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影节第十四场,英皇,个人2023北影节最佳。
设定、架构、脑洞、走心的小细节、总体上的完成度均是90分以上的水平,惊喜、震撼与深思兼有。
尽管有一些不那么完全经得起推敲之处,在我这里都不重要了。
好像是在电影中谈论电影的制作和生成,但又在局部回环审视,漂亮地处理了一些会呵呵一笑的东西,并延伸出对“故事(人生)是提前写好的吗?
”的终极一问。
那么戏梦空间中的故事线、审查和删改、场景、主角/配角/错角/废材等的区隔对立与扶助、台词与说台词/发声的权利,学校、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运行逻辑,均有了隐喻味道,可供对照。
相比于完全的现实主义(如《下一个素熙》),故事在奇幻外壳之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去透视和理解社会运行的切入方式。
有距离感,及伴生而来的陌生化效果,但也更为冷静和疯狂。
一些小点,Silence那段也真是动人,“我给你一个可在喧闹时使用的声效”,真是动荡世界的一处安置,是真心啊。
Paula与外公、父亲画外音的那场戏有些困惑,但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解,处理得比《瞬息全宇宙》舒服很多。
结尾众人突然一个个站起来,一部分统治者和主角们试图千方百计维持的体系轰然倒塌,或有些许猝然,却也解释得通。
不让我们听内心的声音,要用合乎规范的方式运行自己的情感来生成音乐并达到共情,可有几个机器真能百分百地信服和遵从?
如Cooper者怕是没有几人,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撕裂和冲突是萦回的鬼魂,承认并打破才格外动人,这才是大厦重建的希望所在。
一些思考inspired by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开场错过一丢丢但不影响对整部的感受,幸运的是一早一直守着手机学习竟然真的收到了票,甚至富有到做起了二道贩子三道贩子2333。
英皇这块屏幕是真值得!
北影节明年见!
【3.5星】
演配角的主角们1、这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新奇吧,虚构了一个电影的世界,这里面的人有主角有配角,还有废物2、感觉女主也没有演出那种生活中的配角,或者是废柴们的痛苦,仅仅只是电影里面的作为配角被忽视,这就很难让观众联系现实,产生共鸣3、女主换衣服那里,她的皮肤是真的白,虽然身材看起来不是很好。
她变成黑白之后(就脸上涂了灰色的粉)看起来真吓人,有点像鬼4、画面比较好看,对于被剪辑的设定(跳跃)、蒙太奇啥的,可能得对电影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人才看得懂5、女主和那个男生的爱情还是有点套路,男主就是有点傻愣愣的,然后给一些送一些东西、陪伴,然后居然就成了6、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只不过没有外面的人在看,以前我们可能只是看被剪辑过后的正片,但是现在该电影让我们看到电影世界里面的所有内容
【第十一届德国电影展·戏梦空间·2023】设定在电影一统天下的某个未来,电影语言已成为通用语言——剪辑之枪、默片隧道、动效瓶、跳切、背景人物、花䋈人物、情景剧老板娘、一言不和就消声、三观不正就打码……当电影工业的逻辑成为治国之本,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梦幻。
人们按三六九等依角色轻重被分配到主角、配角、废角人形金字塔中去,如同现世,资源和机会只照临塔尖,底层劳碌的芸芸众生时刻面临被删除的厄运。
经过严格的上课、培训和考核,为底层也留有上升通道,但只有价值认同,天资出众,技巧高超者通过若干年的培训考核方可入选。
哪里有阶级哪里就有压迫,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为实现阶级跨越却意外翻车,最终导致大厦将倾的惨烈事故。
很像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皮克斯动画的漫改,直白形象生动地呈现阶级、制度、集权以及它们的运转。
最锥心的是女儿探寻爸爸去哪儿的过程中不断诘问母亲真相,母亲却始终用三句固定台词予以答复,作为配角,心中纵有万马奔腾,也只能使用这些分配给她的台词,不得超纲,因此才有了在礼堂革命时,配角们集体跺脚抗议的名场面。
当电影照进现实,便是导致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面停摆的演员编剧大罢工,表面是对抗AI,本质上的核心冲突是好莱坞的分配制度,尤其是流媒体影视上线后付费收入的再分配。
艺术源自生活,并不高于生活。
人文主义科幻,一种蛮黑色幽默的混合呈现(电影工业的框架、社会分层的现实),东德集体主义式的建筑和规范审美、温和复古的调色。
故事的两条叙事,一条喜欢,一条疲惫。
喜欢的一条是女生对自我身份的追寻、真相的探索、现实生活的建构、与父母关系的重塑,这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历的命题,个人的认识成长和自由冒险永远打动我。
感到疲惫的一条是电影名《The Ordinaries》,包括从开篇对配角的塑造和边缘的强调,以为是要讲边缘视角的困境和生活的,母亲对于主流生活的融入、对女儿边缘身份的隐瞒、主流父亲对边缘母女的抛弃,都在强化社会分层的规范和价值倾向;可最后的解决呢?
是边缘女儿顺从主流规范并且取得了主流成就…啊,这不就是主流收编边缘的故事吗?
且取得主流成就的她不仅仅是个案吗?
可以成为参考和帮助边缘人群吗?
我完全没有感受到激励,而是很无奈、普通人的无奈、以及塑造普通神话案例的哑然,这对普通你我毫无帮助。
规则改变了吗?
最后大家看似是走向了一种虚无空间,一场「大屠杀革命」都没有改变的社会规范,会被一个少女神启般的行动都击破吗?
太理想主义而失真啦!
如果真的是讲边缘人的普通生活,想到陈英雄的《三轮车夫》,他是这样无望的、危险的、徘徊的,什么也没有改变,一家人最后载着三轮车,依然要在河内艰苦的讨生活。
同时想到《老狐狸》一样,给了普通人的故事失真的解决,却完全省略解决的过程…普通人,是一种什么也未改变。
很有创意主题的片子。
讲述在荧幕内的第三世界,大开脑洞。
初看世界观上,甚至相似《寻梦环游记》与《开罗紫玫瑰》的联合世界,后发现他真的创造了一个画内世界。
但又充满作者电影的风格。
在构图和色彩上又是欧洲电影的风味。
作为一个新世界观的艺术片,题材开发角度,应该是几年内电影中鲜少能够有所新意有所表达有所革新的电影了。
用男主角来代表“跳切”,形式感很足,比如利用三次剪辑爆炸重复表达“学院”压迫感,有着很多电影技术的提及(但也仅仅是浮于纸上的cue了一下而已)声画不同步、戏剧性停顿、剪刀音效代表剪辑……这些创意点就值得打三颗星了,但一般这样的片子创意多了会让人考虑故事内容是否能够匹及这样精妙的创意。
故事从寻找父亲为动机形成一个个故事节拍,浅显主题就是“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如此的通俗戏。
通俗不值得被诟病,如果一个剧本通俗且深刻他也会成为经典。
这是一个好电影,但她不会成为一个经典电影,因为人物刻画不成功。
很多uu们觉得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做铺垫太冗长了,然而真正的主题却在将近后半个小时突然间才显现在观众眼前。
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根本问题还在于女主角的人物刻画。
在她出现的前半个小时,人物动机是通过女主角考试,后来寻找父亲精神凌乱,人物动机变成了找父亲。
找父亲的过程中她从害怕、无法认同花絮人物、渐渐认同到帮助他们与他们产生联结。
表面上看这样的内容程序并没有问题,但在两个小时内要讲清楚故事的最主要方面,在于讲清楚“如何转变”。
但大多数女主角的“如何转变”是极其突然的甚至很轻易的,比如女主在结尾认为妈妈骗了自己跑出房间,但又突然舞台上讴歌妈妈,中间没有任何的情感铺垫,只有男主一句“你妈妈给你安排了一切”。
又比如她在监狱内坚定地不愿变回彩色人,妈妈说了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她又愿意变回去了。
影片中她什么时候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观众也会觉得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这就是表达没表达清楚。
电影工业内有关于电影艺术可以发掘的内容很多,有后期人员的光辉与蒙尘,有电影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有许多人说的电影片场就像是法西斯这个状态无法改变,有被政治操控太深找不到折衷,又或者电影艺术家们的合作有许多的各姿各彩往往A+B不等于AB……但故事偏偏只侧重在演员一个群体的主次上,主题十分随大流,和整个画面和镜头的精致艺术感难以相融。
内核挖掘的不是很深,制作精良仍然可看性十足。
多的一颗星是男女主的感情线很浪漫。
个人还是很喜欢,无论是长椅还是后来的静音无声对白和中枪都戳极了,在结尾节奏上我认为踩脚拍手那里突然破坏了美感……有一句男主角的台词还挺喜欢,“他们恐惧我们表达情感,他们不想我们听到彼此的声音。
想让我们忘记自己的存在。
但是如果你仔细听你还是可以听到,听到我们的心声”如果这个台词不是放在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这样的主题,如果片子中是现实社会折射放在其中那就太妙了。
当你生活在一个拍摄的世界里,主角是拥有专属BGM衣着光鲜的歌舞剧演员,配角衣着暗淡时刻准备着为主角服务,幕后人员则是被称作“废柴”的黑白人。
不同类型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过着不同的生活,而谁是什么角色取决于你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角色等等。
那么,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和生活的艰难?
女生一直坚信自己只是失去了主角父亲的主角,她拥有自己的专属bgm也可以上主角课程,即使她因为配角母亲衣着始终朴素,但她有一个主角梦。
考试在即,对父亲的好奇探索和bgm紊乱让她一步步意识到也许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她来到了学院,声音工厂,花絮世界去寻找。
最后她意识到不仅她不是主角,而是一家人都是幕后人员是黑白色的。
父亲没有去世,而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另一条故事线”做主角了。
也是这一刻,女生终于明白母亲为她做的牺牲和让步,而她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主角。
这是一部“告诉你怎么拍电影的电影”。
不管是软科幻的设定,人物的区分,还是极度风格化的美术设计,都在讲述电影所营造的虚幻感并强调观众对主角的重视对其他演职人员的无视。
也正因如此,我坚信这是一部拍给配角和幕后人员的电影,每个人都该被看见都该拥有专属的音效,该有情绪该有生活,而不是重复台词也不是只存在在黑白花絮里。
另一方吧故事在讲述女生看见了母亲努力对自己的保护和培养,这是一个更常见的议题,但包裹在这样的设定和故事里显得特别且不生涩。
里面好多细节很搞怪,服务于整个剧的初始设定,等着开拍的不动的配角,底层混乱的背景音,可以主角随便要求的the end。
作为一名真实的幕后工作者,看到故事的全过程就非常心痛,总是不被看见不被重视为主角服务。
同时也发自内心的希望知道一名主角可以完美呈现使数以万计的黑白色的人的功劳,也许不需要被看见,但也不想被歧视被孤立吧。
即使不在人前,也真实的为电影付出的人,都该有姓名吧。
和自己的舞台。
该电影是类似于《无敌破坏王》那样的世界观设定,被人设计的虚拟角色有了他自己的独立人格。
电影中的角色就是荧幕下虚拟世界中的人。
这个世界所有人目的和价值就是演戏,为电影服务,为电影而存在。
他们可以具有因电影技术而产生的状态,诸如跳切、自动生成背景音乐、静音、黑白化、被剪掉、音画不同步、字幕不同步、马赛克化等等。
这个世界的人们因对电影的重要性而被分为三个阶级:主角、配角、花絮演员。
多年前这个世界曾发生一次花絮阶级对主角阶级的革命,而最后被压制,被删改成是花絮对社会发动的大屠杀。
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主角有专属背景音乐,在有情感波动时会自动播放。
而花絮则没有听音乐的权力。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配角单亲妈妈的女儿。
她在学院学习以争取成为主角。
为了准备自己考试所要展示的独白,去查询自己主角父亲的档案时发现,没有关于自己父亲的记录,这很可疑,因为主角必然有相关记录。
自己闺蜜家的仆人偶然告诉她有另一份记录。
她跟着仆人到花絮阶级的社区,在一份“大屠杀”花絮伤亡人员上,发现了他父亲的名字。
为了寻找父亲,她跟仆人四处走访。
最后得知了父亲的位置和他是黑白的事实,以及知道吃某种药可以抵消异常状态,她意识到每天都按照妈妈的吩咐吃药,果然一天晚上她选择不吃药,她就恢复到黑白化,在与母亲对质中,她被告知真相,她的父亲接受不了她是黑白的所以离开了她,但她此时不相信母亲。
根据地址找到了父亲的住处,原来她一直寻找的不是父亲,而她的姥爷,她的母亲说的是真话,而她继承的是姥爷的血脉。
她回到花絮社区,因为激动而自动发出了背景音乐,引来警察,警察以为是谁在非法放音乐,最后而把她抓走。
第二天母亲到监狱把她救出,之后直接去考试现场。
在展示了一个成功的独白后,揭示自己黑白的身份后,引起主角们的反感,要把她删剪掉,继而引起其他阶级的反抗和对她的支持,最后大门打开,人们一起走入电影之外的新世界。
母亲这个角色最有深度可挖掘。
从母亲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配角阶级的生活状态。
虽然在这个世界,配角们算是中等阶级,但他们的生活很难称的上属于人的生活。
他们仅仅是主角们的一个道具,他们饰演一些毫不重要的角色,导演喊停就保持完全的静止,和一件工具没有太多区别,他们是被物化的。
他们的生活也是机械的,每天众人整齐的去上班,穿着同样朴素的衣服,看着只显示雪花的电视。
这种生活模式对人的僵化是明显的,母亲只会重复那几句死板的谎话,她的表情是僵硬的,甚至表达爱时也是笨拙的。
但有趣的是,这是她选择的生活。
因为她本来连配角都当不上——她是黑白的,属于花絮阶级。
对比贫穷部分丧失人权的花絮,配角已经很好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能够让她的女儿过上好的生活——她有希望当上主角,而不用去当一个花絮。
如女主所说,她曾以为的监狱,确是母亲为她搭建的城堡。
电影中的世界的政体应该寡头制,主角们即是寡头们。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常见的专制统治的手段,暴力压迫、欺骗、消除历史、弱化民众。
通过掌握强力来进行统治是不牢固的,也不是最好用的。
只要底层阶级被激怒,聚合起来,不断的尝试总是能使革命成功,毕竟底层阶级的力量总是大于寡头们,只不过其力量总是分散的。
更好用的方式是削弱、分化民众,可以让他们一直保持贫穷,或者愚化他们,电影中选择的方式是不让他们听音乐,而使其丧失情感,使他们麻木,静音削弱其存在感,如王小波所说那些失去话语权的人,就好像他们不存在。
更好用的方式是欺骗和消除历史。
首先把过去的历史消除掉,之后编造一个谎言让人们服从其统治,因为没有记录所以人们无法证伪,也就自然地相信被编造的谎言。
把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是《1984》。
一个概念或者思想无论多么荒谬和自相矛盾,只要重复次数足够多,有足够多的人相信,那么这就会被视为真理。
如果人们都相信坏的是好的,错的是对的,那么有什么理由去进行革命呢?
女主如果没有因为偶然进入花絮社区,她这辈子都会嫌弃、厌恶花絮们。
电影的结尾可以这么解释,因女主的行为破坏了电影世界的规则——花絮成为了主角,或者是配角和花絮的意识觉醒。
于是这个世界不再固定。
他们走入的一片空白,代表未设计的场景,他们不被导演和编剧所操纵,也无需为观众服务。
结尾暗示角色的自由,我们之所以看不见他们了,是因为他们走到了电影之外。
对我们观众来说是结局,对他们来说则是新的开始。
冲着有趣的主角配角设定进来看的,没想到浪费了我2个小时,以至于我一定要发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影评,这个电影是怎么打到7.6分的???
不要以文化和艺术做遮羞布来遮掩混乱的剧情线和逻辑表达。
除了女主角好看,身材不错,其它真的是坨。。
莫名其妙的科幻片,4分慢走不送(本来要给2分的,多的2分给女主)!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理论的制造机器,用一种风格,在十分钟内就可以让观者产生有关电影理论、元电影理论的一系列生成演绎,这种风格的电影,就是被拿来当作研究的文本和电影理论的盐地,去给思考与感受无穷尽的现象和创意的,是电影实验意义的农田,也是电影分析文本的密场。
元电影的影像化,在电影理论层面的每个概念成为了不同的角色,配角作为配角有着属于配角的人生,她作为一个配角生活在电影的世界里,生活在故事、剧情、人物形象、属于她的配乐、性格、身份和行为轨迹中。
在这个电影的主线之外一切的可能性被归从到一个社会性的状态中,过于突出的配角会去精神病院。
而影像的画面故障,不稳定和声色的错乱也将造成属于他们生活的问题。
角色为了故事服务,出了故事这一标准之外,他的全部人生都是可以被随意处置的。
标准是什么呢?
演员来自真实生活中的一个身份,她本身属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她作为演员的身份参与电影制作,创造了一个能够在银幕上生成的故事,而同时她在银幕中所饰演的角色,又是一个基于电影理论创造的故事空间,也就是对她的职业生活所进行的故事性创作。
同时电影又是基于现实的故事空间而产生的一个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因为她的角色和她本人之间界限的模糊性,莫不如说,剧情中所出现的种种转折和高潮与电影的拍摄本身之间产生了衔接,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连系与相互成立的关系。
所以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电影所表达的意义空间中确切的意义本身,电影本身是指参与这场电影制作的工作者他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意义与这部电影通过他们的演绎在强调电影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
也就是当把电影电影化这层空间与现实世界开始产生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开始进行对于将电影意义带入电影世界的符号化投射后,当这个过程完成后,这部电影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构造。
也就是说剧情在这时利用了电影的特性,成为了电影本身。
也就是将剧情蒙太奇,给予剧情赋予风格,给予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性赋予性格,将画面的衔接,人物在故事中的互动成为电影的可能性本身,并在这个层层镶嵌的五层蛋糕的意义空间内彼此粘连、穿梭并产生增生的含义。
当电影成为生活,当生活变成电影形式的,你可以想快速和朋友在两个空间里对话,一个并列的镜头就可以做到,这就是你的现实生活之后,这个由电影规则构造的现实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
电影形式的这个前提条件外加真实生活化组成一个故事,两者加和,或者两种概念的叠加,形成一个可以蔓延出同时具有两种概念之上的指数层次的意义世界。
这些模块之间的捏合、重组和拼贴,有时加入一些其他维度的扰乱色素,闪回或者断裂出来一个空层,就会构造出一个糕点式的多维互动。
也就是,角色和人物之间同时存在,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在不同的场景和不能更改的境况下,更适宜展现它性质和风格的身份被允许出现,但是在现实维度的时空连续意义中它并不存在,但是在意义空间里它无限,或者无数个它无限且循环在任何可能性的状况里。
有时它是角色,有时它是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它同时存在两种身份,并且它能够独立于故事去存在、旁观、预测展现的发生,而其本身可以并不在当下的场景中,但是始终在场,可以是背景音可以是音乐和笑声。
它不仅加入了现实性,也加入到了故事中,甚至是电影本身中,即电影的理论中。
于是现实也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也变成了电影与观者、电影与风格的一部分,甚至变成了电影理论的电影存在的本身的镜子的一部分。
就是“出错”。
当你分不清是电影真的出错,还是录像带出错,还是拍摄的出错,还是故事出错,还是故意的出错,出错就像一个石子,掉进了水里,即带出了声音也带出了无数水面的波纹脉路。
电影被某个人抛出的电影这块蛋糕球,翻滚产生了世界与世界。
当真实世界的网速因为音画不同步而产生延迟的时候,却不能再分辨出来“出错“的危机与否,这一切只是为了趣味,或者只是为了发生而产生。
当发生了这一切之后,仅仅是发生了,仅仅是发生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已经被选择和出现了。
你不会再有疑问和不解,困惑和焦虑,甚至心烦和急迫,因为不再有任何所谓的错误,错误被错误给消除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部分,天然的行进着。
具有完全的封闭性,像石膏和未来主义的非人类那样光洁。
她既然不是主角,那么她的生活有围绕着什么进行呢?
在故事中的配角生活中,她成为了电影的主角。
电影用故事里人物的语言告诉你这是配角的故事,但是却用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内容告诉你这完全是关于这个配角人物的完全的主角故事,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和对立号召着辩证的真实具有的相性。
这部电影的风格和想法真的非常精彩,甚至把我两年前的一个小小的想法拍成了成品,实在是让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创作可能是真的越来越疯了,不过可能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创造性,这部电影的局限是这个故事所身处的细节,去阔比电影史来说,这个故事显得较为幼稚和小儿科,审美也是非常欠缺的,带着德国电视剧古板老套的土味和僵硬,如果这个理念套在拉丁美或者你们巴黎时尚生活单品的放荡生活中去演绎,可能会非常漂亮好看。
不过德国人的这套概念确实表现的很好,可惜这部电影动静不大。
所以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整合,一定是审美与理念的结合,每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视觉上大篇幅的生存空间,它的草地应该是植物界的物种性的表现力。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画面和创意很不错,有点现代爱丽丝的感觉,但故事没讲好,表大于里。既想讲“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的大道理,又想花一些笔墨讲母爱,两条线都讲得中规中矩甚至有点生硬。主角到底为什么容不下配角,配角又为什么值得成为主角,舞台就一个(虽然结局是给他们一个自己的世界),很期待进一步探讨前面花了很多篇幅铺垫的革命,然而没有;女主辛苦十几年想成为主角,为何突然有勇气不怕成为配角甚至被删减?知道是想歌颂真实的人生、尊重不同人的价值,但配角的可爱不够,主角的虚伪也有点少;女主好几次“多管闲事”推进剧情,到底哪来的勇气?不交待就显得又莽又尬;母爱的线,母亲的视角是挺多的,但女儿的开窍有点突然,前面应该补一些女儿的视角。剧本多少有点粗糙,在我看来没有失控玩家好,虽然结局都有点草率(跺脚真的尬),但人家起码表里一致。
又是一个“以为自己可以写科幻”!一个高度等级化的集权社会最后就靠爱来造反?邓布利多说的吗!影迷可能会多点共鸣,但我看到跺脚真的好怕we will will rock you真是尬上天际!
设定很棒,真的生活在电影里。有很多迷影元素,飞行的超人,坐在公交车站的阿甘,剪辑之枪,默片隧道,没有BGM的配角,跳接的错误角色,被剪掉不用的废材,总有一个片段会让人不禁失笑。不过整个故事有些凌乱,寻父的主线也没什么意思。
剧本跟AI写的一样,不深刻,却很套路。
这个电影可真好睡
配角没有足够的对白,就用跺脚表达自己的情绪。数字化带来的电影本体焦虑。故事,情绪,音乐,读心器,情绪是从心出发的,音乐是情绪的表达。跳切的男孩。剪辑之枪和炸弹的那场戏简直封神。阶级,电影艺术版本的1984和美丽新世界,没有色彩也可以有主角的能力,只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接受革命,伪善的中产阶级。发现自己并非主角时的主体性怀疑。想象力出奇,整个故事情节是规整的叙事结构。bravo!
“我的父亲是一个跳切……”
各种设定极其精妙,故事散漫可能是受了字幕翻译之累。作为一个生活黑白单调、从没机会上台的社会闲杂,挺受触动。
欣赏不了
75/100 将人生电影化&将阶级角色化的创意实在无敌,剪辑&配乐&台词这些原本属于电影的元操作和元属性均被拉入银幕之内“具象化”,作为可以明显被感知和戏谑的主体。将这些加以创作完成一篇“阶级反抗”的命题式作文太合适不过。但执行上还能做得更好,尴尬式的告白作为高潮收尾的前奏还是有些让人翻白眼的 #BJIFF2023
高概念低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范,故事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层层递进的力度,结尾的生硬转折甚至让我以为被审查了,结束得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许多设定和细节都很有意思,喜欢总被跳切的男孩
背后是社会议题精彩强设定!读心器和剪辑枪很有意思!
故事设定有点意思,但是并不好看
概念不错,但拍个短片足矣。剧情展开挺无趣的。
在未被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别具一格的故事设定真是让身为电影迷的我眼前一亮,世界观有种「人们生活在类似《1984》电影世界里」的感觉,各种“电影”相关细节的设计挺有意思,不过剧情整体的趣味度于我而言还是略有欠缺,尽管如此,这部《戏梦空间》依然让我收获了一次挺不错、蛮特别的观影体验。
黏贴再多meta的镜头和剪辑手法,骨子里还是那点讲烂了的反乌托邦寓言(被删除和驱赶的零余者们如何夺回话语权)。原本各种神展开的剧作,被德国人拍得沉稳却也匠气,背景信息过剩而细节不详。高潮以为致敬了把《死亡诗社》,结果突然响起跺脚声,让我担心他们下一秒要开始唱we will rock you…
演的啥啊,故作高深,故事都讲不明白,费解。
什么鬼,欧洲的强设定电影总是透着幼稚感和自以为有趣的感觉,本片更是连设定也讲不明白,无法入戏,结尾也轻飘飘
啊啊啊
8.5分,属实牛逼的设定,元电影之王啊!在观众的现实空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身份是配角的主角是如何以寻找父亲的回闪片段(实际上是对自己身世的追溯)作为激励事件,遨游在这一元电影的设定之中;在影像空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配角如何破处困难,茁壮成长的励志故事。黑白与彩色电影,主角与配角的矛盾关系类比当代社会的阶级隐喻,这一设定便从另一个角度解构了国家政治的意识形态,实在是太牛逼的隐喻了!唯一的缺点在于设定的复杂,有些设定解释的有点仓促,不熟悉影视机制的小白不太理解本片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