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她的腿真骚。
那天早晨,她给一位女作家打电话,说,「出来喝杯咖啡吧」。
不多时,作家赶到,推门就见她,侧坐在吧台前,长风衣挂身上,里边儿是黑色连衣裙,短,露大腿根儿。
自那伸出来的两截腿交叠着,上裹薄薄的黑丝儿。
©️[真事改编],伊娃坐在吧台前,一手压着裙摆,一手玩咖啡杯沿,潇洒又性感作家的腿也骚,却不是那种狐媚,而是结结实实的肉感。
有读者来信,说她勾三搭四,擅写淫书。
她恼,趴床上哭,肩膀一抽一抽,没穿裤子,露着光溜溜的腿。
©️[真事改编],女作家没穿裤子,露出光洁的腿作家是艾玛纽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太太。
穿黑丝儿的是伊娃,拍过[戏梦巴黎]。
这出戏,叫[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新片。
说女作家走红以后,没了灵感,再写不出一字。
直到伊娃出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拍即合、无话不谈。
渐渐,伊娃控制了作家,妄图做她的替身。
有人说这是[危情十日],亦有人认为,是作家精神分裂。
但我没留意这些,满心只瞧见那白生生、肉馥馥,摸一把就软糯糯的腿儿。
01波兰斯基有「恋腿癖」。
性癖好之一,指人类出于欣赏、爱慕或欲望追求,对同类的腿部有特殊兴趣,通过观察或抚摸,获得心理(感官刺激、性兴奋)上的满足。
多数见于男性。
1962年,一对中产夫妻驾船出海,遇到个要搭便船的青年,于是三人一舟。
甲板上,妻子偷情,跟青年抱在一块儿,身上只套了件宽毛衣,没裤子。
腿从屁股尖儿淌出来,细长,溜溜。
©️[水中刀],妻子和青年抱在一起,腿长得超出比例是[水中刀],波兰斯基的处女作。
那年他27岁,剧本改了又改,才通过审查。
又因为年轻,稍有名气的女演员都不愿跟他合作。
所以,他从泳池边儿找来个女孩,毫无表演经验的那种。
之后投入拍摄,扬帆、拉纤、日晒雨淋。
画面是黑白的,最能勾勒肢体轮廓。
女孩倚在船上抽烟,腿部的明暗处理透出一种湿濡的性感。
彩色胶片做不到,哪怕是[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
©️上图为[水中刀],下图为[喜剧之王],相似的场景,可前者一出场,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三年后,他拍了[冷血惊魂]。
一个从小地方来大都市打工的女人,冷艳,躁动,精神混乱。
她将腿跷上洗手池,打开水管子冲。
又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扒光,幻想有男人从裂缝爬出,强奸自己。
也是黑白影像,我却总觉得那腿粉莹莹的,一掐一骨朵水儿,更忍不住要一睹两腿之间的内容。
©️[冷血惊魂],她竭力压制内心的情欲,因此表现出焦虑与神经质波兰斯基真「下流」啊。
下流到英语还说不顺溜,却在伦敦文艺圈人见人爱。
下流到《男士时尚》请他给全世界的小女孩拍写真,很吃得开。
甚至有母亲,把自己13岁的女儿介绍给他拍,更允许二人单独出入。
他当真就「出入」了,在泳池旁的按摩浴缸。
也拍照了,裸的。
我喜欢年轻女人,这么说吧,我想大部分男人都一样,法官想C她们,陪审团想C她们,大家都想C小姑娘。
是真的风流惯了,所以1992年的[苦月亮],尺度再大,也都显得理所应当。
里头有他的太太,艾玛纽尔,26岁,穿黑丝,跷起来,抵着男人胸膛。
©️[苦月亮]经典镜头,艾玛纽尔饰演美艳人妻,情欲之火熊熊燃烧还有2013年,[穿裘皮的维纳斯]。
艾玛纽尔47岁,我想她该老了,竟没有。
尤其那双裹了黑丝的腿,香喷喷、玉纤纤,同二十年前并无两样。
©️[穿裘皮的维纳斯],编剧在为自己的剧本找合适的女主,穿着黑丝的艾玛纽尔闯进来,粗鲁、浅薄,但有难以抵挡的性感之后,便是[真事改编]。
女作家滚下楼梯,右腿骨折,打了厚厚的石膏。
这时有个镜头,从她受伤的腿上滑过,缓缓。
天杀的,又是腿,波兰斯基又一次用镜头去舔女人的腿,不分青红皂白。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恋腿癖深重,连打了石膏的腿也不放过那是已经51岁的艾玛纽尔,她嫁给这个恋腿癖28年。
我常促狭地想,或许波兰斯基是为那双美腿才娶了她。
但又怎样,至少在那镜头下,她一把年纪,还骚得不像话。
02.中国女人实在可怜。
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上身倒有肚兜儿乘凉,唯那两条腿,罩在几大层裙子底下,五千年不得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圆满的象牙似的大腿」,《巴黎圣母院》有「小而圆的腿子、柔而白的膝头」。
《金瓶梅》呢,颠来倒去都是那句「白生生腿儿」,听得人耳朵起茧。
©️《金瓶梅》里的插图,女人确是白生生腿儿国人的恋腿癖,是20年代,旗袍诞生以后才有的。
双边开衩,无论口子高低,总能瞥见女人的腿,遮遮掩掩,反而叫人想入非非。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生理与社会因素同时混合而成的特殊欲望。
女性的下肢,尤其在中国,属隐秘肌肤,常被隐藏。
男性透过偷窥女性的腿,可获得心理上窥破秘密的快感,并作为日后性刺激的方式。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形容邵之雍有「恋腿情结」:她的腿倒不瘦,袜子上端露出的一块更白腻。
他抚摸著这块腿,「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贾平凹最擅比喻,在《废都》中描写妇人剥连筒丝袜:那是幼时在潼关的黄河畔剥春柳的嫩皮儿,是厨房里剥一根老葱,白生生的肉腿就赤裸在面前。
但读者终究是靠幻想看见,并没有影像来得直接。
好在,1934年,吴永刚拍了[神女]。
阮玲玉演暗娼,穿旗袍,开低衩,用高跟鞋踩着裙尾,露出一截儿小腿肚。
光从头顶打下来,媚中自有风骨。
©️[神女],娼妓与圣母两种身份,在阮玲玉身上展现也是那一年,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克拉克·盖博冲一女人嘟哝,「啊,不识好歹的小东西。
」他说自己是搭车专家,却一辆也没能拦下。
这「小东西」懒洋洋上前,只一撩裙、一伸腿,便立刻有车急刹。
因此,[一夜风流]经典得无以复加。
那双腿,成影史三条著名美腿之一(另外两人是贝蒂·格拉布尔和玛琳·黛德丽),无数电影中的「美腿拦车」皆出于此。
©️[一夜风流],后来人人都知,克劳黛·考尔白用一双美腿拦到了过路车但最早的恋腿癖镜头,不是它。
1930年的[蓝天使],古板的老学究恋上歌舞剧演员,情不自禁。
当时,整个银幕都是玛琳·黛德丽抻着黑丝的腿,饱满肥硕,标准的德国审美。
她亦因此走红,成影史「荡妇」形象开山鼻祖。
骚吧、骚吧,荡妇最美丽。
©️[蓝天使],这是在当时最具挑逗色彩的镜头,黛德丽凭此一炮而红到1937年,尼龙丝袜诞生,耐磨,有松紧口,比电影里的更灵活,弹性也高了好几倍。
2美元一双,一天竟卖出7万双去,足见女人对丝袜之爱。
法国人最识时务,当即办了本杂志,叫《Jambes Et Attitudes》,译成中文,是「腿与态度」。
最早的恋腿癖杂志。
上有打发寂寞时光的少妇,下午茶时间端庄而坐的女人,有的岔开双腿,一水儿的丝袜诱惑。
情而不色,含而不露,特立独行,内容为王,专为恋腿癖服务。
在当时的杂志市场,是殿堂级。
如今千篇一律的公众号,当然不够格与之相比。
没有特点的媒体死不足惜。
©️《Jambes Et Attitudes》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前卫杂志,多是淑女情境下的禁忌感,耐人寻味后来,二战爆发,尼龙成了战略物资。
珍珠港事件以后,一双丝袜,竟炒到三千美元。
上海也是五穷六绝,肥皂、牙膏都有黑市。
饶是王佳芝,也不过在香港时,才有丝袜子随便穿一穿,带到上海一下紧俏起来,竟一双不剩了。
©️[色,戒],香港,王佳芝陪易太太逛完中环,心身俱疲,回家脱丝袜,懒洋洋有气无力,显出李安不仅爱女人腋窝,也迷恋美腿买不起丝袜,女人便用眉笔在腿上画丝袜的条纹,婷婷袅袅,倒显得曲线更加迷人。
©️珍珠港事件后,丝袜在黑市炒高价,多数女人买不起,一种「画丝袜」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在恋腿癖的眼里,已然是艺术品。
他们心甘情愿沉沦于此,甚至膜拜。
03.波兰斯基一直没有安全感。
他在法国出生,父母是波兰人。
二战以后,母亲死在毒气室,父亲被抓进集中营。
他对女人取之不竭的热爱,也许只为逃避孤独的恐惧。
但这也说明,童年,和恋腿癖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一位前苏联医学家举例,说有个男孩初次性兴奋,在浴室锁孔看见女人的大腿,从此,他一看到女人大腿就性兴奋。
弗朗索瓦·特吕弗便是如此。
他有母亲和姐妹,家中随处可见她们的裤袜。
他对这有强烈的情感,甚至感觉出性欲。
后来,他做了导演,恋腿癖镜头在片中屡有出现。
[射杀钢琴师],男主说,「别盯着她的腿,这样不礼貌」。
[情杀案中案],女人岔开双腿看报,男主悄悄将目光移到她两腿之间。
©️据说,念中学时,特吕弗一看见美腿,不惜穿过好几条街,追人到家门口。
上图为[射杀钢琴师],下图为[情杀案中案]是了,两腿之间。
除青春期性兴奋,恋腿癖的又一个成因,是男人对女人的两腿之间感到好奇。
要到达那里,得撩开女人的腿。
这种遮挡感,是想吃又不得吃,于是,恋腿情结由此开始。
龙方盯着万绮雯的腿,说「足够玩一整晚」;
©️[龙在边缘],网络流行语「腿玩宿」、「腿玩年」出自这里风流的鲁滨逊太太,丝袜一脱一穿,成影史经典;
©️[毕业生],鲁滨逊太太脱丝袜的镜头,骚在骨子里梦露坐在沙发上,伸着光溜的腿去勾鞋,勾得人心痒痒;
©️[七年之痒],梦露光着腿勾鞋李嘉欣和张曼玉,一个穿黑丝自慰,两条玉腿,从根到梢,浑圆丰腴。
一个穿旗袍侧卧,露膝盖以下,光溜,最断人肠。
©️上图为[堕落天使],下图为[花样年华],王家卫的恋腿癖不输李安说是恋腿癖,终归还是窥淫癖的一种。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电影里的角色想看,电影外的观众,更想看。
这骚哄哄的想法儿,奥逊·威尔斯最了解。
所以,[历劫佳人]里,他用了仰拍镜头,拍T台上,一双丝袜美腿的特写。
真流氓,所有人都用俯拍或平拍,只有他大剌剌仰起脖子,将两腿之间的美景尽揽眼底。
©️[历劫佳人],大胆直白的仰拍镜头,与背景里的肉欲狂欢成为绝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深得其真传。
玛莲娜冲少年招手,要他去买烟。
他问什么牌子,她回「特级马其顿」,说这把硬币给他,掉了,他蹲下拾。
然后,看见那双腿,鼓胀的感觉又窜上来,不需要导引,便知想做什么。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少年意淫玛莲娜要他买烟,拾硬币时窥见她两腿之间还有[倩女幽魂],宁采臣落水,小倩伸手去救,镜头一路仰拍,从她的脚踝攀上腿。
©️[倩女幽魂],小倩伸手救宁采臣,对方却无意抓了她腿,连说「小姐对不起,夜深了」相比之下,波兰斯基是含蓄的。
[真事改编]里,腿部镜头只占两三成。
且多是俯拍,透过艾玛纽尔的目光,看伊娃坐在地上,淌出黑色的细腿来。
我总觉得,那一刻,波兰斯基是想张口吮住的。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镜头,滑过伊娃的腿,好像下一秒有交配进行啊,啊,原来上天与我刻薄之仇,只这一瞬可解。
那就让我溺死在你两腿之间,不要救我,不要救我。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片中那個瘋狂書迷Elle的直正身份是甚麼?
為何她那麼輕易便取得了女作家Delphine的信任,並逐漸操控了Delphine的整個生活?
[以下是雷]以下是其中一種解讀,而相關的提示在Elle出場不久後便已經出現,若你帶著這個假設去看每一場戲的細節,便能逐步印證,否則可能會墮進五里雲霧,還怪導演拖沓累贅,故弄玄虛。
Elle在法文中是「她」的意思,其實是女主角自我分裂出來的第三身人格。
最明顯的證據是,除了Delphine以外沒人會看Elle一眼,遑論對話。
因為Elle也是「她」的意思,當Delphine和其他人提起Elle之時,別人總是弄不懂那個「她」到底是誰。
當Delphine在簽名會中忙得喘不過氣來之時,Elle首次出現。
令Delphine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其實是她把亡母的故事公開,換取作家成就,把內心陰暗面挖出來,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Delphine無法繼續寫作,Elle卻在誘惑她,把內心更多的黑暗作為靈感。
以「代筆作家」為業的Elle就是Delphine自己,既是後者的理想人格(年輕貌美又寫得勤快),也是其壓抑已久的陰暗面。
Elle小時候有個幻想出來的朋友,正如她也是Delphine幻想出來的──同時暗示了弒父這個創傷源頭。
若Elle就是Delphine自己的陰暗面化身,那就能解釋為何Delphine那麼信任「她」。
但人過度被慾望和創傷控制,便會造成反噬,Elle對Delphine的傷害,其實就是自毁。
[更多評論文章請看《我不是貓》]
波兰斯基的作品《真事改编》是一个标准的惊悚悬疑故事,无论是剧情架构还是人物设计,都略显套路,我们能够在许多电影中找到它的影子。
但是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胜在简洁,他用三个主要人物讲述了一个关于真事存在亦或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蛇蝎美人”依旧充满危险,瓶颈期的畅销书作家所遭受的一切,是真的吗?
一切扑朔迷离,让观众自己去领会。
戴芬是个畅销书作家,她在盛名之下逐渐迷失,无法写作的压力令她崩溃,在一场签售会上,她遇到了一个神秘又迷人的女人艾拉,很快,戴芬对她敞开心扉,她在不经意间融入了戴芬的生活。
当一些生活的细节被放大,戴芬发现,艾拉实际上在操控自己的生活,戴芬感觉,艾拉就要把她的生活全部偷走,一场大雨,她逃出房子,以求摆脱艾拉的控制……实际上,电影看似讲述“蛇蝎美人”陷害瓶颈期女作家的故事,但是仔细想想,或许有这样的一个疑点:艾拉是否是真实存在?
戴芬是一个一直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女作家,一本书的成功让她骑虎难下,她必须再次写出畅销书,才能稳住自己的“江湖地位”。
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倍感疲惫,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男友工作繁忙,孩子也有各自的生活,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自己承担。
而艾拉的出现,给她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对象,她似乎变得轻松,灵感也在不经意间到来。
艾拉是一个完美的人,美艳、自信、似乎有着不堪的往事。
她太过完美,除了有些神经质,她简直就是一个“完人”。
她的性格在电影中并无过多的展示,一切都来自于她的自我叙述。
这些漏洞让笔者不禁怀疑,她就是戴芬在服用安定类药物后幻想的人,艾拉几乎就是戴芬内心渴望成为的女人,同时ELLe在法语中的意思就是“她”。
那么我们假设,艾拉来自于戴芬的杜撰,那么也有些疑点。
艾拉替她回复的信件,寄回出版社的书稿又该如何解释。
那么假设艾拉不存在,艾拉甚至就是戴芬的第二人格,那么她和男友在对话中提到的艾拉究竟是谁?
“艾拉”是否真实存在,其实就是一个谜。
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艾拉就如同是她故事里的琪琪一样,来自想象。
整个电影不停描绘和勾勒各种细节,就如同艾拉所讲述的故事一般,各种细节的设置堪称巧妙和完美。
艾拉的琪琪是她最好的朋友,戴芬也将艾拉视作闺蜜。
真实改编也许不过是虚构“真事”的杜撰,也许戴芬就是艾拉,艾拉其实不过戴芬的一部分。
甚至一切事件都未曾发生,一切都源自戴芬为下一本小数的构思罢了。
在影片的最后,戴芬为自己的新书举行签售会。
她抹上正红色口红,签名的双手涂着正红色指甲油,俨然一副艾拉的style。
在恍惚中,她将一个女孩看成艾拉,很快,她恢复镇定,继续在扉页上签名。
真事改编,真相是或许是源于虚构杜撰。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一个早上五点就能表现完美的女人。
这种女人有着极强的决心和自控力,想做什么都会不择手段实现,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像本片里表现突出的伊娃·格林饰演的艾拉。
她可以美其名曰出于关心和爱护,实则不断实现着对他人的掌控。
而当女作家德尔菲娜“背叛”了自己的友谊,密谋写出她悲惨的过去时,可以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
看完全片,不难发现故事逻辑有两种解释,刚刚说的是一种——完全按照画面的呈现去相信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是将艾拉的存在归结为女作家心理层面的臆想。
后者有非常多的理论依据,首先,除了跟女主角直接接触过,艾拉宣称与会见或交谈过的外人,最后都被证实子午须有:学校校长当面质问她为何答应了却不出现,男友也明确肯定从未与艾拉通过电话,把这些归结于艾拉为了占有女作家而撒的谎固然简单,但若是作为艾拉不存在的证据,则更加有趣了。
艾拉说自己的职业是帮别人代写自传,没有自主的表达,只能像幽灵一样反映别人的倒影,而她坚决不说出自己在为谁写自传,也进一步挖空了所谓代笔职业的真实性。
两人曾多次在咖啡厅会面,每次服务员都与女作家有过交谈,艾拉则静静坐在一旁,巧妙地与周围真实的环境隔绝。
艾拉一个人生活,住在女主角街道对面,生日宴会无一宾客到场,这些细节描写当然可以两说,但不可谓不是导演用心良苦。
一个女作家初尝成名的滋味,长龙一般的读者队伍让她不胜疲劳,跟各地出版商打交道和商业上的社交也摧残着她的神经,与因成名而结实的文艺节目主持人相连,两人长期异地,女作家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羸弱、呆滞的精神状态。
而这时候最要命的,则是成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曝光度直线上升之后,女作家原本不被人关注的过去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还有人频繁寄来充满恶意的骚扰信件。
从影片直接的证据来看,我们很难确定女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个控制欲极强且神经不太正常的可怕母亲,导致她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中,然而若是套用艾拉是女作家臆想出来的理论,她的过去就完整多了——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压抑且充满不安的家庭,父亲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自己曾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自杀;为了逃避,她幻想自己有个亲密的好友,琪琪;度过备受折磨的青春期之后,她联合琪琪防火烧了自己的家,永远摆脱了可怕的父亲;在她19岁的时候,遇见了大自己近10岁的丈夫,并有了一儿一女,然而最终丈夫在两人度假的木屋中自杀……这些极端的经历在女主角心里埋下了隐秘而复杂的感情,让她之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创作出来的小说因为情感丰富大受欢迎,然而她心底里知道,是时候来写自己的故事了。
如果说艾拉不存在,只是女作家心里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就能很好地和她自己温和、脆弱的外表形成对比。
在舆论的压力下,女主角本应有的愤怒、怨恨,全部经由强硬的艾拉表现出来:对媒体报道严厉的职责、一言不合就砸烂榨汁机。
女作家终究是软弱的,她一辈子都在试图逃避,最后回顾自己一生到不堪压力想要吃老鼠药自杀时,也需要幻想出来一个不存在的“谋害者”。
复杂的病态心理是罗曼·波兰斯基所擅长的题材,也是造就艾玛纽尔·塞尼耶演员地位的关键类型。
这一次,傻白甜女作家搭配虚实模辩的蛇蝎美女,加上惊悚悬疑的气氛,欲言又止的心理暗示,样样齐全。
然而对比两人巅峰时期之前合作的《苦月亮》、《穿裘皮的维纳斯》等控制与反控制的经典作品,《真事改编》显得非常平庸,奥利维亚·阿萨亚斯的编剧也未见得给电影增加了多少可看度。
以往在波兰斯基的作品中,高潮部分力量十足,或许是两个人的心理角逐,或许是一个人在自己无法逃脱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紧张和悬疑的气氛让观众欲罢不能地看下去。
然而本片的高潮部分,配乐固然精彩,但两个女人的对抗实在不够激烈,从头到尾都是艾拉对德尔菲娜的碾压,当然了,看到最后你会明白,至始至终都是女作家自己在开脑洞,或许在这一点上表达的过于直白,双方角力不充分,也是造成缺乏余味的原因。
看完之后最大的疑问:关于老鼠的那场戏无疑是一个重头戏,如果Ella真的和戴芬是同一个人,为什么Ella这么怕老鼠而戴芬不怕呢?
我们都知道恐惧肯定是源于某段记忆而产生的,没有道理因为Ella是戴芬的一个分身就多了这段记忆(看的时候还以为会因为这个老鼠引出什么惊天大秘密呢……)那么在我看来,影片里关于精神分裂的细节展示的太少了,被挖掘出来的那些没有人见过Ella啊,Ella没有代替戴芬去演讲啊,其实换一个角度想也说得通:如果Ella就是想取代戴芬,那她怎么会过多地用自己的身份去接触戴芬的身边人呢?
这不是明摆地告诉大家,对,我是Ella,我控制了戴芬吗?
代替演讲本身就是Ella的一个幌子,就是为了告诉戴芬:我们可以互换身份。
当然从精神分裂的角度回到结尾再看,确实增色不少,大有戏中戏的感觉,可是无奈让人觉得虎头蛇尾。
如果我们从正常的叙事角度来梳理这个故事,也完全说得通:Ella 想要取代戴芬,于是不停地侵入她的生活,甚至在着装各方面都越来越像戴芬。
戴芬发现以后,反过来想要挖掘Ella的故事来成书,结果也导致了自己过度沉入Ella的生活,慢慢地代入了她的各种习惯。
至于最后《真事改编》这本书,谁知道到底是戴芬写的关于Ella的书,还是整个影片都在叙述的这整个故事呢?
反正我是为了Eva看的,看完除了希望Eva能够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更感概了一千次:罗曼波兰斯基老爷子加油啊…………
人生是场表演,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我们经历的人与事为情节,以精彩与成功为高潮。
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有时,我们演饰了别人,丢失了自己,成了自己舞台上的配角。
去做属于自己的主角吧,你的表演,谁都无可替代。
人生是场表演,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我们经历的人与事为情节,以精彩与成功为高潮。
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有时,我们演饰了别人,丢失了自己,成了自己舞台上的配角。
去做属于自己的主角吧,你的表演,谁都无可替代。
波兰斯基太喜欢挖掘拍摄人性多面的故事了,从《穿裘皮的维纳斯》到《真事改编》,女主艾玛纽尔·塞尼耶扮演者,也是导演的第二任妻子,堪称复杂角色扮演的最佳人选。
二人的结合,在现实中既是伴侣,在电影里是最为契合的完美搭档,彼此成就了对方。
很多人没有看懂这两部电影,尤其是真事改编,如果仅仅理解为两个闺蜜控制与被控制的故事,既误解了导演的意思,也把影片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展现的特质肤浅化,影片中女主戴芬是一个极度躁郁创作陷入困境的作家,绝不是什么傻大姐,而是一个陷入精神困境中的外在表现的虚弱者,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决策让度给另一个人。
她幻想出来的另一个人物艾拉是一个为别人写传记的影子写手,艾拉象征着作家的另一层人格,是作家本人虚弱时另一个更为强大的人格,她在关键时,暴力地处理作家与外界的关系,切割作家名声带来的喧嚣,让作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甚至不惜杀死这个虚弱的人格。
影片中两个人格的接近,到身份角色的慢慢互换,再到后半段的令人惊悚的毒杀挣扎,都太波兰斯基,那个写作的戴芬,终于从人格的分裂中,找到一个写作的思路,就是让艾拉以别人的形式来去讲述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创作终于在写自己和虚构故事之间的矛盾中,找到了平衡。
罗曼·波兰斯基携艾玛纽尔·塞尼耶 ,伊娃·格林两大女神,戛纳电影节参展心理惊悚片。
还是波兰斯基擅长的小格局大冲突的风格,悬念设定合理,故事丝丝入扣,惊心动魄。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会如此低,可能是罗曼·波兰斯基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组合影迷期望过高,所以失望越大的缘故吧。
鲤鱼觉得不错给7分。
女作家戴芬(艾玛纽尔·塞尼耶)的自传体小说发行以后,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热烈好评。
频繁的宣传和社交活动使她心力交瘁,创作也进入到了瓶颈低谷期。
波兰斯基对自己这位小三十几岁的妻子真是情有独钟,有七八部的电影,女主角都是艾玛纽尔·塞尼耶 。
就在戴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难以自拔之时,一位神秘的女人艾拉(伊娃·格林)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之中。
伊娃·格林这部里表现不错,甚至在对手戏中因为角色设定的缘故,还要力压艾玛纽尔·塞尼耶几分。
一直感觉伊娃·格林出道就选择性感路线,有些得不偿失,很多人应该和鲤鱼一样被她的妖艳所迷惑,而忽视了她的演技。
一方面艾拉做事干练,善解人意帮了戴芬不少忙;另一方面艾拉非常强势的介入到了她的生活之中,让戴芬很不适应。
一次偶然的事故使戴芬的膝盖骨折,生活无法自理,艾拉主动负责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这个镜头怎么有种撕裂人的感觉。
艾拉提议到乡村小屋修养,安静的环境也有利于戴芬的创作。
可是二人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气氛渐渐诡异起来,最终二人之间爆发了不可逆转的激烈冲突。
全片的故事非常紧凑,百分之八十的场景在两处住所之中,百分九十是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之间的对手戏。
波兰斯基非常擅长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寥寥数人之间爆发激烈的戏剧冲突。
1962年大名鼎鼎的《水中刀》为年轻的波兰斯基带来了巨大国际声誉。
1966年的《荒岛惊魂》
2013年《穿裘皮的维纳斯》八十岁的波兰斯基还是在空旷的剧场之中,只用了两个演员,在观众目瞪口呆中细心调教自己媳妇。
《真事改编》这部虽然没有前面所说的几部那么亮眼,也绝没有差到不及格的地步。
艾玛纽尔·塞尼耶 ,伊娃·格林两大女神的对手戏,就不止这个数。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设定合理,冲突紧张激烈一气呵成。
唯一让人觉得有些不妥的是,后半段的情节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1990年的《危情十日》,波兰斯基这个级别的大师还有借鉴的必要吗?
这也是我只能给到7分的原因,实在不能再高了。
总之我觉得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偏低,对于我来说有艾玛纽尔·塞尼耶 ,伊娃·格林两大女神就必须得看,其他的都是浮云。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确实非常之cliche,最后才给个反转。
前面就是头号书迷的女版,悬疑气氛非常成功,比如下到地窖那段。
最后导演的用意才彰显。
其实创作一个作品确实像被人控制住了,她不想见人,寻死,浑浑噩噩其实都是她自己在探索的过程,elle说的身世其实就是她自己的身世,因为她一直藏在后面不愿意剖析自己,所以才用了这种方法,受父亲虐待的是她,遭遇了男友死亡(或者杀了男友)的是她,放火烧了屋子的也是她,这个应该是确定的,因为导演很明显的暗示了是kiki,也就是那个红头发的幻想朋友做的。
其实她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故事,因为她已经厌倦了那些社交,厌倦了重复的采访,玻璃上那张elle厌恶的脸其实也是她的自我厌恶(说真的那张脸吓到我了!
)。
其实这个幻想朋友暗示的不能更明显了,elle就是她幻想出来的,为了让自己不直面创伤直面过去。
编剧甚至没有想让观众纠结因为他敷衍的给了一个不是真人的名字:elle。
像从来没有第三者见过elle这种细节就不说了。
还有就是,elle是写自传的,所以这本看似小说性质的《真事改编》其实是自传。
其实写作过程和中了毒也很像的,尤其那段躺在床上生不如死的过程,以及那种想要呼喊但是无人能救的感觉。
其实当elle把身世差不多说完之后,现实生活中她也就写完了,之后的抵抗吃药,其实是在抵抗自己的回忆带来的副作用,她差点让回忆和童年阴影摄住自己。
但最终她还是懦弱的,还是不敢直接写自传,只能说一句,这是真事改编。
其实羞于袒露自己也是编剧的感觉,总觉得自己作品不好意思给人看。。。
绿娃现在已经是黑化专业户了,从裂缝开始,我看着她这张脸就开始害怕哈哈哈不过即使不从精神分裂来看,前半段观赏性也很足,完全可以看成告诫写作者的一封信。
比如,当面对空白文档想要逃避时,千万要抵挡住叫你出去浪的朋友的诱惑!!!!!
你只是在逃避!!
再比如,如果有人说帮你写东西,那你就要小心了。
因为几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罗曼·波兰斯基最近又成了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焦点人物”(凭借《我控诉》入围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尔特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呛他:“我无法把人和作品分开,他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对我来说,很不适。
我代表着很多女人,我不愿(为了他)起立鼓掌。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与争议,而惊悚与恐惧一直是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他对阴暗面的种种呈现,来自于他生命的体验,也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
2017年在戛纳亮相的《真事改编》是罗曼·波兰斯基在《我控诉》之前的一部惊悚片,讲述了一个读者“入侵”作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故事。
当德尔菲娜(影片中的作家,也是本片的原著作者和编剧)和埃勒(影片中的神秘女子)在酒会上相遇,我便想到了同样关于疯狂的书迷与恐惧的作家之间的关系的经典之作《危情十日》(1990)。
果不其然,几次交往后,和埃勒一起坐地铁后,德尔菲娜的创作笔记本“神秘”丢失了——“入侵”真正开始了。
相对来说,《危情十日》的“入侵”要简单粗暴得多——一场早已预知的大雪和一场精心设计的车祸。
“入侵”方式的不同,也拉开了两部影片的“距离”——《危情十日》是偏写实的,人性的偏执与邪恶显而易见,而《真事改编》是偏“精神分析”的,所谓“神秘女子”很可能来自作家的臆想。
从罗曼·波兰斯基此前的经典作品看,他绝对是“精神分析”的大师级人物,他是那个能够牢牢抓住恐惧的“灵魂”的人——在当代电影史上,罗曼·波兰斯基称得上是“精神分析”的通灵者,他展现最深处的恐惧,又保留最深刻的神秘感。
从很多方面看,《真事改编》都是一部及格水准之上的作品。
正如该片的女主角(也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所言,你在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中看不到“老人电影”的痕迹(大意)。
确实,很多电影导演在晚年会拍出一些“老气横秋”的作品来。
罗曼·波兰斯基拍摄《真事改编》时,已经年过八旬,但这部“晚年作品”却看起来更像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前两、三部电影,影片的叙事意识算是“活在当下”的。
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两代法国女神在一起飙戏,也可圈可点。
若单纯把影片当作一部惊悚片来看,观赏性也是不错的。
《危情十日》的好就好在它不玩花样,老老实实讲一个惊悚故事——它是好莱坞式的标准算法的惊悚片,但以书迷操纵作者为题,还是别有曲折,既有变态心理的窥探,又有夫子自道与自嘲。
此外,凯西·贝茨的表演太精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
她在影片中的阴与狠,让我想起《飞跃疯人院》中的护士长。
作家往往是虚构“恐惧”的高手,但他们也总会遇到创作的瓶颈,从而陷入无边的焦虑与恐惧。
《危情十日》中的作家的“恐惧”,主要来自于“读者”的胁迫,《真事改编》中的作家的“恐惧”,也部分来自于“读者”无形的干预,但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甚至,那个神秘的“读者”也可能是作家因内心不安而创造出来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焦虑与恐惧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动力。
不过,焦虑与恐惧也可能强大到足以淹没或摧毁作家。
当然,当作家战胜了焦虑与恐惧,他(她)又成了那个意气风发的著名作家,而曾经的“苦难”,会成为他(她)创作的重要资本。
《危情十日》和《真事改编》的最后,作家都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新书,而且,他们的新书都与那段“苦难”密切相关。
作家们和他们的恐惧,是暧昧相生相杀的关系,而疯狂的书迷,会成为这种关系的催化剂。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很会自我引用的导演。
2010年,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了一部名为《影子写手》的惊悚片,这部影片还为他捧回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在《真事改编》一片中,“疯狂的书迷”埃勒的职业正是“影子写手”。
eva green穿着套头衫居家买菜做饭的造型非常性感啊,然而求求她不要再接这种蛇蝎角色了....剧本毫无想象力,阿萨亚斯和波兰斯基写出那么蠢那么扁平的女主也是有鬼;从穿裘皮的维纳斯到这部,失望。
爲什麽入侵會發生得如此理所應當,順利到觀衆都爲之扼腕?一言以蔽之:SHE INVITED ELLE。表面上看是驚悚夢魘,其實是寫作教程。
更像是女作家与其另一个人格的相互救赎与成全,陪伴与窥探!
对于阿萨亚斯+波兰斯基这个组合来说简直是灾难般的失败,大失所望。
确定不是被欧容附体?哎,不算难看,但是也绝达不到惊艳。
Evagreen请嫁给我
女性版的危情十日,但远远没有前者好看
评分这么低么,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两个女主角边边角角的拼凑,组成一个很有趣的人物形象。
女主弱逼,活该挨虐。女二太拿劲儿,片子形式过于外化,无趣!
这不就是危情十日吗,只是换了位蛇蝎美人来,伊娃格林看上你了,那能不你死我活么www
不完全四星。可以理解成私生饭、事业粉对女作家的精神控制,也可以理解成欧容《泳池情杀案》式的女作家创作臆想。觉得伊娃格林演的ELLE有点败笔,从一开始就把「我要精神控制你」「我要害你」写在脸上,让惊悚感掉了一个台阶。
早就猜到结局 但是过程依然有点煎熬 这个文本的问题不在于扯淡 而在于无聊
波兰斯基×阿萨亚斯鼓捣出这么一个陈词滥调的剧本着实让人失望,这种猎奇的腔调还有点像欧荣,不过是欧荣二流作品的样子,当故事进行到危情十日的模式时我已彻底丧失耐心,且收尾完全不出所料,塞尼耶镜头前的状态不是很好,伊娃·格林又是坏女人角色,看多也无惊喜。
关于Eva的每一部电影 我都纯粹为了舔颜 真的是无法言喻的美 蛇蝎美人一条路到黑 吸烟的时候最性感
伊娃依旧迷人,波兰斯基却没有杀戮时候的感觉了
能拿上三星完全是因为她梦中的Eva穿了我们David Bowie的Blackstar T恤。
确实一般,已经不是大师水平了。
虽然EvaGreen还是美到窒息,但这部让人不自觉想起危情十日的电影实在还是差了一截。悬疑氛围搞得一惊一乍的,有点草率,不像波兰斯基带给我印象中的那种暗流涌动了,浮于表面的悬疑感会让人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Misery+Persona+Repulsion
呵,我就跟你讲,现在看到来路不明的双女主设定,我基本五分钟就会往人格分裂方向猜了。当反套路都成了套路了,阿萨亚斯+波兰斯基也没搞出什么新鲜感。最大的遗憾是两个角色实力太悬殊,全程是一个控制一个被控制,没有那种针锋对决的火花,刺激程度大大降低。伊娃格林,她已经让蛇蝎美人有了脸,真就打算安于这个戏路了?