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看了这个片,写了篇差评被顶到本片词条首页,结果今天收到豆邮显示“被相关权利人实名投诉”,说我的内容侵犯名誉权。
我也不知道是片方还是演员方面投诉的,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写的差评具体哪里侵犯名誉权了,就是觉得离谱,烂还不让说了吗?
真就全网捂嘴?
我在豆瓣写差评骂烂片也好多年了,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离谱的事情。
要说以前主旋律什么的关评锁分,这个懂的都懂,没办法。
现在单纯的资本商业电影也要捂嘴?
我看好几条高赞差评都没了,真行啊。
原文我润色后再发一遍: 《外太空的莫扎特》,本以为是喜剧片,没想到是儿童片。
黄渤、姚晨、范伟、贾冰。
梅婷……冲着这个演员阵容看的,预期是一部沈腾式喜剧,没想到看个开头我就绷不住了,忍不住玩了会儿手机。
总的来说,这个片子当做儿童片看还算尚可,当做儿童科幻也还行,毕竟同影厅的小孩子还是看得挺欢乐的(也不能指望小孩有太高的艺术审美吧),对于成年观众来说真的有点如坐针毡。
《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一部“公式电影”,经典的离异家庭,经典的屌丝男主暗恋班花女主,经典的电灯泡配角死党,经典的小丑情敌和反派……所有的角色都特别扁平,所有的情节都特别套路,所有的动机都特别牵强,所有的台词都特别片汤话。
皮克斯的动画也是儿童片,但是它能触动观众,能让你久久不能回味;沈腾最经典的那几部喜剧除了贡献笑点,也有不少深刻的讽刺;《外太空的莫扎特》则属于看完就忘,讲的故事特别简单,道理也特别肤浅,没有任何深度可言,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笑点。
表演方面,成年演员的演技自然没有拖后腿,但是几位少年主演的演技是一个大问题。
荣梓杉之前可能饰演悬疑剧比较擅长,像这种青涩阳光少年的角色,表演的痕迹特别重,特别假,充其量是个低配版刘昊然;女主黄杨钿甜的演技更烂,好几个场景就像是在背台词,连低配刘浩存都够不上,相比之下,刘浩存虽然家里面黑点比较多,但是演技和扮清纯绝对完爆这位。
姚晨的角色造型还是挺惊艳的,疯子人设也很让人期待,但是剧本实在太无聊了。
至于范伟?
这位影帝压根就没有几场戏,演员表里居然放那么靠前。
这个片子看到最后我是真没想到还有彩蛋,还要拍续集,看来陈思诚又要构建一个新的宇宙。
但是第一部都拍成这样了,还能拍下去吗?
我很认同之前网友对陈思诚的定位:他是一个商人。
“唐探宇宙”如此,《外太空的莫扎特》也是如此,大牌客串(范伟、郎朗),萌物、乐高带货,彩蛋还要拍第二部,很商业,很陈思诚。
公仔设计的丑不丑、萌不萌我不知道,但是如果真拍成系列火了,那一定能卖很多年。
陈思诚就像PDD,摆明了把烂字放在你面前,但是依然不妨碍他收割三四线下沉市场的钞票。
这部影片的目标受众应该就是暑假期间带孩子的家长,而不是一个有着正常审美的成年观众,把我骗进影院我也只能说一句:陈思诚,你赢了,下回我绝不再花钱看你的电影。
防失联,关注公众号/豆瓣/知乎:大海里的针
我陪着初中生在电影院…笑点满满,被槽点逗笑了。
1.从演技上讲真的不过关啊,有几幕能看出编剧努力,想制造开心麻花式笑点,可是演技撑不住啊,也不知道是导演还是演员问题,比如耗子看到小丑熊活的那一刻,马原后来考99那一刻,我出门跟别人解释他们都勉强知道这是笑点。
总之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搞喜剧所以笑点都搞砸了。
2.做喜剧不成功,讲故事也不成功,故事这么简单,就一个视角,爹和儿子,怎么讲起来这么费力,爹:我为你好,儿子:我不想弹;爹:给你做红烧肉,儿子:摔门属于我知道你要讲什么但你没讲出来,那小学生就更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了。
3.故事推动非常生硬,最明显的是三个人爬上高塔,突然姑娘就展开心扉了?
wdnmd,你想一想几个人在一起,一个人突然惆怅讲述故事,那个人还是一个刚认识两周的冷艳美女,哪怕你问一句:你问什么想到这里看?
这句话很难么4.我去之前不知道陈思诚演的,看到他那一刻我就知道这部片子来恶心人了。
黄渤跟前妻摆阔也是恶臭,你简单一点真诚一点你老婆会跟你离婚?
你不跟你媳妇商量一下就把所有积蓄买钢琴你老婆会离婚?
哪怕生活中多一点商量多一点尊重故事不会这样吧?
结果前妻变成了拜金傍富的恶人角色。
哦,我忘了,陈思诚的前妻已经成为拜金傍富恶人角色了。
4.那个初中生的声音咋回事啊,变声器我理解,怎么嘴里像含着东西咬不清字,说句子唔哝唔哝的字都混在一起了,我真的听起来很绝望。
5.统一叫做把观看者的智商踩在地上碾压了。
弦理论解释的如此清新脱俗,他们世界的艺术是能量搁地球就能克服重力了?
八十年就可以从不知道外星文明的存在–发现外星文明–接触外星文明–学会他们语言–共建一个星球重建一个星球的难度是另一个层级了,两个星球之间共建一个星球啊,还得达到外星人和地球人都能生存的程度,建模都得炸掉。
还有,北京三环限飞,咱也不知道咋飞的。
小仙女两个星期转北京户口,两个星期转广州户口…我也不知道咋操作,我等小镇做题家不懂…姚晨当年呼吁给女性演员机会不多,不知现在接到这个角色满意么
陈思诚过去几年建立了一个行业身份——IP操盘手。
所以咱别从剧本、创作出发聊《外太空的莫扎特》,陈思成的项目聊不到那个,不是那么回事。
就从资源配置、商业元素、类型需求和宣传策略来看。
你想赚谁的钱?
为什么没赚着?
1. 年龄不对,所以角色不对、故事不对。
这个电影想给什么年龄的观众看?
想要全年龄段受众,不是错。
错的是以为角色全年龄了,就能吸引全年龄观众。
范伟爷爷辈,黄渤爸爸辈,孩子辈分青少年和儿童。
其中,核心主角任小天设定为初中生,是一大败笔。
一方面拉高了观众对故事成熟度的期待,一方面暴露了剧本短板。
选荣梓杉,是错上加错(不是荣梓杉的错)。
2020年开机,荣梓杉14岁,但已经长到了一米八多,比黄渤高一头,当时恰巧还在变声期。
不说电影,荣梓杉作为演员本身就进入了尴尬期。
太高,但脸青涩、岁数小,大人孩子都有点演不了。
陈思诚逼着他往夸张方向演,只会让观众更出戏。
实际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作品,且想用“奇幻喜剧”做包装的话,用儿童演员,会极大拓宽受众,而且孩子能天然地使许多剧情合理化。
徐娇演《长江7号》时只有9岁,且又黑又瘦又矮,显得更小。
如果她是初中生,故事就不成立。
陈思诚选荣梓杉,不如选韩昊霖(《我和我的祖国》里扶电视天线的小孩),个子小小、脸圆圆,跟黄渤应该更有父子感,或者直接让片中同父异母的小学生弟弟那个年龄的做主角,一些戏会突然间变合理。
比如小天课堂上看着云彩傻笑,第一次见到莫扎特后的尖叫,到密云拯救胖同学,坐乐高船去长城,哭着唱歌救莫扎特……你可以想想婴儿肥的小男孩去做这些事会多么可爱、勇敢、充满冒险精神和浪漫气息。
一米八大高个干这些事,只剩下傻。
年龄不对,影响方方面面。
比如片中有众女生犯花痴尖叫追逐男生的情节,可笑油腻低级,也不符合后期“献给童心”的宣传策略。
小天撺掇莫扎特摘掉学长的假发等等,也暴露恶俗。
如果小天是儿童,这些情节大概率不会出现,即便有“爱情”和“情敌”,也会相对可爱。
徐峥不好,徐峥给韩昊霖拍的“爱情戏”让普通观众觉得纯真,这就是小孩子天然的好处。
陈思诚写了个10岁小孩的剧本,非得让发育过于成熟的年轻男性来演,这是重大决策失误,进而破坏电影、误导观众、耽误宣传。
什么都不改,只改年龄,让小天从14岁变成10岁,演员从一米八变成一米四,电影都会比现在更成功。
《莫扎特》可以是“献给童心”,可以是儿童片。
但现在,似乎是拿“儿童片”当遮羞布,仅从宣传层面扭转观影预期,太晚了,而且儿童片≠幼稚。
2. 阶层不对,所以矛盾不对、情感不对。
这个电影想给什么阶层的观众看?
先看任大望是什么阶层。
他自称住回迁房,但看着像学区房,房子宽敞明亮、装修精致、离学校近。
家里买得起钢琴,请得起名师,吃饭有小龙虾,旅游的时候住带大客厅的房。
他自称只是个卖保险的,但实际生活优渥,工作困境没被展现。
儿子上的学校,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包含,社团遍地,每年都举办招新,弟弟在的小学部有手工义卖活动,黄觉饰演的富豪也把女儿送到这个学校。
任大望就算不是中产,也是小康。
失败男人在前妻面前冒充富豪是中国男导演历史悠久的独特爱好,但市井穷人冒充,还是小康白领冒充,这俩可有区别。
而被反复提及的《长江7号》,动人的一点在于,一个贫困线以下的民工,希望他的孩子接受最好最昂贵的教育,他认为读书改变命运。
打零工的民工,送儿子上贵族学校,谁信啊?
我们都信了,还共情了。
这是残忍童话,主角阶层的硬设定,使它的受众是普罗大众。
而《莫扎特》中的钢琴、天文,像中产家长的矫情。
父子矛盾是,到底要选哪个昂贵的爱好。
此事与“我”无关,与普通大众无关。
中国有千万小镇做题家,宇宙尽头是编制,不是莫扎特。
中国孩子普遍承担的压力,是父母无限制的给予,比如掏空六个钱包买一套学区房。
对于孩子来说,带来的是窒息与压力。
假如任大望是市井穷人,俩父子挤十几平的房间住,可能因为小天的一次好奇,或者一次信誓旦旦的表决心,曾经放弃音乐的任大望倾家荡产买了钢琴,家里最大的空间让给了钢琴。
小天背负着枷锁和期望,可能会假装热爱钢琴,连句“不喜欢”都不敢说。
当他一旦流露不满,任大望可能会说是你自己想学的,我为了让你学钢琴怎么怎么样。
而实际上,他是在让小天为自己失败的音乐梦想买单,因为心智和地位的不对等,家长的行为常常隐含着对孩子的强迫,对自我的欺骗。
孩子反感父母给自己安排的路,同时也畏惧,这条路上父母投入了那么多自己难以承受的资源。
而阶层改变,会导致钱不是问题,资源投入不是问题,梦想与生存也不再剑拔弩张。
电影选的钢琴、天文,也都不明确指向“钱”,普通人怎么会有共鸣?
可能陈思诚已经不知道普通人是怎么生活了。
3. 还有时长不对。
136分钟,跟《唐探3》时长一致。
两小时十六分钟,你说献给孩子?
孩子三节课加起来都没这么长。
这个时长也影响排映。
宣传滞后。
陈思诚在市场上有字头,所以《莫扎特》第一次亮相备受关注。
第一张海报是星球和星系组成的音符,释放了明确的“科幻”“音乐”信号,后续阵容曝光,立刻在观众心中追加了“喜剧”标签。
电影品质、风格摆在那,不配叫科幻,也很难让人笑出来,宣传唯一能发挥的就是“奇幻”,目标观众应该是家长和孩子。
可惜初始印象难以更改,映前宣传热度不行,标签不明确。
可能也担心“儿童片”影响受众,那就只能承受期待落空带来的反噬。
暑期档又是个长线档期,前面有俩强口碑对手,你走不了长线。
市场整体热度又一般,不可能在首周末大赚三天。
如果映前做大规模免费亲子场,“子”的年龄卡在10岁及以下,重点突出奇幻和童心,弱化外星、太空等科幻元素,不搞什么代际关系的严肃探讨和引导,可能会好些,毕竟暑期档家长孩子有观影需求。
而且后面两周无同类重磅新片,市场空间是很足的,烂牌也能打两把。
我不觉得陈思诚是好导演,一直把他当商人看,会码盘子,懂市场和类型,明目张胆借鉴前辈的经典。
但《外太空的莫扎特》,连盘子都码不好了,那中国电影市场要你何用?
4. 我喜欢的点科学不会是解决人类终极困惑的答案。
艺术是能量来源。
小天靠音乐得到一切,但依然选择星空。
“你别担心,妈在那边过得挺好的。
”(马元这孩子要是10岁以下儿童,这段都能成哭点。
)
首先,我是奔着演员阵容去看的。
但是看完之后有以下几点感受:1.不要抱有太高预期;2.这种片没什么可分析的,台词、剧情有点低智,但图一乐放松一下去看看还是可以的;3.和黄渤、范伟老师等关系不大,不明白黄渤老师为什么会接这种片,可能是国内电影市场确实惨淡,无戏可拍;4.女主这个小孩的部分更拉低了整部片,本身的出现对于剧情推动没有太大作用,像是导演硬塞进去的,但是念在年龄不大,剧情拉胯,也情有可原;5.这部片要是能爆,那国内民众审美水平还有待提高,爆不了也实属意料之中,陈导圈钱的意图太明显,或者说他只会拍这种片,说他有才华对不起我实在没看出来;6.看完其实你不太清楚导演真正想表达什么,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
抱歉,每一项都浮于表面,看不到任何有深度的内容;7.可能对于从小学乐器的小孩来说或许有些许共鸣,我也是从小学乐器,而且特别不喜欢,父母也是逼着我学,但是现在25岁的我却特别感谢父母当初的做法,这部片从头到尾就是批判父亲这种做法令我厌恶,导演编剧可能真的从小没有这种经历,然后意淫出来的剧情;8.特效不错,带小孩去看看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也是挺好的一种引导。
补充一下:由于此片实在难看,本人在放映1个小时的时候写完了这篇回答,在还剩半个多小时的时候离开了影院,以上内容我写的很收敛,纯粹是因为黄渤和范伟两位我尊敬的老师。
黄渤范伟之于《莫扎特》,相当于姜文胡军之于《图兰朵》;荣子彬的存在是聒噪,无比的那种,配戏的其他孩子亦是不灵气。
慎人的“莫扎特”和僵硬的孩子们,真的用不着这么多好演员来陪玩。
可是,人有钱躁咱又能怎么着呢?
儿歌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电影究竟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晦气?
七仔能予人童梦之乐,这个“莫扎特”劳烦消失的越快越好,周边玩具应该正在出厂的路上,但愿家长让孩子们远离这畸形产物…
只能说是给小学生看的,而且很多东西挺无聊的,至少对于当今社会是这样。
我和我同学看着看着都看不下去了,不约而同玩起了手机。
没笑点,也没什么深刻的故事道理,有的只是不切实际的故事,看结尾还像是有第二部,而且还搞出悬疑剧的感觉,算了吧,差不多得了,拍唐探拍多了吧。
而如果作为科幻片,这部电影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对科学没有尊重,随意捏造猜想;如果作为喜剧片,这部片子没一点笑点,前程玩尬的;作为悬疑片,该片没有一点可以真得思考分析的点;如果作为家长启示片,小孩子救世的故事未免太不靠谱,而且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真的有人是那个不可或缺的人?你的存在或许改变世界,但不会决定世界走向,没有丝毫意义,真的懂什么叫兴趣,什么叫天分?我希望我们的后辈是活着真实的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熟悉这个世界,而不是所谓瞎想,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主角?醒醒吧。
总结一下就是,建议别浪费时间浪费钱去电影院看这么无聊的电影。
姚晨 黄渤 郎朗是缺钱吗小孩子演戏真的毫无技巧,全是感情陈思成什么时候可以摆脱下三滥的恶心烂俗是穷成什么样了来这讹我电影票一个拍过那么多电影的人怎么连剧情都没有,逻辑都没有,意义都没有希望豆瓣以后加个选项,影评没法剧透,这电影我都没法跟别人讲明白前因后果李成儒演了个警察荣誉刚要走出阴影又开始浑身难受了电影和外太空,莫扎特不能说是毫无关联,只能说是只有郎朗一个冤种被来回cue
任小天是一个上初中的男孩子,他的父母离异,而他跟随了父亲任大望(黄渤饰演)生活。
任小天并不喜欢钢琴、他在钢琴上也没天赋可言,但他那在音乐事业上郁郁而不得志的父亲却强迫他学了八年的钢琴。
众所周知,练钢琴是一件异常枯燥和繁重的事,几乎每天都不能停手。
任小天厌恶弹钢琴,却被迫练了八年,每晚至少练习两个小时以上,这几乎成了生活中难以忍受的煎熬。
当他终于爆发时,外星人“莫扎特”出现了。
在我看来,《外太空的莫扎特》并不是科幻片,它只是借助了“奇幻”的外衣,讲了一个人通过觉醒、反抗,从而找到自己人生使命的成长故事。
外星人“莫扎特”的身上,隐藏了任小天的反抗意识在外星人莫扎特出现前,任小天陷入跟父亲任大望日的日常斗争中。
每晚任大望都强迫任小天练琴,而任小天找尽了各种理由不想练。
任大望一方面劝导,一方面是步步紧逼的“威胁”。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威逼利诱下,任小天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很沉重和机械,他被迫要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像个提线木偶式的进行表演。
这种没有“自我意识”的生活,也令孩子逐渐消沉和愤怒——因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当任小天发现外星人“莫扎特”附身的玩偶会动会说话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很害怕,他到处追打着这个玩偶,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任小天很长时间以来的压抑。
当莫扎特和他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莫扎特就希望能为任小天,想办法让“父亲”消失,因为任大望总在强迫任小天去做他不擅长的事,这违背了他本该肩负的人生使命。
为此它找了很多方法,甚至企图“刺杀”任大望……这些情节被幽默和轻松地表达了出来,但就在莫扎特身上,隐藏着任小天对父亲的反抗,因为父亲已经严重阻碍了他正常的成长轨迹,这种扭曲和压制,是对生命的剥夺和扼杀。
每一个正常的生命,都会选择为自己而战。
当然,任大望并没有发觉自己的"危险”。
但父子之间一次次的抵触、争吵,反抗、甚至“逃离”,令任大望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的选择并非是孩子的选择,孩子的人生也不是他的人生。
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就是剥夺他的自我意识,最终会令他放弃自我。
而外星人莫扎特始终在告诉任小天的就是:当你深入感受每一个当下,真正的意义是“从你的心头流淌出来的声音”。
生命的洪流,从此流入了少年的心海。
那些对生命的感受和体悟,对生活的捕捉和热爱,莫扎特教会了任小天去悉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展开全然的生命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华彩般的“逃离”,是孩子们感伤的流浪和狂想孩子们的生活,也充满着各种烦恼。
任小天在单亲家庭长大,他与父亲有着对人生不同的理解和规划;而他的好朋友“耗子”,虽然是个开朗而普通的孩子,也承受着母亲喜欢把他跟他人比较的烦恼;另外一个好友——小美女“冰淇淋”,不得不因为父亲不断变动的工作,每两年就得前往不同的城市生活。
在“冰淇淋”即将跟随父亲前往新的城市之际,这群好朋友们的分离近在眼前。
对于无可奈何的命运,他们都感到孤独且感伤。
就在这个时刻,莫扎特为他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逃离”。
而这次的逃离,堪称整部电影中夺目的华彩。
莫扎特用无数的书本,为他们铺开了一条空中之路,孩子们靠这条道路,悄悄跳出窗户、逃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前去寻找自己的好友们,他们终于相聚了,欢笑着、大叫着,奔跑在这条悬于高空中的悬浮之路,暂时忘却了那些攀比的烦恼、分离的烦恼,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中,找到了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尽情欢聚的、自由自在的短暂时空。
随后莫扎特召来了一艘挂满彩灯、浑身发光的积木龙舟,孩子们跳上这艘漂亮的大船,大船的周身引领了无数闪烁的彩灯追随,他们在城市的高空中游弋前行、去看夜晚的长城,孩子们在寂静宏伟的长城上奔跑、跳跃,欢笑。
莫扎特为他们制造了一场盛大的流星雨,用无数闪烁的星星组建了世界七大奇迹,带他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畅享着幻觉和梦想的盛宴,享受着生命中的奇迹。
无数璀璨的星宿组成了令人仰视的奇观,上演了在银幕绽放的宏伟的狂想乐章——《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的乐高积木大船,类似于吉卜力经典动画《平成狸合战》里的财宝船,也类似任小天的扮演者荣梓杉参演过的高分惊悚剧《沉默的角落》里的“小白船”,这些虚拟的船只都为主人公们那无解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出口,寓意了某种逃逸和解脱。
对于这些被紧紧与父母意志、家庭命运和外界评价捆绑在一起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童年受制于人、过得紧绷而僵硬。
而在这艘莫扎特为他们创造的欢乐之船上,他们才得以释放天性,肆无忌惮地放松和快乐。
这大概就是外星人莫扎特的神奇力量和过人之处:它穿梭过无穷的时空、早已洞悉所谓的人生体验,它把孩子们的世界升级了。
它明白人生只有出于自愿,才能过得更好;它知道在平庸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好更多重的世界、更多的奇迹、那些幻想和自由华彩的乐章。
这才是它要告诉孩子们的,不要执着于生活中的一输一赢,你的命运也不由某一个层面所决定。
在浩瀚无垠的多重宇宙中,过程胜于结果,得失不值一提。
开阔的生命乐章来自于生命力自由的奔流。
只有去看过更大的世界,你才能拥有更好的命运,才能真正热爱和享用生命本身。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会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感受自我——悉心感受自我的爱与恨、接受和抗拒,因为在这本能的取舍之间,隐藏了我们最重要的命运课题——勿要违拗自身命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找到自身所爱、发挥自己所长、追随命运的指示,享受且不负此生。
电影的结尾,任大望决定让儿子更快乐,任小天终于摆脱了天天弹钢琴、参加竞赛的命运,他在学校组建了只有他一个人的天文爱好者社团,自得其乐又充满自信。
在一个秋天,任小天和父亲吃着零食,穿过那缀满金黄色树叶的林荫道,这时,他看到了旁边商铺的橱窗里,摆放着跟莫扎特相似的玩偶。
这一幕令人有点伤感,因为他与莫扎特的告别仓促而突然;但又令人庆幸,因为他拥有过莫扎特这么棒的童年伙伴,是莫扎特教会了他如何去生活。
他获得了自由、开始去走他想走的路、完成他人生的使命,去享受自己选择的人生,这已然是最好的结局,不是吗?
(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
国产片现在根本就是已敛钱为主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被韩国印度赶超了,往昔的港片由于审核问题也多不能播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国产片现在根本就是已敛钱为主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被韩国印度赶超了,往昔的港片由于审核问题也多不能播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国产片现在根本就是已敛钱为主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被韩国印度赶超了,往昔的港片由于审核问题也多不能播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写在前面: 豆瓣标记了下《外太空的莫扎特》,给出一星差评。
我的朋友问我这片属于烂得有特色还是单纯的烂。
我回他,烂的奇特,烂的歇斯底里。
陈思成说这部片子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会觉得丢脸吧,毕竟外星滚滚出场,吓哭了电影院的小孩子。
我一直觉得我生晚了,错过了很多好片子。
但在看完《外太空的莫扎特》之后,我感到了庆幸。
同系列的片子我们有《长江七号》,我们有《捉妖记》,我们有胡巴,有七仔。
而现在的小孩呢,一个猥琐贼笑和陈思诚长得挺像的拼装熊猫,肚子上有着难看的缝合线。
电影院送的同款毛绒公仔无人想要,大眼珠子透着诡异的光。
抛开其他的不说,我实在想不通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
开头的一组镜头让我以为要开始抨击鸡娃,提倡双减。
没想到只是蜻蜓点水吓唬一下,后面的铺开面更加广了。
家庭教育,人类文明。
之前听到陈思诚说想要塑造唐探宇宙,难道我们外星滚滚也要来掺和一下吗?
同样的,荣梓杉的变声期听起来让人心疼。
他似乎还停留在朱朝阳时期,又或者是这个剧本设定找的小孩太大了。
说起来,本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但我想不到那么多小孩子会被吓哭。
这样看来,片子最纯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
就好比吃了一碗饭,没进食道,呛到了鼻腔。
回想15年,有幸采访了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
那时,我对于电影的见解并不深刻,只是觉得这部片子好看。
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故事情节,关于人物设定。
采访结束后,和我同行的小伙伴拿着毛绒公仔兴奋的样子,和他现在买了新电脑的样子一模一样。
毋庸置疑,这部片子是很合格的合家欢片。
我觉得,这才是送给孩子们的片子,这才是孩子们会喜欢的片子。
同样的,《长江七号》永远是我反复看还会热泪盈眶的片子。
里面包裹的大核心是痛苦的,是让人心酸的。
贫富差距,命运多舛。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将收获不同的感受。
现在,我的娃娃柜里仍旧有着一只被我盘包浆的七仔。
在幽静的夜晚,它是否也能醒来,帮我弥补我的遗憾。
谁来救救孩子们,给予他们好看的,好玩的片子。
好不容易国漫有了新突破,又被一些自卑的人打上了辱华的标签。
我从来不觉得眯眯眼有罪,这本就是国外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又为什么将其作为标准去衡量呢。
中国人有好看的杏仁眼,桃花眼,丹凤眼,但有些人有着大大的眼睛却还是装瞎。
下一代能看到什么呢?
翻出07年的老片,还是继续低幼的熊出没。
最后讲个恐怖故事,这个鬼东西还有2,还有3。
分别是外太空的肖邦和外太空的莫奈。
快乐星球
请这么多大腕,然后你在这过家家呢
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说一个喜欢天文的小孩被老爸逼着学钢琴,最后在外星人的鼓励下拿了全国冠军,又去和坏人斗智斗勇救下外星人的故事。丝毫没有故事主核心,所有的剧情也无法形成逻辑关系,甚至有些剧情莫名其妙,前后不挨着。整个电影除了编剧,其他人都非常用心,所有的好演员确实是给这个不怎么好的剧本增添了不少色彩。只是个人很喜欢莫扎特用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去练琴的理论,也很喜欢黄渤的那段回忆往事的拍法。
普通的商业片
2022.NO.19:我在大概两年前看过这个电影的未完成版,当时签了保密协议没法透漏.但是实话实说观感不是很好,看的出陈导想转型,但是感觉转的不是很成功,故事老套,情节也不是很吸引人…所以还是建议放弃外太空系列,继续走悬疑剧路线吧!
这个片子特像二十多年前地方台拍的那种低成本儿童剧
我终于可以用上这几个成语了,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本质是儿童片,奇幻喜剧,把自己代入小孩子再去看就会觉得没那么尬,而是充满着想象力与童真童趣。
孩子的世界,无需考虑人间的规则,但总有某种共通的情感,那就是友爱,互助,珍惜当下和梦想。陈思诚这次转型做儿童科幻片很用心,荣梓杉越来越有男主相,00后有点狂有点强!
作为成人向电影,这是完全不及格的作品;作为儿童向作品(12岁以下),则片长过长,并且剧情相对复杂,把片长缩短到90分钟,能是一部相对优秀的儿童电影。
虽然这片剧情节奏割裂,人物也刻板,但莫扎特实在是太对我们家的口味了,很难不支持。
荣梓杉真的是长个子不长演技啊,高出黄渤一个头了演技还停留在朱朝阳时期。不过可能也怪剧本把初二的孩子写的太幼稚了吧,耗子和灵灵的两个小演员都比他放得开。
看到一个绝佳的评论“这个电影能坚持看一半能戒烟,能看三分之二说能戒毒我也信”。。
电影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让孩子做自己也足够重要。
1.5 一部摄魂片。每个演员都和娃娃一样被夺魂了(包括郎朗,很想知道他以多少片酬接了这片),以至于看完觉得每个角色都像外星人。从《唐探1》到《莫扎特》莫名觉得陈思诚的厌父思维还真不轻(外星人随意认爹、操控水果刀),设计这么个外星人,作用仅仅是让一个看起来并不硬的科幻片的落脚点回到了父子和解,是想说这里的父子关系在人类见到外星人之前是无法修复了么?为天桥集训的声音—景观剪辑和对音乐—能量的探索这段加半星,这片儿唯一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了。
把熊猫(?)做得跟陈狗一样的设计师是天才。
边看边和老林讨论为什么黄渤会接拍一部抄袭痕迹如此明显的电影?结论是这部片是拍给那些没看过《长江7号》 的小朋友及带小朋友看电影的家长的。很多时候你觉得不好只不过是因为它根本不是在为你服务。抛开这些,这是部故事完整、拍摄手法娴熟、很扎实的电影。足球场中间有棵树那一幕确实惊到我了。
勉强三星。成长啊家庭啊这类电影大多导演连及格都达不到,唐探陈也是这样。
看到第一个小时快结束的时候都没想到自己会给这部片子打四星……其实这就是部拍给小孩看的儿童商业片,关于梦想、孤独、反抗和属于你的哆啦A梦的小孩式英雄浪漫,您小时候看快乐星球不是看的也挺开心么,诸位如果期待一些神秘的科幻元素或者什么超乎想象的反转剧情注定会失望的。但如果你能在一时半刻恢复你的童心,想起一些你曾有过的既定生活之外的奇思妙想,在片刻间和自己的童年时代同频,你就能获得几份会心一笑的温暖。喜欢片子里的一个立意,是在莫扎特教任小天弹琴的时候,告诉他世间万物皆有音,想要弹好琴就要去用心聆听这个世界,找从自己心里流淌出来的声音,我可对这种被逼着去做什么什么事还一定要做好的体验感触太深了,对孩子来说,理解这个世界,理解面前的人比任何机械的模仿都来得重要。普通人和天才之间也许就差了一点理解而已。
深喑国内院线卖座之道的陈思诚这次显然翻了车,以为春节档玩欢乐喜庆合家欢卖了钱,暑期档就如法炮制青春成长大和解,整部电影节奏混乱,本来创意就不新鲜,结果成长烦恼、父子和解、现实梦想一个个元素都浮皮潦草,父子的情感隔阂、任小天和莫扎特的情感都没描述深刻,反而用大量恶趣味包袱段子填充故事,大量特效制造的视觉奇观也变得食之无味,特别是反派的强行加入,越看到后面越来低幼和无趣。荣梓杉未来可期,但现阶段演喜剧还是不行。拜托姚晨别再特出一些搞笑反派了,腻了也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