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找到你,替代你,但并不是真的想成为你。
如果多点背景了解的话,对电影也会多点熟悉。但前半段太闷了,毕竟本来台词就少,后半段有了冲突后好点,优点在于导演对氛围的营造,但篇幅稍长一点,如果可以删减浓缩的话也许会更好。主题上,应该还是关于身份的迷失与认同。整体来说,还是不喜欢。2.5
真的好看
别扯环保,你那些荧光灯管灯串理不清,东南亚浮躁流。
不说我还真以为是看了部阿彼察邦,这是隐喻了段罗兴亚人被排挤和屠杀的民族苦难史吗,夜晚丛林里五彩灯是亡灵的呻吟。这次是“霓虹灯管美学”+“东南亚丛林美学”了
2019.05.22 亚洲电影展。用枪伤、失语、身份替代来隐喻罗兴亚难民很巧妙,但具体到影片本身又可以做出脱离政治语境的解读。通猜的到来填补了黄毛因亲密关系的背叛遗留下的生命空白,他与通猜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亲鸟与雏鸟的共生关系,而在女性身上,这种共生关系又能自然而然的转变为两性关系,因此,通猜的身份转换实质上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命题,当他在最后重返丛林时,他已经不是原先的存在本身,而是被塑造的新的实体,他代表了一种超现实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的默契无声地填满了本应该充满疑虑和敌意的每一个空隙。缓慢的镜头营造出某种凝重沉滞的诗意,自然主义隐喻无处不在,但它们被分割在零散的叙事碎片中,仍然不免乏味(前20分钟尤其好睡……)不过还是很喜欢霓虹灯彩在丛林里流淌的意象。
什么玩意儿
一闪一闪亮灯灯,嗡嗡嗡嗡嗡嗡嗡
没看剧情简介没了解故事背景,谜一样的男人迷离的灯光让我一度以为是悬疑片,然后看着看着怎么gay里gay气的??到后面开始有冲突开始慢慢明白其中隐喻才发现有点意思,但太故弄玄虚过于意识流了😓
很好的尝试但无论从形式、人物(尤其女性人物)还是移民议题,都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觉得有点像金基德的电影
画面的充盈不是光靠几盏霓虹颜色的小灯泡就能撑起来的,剧本也完全不足以展现这个主题,神秘我是没看出来,中间那个从地下探出彩色石头倒是让我笑神经了
我可去你吗吧...人人都想阿彼察邦?
......难逃前辈影响可以理解,就是选难民议题我都觉得可以理解。问题是:1. 单个的镜头还可以,剪辑不想因循守旧但也是毫无章法的发挥。2. 好像说到底导演对阿彼察邦的理解限于灯管和神秘主义。
📌:小成本大主题,情绪渲染得确实挺震撼的,细节也做得不错。两个男主角之间确实也有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王家衛當年受訪金馬時曾說:《阿飛正傳》的張國榮和梁朝偉出生相隔了二十年,因為只有時間和水,可以讓上一個阿飛活困死陷進去的歷史追憶,到了下一個阿飛繼承時卻變得無足輕重。那麼,沒有時間也沒有水去舒緩的追憶,會有多重多混濁?答案便是這部《邊境幻夢》。
长镜头实在太迷幻了,典型的泰式美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更是利用装置艺术将隐喻挥洒自如,被丢弃到岛上的尸体同被丢弃到垃圾桶的鱼,每一颗宝石都是从血肉中生出,三个主角每个人都被丢弃过,贱民之于社会,不过是用来吸引蝠鲼的诱饵。迷幻的彩灯黑色的水波,自然最后他们也都成了蝠鲼,不再记得呼吸与说话。(ps:平遥影展应该管管了,这场电影小孩子吵闹和打电话声音此起彼伏,更别提未按时放映了)
20190624上海大光明电影院/20190630广西南宁新民族影城。
虽然不关心身份替代的隐喻具体表达了什么,但导演的文艺片叙事能力还是能搞出像样的商业电影的
优点和缺点都挺明显的。全片游离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thongchai以失语来反抗hybridity,主客置换后,原来两者都是令人不安的边缘化身份。罗兴亚难民的声音在画框外回响,他者的身份被导演抚顺,揉成一股温柔而忧郁的控诉。大海提供了所有无名身份的归属,而人类得以与蝠鲼共同呼吸。廉价的伪当代艺术在全片昏暗的质感中给显得极为突兀,我不希望这是自我东方化的一个信号——即便不是,它也是脆弱的、无力的一个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