下案底,但高拉夫都不知道,为什么阿利亚不让高拉夫知道自己的善意,而非要留给他冷酷呢?
看得出来,阿利亚非常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随后被高拉夫报复的过程中,阿利亚与媒体、警察、外交官的接触过程中,都表现的只知道认理,却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注意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手段。
<图片10><图片11>大明星阿利亚的情商很低!
如果阿利亚在监狱见到高拉夫后,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用柔和的言辞慰问他,安静听完高拉夫的表白,再委婉的劝导他,不该做出极端行为,要爱惜自己,并告诉他,警方不会给他留案底,鼓励他重新开始新生活......事情也许就不会发展到后来那样......当然,你也许会说,明星的本分是敬业的表演,而不是处理与粉丝的关系,就像阿利亚说到那样:我是靠自己的打拼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言外之意,他不是靠讨好粉丝来取得成功的!
这种想法,依旧是低情商的表现,当你的职业和另一个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时,那你就必须具有和那个群体打交道的智慧。
就像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替病人看病,他靠自己的医术吃饭,但也必须学会妥善处理与病人的关系,不是吗?
我可以说,每个职业中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处理。
<图片12>所以,学会处理和粉丝的关系,就是明星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个层面来说,阿利亚不合格。
高拉夫的疯狂报复——论粉丝的追星心理尽管阿利亚没有能和高拉夫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他的失职,但高拉夫最后毁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很难推脱自己的责任,毕竟自己的人生,自己要负责啊!
漫漫人生,谁还没点挫折?
就因为明星对自己的态度不好,而放弃自己的整个人生,实在太不应该了!
影片的上半部分花了很多的笔墨,去展现高拉夫对阿利亚的热爱,就是为下半部分高拉夫的疯狂做铺垫,那些表面看来无害的追星热情中,早就显现无理智的苗头。
看看那些高拉夫的自白,“一旦有人说他坏话,我就为之战斗”,“他不仅是位影星,更是我的世界”,这两句明显已经过于狂热,随后我们看到,高拉夫为了追星,荒废了学业,有的科目40分都考不到!
这就非常严重了,追星竟然被高拉夫摆在了为自己人生奋斗更高的位置。
他甚至用父亲去神庙祈祷,来比喻自己的追星行为,可见追星被高拉夫视为一种信仰!
要知道,人是可以为信仰而死的!
在人群中高呼阿利亚名字的高拉夫高拉夫最后的极端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他没有摆准明星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而阿利亚的失败沟通仅仅是个导火线罢了。
高拉夫前去寻求与阿利亚见面机会前,就已经是个具有病态心理的人,随后的犯罪,报复,到自杀,只不过是他整个错误人生结出的一颗苦果。
高拉夫闯入阿利亚家进行破坏追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理智!
明星的表演,能让你开心,那他就是你生活中的一味调剂品,明星的言行,能为你树立榜样,那他就是你生活中的一种正能量,但无论如何,明星都不是你人生的主题。
人生的主题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真实的感情,明星的成就再大,也无法实现你个人的价值,明星的魅力再大,也不可能给予你真实的感情。
明星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飘过的一朵云彩,它给你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丝艳丽的色彩,你会因愉悦而抬头看它,但绝不会为它而活。
失去理智的粉丝,将明星摆到了整个人生命题的位置,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你永远无法将明星真正的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你永远无法真正的拥有一朵云彩。
而当不断升级的狂热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后,就只剩下难以面对的空虚和毁灭的决绝。
阿利亚恳切的希望高拉夫结束对自己的迷恋,高拉夫表示,他无法面对,于是他选择了死亡,而阿利亚继续以亲情、爱情为线索来挽留高拉夫,高拉夫笑着说“你不理解我”,是啊,将明星作为整个人生的高拉夫,他的心里早就没有了亲情、爱情的位置,这些东西早就不是能够鼓舞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只为阿利亚活着。
高拉夫无法从这种追星的梦中走出来只为明星活着,太可悲了!
别说是“失去”非亲非故的明星了,哪怕是失去了友情,你也要好好活着,哪怕是失去爱情,你也要好好活着,哪怕是失去亲情,你也要好好活着。
记住,这是你的人生,你要为你自己活着!
就像阿利亚说的那样,“过自己人生的快乐,是过别人人生的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你才是你人生中的真正明星。
惨死的高拉夫惨案的受害者是双方明星的出现,是为了给这个社会带来快乐,而不是为了霸占粉丝的生活,更不是来毁灭粉丝的人生。
如果,粉丝不能很好的理解明星存在的意义,那就会害到自己,就像高拉夫那样,但同时也会害到明星,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非理智的粉丝总想介入明星的生活,这会给明星带去很多困扰,个别极端者,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就像阿利亚在影片后半段的遭遇,他差点因高拉夫的报复身败名裂,还连累到家人。
而最后高拉夫的死,也无疑给阿利亚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子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就是这种事情,片尾阿利亚又一次过生日,当面对欢呼的粉丝,他的脸上再也无法绽放往日灿烂的笑容,他仿佛在人群中看到了高拉夫哀怨的脸庞。
片中第一次过生日时,面对欢呼的粉丝,笑容灿烂的阿利亚
片尾第二次过生日时,面对欢呼的粉丝,阿利亚再也笑不出来了由“5分钟的请求”引发的惨案,造成的伤害,是双方的。
影片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杨丽娟事件。
杨丽娟为了见刘德华一面,竟然使得自己的父亲卖肾、卖房,最终自杀,震惊之余的刘德华,公开谴责了杨丽娟。
整个事件,和高拉夫为了见阿利亚,实施殴打犯罪,最终被阿利亚严厉批评,简直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在杨丽娟事件中,大多人都在议论疯狂追星对杨丽娟家庭带来的伤害,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德华也是受害者。
事实上,杨丽娟事件给刘德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华仔透露,当时他非常的内疚,与此同时,他几乎每天会收到上百个疯狂粉丝的来电,以死相挟要求见面,由于担心再出现“第二个杨爸爸”,他天天在惊恐中度过,甚至一听到电话响就会浑身发抖,并因此产生严重的失眠,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事发前,刘德华和杨丽娟的合影所以,粉丝们要认知到,理智追星,不但是爱惜自己的表现,也是爱惜明星的表现,如果你真的热爱那个明星,就不要采取疯狂的追星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在伤害你自己,也是在伤害你所爱的明星。
本片票房失利的简单分析影片深入的展示了粉丝与明星双方的心情与难处,并且在劝导粉丝理智追星的同时,提出了明星学会与粉丝沟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反映了疯狂追星给双方带来的负面作用。
可以说,整个故事将疯狂追星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了考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引导价值。
可以说,这是沙鲁克·汗近年来少有的具有深意的作品,并且他一人分饰两角,展现了扎实的演技功底。
但为什么票房失利呢?
首先,沙鲁克·汗是偶像明星,他的作品中,爱情是必要元素,但这部电影中,却没有爱情的呈现。
其次,不管是高拉夫还是阿利亚,都不讨喜,高拉夫太疯狂,阿利亚太冷酷。
再者,结局不好,基本上印度人不喜欢悲惨的结局,如果最后高拉夫能幡然醒悟,回归正途,开始新的人生,也许观众接受度会高很多。
永远的沙鲁克·汗不管票房如何,我想为这部作品点赞,为沙鲁克·汗点赞。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听说这电影票房失利,看到很多人分析说是因为没有歌舞等等,,,然后我就看了一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节奏不够快,说实话一开始还不错,问题就出在最后,最后一段打斗戏实在是忍无可忍啊,其实之前在克罗地亚已经有一段很长时间的追逐戏了,最后这一段明明可以简单一点的,而且这个结局也确实很俗套,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感觉也全是在意料之中,不过最后明星和粉丝说的那段话还挺感人的。
其实我之前一直以为是这个电影比较沉重比较严肃所以北印的民众们不太喜欢,毕竟看看历年票房前几位的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但看完电影后我发现确实是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出彩。
可以算是srk的自黑嘛,黑了一下大明星。
因为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会自动带入粉丝视角,明星的这个人设一开始就不讨喜。
另外其实影片刚开始的地方粉丝和明星两个人对戏觉得好尴尬好出戏啊题外话 我怎么没有看到瓦妮妹子,,,
在我看来,最有深度的电影,不是批判政府、权威的那种电影,而是引起普罗大众反思自己的电影,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因为他们有道德优越感,同样的,小人物有时候比权威更可恶,因为他们有“弱势”优越感,这种“弱势”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文革那些打到知识分子、有产阶级的红卫兵们。。。
也造就了那些抢座的老人、无法无天的熊孩子、经常托你办事的穷亲戚、以为自己疯狂爱着你你就不应该分手的男朋友女朋友等等等等。
希望这个电影能警醒千千万万的脑残粉——疯狂和忠实,唔系大嗮葛!
力荐!
1、罕见的,少歌曲的,宝莱坞电影2、印度手机普及率已经很高3、火车也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了4、开始讽刺粉丝及其经济,胆子够大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
触动挺大的,印度的片子从来都不能逻辑思维来看待,它的题材很棒,这是为之少数的没有歌舞爱情的印度片,但是很让人深省,整部看下来没有大善人也没有大恶人,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我人生的五分钟为什么要给你,五秒都不可能,!
你什么都说了就是没道歉!
这两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
没有谁可以让你成为你生命中的脑残粉,除了你自己!
上个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称霸香港娱乐圈时,内地也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
后来有了更新潮的名字,“fans”,即粉丝。
而到了现在,粉丝群体更加成熟,不同名人的粉丝,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蜜蜂”“芦苇”“颖火虫”等等。
但粉丝的疯狂不只是国内,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印度电影《脑残粉》,就讲述了一个粉丝由爱生恨,返报复偶像的故事。
阿利安·坎纳是一个超级巨星,超级巨到什么程度?
过生日那天,如浪潮一般的粉丝等在他家楼下,只为见他一面,祝他生日快乐。
而这位超级巨星,也很享受这种被簇拥的感觉。
而我们的疯狂粉丝,高瑞夫,则从小特别崇拜阿利安,游乐园的模仿名人秀中,每年高瑞夫模仿阿利安都是第一。
而且,高瑞夫关注阿利安的任何事,满满一个屋子,都是阿利安的简报和照片。
所以从小到大,对于高瑞夫来说,阿利安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的生活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阿利安就是高瑞夫的生命。
1、粉丝的愤怒有多可怕因为对于粉丝来说,他知道偶像的任何信息,包括偶像的日常行程,偶像家的位置,以及偶像的家人,而本片里的粉丝,更是有着和偶像长相相似,以及能模仿偶像动作的优势,所以,他假扮成自己的偶像,毁坏偶像的名声,甚至跑到偶像的家里搞破坏。
2、偶像有自己的生活对于偶像们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偶像和粉丝都是无差别的,但偶像们从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3、那粉丝和偶像的差别?
粉丝只是痴迷偶像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没有学习到偶像们刻苦工作的精神。
就像这里的阿利安,虽然是超级偶像,但邀请演出的富人口出不逊,依然要笑容面对,面对粉丝带来的困扰,内心烦躁不安,但台上依然演出精彩。
4、偶像与粉丝之间心的距离结尾的时候,粉丝跳楼自杀了,最后的最后,心中的偶像依然没有明白自己的真心。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但同时也说明,不是当事人,是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的。
也许你认为已经对对方很好了,做的很到位了,但实际上很可能,你们两颗心的距离,遥不可及。
5、51岁男演员分饰两角沙鲁克·汗,印度三大汗之一。
他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是本色出演的超级巨星,一个是20岁出头的小粉丝,不过后期有特效制作,使两个人看上去不同。
全程打戏亲力亲为,身材依旧超棒的说
这是一部很有深意的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如果你也成为超级巨星,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偶像,竟然触手可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jQxODAxOQ==&mid=2247483947&idx=1&sn=4c198e74fedcfb2db309b93f7b6377bf&chksm=9720bb27a0573231cc660c57ebc61aa93169254a9468f9526bbd2aaa9a2b6309a057f0015cb0#rd
每一个粉丝都有一颗玻璃心,请善待他们,谢谢。PS:中文名真脑残。
一部不唱歌不跳舞的 印度电影
没有满墙的海报 但也有颗真爱粉的心 男主很多粉丝心理我都可以理解甚至感同身受 中二时期的我也曾为拥护自己的偶像而贬低过其他艺人 但久而久之 感受更多的是偶像的榜样作用和正能量 变得懂得尊重所有付出同等努力的艺人 也从最初的狂热转为长久的眷顾 对我而言远远望着守护她的光芒就很美好
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具有社会意义又这么好的电影豆瓣评分这么低?完全不比摔跤吧爸爸差啊!忽然想明白了,估计也是跟本片在印度不受待见差不多,刺痛了很多脑残追星族的心——“你们不懂我[发怒]”[呲牙]
真的好难看,可惜cctv6没有快进
沙汗一人分饰两角演技果然惊人。剧情简单来说就是爹不爱我,所以我要闹事,因爱生恨,最后死了也要爱。最后的结局实在是太过于韩剧范儿了,反而没了印度歌舞片的乐趣,也有许多台词其实就是沙汗一直想说却从不敢对自己粉丝说出口的心里话吧,中文译名脑残粉真的是到位至极。
这样的粉丝,真的是病的不轻
冲着沙鲁克汗和题材去看的。前半段还有点意思,后半粉转黑以后整个画风就变成了无逻辑的动作惊悚片:英国警察不懂比对指纹、经纪人不懂危机公关、明星亲自上阵抓坏人,总算妻子没认错老公。多一星给化妆和沙鲁克演技吧。ps印度明星在英国这么受欢迎?
行为太极端了……演技确实可圈可点
可怕的长
看完之后觉得脑残粉这个译名相当贴切。
印度电影比中国电影有良心多了。
脑残粉的脑残二字是得来有因的
哎 太疯狂了
真的真的不太好看
完全没有歌舞,好可惜,没有歌舞的印度电影总是感觉不完整。
之前还以为这个FAN 翻译成脑残粉太国内特色。但看完之后只觉得脑残不足以形容这个剧情,这是变态粉。剧情漏斗百出,唯一可看的也就是感叹一人分饰两角的男主演技气质真不错。
演技确实没的说
在自己的价值观面前,别人的生命毫无价值,所以,你死吧,我就不道歉!
呵呵,哪里都有脑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